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h1/Th2平衡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探讨多联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评《细胞免疫学实验研究方法》
1
作者 李丽 刘洪涛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48-1748,共1页
《细胞免疫学实验研究方法》由孙黎飞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ISBN:9787509127131。本书全面涵盖了细胞免疫学领域的各类实验技术,从基础的细胞培养、分离与鉴定,到先进的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技术,再到分子层面的基因检测与分析方法,... 《细胞免疫学实验研究方法》由孙黎飞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ISBN:9787509127131。本书全面涵盖了细胞免疫学领域的各类实验技术,从基础的细胞培养、分离与鉴定,到先进的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技术,再到分子层面的基因检测与分析方法,对每一种实验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应用场景都进行了详细且专业的讲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技术 Th1Th2平衡 血清细胞因子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及生境成像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水平
2
作者 姚琪 刘奇峰 +1 位作者 陈鹏 丁治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0-928,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动脉期CT影像组学与生境成像模型预测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4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58例NSCL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4∶... 目的探讨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动脉期CT影像组学与生境成像模型预测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4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58例NSCL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4∶1随机分为训练集207例和验证集51例。基于动脉期CT影像提取感兴趣区的整体组学特征;然后使用局部特征聚类方法生成各亚区感兴趣区,提取并融合各亚区组学特征以获取生境成像特征;降维并筛选出用于构建整体组学及亚区生境成像模型的特征及其评分;使用逻辑回归算法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性能,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效用。结果最终筛选出发病部位及有无坏死2个临床独立危险因素,14个整体组学特征,16个生境成像特征。训练集及验证集中构建的临床模型AUC分别为0.685、0.682;生境成像模型AUC分别为0.776、0.761,优于整体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701、0.647);联合整体组学及生境成像特征、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838、0.826,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其临床收益最高。结论动脉期CT生境成像特征建立的模型能有效预测NSCLC的PD-L1表达水平,联合临床特征与肿瘤整体组学特征能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疗法 生境成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M1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曦 侯玉泽 +2 位作者 蔡齐超 胡骁飞 邓瑞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3-416,共4页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是在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饲料后,AFB1在体内经羟基化所形成的代谢物。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在肝肾、肉、蛋以及尿液也有存在。随着人们生活...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是在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饲料后,AFB1在体内经羟基化所形成的代谢物。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在肝肾、肉、蛋以及尿液也有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M1 免疫检测方法 乳及乳制品 AFB1 AFM1 营养价值 代谢物 羟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凤欣 赵银连 +3 位作者 李蕴铷 凌伟 冯亮 池频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118-2119,共2页
目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免疫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者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结果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0.95%、85.71%和61.90%,... 目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免疫学特征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者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结果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0.95%、85.71%和61.90%,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17和7/21;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发病初期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到恢复期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不同时期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H1N1病毒感染可能降低T淋巴细胞数量,但这种降低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T淋巴细胞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 ra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袁进 陈家祺 +4 位作者 刘祖国 王智崇 周世有 黄挺 许丽英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研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每组30只。Ⅰ组为阴性对照组,Ⅱ-Ⅳ组为IL-1ra结膜下注射治疗组(1000、500、200μg/ml,2次/d)。在烧伤后不同时间段(3、7、... 目的 研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每组30只。Ⅰ组为阴性对照组,Ⅱ-Ⅳ组为IL-1ra结膜下注射治疗组(1000、500、200μg/ml,2次/d)。在烧伤后不同时间段(3、7、21d)收集角膜,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CD3、CD4、CD8阳性细胞计数。结果IL—1ra治疗组角膜水肿程度轻,CD3+、CD4+、CD8+细胞计数在各个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P〈0.05)。7d、21d时1000μg/ml和500μg/ml组之间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少于200μg/ml组(P〈0.05)。结论 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淋巴细胞在角膜的聚集和活化.下调角膜碱烧伤后免疫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碱烧伤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免疫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血清免疫学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存智 孙勇 +1 位作者 王军 蒋捍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76-777,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血清免疫学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26例,取外周血清2 ml,采用ELISA方法进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检测。同时选取普... 目的探讨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血清免疫学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26例,取外周血清2 ml,采用ELISA方法进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检测。同时选取普通感冒患者32例,取外周血清2 ml,做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IL-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5),而MCP-1、IL-6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1.52,P>0.05)。结论新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和普通感冒患者外周血清免疫学特征基本相似,临床治疗方案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A型 H1N1亚型 细胞因子 免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rvAdG1VP7免疫学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何金生 王健伟 +5 位作者 姜秀丽 王大燕 温乐英 董京芳 屈建国 洪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 对 1株可表达A组轮状病毒主要结构抗原VP7的重组腺病毒rvAdG1VP7的体内免疫学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灌胃和滴鼻 2种途径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 ,并对免疫后小鼠体液和黏膜免疫进行分析。结果 初次免疫后 ,2组小鼠均有应答 ,但... 目的 对 1株可表达A组轮状病毒主要结构抗原VP7的重组腺病毒rvAdG1VP7的体内免疫学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灌胃和滴鼻 2种途径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 ,并对免疫后小鼠体液和黏膜免疫进行分析。结果 初次免疫后 ,2组小鼠均有应答 ,但血清IgG抗体滴度及阳转率不同。再次免疫后 ,显示出明显的加强效果。除了血清IgG外 ,小鼠还产生了较强的针对轮状病毒的血清IgA。滴鼻组在肺灌洗液和肠匀浆液中均可检测到SIgA ,灌胃组仅在肠道检测到SIgA。滴鼻组的免疫学效果明显优于灌胃组。对滴鼻组小鼠肺灌洗液IgG/SIgA的阳转率进行了比较 ,发现IgG的应答水平明显高于SIgA。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gG的动态观察表明 ,抗体可长期持续至少半年以上。 结论 重组腺病毒载体rvAdG1VP7所取得的良好免疫学效果 ,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型 重组腺病毒 rvAdG1VP7 免疫 轮状病毒属 遗传 VP7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M_1的免疫学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菲 陈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87-691,共5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M1(AMLM1)免疫学特征及其预后,同时探讨其与AMLM2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学鉴别的要点。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47例M1的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并对其中17例...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M1(AMLM1)免疫学特征及其预后,同时探讨其与AMLM2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学鉴别的要点。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47例M1的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并对其中17例进行核型分析;另外,选择同期51例M2的初诊患者及58例ALL初诊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M1患者的CD33阳性率达到100%,且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低;M1患者的CD11b、CD15、MPO、CD117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M2患者(p<0.05);Ly+AML的M1患者的T系抗原阳性率高于Ly+AMLM2患者(p<0.05);与ALLPro-B相比,AMLM1患者高表达HLA-DR,髓系抗原CD13、CD15、CD33、CD117、MPO,T系抗原CD4、CD7均显著高表达(p<0.05);与ALLPre-B相比,M1患者高表达HLA-DR、CD34;髓系抗原CD13、CD15、CD33、CD117、MPO,T系抗原CD4、CD5均显著高表达(p<0.05);与T-ALL相比,M1患者早期抗原HLA-DR、CD34,髓系抗原CD13、CD15、CD33、CD117、MPO均显著高表达(p<0.05);M1患者中CD7+患者CR率和CD7-患者CR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D34+患者CR率和CD34-患者CR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M1患者CR率低于M2患者(p<0.05),其达到CR的时间长,高白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高(p<0.05),高白细胞白血病的CR率低(p<0.05)。结论:M1患者的髓系抗原CD33、CD13均高表达,早期抗原HLA-DR也高表达,但髓系抗原CD11b、CD15、MPO、CD117表达不高,T系抗原CD4、CD7高表达;M1和M2免疫学方面没有明确的、特征性的标志可用来鉴别,但M1患者的CD11b、CD15、MPO、CD117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M2患者,在鉴别M1与M2时可作为参考指标之一;形态学上不易分辨的AMLM1和ALLPro-B,ALLPre-B,T-ALL可以通过免疫学特征的分析得到鉴别;CD117主要表达于AML,对于AML和ALL的鉴别诊断有意义;M1患者的预后比M2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1 AMLM2 ALL 免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LipL41抗原表位预测及免疫学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姜久昆 林旭瑷 +1 位作者 严杰 薛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85-591,621,共8页
目的:预测及筛选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LipL41有效T和B细胞(T/B)联合表位,了解不同基因型LipL41s差异T/B联合表位的免疫反应性差别。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LipL41/1和LipL41/2分子中T/B联合表位。采用PCR扩增... 目的:预测及筛选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外膜蛋白LipL41有效T和B细胞(T/B)联合表位,了解不同基因型LipL41s差异T/B联合表位的免疫反应性差别。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LipL41/1和LipL41/2分子中T/B联合表位。采用PCR扩增候选T/B联合表位片段,采用噬菌体展示及SDS-PAGE等技术获得含不同T/B联合表位的重组P。分别以rLipL41/1和rLipL41/2抗血清、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全菌抗血清和钩体患者血清为一抗,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抗血清与各重组P免疫杂交反应性。结果:根据预测结果选择了LipL41s中8个共有或差异T/B联合表位。经PCR扩增获得了上述T/B联合表位片段。各T/B联合表位片段均准确插入噬菌体P蛋白N端并有效表达。各抗血清均能识别上述8个T/B联合表位,但其WesternBlot杂交信号强度存在差异,其中共有T/B联合表位LipL41/1-30和LipL41/1-233与不同抗血清的信号较强且稳定。结论:所选择的8个T/B联合表位均为LipL41的有效抗原表位。共有T/B联合表位LipL41/1-30和LipL41/1-233可作为钩体MAP疫苗的首选抗原表位。差异T/B联合表位LipL41s-89和LipL41s-299与不同抗血清有免疫交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免疫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分离 外膜脂蛋白/属特异性抗原 LipL41/1/LipL41/2 抗原表位/预测 噬菌体展示 免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OS和PD1共刺激分子的免疫学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涵露 吴雄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ICOS PD-1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免疫 致敏 免疫干预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 信号途径 受体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1日龄雏鸡肌胃腺胃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致病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钰栋 郭阳浩 +4 位作者 肖骞珣 刘勃攻 宋泽和 贺喜 刘自逵 《家禽科学》 2024年第5期14-24,I0006,共12页
为探究湖南省1日龄雏鸡肌胃腺胃炎的流行情况及其致病原因,本研究于2023年对湖南省11个不同种鸡场进行了15次1日龄雏鸡的肌胃腺胃炎流行病学调查及肌胃腺胃样品采集,进行病理剖检、病理评分、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测定和霉菌... 为探究湖南省1日龄雏鸡肌胃腺胃炎的流行情况及其致病原因,本研究于2023年对湖南省11个不同种鸡场进行了15次1日龄雏鸡的肌胃腺胃炎流行病学调查及肌胃腺胃样品采集,进行病理剖检、病理评分、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测定和霉菌毒素含量测定,并收集血清测定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5次流行病学调查肌胃腺胃炎患病率为62.1%,病理剖检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患病雏鸡肌胃腺胃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溃疡和病灶以及黏膜层破损溃烂、炎性细胞浸润和肌层肌纤维疏松。患病雏鸡肌胃腺胃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ɑ)基因表达和肌胃腺胃组织内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雏鸡(P<0.05),血清中IgA、IgM和IgG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雏鸡(P<0.05)。综上所述,湖南省内1日龄雏鸡肌胃腺胃炎流行程度较为严重,种蛋中的霉菌毒素对肌胃腺胃的毒性作用及其所导致的鸡胚免疫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1日龄雏鸡肌胃腺胃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日龄雏鸡 肌胃腺胃炎 流行病调查 炎症因子 霉菌毒素 血清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mu-1:DHP豚鼠免疫学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迪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246-249,共4页
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法,测定经卵白蛋白(OVA)免疫豚鼠的球蛋白Ig和T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Zmu-1:DHP豚鼠对病毒易感性的免疫学基础。结果表明:①豚鼠最佳OVA免疫剂量为0.1 mg/只;②OVA刺激后,Zmu-1:DHP豚鼠产生的特异性IgG及... 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法,测定经卵白蛋白(OVA)免疫豚鼠的球蛋白Ig和T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Zmu-1:DHP豚鼠对病毒易感性的免疫学基础。结果表明:①豚鼠最佳OVA免疫剂量为0.1 mg/只;②OVA刺激后,Zmu-1:DHP豚鼠产生的特异性IgG及其亚类抗体,与DHP豚鼠基本相同;③Zmu-1:DHP豚鼠经OVA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显著低于DHP豚鼠;④OVA刺激豚鼠很少产生IgE;⑤加与不加Al(OH)3免疫比较,IgG1含量变化较大。表明Zmu-1:DHP豚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较低,体液免疫功能与其他豚鼠相同,初步认为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引起Zmu-1:DHP豚鼠对某些病毒较敏感的原因之一。豚鼠的变态性抗体IgE产量较小;Zmu-1:DHP豚鼠适合于制作感染模型、研究免疫学机制或免疫功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mu-1:DHP豚鼠 B淋巴细胞功能 T淋巴细胞功能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olymer 1保护高眼压大鼠视神经的免疫学机制
13
作者 孙静芬 王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6-579,共4页
目的探讨Copolymer 1(Cop 1)对实验性高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免疫学机制。方法对27只大鼠采用烧灼巩膜上静脉制作双眼高眼压模型,在眼压升高的第3周,取12只模型大鼠于后脚皮内注射100μg Cop 1和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CFA)... 目的探讨Copolymer 1(Cop 1)对实验性高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免疫学机制。方法对27只大鼠采用烧灼巩膜上静脉制作双眼高眼压模型,在眼压升高的第3周,取12只模型大鼠于后脚皮内注射100μg Cop 1和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乳化液(实验组);另取12只模型大鼠作为对照组,后脚皮内注射等体积PBS和CFA的混合乳化液;其余3只模型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周后取出大鼠脾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3H]thymidine标记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实验组大鼠的CD4+CD25+Treg/CD4+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IL-10分泌量和分泌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INF-γ分泌量和分泌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体外刺激淋巴细胞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 1能诱导CD4+CD25-向CD4+CD25+Treg转化,促进Th1转化为Th2,并增加IL-10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OLYMER 1 高眼压 视神经保护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LTB/rCTB-rOmpL1/1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阮萍 严杰 +3 位作者 毛亚飞 李淑萍 罗依惠 李立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 :构建 lt B/ ct B- omp L1/ 1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 ,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和佐剂活性 ,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野生株 omp L 1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及钩体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 lt B- om... 目的 :构建 lt B/ ct B- omp L1/ 1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 ,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和佐剂活性 ,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野生株 omp L 1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及钩体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 lt B- omp L 1/ 1和 ct B- omp L 1/ 1融合基因 ,常规方法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采用 SDS- PAGE、Westernblot和 GM1- ELISA分别检测目的重组蛋白 r LTB- r Omp L 1/ 1和 r CTB- r Omp L 1/ 1表达量、免疫反应性及与 GM1结合的活性。采用 PCR和 MAT分别检测 97株问号钩体野生株 omp L1基因及其表达情况。采用 ELISA检测 2 2 8例钩体患者血清 omp L1基因产物的抗体。结果 :与报道的相关序列比较 ,lt B- omp L1/ 1和 ct B- omp L1/ 1融合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 ,分别为 99.7%~ 99.9%和 99.5 %~ 10 0 %。r LTB- r Omp L1/ 1和 r CTB- r Omp L1/ 1表达产量均约为细菌总蛋白的 10 % ,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r LTB- r Omp L 1/ 1和 r CTB- r Omp L1/ 1均分别能与r Omp L 1/ 1兔抗血清和牛 GM1结合。 89.7%问号钩体野生株含有 omp L1基因 ,87.6 %问号钩体野生株分别与r Omp L 1/ 1和 r Omp L1/ 2兔抗血清出现效价 ,为 1∶ 4~ 1∶ 2 5 6的 MAT阳性结果。 86 .8%和 88.6 %的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 ompL1基因 大肠埃希茵 LTB基因 霍乱弧茵 ctB基因 序列同源性 核酸 序列同源性 氨基酸 克隆 分子 rLTB—rOmpLl/1/免疫 rctb-rompl1/1/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党参不同炮制品对免疫抑制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郝艳艳 聂春霞 +3 位作者 何盼 武晓伟 刘聪 郝旭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66-1273,共8页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环磷酰胺(CTX)所致免疫抑制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筛选党参、米炒党参、蜜炙党参提高免疫力的最佳炮制品,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TX复制免疫抑...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环磷酰胺(CTX)所致免疫抑制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筛选党参、米炒党参、蜜炙党参提高免疫力的最佳炮制品,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TX复制免疫抑制模型,给药最后1 d收集大鼠血液,进行免疫细胞、免疫因子检测以及1H NMR代谢组学测试。结果党参及其炮制品均可提高免疫低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B淋巴细胞数及T细胞CD4+/CD8+值;党参、蜜炙党参调节IL-2、IgG、sIgA的效果优于米炒党参;蜜炙党参可明显改善免疫低下大鼠血清中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萄葡糖、缬氨酸等物质的含量。结论蜜炙党参改善CTX所致的免疫低下效果最好,主要通过3条代谢通路来调节,分别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 党参 米炒党参 蜜炙党参 免疫抑制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靶基因分析
16
作者 史宇泽 丁可 孙倍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3-1329,1338,共8页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方法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及差异性分析筛选与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相关数据集GSE202069及ERP117672中共同差异基因,将上述共同差异基因通过Lass...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方法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及差异性分析筛选与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相关数据集GSE202069及ERP117672中共同差异基因,将上述共同差异基因通过Lasso回归筛选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通过GEPIA及Ualcan数据库预测特征基因在HCC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WB)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实验验证其表达。构建过表达3-羟基丁酸脱氢酶1(BDH1)细胞系,通过肿瘤功能学实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平板克隆、EdU染色、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探究其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通过WGCNA及差异性分析筛选出两项数据集共有118个共同差异基因,Lasso回归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中与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特征基因(含黄素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过氧化物酶体反式-2-烯酰辅酶A还原酶(PECR),BDH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SLC7A1),细胞色素b5 A型(CYB5A)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生存分析表明BDH1与HCC最为相关(总体生存率:P<0.001;复发:P=0.007)。GEPIA及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BDH1在HCC组织中低表达,通过RT-qPCR、WB及IHC对本中心收集的HCC样本进一步证实BDH1在HCC中低表达。CCK-8、平板克隆、EdU染色、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Hep3B pCDH组相比,过表达BDH1使得HCC细胞吸光度降低(t=4.766,P<0.01),克隆形成数目减少(t=16.02,P<0.0001),增殖细胞比例下降(t=23.13,P<0.0001),细胞迁移率减慢(t=25.28,P<0.0001),穿过小室数目减少(t=10.78,P=0.004)。结论BDH1是观察HCC患者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的特征基因;BDH1具有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D-1免疫治疗 BDH1 肿瘤功能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偶联法合成Aβ_(1-15)多重抗原肽疫苗及其免疫学活性
17
作者 杨学森 汪华侨 +3 位作者 姚志彬 叶小舟 吴继明 邹爱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索合成Aβ1-15重抗原肽疫苗的方法,并对其免疫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间接偶联法合成8分支Aβ1-15重抗原肽(MAP),通过高效反相液相色谱(RP-HPLC)、SDS-PAGE以及氨基酸成分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以合成的MAP Aβ1-15C57BL/... 目的探索合成Aβ1-15重抗原肽疫苗的方法,并对其免疫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间接偶联法合成8分支Aβ1-15重抗原肽(MAP),通过高效反相液相色谱(RP-HPLC)、SDS-PAGE以及氨基酸成分分析对其进行初步鉴定。以合成的MAP Aβ1-15C57BL/6小鼠,用ELE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Aβ抗体。结果间接偶联法合成的MAP Aβ1-15RP-HPLC层析后,呈现为一宽大主峰。SDS-PAGE检测显示,共有8条蛋白带,条带梯度比较均匀,分别为1~8分支的MAP Aβ1-15基酸组份及含量基本与Aβ1-15肽的序列一致。以合成的MAP Aβ1-15免疫C57BL/6小鼠后,可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Aβ抗体。结论间接偶联法可成功地合成MAP Aβ1-15,且具有很好的免疫学活性,但合成的MAP产物难以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偶联法 多肽合成 1-15多重抗原肽疫苗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属lipL32/1-ompL1/1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严杰 钊守凤 +4 位作者 毛亚飞 阮萍 罗依惠 李淑萍 李立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3-37,42,共6页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的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真核表达系统并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克隆测序后构建 lip L32 / 1- omp L1/ 1的毕赤酵母真...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的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真核表达系统并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克隆测序后构建 lip L32 / 1- omp L1/ 1的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 p PIC9K- lip L32 / 1- omp L1/ 1- P.pastoris GS115。用 MM和 MD平板分离 His+ Mut+型菌落 ,YPD平板筛选出 G4 18高抗性的 His+ Mut+ 转化子。以酵母裂解酶处理的高拷贝转化子 His+ Mut+ 克隆裂解产物为模板 ,5 'AOX1和 3'AOX1为引物 ,用 PCR检测所构建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染色体 DNA中的目的融合基因。在 BMMY培养基中用甲醇诱导目的重组蛋白 r L ip L32 / 1- r Omp L1/ 1表达。采用硫酸铵沉淀 ,Ni- NTA亲和层析提纯培养物上清液中的 r L ip L 32 / 1- r Omp L1/ 1。采用 SDS- PAGE和 Western blot分别检测 r L ip L 32 / 1- r Omp L 1/ 1的产量及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获得的 lip L32 / 1- omp L1/ 1融合基因约为 1794 bp。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原始lip L32 / 1和 omp L1/ 1基因型比较 ,相似性分别高达 99.94 %和 10 0 %。所构建的真核表达系统可分泌 r Lip L32 / 1-r Omp L1/ 1,SDS- PAGE后位于预期位置处 ,产量约占上清总蛋白的 4 0 %。r Lip L3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 lipL32/1基因 ompL1/1基因 序列同源性 核酸 序列同源性 氨基酸 真核表达 克隆 分子 zipL32/1-ompL1/1融合基因/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部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月 高雁怩 +5 位作者 加尔肯 车传忠 王旭蕾 姜平 冉多良 刘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5-850,共6页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州、巴州16处规模化马场收集1657份马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检测,对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马匹的...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流行现状和特点,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州、巴州16处规模化马场收集1657份马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体检测,对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马匹的马疱疹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巴州马疱疹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34%、22.56%、90.52%、5.00%;纯血马、混血马、哈萨克马、伊犁马、焉耆马、普氏野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34%、32.93%、44.92%、19.35%、5.00%、90.52%;普氏野马与家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52%和29.32%;家马中新疆本土品种马与引进品种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70%和25.50%;母马与公马的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84%和22.00%;处于幼年、青年、成年、老年阶段的马匹EH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37%、33.00%、34.31%、23.81%。结果提示,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州、昌吉州、巴州规模化养殖场普遍存在EHV-1感染,且不同地区、品种、性别及年龄的马EHV-1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为新疆地区EHV-1感染的探讨和防控工作提供调查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疱疹病毒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清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6AF1雌性小鼠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建立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佩娟 陈思 卢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319-324,共6页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方法,为治疗和预防免疫性卵巢早衰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A/J雄鼠和C57BL/6雌鼠进行杂交繁殖B6AF1小鼠,筛选出B6AF1雌性小鼠,运用透明带多肽片段ZP3免疫B6AF1雌性小鼠,对阴道脱...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方法,为治疗和预防免疫性卵巢早衰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A/J雄鼠和C57BL/6雌鼠进行杂交繁殖B6AF1小鼠,筛选出B6AF1雌性小鼠,运用透明带多肽片段ZP3免疫B6AF1雌性小鼠,对阴道脱落细胞进行巴士染色,第14天结束造模,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模型鉴定。将卵巢进行H&E染色和ZP3免疫荧光染色,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E2和FSH的含量,来观察小鼠动情周期、卵巢组织形态学、抗透明带抗体免疫荧光和相关性激素的变化,评判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小鼠建立情况。结果:利用透明带ZP3多肽免疫B6AF1雌性小鼠14天,小鼠动情周期紊乱,卵巢组织有炎细胞浸润,卵巢中有明显透明带出现,血清中性激素E2含量下降和FSH含量上升,第7天上述变化不明显。结论:利用透明带多肽ZP3免疫B6AF1雌性小鼠14天,能够成功建立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该模型发病率高,方法简单,能为免疫性卵巢早衰的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早衰 B6AF1雌性小鼠 动物模型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