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炸加工对兔肉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兰子帆 贺稚非 +2 位作者 张文振 孙雪莲 李洪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50-256,I0008-I0014,共14页
该文研究了不同油炸温度(150、160、170、180、190℃)和时间(140、160、180、200、220 s)对兔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兔肉水分含量、出品率、色泽、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 该文研究了不同油炸温度(150、160、170、180、190℃)和时间(140、160、180、200、220 s)对兔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比较分析了兔肉水分含量、出品率、色泽、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和感官评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了挥发性风味成分,并通过气味活度值法确定了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兔肉的水分和出品率显著下降(P<0.05),色泽变深,硬度和咀嚼性均显著增加(P<0.05),弹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TBARS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HS-SPME-GC-MS测定鉴定出46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和烃类为主。不同油炸条件下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一定差异,随油炸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醛类、烃类和醇类化合物含量和种类有所减少;当油炸温度为190℃时检出杂环类化合物。其中,170℃油炸200 s的兔肉在品质上表现最佳。该研究为兔肉的油炸加工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为兔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油炸 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加工多肽兔肉松工艺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卫 李翔 +2 位作者 张佳敏 刘达玉 张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3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将现代生物酶解技术与传统肉松加工技术结合,并通过添加富含维生素的胡萝卜等成分,开发集营养、保健、消闲为一体的方便肉松制品。方法:应用单因素比较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对兔肉蛋白酶解条件,影响肉粉松感官质量的配方,以及冷... 目的:研究将现代生物酶解技术与传统肉松加工技术结合,并通过添加富含维生素的胡萝卜等成分,开发集营养、保健、消闲为一体的方便肉松制品。方法:应用单因素比较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对兔肉蛋白酶解条件,影响肉粉松感官质量的配方,以及冷冻干燥工艺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结果:酶解用木瓜蛋白酶在温度50℃、时间6h、加酶量2%、pH7.0、固液比1:4条件下进行;在兔肉糜中添加4%大豆分离蛋白和50%复合果蔬泥时,兔肉松的质量最好;真空冷冻干燥最优工艺条件确定为装料厚度3mm,预冻温度-25~-30℃、干燥仓压力40Pa、升华温度60℃、解析温度20℃、解析压力40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酶解 加工工艺 肉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鹅肉松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勤华 周光宏 +2 位作者 余小领 李瑾瑾 马汉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7-149,共3页
本实验以鹅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讨鹅肉松加工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及辅料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煮制时间6h、烘烤温度70℃、烘烤时间90min、炒制时间40min。辅料添加量的最佳配比:白砂糖18%... 本实验以鹅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讨鹅肉松加工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及辅料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煮制时间6h、烘烤温度70℃、烘烤时间90min、炒制时间40min。辅料添加量的最佳配比:白砂糖18%、酱油6%、食盐1.5%。制得的产品颜色金黄,呈松散的絮状,并且通过添加2%大豆蛋白使得出品率增加了16.3%,降低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肉 肉松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兔肉加工现状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杨佳艺 李洪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29-432,共4页
我国作为兔肉生产和出口大国,兔肉产量和加工产品种类逐年增加。然而我国兔肉加工业起步较晚,从事兔肉加工的企业也大都缺乏规范化管理,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深加工制品少。通过对我国兔肉加工现状的总结分析,提出兔肉加工业的发展需... 我国作为兔肉生产和出口大国,兔肉产量和加工产品种类逐年增加。然而我国兔肉加工业起步较晚,从事兔肉加工的企业也大都缺乏规范化管理,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深加工制品少。通过对我国兔肉加工现状的总结分析,提出兔肉加工业的发展需要重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工业化规范生产和科学技术创新,走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加工 产品 产业 发展 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梅 赵晓岩 +4 位作者 杨桂芹 田河 李建涛 李方方 郭东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43-1651,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等能量等蛋白质条件下配制5种试验饲粮,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3%、6%、9%和12%。选择100只平均体重为(960.42±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对肉兔颗粒饲料加工特性、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等能量等蛋白质条件下配制5种试验饲粮,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3%、6%、9%和12%。选择100只平均体重为(960.42±1.69)g、健康状况良好的伊拉肉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兔,进行饲养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和12%的小麦次粉后颗粒饲料硬度分别提高了42.62%和59.93%(P<0.05),含粉率分别降低了71.66%和76.47%(P<0.05),粉化率分别降低了13.77%和18.87%(P<0.05)。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对肉兔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小麦次粉添加比例对肉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和12%的小麦次粉显著降低了肉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饲粮中添加12%的小麦次粉显著提高了肉兔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随着小麦次粉添加比例的增加,血清葡萄糖含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9%的小麦次粉显著降低了肉兔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3%的小麦次粉显著降低了血清白蛋白含量(P<0.05)。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肉兔饲粮中小麦次粉的适宜添加比例为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次粉 肉兔 颗粒饲料加工特性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炸兔肉酶法预处理及改良剂配方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宋丽坤 李诚 +5 位作者 杨勇 刘爱平 卓永贤 彭翔东 付刚 黄子芮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66-974,共9页
以鲜兔肉为原料,利用蛋白酶预处理后,再使用改良剂来协同改善油炸兔肉产品口感。首先选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对原料进行前处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为: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用量复配比为300∶150,温度为45℃,时间为6... 以鲜兔肉为原料,利用蛋白酶预处理后,再使用改良剂来协同改善油炸兔肉产品口感。首先选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对原料进行前处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为: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用量复配比为300∶150,温度为45℃,时间为60 min。然后再使用大豆蛋白、变性淀粉、小苏打作为改良剂对产品品质进行改善,最终确定最佳的改良剂配方为小苏打添加质量分数0.6%,变性淀粉添加质量分数10%,大豆蛋白添加质量分数4%。各因素的显著性次序为:大豆蛋白量>变性淀粉量>小苏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兔肉 改良剂 蛋白酶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复合重组肉脯加工特性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周亚军 刘妍菊 +3 位作者 赖雪雷 苏丹 石晶 姜薇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以不同风味、营养和加工特性的猪肉和鸡肉为原料,添加低聚异麦芽糖、胡萝卜、鸡蛋、大豆蛋白、膳食纤维(苹果皮)、苹果汁等营养物,经谷氨酰胺转胺酶(TG-B)的交联重组定型、蒸煮、烘烤研制新型果蔬复合肉脯。借助正交试验L9(34)与极差分... 以不同风味、营养和加工特性的猪肉和鸡肉为原料,添加低聚异麦芽糖、胡萝卜、鸡蛋、大豆蛋白、膳食纤维(苹果皮)、苹果汁等营养物,经谷氨酰胺转胺酶(TG-B)的交联重组定型、蒸煮、烘烤研制新型果蔬复合肉脯。借助正交试验L9(34)与极差分析并结合产品感官评定结果的模糊综合评判,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为TG-B 1%,大豆蛋白2%,TG-B作用温度30℃,复合磷酸盐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复合重组肉脯 猪肉 鸡肉 加工特性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果蔬兔肉脯加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康怀彬 张敏 赵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5655-5656,5658,共3页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肉脯色泽、风味、外在形状的因素、品质改良剂配方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两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比较试验确定了有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肉糜中分别添加150 mg/kg发色剂(NaNO2),0.05%发色...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肉脯色泽、风味、外在形状的因素、品质改良剂配方等关键技术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两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比较试验确定了有关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肉糜中分别添加150 mg/kg发色剂(NaNO2),0.05%发色助剂(Vc),0.2%改良剂(复合磷酸盐),4℃下腌制24 h,肉脯的色泽最好;在兔肉糜中添加4%的淀粉、4%的大豆分离蛋白和50%的复合果蔬泥,肉脯的质量最好;果蔬兔肉脯经105℃干制30 min后在200℃下熟化3 min,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复合果蔬兔肉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肉脯 肉糜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豉兔肉防腐保质栅栏因子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卫 黄邓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33,共3页
在新型兔肉干制品开发中,对决定产品感官和可贮性的主要特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2.0%食盐,3.0%白糖,70℃烘烤干燥2h,使肉料至含水量30.5%,将产品理化值确定于aw0.86,pH5.9,NaCl3.9%,糖4.5%时产品风味最佳,而以aw0.86作为保证... 在新型兔肉干制品开发中,对决定产品感官和可贮性的主要特性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2.0%食盐,3.0%白糖,70℃烘烤干燥2h,使肉料至含水量30.5%,将产品理化值确定于aw0.86,pH5.9,NaCl3.9%,糖4.5%时产品风味最佳,而以aw0.86作为保证产品可贮性和质量特性的主要栅栏因子,在通过高温杀菌设置的F因子(110℃,10min)与aw互作效应,可使产品在尽可能保持特有风味的同时,感官质量和货架寿命优于传统肉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制品 栅栏因子 感官特性 可贮性 肉干制品 防腐保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辣味金黄兔肉松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婧 吴恋 +2 位作者 晏宸然 王卫 刘文龙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88,共4页
在传统兔肉松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借助正交试验法对兔肉松的原辅料配方进行优化,通过水分含量测定及感官评分确定最佳煮制、收汁及炒松时间,以期获得高品质的兔肉松产品。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原辅料配方组合为辣椒含量1.0%,花椒含量0.6%,... 在传统兔肉松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借助正交试验法对兔肉松的原辅料配方进行优化,通过水分含量测定及感官评分确定最佳煮制、收汁及炒松时间,以期获得高品质的兔肉松产品。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原辅料配方组合为辣椒含量1.0%,花椒含量0.6%,五香粉含量1.0%,黄酒含量2.0%;最佳煮制时间8h,收汁时间15min,炒松时间15min,该条件下获得的产品蛋白质含量为(22.11±1.13)%,并且口感较好,可为兔肉松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辣味 兔肉松 配方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茶叶肉松加工工艺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江明 饶茂阳 +2 位作者 邱涛涛 冯江涛 田松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156-3158,共3页
通过正交试验选择茶叶肉松的加工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即煮制时间2.0 h,烘烤时间80 min,烘烤温度70℃,炒制时间50 min。在此工艺下加入不同量的红茶、绿茶做成茶叶肉松成品,有效地提高了茶叶的多元化利用,增加了产品的营养与口味。
关键词 茶叶肉松 加工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剂对兔肉脯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薛菲 蒋云升 闫婷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159,共4页
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德巴利酵母菌(Dabaryomyces hansenii)接种于兔肉糜中,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不同菌种对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菌种单独发... 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德巴利酵母菌(Dabaryomyces hansenii)接种于兔肉糜中,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不同菌种对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菌种单独发酵处理组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葡萄球菌处理组>酵母菌处理组>乳酸菌处理组,3个处理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添加发酵剂促进了兔肉脯中蛋白质的分解,且其在兔肉脯中分解蛋白质产生游离氨基酸的能力依次递减;三菌种单独发酵处理组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增有减,说明不同发酵剂对蛋白质分解游离氨基酸的影响不同;三菌种混合发酵处理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菌处理组,说明三菌种复合发酵分解蛋白质产生游离氨基酸的效果相对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剂 氨基酸 兔肉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冻后兔肉待加工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功能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静 张斌斌 +1 位作者 王晓君 尚永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05-110,共6页
研究解冻后兔肉待加工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功能性质的变化。兔后腿肉及背最长肌肉置于-18℃条件下冻藏7 d,取出在20℃水中解冻至中心温度为0℃后,放置7 h,测定在放置过程中兔肉的MP溶解性、活性巯基及总巯基含... 研究解冻后兔肉待加工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功能性质的变化。兔后腿肉及背最长肌肉置于-18℃条件下冻藏7 d,取出在20℃水中解冻至中心温度为0℃后,放置7 h,测定在放置过程中兔肉的MP溶解性、活性巯基及总巯基含量、乳化性、表面疏水性、流变学性质、凝胶特性。结果显示:随着在水中放置时间的延长,兔肉MP溶解度、巯基含量、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凝胶特性逐渐下降,在4 h时下降较为显著(P<0.05);MP表面疏水性逐渐上升,在4 h时上升较为显著(P<0.05);MP弹性模量G’值在加热过程中也逐渐降低,兔肉蛋白形成凝胶的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待加工 肌原纤维蛋白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剂对兔肉脯游离脂肪酸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剑 蒋云升 闫婷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4-178,共5页
将兔肉糜中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氏德巴利酵母(Dabaryomyces hansenii),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3种不同菌种接种发酵处理对兔肉脯中游离脂肪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将兔肉糜中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氏德巴利酵母(Dabaryomyces hansenii),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3种不同菌种接种发酵处理对兔肉脯中游离脂肪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非接种菌组,其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葡萄球菌处理组>酵母菌处理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说明添加的发酵剂促进了兔肉脯中脂肪的分解,而且它们在兔肉脯中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的能力依次递减,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各有增减,说明不同的发酵剂对其作用不同。进一步研究3种菌复合发酵处理对兔肉脯中游离脂肪酸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其总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及各种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单一菌接种组,说明3种菌的复合发酵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脯食品 复合发酵 游离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兔肉加工现状及新技术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蓓莉 肖进文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对近年来我国兔肉和兔肉制品加工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重点介绍一些新技术(如无损检测技术、栅栏技术、低温生产技术以及色泽仪器分析技术等)在兔肉加工领域中应用情况,并提出兔肉加工业发展需要重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技术研究... 对近年来我国兔肉和兔肉制品加工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重点介绍一些新技术(如无损检测技术、栅栏技术、低温生产技术以及色泽仪器分析技术等)在兔肉加工领域中应用情况,并提出兔肉加工业发展需要重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加工 产业 高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僵直前兔肉对其斩拌肉糜流变特性及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思雯 衣晓坤 +1 位作者 于小波 徐幸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82,共6页
为探究兔肉在僵直前经不同的超高压处理,对其斩拌肉糜在加热后(20~80℃)所形成的凝胶品质的影响。实验以兔肉为主要原料,将僵直前的兔里脊肉在100~300 MPa下分别保压15 s或180 s,再成熟,加盐(质量分数2%)斩拌。对肉糜的储能模量(G... 为探究兔肉在僵直前经不同的超高压处理,对其斩拌肉糜在加热后(20~80℃)所形成的凝胶品质的影响。实验以兔肉为主要原料,将僵直前的兔里脊肉在100~300 MPa下分别保压15 s或180 s,再成熟,加盐(质量分数2%)斩拌。对肉糜的储能模量(G')和相位角等流变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测定肉糜的拉曼光谱,计算蛋白的二级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僵直前的兔肉进行超高压处理,会影响其斩拌后蛋白体系中蛋白质的空间构型和理化性质,总体上会使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含量增加,其中以200 MPa-15 s处理组最为显著。这些变化与加热后形成的凝胶功能特性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僵直前 超高压处理 二级结构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法和传统法加工肉干制品的比较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卫 郭晓强 《肉类研究》 2000年第4期26-27,32,共3页
采用重组法和传统法加工肉干制品 ,探讨重组技术用于改善传统肉干制品的可能性。产品特性分析表明 ,传统配料与重组工艺的结合 ,可使肉干在尽可能保持传统风味的前提下 ,外观色泽和质地口感大为改善。
关键词 肉干制品 加工工艺 产品特性 重组法 传统法 配料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肉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云成 李青洲 +3 位作者 刘姝岩 孟凡冰 刘达玉 陈卫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9-91,110,共4页
兔肉休闲食品是目前兔肉精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兔肉休闲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其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兔肉休闲食品加工关键工艺环节入手,综述了目前兔肉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以... 兔肉休闲食品是目前兔肉精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形式。随着兔肉休闲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其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兔肉休闲食品加工关键工艺环节入手,综述了目前兔肉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兔肉休闲食品加工工艺开发和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肉 休闲食品 加工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后喷涂玉米秸秆颗粒饲料对兔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二燕 康怀彬 +1 位作者 任广跃 肖天天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1-64,共4页
采用常规检测方法,结合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真空后喷涂玉米秸秆颗粒饲料对兔肉食用品质、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肌糖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后喷涂玉米秸秆颗粒饲料组(A组)失水率、熟肉率、剪切力值、pH、色度值(L*值、a*值、b*... 采用常规检测方法,结合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真空后喷涂玉米秸秆颗粒饲料对兔肉食用品质、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肌糖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后喷涂玉米秸秆颗粒饲料组(A组)失水率、熟肉率、剪切力值、pH、色度值(L*值、a*值、b*值)与常规的配合颗粒饲料组(B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氯化钠、、总磷、胆固醇等营养成分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2个处理组间8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总糖、还原糖和肌糖元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采用真空后喷涂玉米秸秆颗粒饲料饲喂肉兔,对兔肉的食用品质、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糖代谢无影响,可以代替常规的配合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后喷涂 玉米秸秆 颗粒饲料 兔肉 食用品质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冷却工艺对冷却兔肉肉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卫 苟兴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0-141,144,共3页
研究了兔肉宰后冷却及排酸成熟对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快速冷却法可保证兔屠体中心温度较快冷却至≤4℃,而进一步在1℃左右冷却排酸4~6d肉质达到最佳嫩度状态,此后冷却兔肉在冷藏条件下的货架寿命为10~14d。
关键词 冷却兔肉 冷却工艺 质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