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P980淬火-配分钢热模拟激光焊接热影响区性能
1
作者 王金凤 郭亿 +4 位作者 苏文超 车亚军 蔡笑宇 李文娟 徐肖飞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共8页
文中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系统对QP980淬火-配分钢激光焊接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HAZ)不同亚区进行热模拟,通过研究HAZ不同亚区的组织和性能,并与焊接接头HAZ相同区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模拟获得的焊接HAZ各亚区组织与激光... 文中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系统对QP980淬火-配分钢激光焊接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HAZ)不同亚区进行热模拟,通过研究HAZ不同亚区的组织和性能,并与焊接接头HAZ相同区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模拟获得的焊接HAZ各亚区组织与激光焊接接头相同区域的组织一致.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在热模拟试样中,亚临界热影响区(sub-critical heat affected zone,SCHAZ)抗拉强度和硬度都最低,断后伸长率在整个焊接HAZ中最大.拉伸试验中SCHAZ发生了明显的伸长,表明延展性能相对较好.焊接接头横截面硬度分析表明,焊接接头的临界热影响区(inter-critical heat affected zone,ICHAZ)硬度低于母材(base metal, BM),为焊接接头的软化区.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及横截面硬度分布表明焊接接头的薄弱区域位于焊接HAZ的ICHAZ,与模拟焊接HAZ的性能吻合.通过对SCHAZ的组织进行分析,相比BM的几何必须位错密度(geometrically necessary dislocations,GND)减少,平均晶粒尺寸增大,小角度晶界晶粒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980淬火-配分钢 激光焊接 模拟焊接热影响区 接头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中淬火冷速和分配温度对中碳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黄玮 欧梅桂 +1 位作者 梁益龙 马永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43-248,共6页
淬火-分配(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是淬火和分配复合作用的结果,淬火得到高强度马氏体基体,分配稳定残留奥氏体提高塑性。本工作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冷速的淬火介质———油、13%PAG和HX-2000淬火,研究了Q&P工艺中淬火... 淬火-分配(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是淬火和分配复合作用的结果,淬火得到高强度马氏体基体,分配稳定残留奥氏体提高塑性。本工作通过采用具有不同冷速的淬火介质———油、13%PAG和HX-2000淬火,研究了Q&P工艺中淬火冷速对中碳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分配温度对碳分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快速冷却能得到高碳马氏体组织,有利于促进分配过程中马氏体向残留奥氏体的碳扩散,提高碳分配程度,并且随着淬火冷速的增加,马氏体有效晶粒尺寸减小、马氏体组织细化、位错密度增加,从而使中碳钢得到优异的强度和塑性。高温分配能减弱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间的碳不均匀性,促进碳从马氏体向残留奥氏体中扩散,起到稳定残留奥氏体的作用,提高中碳钢的断后伸长率。当采用13%PAG淬火、320℃分配时,中碳钢伸长率为10.34%~10.37%,强塑积能达到18.94~19.21 GPa%,表现出更高的强塑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冷速 分配温度 淬火-分配工艺 强度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区淬火对低碳Q—P—T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冰阳 陈生超 +2 位作者 刘治华 卢金生 秦盛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82-2692,共11页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IQ—P—T)工艺处理,在不同温度(25、100、200、300℃)下进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拉伸下,相较于Q—P—T组试验钢,I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上升。在100~300℃拉伸温度下,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随拉伸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IQ—P—T组试验钢表现出与Q—P—T组试验钢相反的趋势,其原因是在高温软化作用下,Q—P—T试验钢强度本应一直降低,但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原本发生相变的残余奥氏体减少,在更高应变条件下,残余奥氏体可持续发生相变,进而产生较高程度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导致抗拉强度在300℃时不降反增。IQ—P—T组奥氏体热稳定性受温度、铁素体中C、Mn扩散以及奥氏体周围相的共同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奥氏体转变量先增后减,整体抗拉强度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 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 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高温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1180淬火-配分钢激光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
4
作者 李文娟 王金凤 +4 位作者 苏文超 郭亿 车亚军 蔡笑宇 王海林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3,共9页
目的对QP1180淬火-配分超高强钢的激光焊接工艺进行研究,以获得没有缺陷、能满足汽车零部件使用要求的焊接接头。方法将1.6 mm厚的QP1180钢板作为母材,对其进行激光焊接,通过改变焊接速度和激光输出功率的方式改变焊接热输入;利用扫描... 目的对QP1180淬火-配分超高强钢的激光焊接工艺进行研究,以获得没有缺陷、能满足汽车零部件使用要求的焊接接头。方法将1.6 mm厚的QP1180钢板作为母材,对其进行激光焊接,通过改变焊接速度和激光输出功率的方式改变焊接热输入;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液压拉伸试验机和维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热输入对接头宏观成形、界面组织演变规律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调整激光焊接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在焊缝表面均未发现明显缺陷,焊缝表面成形良好。随着热输入的增加,QP1180钢激光焊接接头焊缝金属区上下表面以及最窄区域的宽度均有所增加,并且在同样热输入条件下,激光输出功率对焊缝宽度的影响大于焊接速度的影响。母材平均硬度约为375HV,软化区位于亚临界热影响区,软化区宽度随着热输入的增加而变宽。与母材相比,软化区平均硬度下降17HV~52HV,细晶区硬度最高为536HV,较母材硬度大幅增加。在所有能实现焊透的热输入下,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塑性影响较小,且均能获得性能良好的焊缝。结论获得了没有缺陷并能满足汽车零部件使用要求的焊接接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1180淬火-配分钢 激光焊接 工艺参数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中奥氏体化温度对Fe-0.17C-2.10Mn-0.51S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袁盼盼 沈德鹏 +1 位作者 孙伟 唐炳涛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60,共8页
通过分析淬火-配分(Q&P)工艺中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Fe-0.17C-2.10Mn-0.51Si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探讨了奥氏体化温度对其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Q&P处理后,Fe-0.17C-2.10Mn-0.51Si钢形成了包含铁素体、初生... 通过分析淬火-配分(Q&P)工艺中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Fe-0.17C-2.10Mn-0.51Si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探讨了奥氏体化温度对其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Q&P处理后,Fe-0.17C-2.10Mn-0.51Si钢形成了包含铁素体、初生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二次马氏体的多相显微组织。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铁素体含量逐渐下降,同时生成大量的马氏体。铁素体晶粒呈块状,残余奥氏体主要呈块状或条状,分布在块状铁素体内部或界面处。通过XRD和EBSD测试发现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同时,晶粒尺寸和平均取向差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应的Q&P-Fe-0.17C-2.10Mn-0.51Si钢强度逐渐升高,伸长率和强塑积均呈先升高又下降的趋势。最后,当奥氏体化温度为790℃时,强塑积达到了21.2 GPa·%,提高了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化温度 淬火-配分 显微组织 残余奥氏体 强塑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分工艺对低碳Q&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江海涛 唐荻 +1 位作者 米振莉 庄宝潼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3,共5页
为提高钢的塑性,在马氏体钢基础上通过Q&P工艺得到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达到高强度与高塑性的良好结合.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低碳Q&P钢微观组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配分工艺对... 为提高钢的塑性,在马氏体钢基础上通过Q&P工艺得到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达到高强度与高塑性的良好结合.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低碳Q&P钢微观组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配分工艺对残余奥氏体的影响以及残余奥氏体对Q&P钢延伸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Q&P钢室温组织主要由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组成,其中残余奥氏体形态主要有马氏体板条间薄膜状和晶界处块状两种类型;Q&P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及稳定性与配分温度和配分时间紧密相关.残余奥氏体的存在,是提高Q&P钢塑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工艺 残余奥氏体 稳定性 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才 江海涛 +2 位作者 唐荻 赵松山 李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94,共4页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分布在不同位置,一种是以薄膜状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另一种是以块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在300℃的分配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保温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随着分配时间的延长,试验Q&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均不断增加,分配时间为1 200 s时所得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7 300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分配时间 板条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化时间对I&Q&P工艺处理低碳硅锰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跃华 李然 +3 位作者 宋进英 魏英立 代鑫 陈连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4-57,共4页
在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对低碳硅锰钢进行I&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时间对试验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奥氏体化不能完全消除之前锰元素在双相区的配分结果;奥氏体化时间达到300s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 在不同奥氏体化时间下对低碳硅锰钢进行I&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时间对试验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奥氏体化不能完全消除之前锰元素在双相区的配分结果;奥氏体化时间达到300s后,试验钢的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奥氏体化时间延长,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可达1 267 MPa,但试验钢的伸长率则不断降低;刚完成完全奥氏体化时,晶粒尺寸较小,且碳、锰的聚集程度最佳,此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最高,形变过程中TRIP效应明显,使得伸长率的降低得以补偿;奥氏体化时间为300s时,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0 34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配分 奥氏体化时间 I&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速率对不同状态低合金高强钢Q&P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赓 张深根 刘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2-98,共7页
对冷轧态、淬火态、球化态三种低合金高强钢进行了奥氏体化阶段不同加热速率(5,300℃·s^(-1))下的淬火-配分(Q&P)热处理,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其最终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化阶段快速(300℃·s^(-1))加... 对冷轧态、淬火态、球化态三种低合金高强钢进行了奥氏体化阶段不同加热速率(5,300℃·s^(-1))下的淬火-配分(Q&P)热处理,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其最终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化阶段快速(300℃·s^(-1))加热对冷轧态钢具有明显的晶粒细化以及加速奥氏体形成的作用,而对淬火态和球化态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基本没有影响;经快速加热Q&P处理后,冷轧态钢的抗拉强度比慢速(5℃·s^(-1))加热后的提高90 MPa,伸长率仅降低0.9%,而加热速率对球化态及淬火态钢Q&P处理后的拉伸性能影响较小;经慢速加热Q&P处理后,冷轧态和球化态钢中硬质相沿再结晶铁素体晶界呈条带状分布,变形时易产生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q&p)钢 加热速率 奥氏体化 残余奥氏体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980钢拉伸过程的晶体塑性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浩 汪华苗 李大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76-1482,共7页
淬火配分QP980钢变形过程中存在马氏体相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明显影响.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表征了QP980钢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基于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唯象理论建立了考虑相变的弹-黏塑性自洽多晶体塑性模型,模拟了QP980钢在单向拉... 淬火配分QP980钢变形过程中存在马氏体相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明显影响.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表征了QP980钢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基于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唯象理论建立了考虑相变的弹-黏塑性自洽多晶体塑性模型,模拟了QP980钢在单向拉伸过程中的宏观流动应力和织构演化.材料初始包含铁素体(F)、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RA),各相均为轧制织构,变形后残余奥氏体含量明显减少,残余奥氏体的〈111〉丝织构、铁素体和马氏体的〈110〉丝织构在拉伸方向有明显增强.相变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加工硬化率,但对各相的织构演化影响很小.根据计算变形过程中应变和应力的分配情况,铁素体和回火马氏体对变形起主要作用,变形过程中新生马氏体的应力最大,成为断裂的潜在萌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钢 晶体塑性 马氏体相变 弹-黏塑性自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深成形对于Q&P980高强钢氢致延迟断裂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又 陈佳捷 +1 位作者 濮振谦 林建平 《精密成形工程》 2019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从整车厂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拉深工艺,研究Q&P980高强钢的氢致延迟断裂敏感性。方法选取1.6 mm板厚的Q&P980高强钢,进行拉深系数为0.56和0.63的两种冲杯实验,以电化学充氢结合摄像头定时拍摄的方法,并结合ABAQUS软件计算... 目的从整车厂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拉深工艺,研究Q&P980高强钢的氢致延迟断裂敏感性。方法选取1.6 mm板厚的Q&P980高强钢,进行拉深系数为0.56和0.63的两种冲杯实验,以电化学充氢结合摄像头定时拍摄的方法,并结合ABAQUS软件计算杯口应力集中处的应力和应变。结果对于1.6 mm板厚的Q&P980高强钢,在拉深试样杯口边缘应力集中处,应力大致在900~1000 MPa范围,而应变大于等于0.32,则必然发生延迟开裂;若应变小于等于0.23,则延迟断裂敏感性较低。结论应力和应变同时影响高强钢的氢致延迟断裂敏感性,即对Q&P 980(1. 6 mm厚度)零件,当拉深边缘应变小于0.23,则该位置氢致延迟断裂可能性低;若应力集中处残余应力达到900 MPa以上,应变达到0.3以上,则该位置氢致延迟断裂敏感性高。此结论对工程应用判断拉深零件氢致延迟断裂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拉深系数 应力 应变 氢致延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飞 杨亚辉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以先进高强钢Q&P钢为对象,研究其微观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对试样进行了单向拉伸试验,对不同材料的拉伸断口进行了SEM分析,并对不同变形程度的试样进行了XRD分析。结果表明,Q&P钢的硬化指数n值较高,硬化行为明显,相比DP钢、MS... 以先进高强钢Q&P钢为对象,研究其微观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对试样进行了单向拉伸试验,对不同材料的拉伸断口进行了SEM分析,并对不同变形程度的试样进行了XRD分析。结果表明,Q&P钢的硬化指数n值较高,硬化行为明显,相比DP钢、MS钢具有较好的塑性成形能力;Q&P钢属于韧性断裂,韧窝较大较深,塑性性能优于DP钢和MS钢;Q&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体积转化率与应变大小和应变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力学性能 成形性能 相变强化 硬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Si-Mn系DQ&P钢组织演变模拟研究
13
作者 李云杰 康健 +1 位作者 袁国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1,共6页
以低碳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和配分时间对组织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Q&P钢典型组织由马氏体、铁素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其中马氏体呈现板条马氏体、孪晶马氏体等特征.随着配分时间的延... 以低碳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和配分时间对组织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Q&P钢典型组织由马氏体、铁素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成.其中马氏体呈现板条马氏体、孪晶马氏体等特征.随着配分时间的延长,显微组织呈现回火转变趋势.当变形温度为950℃和880℃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均在配分150 s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1%,10.1%.当变形温度在820℃时,由于先共析铁素体的存在易于获得较多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高达11.9%,并且残余奥氏体中平均碳含量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Si-Mn钢 直接淬火 变形温度 配分时间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配分-回火(QPT)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黎雨 李伟 金学军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1-640,650,共11页
针对先进高强钢研究中提出的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从热处理、组织演变和碳配分过程综合介绍了高强QPT钢的研究进展,并从力学性能优化出发总结其基于微观组织调控的强韧化机制。基于上述强韧化机制,提出了高强QPT钢的优选的理想组织... 针对先进高强钢研究中提出的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从热处理、组织演变和碳配分过程综合介绍了高强QPT钢的研究进展,并从力学性能优化出发总结其基于微观组织调控的强韧化机制。基于上述强韧化机制,提出了高强QPT钢的优选的理想组织为几百纳米级的条状马氏体与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并以此为基体弥散析出细小的纳米级碳化物。研究人员在对低碳、中碳及高碳微合金钢进行QPT制备研究的基础上,也对新型QPT工艺及高强QPT钢的氢脆问题进行了探索,旨在使先进高强钢获得优异的强度、塑性、韧性和抗氢脆综合性能。对此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QPT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 力学性能 组织演变 韧性 氢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速率和配分时间对低碳Q&P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左智成 苏钰 李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56-12160,共5页
第三代高强度Q&P(淬火配分)钢作为一种新型的热处理钢,其显微组织以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为主,因而具有高强度和高延伸率。本工作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改变加热速率(5℃/s、50℃/s、300℃/s)和配分时间(10 s、60 s)对Q&P钢的... 第三代高强度Q&P(淬火配分)钢作为一种新型的热处理钢,其显微组织以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为主,因而具有高强度和高延伸率。本工作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改变加热速率(5℃/s、50℃/s、300℃/s)和配分时间(10 s、60 s)对Q&P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分别研究了Fe-0.23C-1.55Si-1.92Mn-0.04Al钢的晶粒形貌、尺寸和物相;然后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进行拉伸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加热速率可以细化原奥氏体晶粒,进而在二次淬火时获得的二次马氏体尺寸也随之减少;当配分时间为10 s和60 s时,加热速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当加热速率为300℃/s、配分时间为60 s时,试样的强塑积可达37.9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加热速率 淬火配分 强塑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工艺参数对34SiMn2CrNi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家锋 孙优 +2 位作者 赵卓 王立军 刘春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34SiMn2CrNiMo,通过对淬火-配分(Q&P)热处理试样的显微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结合热膨胀相变行为研究结果,探讨淬火中止温度TQ、加热模式、配分温度TP和配分时间tP对组织演变的... 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34SiMn2CrNiMo,通过对淬火-配分(Q&P)热处理试样的显微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结合热膨胀相变行为研究结果,探讨淬火中止温度TQ、加热模式、配分温度TP和配分时间tP对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并进行强韧性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钢经过Q&P处理后可以获得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从而大幅提高强塑性。在最佳处理状态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约为24%,屈服强度为1053 MPa,抗拉强度为1607 MPa,伸长率为24.9%,强塑积为40.0 GPa·%。为了避免生成块状二次马氏体,实验钢最佳淬火温度应位于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以下150℃左右。实验钢不完全淬火后缓慢加热比快速加热配分能获得更多的残余奥氏体,钢的塑韧性提高更明显。实验钢在400℃配分时Q&P组织和性能相对稳定,而在450℃配分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导致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淬火-配分 残余奥氏体 组织和性能 强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P-C-T工艺的NM300耐磨钢组织、综合性能及残余应力调控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聪 孔令男 +2 位作者 尹臣男 陈军明 陈志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1240,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NM300耐磨钢的强韧性、耐磨性等综合力学性能,消减残余应力,在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中的碳分配和回火工序之间增加一个冷热循环工序,形成淬火−碳分配−冷热循环−回火(Q-P-(CT)2-T)的新型热处理工艺,并系统地研究该... 为了进一步提高NM300耐磨钢的强韧性、耐磨性等综合力学性能,消减残余应力,在淬火−碳分配−回火(Q-P-T)工艺中的碳分配和回火工序之间增加一个冷热循环工序,形成淬火−碳分配−冷热循环−回火(Q-P-(CT)2-T)的新型热处理工艺,并系统地研究该工艺对NM300耐磨钢的组织、力学性能、耐磨性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热处理工艺可促进不稳定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及碳化物的析出,细化马氏体和铁素体组织,所得试样强塑积为20.8 GPa·%,抗拉强度为1057 MPa,屈服强度为792 MPa,伸长率为19.7%,冲击韧性达到128 J·cm^(−2);同时,该工艺下试样耐磨性相对于传统的Q-P-T工艺下试样的耐磨性提高27%。此外,与淬火−碳分配工艺相比,该工艺下NM300耐磨钢的最小残余应力的消减率达到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碳分配−回火 冷热循环 耐磨性 残余应力 力学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凹槽形态对Q-P-T钢成形能力预测的影响
18
作者 龚俊杰 郝庆国 +3 位作者 左训伟 郭正洪 陈乃录 戎咏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1,共6页
为了确定成形极限图(FLD)理论的凹槽模型中合理的凹槽角度和凹槽深度比,以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了凹槽深度比为5%,10%,15%,25%和凹槽角度为45°,60°,90°的拉伸试样,经单轴拉伸试验后,采用不同... 为了确定成形极限图(FLD)理论的凹槽模型中合理的凹槽角度和凹槽深度比,以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钢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了凹槽深度比为5%,10%,15%,25%和凹槽角度为45°,60°,90°的拉伸试样,经单轴拉伸试验后,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对拉伸曲线进行拟合,随后利用Swift-Hill公式对单轴拉伸条件下的极限应变值进行了计算,并将理论预测值与经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合适的FLD理论计算应取凹槽深度比为5%左右,凹槽角度等于或小于45°;单轴拉伸条件下极限应变值的计算方法为构成完整FLD的其它加载方式下的极限应变理论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分配-回火钢 成形极限图 凹槽模型 单轴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配分时间对低碳硅锰钢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田亚强 李然 +3 位作者 宋进英 魏英立 代鑫 陈连生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61-164,共4页
通过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处理工艺,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研究了低碳硅锰钢中Mn元素的配分行为及其配分工艺参数对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I&Q&P... 通过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处理工艺,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研究了低碳硅锰钢中Mn元素的配分行为及其配分工艺参数对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I&Q&P工艺处理,奥氏体化后并未消除I&Q工艺Mn配分效果,室温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块状马氏体。在相同配分温度下,随着配分时间延长,残余奥氏体含量是先增加后减小。材料抗拉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伸长率变化与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综合性能最佳的强塑积可达29046.6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配分参数 I&q&p(两相区退火%pLUS%淬火%pLUS%配分)工艺 残余奥氏体 伸长率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碳含量Q-P马氏体钢冲击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鹏 李杰 +1 位作者 涂小慧 李卫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9-196,共8页
高强韧、低成本淬火-分配(Q-P)马氏体钢有望成为新一代抗冲击磨料磨损材料.碳元素是影响Q-P马氏体钢强度和韧性的重要合金元素,但其对Q-P马氏体钢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中对比研究了碳质量分数为0.3%和0.4%两种Q-P马氏... 高强韧、低成本淬火-分配(Q-P)马氏体钢有望成为新一代抗冲击磨料磨损材料.碳元素是影响Q-P马氏体钢强度和韧性的重要合金元素,但其对Q-P马氏体钢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中对比研究了碳质量分数为0.3%和0.4%两种Q-P马氏体钢的冲击磨料磨损行为.研究表明,冲击磨料磨损过程中,磨痕亚表层形变层内发生板条组织纳米化、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等行为,这导致疲劳裂纹形变层/基体层界面萌生.当碳质量分数由0.3%增加至0.4%时,碳化物从Q-P马氏体钢基体中析出,这加剧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最终导致Q-P马氏体钢的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降低约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钢 淬火-碳配分 疲劳裂纹 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 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