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采用高强高延性PE-ECC的RC板-柱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1
作者 张耀庭 万一凡 +3 位作者 朱大壮 武建辉 黄冰峰 杨锐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6,共13页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RC)板-柱节点的抗冲切承载力,课题组采用自主开发的高强高延性PE-ECC材料,提出一种在节点核心及柱边区域内局部替换普通混凝土的新型板-柱节点。为研究此类节点的抗震性能,针对某实际工程板-柱结构的中柱节点,采用1∶...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RC)板-柱节点的抗冲切承载力,课题组采用自主开发的高强高延性PE-ECC材料,提出一种在节点核心及柱边区域内局部替换普通混凝土的新型板-柱节点。为研究此类节点的抗震性能,针对某实际工程板-柱结构的中柱节点,采用1∶2.5缩尺,主要考虑板纵筋配筋率的影响,设计制作4个板-柱节点试件,其中3个为节点核心及柱边2倍板厚区域采用PE-ECC替换的新型板-柱节点,1个为RC板-柱节点,并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RC板-柱节点相比,新型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板底纵筋配筋率相同的情况下,新型板-柱节点的极限荷载提升约29%,延性提升约94%,耗能能力提升约39%;RC节点发生的是局部冲切破坏,其他3个新型板-柱节点发生的是弯曲破坏;随着新型板-柱节点试件纵筋配筋率的提高,试件的极限荷载提高,但其耗能能力及延性均有所降低;根据试验得到的力-位移曲线,建立适用于新型板-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 板-柱节点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变轴力下墩柱剪切模型评估及抗震性能分析
2
作者 李翠华 陈锋威 孟珂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61,共11页
近断层强竖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墩柱中产生的显著变轴力可能会削弱墩柱的抗剪性能,甚至导致墩柱发生剪切脆性破坏。然而,目前国内外常基于纤维模型研究竖向地震动对RC墩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忽略了墩柱的剪切退化性能;或基于定轴力假设得出... 近断层强竖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墩柱中产生的显著变轴力可能会削弱墩柱的抗剪性能,甚至导致墩柱发生剪切脆性破坏。然而,目前国内外常基于纤维模型研究竖向地震动对RC墩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忽略了墩柱的剪切退化性能;或基于定轴力假设得出的剪切模型研究强竖向地震下复杂变轴力对墩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导致采用不同剪切模型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为此,基于已有定轴力和变轴力墩柱拟静力试验结果,评估3种代表性剪切模型的有效性并给出建议,包括基于强度的剪切失效模型和两种基于变形的剪切失效模型。另外,设计一组定/变轴力作用下墩柱拟静力对比模拟工况,分析变轴力对RC墩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剪切模型研究墩柱的抗震性能将产生较大区别,变轴力作用下这一差别更加明显;变轴力对墩柱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墩柱更早地发生剪切失效,且发生更严重的抗剪性能退化。本文为变轴力作用下墩柱剪切性能模拟提供了合理建议,为近断层RC墩柱的抗震性能评估及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轴力 RC墩柱 剪切失效模型 拟静力 抗震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型截面薄构造柱加固砖墙面内抗震性能
3
作者 李国蕾 余倩倩 +3 位作者 顾祥林 李翔 张宏 赖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5-1180,共16页
为最大程度降低对既有建筑外观的影响,同时避免过多占用结构使用空间,提出一种采用薄圈梁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既有砌体结构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砖墙的面内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研究。设计并制作了4片1/2缩尺黏土砖墙试件... 为最大程度降低对既有建筑外观的影响,同时避免过多占用结构使用空间,提出一种采用薄圈梁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既有砌体结构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砖墙的面内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研究。设计并制作了4片1/2缩尺黏土砖墙试件,采用相同构造柱对不同长度的砖墙进行加固,随后开展水平反复荷载试验,以探究异型截面构造柱对砖墙的面内约束效应。此外,对砖墙进行匀质化处理,根据加固试件的结构构造建立相应离散单元模型,对已有离散单元算法进行修正,并经相应试验结果验证后,针对影响砖墙面内加固效果的关键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采用建议的薄混凝土异型截面构造柱可有效提升墙体平面内受力性能;加固后墙体面内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均明显提升;从提高墙体面内抗剪承载力的角度来看,对240 mm厚的砖墙,按构造要求设计的2根构造柱对砖墙的有效约束长度不超过72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墙 异型截面薄构造柱 加固 面内抗震性能 水平往复荷载试验 离散单元法(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阻尼硅橡胶的黏-超弹性本构模型
4
作者 祝亮 陈薄 +1 位作者 贾清健 古忠涛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ZN-37特种阻尼硅橡胶是一种能够消耗并储存振动能量的黏弹性阻尼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精密减振结构中。在对基于ZN-37特种阻尼硅橡胶的减振结构进行分析与设计时,充分表征材料的黏弹性力学行为以及精确描述其本构关系显得... ZN-37特种阻尼硅橡胶是一种能够消耗并储存振动能量的黏弹性阻尼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精密减振结构中。在对基于ZN-37特种阻尼硅橡胶的减振结构进行分析与设计时,充分表征材料的黏弹性力学行为以及精确描述其本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依据Zener修正模型,将ZN-37特种阻尼硅橡胶的黏-超弹性本构模型分解为超弹性本构模型与黏弹性本构模型并联耦合的系统。通过标准试样的准静态拉伸试验与应力松弛试验,获得了本构模型中的材料参数,并采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准静态拉伸试验验证了本构模型的可靠性。所建立的黏-超弹性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ZN-37特种阻尼硅橡胶在低加载速率下的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硅橡胶 黏-超弹性 本构模型 准静态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铁两用钢桁梁悬索桥温度作用模式及其变形拟静力效应
5
作者 朱颖 李冰 +1 位作者 郭辉 孙大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206,共14页
针对公铁两用钢桁梁悬索桥温度变形拟静力效应,基于健康监测实测数据,分析环境和结构温度关系、梁端位移、跨中挠度及塔顶偏位。对于公路桥面等效温度极值大于、小于环境温度极大值和极小值,铁路桥面等效温度极值介于环境温度极值之间... 针对公铁两用钢桁梁悬索桥温度变形拟静力效应,基于健康监测实测数据,分析环境和结构温度关系、梁端位移、跨中挠度及塔顶偏位。对于公路桥面等效温度极值大于、小于环境温度极大值和极小值,铁路桥面等效温度极值介于环境温度极值之间。根据极值理论提出不同重现期条件下钢梁温度梯度取值,运营期变形计算公铁桥面板温差可按20℃取值,强度计算需按26℃取值;公路上下游温差可按10℃取值,并近似忽略铁路上下游温差对桥梁及轨道线形的影响;公路桥面板温度大于弦杆温度,铁路桥面温度小于弦杆温度,运营期变形计算桥面板和主桁杆件可按温差11℃取值,强度计算需按温差20℃取值。基于钢桁梁悬索桥平面模型,推导桥梁梁端、主梁和主缆及主塔温度变形拟静力效应的完全和简化计算公式,定量分析悬索桥温度拟静力效应,结果表明提出的完全公式需要同时考虑梁温、索温和塔温,具有计算精度高,概念清晰的特点;简化公式仅考虑索温,适用于近似计算结构温度变化引起的悬索桥的温度拟静力效应。根据完全计算公式定量分析索温、梁温和塔温对钢桁梁悬索桥温度拟静力的贡献,结果表明梁端位移与钢梁等效温度和梁长相关,主缆和主梁跨中竖向挠度是由于中跨主缆、边跨主缆和主塔温度变化三方面综合作用结果,塔顶水平位移受边跨主缆索温和主塔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梁悬索桥 温度拟静力效应 平面模型 健康监测 结构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6
作者 梁王赓 王先铁 +2 位作者 杨博乐 谢川东 吴佳欣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91,共14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后张拉式自复位柱脚节点的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开缝钢板剪力墙仅与框架梁连接,侧边采用角钢加劲。对3榀1/3比例的单跨两层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对其受力... 文章提出了一种采用后张拉式自复位柱脚节点的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开缝钢板剪力墙仅与框架梁连接,侧边采用角钢加劲。对3榀1/3比例的单跨两层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对其受力特性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适用于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开缝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曲线呈典型的“双旗帜”形;2.00%层间位移角时,各试件的残余变形均在0.20%左右;主体构件完好,结构损伤集中于开缝钢板剪力墙,表现出良好的复位效果和耗能机制;保持开缝钢板剪力墙的厚度不变,增大缝间板带高宽比或宽厚比,结构的耗能能力降低,自复位性能提升;框架扩展导致柱构件变形不协调,梁构件产生额外轴力;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结构后续分析和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 开缝钢板剪力墙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桥墩抗震性能与恢复力模型研究
7
作者 欧智菁 柳子鸿 +2 位作者 曹磊 程郑杰 陈伟隆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桥墩(简称组合桥墩)的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设计并制作3根组合桥墩试件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组合桥墩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参数拓展分析,研究不同参...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管混凝土组合桥墩(简称组合桥墩)的抗震性能及恢复力模型,设计并制作3根组合桥墩试件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组合桥墩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参数拓展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对组合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借鉴相关组合桥墩的骨架曲线计算方法,考虑不同参数对骨架曲线的影响,提出组合桥墩骨架曲线特征值计算方法,建立该类组合桥墩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组合桥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提高UHPC强度和核心混凝土配筋可显著提高组合桥墩的水平承载力;轴压比、长细比、UHPC强度、预制管径厚比、体积配箍率对组合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纵筋配筋率对组合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建议组合桥墩的UHPC强度为140~180 MPa,预制管径厚比为6~10,体积配箍率为1%~2%;提出的组合桥墩恢复力模型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为该类桥墩的抗震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预制管组合桥墩 超高性能混凝土 抗震性能 恢复力模型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桥梁深长桩与软弱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研究
8
作者 陈永锋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为研究软弱土层对深长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某近海桥梁为背景,依据相似性原理制作深长群桩缩尺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处于软弱土层下深长桩的应变、弯矩、桩周土压力、桩周土孔隙水压力、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变... 为研究软弱土层对深长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某近海桥梁为背景,依据相似性原理制作深长群桩缩尺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处于软弱土层下深长桩的应变、弯矩、桩周土压力、桩周土孔隙水压力、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位移荷载的增加,深长桩桩周土体、桩身先后出现裂缝,加载到6.75倍桩体屈服位移时,桩顶处发生折断;加载过程中,桩身应变、桩身弯矩和桩周土压力峰值均出现在桩顶附近,软弱地基的土抗力发挥主要集中在浅层;桩周土孔隙水压力沿桩深方向逐渐增大,随着位移荷载的增加,桩周土孔隙水压力的增长速度较快;随着位移荷载的增加,桩身滞回曲线的滞回环形状由狭窄的线形变为梭形再向S形过渡,桩身滞回曲线在弹塑性阶段滞回环形状相对饱满;由于淤泥质土的耗能特性,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的变化范围波动幅度较小,表明在软弱土层下深长桩具有相对稳定的能量耗散能力;桩身骨架曲线的刚度退化在加载初期比较剧烈,加载后期刚度退化速率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深长桩基 软弱土层 缩尺模型 桩-土相互作用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宜昌大洪水暴雨过程的特征及天气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孝慈 孟英杰 +2 位作者 李双君 王继竹 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996,共16页
为揭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大洪水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宜昌控制站雨洪规律,加深对宜昌站大洪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发生在岷沱江、嘉... 为揭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致大洪水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宜昌控制站雨洪规律,加深对宜昌站大洪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等方法分析研究了1980—2020年发生在岷沱江、嘉陵江流域的19例致洪暴雨过程特征、雨洪关系、致洪暴雨源地及下垫面特征、天气系统配置等。结果表明:宜昌作为长江流域主要控制站,当前期起始入库流量达到19000 m^(3)·s^(-1)以上,且刚好遭遇连续性暴雨过程,则发生大洪水概率会显著提高。从岷沱江或嘉陵江的连续性暴雨过程开始至洪峰产生所需时长平均在6 d左右。暴雨持续时间和累计面雨量与洪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每次大洪水的形成都需要一次持续3 d以上的暴雨过程,多数在4~6 d。大洪水过程全部发生在7—9月。致洪暴雨过程以准静止类雨带为主,其次是东移类和转向类。89%的过程雨带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降水中心源地与特殊地形关系密切,主要分布于3处:岷江下游与青衣江交汇处,转向类降水多发;嘉陵江中下游、涪江流域及渠江流域,多以准静止类为主;涪江中游及渠江流域北部,东移类暴雨过程多发。孟加拉湾热带低压系统的存在对上游产生连续性暴雨至关重要,其次是南海地区的低值系统,两者参与过程占比达68%。低压系统不仅为岷沱江、嘉陵江流域带来充足能量和水汽,其东侧水汽的卷入容易在岷沱江、嘉陵江流域触发低涡,再配合特殊地形,产生强的上升运动。降水过程分为准静止持续性降水和移动性持续降水2类。易发大洪水的天气概念模型有3类:Ⅰ型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风短波东移触发暴雨型,Ⅱ型为青藏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触发暴雨型,Ⅲ型为低层偏东气流暴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沱江 嘉陵江 致洪暴雨 宜昌大洪水 天气概念模型 准静止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通道有效磁流变减振器的自适应分段准静态建模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三宝 李以农 +1 位作者 吴欢 郑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2-220,259,共10页
全通道有效磁流变减振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MRD)阻尼通道中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会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MRD结构设计阶段,常采用准静态模型来表示MRD结构尺寸与阻尼力的关系,并预测减振器的输出阻尼力。传统准静态模型通常... 全通道有效磁流变减振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MRD)阻尼通道中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会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MRD结构设计阶段,常采用准静态模型来表示MRD结构尺寸与阻尼力的关系,并预测减振器的输出阻尼力。传统准静态模型通常假设磁流变液在阻尼通道内的剪切屈服应力处处相等,模型精度低且不符合全通道有效MRD磁路特点。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自适应分段准静态建模方法,考虑了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随阻尼通道位置的变化关系,对阻尼通道的磁场强度先采用整体低阶拟合,根据设置的误差阈值对低阶拟合结果进行0/1状态划分,再完成分段拟合。以两款不同结构的全通道有效MRD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磁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全通道有效MRD的磁路特点并建立新型准静态模型,最后通过阻尼特性测试试验,验证了该新型准静态模型的合理性与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减振器(MRD) 全通道有效 准静态模型 自适应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铁塔单/双挂载连接件承载性能研究
11
作者 钟炜辉 彭良辉 +2 位作者 郑玉辉 王瑶 刘兆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挂载数量对挂载连接件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设计了单挂载与双挂载两种挂载连接件。通过单调拟静力试验研究挂载连接件的承载能力、刚度及其破坏模式,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螺栓直径、钢管宽度、双板件厚度、抗滑移系数和螺栓预紧... 为研究挂载数量对挂载连接件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设计了单挂载与双挂载两种挂载连接件。通过单调拟静力试验研究挂载连接件的承载能力、刚度及其破坏模式,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螺栓直径、钢管宽度、双板件厚度、抗滑移系数和螺栓预紧力对单/双挂载连接件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挂载连接件的破坏模式均为钢管底部加劲肋处断裂,双挂载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初始刚度相比于单挂载连接件分别增加了108.48%和104.27%,可通过加强钢管的上下端部提高连接件的承载力;当抗滑移系数小于等于0.1时,单挂载连接件出现滑移破坏,当抗滑移系数小于等于0.15时,双挂载连接件出现滑移破坏,在其他参数下连接件均未出现滑移破坏;相比于螺栓预紧力和抗滑移系数,螺栓直径、钢管宽度和双板件厚度对连接件的承载力和刚度影响更大;推导出的连接件极限承载力和极限位移计算公式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铁塔 挂载连接件 挂载数量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舱室模型内爆炸临舱压力载荷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青华 陶彦光 +1 位作者 梁振刚 杨佳岐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5-79,共5页
针对带有泄爆临舱的双舱室模型内爆炸准静态压力载荷衰减特性问题,开展了双舱室模型内爆炸试验研究,得到了爆炸当舱及相邻舱室的压力变化时程曲线。利用试验数据验证过的数值仿真计算方法模拟高压气体从舱室内流出的过程,通过改变装药... 针对带有泄爆临舱的双舱室模型内爆炸准静态压力载荷衰减特性问题,开展了双舱室模型内爆炸试验研究,得到了爆炸当舱及相邻舱室的压力变化时程曲线。利用试验数据验证过的数值仿真计算方法模拟高压气体从舱室内流出的过程,通过改变装药质量、舱室体积比、泄爆口面积等参量设计仿真工况进行计算,研究对邻舱准静压载荷的峰值和压力上升时间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舱室内爆下相邻舱室的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爆炸 双舱室模型 准静态压力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动力学特性研究
13
作者 韩佳轩 姚廷强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4-243,共10页
传统单齿轮式回转支承存在偏载、传动精度低和非正常磨损等问题,无法满足坦克及火炮系统等高负载装备对回转支承高精度,长寿命的要求。结合行星式传动与回转轴承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并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和理论验证。... 传统单齿轮式回转支承存在偏载、传动精度低和非正常磨损等问题,无法满足坦克及火炮系统等高负载装备对回转支承高精度,长寿命的要求。结合行星式传动与回转轴承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并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和理论验证。基于Hertz接触理论,考虑接触弹性变形与实际接触角的耦合作用,推导了回转轴承在纯轴向载荷下的力学平衡方程。考虑倾覆角度与径向位移的耦合作用,建立了联合载荷下回转轴承的力学模型,运用Newton-Raphson迭代方法对回转轴承精确的接触角、最大载荷和载荷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数值计算。运用ADAMS仿真平台,考虑钢球和套圈滚道的四点动态接触作用和轮齿动态啮合作用,分别建立了回转轴承、单齿轮式回转支承和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的多体接触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3种模型的动态啮合力、动态接触力和振动位移等动态特性和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回转轴承的接触角和载荷分布规律等仿真结果与精确的理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发的新型行星式回转支承呈现平衡对称和均载分布的周期性啮合力和轴承内部接触力,消除了单齿轮式回转支承的啮合冲击和偏载现象,显著降低轮齿啮合力、轴承内部载荷和系统振动响应,提高了行星式回转支承的传动力学性能和运动平稳性。提出的新方案和动力学模型为研发高性能军事装备的新型回转支承产品及其动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支承 行星齿轮 多体动力学 接触动力学 拟静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浇注PBX替代材料的准静态压缩力学行为及本构模型标定
14
作者 李思涵 王克俭 +2 位作者 牛余雷 黄翰哲 马梓煜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7,共11页
为研究高聚物粘结炸药(PBX)的准静态压缩行为,对两种典型配方(含铝粉与否)的浇注PBX替代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进行单轴准静态压缩试验,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基于朱‑王‑唐(ZWT)模型提出一种新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行为... 为研究高聚物粘结炸药(PBX)的准静态压缩行为,对两种典型配方(含铝粉与否)的浇注PBX替代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进行单轴准静态压缩试验,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基于朱‑王‑唐(ZWT)模型提出一种新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行为,通过遗传算法获取本构模型参数,并使用Fortran语言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接口中进行本构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浇注PBX替代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过程可分为弹性压缩、应力衰减以及失稳破坏3个阶段;准静态压缩力学行为与应变率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材料的有效压缩应变基本不变,而压缩模量、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的对数与应变率对数近似呈现出线性关系;铝粉的加入使浇注PBX替代材料压缩模量、屈服强度和压缩强度均有所提升。新构建的本构模型能较好描述浇注PBX替代材料的准静态压缩行为,使用有限元软件对本构模型普适性进行验证,得到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间可决系数R^(2)均大于0.98,吻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注高聚物粘结炸药(PBX)替代材料 准静态压缩 本构模型 UM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准静态拉伸黏弹性本构拟合与数值模拟
15
作者 安曌 梁国星 刘东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开展了室温拉伸试验,在0.000667s^(-1)、0.003333s^(-1)、0.005333s^(-1)应变率下,研究树脂材料在准静态拉伸下的力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树脂材料(树脂质量:固化剂质量=3.7:1)在低应变率下的拉伸力学性能是率相关的... 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开展了室温拉伸试验,在0.000667s^(-1)、0.003333s^(-1)、0.005333s^(-1)应变率下,研究树脂材料在准静态拉伸下的力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树脂材料(树脂质量:固化剂质量=3.7:1)在低应变率下的拉伸力学性能是率相关的,随应变率的升高,给定应变下的应力逐渐增大。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升高,脆性断裂形貌特征越来越明显。采用广义非线性ZWT(朱-王-唐)本构模型描述树脂材料低应变下的拉伸力学行为,并由试验数据拟合得出一维、三维本构参数。将试验数据代入ABAQUS软件,模拟了不同应变率下的准静态拉伸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比较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 固化剂 准静态拉伸 应变率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口同轴法的岩矿石样品介电常数测试 被引量:8
16
作者 吴俊军 刘四新 +4 位作者 董航 张丽丽 曾昭发 傅磊 王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7-465,共9页
火成岩及变质岩找矿是金属探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岩与矿体之间存在的电性差别是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志;另外探地雷达以高频电磁波传播为基础,决定电磁波场波速的主要因素是介电常数,因此以介电常数及电导率为内容的电性参数测试就显得尤为... 火成岩及变质岩找矿是金属探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岩与矿体之间存在的电性差别是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志;另外探地雷达以高频电磁波传播为基础,决定电磁波场波速的主要因素是介电常数,因此以介电常数及电导率为内容的电性参数测试就显得尤为必要.传统岩矿石介电常数测试主要使用同轴传输/反射法,而开口同轴法在岩矿石电性测试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少.本文基于终端开口同轴探头法,利用谱域准静态模型,开发了一套岩矿石复介电常数测试系统.该系统的岩矿石样品制作简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岩样制作困难、岩样成品率低的弊病,且算法较为成熟,满足宽频带要求.本文使用开口同轴法分别测试了几种典型的成矿火成岩及变质岩介电常数.介电常数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表征围岩与矿体的差别,这为实际金属矿钻孔探测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常数 开口同轴探头 准静态模型 火成岩 变质岩 岩矿石样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试验仿真模型改进 被引量:18
17
作者 曹奇 成艾国 +1 位作者 周泽 吴飞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707-1711,共5页
通过对比分析有限元理论中显式积分和隐式积分两种方法的优劣,针对汽车座椅安全带拉伸试验这一准静态过程,选用LS-DYNA显式有限元程序建立国产某车型汽车安全带分析模型,通过对传统模型中单元类型、计算时间、加载曲线等关键参数进行优... 通过对比分析有限元理论中显式积分和隐式积分两种方法的优劣,针对汽车座椅安全带拉伸试验这一准静态过程,选用LS-DYNA显式有限元程序建立国产某车型汽车安全带分析模型,通过对传统模型中单元类型、计算时间、加载曲线等关键参数进行优化,逐步提高计算仿真结果与实车安全带拉伸试验的吻合度。研究结果为优化建模精度,提高预测准确度,并进一步优化车身结构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态 仿真 模型改进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轴箱轴承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震 商慧玲 +1 位作者 张旭 孙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62,共8页
针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问题,考虑游隙和离心效应的影响,将ISO 281:2007标准计算方法与Lundberg和Palmgren计算方法开展对比研究;考虑轴承内部在轴承承受复合载荷下的载荷特征,以及滚动体的影响,将L-P和改进的L-P方法开展对比研究。基于Py... 针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问题,考虑游隙和离心效应的影响,将ISO 281:2007标准计算方法与Lundberg和Palmgren计算方法开展对比研究;考虑轴承内部在轴承承受复合载荷下的载荷特征,以及滚动体的影响,将L-P和改进的L-P方法开展对比研究。基于Python编程计算含有(5+3 n)个自由度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拟静力学模型,得到动车轴箱轴承的内部载荷特征和轴承的疲劳寿命结果。结果表明:轴承内部载荷值随着轴承负游隙值的增大而增大;当列车运行速度发生变化时,轴承内部的载荷分布情况变化不大;ISO 281:2007标准方法所得寿命结果最大,且负游隙越大,L-P方法与ISO 281:2007标准方法相比所得寿命差值较大;改进的L-P方法分析计算出的寿命值最小,且负游隙大小不影响改进及未改进L-P方法所得寿命的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拟静力学模型 轴向游隙 载荷分布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准静态建模与收发器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跃明 潘少恒 +2 位作者 麦炳源 韦孟宇 杜民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2年第8期732-737,共6页
建立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准静态场的电磁模型,为收发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包含电容效应的人体上臂模型,分析人体内部耦合电流的传输特性。以FPGA为平台设计出FSK调制器、全数字锁相环位同步电路和信号解调器,并辅以发... 建立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准静态场的电磁模型,为收发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包含电容效应的人体上臂模型,分析人体内部耦合电流的传输特性。以FPGA为平台设计出FSK调制器、全数字锁相环位同步电路和信号解调器,并辅以发送端低通滤波、信号保持和接收端前处理电路,构成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收发器。模型的传输增益特性具有高通特性,在100 kHz以下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收发器可以5 Kb/s速率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可靠通信。建模与设计工作为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的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通信 电流耦合 准静态建模 电容效应 收发器 位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弯曲凹模型面接触应力分布及演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成勇 鲁志兵 +2 位作者 张鹏 李亨 李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材料成形过程中,模具型面磨损分析的关键是获得接触应力的分布及演化特点。利用高强钢U形件弯曲模型得到模具型面接触应力解析式。通过准静态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了弯曲凹模圆角型面瞬态→稳态的接触应力演化趋势及单-双峰分布特征。瞬... 材料成形过程中,模具型面磨损分析的关键是获得接触应力的分布及演化特点。利用高强钢U形件弯曲模型得到模具型面接触应力解析式。通过准静态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了弯曲凹模圆角型面瞬态→稳态的接触应力演化趋势及单-双峰分布特征。瞬态区接触应力峰值波动剧烈呈现尖锐的双峰分布;稳态区平缓趋于直线。对比分析高强钢DP600与低强度钢DC04的接触应力峰值曲线,揭示了高强钢成形模具型面局部磨损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为提高模具寿命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应力 准静态模型 磨损 高强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