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tenuated blood-brain barrier dysfunction by XQ-1H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in hyperlipidemic rats
1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46-47,共2页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is disrupted and is further aggrav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BBB breakdown promotes inflammation infiltration into the brain, which ...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is disrupted and is further aggrav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BBB breakdown promotes inflammation infiltration into the brain, which exacerbates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as a result. Here, we report that 10-O-(N,N-dimethylaminoethyl)-ginkgolide B methanesulfonate (XQ-1H) , a novel analog of ginkgolide B, alleviates BBB breakdown in hyperlipidemic rats and protects endothelial cells against inflammatory respo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modeled is- chemic stroke in rats. Before surgery, these rats were fed a cholesterol-rich diet to induce an experimental hyperlip- idemic condition. Additionall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cubation with rat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rBMECs) was applied to mimic hyperlipidemia-induced inflammatory injury of BBB. The results indicated more severe infarct size, increased BBB permeability, excessive secre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exaggerated inflammation infiltration of the brain in hyperlipidemic rats following MCAO when compared to rats fed with normal diet. XQ-1H protected BBB integrity, lessoned brain edema and inflammation penetration, down- regulated MMP- 9 and VCMA-1 expressions, and extenuated ischemic infarction. XQ-1H alleviated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re- sponse in rBMECs, characterized by promoting cell viability, inhibiting TNF-α, IL-1β, and IL-6 releasing, and downregulating NF-KB inflammatory signal and down- stream proteins, such as VCAM-1 and iNOS.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XQ-1H stabilizes BBB function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in hyperlipidemic rat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may be related to inflammation inhib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stroke HYPERLIPIDEMIA blood-brain barrier rat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inflam-mation XQ-1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映山红花总黄酮促进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形成血管作用及与VEGFR_(2)和神经源性H_(2)S的关系
3
作者 仲美静 陈硕 陈志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72,共8页
目的探讨映山红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rhododendra,TFR)促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形成血管作用及与VEGFR_(2)和神经源性硫化氢(H_(2)S)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单独培养及和与海马神经元共培养,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方... 目的探讨映山红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rhododendra,TFR)促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形成血管作用及与VEGFR_(2)和神经源性硫化氢(H_(2)S)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单独培养及和与海马神经元共培养,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迁移、成管及H_(2)S含量和钙离子荧光强度,包括CCK-8法、细胞划痕法、Transwell法、基质胶成管、H_(2)S试剂盒及钙离子荧光探针法。结果在单独培养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上,H_(2)S供体NaHS(200μmol·L^(-1))和TFR(90、270、810 mg·L^(-1))对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成管及[Ca^(2+)]i荧光强度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VEGFR_(2)阻断剂SU5416(10μmol·L^(-1))可抑制TFR的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血管及[Ca^(2+)]i荧光强度;在与海马神经元共培养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上,TFR显著地升高共培养中H_(2)S含量,并被CBS抑制剂AOAA(200μmol·L^(-1))抑制。与此同时,TFR明显地促进共培养中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成血管作用,并可被AOAA和VEGFR_(2)阻断剂SU5416显著地抑制。结论TFR在体外可通过VEGFR_(2)升高[Ca^(2+)]i来促进脑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并可通过诱导神经元中CBS生成H_(2)S作用于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R_(2)来促进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海马神经元细胞 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成管 映山红花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抗H_2O_2所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晓宇 孙建国 +5 位作者 郑媛婷 吴晓兰 李雁楠 夏春华 顾舒静 王广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H2O2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以MTT和LDH的释放为指标,观察三七总皂苷(TPNS)、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对RBMEC损伤的保护作...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H2O2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以MTT和LDH的释放为指标,观察三七总皂苷(TPNS)、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d、Re和Rb1对R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500μmol·L-1的H2O2对原代培养的RBMEC产生明显的损伤。20~200mg·L-1的TPNS,16·0μmol·L-1的R1,37·5~75·0μmol·L-1的Rg1,8·0~16·0μmol·L-1的Rd及5·4~54·0μmol·L-1的Rb1对H2O2致RBMEC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或P<0·01),Re则无此作用。结论TPNS对H2O2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产生这一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可能为Rb1、Rg1和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三七总皂苷 物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被引量:15
5
作者 梁朝峰 郭英 +5 位作者 石德金 王辉 胡黎平 李文胜 叶卓鹏 李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1种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方法。方法:自12dSD大鼠脑分离出皮质,采用二次酶消化、BSA和Percoll非连续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有明胶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培养24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细胞呈短梭形,集落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区域性单层生长,6-7d内皮细胞开始融合,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2.6%。结论:成功地自大鼠脑皮质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ECs,为进一步开展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纯度和高活力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提取及原代培养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查雨锋 张顺 +5 位作者 苏航 刘亭 傅晓钟 董永喜 王爱民 王永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和活力较高、简单实用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为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提供材料。方法采集1-2周SD大鼠大脑皮质,应用Ⅱ型胶原酶和分散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筛网过滤法及20%BSA和44%Percoll两次梯度离...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和活力较高、简单实用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为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提供材料。方法采集1-2周SD大鼠大脑皮质,应用Ⅱ型胶原酶和分散酶/胶原酶连续消化法,筛网过滤法及20%BSA和44%Percoll两次梯度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2h后,微血管内皮细胞爬出血管段进行贴壁生长,3~4 d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结构,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表达呈阳性,可见细胞胞质呈棕色,阳性细胞占99%以上。结论该方法能成功地分离并培养出高纯度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体外血脑屏障的建立以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血脑屏障 形态学 免疫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郭洋 伊鹏霏 +4 位作者 吕钊君 白慧云 韦旭斌 杜绍范 穆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4,共5页
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猪链球菌引起脑膜炎的致病机理打下基础。采用脑组织匀浆、二次过筛及酶消化技术分离大鼠脑微血管段,对分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及生长曲线的MT... 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猪链球菌引起脑膜炎的致病机理打下基础。采用脑组织匀浆、二次过筛及酶消化技术分离大鼠脑微血管段,对分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及生长曲线的MTT法测定。结果表明: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具有单层"铺路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免疫荧光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成功建立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志 朱刚 +3 位作者 刘智 唐卫华 王宪荣 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892-894,共3页
目的:建立简便、有效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兔脑皮质通过匀浆、过筛分离处理后接种,原代培养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生长... 目的:建立简便、有效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兔脑皮质通过匀浆、过筛分离处理后接种,原代培养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生长,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方便获取较纯净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美利嗪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吴玉林 祝浩杰 +1 位作者 郑莉 刘国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目的 :研究洛美利嗪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 糖蛋白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P 糖蛋白底物 罗丹明 12 3的荧光强度。结果 :环孢素A和洛美利嗪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孵育后能明... 目的 :研究洛美利嗪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 糖蛋白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P 糖蛋白底物 罗丹明 12 3的荧光强度。结果 :环孢素A和洛美利嗪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孵育后能明显提高胞内罗丹明 12 3的荧光强度。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荧光强度则不受环孢素A和洛美利嗪的影响。结论 :洛美利嗪能显著地抑制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 糖蛋白的活性 ,提高P 糖蛋白底物的胞内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罗丹明123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术 洛美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振 刘云会 +2 位作者 薛一雪 刘丽波 王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6,共4页
目的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 目的探讨获取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的简单、有效方法,为构建体外血肿瘤屏障(BTB)模型提供材料。方法采集出生3~5 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质,应用酶消化法及葡聚糖离心法获得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将BMEC与C6脑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BTB模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BMEC间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2 h时脑微血管段贴壁,12-48 h见圆形生发中心形成,2-3 d单层内皮细胞自生发中心长出,4-5 d见较大单层内皮细胞团,5-7 d可见融合成片的内皮细胞单层,外观呈"铺路石"样;第Ⅷ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铺路石"样细胞胞质呈棕黄色染色;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免疫组化和荧光结果证明共培养的BMEC间表达BTB的特性。结论本方法能成功地进行大鼠原代BMEC培养,构建大鼠体外BTB模型,进而应用于BTB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分离与培养 血肿瘤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衰老过程中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海琴 任蓓 +3 位作者 沙娟娟 王虎清 张桂莲 李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衰老过程中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特点。方法:对3、18、24、30月龄(各10只)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海马VEGF的表达规律和微血管变化。结果:①VEGF在各组大鼠海马组... 目的:探讨大鼠衰老过程中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特点。方法:对3、18、24、30月龄(各10只)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海马VEGF的表达规律和微血管变化。结果:①VEGF在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锥体细胞胞浆内,随增龄VEGF阳性细胞个数逐渐减少(P<0.05);②MVD在各组大鼠均可见,随月龄增加MVD逐渐减少(P<0.05)。结论:VEGF及MVD随增龄在海马组织中表达减少,且两者的改变相一致,提示增加衰老大鼠脑组织内VEGF含量和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代谢 海马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痴呆 血管 衰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鑫 冯波 +3 位作者 刘晓晔 张倩 董虹 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60-1264,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1种简单易行、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取7<sup>1</sup>0日龄SD大鼠,分离大脑皮质,经Ⅱ型分散酶消化、葡聚糖3次离心法获得大鼠脑微血管段,用胶原/分散酶消化后,在37℃... 本研究旨在建立1种简单易行、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取7<sup>1</sup>0日龄SD大鼠,分离大脑皮质,经Ⅱ型分散酶消化、葡聚糖3次离心法获得大鼠脑微血管段,用胶原/分散酶消化后,在37℃5%CO<sub>2</sub>培养箱中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利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法,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成功分离培养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单个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汇合后呈铺路石样,单层贴壁生长;免疫荧光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分离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体外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0靶向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脑梗死后神经康复和血管新生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丹 张娟 +2 位作者 王洪涛 刘行高 郭远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1-386,共6页
目的:探讨miR-150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结构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被分为4组(n=15):假手术(Sham)组、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MCAO+miR-150组和MCAO+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除... 目的:探讨miR-150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结构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被分为4组(n=15):假手术(Sham)组、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MCAO+miR-150组和MCAO+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除Sham组外,其余组采用电凝法建立大鼠大脑MCAO模型。MCAO+miR-NC组和MCAO+miR-150组分别注射PEG脂质体包埋miR-NC或miR-150(2.4 mg/kg,iv)。建模后第14天,观察MCAO大鼠神经功能、神经损伤和血管生成的变化。建立缺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模型,研究miR-150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荧光素酶活性测定证实miR-150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结合位点。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CAO大鼠脑梗死组织中miR-150较Sham组明显下调(1.00±0.03 vs.0.34±0.04,P<0.05)。miR-150上调可降低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7天:6.9±1.0 vs.5.3±0.6,第14天:6.4±0.7 vs.3.9±0.5,均P<0.01)和梗死体积[(13.8±1.6)%vs.(5.1±0.6)%,P<0.001],促进血管生成。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进一步证实VEGF基因是miR-150的靶基因,并且在miR-150处理的MCAO大鼠脑梗死组织中观察到VEGF表达上调。体外实验结果表明,miR-150上调能增加OGD诱导的BMECs中VEGF/VEGFR2共表达,并促进其管形成。机制分析显示miR-150促进血管生成作用与激活VEGF通路有关,SU1498可抑制miR-150的激活作用。结论:miR-150通过靶向VEGF调节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梗死 大鼠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虎清 任蓓 +3 位作者 李宗禹 吴海琴 张桂莲 严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1-686,共6页
目的:观察幼龄大鼠和老龄大鼠脑组织内不同部位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3月龄组和30月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VEGF的表达及MVD。结果:30月龄组大鼠运动皮质区、海... 目的:观察幼龄大鼠和老龄大鼠脑组织内不同部位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3月龄组和30月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VEGF的表达及MVD。结果:30月龄组大鼠运动皮质区、海马CA1区、海马CA3区及第1小脑小叶区VEGF阳性细胞个数及MVD较3月龄组对应区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大鼠不同部位阳性细胞个数均有明显变化(P<0.01),其中运动皮质区表达最强,其次是海马CA3区、海马CA1区及第1小脑小叶区。结论:老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VEGF及MVD较幼龄大鼠明显减少,且不同部位VEGF的表达及MVD差异明显,其中运动皮质区表达最强,提示补充外源性VEGF,可能可以促进脑组织内微血管的生成,延缓神经系统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状态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元 李澎涛 +3 位作者 李卫红 贾静 盖聪 刘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3-139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活性和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激活、激活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损伤、损伤合并通络救脑注射...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活性和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激活、激活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损伤、损伤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5种不同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别作用于拟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微量酶标仪法和上机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的活性。结果: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提高受损内皮细胞活性,诱导AKP、γ-GT活性增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上述作用下降,而损伤后的星胶条件培养液对受损内皮细胞几乎无作用。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激活和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后,其条件培养液提高内皮细胞活性和AKP、γ-GT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结论:正常AS的分泌产物对提高BMEC的活性和维持血脑屏障特性具有重要意义,AS受损后,该作用减弱或消失,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提高AS对受损BMEC活性和功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药物发挥脑缺血性损伤后血脑屏障稳定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AKP Γ-GT 通络救脑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培养上清液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微管相关蛋白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赤宇 温海 朱红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68-570,共3页
目的:观察深部致病性真菌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微管相关蛋白(Tau-LRP)表达的影响以及抑肽酶的干预作用。方法:在含有成熟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胞外蛋白水解酶... 目的:观察深部致病性真菌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微管相关蛋白(Tau-LRP)表达的影响以及抑肽酶的干预作用。方法:在含有成熟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胞外蛋白水解酶相关成分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皮细胞中MMP-9、Tau-LRP表达的变化。结果:加入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和(或)丝氨酸蛋白酶后内皮细胞的MMP-9、Tau-LRP表达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剂组的MMP-9、Tau-L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通过上调MMP-9和(或)Tau-LRP表达,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降解和细胞自身微管结构及紧密连接发生变化,可能是最终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微血管内皮细胞 抑肽酶 胞外蛋白水解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微管相关蛋白 血脑屏障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创伤后外周血和创伤区脑组织 CD34+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新宾 邓鑫 +1 位作者 张建宁 宋来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创伤后外周血及创伤区脑组织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和意义。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和假手术组,创伤组大鼠制备液压脑创伤模型。每组各抽取7只大鼠,分别于创伤前和创伤后第1、2、3、5和7天取内眦... 目的:研究大鼠脑创伤后外周血及创伤区脑组织中CD34+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和意义。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和假手术组,创伤组大鼠制备液压脑创伤模型。每组各抽取7只大鼠,分别于创伤前和创伤后第1、2、3、5和7天取内眦静脉血进行CD34+细胞计数。伤后第0、1、3、7、14和21天,每组各随机抽取7只大鼠处死,在脑损伤节段取材,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34。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伤后第1天创伤组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即显著增加,伤后第2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F组间=14.695,F时间=27.307,F交互=4.779,P<0.001);伤后第1天,创伤区脑组织CD34+细胞增多,伤后第3天显著增加,伤后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F组间=561.542,F时间=62.374,F交互=58.222,P<0.001)。结论:脑创伤后外周血CD34+细胞明显动员,并可能归巢到创伤区域,参与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CD34 +细胞 脑创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体外高糖刺激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峰 刘志民 赵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观察高糖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白藜芦醇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采用RT-PCR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5.5,25mmol/L)刺激及白藜芦醇(25... 目的观察高糖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白藜芦醇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采用RT-PCR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5.5,25mmol/L)刺激及白藜芦醇(25μmol/L)干预时UCP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25mmol/L葡萄糖糖刺激24h能上调UCP4、UCP5 mRNA表达(P<0.05),而对UCP1、UCP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白藜芦醇能上调基础状态及高糖状态下的UCP5基因表达(P<0.05),能抑制高糖引起的氧自由基增加(P<0.05)。结论高糖刺激可特异性上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UCP4、UCP5基因表达;白藜芦醇能降低高糖诱导的氧自由基生成,同时上调细胞UCP5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解偶联蛋白 白藜芦醇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肽对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9
作者 蔡琰 沈金坤 苏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35-39,共5页
用脑组织匀浆及尼龙网逐级过滤技术分离鼠脑微血管,再用胶原酶及胰酶处理使血管细胞分散后进行细胞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γ-谷氨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光镜与电镜检查均显示为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研... 用脑组织匀浆及尼龙网逐级过滤技术分离鼠脑微血管,再用胶原酶及胰酶处理使血管细胞分散后进行细胞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γ-谷氨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光镜与电镜检查均显示为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研究了7种生物肽对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影响:它们都未能使细胞γ-谷氨酰转肽酶活力发生变化,对细胞的增殖效应也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及强啡肽使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P<0.05),提示这3种生物肽在调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上可能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纤维蛋白上调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薛峥 程明珍 +1 位作者 胡晓晴 张苏明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与纤维蛋白共培养高表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录及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后培养,加入1.0 mg.mL-1纤维蛋白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通过RT-PC...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与纤维蛋白共培养高表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录及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后培养,加入1.0 mg.mL-1纤维蛋白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通过RT-PCR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中IL-6转录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定量检测培养基中的IL-6水平。结果加入不同浓度(0,1,5,10,25和50μmol.L-1)的白藜芦醇24 h后,25和50μmol.L-1白藜芦醇组培养基中IL-6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RT-PCR结果显示,25和50μmol.L-1白藜芦醇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中IL-6 mRNA显著下调(均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降低纤维蛋白导致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中IL-6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纤维蛋白 脑血管内皮细胞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