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均质化电化学模型的电极颗粒半径分布拓展
1
作者 曹昕 李棉刚 +5 位作者 侯宇程 贡晓旭 李香龙 周奎 梁惠施 杨清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22-3629,共8页
锂离子电池的仿真对电池研发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锂离子电池仿真所使用的经典伪二维模型采用恒定电极颗粒半径假设,无法满足对仿真精度的需求。本工作通过对电极颗粒半径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进行逆变换采样,并开展电极颗粒活性比表... 锂离子电池的仿真对电池研发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锂离子电池仿真所使用的经典伪二维模型采用恒定电极颗粒半径假设,无法满足对仿真精度的需求。本工作通过对电极颗粒半径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进行逆变换采样,并开展电极颗粒活性比表面积校正,在维持伪二维模型均质化特性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了电极颗粒半径分布,从而提升了仿真精度。首先,从数学上推导了在伪二维模型中引入电极颗粒半径分布的理论方法,将由伪随机函数生成的关联电极空间坐标的均匀分布数代入电极颗粒半径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中,以逆变换采样获得不同电极空间坐标的电极颗粒半径。然后,推导和论证了在引入电极颗粒半径分布后电极颗粒活性比表面积的校正方式,并给出了常见电极颗粒半径分布在伪二维模型中的拓展方程。最后,通过对正极和负极是否进行电极颗粒半径分布拓展的四种组合建立的伪二维模型进行了相同条件的仿真对比,并基于实验数据对无拓展的和含电极颗粒半径分布拓展的伪二维模型开展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工作提出的电极颗粒半径分布拓展方法能够更准确地仿真电池内部的极化变化,尤其是对弛豫过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电池表现,因而具有更高的仿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模型 电极颗粒半径分布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福良 田慧琴 +2 位作者 王仪 郑斐能 张文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3-68,共6页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是微乳剂制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之一。从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等方面研究了对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用光散射法测定了微乳剂分散相流体力学半径及分布,从微观水平探讨微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对于某些微乳剂乳液不稳定的有效成分,采用混合溶剂是达到乳液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微乳液粒径范围内,乳液稳定性与流体力学粒径分布密切相关;为了达到乳液稳定,必须调节表面活性剂系统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使其达到平衡;限定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也有助于乳液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微乳剂 乳液稳定性 粒径大小与分布 有机溶剂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微乳液的研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志仁 任德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9-311,共3页
利用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作为乳化剂,对上海炼油厂生产的58号石蜡进行乳化研究,制备石蜡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及含量影响微乳液的制备,分散相的粒径分布对石蜡微乳液的外观特... 利用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作为乳化剂,对上海炼油厂生产的58号石蜡进行乳化研究,制备石蜡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及含量影响微乳液的制备,分散相的粒径分布对石蜡微乳液的外观特征和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稳定性 粒径分布 石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及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徐记亮 张镭 吕达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8-1675,共8页
利用2005年9月-2008年6月AERONET太湖站的Level 2.0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中太湖光学厚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并非直线,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气溶胶粒子符合对数正态谱分布。单次散射反照率SSA... 利用2005年9月-2008年6月AERONET太湖站的Level 2.0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光学厚度随波长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中太湖光学厚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并非直线,可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气溶胶粒子符合对数正态谱分布。单次散射反照率SSA的变化表明,冬季SSA值较小;春季SSA随波长增大而增大,8、9月SSA随波长增大而减小。2005年9月—2006年11月太湖站粒子谱和粒子体积浓度变化表明,春季粗粒子体积浓度约是细粒子的2倍~2.5倍;总粒子体积浓度受粗粒子影响出现峰值;夏末及初秋细粒子的体积浓度要明显大于粗粒子的。春季粒径<3μm的粗粒子增加量比粒径>3μm的粗粒子增加量要大,因而粗粒子有效半径减小。最后分析了2006年4月16~18日北方沙尘天气对太湖地区气溶胶微物理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AERONET 光学厚度 单次散射反照率 有效半径 粒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作用对聚合物溶液流体力学半径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叶仲斌 王星媛 舒政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68-1274,共7页
采用近井地带剪切装置及动静态光散射仪研究不同浓度HAWP聚合物溶液、HDP树枝状聚合物溶液在不同剪切强度下的流体力学半径分布特征,并结合粘度、浓度、重均分子量、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探索聚合物溶液粒径分布对宏观流变性和... 采用近井地带剪切装置及动静态光散射仪研究不同浓度HAWP聚合物溶液、HDP树枝状聚合物溶液在不同剪切强度下的流体力学半径分布特征,并结合粘度、浓度、重均分子量、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探索聚合物溶液粒径分布对宏观流变性和驱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支化状结构的HDP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流体力学半径以"极差大"、"数量均匀"、"分布宽"等特征分布,剪切前后峰形均呈现"帽子型"单峰或微弱双峰趋向三峰模式。HAWP聚合物溶液主峰粒径随着浓度升高增大且所占总粒径比例不断增高,而HDP树枝状聚合物溶液主要以分布变宽为主,主峰粒径及所占总粒径比例一直较为均一。剪切作用使HAWP聚合物溶液的粒径分布特征以单峰明显裂变为尖锐双峰模式为主,而HDP聚合物溶液峰型裂变程度相对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半径 粒径分布 树枝状聚合物 近井地带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可控阳离子型聚苯乙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浩 邹其超 +2 位作者 余欢 张金枝 柴仕淦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6,共8页
在采用阳离子型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不使用任何助乳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窄分布粒径可控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PS)纳米乳液。改进微乳液聚合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苯乙烯以预乳液的形式恒速滴入引发聚... 在采用阳离子型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不使用任何助乳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窄分布粒径可控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PS)纳米乳液。改进微乳液聚合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苯乙烯以预乳液的形式恒速滴入引发聚合的微乳液中,使用具有高乳化性能的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能明显降低乳胶粒粒径。实验结果表明,少量阳离子单体三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作为共聚单体能够明显减小Z均粒径、降低粒度分布,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均能影响制备乳胶粒的粒径及其粒度分布。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分别为苯乙烯质量的5%~10%和1.0%~1.5%、反应温度为70~75℃时,能够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阳离子型聚苯乙烯纳米粒子。Z均粒径与苯乙烯质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表明,Z均粒径可以通过苯乙烯用量来控制。不同聚合工艺下制备的聚合物粒度分布曲线表明,改进微乳液聚合工艺(半连续预乳化工艺)在制备窄分布的聚合物纳米粒子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聚合 阳离子型 纳米粒子 粒径可控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夏季云粒子尺寸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大生 王普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2006~2008年中国地区夏季月平均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垂直和区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对流层低层达到最大,并随高度增加而减小。30°N纬度带的水云相对以南及以北纬度带的粒子有效半径偏...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2006~2008年中国地区夏季月平均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垂直和区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对流层低层达到最大,并随高度增加而减小。30°N纬度带的水云相对以南及以北纬度带的粒子有效半径偏大。6月水云粒子有效半径较大,应与梅雨季节有密切联系。对于中国北部和中部,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在西部较东部偏大,而在南部地区,东西部差异不明显。不同纬度带上的冰云粒子有效半径相类似,在冰云下边界最大,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水云和冰云的云粒子尺度的年际变化不明显。对上述特征的成因分析表明,高原地形以及东亚夏季风对月平均云粒子有效半径具有明显影响。所揭示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特征为天气和气候模式改进、人工影响天气及云—辐射—气候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粒子有效半径 垂直分布 区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聚合制备聚苯乙烯-聚乙烯醇纳米粒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刚森 王红霞 张高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6,共3页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微乳体系中进行苯乙烯和乙酸乙烯酯共聚并水解,得到了粒径在30-55nm之间、多分散系数小于0.2的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微球。用红外光谱法(IR)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用zetaplus表征了反应过程中粒径...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微乳体系中进行苯乙烯和乙酸乙烯酯共聚并水解,得到了粒径在30-55nm之间、多分散系数小于0.2的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微球。用红外光谱法(IR)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用zetaplus表征了反应过程中粒径大小和多分散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水解后粒子的形貌、大小和多分散性。研究了反应时间、CTAB浓度、加料方式对产物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共聚 粒径及分布 单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粒子图像测速的水雾粒径测量算法及实验 被引量:4
9
作者 杜永成 杨立 刘天 《中国光学》 EI CAS 2013年第3期408-414,共7页
针对利用传统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PIV)法测量水雾粒径时粒子影像拉长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DPIV建立的改进图像法(IIM)。设计了水雾粒径测量试验系统,对细水雾进行实时测试,并对比了采用本文算法与直接等效法测试水雾粒径子半径的... 针对利用传统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PIV)法测量水雾粒径时粒子影像拉长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DPIV建立的改进图像法(IIM)。设计了水雾粒径测量试验系统,对细水雾进行实时测试,并对比了采用本文算法与直接等效法测试水雾粒径子半径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IIM得到的测试结果更为准确。通过最小二乘法对粒径分布进行拟合,发现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和威布尔函数都可以较好地描述粒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水雾 粒径测量 数字粒子图像测速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屑灰岩油藏颗粒伤害与孔喉结构配伍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周华 赵华臻 +3 位作者 朱光亚 李茜瑶 郭平 景明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中东H油田Mishrif组属于典型的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水驱是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式,但注入水中固相颗粒的质量浓度及粒径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了弄清注入水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为后期注水开发的水质要求及调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文中基... 中东H油田Mishrif组属于典型的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水驱是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式,但注入水中固相颗粒的质量浓度及粒径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了弄清注入水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为后期注水开发的水质要求及调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文中基于恒速压汞实验及颗粒运移实验,研究了影响H油田Mishrif组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微观因素以及注入水中悬浮物颗粒质量浓度与粒径的上限,并且分析了悬浮物颗粒粒径与喉道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及分布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微观因素。当注入水中悬浮物颗粒粒径为5μm时,颗粒质量浓度的上限为5 mg/L;当悬浮物颗粒质量浓度为3 mg/L时,颗粒粒径的上限为10μm,接近于渗透率贡献峰值处的喉道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屑灰岩 恒速压汞 悬浮物颗粒 喉道半径分布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_4开环乳液聚合制备聚硅氧烷微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俞鹏勇 周洁 +1 位作者 詹晓力 陈丰秋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0,共4页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阴离子开环乳液聚合,制得了稳定且接近于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阳离子型微乳液。研究发现,聚合过程体系中的粒子分别出现单峰、双峰和三峰分布;由于体系中乳化剂浓度远大于常规的乳液聚合,导...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阴离子开环乳液聚合,制得了稳定且接近于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阳离子型微乳液。研究发现,聚合过程体系中的粒子分别出现单峰、双峰和三峰分布;由于体系中乳化剂浓度远大于常规的乳液聚合,导致单体液滴消失时仍存在胶束,聚合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恒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微乳液 粒径分布 乳液聚合 光散射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D4 转化率 透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燃烧阶段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燃烧烟颗粒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泽伟 周勇 +1 位作者 程旭东 全珈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9,共8页
为探究不同燃烧阶段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自身烟颗粒特性差别以及与正庚烷和煤油的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燃烧阶段中,电解液、正庚烷和煤油明火燃烧时的烟颗粒形貌特征并进行粒径分析,研究不同电解液、正庚烷和煤油火灾烟颗粒特... 为探究不同燃烧阶段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自身烟颗粒特性差别以及与正庚烷和煤油的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燃烧阶段中,电解液、正庚烷和煤油明火燃烧时的烟颗粒形貌特征并进行粒径分析,研究不同电解液、正庚烷和煤油火灾烟颗粒特性随燃烧阶段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明火烟颗粒为球形液滴,且不同燃烧阶段粒径差异显著,3种电解液(EC-DMC、EC-DEC、EC-DEC-DMC电解液,下同)燃烧烟颗粒早期粒径分别约为22.17,90.24,44.74 nm,早中期粒径分别约为205.48,245.82,275.82 nm;3种电解液燃烧烟颗粒形貌特征与正庚烷和煤油火灾烟颗粒不同,粒径差异显著,电解液燃烧烟颗粒较正庚烷和煤油燃烧烟颗粒在早期相差约110~140 nm,早中期相差约50~90 nm,中期相差约60~190 nm,末期相差约150~210 nm。研究结果可为电解液燃烧烟颗粒与正庚烷和煤油的燃烧烟颗粒光学散射模拟研究、电解液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光学结构设计、快速识别及准确报警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火灾 燃烧阶段 烟颗粒 形貌特征 粒径分布 回转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