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南段符山高镁闪长岩的成因——拆沉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结果 被引量:42
1
作者 许文良 杨德彬 +1 位作者 裴福萍 于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47-1961,共15页
本文对太行山南段符山高镁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其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研究,对符山高镁闪长岩的成因和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符山闪长岩体是由一套含橄榄石角闪闪长岩-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构成。... 本文对太行山南段符山高镁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其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研究,对符山高镁闪长岩的成因和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符山闪长岩体是由一套含橄榄石角闪闪长岩-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构成。含橄榄岩包体的寄主岩——角闪闪长岩中的锆石可划分为两种:一是代表寄主岩浆结晶的锆石:内部结构均匀、呈条带状吸收、自形-半自形晶形,具有较高的Th/U比值(1.10~4.08),其^(206)Pb/^(238)U年龄介于123~128Ma之间,12个点的加权平均值为125±1Ma,这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二是捕获或继承锆石:具有核边结构、吸收程度不均匀、呈浑圆状和自形-半自形两种,它们的Th/U比值介于0.32~2.03之间,构成了3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503±11Ma、2181±26Ma和1778±36Ma。该类岩石的SiO_2和MgO含量分别介于56.69%~59.21%和3.60%~6.33%之间;且以高Mg~#(0.51~0.64)、富Na(Na_2O/K_2O大于1)、高Cr(93.1×10^(-6)~420×10^(-6))、Ni(35.1×10^(-6)~137×10^(-6))为特征。该类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_i、ε_(Nd)(t)值和(^(206)Pb/^(204)Pb)_i分别变化于0.70581~0.70641、-8.30~-16.56和17.052~17.512之间。综合上述特征,同时结合地慢橄榄岩包体的特征和古元古代捕获锆石的大量存在,认为符山高镁闪长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拆沉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其后经历了与地幔橄榄岩的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南 高镁闪长岩 成因 物质 熔融 熔体 地幔橄榄岩 橄榄岩包体 岩反应 结果 North china Craton central southern continental crust partial melting peridotite XENOLITHS high field strength rare earth elements crystallization time lithospheric mant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周边土壤和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袁丽娟 郭孝培 +5 位作者 魏益华 涂田华 廖且根 张莉 董秋洪 向建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50-1863,共14页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ICP-MS测定,研究了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周边土壤、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并评价了稀土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赣南稀土矿区周边土壤稀土平均含量为402.74±200.03mg·kg^-1,分别是全国土...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ICP-MS测定,研究了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周边土壤、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并评价了稀土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赣南稀土矿区周边土壤稀土平均含量为402.74±200.03mg·kg^-1,分别是全国土壤稀土含量均值及世界土壤稀土中值的2.28倍和2.08倍;植物产品稀土平均含量为343.48μg·kg^-1;动物产品稀土平均含量为460.00μg·kg^-1;土壤、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中Ce含量最高,占总稀土比重分别为34.22%、35.31%和62.95%;其中轻稀土元素所占比重分别为75.29%、75.17%和75.82%.当地居民每日通过动植物产品摄入稀土元素日量为3.95-30.49μg·kg^-1·d^-1,均值为10.36μg·kg^-1·d^-1,均远低于稀土元素对人体亚临床损害剂量的临界值(110μg·kg^-1·d^-1),表明赣南矿区周边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土壤 动植物产品 稀土矿区 健康风险评价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废弃稀土矿区生态失衡状况及其成因 被引量:42
3
作者 罗才贵 罗仙平 +2 位作者 周娜娜 张艳 邓扬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5-70,共6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废弃稀土矿区大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危险,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氟污染的生态失衡状况;并详细分析了造成南方废弃稀土矿区生态失衡状况的成因,如采用池浸、堆浸和原地浸取工艺提取稀土... 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废弃稀土矿区大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危险,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氟污染的生态失衡状况;并详细分析了造成南方废弃稀土矿区生态失衡状况的成因,如采用池浸、堆浸和原地浸取工艺提取稀土的不足,稀土矿的矿床厚度薄且分布较为广泛、稀土品位较低同时资源利用率低,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未充分进行整合、相关部门对稀土矿开采的准入和监管不到位,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生态恢复的研究滞后、未形成可推广的稀土废弃地生态修复模式等;最后,从以下诸方面提出了改善南方废弃稀土矿区生态失衡状况的建议,如:开发提取稀土的新工艺、加快稀土资源整合的步伐、加大稀土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的投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废弃稀土矿区 生态失衡 状况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区不同水保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及稀土迁移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青青 陈志强 +1 位作者 陈志彪 马倩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3,58,共9页
以南方典型红壤区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5种水土保持措施为研究对象,采集坡面产流产沙及稀土迁移数据,以期揭示南方红壤区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及对稀土迁移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1)全坡面种草、封禁、低效马尾松施肥、乔灌草... 以南方典型红壤区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5种水土保持措施为研究对象,采集坡面产流产沙及稀土迁移数据,以期揭示南方红壤区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及对稀土迁移的阻控效应。结果表明:(1)全坡面种草、封禁、低效马尾松施肥、乔灌草混交、人工补植马尾松5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流率和年均减沙率分别为65.41%,69.29%,63.42%,86.19%,72.59%和91.87%,84.21%,81.54%,94.13%,81.75%。(2)各降雨量下,5种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和泥沙的稀土迁移强度分别比对照小区低85.13%,94.86%,66.89%,95.46%,93.10%和89.92%,80.38%,70.18%,93.38%,92.73%;且中雨时,各水保措施下径流和泥沙的稀土迁移强度最高。(3)除全坡面种草措施外,其余4种水土保持措施下径流的轻稀土迁移强度比重稀土迁移强度低55.68%,40.38%,85.76%,85.94%;而5种水土保持措施下泥沙的重稀土迁移强度则比轻稀土迁移强度低82.29%,81.25%,78.38%,75.35%,77.05%。综上,5种水土保持措施均有较好的减水减沙效益和稀土阻控效应,其中乔灌草混交措施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水保措施在生态修复和稀土迁移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典型红壤区 长汀县 水保措施 减水减沙 稀土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开发的历史回顾——纪念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建所60周年 被引量:23
5
作者 丁嘉榆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2年第4期14-19,共6页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作为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的主要发现、命名和两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单位,几十年来围绕它们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大批成果.但是,由于国家保密的限制,矿山生产工艺长期处于保密状态.随着项目的解密,... 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作为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的主要发现、命名和两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单位,几十年来围绕它们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大批成果.但是,由于国家保密的限制,矿山生产工艺长期处于保密状态.随着项目的解密,文中将重点围绕离子型稀土矿山的开发,作出一些简明的历史性回顾.文中介绍一种全新的稀土矿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并按稀土配分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型离子矿,矿山开采的第一代工艺——"池浸工艺"(现已淘汰),第二代工艺——"原地浸出"工艺,同时概要性地介绍开采现状,涉及的工艺技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稀土军工会战 离子吸附型稀土 两代提取工艺的发明 典型配分 开采的三大阶段 矿山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豫南磷矿富集稀土并制饲钙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光宙 牛新书 +2 位作者 赵春霞 张应桂 王剑平 《无机盐工业》 CAS 1997年第4期6-9,共4页
研究了以豫南磷矿为原料,采用盐酸分解、铁屑还原、草酸沉淀、石灰乳和氨水中和二步法富集稀土元素及用石灰乳继续中和液制饲料级磷酸氢钙的新工艺。对工艺条件选择进行了试验研究,找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二次富集物稀土品位达90%... 研究了以豫南磷矿为原料,采用盐酸分解、铁屑还原、草酸沉淀、石灰乳和氨水中和二步法富集稀土元素及用石灰乳继续中和液制饲料级磷酸氢钙的新工艺。对工艺条件选择进行了试验研究,找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二次富集物稀土品位达90%左右,回收率在70%以上,饲料级磷酸氢钙质量达国家标准,为豫南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稀土 磷酸氢钙 饲料添加剂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参与的南方稀土开采监管模式及平台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秀丽 杨柳 李恒凯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6年第5期137-143,共7页
南方离子稀土矿点位于偏远山区,山高林密,由于极其简易的开采技术及高昂利润,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稀土资源,遏制非法开采,就需要科学高效地对稀土开采进行监管.首先,从稀土开采对区域环境破坏的角... 南方离子稀土矿点位于偏远山区,山高林密,由于极其简易的开采技术及高昂利润,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稀土资源,遏制非法开采,就需要科学高效地对稀土开采进行监管.首先,从稀土开采对区域环境破坏的角度及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律依据,分析公众参与稀土开采监管的可行性,然后根据稀土开采监管的相关需求,在Eclipse和Visual Studio2010开发环境下,采用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和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构建稀土开采监管功能模块.最终,开发出公众参与下的稀土开采监管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可作为政府对稀土监管的强有力补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稀土 公众参与 稀土非法开采 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模式试验 被引量:19
8
作者 宋祥兰 王兰英 +6 位作者 邝先松 刘作梅 胡小康 李小青 刘晓红 丁菲 郭圣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2,共5页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乔灌草配置模式(A5):构树+胡枝子+香根草最适宜该矿区植被恢复。为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建设,为赣南等南方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废弃稀土矿区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现状浅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曹毅 关锌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0-62,111,共4页
离子型稀土矿床是我国独有的中重稀土资源,已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本文从离子型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产业政策及资源开发现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产业发展的建议几个方面,总结了离子型稀土矿... 离子型稀土矿床是我国独有的中重稀土资源,已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本文从离子型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产业政策及资源开发现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产业发展的建议几个方面,总结了离子型稀土矿床的成矿背景、稀土元素的分馏、迁移和富集规律、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找矿标志,阐述了我国稀土产业政策和开采工艺及勘查规范现状,指出了稀土矿产资源浪费、核心技术缺乏、上下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风化壳中稀土分布和迁移规律、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速上下游对接、改进稀土资源开采方式、全面监控,长期监管以及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政策力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矿 开采方式 矿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6县稀土矿区分布及其植被恢复的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熊恬苇 江丰 齐述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期40-44,共5页
稀土资源的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有必要开展稀土矿区的分布动态及矿区植被恢复的监测。以江西省赣州市安远、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和寻乌6县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平台的高分辨率影像,... 稀土资源的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为此有必要开展稀土矿区的分布动态及矿区植被恢复的监测。以江西省赣州市安远、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和寻乌6县为研究区,利用Google Earth平台的高分辨率影像,目视解译稀土矿分布范围,然后以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来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通过回溯法确定1990—2015年稀土矿开采范围的变化及矿区植被恢复状况。结果表明:稀土矿区总面积为58.23 km^2,其中定南和寻乌县的开采面积分别为18.23和16.27 km^2,分别占开采总面积的31.31%和27.94%;稀土矿开采的工艺以堆浸法为主,对地表植被破坏大;稀土开采在1990—2000年呈快速扩张趋势,在国家采取矿区管控措施后,稀土矿无序开采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00—2005年开采面积减少,2010—2015年开采面积减少到9.21 km^2;以原地浸矿法为主开采稀土的龙南县,矿区植被恢复效果较好,其他各县的矿区植被恢复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植被恢复 遥感监测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来自吉林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9
11
作者 裴福萍 许文良 +2 位作者 杨德彬 于洋 孟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62-1974,共13页
本文报导了吉林南部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全岩K-Ar和角闪石^(40)Ar/^(39)Ar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了吉林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岩浆源区性质以及空间变异。定年结果显示,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纽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2&... 本文报导了吉林南部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全岩K-Ar和角闪石^(40)Ar/^(39)Ar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了吉林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岩浆源区性质以及空间变异。定年结果显示,果松组和三棵榆树纽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2±0.3Ma和118.3±1.9Ma。果松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组成;它们的SiO_2含量介于46%~64%,Mg~#介于31~50之间,Al_2O_3含量介于14.9%~18.9%之间,全碱含量(Na_2O+K_2O)介于4.61%~9.23%之间,属于亚碱性系列,具钙碱性演化趋势;并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为特征;(^(87)Sr/^(86)Sr)_i值和ε_(Nd)(t)值分别介于0.7065~0.7077和-2.67~ -19.71之间。果松组火山岩的成分具有较好的空间变异趋势,由东向西,火山岩的基性程度增高,东部果松组火山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值,而西部具有较低的ε_(Nd)(t)值。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由粗面安山岩和粗面英安岩组成;三棵榆树组火山岩的SiO_2含量介于55.5%~65.8%之间,Mg~#介于42~50,Al_2O_3含量介于15.0%~15.7%,全碱含量偏高(Na_2O+K_2O=6.93%~9.24%),主体属于亚碱性系列,具钙碱性系列的演化趋势;并以较高的Th/U(5.36~5.82)、Ba/Nh(50.2~120.0)、(La/Yh)_N(32.9~47.9)和Sr/Y(50.0~72.4)比值为特征;它们的(^(87)Sr/^(86)Sr)_i值和ε_(Nd)(t)值分别变化于0.7056~0.7057和-8.99~-19.71之间。上述特征揭示,果松组火山岩(130Ma)的形成主要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岩浆来源于受流体/熔体交代的地幔楔,东西部受到不同程度陆壳物质的混染。与果松组火山岩相比,三棵榆树组火山岩(118Ma)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相对引张环境,岩浆来源于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但受到深部陆壳物质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东北缘 岩石圈 物质组成 不均一性 吉林 南部 中生代火山岩 元素 Sr-Nd同位素 岩石地球化学 证据 North china CRATON deep Late Mesozoic Jilin Province southern volcanic rocks rare earth elements spatial var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地区花岗质浅色脉体锆石U-Pb年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王宏晖 陈虹 +2 位作者 陈龙耀 白和 张欢欢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4,I0013-I0016,共16页
小秦岭地区发育有大量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质浅色脉体,这为理解同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深熔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对小秦岭地区三条花岗质浅色脉体中的锆石开展了CL图像、LA-ICP-MSU-Pb年代学及稀土元素的研究。浅色脉体... 小秦岭地区发育有大量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质浅色脉体,这为理解同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深熔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对小秦岭地区三条花岗质浅色脉体中的锆石开展了CL图像、LA-ICP-MSU-Pb年代学及稀土元素的研究。浅色脉体中的锆石具有深熔成因锆石的斑杂状、平面状或弱振荡环带的内部结构及较为自形的外部形态特征,测得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1867±13)Ma(MSWD=0.22,n=21)、(1849±17) Ma (MSWD=0.79)和(1828±15) Ma (MSWD=0.33,n=20),代表了该区深熔作用发生的时间。与上述三组年龄相对应,其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由具较弱负Eu异常(Eu/Eu*=0.12~0.81)的重稀土相对富集型,转变为中等负Eu异常(Eu/Eu*=0.29~0.61)的近平坦重稀土型、再到显著负Eu异常(Eu/Eu*=0.15~0.54)的重稀土富集型,结合锆石Ti温度计获取其结晶温度为574~708°C,表明地壳深熔作用的发生可能与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退变质作用有关。结合前人的变质年代学数据可知,小秦岭地区1.87~1.82 Ga的深熔作用应与~1.95 Ga时东、西部陆块碰撞造山所致增厚地壳的长期抬升和冷却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南缘 古元古代 花岗质浅色脉体 深熔作用 锆石U-Pb定年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某稀土矿山及其周边基本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肥力等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柯罕 沈飞 +4 位作者 胡妮 肖安林 杨在文 李雄飞 徐智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11-119,共9页
以赣州南部稀土矿区为对象,采集矿山开采区域土壤样品70个,周边基本农田土壤样品80个,分别测定其土壤pH值、重金属元素和常规肥力指标,运用单因子和综合评价法对土壤重金属及肥力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土壤整体... 以赣州南部稀土矿区为对象,采集矿山开采区域土壤样品70个,周边基本农田土壤样品80个,分别测定其土壤pH值、重金属元素和常规肥力指标,运用单因子和综合评价法对土壤重金属及肥力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土壤整体呈酸性,其中26个矿山土壤样品的Pb总量超过筛选值,最大检出浓度为470.21 mg/kg;在周边基本农田土壤样品中,Cd的最大检出浓度为0.57 mg/kg,15个土壤样品的Pb总量超过筛选值,最大检出浓度为129.0 mg/kg;(2)矿山开采区内点位的重金属Pb含量与周边基本农田土壤P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2),重金属Cd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南部的农田区域,而重金属Pb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矿山开采及机械加工工厂等其他工业生产较为集中的东北部地区;(3)研究区域内矿山开采区的各项肥力指标均明显低于周边基本农田区土壤,低肥力水平的占比高达60.87%,高肥力水平的占比仅为2.90%。周边基本农田区域肥力等级为中等以上占比高达8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稀土矿山 重金属污染 肥力等级 矿山复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