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
1
作者 翟长海 胡杰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作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功能运行、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设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石。国内外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方法却处于空白状态。文中阐述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设计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单体设施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两层面”抗震韧性设计基本思路,即通过单体设施的结构安全设计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通过单体设施之间的韧性协同设计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及快速恢复;建立了“三目标”抗震韧性设计基本要求,包括保证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满足单体设施和工程系统预定功能以及工程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提出了“四环节”抗震韧性设计关键步骤,即确定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目标、单体设施结构安全设计、工程系统震后功能验算、制定工程系统功能快速恢复技术与策略,进而建立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韧性统一设计方法。文中以道路交通系统为例,开展了抗震韧性设计,初步验证了提出的抗震韧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该设计方法可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设计,从保障单体设施结构抗震安全的结构抗震设计向保障工程系统震后功能和快速恢复的抗震韧性设计的转变。所提设计方法也能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抗震韧性提升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 抗震韧性协同设计 抗震韧性目标 震后功能验算 功能快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简支梁桥震后残余功能与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
2
作者 赵灿晖 王睿鹏 +1 位作者 杨正浩 尹伟涛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为采用更为明确的指标评价铁路简支梁桥震后残余功能,并提高抗震韧性评价的准确性,提出该类型桥梁震后残余功能和抗震韧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震后车速作为通行功能评价指标,根据震后车速与轨道不平顺的关系,提出通行功能易损性和震后残... 为采用更为明确的指标评价铁路简支梁桥震后残余功能,并提高抗震韧性评价的准确性,提出该类型桥梁震后残余功能和抗震韧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震后车速作为通行功能评价指标,根据震后车速与轨道不平顺的关系,提出通行功能易损性和震后残余功能的定量计算方法;将通行功能易损性转化为功能损失概率,提出具有一定保证率的修复时间和韧性指数阈值计算方法。以某5跨32 m双线铁路简支箱梁桥为算例,计算震后残余功能曲线、功能恢复曲线和韧性指数,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修复函数和韧性评价指标形式。结果表明:以震后车速作为桥梁震后通行功能指标,无需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不同损伤状态对应的震后残余功能,计算过程更加客观;采用单一震后轨道变形模式的易损性,将高估抗震韧性;铁路简支梁桥宜采用对修复准备时间容错性较好的三角函数型或线性函数型修复函数;宜采用韧性指数结合具有一定保证率的修复时间评价桥梁抗震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简支梁桥 抗震韧性 震后残余功能 震后车速 功能恢复函数 韧性指数 修复时间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梁柱节点研究综述
3
作者 叶全喜 张智彬 +1 位作者 陈学森 聂会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为了解决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梁柱节点中附加耗能构件耗能稳定性不足,附加复位构件应用过程复杂、变形能力较低、安全储备度及性价比不高,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整体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适用性不强等问题,从附加复位及耗能构件的种类选择、其与... 为了解决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梁柱节点中附加耗能构件耗能稳定性不足,附加复位构件应用过程复杂、变形能力较低、安全储备度及性价比不高,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整体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适用性不强等问题,从附加复位及耗能构件的种类选择、其与钢框架的连接应用构造及该类型节点所在整体结构的性能化设计等方面对现有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梁柱节点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明确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指出今后自复位耗能钢框架梁柱节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 附加复位及耗能构件 性能化设计 震后可快速恢复功能 转动式摩擦耗能器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福岛7.3级地震灾害损失总结与讨论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相兆 张桂欣 +2 位作者 孙柏涛 武继双 陈洪富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65,共8页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3级地震,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仅150余人受伤,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中断。此次强震并未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本体破坏,但出现非结构构件破坏较为普遍以及基础设施功... 2021年2月13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3级地震,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仅150余人受伤,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中断。此次强震并未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本体破坏,但出现非结构构件破坏较为普遍以及基础设施功能中断的情况。介绍了各机构的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工作,总结了工程结构破坏和功能影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对此次地震的灾害特征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认为随着各地区抗震能力的提高,非结构构件破坏、地震灾害链、基础设施功能中断与恢复、抗震韧性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地震 抗震能力 人员伤亡 非结构构件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山地城市灾后恢复重建空间发展研究——以芦山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舸 蒋国翔 +2 位作者 钟远岳 徐建杰 蔡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65-71,共7页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利用RS和GIS技术,对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敏感性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识别出适宜生态保护或城镇建设的区域,将全县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利用RS和GIS技术,对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敏感性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识别出适宜生态保护或城镇建设的区域,将全县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分别提出发展指引。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原有城乡空间发展方案,引导县域人口、产业向生态低敏感的平坝地区转移,形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综合经济分区,构建"一轴、四带、三板块"的城乡空间格局,并对山地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 空间发展 生态文明 生态敏感性 生态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公路网震后连通可靠性分析及系统功能恢复 被引量:1
6
作者 蒋礼果 黄淑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0-378,共9页
为了研究区域公路网震后的连通功能,将连通可靠性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经验预测方法计算得到公路单元的抗震可靠性,使用事件树和成功树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和条件概率表,然后将公路单元的抗震可靠性作为贝叶斯网络的先验概率输入,构建区域... 为了研究区域公路网震后的连通功能,将连通可靠性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经验预测方法计算得到公路单元的抗震可靠性,使用事件树和成功树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和条件概率表,然后将公路单元的抗震可靠性作为贝叶斯网络的先验概率输入,构建区域公路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模型。结合贝叶斯网络的敏感度分析和更新能力,提出一种启发式方法以识别关键单元的修复优先级,为路网系统连通功能恢复提供依据。以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中G213和S9构成的区域公路网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可建立起公路网结构破坏和系统连通功能之间的联系,启发式方法识别出的关键单元及其修复次序能够快速恢复区域公路网的连通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公路网 连通可靠性 贝叶斯网络 公路单元 系统功能恢复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