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nx2在白藜芦醇诱导的小鼠BMSCs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作者 黄燕 霍静 +3 位作者 裴晋红 栗学清 汪军梅 宋丽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06-1012,共7页
为探讨成骨分化的主要调节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L)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以及以Runx2... 为探讨成骨分化的主要调节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L)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以及以Runx2为研究起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表明白藜芦醇诱导BMSCs向成骨分化的可能机制。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RSVL(10-9mol/L-10-7mol/L)作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8 d。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印记法检测Runx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及预测鼠Runx2蛋白的性质及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9mol/L、10-8mol/L、10-7mol/L白藜芦醇诱导Runx2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增加6%(P> 0. 05)、30%(P<0. 01)、49%(P<0. 01);与对照组相比,10-9mol/L、10-8mol/L、10-7mol/L白藜芦醇诱导Runx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增加12%(P> 0. 05)、72%(P <0. 01)、94%(P <0. 01)。由此可见,白藜芦醇可显著上调BMSCs中Runx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P<0. 01),且10-7mol/L的白藜芦醇诱导作用最强。生物信息学预测得知,Runx2属于碱性不稳定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占主导;存在102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97个潜在O-糖基化位点和8个N-糖基化位点;Runx2具有利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特点;P1启动子区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共28处。疏松的结构特征、丰富的修饰位点及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探讨白藜芦醇诱导BMSCs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t相关转录因子2 白藜芦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红 俞小芳 +4 位作者 滕杰 邹建洲 方艺 刘少鹏 丁小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8-564,共7页
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凋亡和坏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通过细胞成脂、成骨分化诱导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 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凋亡和坏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通过细胞成脂、成骨分化诱导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45)鉴定BMSCs;运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基因。将细胞分成6组:正常培养组、正常培养+转染阴性对照组、正常培养+HIF-1αRNA干扰组、低氧预处理组、低氧培养+转染阴性对照组及低氧培养+HIF-1αRNA干扰组,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仪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活力测定等方法,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凋亡和坏死情况;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BMSCs中HIF-1α、葡萄糖转运子-1(glucose transporter,GLUT-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的BMSCs具有成脂、成骨等多向分化潜能;流式检测呈现CD29和CD90高表达,CD45低表达;低氧预处理可促进BMSCs增殖,减轻坏死,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低氧预处理组HIF-1α、GLUT-1及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P<0.05);给予低氧预处理组siRNA HIF-1α后其HIF-1α、GLUT-1及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未干扰前(P<0.05),且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加重(与未干扰前相比,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可促进BMSCs的体外增殖,减轻坏死,其机制可能与低氧预处理后HIF-1α表达增加及上调其下游基因GLUT-1和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低氧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表达升高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迁移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慧志 王坤 +2 位作者 朱舜之 王大伟 刘向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迁移及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取2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BMSC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予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哮喘模型,BMSC组于造模完成...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迁移及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取2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BMSC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予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哮喘模型,BMSC组于造模完成当天由尾静脉注射1 mL 106个BMSC。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Wright-Giemsa染色,光镜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各种炎细胞数量;ELISA检测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IgE、IgG1、IgG2a含量;反转录PCR检测肺组织中SDF-1、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6(STAT6)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支气管上皮细胞中SDF-1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SDF-1、STAT6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LF中炎细胞计数及IL-4、IL-5、IL-13、IgE、IgG1、IgG2a含量显著升高;肺组织SDF-1、STAT6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支气管上皮细胞SDF-1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BMSC组BALF中炎细胞数目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均减少;肺组织STAT6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SDF-1基因表达量有所升高;支气管上皮细胞SDF-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哮喘炎症过程中,受损部位的趋化因子SDF-1的表达升高,并促进BMSC向哮喘大鼠肺组织迁移。BMSC通过归巢至受损肺组织发挥调节Th1细胞/Th2细胞免疫失衡的作用,从而抑制哮喘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 气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小鼠BMSCs骨向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翠 徐晓丽 +4 位作者 李金儒 朱彪 李欢 向光大 郭红延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对糖尿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小鼠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BMSCs的成骨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成骨相... 目的:探讨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对糖尿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糖尿病小鼠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BMSCs的成骨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x、ALP和OC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MYDGF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ALP活性,促进钙结节形成,显著上调Runx2、Osx和ALP的表达(P<0.05),显著提高PI3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MYDGF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小鼠BMSCs骨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生长因子(MYDGF) PI3K/AKT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促进BMSCs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想忠 李章华 许海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8-415,共8页
骨髓中主要包括两种多能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BMSCs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多种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具有免疫调节能... 骨髓中主要包括两种多能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BMSCs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多种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由于取材方便,不会违背伦理问题。因此近年来,其在免疫调节及组织工程学方面的应用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属于趋化因子家族,与其受体CXCR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相互作用后对BMSCs具有明显定向趋化作用,虽然近年来有很多研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但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对近年来SDF-1及其受体对BMSCs的趋化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旨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钴60的大鼠BMSCs细胞实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路 贾骏麒 +3 位作者 田磊 靳丹 宗春琳 莫宏兵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索基于钴60放射源的γ射线用于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模型的理想加载条件。方法:分别应用γ射线和X射线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梯度剂量(2~8 Gy)照射,照射后检测各剂量下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程度;并检测照射后... 目的:探索基于钴60放射源的γ射线用于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模型的理想加载条件。方法:分别应用γ射线和X射线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梯度剂量(2~8 Gy)照射,照射后检测各剂量下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程度;并检测照射后各剂量下活细胞比例和NOX4合成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 Gy以上剂量γ射线可造成细胞形态、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4 Gy剂量亚组活细胞明显高于6、8 Gy剂量亚组;相同剂量的γ和X射线在抑制细胞增殖、促细胞凋亡、促NOX4合成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钴60放射源的γ射线在4 Gy剂量、2.538 Gy/min剂量率照射条件下可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模型,与同等剂量的X射线具有较好的等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Γ射线 X射线 钴6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晨睿 孟志远 +4 位作者 牛银波 翟远坤 潘亚磊 谢丽 梅其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9-924,共6页
目的研究黄芩苷(baicali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成骨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rBMSC,给予黄芩苷3、5、7d后,比较药物处理组与... 目的研究黄芩苷(baicali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成骨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rBMSC,给予黄芩苷3、5、7d后,比较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同时检测给予黄芩苷对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和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提取总mRNA和总蛋白,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黄芩苷对Wnt10a、GSK-3β、β-catenin以及LEF1mRNA水平的影响.免疫印迹检测药物处理对β-catenin以及Runx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黄芩苷明显提高ALP的活性.10μmol·L-1浓度的黄芩苷还可增加碱性磷酸酶克隆数和钙化结节的形成.黄芩苷还可提高Wnt10a、β-catenin、GSK-3β、LEF1以及osteocalcin的mRNA水平,并提高β-catenin和Runx2的蛋白表达量.结论黄芩苷在0.1~50μmol·L^-1的给药浓度下可促进rBMSC的成骨分化成熟,Wnt/β-cate-nin信号可能参与调控rBMSC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及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永超 郑启新 +3 位作者 胡东 郝杰 王运涛 刘晓帆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9期780-782,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BMSC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用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提取BMSCmRNA,RTPCR检测BDNF...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BMSC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大鼠骨髓培养BMSC,用CD44、CD45和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提取BMSCmRNA,RTPCR检测BDNF和NGF表达,ELISA检测BMSC培养液中BDNF和NGF的含量。原代取材培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nestin染色鉴定。用不同比例的BMSC条件培养液培养神经干细胞24h后,热休克诱导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率。结果BMSC贴壁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44和CD71阳性表达,CD45阴性表达。BMSC表达BDNF和NGFmRNA,BMSC培养液中含有BDNF和NGF;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BDNF和NGF的浓度增加。BMSC条件培养液可以减少热休克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比率,并且BMSC条件培养液浓度高者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结论BMSC表达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对神经干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神经生长因子(NGF) 神经干细胞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妥英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9
作者 何珊 王宝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PHT)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rVECs)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rBMSCs与rVECs共培养组及rBMSCs单独培养组,各组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PHT(0、20、40μg/ml),培养14 d后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中ICA...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PHT)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rVECs)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rBMSCs与rVECs共培养组及rBMSCs单独培养组,各组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PHT(0、20、40μg/ml),培养14 d后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中ICAM-1、VCAM-1、KDR和RUNX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添加PHT后,各组细胞中ICAM-1、KDR和RUNX2基因的mRNA表达均上调。添加相同浓度PHT时,共培养组较单独培养组中rBMSCs的ICAM-1、KDR和RUNX2基因的mRNA表达量增高,而VCAM-1基因的mRNA表达量降低。结论:PHT可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 血管内皮细胞(rVECs) 间接共培养 血管新生 苯妥英钠(P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髋部骨折诱导的老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杨葭 张艳金 +5 位作者 刘佳 孙天胜 华文熙 钟剑峰 冯杰扬 叶超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2-676,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老年单侧髋部骨折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右髋...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老年单侧髋部骨折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右髋部骨折+生理盐水)、治疗组(右髋部骨折+BMSCs)。治疗组于造模后经尾静脉注射1 ml BMSCs(2.5×106/ml),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创伤后24 h进行肺组织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检测肺组织MPO含量、肺及血液炎症因子(TNF-α、IL-6、IL-10)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部病理学评分、肺组织MPO水平、肺及血液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BMSCs处理可明显降低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组织MPO水平、肺及血液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下调,同时IL-10水平有更明显的增高(P〈0.01)。结论髋部骨折可诱发老年大鼠急性肺损伤,BMSCs移植对老年髋部骨折大鼠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缓解全身及肺部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大鼠 髋部骨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9通过Wnt3a/β-catenin通路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薰勤 张明勇 +10 位作者 李雯婷 钱雪丰 徐宁路 王勇 曹平 张杰 郭奉斌 赵志强 郑金鹏 刘盾 刘拴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探讨sox-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并鉴定BMSCs,对细胞进行sox-9过表达和敲降处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干扰对照组、sox-9过表达组... 目的探讨sox-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并鉴定BMSCs,对细胞进行sox-9过表达和敲降处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过表达对照组、干扰对照组、sox-9过表达组、sox-9干扰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观察细胞的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Ⅱ)和聚蛋白聚糖(Aggrecan)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ox-9、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sox-9过表达组的CollageⅡ和Aggrecan表达显著升高,而Wnt3a和β-cateni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sox-9可能是调控间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关键因子,通过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途径,促进其向软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Wnt3a/β-catenin sox-9 软骨分化能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源干细胞与中药联合治疗对缺血再灌大鼠脑内BDNF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池欣欣 郑洪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7期1643-1645,共3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经蛛网膜下腔移植与口服中药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BMNCs和BMSCs,1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①正常组、②假手术组、③...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经蛛网膜下腔移植与口服中药联合应用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BMNCs和BMSCs,1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①正常组、②假手术组、③模型组、④BMNC组、⑤BMNC联合中药组、⑥BMSC组、⑦BMSC联合中药组。③④⑤⑥⑦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2 h模型(MCAO),24 h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法移植100微升0.01MPBS溶液(③组)、BMNCS悬液(④组、⑤组,2.0×107个)或BMSCs悬液(⑥组、⑦组,2.0×107个),⑤组、⑦组当日进行中药灌胃。应用定量ELISA法于移植后4 d、28 d检测脑组织)内BDNF的含量。结果:BMNC组和BMSC组在移植后4 d即可成倍提高脑匀浆内BDNF含量,至28 d时仍较模型组含量高,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中药联合BMNC组和中药联合BMSC组在4 d、28 d时均较单纯BMNC或BMSC移植组脑内BDNF含量成倍增高,且中药联合BMNC组在28 d时较中药联合BMSC组水平略高。结论:BMSC和BMNC经蛛网膜下腔移植可明显上调MCAO大鼠脑组织中BDNF水平,中药联合BMNC或BMSC治疗可使BDNF水平成倍提高,比单纯BMNC或BMSC移植更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单个核细胞 中药 大脑中动脉梗塞 蛛网膜下腔 细胞移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体系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维艳 赵洁 +4 位作者 李仪 胡腾飞 王莹 储晓曦 王俊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目的构建模拟胚胎期不同造血部位的造血微环境体系用于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造血细胞分化,并初步评价分化效率。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E11.5小鼠胚胎卵黄囊(YS)、胎盘(PL)和胎肝(FL)的解剖部位和形态;选取E7.5~E9.... 目的构建模拟胚胎期不同造血部位的造血微环境体系用于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造血细胞分化,并初步评价分化效率。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E11.5小鼠胚胎卵黄囊(YS)、胎盘(PL)和胎肝(FL)的解剖部位和形态;选取E7.5~E9.5、E10.5~E12.5及E13.5~E15.5胚胎YS、PL和FL组织进行基质细胞培养并制备条件培养液,即为卵黄囊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YSSC-CM)、胎盘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PLSC-CM)和胎肝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FLSC-CM),与体外扩增的SD大鼠BMSC共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干细胞因子(SCF)处理组、YSSC-CM处理组、PLSC-CM处理组和FLSC-CM处理组。共培养7~9 d,收集培养液中漂浮细胞。吉姆萨染色检测细胞形态,直接免疫荧光术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CD34和CD45的表达,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鉴定分化细胞。结果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鼠胚PL和FL与人胚的位置相同,而YS是包裹在胚体及羊膜的外侧,HE染色显示PL血管迷路、FL血窦和YS血岛富含血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IL-6联合SCF处理组相比,YSSC-CM组、PLSCCM组和FLSC-CM组培养液中的漂浮细胞明显增多,FLSC-CM组最多;YSSC-CM组、PLSC-CM组和FLSC-CM组漂浮细胞,经吉姆萨染色后形态类似于淋巴或单核样细胞,表达造血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34和CD45,形成造血集落数最多是FLSC-CM组,其次是PLSC-CM组,最少为YSSC-CM组。而对照组和IL-6联合SCF处理组无变化。结论依循阶段性和时序性,获取YS、PL和FL并制备了YSSC-CM、PLSC-CM和FLSC-CM,可诱导SD大鼠BMSC向造血细胞分化,FLSC-CM处理的细胞分化效率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造血细胞 卵黄囊 胎盘 胎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ATP7B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高铜环境中生存能力的影响
14
作者 邵存华 陈圣林 +1 位作者 董天赋 成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9-574,共6页
目的:探讨慢病毒转染ATP7B基因能否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高铜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lson病模型LEC大鼠的MSCs;构建含有ATP7B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WPT-ATP7B及对... 目的:探讨慢病毒转染ATP7B基因能否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高铜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Wilson病模型LEC大鼠的MSCs;构建含有ATP7B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WPT-ATP7B及对照慢病毒载体pWPT-GFP并转染MSCs,获得表达ATP7B基因的MSCsATP7B细胞及对照组MSCsGFP细胞。利用细胞免疫荧光、Real-time PCR、Western blot长期监测ATP7B基因表达;并以HepG2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利用SRB法监测给予不同浓度铜离子处理的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MSCs CD90、CD29表达阳性,CD45、CD11b表达阴性;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blot及RT-PCR显示MSCsATP7B细胞的ATP7B基因能够长期稳定表达;SRB结果显示,高铜环境中MSCsATP7B细胞的生存能力显著高于MSCsGFP细胞及HepG2(P<0.05)。结论:ATP7B基因修正的LEC大鼠MSCs可有效对抗铜蓄积损害,为Wilson病的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7B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WILSON病 LEC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大鼠颈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增生 被引量:6
15
作者 束波 范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0-326,共7页
目的探讨移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颈动脉狭窄的作用。方法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转染BMSC后经静脉注入大鼠。分为颈动脉损伤模型对照组、BMSC移植组、SDF-1预处理的BMSC移植组... 目的探讨移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颈动脉狭窄的作用。方法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转染BMSC后经静脉注入大鼠。分为颈动脉损伤模型对照组、BMSC移植组、SDF-1预处理的BMSC移植组。细胞移植术后2周,取损伤处血管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GFP表达明确BMSC归巢情况;移植术后4周, Evans蓝染色观察损伤内膜内皮化程度,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损伤血管CD31的表达情况;HE染色检测损伤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血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水平。结果移植SDF-1预处理的BMSC能有效促进干细胞向损伤血管的归巢,并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程度。BMSC移植后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均低于对照组, SDF-1预处理的BMSC移植组差异更为显著。移植SDF-1预处理的BMSC可显著提高损伤内膜CD31以及VEGF的水平,并抑制PCNA的表达。结论SDF-1预处理BMSC移植可通过促进BMSC归巢至损伤处并诱导细胞分化,抑制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来减轻血管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