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
1
作者 姚欢欢 党亚民 +3 位作者 杨强 闫明豪 陈洪凯 李惠玲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进行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选取中国中东部地区2016—2021年部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提出将全球气压和温度(GPT(GPT3_1、GPT3_5)...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进行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选取中国中东部地区2016—2021年部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提出将全球气压和温度(GPT(GPT3_1、GPT3_5))模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模型3种大气模型分别与GNSS解算的对流层总延迟(ZTD)数据融合获取的PWV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GNSS PWV最优大气模型;然后提出利用奇异谱分析(SSA)法分解重构出GNSS PWV时间序列,从而基于GNSS PWV分析不同季风气候类型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条件下ERA5模型精度较优,选择ERA5模型为最优大气模型,重构后的GNSS PWV变化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的特征;因此GNSS PWV可应用于气候特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大气可降水量(PWV) 全球气压和温度(GPT)模型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 奇异谱分析(SSA)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琼文 林洁 +3 位作者 张权 林伟彬 刘裕强 曾钦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15-119,共5页
基于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各地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基于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各地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空间上呈东多西少趋势,高温日数平均增加速率为0.46 d/a,每年平均出现107.7 d高温日和21.02次高温热浪事件,高温日和高温热浪事件主要出现在6—9月,高峰期在7—8月;龙川县高温天气出现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是河源市最热的地方,龙川县的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存在较强的波动性,在1971—1988年和1999—2007年期间有两个上升期,用M-K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龙川县高温存在两个突变点;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得出河源市各地高温热浪周期性并不显著,只有和平县2006—2018年2~6年的周期,以及紫金县1994—2016年准2年、准5年的周期和1982—2006年准12年的周期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副热带高压 广东河源 1971—202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气候特征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梅华 刘莉红 张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8-72,共5页
利用三峡地区15站有完整历史记录的历年逐月降水、温度和蒸发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降水期(4~10月)、夏季(6~8月)和逐月的降水具有相似的空间变化特点:作为一级近似可以将三峡... 利用三峡地区15站有完整历史记录的历年逐月降水、温度和蒸发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降水期(4~10月)、夏季(6~8月)和逐月的降水具有相似的空间变化特点:作为一级近似可以将三峡地区降水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二级近似,可以将三峡地区分成东、西两区;三峡地区夏季和逐月的降水具有相似的时间变化特点:降水不符合正态分布特征,但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三峡地区降水期的降水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三峡地区降水期、夏季以及逐月的平均温度具有相似的时空变化特点。三峡地区各站的温度变化在各时段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三峡地区各站各时段蒸发的变化具有相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气候特征 统计分析方法 变化特点 正态分布 降水期 历史记录 蒸发资料 分析结果 二级近似 分布特征 平均温度 温度变化 相似 月降水 夏季 一致性 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30
4
作者 司鹏 李庆祥 +1 位作者 李伟 殷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贡献分析 M(鲁棒)估计 深圳气候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连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智 梁培 +1 位作者 陈玉华 梁旭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1期69-72,88,共5页
选取宁夏20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Lepage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全年和汛期(5-9月)连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突变、周期变化。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后,宁夏全年和汛期连阴雨发生了明显变化,连阴雨发... 选取宁夏20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Lepage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全年和汛期(5-9月)连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突变、周期变化。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后,宁夏全年和汛期连阴雨发生了明显变化,连阴雨发生次数均呈减少的趋势,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南部山区连阴雨明显多于北部地区,高发中心位于南部六盘山东麓,六盘山东麓连阴雨多于西麓;连阴雨未发生突变;全年连阴雨存在3~5年的短周期和10年、16~18年左右的长周期;汛期连阴雨存在着4~6年的短周期和12年的长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连阴雨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法 Lepage检验法 数理统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中国年最高(低)气温区划的新的聚类方法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吉峰 李世杰 +1 位作者 丁裕国 陆其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6-973,共8页
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对我国年最高(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地理区划。这种两者相结合的分区方案可以互相补充,使区划更具客观性。结果表明,中国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 采用聚类分析和旋转主分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案,对我国年最高(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型态进行地理区划。这种两者相结合的分区方案可以互相补充,使区划更具客观性。结果表明,中国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别可划为12和11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对前者(高温)来说,各区域的年际差异比较大,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有所不同;对后者(低温)来说,各区域具有较强的增温一致性,但增温的特点和幅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最高(低)气温和平均温度的关系在各区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年代际变化的一致性要好于年际变化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聚类统计检验 旋转主分量分析 气候区划 地理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灾害机理及预测 被引量:55
7
作者 张尚印 张德宽 +3 位作者 徐祥德 廖要明 沈树勤 尹东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0-846,共7页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用均生函数—最佳子回归集构造预测模型,预测夏季月高温出现日数,通过42 a高温资料预报检验,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值得在业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高温气候特征 灾害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春运期间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翟志宏 王春林 +1 位作者 陈慧华 唐晓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7-352,共6页
利用广东省86个测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统计了广东省春运期间的气温、降水及影响春运的低温冰冻、大雨、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春运期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却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平均气温和... 利用广东省86个测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统计了广东省春运期间的气温、降水及影响春运的低温冰冻、大雨、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春运期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却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低温冰冻高发区集中在粤北且略有增加趋势,南部则几乎没有发生过冰冻;大雨高发区集中在粤北,向南依次减少,广东省大雨发生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雾的高发区集中在汕头、珠江口及雷州半岛,其中新兴等地增加趋势显著,而雷州等地则有明显减少趋势。研究结果为春运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对策,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社会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气候特征 统计分析 灾害性天气 低温冰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对南京市气温变化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霞 景元书 +1 位作者 王春林 麦博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9-512,共4页
为揭示城市环境气象的蠕变过程,利用南京站1956—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及南京市1995—2006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56年以来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 为揭示城市环境气象的蠕变过程,利用南京站1956—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及南京市1995—2006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变化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56年以来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28℃/(10 a)、0.18℃/(10 a)、0.33℃/(10 a),特别是1990年以后,增温速率进一步加大。(2)城市化进程中影响气温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城市下垫面性质、工业排污和人口数量。(3)1990年代后南京市城市化进程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学 统计特征 主成分分析 城市化进程 气温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大风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高瑞华 王式功 +3 位作者 张孝峰 宋洪盛 高慧 臧克民 《海洋预报》 2008年第3期7-15,共9页
统计了烟台、大连沿海共6个台站31a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各站大风日数、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主导风向、风力等特点,得出渤海海峡大风的如下结论:1、海岛站能较好的代表渤海海峡大风的情况;2、大风日数存在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也存在着... 统计了烟台、大连沿海共6个台站31a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各站大风日数、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主导风向、风力等特点,得出渤海海峡大风的如下结论:1、海岛站能较好的代表渤海海峡大风的情况;2、大风日数存在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也存在着突变的特点;3、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秋季开始出现偏南大风,月际变化呈现两峰一谷的形势;4、大连沿海以北大风为主,烟台沿海春秋季南大风次数明显增多;5、大风的风力以6~7级为主;8级以上的强风只占总次数的6.7%;6、以偏北风和偏南风较大,而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小;7、极大风速一般比最大风速大1~2个等级;8、时常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连续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大风 统计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泾河流域未来温度变化的降尺度预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姹 李志 刘文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7-234,共8页
【目的】分析泾河流域21世纪温度变化的趋势,为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及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泾河流域1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实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 【目的】分析泾河流域21世纪温度变化的趋势,为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及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泾河流域18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实测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全球气候模型HadCM3在A2和B2情景下模拟的大气环流因子,利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对泾河流域21世纪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温度的时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A2、B2情景下,泾河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的温度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的推移增幅增大。3个时期的温度变化具有季节差异,日平均温度在A2、B2情景下均以夏季变化最为显著(A2:1.2,2.5,4.5℃;B2:1.3,2.4,3.2℃);日最高温度在A2情景下以秋季变化最为显著(1.0,2.4,3.8℃),B2情景下则以冬季变化最为显著(1.0,2.0,2.9℃);日最低温度在A2情景下以夏季变化最为显著(1.1,2.4,4.4℃),B2情景下则以秋季变化最为显著(1.4,2.3,3.3℃)。温度变化同时也存在空间差异,以东南-西北方向增幅较高,东南部是高增长的中心,东北部和西南部增幅相对较小。【结论】泾河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2080s)的温度有明显上升,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和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气候变化 统计降尺度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创买 周文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204,共9页
提出一种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气候场的预测变成对该场主分量的预测。提取对气候场变化有重要影响的500 hPa高度、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和全球海平面气压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因子场的前若干个含高信息量的优质主分... 提出一种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气候场的预测变成对该场主分量的预测。提取对气候场变化有重要影响的500 hPa高度、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和全球海平面气压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因子场的前若干个含高信息量的优质主分量因子。通过相关筛选和双重检验逐步回归,建立气候场的主分量的预测方程,由此就建立气候场与多个因子场之间的联系,但是模型却仍然保持着两个场相关的特点。根据气候场的特征向量的近似不变性,将其与主分量配合进行反算,从而得到气候场的预测。以广东汛期降水预测作为试验例子,计算了它的主分量,分析了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分类,对2003—2005年的分布作预测并与实测分布作比较及进行误差检测,发现预测效能显著。有关预测的年限、区域范围、要素和因子的物理背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统计预测 气候要素场 主分量分析 双重检验逐步回归 广东汛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娟 晏红明 周建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1-409,共9页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与东亚季风区的降水在长江中游有显著正相关,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有显著负相关。基于此,定义了印-太海温指数。强海温指数年的南亚高压、索马里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副高偏强,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北进,中国大部降水偏多;弱海温指数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分析 印太海温指数 东亚夏季风 降水异常分布型 高低空环流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曾荣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00-105,共6页
通过对澳门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 ,总结出澳门的气候及其主要气象灾害 .澳门的气候是温度高、湿度和平均风速大、日照多、降水量大 ;其主要气象灾害是台风灾害和暴雨灾害 .
关键词 澳门 气候特征 温度 降水 台风 暴雨 气象灾害 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焕平 张占峰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153-2156,2178,共5页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幅最大值为0.62~0.69℃/10a;各层均以玛多升幅最大;近30年大部分站四季平均深层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年、季深层地温突变时间绝大部分站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层年平均升温幅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年平均气温与各深层地温均为正相关;降水与深层地温的相关性不明显;冻土深度与各深层地温均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深层地温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迈阿密模型的全球灌溉需水量计算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书民 于智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103,共8页
通过计算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潜力需水量、灌溉需水量以及衍生的可持续垦殖率指标,以解决农业生产潜力、农田熟制、灌溉定额、宜农荒地垦殖适宜性评价等农业发展问题。以迈阿密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潜力需水量、灌溉需水量以及衍生的可持续垦殖率指标,以解决农业生产潜力、农田熟制、灌溉定额、宜农荒地垦殖适宜性评价等农业发展问题。以迈阿密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计算出了上述指标的高精度全球分布场,得出全球光温生产潜力为2 260×10^8 t干物质,气候生产潜力为1 253×10^8 t干物质,灌溉需水量总计为12 441 km^3 。主要结论有:热带雨林区除外,全球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同当前农业区高度吻合,表明农田气候潜力已经被人类充分利用;在温带地区,可持续覆膜雨养垦殖率>2/3的地区适宜开垦宜农荒地,发展雨养农业。根据迈阿密模型计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可作为制定农田喷灌定额的重要依据;覆膜滴灌节水效果最佳,可持续覆膜滴灌垦殖率为各种垦殖率中最大值,可作为指导宜农荒地资源开发和多熟制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需水量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可持续雨养垦殖率 可持续灌溉垦殖率 迈阿密模型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2002年福州机场白天气象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分析
17
作者 黄菲 李岩 钱峻屏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9-375,共7页
本文采用1999~2002年福州民航站白天逐时气象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站气象能见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季节内的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能见度日变化呈白天的早、晚时段较低,午后达到最高.能... 本文采用1999~2002年福州民航站白天逐时气象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站气象能见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季节内的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能见度日变化呈白天的早、晚时段较低,午后达到最高.能见度的季节变化呈冬、春季的较低,夏、秋季的较高,且存在着"6月份突变"的特性.其季节内变化主要以准两周(10~20d)振荡和30~60d准周期的振荡为主,且季节内振荡可能与东亚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能见度 统计分析 气候特征 季节内变化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3—2017年阜阳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18
作者 王莹 张庆奎 项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8期140-143,共4页
利用阜阳市6个国家站1953-2017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统计分析阜阳市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强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站多年平均短时强降水频次为每站4次,以20mm/h的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为最多。(2)短时强降水月际分布中... 利用阜阳市6个国家站1953-2017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统计分析阜阳市短时强降水的年际、月际以及强度、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站多年平均短时强降水频次为每站4次,以20mm/h的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为最多。(2)短时强降水月际分布中7月最多,其次8月,再次6月;4个等级的短时强降水中,除80mm/h的短时强降水8月最多外,其余3个等级均是7月最多。(3)短时强降水在逐时分布上显示为双峰型特征,峰值在早晨前后和傍晚前后,最大峰值早晨与傍晚相当。4个等级的短时强降水中,除80mm/h的短时强降水外,随着短时强降水强度的提升,其最大峰值由早晨向傍晚转移。(4)不同月份短时强降水的逐时分布显示,雨季夜雨(早晨)明显,6、7月为汛期雨季,9月为淮河秋雨。(5)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和极端雨强都呈现出上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雨强上升趋势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气候分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秋季降水及其影响要素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谭志强 余锦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利用西南片区1960—2009年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双谐样条插值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近50a秋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片区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 利用西南片区1960—2009年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双谐样条插值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近50a秋季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片区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年际变化占主要地位,2009年秋季降水量达到50a以来最小值,是线性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气候变化及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程度各不相同;西南片区秋季地面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其序列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显著;对流层中层气压500hPa的秋季温度没有增暖的趋势,与降水的相关性很好,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34;气压600hPa的比湿具有线性减少的趋势,与降水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0;气压700hPa的水平散度没有线性趋势变化,与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西南片区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空间型与气压500hPa的温度异常偏高型、气压600hPa的比湿异常偏小型和气压700hPa水平散度异常偏强型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95,0.85和-0.46.该地区2009年秋季降水异常偏少是热力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热力因素的影响大于动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气候变化特征 对流层温度 比湿 西南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东莞气温年际变化的长期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吴志权 陈明先 陈创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利用东莞1957~2001年的全年和各个季节的气温序列,计算了它们的统计特征量、功率谱、长期趋势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1)东莞气温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且不呈现正态分布,属于有偏的高峰态或低峰态分布.(2)近50年来,东莞气温总体上呈... 利用东莞1957~2001年的全年和各个季节的气温序列,计算了它们的统计特征量、功率谱、长期趋势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1)东莞气温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且不呈现正态分布,属于有偏的高峰态或低峰态分布.(2)近50年来,东莞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多年来,平均气温迅速上升约1.5℃;而且除了春季以外,其它季节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发生了增温突变;这明显反映出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对东莞气温的影响.(3)除了春季外,其它季节的气温都存在一定的显著振荡周期,有的还含有很强的超长期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