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8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acking process of rock mass model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新 廖志红 彭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661-1678,共18页
Anisotropic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with non-persistent joints are governed by cracking process of the rock bridges. The dependence of cracking process of jointed rock masses on the two important g... Anisotropic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with non-persistent joints are governed by cracking process of the rock bridges. The dependence of cracking process of jointed rock masses on the two important geometrical parameters, joint orientation and joint persistence,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y carrying out a series of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n gypsum specimens with regularly arranged multiple parallel pre-existing joints. According to crack position, mechanism and temporal sequence, seven types of crack initiations and sixteen types of crack coalescences, were identified. It was observed that both tensile cracks and shear cracks can emanate from the pre-existing joints as well as the matrix. Vertical joints were included and coplanar tensile cracks initiation and coalescence were observed accordingly. For specimen with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8=75~, it was found that collinear joints can be linked not only by coplanar shear cracks but also by mixed tensile-shear cracks, and that a pair of them can form a small rotation block. Seven failure modes, including axial cleavage, crushing, crushing and rotation of new blocks, stepped failure, stepped failure and rotation of new blocks, shear failure along a single plane and shear failure along multiple planes, were observed. These modes shift gradu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bined variation of joint orientation and joint persiste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cracking process and failure modes are more strongly affected by joint orientation than by joint persistence, especially when joint inclination angle is larger than 45~. Finally, variations of macroscopic mechanical behaviors with the two geometrical parameters, such as patterns of the complete axial stress-axial strain curves, peak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are summarized and their mechanisms are successfully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crack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ass joint orientation joint persistence uniaxi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pirical data decompos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mage compression 被引量:2
2
作者 Deng Jiaxian Wu Xiaoq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7年第1期164-170,共7页
A nonlinear data analysis algorithm, namely empirical data decomposition (EDD) is proposed, which can perform adaptive analysis of observed data. Analysis filter, which is not a linear constant coefficient filter, i... A nonlinear data analysis algorithm, namely empirical data decomposition (EDD) is proposed, which can perform adaptive analysis of observed data. Analysis filter, which is not a linear constant coefficient filter, is automatically determined by observed data, and is able to implement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as wavelet transform. The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analyzing non-stationary data and can effectively wipe off the relevance of observed data. The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s of EDD in image compression, the paper presents a 2-dimension data decomposition framework and makes some modifications of contexts used by Embedded Block Coding with Optimized Truncation (EBCOT) .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DD is more suitable for non-stationary image data 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processing Image compression Empirical data decomposition NON-STATIONARY NONLINEAR Data decomposition frame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vel region-based image compression method based on spiking cortical model
3
作者 Rongchang Zhao Yide M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To get the high compression ratio as well as the high-quality reconstructed image, an effective image compression scheme named irregular segmentation region coding based on spiking cortical model(ISRCS) is presented... To get the high compression ratio as well as the high-quality reconstructed image, an effective image compression scheme named irregular segmentation region coding based on spiking cortical model(ISRCS) is presented. This scheme is region-based and mainly focuses on two issues. Firstly, an appropriat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o partition an image into some irregular regions and tidy contours, where the crucial regions corresponding to objects are retained and a lot of tiny parts are eliminated. The irregular regions and contours are coded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respectively in the next step. The other issue is the coding method of contours where an efficient and novel chain code is employed. This scheme tries to find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quality of reconstructed images and the compression ratio. Some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its higher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other compression technologies, in terms of higher quality of reconstructed images, higher compression ratio and less time consu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compaction and compression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 region-based image coding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体准静态压溃破坏模式下的载荷特性研究
4
作者 夏劲松 刘俊杰 +2 位作者 赵南 蒋彩霞 俞同强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1-46,共6页
本文基于极地船舶挤压破冰的物理场景,开展冰体准静态压溃破坏模式下的载荷特性研究。完成冰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和弯曲试验,获取试验室制冰工艺所得冰体的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分析冰体模型准静态压溃失效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冰体模... 本文基于极地船舶挤压破冰的物理场景,开展冰体准静态压溃破坏模式下的载荷特性研究。完成冰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和弯曲试验,获取试验室制冰工艺所得冰体的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分析冰体模型准静态压溃失效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冰体模型和加筋板接触面的压力分布及冰体模型的失效模式。本研究可为极地船舶在冰区航行时挤压破冰场景下冰荷载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溃破坏 载荷特性 压缩强度 弯曲强度 制冰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散天然气回收卸气上载管网工艺数值研究
5
作者 王磊 余显涌 +4 位作者 张健 毛万玲 曾子轩 宋晨 高秀峰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4,共6页
以重庆某地区零散天然气回收工艺为例,建立CNG(压缩天然气)槽车卸气上载管网工艺的零维模型,重点探讨70000 m^(3)/d小型CNG卸气站自流卸气工艺中,25 m^(3)及37 m^(3)槽车对卸气性能的影响,以及200000 m^(3)/d大型CNG卸气站增压卸气工艺... 以重庆某地区零散天然气回收工艺为例,建立CNG(压缩天然气)槽车卸气上载管网工艺的零维模型,重点探讨70000 m^(3)/d小型CNG卸气站自流卸气工艺中,25 m^(3)及37 m^(3)槽车对卸气性能的影响,以及200000 m^(3)/d大型CNG卸气站增压卸气工艺中,压缩机介入压差(0.5—3 MPa)对卸气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25 m^(3)槽车卸气平衡时间为2.61 h,37 m^(3)槽车为3.83 h;25 m^(3)槽车卸气率为62.40%,37 m^(3)槽车为61.36%。在增压卸气工艺中,压差为0.5、1.0、2.0及3.0 MPa时,卸气至相同压力的时间相近,且越至卸气后期,用时越接近。与自流卸气相比,增压卸气量分别增大1326.86、1310.68、1245.95及1148.87 m^(3),系统功耗分别为567.36、610.09、674.18及724.04 kW·h。综合考虑卸气时间与能耗,当槽车与管网压差降至0.5 MPa时再开启压缩机最为合适,能够实现快速卸气、多卸气及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天然气 回收 槽车 卸气工艺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关键过程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旭 李阳海 +4 位作者 王廷举 张彪 潘宏刚 孙力 王小亮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3,共8页
为了正确掌握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关键过程的特性,文章建立了300 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全工艺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过程的关键参数变化规律和动态响应特性,包括压缩机的防喘操作、压缩机... 为了正确掌握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关键过程的特性,文章建立了300 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全工艺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压缩和膨胀系统启动过程的关键参数变化规律和动态响应特性,包括压缩机的防喘操作、压缩机组的变频1拖4启动、透平机组的全自动程启、透平的配气调节特性等。研究表明:合理的防喘策略可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启动过程中系统的效率;系统启动过程的精确评估可优化启动流程、缩短启机时间、提高系统效率,为机组的安全、高效启动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 压缩空气储能 启动关键过程 动态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复合材料模压注塑一体成型关键技术综述
7
作者 孙凌玉 郭春杰 +4 位作者 史国宏 魏俊磊 张照将 王得强 任鑫亭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2-700,共9页
热塑性复合材料模压注塑组合工艺兼顾了低成本与高性能,可快速、稳定地实现连续/非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一体成型,符合汽车产业需求。本文综述了装备选择、工艺控制和成型模拟要点,介绍了国产材料种类,概括了各向异性双材料结构优化... 热塑性复合材料模压注塑组合工艺兼顾了低成本与高性能,可快速、稳定地实现连续/非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一体成型,符合汽车产业需求。本文综述了装备选择、工艺控制和成型模拟要点,介绍了国产材料种类,概括了各向异性双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归纳了界面及整体性能评估方法,提出了“材料-工艺-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轻量化 热塑性复合材料 模压注塑工艺 集成设计与制造 双材料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制备高强蒸压砖及其性能研究
8
作者 李昆鹏 王振凡 +2 位作者 陈琛 石华伟 李珍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制备高强蒸压砖样品并测试其性能,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蒸压砖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蒸压工艺、原料与掺和料配比对蒸压砖性能的影...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为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制备高强蒸压砖样品并测试其性能,采用XRD、SEM等手段分析蒸压砖物相及微观形貌,研究蒸压工艺、原料与掺和料配比对蒸压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蒸压温度升高、蒸压时间增加,不同配比的蒸压砖抗压强度均逐渐提高;黄河泥沙、生石灰、矿渣掺量分别为54%、16%、20%,蒸压温度为180℃,蒸压时间为8 h时,制备的蒸压砖抗压强度高达38.76 MPa;掺合料对蒸压砖性能影响的大小排序为矿渣>生石灰>粉煤灰;C-S-H、硬硅钙石、托勃莫来石等水化产物是赋予蒸压砖强度的主要物质。所制备的高强蒸压砖适用于各类民用、公用建筑物的内外墙及房屋的基础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蒸压砖 抗压强度 水化产物 蒸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压过程对长龄期自密实棱柱体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飞朋 苗杰 乔文正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8,共4页
采用155 mm×155 mm×305 mm的棱柱体试件,将其在标准养护室中放入,就受压过程对长龄期自密实棱柱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水泥、砂率、膨润土、黏土用量以及水胶比等核心参数恒定不变的基础上,可以... 采用155 mm×155 mm×305 mm的棱柱体试件,将其在标准养护室中放入,就受压过程对长龄期自密实棱柱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水泥、砂率、膨润土、黏土用量以及水胶比等核心参数恒定不变的基础上,可以确定的是,随着龄期的逐步增加,随着龄期的逐步推进,自密实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或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体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与普通混凝土的情况较为相似,其随龄期增长,抗压强度递增,至1年龄期,无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趋于稳定。在龄期逐渐增加以及粉煤灰掺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掺入粉煤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受到龄期的延长的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增长系数随之增加,从28 d时的1.00增加到7年时的1.62。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与龄期自然对数的关系被证明为正比,且这种正比关系的相关性极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龄期 混凝土 抗压强度 自密实 受压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菌丝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皓越 黄橙紫 +3 位作者 彭源德 周映君 龚文兵 谢纯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08,共8页
为获得菌丝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最佳工艺参数,该研究以压缩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筛选与优化试验研究了真菌菌株、培养基质、基质粒径和接种量对菌丝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Ganoderma resinaceum为供试菌株、芦苇秆与玉米... 为获得菌丝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最佳工艺参数,该研究以压缩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筛选与优化试验研究了真菌菌株、培养基质、基质粒径和接种量对菌丝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Ganoderma resinaceum为供试菌株、芦苇秆与玉米芯为复配基质,在基质粒径为0.075~2.000 mm、接种量为7.5%的工艺参数下能制得压缩强度较高的菌丝复合材料,其10%相对形变的压缩强度达到190.99 kPa,为18.0 kg/m^(3)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1.90倍。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备环保可降解菌丝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同时对提高芦苇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压强度 农业废弃物 生物质 制备工艺 菌丝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组织及热变形行为研究
11
作者 高诗情 万元元 +5 位作者 王艳彬 刘鹏 李明 邢志辉 杜传航 夏祥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目的对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显微组织进行表征,通过镁锂合金单向热压缩实验,研究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建立合金的本构方程及加工图。方法采用SEM和EBS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挤压态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分... 目的对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显微组织进行表征,通过镁锂合金单向热压缩实验,研究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建立合金的本构方程及加工图。方法采用SEM和EBSD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挤压态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分析;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上开展单轴热压缩实验,实验条件如下:应变速率为0.001~1 s^(−1),压缩变形实验温度为200~350℃。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将功率耗散图和失稳图叠加获得热加工图,分析挤压态合金的加工性能随变形温度、速率、应变的变化规律。结果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主要相为β相,有少量细小的α相均匀分布在β相中。在不同变形条件下,该合金的流变曲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特征,变形温度越低、应变速率越大,峰值应力越大;激活能为98 kJ/mol,应力指数n的值为3.3390。分析热加工图可知,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的成形性能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强,当应变为0.1和0.3时,加工图均存在一个失稳区域,这与合金变形不彻底有关;当应变为0.5、0.7、0.9时,不存在失稳区域,合金表现出优异的成形性能。结论综合考虑挤压态Mg-Li-Al-Y-Zr-Gd-Nd合金实际加工条件,其合理加工区间为变形温度250~350℃,应变速率0.01~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热压缩 显微组织 本构方程 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多级压缩机充气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及规律探究
12
作者 龚宇 王胜利 +2 位作者 孙金菊 海阔 黄文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26-3638,共13页
微型多级压缩机充气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输出压力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级压缩机或单气瓶的数值模型,本研究基于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材料力学及压缩机原理等多学科理论,构建了涵盖“气缸-级间流道-... 微型多级压缩机充气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输出压力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级压缩机或单气瓶的数值模型,本研究基于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材料力学及压缩机原理等多学科理论,构建了涵盖“气缸-级间流道-储气瓶”的多级往复式压缩机充气系统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和分析压缩机的全动态工作过程以及系统充瓶时间。模拟了多级压缩机充气系统的瞬态加压加注过程,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气缸、气阀、流道和储气瓶的动态工作特性。深入分析了影响系统充气时间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缸内换热和中间冷却对充瓶时间的影响较小,但对压缩机效率有显著影响;压缩机进气参数对充瓶时间有明显影响,其中进气压力的影响较为显著;泄漏对充瓶时间和压缩机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机 多级压缩 充气过程 热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C-A-S-H早强剂对硅酸盐水泥水化进程研究
13
作者 杨佳伟 周树林 +1 位作者 赵同峰 包龙生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65,176,共5页
针对水泥基材料早期强度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加快水泥水化进程可调的纳米水化硅铝酸钙(C-A-S-H)早强剂,系统研究其对水泥早期水化行为的调控机制。通过共沉淀法合成C-A-S-H纳米晶核,测试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结合XRD、... 针对水泥基材料早期强度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加快水泥水化进程可调的纳米水化硅铝酸钙(C-A-S-H)早强剂,系统研究其对水泥早期水化行为的调控机制。通过共沉淀法合成C-A-S-H纳米晶核,测试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结合XRD、水泥早期水化产物、凝结时间、水化热、热重分析研究纳米水化硅铝酸钙对水泥早期水化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纳米C-A-S-H后未改变水泥水化过程中的主要产物,且在不同的水化进程中对抗压强度、凝结时间均有大幅提高,初始凝结阶段较对照组提前53 min完成,最终凝结时间则减少了65 min、12 h、18 h、24 h、3 d、28 d分别提升了139%、54%、31%、27%、29%、7%。并由XRD以及TG曲线得知水化产物在不同阶段均有提升,有效促进水泥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水化硅铝酸钙 水化进程 水化热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骨修复中可降解生物陶瓷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14
作者 赵越 赵一楠 +4 位作者 许燕 陈宇彤 印治涛 晁坚 周建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2,共11页
针对骨修复应用中硅酸钙存在机械强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掺镁硅酸钙陶瓷材料,并构建了兼具良好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的骨修复支架。首先,向硅酸钙粉体中引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镁粉末颗粒,并改变镁与硅酸钙粉体的掺杂比例... 针对骨修复应用中硅酸钙存在机械强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掺镁硅酸钙陶瓷材料,并构建了兼具良好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的骨修复支架。首先,向硅酸钙粉体中引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镁粉末颗粒,并改变镁与硅酸钙粉体的掺杂比例,通过球磨、脱脂烧结等工艺制备掺镁硅酸钙陶瓷材料;然后,采用3D打印数字光处理技术(DLP),打印内、外直径分别为2.8mm和5mm,高度为6mm的空心圆柱,构建用于骨修复的骨支架;最后,采用力学实验、CCK-8细胞增殖检测和碱性磷酸酶检测(ALP),探究镁掺杂量对可降解生物陶瓷抗压强度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掺镁硅酸钙支架的弹性模量为94~110MPa,是硅酸钙支架弹性模量(33MPa)的2.85~3.33倍;掺镁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10%的掺镁硅酸钙支架细胞存活率为94%~97%,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掺镁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20%的掺镁硅酸钙支架细胞存活率均低于70%,不利于细胞增殖;当掺镁质量分数为10%、烧结温度为1000℃时,掺镁硅酸钙支架兼具最佳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陶瓷 掺镁硅酸钙支架 数字光处理 抗压强度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H的矿区重构冻土阻水层功能评价模拟研究
15
作者 杨思远 杨海龙 +2 位作者 杨鹏辉 张巍 张颂扬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为缓解高寒矿区扰动土体难以形成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选取5种W-OH浓度(0%、1.5%、2.5%、3.5%、4.5%)喷施于扰动土体底部,重构矿区冻土阻水层,进行抗压试验、入渗试验和模拟降雨试验,分别从物理性能、入渗产流产沙、经济性3个层面进行重... 为缓解高寒矿区扰动土体难以形成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选取5种W-OH浓度(0%、1.5%、2.5%、3.5%、4.5%)喷施于扰动土体底部,重构矿区冻土阻水层,进行抗压试验、入渗试验和模拟降雨试验,分别从物理性能、入渗产流产沙、经济性3个层面进行重构阻水层评价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选出8个影响重构阻水层的主要因子,构建重构阻水层功能评价体系,根据综合评分选出该地区最佳的重构阻水层方案。结果表明:(1)W-OH增强了煤矸石固结体的强度,特别是4.5%W-OH浓度时效果最明显。(2)W-OH浓度上升导致重构阻水层入渗率降低,稳渗历时延长,累计入渗量减少。(3)在降雨条件下,W-OH浓度升高降低了煤矸石固结体的稳定入渗率,增加了平均产流率和平均产沙率,并且平均产流率和平均产沙率都同W-OH浓度、坡度存在正相关关系。(4)4.5%W-OH浓度方案功能综合评分最高,但在实际施工中,4.5%W-OH浓度方案易堵塞喷头,故推荐使用评分次之的3.5%W-OH浓度方案重构矿区冻土阻水层。研究结果可为W-OH在高寒矿区重构冻土阻水层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W-OH 抗压试验 入渗试验 模拟降雨试验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3Ti合金热压缩变形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
16
作者 张建飞 张少华 +3 位作者 卞甜甜 刘宝胜 武鹏鹏 梁上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2-100,共9页
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3Ti合金在变形温度(650~800℃)和应变速率(0.01~5 s^(-1))下的热变形行为。在此基础上,根据Arrhenius双曲正弦方程,建立了该铜合金的热压缩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表明:Cu-3Ti合金的流变应力随变形速... 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3Ti合金在变形温度(650~800℃)和应变速率(0.01~5 s^(-1))下的热变形行为。在此基础上,根据Arrhenius双曲正弦方程,建立了该铜合金的热压缩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表明:Cu-3Ti合金的流变应力随变形速率的提高而增加,随变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低应变速率和高变形温度更容易诱导动态再结晶的发生。根据应变对流动应力的影响,对这一本构方程进行了修正,流动应力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程度较高。以材料动态模型为基础,分别建立应变量为0.1、0.3和0.5下的热加工图。从热加工图可得出,Cu-3Ti合金较合适的热加工工艺范围为应变速率0.01~0.1 s^(-1)、温度720~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3Ti合金 热压缩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17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磨钢高温压缩变形的本构模型构建及热加工图
18
作者 杨哲懿 孟凡志 +3 位作者 杨博 高磊 王帅 王尊呈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0,共7页
应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耐磨钢进行高温(800~1200℃)、中等水平应变速率(0.1,1,5,10 s^(−1))下的单道次热压缩变形,研究了该钢的热压缩变形行为;根据真应力-真应变数据,通过引入真应变的影响对传统Arrhenius方程改进后建立本... 应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耐磨钢进行高温(800~1200℃)、中等水平应变速率(0.1,1,5,10 s^(−1))下的单道次热压缩变形,研究了该钢的热压缩变形行为;根据真应力-真应变数据,通过引入真应变的影响对传统Arrhenius方程改进后建立本构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绘制热加工图,确定合理的加工区间。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减小而降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真应力先增加至峰值应力后趋于稳定,但在高温(不低于1100℃)和低应变速率(0.1 s^(−1))下真应力达到峰值应力后先略微降低后趋于稳定。所建立的本构模型计算得到的真应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3.79%,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5,证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试验钢在800~1200℃变形温度和0.1~10 s^(−1)应变速率下的高温流变行为;试验钢在单道次热压缩变形时的合理加工区间为真应变不大于0.5、应变速率不大于10 s^(−1)、变形温度900~1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钢 本构模型 热加工图 单道次热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15Cr14Co12Mo5Ni2齿轮钢本构模型建立及热加工图研究
19
作者 朱鹏 冯玮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186,共10页
为了建立15Cr14Co12Mo5Ni2钢本构模型,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860~1160℃,应变速率为0.01~5 s^(-1)下进行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得到了15Cr14Co12Mo5Ni2钢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应力-应变实验数据,通... 为了建立15Cr14Co12Mo5Ni2钢本构模型,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860~1160℃,应变速率为0.01~5 s^(-1)下进行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得到了15Cr14Co12Mo5Ni2钢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应力-应变实验数据,通过试凑法确定了层数为3×10×3×1(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本构关系预测模型,建立了不同变形条件下的三维功率耗散图、三维失稳图及热加工图。计算了基于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模型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本构模型的应力-应变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确定了齿轮钢最佳变形工艺条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本构模型和基于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本构模型预测的流动应力均方误差分别为20.9415和109.2035,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216和0.0501,确定的齿轮钢最佳成形温度和应变速率范围分别为1110~1160℃和0.01~0.33 s^(-1)。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本构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15Cr14Co12Mo5Ni2钢的流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Cr14Co12Mo5Ni2钢 热压缩实验 BP神经网络 本构模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1/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工艺研究
20
作者 李宋宁 韩培盛 +2 位作者 邢煜林 王健 朱云龙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8-237,共10页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TA1/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进行了单轴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双金属在变形温度为750~950℃、应变速率为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基于Arrhenius函数模型建立了其流动应力方程,根据动态材料模型绘制...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TA1/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进行了单轴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双金属在变形温度为750~950℃、应变速率为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基于Arrhenius函数模型建立了其流动应力方程,根据动态材料模型绘制了0.1~0.4应变下的热加工图,并通过EDS线扫描和显微硬度分析验证了热加工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TA1/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流动应力在不同变形条件下受动态软化和加工硬化效应综合影响;所构建的流动应力方程能够较好地预测双金属热变形时的真应力,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53%;综合分析热加工图、EDS线扫描图像、显微硬度,确定TA1/304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最佳热加工区间:变形温度为872~936℃,应变速率为0.0567~0.4242 s^(-1),功率耗散值为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1/304不锈钢双金属 热压缩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界面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