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年人群不同肥胖代谢表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尿酸作为其潜在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顾可羿 潘姚佳 +4 位作者 韩正 付晓雅 顾瀚东 杨菲 王为强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1-837,共7页
背景肥胖和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AS)相关,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发生AS的风险不同。血清尿酸(SUA)水平与AS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AS的早期预测指标,研究肥胖代谢表型与AS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重点关注代... 背景肥胖和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AS)相关,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发生AS的风险不同。血清尿酸(SUA)水平与AS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AS的早期预测指标,研究肥胖代谢表型与AS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重点关注代谢健康型肥胖(MHO)人群,并进一步探讨SUA是否作为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月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22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BMI和代谢状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分别为代谢健康型非肥胖(MHNO)组、MHO组、代谢不健康型非肥胖(MUNO)组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O)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UA与baPWV及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UA对baPWV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对高baPWV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影响。结果根据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分组后,MHNO、MHO、MUNO和MUO组高baPWV水平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分别为3.9%、9.8%、14.5%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趋势)^(2)=60.722,P<0.001);MHNO组、MHO组、MUNO组和MUO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6%、8.9%、10.1%和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趋势)^(2)=56.444,P<0.001)。校正混杂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当前吸烟、当前饮酒和文化程度后,MHNO、MHO、MUNO、MUO四组高baPWV的患病风险依次增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也依次增高(P<0.05)。结论在青年人群中,肥胖代谢表型和AS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UA可能是潜在影响因素。此外,应当关注青年MHO人群,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脉搏波传导速度 脉搏波分析 代谢综合征 代谢健康型肥胖 血清尿酸 尿酸肌酐比值 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任小乔 王盼 +2 位作者 吴昊 纪勇 石志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2,192,共9页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 背景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结果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520)、Q2组(3.16<SUA/Scr≤3.94,n=3280)、Q3组(3.94<SUA/Scr≤4.92,n=3270)、Q4组(SUA/Scr>4.92,n=3243)。截至随访结束,774例(5.8%)患者死亡,2064例(15.5%)患者复发脑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位于Q1~Q4的患者中,男性复发脑血管病的例数依次为302、375、408、337例,女性依次为99、125、169、249例;男性复发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261、314、345、283例,女性依次为90、101、142、205例;男性复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154、191、214、183例,女性依次为58、52、45、31例;男性全因死亡的例数依次为165、128、131、88例,女性依次为57、63、62、80例;男性因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93、72、70、46例,女性依次为31、33、36、44例;男性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58、52、45、31例,女性依次为17、18、27、24例。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690,95%CI=0.500~0.953,P=0.026);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740,95%CI=0.578~0.947,P=0.017)。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全因死亡、因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75,95%CI=0.368~0.901,P=0.003;HR=0.610,95%CI=0.353~0.814,P=0.011)。SUA/Scr位于Q3、Q4相较于Q1是男性出院后死亡的影响因素(HR=0.656,95%CI=0.476~0.904,P=0.010;HR=0.582,95%CI=0.409~0.829,P=0.001)。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80,95%CI=0.386~0.873,P=0.007)。结论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卒中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 动脉粥样硬化 男性 复发 死亡 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女性不孕的关系
3
作者 简焕玲 戴梓 +3 位作者 岑肖丽 陈慧玲 刘志文 赵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5,共8页
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 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2013~2018年2963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女性参与者。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UHR与不孕症之间的关联性,调整多种混杂因素,通过亚组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模型探讨其相互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评估UHR对不孕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孕症女性的基线UHR(9.68±4.23)显著高于未患不孕症的女性(8.7±3.81,P<0.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UHR处于最高四分位数(Q4)的女性与最低四分位数(Q1)相比,患不孕症的概率显著增加。不同模型中调整后的OR范围为1.61(95%CI:1.14~2.28)到1.98(95%CI:1.42~2.78)(趋势P<0.001)。亚组分析显示,这些关联在不同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种族群体中具有一致性。RCS模型显示,UHR与不孕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0.03,总体关联P<0.001)。ROC分析表明,UHR在预测女性不孕状态方面具有中等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70。结论较高的UHR与女性不孕风险增加显著相关,UHR具有作为女性不孕症风险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 不孕 NHANES 预测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退变住院患者血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汪青 黄昊强 +3 位作者 周宇 陈勇 林华 彭志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529,共5页
目的探索脊柱退变住院患者血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803例脊柱退变的受试者,评估临床因素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测量骨密度,按照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及非骨质疏松症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尿... 目的探索脊柱退变住院患者血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803例脊柱退变的受试者,评估临床因素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测量骨密度,按照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及非骨质疏松症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比值(uric acid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UHR)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的UHR更低(244.93±.102.51 vs 199.97±.91.96,P<0.001),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了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危险因素后,UHR最高的四分位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是UHR最低的四分位患者的0.402倍(P=0.018)。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UHR四分位呈下降的趋势,骨密度在UHR四分位呈升高的趋势。UHR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3组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低UHR是昆山地区脊柱退变住院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对于UHR较低的脊柱退变患者,应注意筛查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 尿酸/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肌酐比值累积暴露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5
作者 金瑞 王金麒 +3 位作者 许宗锴 刘玥叡静 赵小雨 陶丽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8,共8页
目的探究血清尿酸肌酐比值(serum uric acid to serum creatinine ratio,SUA/Scr)累积暴露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联。方法选取北京健康管理队列的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纳排标准者共计9228例。以2010年至2011年(体检1)、2012年... 目的探究血清尿酸肌酐比值(serum uric acid to serum creatinine ratio,SUA/Scr)累积暴露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联。方法选取北京健康管理队列的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纳排标准者共计9228例。以2010年至2011年(体检1)、2012年至2013年(体检2)、2014-2015年(体检3)3次体检的SUA/Scr值计算累积暴露量、累积暴露负担和高暴露时间。随访中通过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UA/Scr累积暴露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联,而后排除服用降压药或降糖药或降脂药的人群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人群平均年龄(48.89±10.22)岁,其中男性5846(63.35%)例,将其按SUA/Scr累积暴露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Q1~Q4组。矫正协变量后,与Q1相比,Q2、Q3、Q4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比值比分别为1.221(95%CI:1.066~1.400)、1.255(95%CI:1.095~1.439)、1.478(95%CI:1.287~1.697)。累积暴露负担大于0(OR=1.223,95%CI:1.109~1.349)和高暴露时间为6年(OR=1.332,95%CI:1.171~1.515)均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的增加相关。排除服用降压药或降糖药或降脂药的人群进行敏感性分析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结论SUA/Scr累积暴露、累积暴露负担和高暴露时间均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关联。颈动脉斑块的一级预防不仅要关注单一时点的SUA/Scr值,而且要对SUA/Scr值展开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肌酐比值 累积暴露 颈动脉斑块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合并肌少症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曹嘉明 张献博 +3 位作者 赵玉明 乔修琪 郭立新 潘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12期26-33,共8页
目的 探究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 目的 探究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2019年诊断标准诊断肌少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老年T2DM患者共469例,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65.3%比34.7%,P<0.05)。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组(T2DM+Sar组)年龄高于T2DM无肌少症组(T2DM组)(P<0.01)。T2DM+Sar组49例,T2DM组420例。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纳入糖尿病无肌少症组153例(T2DM组),T2DM+Sar组45例,矫正性别、年龄混杂因素后,T2DM+Sar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显著低于T2DM组(P <0.01),T2DM+Sar组中,BMI<24kg/m2患者比例更高(53.6%比11.1%,P<0.01),合并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比例更高(P<0.05)。T2DM+Sar组较T2DM组,Morse跌倒评分更高,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更低,5次坐站所需时间更长、优势手握力低(均P<0.05),T2DM+Sar组的优势侧上肢臂围更细,总瘦组织含量、骨矿物质含量、内脏脂肪面积均低于T2DM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OR=3.348,95%CI:1.252~8.955)、内脏脂肪面积(OR=1.042,95%CI:1.005~1.079)、血尿酸(OR=1.007,95%CI:1.002~1.012)是老年T2DM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BMI (OR=0.512,95%CI:0.363~0.721)、骨矿物质含量(OR=0.037,95%CI:0.008~0.186)是老年T2DM合并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在BMI<24kg/m2的老年T2DM患者群体中,血尿酸(OR=1.010,95%CI:1.003~1.017)为老年T2DM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下肢平均腿围(OR=0.624,95%CI:0.447~0.87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195,95%CI:0.040~0.945)、总瘦组织含量(OR=0.889,95%CI:0.797~0.990)为老年T2DM合并肌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老年T2DM的管理中,不建议将BMI控制在过低水平,身体成分对于老年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预测作用可能比BMI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老年 肌少症 血尿酸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粒淋比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黄伊华 罗鹏 +3 位作者 余思渊 唐如 彭奕贤 何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1-735,共5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IR)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关系。方法 :选取273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WHO的诊断标准分为高尿酸(HUA)组224例,其余为正...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IR)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关系。方法 :选取273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WHO的诊断标准分为高尿酸(HUA)组224例,其余为正常尿酸(NUA)组49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100例。分析血尿酸与NLR和I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HUA组的NLR和IR明显高于NUA组(2.54±0.63 vs.2.05±0.61,P<0.001;3.70±1.86 vs.2.71±1.43,P<0.001);(2)在HUA组中,UA和NLR、IR呈正相关(分别为r=0.480,P<0.001;r=0.332,P<0.001)。(3)NLR[P<0.001,EXP(B)=8.045,95%CI 4.597~14.079]为HUA的危险因子。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NLR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尿酸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SUA/CR与BMD、BTMs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彰祥 江旭 +2 位作者 叶启宝 陈丽 王国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91-17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尿酸肌酐比(SUA/CR)与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纳入在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668例,将中老年男性依据SUA/CR水平... 目的回顾性研究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尿酸肌酐比(SUA/CR)与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纳入在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668例,将中老年男性依据SUA/CR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依次分为M1组、M2组、M3组;绝经后女性依据SUA/CR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依次分为F1组、F2组、F3组。结果①中老年男性与绝经后女性SUA/CR水平越高,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或骨量减少比例越低;②中老年男性中,M1组股骨颈BMD最低,1型胶原C端交联肽(CTX)、骨钙素(N-OC)最高(P<0.05);绝经后女性中,F3组患者大转子、股骨颈、腰椎1~4(L_(1~4))、Ward’s三角BMD最高;F1组N-OC、CTX最高(P<0.05);③中老年男性SUA/CR与股骨颈BMD正相关,与N-OC、CTX、总1型胶原N端延长肽(P1NP)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SUA/CR与L_(1~4)、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BMD及VD正相关,与N-OC、P1NP、CTX负相关(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CR是OP或骨量减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水平SUA/CR是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OP及骨量减少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尿酸肌酐比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老年骨质疏松的关系
9
作者 刘志文 熊思成 +5 位作者 彭紫荆 吴建军 钟巍 钟业霖 黄宏兴 张志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5年第9期1315-1321,共7页
目的旨在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探讨血清尿酸(sUA)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从NHANES横断面研究中筛选出5534名50岁及以上参与者,通过加权线性回归、卡方... 目的旨在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探讨血清尿酸(sUA)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从NHANES横断面研究中筛选出5534名50岁及以上参与者,通过加权线性回归、卡方检验、逻辑回归模型、亚组分析、限制立方样条(RCS)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UHR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的UHR(10.02±5.22)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11.81±5.18,P<0.00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73.6±8.6)岁,主要为女性(79.15%),且体重指数(BMI)较低(64.17%BMI<25 kg/m^(2))。在种族、婚姻状况、收入、酒精消费、吸烟和高血压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较低的UHR与较高的骨质疏松症发生概率显著相关(OR:0.53,95%CI:0.35~0.78,P=0.002)。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相关性是一致的。RCS分析显示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整体P=0.007,非线性P=0.005)。ROC分析表明,与血清尿酸[曲线下面积(AUC)=0.595]和HDL-C(AUC=0.602)相比,UHR在区分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更好的辨别力(AUC=0.624)。结论较低的UHR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高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些发现表明,UHR可以作为评估这一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骨质疏松症 NHANES 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