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海拔5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
1
作者 杨志伟 陈仁升 +3 位作者 王雄师 刘章文 刘国华 冯乐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3,共14页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雪面雨日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3—5月,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东南部;高强度雪面雨(≥50 mm/d)多出现在3月和10月的东南部、4月和5月的中部以及东北部的祁连山。受降雨日数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日数以1.2 d/(10 a)的速率显著(P<0.01)减少,春季微弱增多;受降雨量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强度略微减小,春季以6 mm/(d·10a)的速率显著(P<0.05)增大。未来全球持续变暖可能加剧该地区冬末春初的雪面雨洪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面雨日 雪面雨强度 时空变化 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 被引量:3
2
作者 苏桐 张文江 +3 位作者 覃光华 黎小东 李红霞 兰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降水昼夜分配的时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昼夜降水空间分异复杂,在雨强、高程、季相等方面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采用空间分区、高程分带、雨强分级、季相对比等方法,基于全国839个气象站点... 降水昼夜分配的时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昼夜降水空间分异复杂,在雨强、高程、季相等方面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采用空间分区、高程分带、雨强分级、季相对比等方法,基于全国839个气象站点1951~2019年的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区上,我国可划分为受夜间冷却和山谷风效应的青藏及周边夜雨典型区、受辐射对流效应的秦-淮以南昼雨典型区、秦-淮以北降水昼夜相对均衡区;在垂直分异方面,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为明显,年夜间降水量的高程递减率大于昼间,昼夜差异随海拔升高而减弱;降水的雨强特征为中高雨强降水比重大,尤其是青藏东缘中高强度夜雨显著;季相规律为青藏及西南地区月降水均为夜雨大于昼雨,而南方4~10月昼雨典型。我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作为农业与生态水资源气候评估的参考,对山洪预警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 空间分异 季相变化 雨强规律 海拔效应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和舟山双偏振雷达对估测台风降水的对比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汪冬冬 吴福浪 +3 位作者 陈生 沃伟峰 钱燕珍 李云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52,共15页
【目的】为评估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PE)产品的区域适用性,【方法】以地面雨量站小时降水数据为基准,利用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分级评分指标等方法,定量评估宁波、舟山的雷达QPE产品在2019—2022年期间... 【目的】为评估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PE)产品的区域适用性,【方法】以地面雨量站小时降水数据为基准,利用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分级评分指标等方法,定量评估宁波、舟山的雷达QPE产品在2019—2022年期间6次台风(“利奇马”“米娜”“黑格比”“烟花”“灿都”“梅花”)过程的准确度。【结果】结果显示:(1)宁波雷达对“黑格比”、“烟花”、“灿都”期间降水低估严重,RB值最低达到-71.56%,而对“梅花”期间的各个评估指标表现最好。舟山雷达在6个台风期间总体以低估为主,但没有出现类似宁波雷达严重低估的现象。(2)两个雷达QPE产品在台风期间的小时降水表现很好,CC均在0.80以上,RMSE均在1.93 mm以下。(3)随着雨强的增大,两个雷达对台风雨量的估测能力逐渐下降。舟山雷达QPE容易低估4 mm/h以上的降水过程。宁波雷达QPE的水平参差较明显,先高估“利奇马”“米娜”期间4 mm/h以上降水率的降水,然后低估“黑格比”“烟花”“灿都”期间的所有降水过程,但在“梅花”期间的表现基本与实况吻合。【结论】总体上,宁波和舟山雷达基本可以估测出台风期间的雨量分布,但两个雷达QPE产品表现差异较大,宁波雷达QPE产品在台风期间稳定性表现比舟山雷达更差。业务系统的QPE算法在宁波和舟山地区可能需本地化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QPE 定量评估 台风降水 宁波和舟山雷达 降雨 雨强 气候变化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64
4
作者 汪青春 李林 +2 位作者 刘蓓 秦宁生 朱尽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3,共5页
利用青海省 1 96 1~ 2 0 0 2年 2 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 1 0个站1 981~ 2 0 0 1年降水自记资料 ,分析近 4 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 ,但降水强度在增大。... 利用青海省 1 96 1~ 2 0 0 2年 2 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 1 0个站1 981~ 2 0 0 1年降水自记资料 ,分析近 4 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 ,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 ;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 2 0年来 1 0分钟、1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 ,2 0世纪 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几率多于 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雨日 强降水 气候变化 资料统计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5
作者 伍红雨 杜尧东 +2 位作者 陈桢华 潘蔚娟 段海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7-888,共12页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前汛期、后汛期的雨日、雨强以及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年雨日以4.8 d/(10 a)的速率明显减少,但...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前汛期、后汛期的雨日、雨强以及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年雨日以4.8 d/(10 a)的速率明显减少,但前、后汛期雨日减少趋势不明显。华南年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广西北部、华南沿海和海南,减少速率高达9~17.8 d/(10 a),其中海南的白沙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华南年平均雨强以0.4 mm/(10 a.d)的速率明显增加,但平均雨强前汛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后汛期明显。年雨强增加速率在海南、华南沿海和广西北部高达0.4~1.1 mm/(10 a.d),最大值出现在海南的五指山和三亚。华南降水量和雨日的长期变化趋势不相似,但与雨强的变化趋势大部分相似。小波分析表明:华南年雨日和降水量都有2~3年、3~5年两个显著周期,年雨强在2000年后有2~3年的显著周期。根据EOF分析,华南雨日、雨强和降水量主要有"全区一致型"、"东西差异型"和"南北差异型"三种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雨日 雨强 降水量 华南 EOF 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汛期雨带类型气侯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严华生 李 艳 +1 位作者 曹 杰 陈兴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2-468,共7页
利用近百年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统计得其10年际变化趋势,并用马尔科夫概型分析的方法计算年际各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及其优势成分、各状态间的可置换性和持续性,探讨了近百年雨带类型的气侯变化规律及成因。
关键词 雨带类型 马尔科夫链 气候变化 中国 夏季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小时降水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苏锦兰 李建 +1 位作者 杨桂荣 杨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4,共8页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明显差异: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在东侧以单峰型为主,西侧则双峰型变化显著;东西侧均存在后半夜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主要由持续6 h及以上的长时降水事件引起,且该高峰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东侧略大于西侧、持续时间东侧略长于西侧;西侧在午后至傍晚出现另一个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一般由持续6 h以下的中、短时降水事件造成;累积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最大值东西侧均于凌晨出现,出现时间东侧滞后于西侧3 h;累积小时降水量的最小值东侧出现于傍晚、西侧则在正午发生,而累积小时降水频次的最小值东西侧均出现在正午前后。小时雨强日变化西侧较东侧强烈,尤其是夜间,西侧存在21时和03-04时大雨强时段,东侧雨强则缓慢变化于清晨07-08时达最大。这种小时降水特性的东西差异受点苍山地形影响,南北走向高大山脉的特殊地形使两侧下垫面辐射差异在傍晚达最大,辐射强的西侧容易形成降水量、降水频次、小时雨强的傍晚高峰。该区域降水特性的不均匀分布使其成为西南复杂地形区气候区域差异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日变化 降水量 降水频次 小时雨强 降水事件 东侧 西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各量级雨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55
8
作者 彭贵芬 刘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4-219,共6页
利用1959-2005年云南125个测站的雨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云南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及各量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并与雨日的气候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中雨以上强降雨日有明显... 利用1959-2005年云南125个测站的雨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云南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及各量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并与雨日的气候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中雨以上强降雨日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雨季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分别占全年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的84%,90%,94%,99%,特别是6-8月大雨以上强降雨日占全年的61%以上,强雨日的集中程度相当高,且降雨量级越大集中越高。云南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在增多;大雨日的增多趋势不明显,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增多趋势较明显,且大暴雨日比暴雨日的增多趋势大。雨日、中雨日在减少;雨日的减少趋势十分明显。以每10年平均计算,云南省内总大雨日增多6.9天,暴雨日增多4.3天,大暴雨日增多0.7天,中雨日减少75.4天;云南省内站平均雨日减少7.6天。云南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全省减少量是每10年平均减少15.3mm;大雨量、暴雨量和大暴雨量稍有增多,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量、中雨量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强降雨日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7
9
作者 林纾 陆登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8-904,共7页
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 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年雨日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年降水量线性倾向值的零线基本以黄河为界,河西在增加,河东在减少,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徽县和康县盆地;雨日增加主要在河西西部偏南地区、沿祁连山的大部分地区及临夏以及甘南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中部和陇东南的雨日在减少。雨日增多的地方降水量也在增加,反之亦然。全省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在1990年代均为低谷,而在21世纪初又都有上升趋势。降水量突变在1990年代中期;雨日突变河西在1960年代后期,河东在197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冬季降水量及雨日表现全省性大范围的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及雨日亦呈全省性减少趋势;而春、夏季的降水量及雨日变化趋势则是地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雨日 降水量 趋势系数 线性倾向估计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赵俊虎 陈丽娟 章大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2021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特征突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东部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降水的季节内变化显著,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江淮流域梅雨和华北雨季开始偏早。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对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6月,东北冷涡... 2021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特征突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东部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降水的季节内变化显著,华南前汛期开始偏晚、江淮流域梅雨和华北雨季开始偏早。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对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6月,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导致东北及邻近区域降水异常偏多,黑龙江、嫩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东北冷涡的异常活跃可能受到前期北大西洋三极子海温持续正位相的影响。7月,长江下游至内蒙古东部的经向型多雨带及河南特大暴雨,主要受到台风烟花长时间维持和北上、偏强的大陆高压和偏东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综合影响;副热带大气环流表现出对前期La Ni a事件衰减的滞后响应可能是重要原因。8月,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南,水汽输送异常辐合区位于我国长江流域,导致持续时间长的“倒黄梅”天气;8月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处于印度洋达22 d,平均强度偏强,可能是导致副热带大气环流季节内转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东北冷涡 河南特大暴雨 台风烟花 “倒黄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模式长期积分资料所揭示的华南春季降水及环流特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韩晋平 王会军 姜大膀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春季气候 环流特征 降水演变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以来山西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栋 谭桂容 耿新 《灾害学》 CSCD 2015年第1期75-81,86,共8页
利用山西省66个测站1960—2009年秋季(9—11)月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EOF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结构特征,建立了秋季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秋季年... 利用山西省66个测站1960—2009年秋季(9—11)月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EOF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结构特征,建立了秋季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秋季年际区域性连阴雨次数和阴雨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过程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连阴雨次数的累积距平表现为“三升两降”型变化;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1970年代中期,有5~6年的周期变化,1990年代后期有2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年代际变化呈“波动状”变化规律;全省秋季连阴雨从南到北呈递减分布,除北部的天镇、山阴、繁峙等呈增加趋势外,各代表站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南部、东南部及五台山为连阴雨多发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为少发区;山西秋季连阴雨存在2~3年、8年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8年左右振荡周期的振幅最大,能量最强,是周期振荡最强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秋季连阴雨 气候特征 Morlct小波分析 时空结构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卓玛草 李广 +2 位作者 马维伟 王钧 刘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0-206,共7页
为了探索影响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气象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 为了探索影响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气象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0.36℃·10a^-1的速率显著增暖,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快速增温阶段,且在1996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存在强烈波动变化,以-2.57 mm·10a^-1的速率缓慢下降,1988年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均气温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规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气温倾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减的规律,以甘南高海拔地区增温速率最大,达0.47℃·10a^-1;研究区降水量空间变化不规律,呈现出研究区中部地区降水少,四周降水较多的空间格局,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而降水倾向率自西向东递减,陇东半干旱地区出现降水量小幅度的增加,变化速率为2.54 mm·10a^-1,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陇东地区呈现暖湿化态势,其他区域整体朝着暖干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雨养农业区 气温 降水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被引量:7
14
作者 闫英杰 周宏飞 +1 位作者 朱薇 姚林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4-193,共10页
中亚地区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关键地区,雨养农业区作为中亚重要粮食主产区,对世界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7个全球气候模式(GCM),分析了未来30 a(2021—2050年)气候变... 中亚地区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关键地区,雨养农业区作为中亚重要粮食主产区,对世界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7个全球气候模式(GCM),分析了未来30 a(2021—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等条件,识别出雨养农业区宜农耕地分布;采用基于数列匹配度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预估了未来中亚雨养农业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年均降水空间分布自东北向西南降低,东部地区降水呈弱增加趋势,RCP4.5和RCP8.5情景下降水增幅分别为1.10 mm·a^(-1)和1.61 mm·a^(-1),西部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与RCP4.5情景相比,21世纪中期,RCP8.5情景下全年可利用降水量增加了9.8 mm。(2)宜农耕地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北部地区以现有耕地为主,南部和东部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充足。(3)在两种RCP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未来30 a水土资源匹配度大部分处于0.6以上,总体处于较好匹配水平,且RCP8.5情景优于RCP4.5;与全年水土匹配相比,生长季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极不均衡,东部和北部地区匹配系数大部分处于0.84以上,而南部和西部地区均低于0.70。总体上,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亚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产生双重影响,本文也提出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相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亚地区 雨养农业区 水土资源 匹配格局 时空差异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1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6
15
作者 姚莉 李小泉 张立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0-87,共8页
基于我国1991—2005年485站高时间分辨率的雨强资料,利用概率分布与统计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将雨强分为〉1mm·h^-1、〉2mm·h^-1、〉4mm·h^-1、〉8mm·h^-1四个级别,探讨了各级别雨强的年平均发生频... 基于我国1991—2005年485站高时间分辨率的雨强资料,利用概率分布与统计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将雨强分为〉1mm·h^-1、〉2mm·h^-1、〉4mm·h^-1、〉8mm·h^-1四个级别,探讨了各级别雨强的年平均发生频率、日变化和极端降水等问题。结果表明:雨强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南和华南地区日变化最为明显。1小时最大雨强50年和100年重现期初步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其中百年一遇的1小时雨强达100-150m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小时雨强 概率分布 日变化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地区降水(雨雪)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博华 陈胜 王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利用2010—2017年1~12月新疆喀什地区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统计喀什地区近8 a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呈现“正弦波”一峰一谷特征,降水量峰值... 利用2010—2017年1~12月新疆喀什地区10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统计喀什地区近8 a降雨雪(以下统称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呈现“正弦波”一峰一谷特征,降水量峰值出现在03:00(北京时,下同),谷值出现在18:00;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04:00,谷值出现在18:00;两者峰谷值出现时间接近。(2)2010—2017年喀什地区全年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强度年际变化趋于平缓,无明显变化。(3)降水强度日变化趋势与降水量、降水频次并不存在一致性。(4)喀什地区全年降水主要以短时段降水为主,其中,持续1 h降水次数为最大值,但降水量和贡献率最大值却同出现在2 h和6 h持续降水中。全年降水主要以后半夜和上午开始的降水过程为主导,且仍主要为短时段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雨雪) 日变化 降水量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喀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营口地区暴雨分布特征及类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晓颖 王鹏 +2 位作者 赵晓川 才奎冶 班伟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4期226-230,共5页
利用营口地区1984—2014年近30年的暴雨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营口地区暴雨的气候、地理和强度分布特征,并研究产生暴雨的天气形势,按主要影响系统将暴雨分型,分析各类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气旋、华北气旋、江淮气... 利用营口地区1984—2014年近30年的暴雨日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营口地区暴雨的气候、地理和强度分布特征,并研究产生暴雨的天气形势,按主要影响系统将暴雨分型,分析各类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气旋、华北气旋、江淮气旋、副高后部、台风北上和局地强对流是营口地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盛夏(7—8月)出现的暴雨最多,占全年的75.41%;营口地区北部和南部是暴雨的多发区,西北部是暴雨的平均强度大值区;营口地区北部是极大强度暴雨的高发区,但东部的极大强度暴雨强度较大;局地性暴雨受强对流影响最多占22.22%,区域性暴雨受江淮气旋影响最多,占27.78%;台风北上型暴雨的强度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局地强对流型明显小于其他类型;江淮气旋影响时间最长为7个月,副高后部最短为3个月;蒙古气旋型暴雨对营口地区北部影响大,华北气旋型暴雨对南部影响小;蒙古气旋型和江淮气旋型暴雨平均强度分布较为均匀;华北气旋型、江淮气旋型和副高后部型暴雨都有极大强度营口地区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4—2014年 暴雨 天气形势 气候分布 地理分布 平均强度 辽宁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暴雨日数的变化
18
作者 陈晓光 郑广芬 陈晓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z1期7-12,共6页
By using the summer torrential rain days data in Ningxia,the Yinchuan sounding data and the NCEP/NCAR reaualyzed data,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torrential rain days in Ningxia were analyzed unde... By using the summer torrential rain days data in Ningxia,the Yinchuan sounding data and the NCEP/NCAR reaualyzed data,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torrential rain days in Ningxia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annual torrential rain days an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displayed consistent increasing trends.Further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mospheric potential instability has grown in the daytime in both July and August and in the nighttime in July,but weakened in the nighttime in August after the climate warming of Ningxia.Therefore,the climate warming not only caused more distinctiv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temperatures in Yinchuan,but also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torrential rain days and in more obvious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torrential rain in Ningx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TORRENTIAL rain day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Ningx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与全球500 hPa环流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19
作者 杨秋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 用近51年(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传播特征的差异,并讨论对应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传播途径的变化及可能原因。同时提出年际振荡强度不稳定指数,讨论了中国降水和全球500hPa高度准2年周期振荡(QBO)强度时间不稳定的空间分布。通过主振荡型分析(POP)发现,在PDO冷位相(1951~1976年),准2年时间尺度的中国降水POP1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游地区,对应的500hPa低频场是大西洋欧亚波列(AEU)和西大西洋遥相关型(WA)以及南太平洋副热带波列(SSP);在PDO暖位相(1977-2001年),POP1的活动区域迅速北移并扩大到整个长江和淮河流域,对应的500hPa低频场变为欧亚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北大西洋波列(EUP—SI—SNA)。因此,PDO冷暖位相中影响中国降水准2年主振荡模态的低频波列的传播途径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DO对中国降水量准2年主振荡型主要模态(POP1)及其伴随的全球500hPa环流低频波列活动区域的时间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气流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由振荡强度时间变化指数分析表明,中国降水QBO强度不稳定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浙江东部、广东东部、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侧附近地区,这些地区降水QBO的强度随PDO位相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年代际突变。对于全球500hPa高度,其QBO强度不稳定区域在南太平洋中高纬度、副热带南北大西洋地区和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热带和副热带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对于赤道的非对称空间分布,特别是南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地区500hPa环流QBO强度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呈现正负反向变化的空间结构,而且南北极附近地区的QBO强度在PDO暖位相显著增强,反映了全球大气环流QBO强度与PDO相互作用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 准2年周期振荡 全球500 hPa环流 低频振荡强度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