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氟化物纳/微米材料的水热合成、形成机理和发光性质 被引量:13
1
作者 林君 李春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9-534,共16页
研究了稀土氟化物纳/微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形貌控制、形成机制以及发光性质。发展了一种简单、整体、没有模板、环境友好的水热方法合成系列稀土氟化物,即用有机添加剂柠檬酸钠(Na3C6H5O7.2H2O)作为配位剂和形貌控制剂,通过改变氟源(NaF... 研究了稀土氟化物纳/微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形貌控制、形成机制以及发光性质。发展了一种简单、整体、没有模板、环境友好的水热方法合成系列稀土氟化物,即用有机添加剂柠檬酸钠(Na3C6H5O7.2H2O)作为配位剂和形貌控制剂,通过改变氟源(NaF,NH4F或NaBF4)和最初溶液的pH值,得到了具有不同成分、晶体结构、尺寸和形貌的稀土氟化物,包括REF3(RE=La~Lu,Y)以及六方相和立方相的NaREF4(RE=Y,Yb,Lu);最重要的是首次研究了具有各种晶体结构和形貌的镱、镥氟化物的可控合成。对各种产物可能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合理、系统的讨论,并对各种基质中Eu3+,Tb3+掺杂的下转换和Yb3+/Er3+,Yb3+/Tm3+共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微米材料 稀土氟化物 形貌 水热合成 发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0.6)Zr_(0.4)O_2和BaSO_4微纳米粒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磊 穆青 +1 位作者 戴洪兴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9-363,共5页
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铈锆固溶体和硫酸钡在催化中有重要用途.采用以三嵌段共聚物EO20PO70EO20(P12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Ce0.6Zr0.4O2固溶体纳米粒子和B... 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铈锆固溶体和硫酸钡在催化中有重要用途.采用以三嵌段共聚物EO20PO70EO20(P12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Ce0.6Zr0.4O2固溶体纳米粒子和BaSO4微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选区电子衍射等技术研究了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以P123、CTAB或PEG为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Ce0.6Zr0.4O2粒子呈不规则类球状表面形貌,兼有单晶与多晶(混晶)的面心立方结构,粒径为15~30 nm,比表面积为45~64 m2/g;以PEG或P123为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BaSO4微纳米粒子呈多面体状表面形貌,具有单晶正交结构,晶粒边长为80~200 nm,比表面积为6~11 m2.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铈锆固溶体纳米粒子 多面体状BaSO微纳米粒子 水热合成法 表面活性剂 高比表面积 表面形貌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扫描电子显微镜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YF_5:Yb,Er纳米晶的水热合成及上转换发光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钟诚 秦丹 +4 位作者 李涛 周婷 赖欣 毕剑 高道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7-160,共4页
以KBF4为氟源水热制备了BaYF5∶Yb,Er纳米晶。探究了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水热制备BaYF5∶Yb,Er纳米晶方法中,前驱液pH值、氟源用量对所制备样品结构、形貌、粒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属于四方晶系;SEM及FA结果显示,... 以KBF4为氟源水热制备了BaYF5∶Yb,Er纳米晶。探究了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水热制备BaYF5∶Yb,Er纳米晶方法中,前驱液pH值、氟源用量对所制备样品结构、形貌、粒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属于四方晶系;SEM及FA结果显示,在pH=10及n3+Re∶n-BF4=1∶1.25条件下制备的样品颗粒呈类球状、粒径均匀,其上转换发射强度最大。分析了水热反应作用机制,获得了无表面活性剂条件下水热制备BaYF5∶Yb,Er纳米晶的最适宜pH值及氟源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F5∶Yb Er纳米晶 水热法 稀土氟化物 上转换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铟和稀土共掺杂二氧化硅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涛 万能 +3 位作者 徐骏 徐岭 李伟 陈坤基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了In2O3纳米颗粒与Eu3+共掺的SiO2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证实体系中形成了In2O3纳米颗粒,其数密度可以通过改变铟的掺杂浓度来进行良好的控制.在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中观察到Eu3+离子的5D0-7FJ(J=0-4)特征发射峰,In2O3纳... 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了In2O3纳米颗粒与Eu3+共掺的SiO2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证实体系中形成了In2O3纳米颗粒,其数密度可以通过改变铟的掺杂浓度来进行良好的控制.在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中观察到Eu3+离子的5D0-7FJ(J=0-4)特征发射峰,In2O3纳米颗粒的掺入使Eu3+的光致发光得到显著增强.通过光致发光激发光谱的测量进一步研究了In2O3纳米颗粒对Eu3+的光致发光增强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发光材料 纳米颗粒 溶胶-凝胶法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评述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春华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1,共2页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纳米粉体二氧化铈的主要制备方法,其中包括水热晶化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和均匀沉淀耦合法、均匀沉淀和炭吸附耦合法、模板剂共沉淀法、室温(湿)固相化学反应法、一步熔融盐分解法等。通过对各方法的实验条件、制备...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纳米粉体二氧化铈的主要制备方法,其中包括水热晶化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和均匀沉淀耦合法、均匀沉淀和炭吸附耦合法、模板剂共沉淀法、室温(湿)固相化学反应法、一步熔融盐分解法等。通过对各方法的实验条件、制备工艺、产品性状等探讨研究,分析评述了各方法的应用及其工业化前景,旨在为高附加值稀土材料的研制开发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纳米粉体 制备方法 稀土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铽掺杂氟化铈微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荧光性质
6
作者 武文 宣亚文 +4 位作者 尹江龙 陈巧飞 张祎 孙彦 赵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44,共3页
以氯化铈和氟化钠为原料制备铽掺杂的氟化铈纳米颗粒,采用水热法,在不同保温时间下制得3种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谱仪(UV)、荧光光谱仪(PL)对样品进行表征。XRD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CeF3:Tb3+... 以氯化铈和氟化钠为原料制备铽掺杂的氟化铈纳米颗粒,采用水热法,在不同保温时间下制得3种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谱仪(UV)、荧光光谱仪(PL)对样品进行表征。XRD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CeF3:Tb3+纳米颗粒为六方晶系结构,SEM证实不同的保温时间,样品的形貌差别较大。在310nm的光激发下,350nm处宽而强的发射峰对应三价Ce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位于540nm处来源于Tb3+离子的特征发射(5 D4-7F5),在482nm处的发射峰对应于Tb3+离子的5 D4-7F6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氟化物 纳米材料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纳米氧化钇粉体 被引量:7
7
作者 颜虹云 包娜 +1 位作者 沈林 汪效祖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66-68,72,共4页
以Y(NO)3为原料,在不同pH值条件下,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氧化钇(Y2O3)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得到了Y2O3纳米粉体。采用XRD、FT-IR分析前驱体的结构、成分,TG-DTG分析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FE-SEM分析前驱体及产物的形貌。结果表明:起始溶液p... 以Y(NO)3为原料,在不同pH值条件下,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氧化钇(Y2O3)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得到了Y2O3纳米粉体。采用XRD、FT-IR分析前驱体的结构、成分,TG-DTG分析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FE-SEM分析前驱体及产物的形貌。结果表明:起始溶液pH值对前驱体的化学组成及Y2O3的形貌有显著的影响,随pH值的增大,前驱体及Y2O3的形貌由片状结构逐渐转变为棒状结构,煅烧温度对形貌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钇 纳米材料 稀土 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2+)共掺杂YPO_4∶Tb^(3+)荧光材料的水热合成与荧光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付兵 欧娅 +3 位作者 刘欢 顾曼琦 陈卓 杨锦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6-2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Ba^(2+)共掺杂YPO4∶Tb^(3+)荧光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合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荧光性能,并分析了Ba^(2+)掺杂量和反应体系pH值等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 采用水热法合成Ba^(2+)共掺杂YPO4∶Tb^(3+)荧光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合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荧光性能,并分析了Ba^(2+)掺杂量和反应体系pH值等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pH值和Ba^(2+)掺杂量直接影响所制备样品的结构与性能。少量Ba^(2+)(≤10%,原子分数,下同)共掺杂YPO4∶1%Tb^(3+)样品均为纯相四方晶系磷钇矿结构晶体,过量Ba^(2+)掺杂导致Ba_3(PO_4)_2杂质相的出现;pH值为6的水热环境下可获得高结晶度的单一相Ba^(2+)、Tb^(3+)共掺杂YPO4样品。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PO4∶1%Tb^(3+),x%Ba^(2+)样品可被225nm的紫外光有效地激发而发射出强烈的Tb^(3+)特征的黄绿色光。一定量的Ba^(2+)共掺杂可以有效地提高YPO4∶1%Tb^(3+)样品的荧光性能,但过量(高于10%)的Ba^(2+)掺杂又会导致Tb^(3+)的荧光猝灭现象出现,最佳的Ba^(2+)共掺杂量为10%。所制备的YPO4∶1%Tb^(3+),10%Ba^(2+)样品在225nm紫外光激发下位于545nm处的发射带强度是YPO4∶1%Tb^(3+)样品的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4∶Tb3+/Ba2+ 共掺杂 水热法 荧光 稀土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高的热稳定性的红光荧光粉NaGdF_(4)∶Eu^(3+)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春伟 王亚雄 +4 位作者 梁洁 李燕 明俊宇 黄映恒 廖森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41,共7页
采用红光荧光粉制备的白光LED具有高显色指数和低色温的特点。为制备具有优秀性能的红光荧光粉,本文以氟化铵、硝酸铕、硝酸钆、硝酸钠以及聚乙二醇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发光负热猝灭特性的NaGdF_(4)∶Eu^(3+)的红光荧光粉... 采用红光荧光粉制备的白光LED具有高显色指数和低色温的特点。为制备具有优秀性能的红光荧光粉,本文以氟化铵、硝酸铕、硝酸钆、硝酸钠以及聚乙二醇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发光负热猝灭特性的NaGdF_(4)∶Eu^(3+)的红光荧光粉,得到的最佳样品为NaGdF_(4)∶0.25Eu^(3+),并对最佳样品进行了一系列表征。XRD结果表明,Eu^(3+)成功掺入NaGdF_(4)中;变温荧光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最佳样品的发光具有负的热猝灭效应。与室温相比,132℃时的积分发射强度提高了51.07%,即使温度升高至226℃,仍能够达到常温时的水平。良好的热稳定性拓展了红光荧光粉NaGdF_(4)∶Eu^(3+)在紫外激发白光LED的应用。对负的热猝灭现象进行了机理探讨,研究发现:由于部分热量被转换为光辐射的能量,导致负的热猝灭现象的出现;将此红光荧光粉与395 nm UV芯片封装测试,可以发现其在50 mA电流下仍能保持较低的色温,与变温荧光测试结果相互印证。优异的高温性能表明,NaGdF_(4)∶0.25Eu^(3+)红光荧光粉适合作为WLED中的红光成分,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荧光粉 负热猝灭 能量转换 水热合成 稀土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磷酸钇掺镝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彭欢 曾鸿雁 +3 位作者 王勇 曾慧慧 刘芳 黄检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稀土钒磷酸盐中VO_(4)^(3-)被PO_(4)^(3-)部分取代,可显著地提高V-V之间的能量传递,使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进一步优化。为提高荧光发光性能和稳定性,以稀土Dy^(3+)作为发光中心,采用水热法180℃合成Y(P_(0.75)V_(0.25)O_(4))∶Dy^(3+)纳米... 稀土钒磷酸盐中VO_(4)^(3-)被PO_(4)^(3-)部分取代,可显著地提高V-V之间的能量传递,使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进一步优化。为提高荧光发光性能和稳定性,以稀土Dy^(3+)作为发光中心,采用水热法180℃合成Y(P_(0.75)V_(0.25)O_(4))∶Dy^(3+)纳米荧光材料,调控Dy^(3+)掺量为3%,V/P=1/3时,荧光强度最佳。在弱碱性条件下,反应3h时有利于材料荧光性能提高,衰减时间为240μs,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发光 钒磷酸盐 水热法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枝状NaGdF4∶Yb3+,Er3+荧光材料及碳量子点
11
作者 于佳酩 何雨萱 +1 位作者 王雨梦 程倩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164,共4页
以稀土氯化物为前驱体、乙二醇为溶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同时合成枝状形貌的上转换NaGdF4∶Yb^3+,Er^3+纳米粒子和球形碳量子点。利用XRD、TEM、FT-IR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制备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制备... 以稀土氯化物为前驱体、乙二醇为溶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同时合成枝状形貌的上转换NaGdF4∶Yb^3+,Er^3+纳米粒子和球形碳量子点。利用XRD、TEM、FT-IR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制备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制备的溶液经离心后下层固体为具有六方相和立方相混合结构的枝状NaGdF4∶Yb^3+,Er^3+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其乙醇分散液放置7 d后,荧光性能未发生明显改变,仍具有良好的上转换发光性能。离心后的上层溶液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较强的淡蓝色荧光。上层溶液干燥后所得固体经XRD及红外分析确定产物为碳量子点。TEM分析结果表明,该碳量子点的平均粒径为7.46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氟化物 碳量子点 水热法 上转换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