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quenching process for cam manufacturing 被引量:2
1
作者 唐倩 裴林清 肖寒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29-536,共8页
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the cam used in high-power ship diesel engines, a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by designing a two-stage quenching process with an alkaline bath as the... 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the cam used in high-power ship diesel engines, a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by designing a two-stage quenching process with an alkaline bath as the quenching medium.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both 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were performed. The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temperature, stress and microstructure fields were investigated considering nonlinear material properties. Finally,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l stress is affected by both thermal stress and transformation stress. In addi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l stress is changed several times due to thermal interaction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the quenching proce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am. The tensile strength, the impact resistance and the hardness value of the cam by the proposed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are improved by 4.3%, 8.9% and 3.5% compared with those by the traditional quenching technology. Moreover, the residual stress and cam shape deformation are reduced by 40.0% and 48.9% respectively for the cam manufactured by the new quenching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 process cam manufactur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wo-pass inner spinning process of curved-generatrix cone cylindrical parts with annealing/quenching 被引量:2
2
作者 HAO Zeng-liang YANG Zhe-yi) +3 位作者 WEI Wei LIU Lei LUO Jun-ting LIU Jin-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305-3314,共10页
A two-pass annealing/quenching internal spinning process with small-end rotations is proposed to form a curved generatrix conical thin-walled shell.That is,annealing at 360°C for 2 h followed by the 1st pass spin... A two-pass annealing/quenching internal spinning process with small-end rotations is proposed to form a curved generatrix conical thin-walled shell.That is,annealing at 360°C for 2 h followed by the 1st pass spinning,and finally quenching in ice water after holding for 1 h at 498°C followed by the 2nd pass spinning.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nal spinning process of the products formed under different forming parameters.The distribution laws of spinning force,the stress and strain under different forming process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products are subsequent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in and the residual stress in the skin area of the formed products under two-pass spinning process more uniform,and the hardness and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re improved.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products formed with the 0.15 mm thickness reduction at the 2nd pass is excellent.And the second phase grain size distributed uniformly in the range of 36μm.Whereas,th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are broken seriously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inhomogeneity is increased when the thickness reduction in the skin area is greater than 0.20 mm at the 2nd pass spinn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rved generatrix conical internal spinning process annealing/quenching small-end rotation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缺陷分析
3
作者 刘运娜 董帅君 +2 位作者 郝彦英 刘献达 张朝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2,146,共5页
通过对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对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后变形大、断口不齐两种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支连杆抗拉强度达到1120.8~1140.2 MPa,接近标准上限;1^(#)连杆断面收缩率超过标... 通过对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以及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对中碳微合金非调质钢46MnVS5连杆胀断后变形大、断口不齐两种缺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支连杆抗拉强度达到1120.8~1140.2 MPa,接近标准上限;1^(#)连杆断面收缩率超过标准要求,达到47.2%~47.7%;2^(#)连杆塑性符合标准,断面收缩率接近标准上限,达到43.2%~44.7%,二者的强塑积达到18052.9~19743.9 MPa·%。性能上断面收缩率超过标准,强塑积过高是产生胀断缺陷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控锻控冷技术精确控制组织和性能是解决这些缺陷的关键。该研究为提升连杆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调质钢 胀断加工 控锻控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两相区淬火态40CrNi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何晓波 魏宏宇 +2 位作者 张可 于萌 白玉静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4,共6页
采用740℃两相区淬火工艺对40CrNiMo钢进行油淬,然后在不同温度(570,600,630℃)下进行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850℃完全淬火再回火处理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相区淬火再回火后试验钢的组织均由回... 采用740℃两相区淬火工艺对40CrNiMo钢进行油淬,然后在不同温度(570,600,630℃)下进行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850℃完全淬火再回火处理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相区淬火再回火后试验钢的组织均由回火索氏体、铁素体及渗碳体组成,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颗粒状渗碳体加速析出并聚集长大,α铁素体再结晶程度增大,试验钢硬度由203 HV降低至194 HV,且低于完全淬火再回火的试验钢。两相区淬火再回火处理时,回火温度的变化未对试验钢的低温冲击韧性产生显著影响,−20℃冲击吸收能量变化幅度在4~5 J,且−20℃冲击吸收能量高于完全淬火再回火的试验钢;不同回火温度下的冲击断口呈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韧窝尺寸和数量变化不大。在试验参数范围内,试验钢两相区淬火再回火的最佳回火温度为630℃,回火后的−20℃冲击吸收能量为33 J,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同时具有较高的硬度(194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CRNIMO钢 两相区淬火 回火温度 显微组织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和分数Ornstein-Uhlenbeck金融模型的参数估计
5
作者 王继霞 王琳 李浩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描述金融资产价格过程的长相依性和自相似性,首先构建由调和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分数Ornstein-Uhlenbeck(O-U)模型.由于调和分数布朗运动是分数布朗运动的推广,故所构建的模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然后基于离散观测样本,利用最小二乘方... 为了描述金融资产价格过程的长相依性和自相似性,首先构建由调和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分数Ornstein-Uhlenbeck(O-U)模型.由于调和分数布朗运动是分数布朗运动的推广,故所构建的模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然后基于离散观测样本,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得到模型漂移参数的估计量,并证明了估计量的相合性和渐近分布.最后,通过模拟展示了所得估计量的有限样本性质,模拟结果显示估计量的值拟合参数真值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估计 调和分数布朗运动 ORNSTEIN-UHLENBECK过程 相合性 渐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35Cr2Ni4Mo1V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石永智 胡士廉 +4 位作者 胡俊 蔡波 徐宁 许婷婷 黄建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将新型35Cr2Ni4Mo1V钢分别加热至980、1 000、1 020、1 040、1 060℃奥氏体化,保温后淬火,随后进行550℃回火,采用OM、SEM和TEM等表征方法观察显微组织,测定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室温拉伸性能先升后降... 将新型35Cr2Ni4Mo1V钢分别加热至980、1 000、1 020、1 040、1 060℃奥氏体化,保温后淬火,随后进行550℃回火,采用OM、SEM和TEM等表征方法观察显微组织,测定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室温拉伸性能先升后降,在1 020℃下淬火,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1 568、1 348 MPa,在-40℃时低温冲击功为20.2 J,断后伸长率为12.5%,塑韧性匹配最佳。分析认为,由于调质后组织均匀细腻,且析出纳米级碳化物,使钢的强韧性升高;当淬火温度升至1 060℃时,晶粒变粗,且有M_(23)C_(6)型析出,材料塑韧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5Cr2Ni4Mo1V钢 淬火温度 回火托氏体 碳化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谷缓苏干燥工艺关键参数优化试验
7
作者 曲天奇 万霖 +3 位作者 车刚 张智 张骐麟 钟国良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0,共6页
针对传统干燥后稻谷裂纹率较高、稻谷品质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探究缓苏温度、缓苏比、稻谷初始含水率等工艺参数对稻谷裂纹增率、干燥速率影响及缓苏工艺抑制稻谷干燥性裂纹的机理。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稻谷缓苏干燥工艺参... 针对传统干燥后稻谷裂纹率较高、稻谷品质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探究缓苏温度、缓苏比、稻谷初始含水率等工艺参数对稻谷裂纹增率、干燥速率影响及缓苏工艺抑制稻谷干燥性裂纹的机理。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稻谷缓苏干燥工艺参数,以缓苏温度、缓苏比、稻谷初始含水率为试验因素,使用Box-Behnken试验,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素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使用Design-Expert 12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参数优化及数据分析,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缓苏温度为57℃,初始含水率为23%,缓苏比为2.4∶1。在此组合参数下稻谷裂纹增率为9.53%,干燥速率为0.104%/min,且相对误差较小。研究表明,经优化后组合参数对降低稻谷裂纹增率、提高干燥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缓苏工艺 参数优化 干燥速率 爆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NM450低合金耐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万欣 李植慎 +2 位作者 宋新莉 贾涓 葛锐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对NM450低合金耐磨钢依次进行热轧后在线淬火和不同温度(200,250,300,350℃)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回火态试验钢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 对NM450低合金耐磨钢依次进行热轧后在线淬火和不同温度(200,250,300,350℃)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回火态试验钢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体板条界面逐渐消失,马氏体基体中碳化物数量增加,位错密度与残余奥氏体含量均降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均下降,断后伸长率先降后升,磨损质量损失增大。不同温度回火试验钢的拉伸断裂方式均为韧性断裂。当回火温度分别为200,250℃时试验钢磨损表面出现大量犁沟,当回火温度升至300,350℃时磨损表面还出现大量磨屑和疲劳裂纹,磨损机制由塑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与疲劳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耐磨钢 在线淬火 板条马氏体 回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区淬火对低碳Q—P—T钢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刘冰阳 陈生超 +2 位作者 刘治华 卢金生 秦盛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82-2692,共11页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 为探究低碳钢在高温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与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之间的关系,对试验钢分别进行淬火—配分—回火(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Q—P—T)与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IQ—P—T)工艺处理,在不同温度(25、100、200、300℃)下进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拉伸下,相较于Q—P—T组试验钢,I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上升。在100~300℃拉伸温度下,Q—P—T组试验钢抗拉强度随拉伸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IQ—P—T组试验钢表现出与Q—P—T组试验钢相反的趋势,其原因是在高温软化作用下,Q—P—T试验钢强度本应一直降低,但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原本发生相变的残余奥氏体减少,在更高应变条件下,残余奥氏体可持续发生相变,进而产生较高程度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导致抗拉强度在300℃时不降反增。IQ—P—T组奥氏体热稳定性受温度、铁素体中C、Mn扩散以及奥氏体周围相的共同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奥氏体转变量先增后减,整体抗拉强度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回火 临界区淬火—配分—回火 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高温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1180淬火-配分钢激光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
10
作者 李文娟 王金凤 +4 位作者 苏文超 郭亿 车亚军 蔡笑宇 王海林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3,共9页
目的对QP1180淬火-配分超高强钢的激光焊接工艺进行研究,以获得没有缺陷、能满足汽车零部件使用要求的焊接接头。方法将1.6 mm厚的QP1180钢板作为母材,对其进行激光焊接,通过改变焊接速度和激光输出功率的方式改变焊接热输入;利用扫描... 目的对QP1180淬火-配分超高强钢的激光焊接工艺进行研究,以获得没有缺陷、能满足汽车零部件使用要求的焊接接头。方法将1.6 mm厚的QP1180钢板作为母材,对其进行激光焊接,通过改变焊接速度和激光输出功率的方式改变焊接热输入;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液压拉伸试验机和维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热输入对接头宏观成形、界面组织演变规律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调整激光焊接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在焊缝表面均未发现明显缺陷,焊缝表面成形良好。随着热输入的增加,QP1180钢激光焊接接头焊缝金属区上下表面以及最窄区域的宽度均有所增加,并且在同样热输入条件下,激光输出功率对焊缝宽度的影响大于焊接速度的影响。母材平均硬度约为375HV,软化区位于亚临界热影响区,软化区宽度随着热输入的增加而变宽。与母材相比,软化区平均硬度下降17HV~52HV,细晶区硬度最高为536HV,较母材硬度大幅增加。在所有能实现焊透的热输入下,工艺参数对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塑性影响较小,且均能获得性能良好的焊缝。结论获得了没有缺陷并能满足汽车零部件使用要求的焊接接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1180淬火-配分钢 激光焊接 工艺参数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样平均法相差检测的溶解氧测量方法
11
作者 李天林 刘天元 黄梅珍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了实现光学法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采样平均法检测相位差的溶解氧测量方法。利用采样平均的方式消除单点误差的干扰、提高测量精度,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和速度进行分析,同时研究... 为了实现光学法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采样平均法检测相位差的溶解氧测量方法。利用采样平均的方式消除单点误差的干扰、提高测量精度,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和速度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信号采样频率对测量误差的影响;与现有多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并搭建溶解氧测量系统对测量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样平均法检测相位差的优势明显,其测量精度高(平均误差约为1.13°,测量标准差为1.24°),测量速度快;溶解氧测量系统相对测量误差为2.84%,相对测量标准差为4.51%,实现了较高精度的溶解氧质量浓度测量。此研究为光学法高精度溶解氧测量提供了一种更简单准确的相位差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相位差测量 采样平均法 溶解氧 荧光猝灭效应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篡改检测方法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汝波 蔺庆龙 张天一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304,共22页
随着数字图像编辑工具的普及,图像篡改变得越来越容易,大量被篡改后的虚假图像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这对法律、新闻媒体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构成了威胁。图像篡改检测的目的是检测和定位篡改图像中的篡改区域,以保... 随着数字图像编辑工具的普及,图像篡改变得越来越容易,大量被篡改后的虚假图像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这对法律、新闻媒体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构成了威胁。图像篡改检测的目的是检测和定位篡改图像中的篡改区域,以保护图像的可信度。本文对基于深度学习的篡改检测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首先,介绍了目前图像篡改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对近5年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介绍了主要的数据集和评价指标,以及各种方法的性能对比。最后,探讨了目前篡改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图像篡改检测 计算机视觉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处理 图像取证 图像伪造 伪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淬&双回火对H13钢微观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13
作者 汪雨昌 王孟超 +3 位作者 石如星 姚磊 揭招财 武川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9,共13页
目的揭示油淬及多次回火过程中H13钢微观组织演化机制,研究不同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及次数对奥氏体晶粒尺寸、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马氏体形貌尺寸及碳化物溶解与析出的影响规律,分析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方法以H13钢为研究对象,进行920~... 目的揭示油淬及多次回火过程中H13钢微观组织演化机制,研究不同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及次数对奥氏体晶粒尺寸、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马氏体形貌尺寸及碳化物溶解与析出的影响规律,分析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方法以H13钢为研究对象,进行920~1040℃的油淬实验和400~600℃的回火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微观组织演化,统计分析微观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测试材料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韧性指标,采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材料力学性能预测。结果当H13钢油淬温度从920℃升至1040℃时,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从12μm增至40μm,当920℃和960℃油淬时,有大量未溶碳化物,在1000℃时碳化物数量减少、尺寸增大,在1040℃时全溶;在400℃时,回火碳化物细小、有未分解残奥,在540℃时,残奥进一步分解、碳化物尺寸增加,在570℃时,残奥尺寸显著增大,在540℃时,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全部分解且碳化物分布均匀;H13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先升后降,冲击韧性增大,在1040℃时冲击值最大,为20.2 J;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H13钢硬度下降,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先升后降,冲击值增大。建立了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值的随机森林模型,确定系数R2分别为0.9029、0.8931、0.8916、0.9046。结论油淬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尺寸影响显著,而回火温度直接决定了碳化物析出形貌、体积分数和尺寸,并且影响了残余奥氏体的分解,且对硬度、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000℃下油淬和540℃下2次回火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匹配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3钢 油淬与回火 微观组织演化 力学性能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拔变形量与热处理对55SiCr弹簧钢丝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苏森 刘长亮 +3 位作者 朱文浩 柴敬超 王杰 康克家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36,共5页
将直径5.5 mm的55SiCr弹簧钢丝粗拉至直径5.00 mm,再进行10道次冷拔,冷拔变形量依次为4.94,8.91,13.34,19.54,25.97,34.75,42.52,55.44,69.55,82.34 cm,最终钢丝线直径为1.81 mm,研究了冷拔变形量对冷拔态钢丝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对冷拔... 将直径5.5 mm的55SiCr弹簧钢丝粗拉至直径5.00 mm,再进行10道次冷拔,冷拔变形量依次为4.94,8.91,13.34,19.54,25.97,34.75,42.52,55.44,69.55,82.34 cm,最终钢丝线直径为1.81 mm,研究了冷拔变形量对冷拔态钢丝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对冷拔后钢丝进行920℃保温1.5 min油淬、435℃保温1 min回火处理,研究了淬回火处理后钢丝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冷拔态弹簧钢丝的组织均由珠光体和铁素体组成。随着冷拔变形量的增大,组织由等轴晶向细长条状丝织构转变,晶粒尺寸减小,抗拉强度和硬度提高,断面收缩率下降。经过淬回火处理后,钢丝的组织转变为由保持针状淬火马氏体位向和形态的铁素体基体和弥散分布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回火屈氏体组织。与淬回火处理前相比,淬回火处理后钢丝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分别提高了17.5%和23.0%,断面收缩率仅下降了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SiCr弹簧钢丝 冷拔变形量 淬回火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回火工艺对H13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稳 程晓农 +6 位作者 苗现华 倪聪 贾海涛 刘超杰 蒋沁洋 丁恒楠 罗锐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4,共8页
对淬火后H13钢进行620,640,660,680℃下保温10,20,40min的预回火与600℃保温120min回火处理,并以常规回火(二次600℃保温120min回火)为对照,研究了预回火工艺对H13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回火温度提高或保温时间延长,H13... 对淬火后H13钢进行620,640,660,680℃下保温10,20,40min的预回火与600℃保温120min回火处理,并以常规回火(二次600℃保温120min回火)为对照,研究了预回火工艺对H13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回火温度提高或保温时间延长,H13钢中马氏体分解程度增加,残余奥氏体数量减少,析出碳化物尺寸增大,位错密度降低,H13钢的硬度降低,冲击吸收功增大;与常规回火相比,620,640℃下预回火10~20min+600℃回火后H13钢的位错密度更高,660,680℃下预回火10~40min+600℃回火后H13钢的的位错密度更低,660℃下预回火10~40min+600℃回火处理可以同时提高硬度和冲击韧性,其原因是较低位错密度和较小尺寸回火析出相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3钢 预回火工艺 马氏体 冲击韧性 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提高45钢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栋 赵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4-136,共3页
研究了提高45钢力学性能的高压调质热处理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硬度计和电子万能试验机观察和测试了该工艺处理后45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相同工艺常规热处理的样品相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有效提高了45钢的力学性能,在4 GPa压力作... 研究了提高45钢力学性能的高压调质热处理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硬度计和电子万能试验机观察和测试了该工艺处理后45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相同工艺常规热处理的样品相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有效提高了45钢的力学性能,在4 GPa压力作用下,经900℃保温15 min处理后再经550℃保温40 min回火处理,45钢的硬度和压缩屈服强度分别为36.5 HRC和928 MPa,较同工艺常压调质处理的分别提高了17.74%和16.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钢 高压 调质 硬度 压缩屈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机主轴承套圈表面淬火工艺 被引量:1
17
作者 封少波 吴长江 +2 位作者 袁麟 胡小强 李殿中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127,共7页
盾构机主轴承服役时需承受交变重载等恶劣工况,其套圈滚道表淬层要求具有足够的深度,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以及良好的抗疲劳和耐磨损等性能;但淬硬层过深易导致显微组织粗大,淬火残余应力高,甚至出现淬火裂纹等问题。为实现套圈滚道表淬层... 盾构机主轴承服役时需承受交变重载等恶劣工况,其套圈滚道表淬层要求具有足够的深度,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以及良好的抗疲劳和耐磨损等性能;但淬硬层过深易导致显微组织粗大,淬火残余应力高,甚至出现淬火裂纹等问题。为实现套圈滚道表淬层深度与性能调控,分析了冷却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低温回火温度对42CrMo4M钢淬硬层的深度、硬度、显微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淬的淬硬层硬度和深度高于油冷和喷水;加热温度为870~920℃,加热时间为20~60 s,水淬时的淬硬层深度均达到14 mm以上,表层硬度不小于54 HRC,其中加热温度为900℃,加热时间为40~60 s时的淬硬层深度最大,硬度最均匀;低温回火温度在150~300℃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淬硬层硬度下降,残余应力减小,基体逐渐析出碳化物。最佳表面淬火工艺为加热温度900℃、加热时间40 s、水淬冷却,低温回火温度不大于210℃,采用该工艺完成了Φ7.6 m主轴承套圈工程样件滚道的表面淬火,套圈滚道表面淬硬层深度为10.5 mm,表面硬度不小于55 HRC,淬硬层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盾构机轴承 热处理 感应淬火 低温回火 硬度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淬火配分后热轧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于永梅 李治国 +3 位作者 娄国栋 王源 郭家鹏 颜欣然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7,共7页
将热轧高强钢升温至不同温度(780,810,840,870℃)保温退火600s后进行200℃×60s淬火+410℃×300s配分处理,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淬火配分后试验钢中铁素体和马奥岛含量减少... 将热轧高强钢升温至不同温度(780,810,840,870℃)保温退火600s后进行200℃×60s淬火+410℃×300s配分处理,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淬火配分后试验钢中铁素体和马奥岛含量减少,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含量增加;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抗拉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屈强比和冲击吸收功均先增大后减小;840℃退火温度下淬火配分后试验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匹配优异,抗拉强度(830MPa)较大,屈服强度(585MPa)、断后伸长率(39.6%)、屈强比(0.70)和冲击吸收功(-20,-40℃环境下分别为28.35,27.69kJ)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温度 淬火配分工艺 热轧高强钢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r15SiMo钢中贝氏体含量对力学性能及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毛艳珊 杜三明 +5 位作者 傅丽华 张永振 高元安 杨军 魏超凡 付壁聪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6,共9页
目的通过控制等温淬火时间,在GCr15SiMo轴承钢中获得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并研究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EM、3D morphology、TEM、EDS、XRD、洛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仪器观测GCr15SiM... 目的通过控制等温淬火时间,在GCr15SiMo轴承钢中获得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并研究不同含量的贝氏体组织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EM、3D morphology、TEM、EDS、XRD、洛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仪器观测GCr15SiMo轴承钢经不同等温淬火时间后的微观组织、物相含量和力学性能,并使用HL-R7000重载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贝氏体组织含量的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检测。结果当等温淬火时间由2 h延长至72 h时,材料中贝氏体的体积分数由14.5%增至83.5%。随着GCr15SiMo轴承钢材料中韧性贝氏体含量的增多、脆性马氏体含量的减少,其硬度逐渐降低,冲击功逐渐增大,磨损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随着等温淬火时间的延长,基于韧性贝氏体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磨粒磨损减弱、黏着磨损增强。结论在等温淬火温度为210℃、等温淬火时间为8 h时,材料中贝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55.6%,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为33.2%,此时马氏体和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材料的耐磨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淬火工艺 贝氏体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回火工艺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译 马党参 +2 位作者 迟宏宵 周健 谢官利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共7页
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进行925~1150℃保温0.5 h的油淬处理,再分别进行150~300℃保温2 h或者350~600℃保温1 h的回火处理,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该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的组织主要为淬火马氏体,随着... 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进行925~1150℃保温0.5 h的油淬处理,再分别进行150~300℃保温2 h或者350~600℃保温1 h的回火处理,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该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的组织主要为淬火马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晶粒长大,第二相逐渐固溶进基体,试验钢的硬度先增大后降低,当淬火温度为1050℃时,硬度达到峰值,为57.7 HRC,此时第二相基本固溶进基体,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仅为8.49%。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向索氏体转变,第二相逐渐析出并长大;硬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迅速降低的趋势,冲击吸收能量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回火硬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与硬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屈服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回火温度为480℃时达到最大值,为1445 MPa;在200℃以上温度回火后试验钢的塑性均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试验钢获得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处理工艺为1050℃×0.5 h淬火+200~300℃×2 h回火,此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为48~53 HRC,抗拉强度为1752~2050 MPa,屈服强度为1171~1223 MPa,冲击吸收能量为41~51 J,断面收缩率为42%~51%,断后伸长率为17.1%~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蚀塑料模具钢 淬回火 力学性能 N-Mo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