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6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thermal diffusion of water vapor in unsaturated soils based on Fick’s second law 被引量:8
1
作者 LIU Fei-fei MAO Xue-song +3 位作者 ZHANG Jian-xun WU Qian LI Ying-ying XU 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17-2031,共15页
In arid regions, water vapor diffusion predominates the total water migr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revealing the diffusion mecha... In arid regions, water vapor diffusion predominates the total water migr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revealing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of water vapor in unsaturated soil, a water vapor migration test device was developed to conduct the water vapor migration indoor test.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diffusion in unsaturated soil conformed to Fick’s second law.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water vapor diffusion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in unsaturated soi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Fick’s law.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soil type and temperature that affect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isture content calculated b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obtained by the indoor experiment. The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and temperature. When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s constant, the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rix suction ratio in dry and wet soil section. The effect of soil type on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was complex, as both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soil particle sizes affected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unsaturated soil mathematical model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soil type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9Cr-1Mo steel in water vapor atmosphere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都清 刘光明 +1 位作者 赵国群 管延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4期535-540,共6页
The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9Cr-1Mo steel (9Cr-1Mo) in 10%H2O+90%Ar (volume fraction) atmosphere at 600, 650 and 700 ℃ for various time was studied.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9Cr-1Mo steel in 10%H2O+90%Ar at... The cyclic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9Cr-1Mo steel (9Cr-1Mo) in 10%H2O+90%Ar (volume fraction) atmosphere at 600, 650 and 700 ℃ for various time was studied.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9Cr-1Mo steel in 10%H2O+90%Ar atmosphere was discussed. The thermal stress was evaluated in two oxide layers to illustrate the spallation of the oxide lay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duplex oxide scale with an outer layer of Fe2O3 and an inner layer of mixed (Fe, Cr)3O4 formed on 9Cr-1Mo steel during cyclic oxidation. Some cracks generated in both inner and outer oxide layers. Parts of oxide scales spalled from substrate during the cyclic oxidation. A higher tensile stress in the oxide layer is formed at the early oxidation stage than at the later oxidation stage during heating. This tensile stres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cracks in the oxide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9Cr-1Mo steel water vapor cyclic oxidation CRA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implified adsorption model for water vapor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小龙 李立清 +1 位作者 李海龙 马卫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34-1440,共7页
A simplified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water vapor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mplified model was started from the original model proposed by DO and his co-workers. Two different... A simplified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water vapor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mplified model was started from the original model proposed by DO and his co-worker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arbon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for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nd 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20-50 °C) and relative humidities(5%-99%) to test the model. It is shown that the amount of adsorbed water vapor in micropore decreases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and the water molecules form larger water clusters around the functional group as the temperature is up to a higher value. The simplified model describes reasonably well for all the experiment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fitted values, the parameters of simplified model were represent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then t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mount at 25 °C and 35 °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get relatively accurate values to calculate the water vapor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ctivated carb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ITROGEN-CONTAINING SOLVENTS ON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OF WATER-ACETIC ACID SYSTEM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兴兰 周荣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7-338,共2页
关键词 含氮类萃取剂 水-醋酸 汽液平衡 分离 N-甲基乙酰胺 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ter vapor adsorption in activated carbon modified with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5
作者 姚小龙 李立清 +1 位作者 李海龙 池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478-486,共9页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were used to modify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in order to prepare hydrophilic carbon materials.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surface area analyzer and ...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were used to modify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in order to prepare hydrophilic carbon materials.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surface area analyzer and SEM-EDX.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activated carbon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During ad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mount in modified samples increases by 0.57-17.12 times in temperature range from 303 to 323 K and at relative pressure below 0.50. Water molecules combined with surface hydrophilic groups through H-bonding exhibit good thermo stabilit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xygen content and properties of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on water vapor adsorption were studied. It is indicated that water vapor adsorption in modified sample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urface oxygen content. The carboxylate radicals in the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greatly affect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modified samples, while the metal ions in them exhibit limited influence. Different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odified samples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electronegativity of elements presented by Pau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ADSORPTION activated carbon MODIFICATION hydrophilic organic sal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f adsorption of water vapor on surface of metallic uranium
6
作者 XIONGBi-tao XUEWei-dong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7-521,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re is an intermediate substance that forme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oxidation reaction when water vapor is absorbed onto the metallic uranium. The minimum energy of UOH 2 wich C ...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re is an intermediate substance that forme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oxidation reaction when water vapor is absorbed onto the metallic uranium. The minimum energy of UOH 2 wich C 2v configuration is obtained in the state of 5A 1 by B3LYP method of the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DF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by static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reaction (AMRS) and group theory. The results from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vapor on the metallic uranium is an exothermic reaction and that the adsorbed amount decreases with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s. the adsorptive heat at 1 atm is -205.474 7 kJ.mol -1 , which indicates a typical chemical ad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密度泛函理论 水蒸汽 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以来海河流域降水增多成因剖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庆明 张越 +3 位作者 邓皓东 谭伟丽 陈康 赵勇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6,共11页
为探究21世纪1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多的原因,基于实测降水、旱涝等级以及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水汽平衡、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丰枯周期特征、外来... 为探究21世纪1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多的原因,基于实测降水、旱涝等级以及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水汽平衡、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丰枯周期特征、外来水汽收支变化以及外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存在33 a的降水周期,最新一轮周期的丰水段从2013年开始,年降水量较上一轮周期枯水段(1997—2012年)增多80.0 mm;2013—2022年较1997—2012年夏季西北通道、东南通道和西南通道水汽输入分别增加0.35、0.29和0.26 kg/(m·s),导致年降水量增加76.7 mm,占降水增量的95.9%;2015—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入水量导致流域年降水量增加3.3 mm,占降水增量的4.1%。本研究对掌握海河流域降水演变规律、保障流域长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多 水汽收支 周期性 外调水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2)Si_(2)O_(7)增强SiC质耐火材料抗高温水蒸气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薛海涛 刘星宇 +5 位作者 陈定 顾华志 李少飞 黄奥 付绿平 伍书军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2,共5页
为解决高温水蒸气对垃圾焚烧炉用SiC质耐火材料产生的严重腐蚀,以SiC颗粒和细粉为主原料,硅溶胶为结合剂,Y_(2)O_(3)粉为添加剂,在150 MPa的压力下压制成140 mm×25 mm×25 mm的长条试样,经1 400℃保温3 h烧成制备Y_(2)Si_(2)O_... 为解决高温水蒸气对垃圾焚烧炉用SiC质耐火材料产生的严重腐蚀,以SiC颗粒和细粉为主原料,硅溶胶为结合剂,Y_(2)O_(3)粉为添加剂,在150 MPa的压力下压制成140 mm×25 mm×25 mm的长条试样,经1 400℃保温3 h烧成制备Y_(2)Si_(2)O_(7)增强SiC质耐火材料,再经1 000℃保温100 h水蒸气腐蚀。研究Y_(2)O_(3)粉的添加量(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1.5%、3.0%、4.5%)对烧后试样和水蒸气腐蚀后试样的性能、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Y_(2)O_(3)会造成烧后SiC质耐火材料的显气孔率上升,常温抗折强度下降;但是随着Y_(2)O_(3)添加量的增加,经1 000℃保温100 h水蒸气腐蚀后试样的体积密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增加,水冷热震5次后的常温抗折强度增加,因为1 400℃高温烧成过程中Y_(2)O_(3)和SiO_(2)原位反应生成Y_(2)Si_(2)O_(7)增强相,其与SiC基体结合紧密,且Y_(2)Si_(2)O_(7)在高温水蒸气条件下稳定性好,与SiC基体热膨胀系数接近,能够提高SiC质耐火材料的抗高温水蒸气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质耐火材料 Y_(2)Si_(2)O_(7) 水蒸气腐蚀 抗热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陵兰地区GNSS反演PWV分析
9
作者 张胜凯 马杰 +3 位作者 龚力 雷锦韬 李文浩 肖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1-780,共10页
以2010—2021年格陵兰地区的35个GNSS测站的小时分辨率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为基础,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T_(m)模型,对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求解。随后,对其周年、半周年、周日、半周日等主要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以2010—2021年格陵兰地区的35个GNSS测站的小时分辨率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为基础,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T_(m)模型,对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求解。随后,对其周年、半周年、周日、半周日等主要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陵兰地区测站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性,且夏季自相关程度弱于其他季节。周年项振幅范围为2~7 mm,半周年项振幅范围为0~3 mm,其相位在年际间变化较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仅有少数几个测站周日项比较明显,振幅在0.08 mm左右。去除时间序列中的周年、半周年、周日项得到残差时间序列,最大的RMSE范围为1.30~3.65 mm,平均RMSE为2.08 mm,其中,北部地区RMSE偏大,南部地区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 大气可降水量 插值 GNSS T_(m) 天顶对流层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硼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
10
作者 陈斌斌 杨干 +4 位作者 冯运超 马立坤 夏智勋 段炼 李潮隆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425,共10页
通过研究硼(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为B颗粒在水冲压发动机等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自制的氢气平面火焰炉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高速相机和光纤光谱仪对单个团聚B颗粒的点火燃烧过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B... 通过研究硼(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为B颗粒在水冲压发动机等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自制的氢气平面火焰炉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高速相机和光纤光谱仪对单个团聚B颗粒的点火燃烧过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燃烧时的火焰面积变化规律与在氧气中不同,火焰面积导数存在两处峰值,称为B-H2O燃烧的双峰特征。将其点火燃烧过程划分为点火阶段、第一燃烧阶段和第二燃烧阶段,第一燃烧阶段氧化层较薄,燃烧速率快、放热强;第二燃烧阶段氧化层增厚限制了B水解反应速率,当生成和消耗氧化硼的速率平衡时,燃烧速率相对稳定,火焰面积变化出现平台期。B颗粒在水蒸气中的燃烧受反应动力学和组分扩散共同控制。环境温度升高时,两个阶段的燃烧时间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燃烧 硼颗粒 水蒸气 水解反应 平面火焰燃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及其全球效应
11
作者 徐祥德 蔡雯悦 +3 位作者 孙婵 唐懿 董娜 马耀明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3-886,共14页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故形成了一个“嵌入”大气对流层中部巨大的热源,并可一直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二阶梯大...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故形成了一个“嵌入”大气对流层中部巨大的热源,并可一直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二阶梯大地形的“热力驱动”可作为“放大的海陆温差”季风效应,对区域乃至全球大气环流系统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青藏高原是亚洲区域低云量最为集中、对流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特殊的湍流-对流触发机制为“亚洲水塔”云水资源提供了关键的能量驱动。青藏高原特殊的“热驱动”及其“二阶梯型水泵”效应为源自低纬度海洋乃至跨半球的水汽强“汇流”提供了动力机制。季风活跃期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形”关键影响域及其低纬度热带海洋成为“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的重要水汽源,其水汽源区可跨越赤道追踪到南半球。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90°E)和北美区域(90°W)的赤道区,这两个高、低层跨赤道反向气流极值区恰与亚洲青藏高原和北美落基山位置对应。从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视角,印证了青藏高原、落基山不同高度的大地形对跨半球尺度的垂直纬圈、经圈环流的塑造作用,揭示出青藏高原在全球能量与水汽输送交换中重要的“窗口效应”,表明青藏高原热源在驱动“亚洲水塔”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对流活动与南极、北极水汽输送呈显著相关,凸显了“三极”的关联。青藏高原上空热源驱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耦合机制,实现了青藏高原远距离的多尺度水汽输送强“汇合”效应,并形成了青藏高原热力驱动及其能量、水分循环“自激反馈”作用。青藏高原上星罗棋布的冰川、积雪和湖泊储存着丰富的水环境资源,某种程度可起到“水塔存储池”作用。青藏高原与全球大气能量、水分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互反馈作用,这一陆地-海洋-冰冻圈大气能量与水分交换机制可描绘出一个系统的青藏高原与全球大气多圈层水分循环交互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水塔” 大气水分循环 热驱动机制 物理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多气象要素与GNSS-PWV的北京“7·31”暴雨过程分析
12
作者 赵兴旺 王旭 +2 位作者 张涛 陈健 刘超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1,共8页
针对受多种因素影响,暴雨形成过程复杂且危害巨大,而暴雨降雨预报不准的问题,在分析“7·31”暴雨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PWV)、相对湿度、温度与总云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它们与降雨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温度较高... 针对受多种因素影响,暴雨形成过程复杂且危害巨大,而暴雨降雨预报不准的问题,在分析“7·31”暴雨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PWV)、相对湿度、温度与总云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它们与降雨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温度较高加速水汽蒸发与空气上升运动,促进相对湿度增长与低压云系形成,总云量提前达到100%;PWV保持1.02 mm/h的速率快速增加到峰值66.75 mm,4 h内气象条件充足时暴雨发生;暴雨期间,PWV与降雨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整体趋势,PWV始终高于65 mm,进而引发持续性暴雨降雨;相对湿度与温度的单日特征变化明显,单日的相对湿度谷值先升后降,最低为87%,单日的温度峰值先降后升,最高达到28.67℃,二者时序基本呈现负相关;暴雨结束前的2~5 h内总云量降低至谷值,可通过暴雨期间总云量的变化特征大致判断暴雨结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PWV) 降雨量 相对湿度 温度 总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进展
13
作者 王维 刘家宇 +2 位作者 宋经远 罗康 帅永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8,共6页
随着对航空动力经济性和环保的要求逐渐提升,一种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项技术通过将发动机尾气中的水分进行冷凝、回收、再热,然后将再热后的水蒸气重新注入燃烧室参与燃烧。在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 随着对航空动力经济性和环保的要求逐渐提升,一种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项技术通过将发动机尾气中的水分进行冷凝、回收、再热,然后将再热后的水蒸气重新注入燃烧室参与燃烧。在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工作参数对热循环性能的影响、氢燃料与煤油燃料的对比、蒸汽发生器与换热器相关设计等方面对该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介绍。基于该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技术对热效率和推力的增加都有明显的效益,但目前只考虑了单一过程或进行了过度简化,且由于该系统中冷凝器内换热过程涉及多相、多组分的复杂相变传热过程,必然使得冷凝器结构复杂,故而在未来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循环过程且冷凝器结构的高紧凑、轻量化设计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该项技术走向成熟应用的重要指标: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内多过程如何进行一体化耦合及如何综合考评该技术带来的经济性与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增强型涡扇发动机 燃烧控制 污染物排放 水蒸气回收利用 热力循环 蒸汽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潮复合膜水分子扩散吸附规律及其老化性能研究
14
作者 王小黎 李星华 +3 位作者 许文 吴昊昱 高洋洋 张欢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了探究多层结构的防潮复合膜对水蒸汽分子的阻隔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水蒸汽分子在复合膜中的扩散吸附行为,并且采用并联模型获得了水蒸汽分子在防潮复合膜中的渗透系数(扩散系数与溶解系数之积)。结果显示:水蒸汽分子... 为了探究多层结构的防潮复合膜对水蒸汽分子的阻隔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水蒸汽分子在复合膜中的扩散吸附行为,并且采用并联模型获得了水蒸汽分子在防潮复合膜中的渗透系数(扩散系数与溶解系数之积)。结果显示:水蒸汽分子在复合膜中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而其溶解系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渗透系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同时,多层结构的复合膜中,聚偏氯乙烯(PVDC)的水蒸汽阻隔性效果最佳,其次是聚乙烯(PE),最后是尼龙6(PA6)。另外,为研究复合膜的耐老化性能,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研究了不同老化时间和不同湿度下复合膜的化学结构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膜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材料性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潮复合膜 水蒸汽分子 渗透系数 分子模拟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蒸汽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作者 吴玉庭 马旭东 +3 位作者 杜彦君 雷标 鹿院卫 张灿灿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1,共12页
工业脱碳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关于工业脱碳的研究集中在供给侧,少有针对需求侧的研究,而需求侧生产工业蒸汽的能耗占总工业能耗近30%,是工业脱碳的有效着力点。热泵蒸汽机针对工业蒸汽需求,凭借其显著的能质提... 工业脱碳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关于工业脱碳的研究集中在供给侧,少有针对需求侧的研究,而需求侧生产工业蒸汽的能耗占总工业能耗近30%,是工业脱碳的有效着力点。热泵蒸汽机针对工业蒸汽需求,凭借其显著的能质提升能力,为工业脱碳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替代方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热泵蒸汽机的研究现状,分别从提高系统效率和提高输出温度两个方面提出了热泵蒸汽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在制冷剂方面,使用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方法预测高温混合制冷剂的性质将是工质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冷媒压缩机方面,对涡旋压缩机提出新的组合剖面、新的密封结构及设计新的轴向力平衡方法,对活塞压缩机使用梯形活塞和阶梯式混合排量活塞等创新密封方法,对螺杆压缩机的几何参数、运行条件、系统结构和驱动配置实施优化策略将是冷媒压缩机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水蒸气压缩机方面,对离心压缩机降低排气温度和开发廉价高性能叶片,对螺杆压缩机进行精确喷水控制和系统可靠性设计将是水蒸气压缩机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蒸汽机 高温热泵 混合制冷剂 高温压缩机 水蒸气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柏人工林冠层水汽输出导度模拟和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16
作者 曹永翔 王玉石 +3 位作者 张乃畅 宁晨东 党楠 贾剑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27-1235,共9页
森林冠层与大气之间的水汽阻力是研究森林蒸腾的重要因素,对森林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准确量化水汽阻力仍面临挑战。本研究以华北地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森林冠层与大气之间的水汽阻力是研究森林蒸腾的重要因素,对森林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准确量化水汽阻力仍面临挑战。本研究以华北地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理论构建冠层水汽输出导度模型,同时分析导度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冠层气孔导度(g_(c))、空气动力学导度(g_(a))和冠层水汽输出导度(g_(s))日变化规律基本相似,g_(s)总体上显著低于g_(c)和g_(a),表明冠层-大气之间水汽交换仅以g_(c)表征g_(s),会显著高估g_(s)且不能准确反映g_(s)的变化规律;g_(c)、g_(a)和g_(s)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和风速(u)4个环境因子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g_(c)、g_(a)和g_(s)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T、VPD和u对g_(s)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阈值效应,而PAR在阈值范围内对g_(s)有较强影响,超过这一阈值后,g_(s)对PAR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森林冠层水分输出机制及其环境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水汽输出导度 冠层气孔导度 空气动力学导度 侧柏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张洁 杨秀芹 +4 位作者 滑申冰 刘晓琳 姚德贵 李哲 朱德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9,共15页
【目的】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期间的降水情况影响着夏季旱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旱涝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淮流域239个站... 【目的】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期间的降水情况影响着夏季旱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旱涝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淮流域239个站点1961—2020年日降水资料、全球海表温度、Nino3.4指数和水汽通量资料,分析近60 a江淮流域梅雨期无雨日和特大暴雨频次,通过正交经验函数分析法(EOF)分析江淮流域梅雨期的降水特征及其与海温和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1961—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多年平均无雨日数由南向北递增分布,并且在江淮区(Ⅲ区)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期间累计发生特大暴雨47次,且梅雨期间各日期日降水量达特大暴雨等级的站点个数有显著的上升趋势。通过EOF分析得出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模态呈现全流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性,且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第二模态流域降水呈南北反相分布特征。【结论】江淮流域梅雨期局部地区无雨日数及达特大暴雨等级降水量的站点个数的增多需引起关注;Nino3.4指数出现较高(低)值的次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偏多(少)。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变化与热带印度洋、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大西洋海区在前期冬季、春季和同期的海表温度异常有显著正相关,即当这些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则偏少。影响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6月南海和西太平洋水汽输送汇合形成强烈的水汽通量带,到了7月,水汽通量带因南海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的汇合而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 EOF分析 海温 水汽输送 降水 气候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流管道内过饱和度分布的模拟研究
18
作者 张军 李安进 代安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5-902,共8页
为探究扰流管道中过饱和度的分布特征,使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管内传热传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首先,分析了扰流管内的流动特征;其次,分析了扰流管内不同径向位置的过饱和度分布特征,并考察了入口气流温度、入口气流速度、入口气流相... 为探究扰流管道中过饱和度的分布特征,使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管内传热传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首先,分析了扰流管内的流动特征;其次,分析了扰流管内不同径向位置的过饱和度分布特征,并考察了入口气流温度、入口气流速度、入口气流相对湿度等因素对过饱和度的影响;最后,对比研究了扰流管与直圆管过饱和度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气流在挡板后会形成回流漩涡,在涡的影响下,管中心气流的湍流热扩散系数明显提高。不同径向位置在挡板处的过饱和度分布特点不同,管中心的过饱和度在挡板作用下提高,而管壁处的过饱和度在挡板作用下降低。增大进口气体与壁面的温差能有效提高过饱和度,当进口气体与壁面的温差保持不变,保持较低的进口气体温度可以使管内具有更高的平均过饱和度。降低入口气流速度能提高管内平均过饱和度。挡板能有效提高管中心过饱和度水平,改善过饱和度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汽相变 过饱和度 Fluent流体仿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温差循环对黄土土柱水汽迁移影响机制与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胡梦玲 王治文 +2 位作者 陈豪 宫建华 匡智彬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72-2582,共11页
为明确昼夜温差循环作用对不透水汽覆盖层下黄土土柱水汽迁移的影响机制,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为研究对象,搭建水汽迁移土柱模型试验装置,开展边界加热条件下土柱水汽迁移试验,获得了有覆盖层情况下土柱温湿度分布规律;并采用COMSOL数... 为明确昼夜温差循环作用对不透水汽覆盖层下黄土土柱水汽迁移的影响机制,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为研究对象,搭建水汽迁移土柱模型试验装置,开展边界加热条件下土柱水汽迁移试验,获得了有覆盖层情况下土柱温湿度分布规律;并采用COMSOL数值软件建立水热耦合土柱水汽迁移计算模型,模拟了夏季30 d昼夜温差循环作用导致覆盖层下土柱湿化现象,进一步预测了60 d昼夜温差循环作用对土柱湿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天持续加热使土柱温度升高,温度沿深度从高到低基本呈线性分布,夜晚停止加热12 h后,土柱温度会降低到接近初始温度,土柱中部温度略高于顶部和底部。含水率方面,在顶部封闭条件下,土柱顶部含水率在昼夜温差作用下不断往复变化,白天持续加热作用使土柱顶部含水率减小,最大减幅为1.5%,夜间低温因锅盖效应含水率增大,最大增幅为1.4%;除顶部外,土柱上部含水率大于初始含水率,最大增幅接近3%;下部小于初始含水率,最大减幅为1.9%。从模拟结果可知,第30 d和第60 d土柱含水率变化基本趋于稳定,分别在白天加热结束时刻和夜晚停止加热结束时刻处于动态平衡;进一步分析可得到覆盖层下路基湿化将导致路基性能劣化,诱发开裂和下沉等病害。研究结果对于保障道路长期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温差循环作用 水汽迁移 土柱模型 水热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厂污泥生物干化特性及水分去除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鹏 刘树根 +1 位作者 田森林 宁平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0-1119,共10页
采用生物干化技术处理污水厂脱水污泥,在连续运行条件下考察物料停留时间和引风量对污泥生物干化进程的影响,探究水分去除作用机制。连续运行8天后结果表明,物料停留时间为4天的生物干化体系平均堆温为61.2℃,生物干化指数均值为6.1。... 采用生物干化技术处理污水厂脱水污泥,在连续运行条件下考察物料停留时间和引风量对污泥生物干化进程的影响,探究水分去除作用机制。连续运行8天后结果表明,物料停留时间为4天的生物干化体系平均堆温为61.2℃,生物干化指数均值为6.1。引风强度为0.95m^(3)/(h·kg VS)时,堆体温度通常维持在51.9~64.6℃,水分去除率与表观减水量分别为35.55%、22.90kg;风量增大至1.30m^(3)/(h·kg VS)时,除水效果略有提升但并不明显。污泥生物干化体系中,常温/中温微生物快速衰亡并溶胞,Firmicutes成为优势微生物门类,具有芽孢的微生物种属Bacillus在堆体中的丰度均不低于75%;堆体中心区微生物荧光强度上升至837.5,但活菌占比仅为14.6%。湿污泥投加后,随着堆体温度快速上升,进料区溶解性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可溶性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上升至5.6mg/g、5.0mg/g。低场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显示,湿污泥中水分赋存形态主要为结合水。随着生物干化进程的推进,污泥样本弛豫时间缩短,水分迁移率降低,物料中水分去除速率减慢。基于水热平衡分析,物料停留时间4d、引风量0.95m^(3)/(h·kg VS)的污泥干化体系生物产热高达1.91MJ/d,热量利用效率达到65.58%;水分去除与堆体温度、引风量直接相关,也受到污泥中有机质含量、水汽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厂污泥 生物干化 水分赋存形态 水热平衡 蒸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