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海雾WRF数值模拟中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杨悦 高山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74-988,共15页
基于WRF模式探究不同垂直分辨率下模式对黄海海雾的模拟表现。将3种垂直分层方案(35η、44η与63η)和2种边界层方案(YSU、MYNN)组合,对10次海雾做模拟研究。统计分析了水平雾区与雾顶高度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利用1次典型个例剖析... 基于WRF模式探究不同垂直分辨率下模式对黄海海雾的模拟表现。将3种垂直分层方案(35η、44η与63η)和2种边界层方案(YSU、MYNN)组合,对10次海雾做模拟研究。统计分析了水平雾区与雾顶高度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利用1次典型个例剖析了雾顶长波辐射与雾体湍流的作用。统计结果显示,提高垂直分辨率能显著改进水平雾区的模拟效果,改善明显的个例在不同垂直分辨率试验下的雾顶高度差异也较大;YSU方案相比于MYNN方案更敏感,从35η层增至44η层其试验个例的击中率(POD)和公正预兆得分(ETS)的平均改进率分别提高了13.29%和10.22%。典型个例研究结果揭示,模式对雾顶长波辐射和雾体湍流作用的模拟程度强烈依赖垂直分辨率:粗垂直分辨率给出的湍流强度很弱,导致模拟失败;雾顶存在"云水含量增多→长波辐射增强→降温加大→云水含量增多"的正反馈过程,细垂直分辨率比粗垂直分辨率更容易维持与增强此反馈;只有细垂直分辨率才能模拟出雾顶长波辐射冷却产生的贯穿雾体直抵海面、强度不弱于近海面机械湍流的浮力湍流,它导致雾体降温而出现符合观测事实的海温高于气温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雾 垂直分辨率 wrf模式 雾顶长波辐射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空“射线状”云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维康 傅刚 王忠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红外辐射成像仪(VIIRS)可见光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118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红外辐射成像仪(VIIRS)可见光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118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对2019年7月8日南大西洋上空的“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模拟研究,分析了云凝结核浓度、气温、垂直运动速度、水汽混合比的垂直结构和水汽的水平分布。研究结论显示:“射线状”云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的中尺度天气现象,且就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而言,多发生于南半球大洋上空,北半球夏季和秋季是“射线状”云的频发季节;每个“射线状”云臂单体出现处均对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运动,“射线状”云是具有对流性质的云;大气逆温层会限制云向高处发展,使得水汽被限制在逆温层高度以下,大范围的逆温层是塑造“射线状”云形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状”云 带状云臂 大西洋和印度洋 统计分析 wrf数值模拟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严明良 缪启龙 +2 位作者 袁成松 包云轩 万小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8-436,共9页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0月26日发生在沪宁高速公路区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采用沪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监测站的实时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发现WRF模式...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0月26日发生在沪宁高速公路区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采用沪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监测站的实时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发现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此次大雾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其形成主要原因之一是成雾之前的降水过程给近地层大气带来了充足的水汽,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雾区内近地层基本上为弱的水汽辐合区;(2)弱的负涡度场有利于气流下沉,在垂直方向上可以确保湿空气不外流;(3)地面辐射冷却和低空冷平流是此次大雾形成、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地面辐射冷却在热力条件中起主导作用,冷平流作用远小于地面辐射冷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宁高速公路 辐射雾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 被引量:81
4
作者 李子华 黄建平 +1 位作者 孙博阳 彭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23-631,共9页
根据1996 年12 月27 日沪宁高速公路上雾的观测资料分析, 揭示了辐射雾的双层结构和爆发性发展的特征, 分析了辐射雾发展的物理过程, 讨论了影响辐射雾生消过程的逆温结构和湍流混合问题。
关键词 辐射雾 逆温 湍流混合 爆发生 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初冬一次辐射平流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爽 张宏升 +3 位作者 吕环宇 潘江勇 蔡丽娜 董蔷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4-620,共7页
利用大连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探空资料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 利用大连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探空资料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面,对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大连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雾过程属于辐射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探空资料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边界层内出现一层逆温和多层逆温;边界层内近地层的逆温和充沛的水汽条件对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结构分析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明地面辐射冷却对本次大雾过程具有明显的作用;低层持续的弱暖平流输入,有利于近地层逆温的建立和维持。动力场结构分析表明,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和维持时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明显的辐散下沉运动。水汽条件分析表明,增湿和冷却使此次大雾过程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在大雾过程的前期,存在弱的水汽辐合;在大雾消散期,存在水汽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逆温层 辐射强迫 动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冬季一次大雾天气生消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6
作者 林杨 沈桐立 +1 位作者 邓小丽 胡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7-446,共10页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0~31日发生在陕西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雾的生消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0~31日发生在陕西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雾的生消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雾的水平分布特征、强度和生消过程,反映出实际雾的生消变化规律。适当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能较明显地改进模拟效果。这次大雾为平流辐射雾,长波辐射冷却是大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逆温层的发展、维持和近地面层较高的相对湿度对雾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地面层有弱的水汽辐合是大雾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雾形成和发展阶段,900 hPa以下的辐合上升运动和900 hPa以上的辐散下沉运动有利于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有利于低层水汽的积累。随着高空转为辐合上升运动,900 hPa以下为辐散下沉运动,接着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等的共同作用,使逆温减弱直至被破坏。中高云的存在影响了近地面层逆温的形成和加强,推迟了雾的形成和消散。暖平流的输入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wrf模式 平流辐射雾 数值模拟 生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43
7
作者 黄建平 朱诗武 朱彬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258-265,共8页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雾又对大气边界层中的温、湿、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逆温层 大气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昆洛高速峨山段典型山地雾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尤红 杨明 +1 位作者 郭荣芬 白学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9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存在逆温层或中性层,逆温层越强,山地雾越浓;近地层小于1m·s^-1的微风有利于成雾;分析还指出这次强山地雾发生在久雨转晴和地面强变性冷高压西南侧的天气背景下,地面强辐射冷却效应对山地雾有触发和增强作用,地形背风坡有明显增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雾 诊断分析 辐射冷却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雾的边界层温湿层结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宋润田 孙俊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5,50,共4页
以1981~1996 年58 次冷雾(成雾时T≤0℃)为样本,利用高空和部分低空探测资料,对其边界层的温湿度层结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不论对人工消除过冷雾的研究还是对提高预报水准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 边办层 逆温强度 冷雾 辐射雾 平流雾 温湿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上气温高于山下成因分析
10
作者 程芳芳 李红卫 +3 位作者 张晓娟 余辉 林丽 刘伟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4-126,共3页
选取2013年1月28-29日一次典型雾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地面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山上气温高于山下气温异常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 气温 逆温层 辐射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江苏地区一次平流雾过程的模拟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崔驰潇 包云轩 +3 位作者 袁成松 周林义 焦圣明 宗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4-1362,共19页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在平流雾的预报准确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3月18~19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耦合不同闭合方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在平流雾的预报准确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3月18~19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耦合不同闭合方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他们对此次平流雾的模拟效果,探讨了边界层高度对此次平流雾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不同边界层方案的WRF模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结果均呈现气温偏低、湿度和风速偏大的特征。(2)QNSE方案对气温的模拟能力最强;ACM2方案对相对湿度的模拟性能最好;YSU方案对风速的模拟效果最佳。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模拟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低空相对湿度上:QNSE方案预报的湿度更大。(3)综合TS(Threat Score)和BS(Bias Score)两个评分指标来看,ACM2方案对雾区分布的模拟效果最好。三个边界层方案对此次平流雾的模拟结果在江苏沿海站点的预报评分较高,在距海较远站点的预报评分表现较差。YSU方案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雾区预报评分较高;QNSE方案对长江沿江区域的雾区预报评分较高;ACM2方案对沿海地区、尤其对沿海北部地区的有较好的预报效果。(4)QNSE方案对此次平流雾的生成时间、出现地点预报比较准确。(5)平流雾的生成与发展阶段模拟雾区覆盖范围与边界层高度关系十分紧密,适当强度的湍流混合作用有助于平流雾在地面的生成与发展;但是过强的湍流混合作用会导致大雾过早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地区 平流雾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wrf模式 模拟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边界层参数化敏感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甜 陈亮 +3 位作者 何建军 张磊 龚山陵 车慧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6-670,共15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晴天条件下北京边界层的气象场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四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J和BL)对辐射、地表能量、近地面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结构的模...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晴天条件下北京边界层的气象场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四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J和BL)对辐射、地表能量、近地面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结构的模拟差异。结果表明: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都可以准确模拟向下短波辐射,对长波辐射的模拟能力相似。YSU方案模拟的感热通量最低,四种参数化方案对地表净辐射通量的模拟差异主要受到短波辐射的影响。MYJ方案模拟的2 m温度效果最好,YSU方案对2 m比湿以及10 m风速的模拟效果最优,综合而言,YSU方案对近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效果较好。与探空数据对比,得到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高层温度廓线偏冷,湿度偏高,风速偏低。与气象铁塔观测数据对比,白天四组试验都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温度垂直廓线,YSU方案在15 m以上模拟的相对湿度结果最接近观测值。YSU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最高,非局地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相对局地方案更高,MYJ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辐射 垂直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大范围辐射雾天气过程的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彭双姿 刘从省 +3 位作者 屈右铭 姚蓉 唐杰 田泽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9-687,共9页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2010年1月华中一次大范围辐射雾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点。发现:本次大雾过程有两层较明显的逆温层,高空系统性偏北气流形成下沉逆温,位于7000hPa附近,使大气层结维持稳定,低层水汽不能上传,为大雾生成提供高...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2010年1月华中一次大范围辐射雾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点。发现:本次大雾过程有两层较明显的逆温层,高空系统性偏北气流形成下沉逆温,位于7000hPa附近,使大气层结维持稳定,低层水汽不能上传,为大雾生成提供高湿环境条件;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形成近地辐射逆温层,是辐射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对地面的加热和热量湍流输送是白天辐射雾消散的重要原因。利用WRF模式进行模拟实验,发现用T213资料作为模式的初始和边界条件模拟近地层气象要素,较NCEP再分析资料有一定优势;900 m以下U大值区与最大逆温≥5℃重叠区与雾区对应较好;河流湖泊北侧在地面由高压脊转高压后部后,在低空偏南气流水汽输送作用下,出现辐射雾转平流雾可能性较大;WRF模式模拟的近地面层要素结果和实况有所差距,必须采用观测资料同化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逆温层 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38
14
作者 夏立新 黄石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2-56,51,共6页
通过对1997年初冬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当水汽与天气形势条件具备时,在河南省单纯的辐射作用是可以形成持续性大雾天气的,而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 通过对1997年初冬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当水汽与天气形势条件具备时,在河南省单纯的辐射作用是可以形成持续性大雾天气的,而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机理分析 辐射降温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