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7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ediction of projectile-target intersection for moving tank based on adaptive robust constraint-following control and interval uncertainty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Cong Li Xiuye Wang +2 位作者 Yuze Ma Fengjie Xu Guolai Y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51-363,共13页
To improve the hit probability of tank at high speed,a prediction method of projectile-target intersection based on adaptive robust constraint-following control and interval uncertainty analysis is proposed.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hit probability of tank at high speed,a prediction method of projectile-target intersection based on adaptive robust constraint-following control and interval uncertainty analysis is proposed.The method proposed provides a novel way to predict the impact point of projectile for moving tank.First,bidirectional stability constraints and stability constraint-following error are constructed using the Udwadia-Kalaba theory,and an adaptive robust constraint-following controller is designed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Second,the exterior ballistic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uncertaintie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ontroller,and the pointing control of stability system is extended to the impact-point control of projectile.Third,based on the interval uncertainty analysis method combining Chebyshev polynomial expansion and affine arithmetic,a prediction method of projectile-target intersection is proposed.Finally,the co-simulation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by establishing the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tank and mathematical model of control system.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diction method of projectile-target intersection based on uncertainty analysi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uncertainties of system,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and increase the hit probability.The adaptive robust constraint-following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road excitation and model err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k stability control Constraint-following adaptive robust control Uncertainty analysis prediction of projectile-target inters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ud-based predic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onsidering preceding vehicle and slope information
2
作者 GAO Bolin WANG Luyao +6 位作者 LI Shuyan WAN Keke WANG Xuepeng ZHANG Jin WANG Chen LIU Yanbin ZHONG We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CSCD 2024年第6期1542-1562,共21页
With the advantage of exceptional long-range traffic perception capabilities and data fusion computational prowess,the cloud control system(CCS)has exhibited formidable poten-tial in the realm of connected assisted dr... With the advantage of exceptional long-range traffic perception capabilities and data fusion computational prowess,the cloud control system(CCS)has exhibited formidable poten-tial in the realm of connected assisted driving,such as th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Based on the CCS architecture,this paper proposes a cloud-based predictive ACC(PACC)strategy,which fully considers the road slope information and the preced-ing vehicle status.In the cloud,based on the dynamic program-ming(DP),the long-term economic speed planning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lope information.At the vehicle side,the real-time fusion planning of the economic speed and the preceding vehi-cle state is realized based on th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afety and economy of driving.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cloud cooperative control system,an event-triggered cruise mode swit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tate of each sub-system of the vehicle-cloud-network-map.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CC system can still ensure stable cruising under delays and some complex conditions.Moreover,under normal conditions,compared to the ACC system,the PACC sys-tem can further improve economy while ensuring safet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vehicle,thus achiev-ing fuel savings of 3%to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ic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PACC) cloud control system(CCS) economic driv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ptive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 based on Takagi-Sugeno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H process 被引量:5
3
作者 苏成利 李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363-371,共9页
In order to obtain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and compensate for the influence of model mismatch on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nd avoid solving non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an adaptive fuzzy predictive fun... In order to obtain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and compensate for the influence of model mismatch on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and avoid solving non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an adaptive fuzzy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AFPFC) scheme for multivariable nonlinear systems was proposed.Firstly,multivariable nonlinear systems were described based on Takagi-Sugeno(T-S) fuzzy models;assuming that the antecedent parameters of T-S models were kept,the consequent parameters were identified on-line by using the weighted recursive least square(WRLS) method.Secondly,the identified T-S models were linearized to be time-varying state space model at each sampling instant.Finally,by using linear predictive control technique the analysis solution of the optimal control law of AFPFC was established.The application results for pH neutralization process show that the absolute error between the identified T-S model output and the process output is smaller than 0.015;the tracking 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FPFC is superior to that of non-AFPFC(NAFPFC) for pH process without disturbances,the overshoot of the effluent pH value of AFPFC with disturbances is decreased by 50% compared with that of NAFPFC;when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AFPFC vary with time the integrated absolute error(IAE) performance index still retains to be less than 200 compared with that of NAFP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agi-Sugeno (T-S) model adaptive fuzzy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 (AFPFC) weighted recursive least square (WRLS) pH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obal Convergence of Adaptive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ler Based on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4
作者 张兴会 陈增强 袁著祉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4期39-48,共10页
Some papers on stochastic adaptive control schemes have established convergence algorithm using a least-squares parameters. With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GPC, global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in automatic... Some papers on stochastic adaptive control schemes have established convergence algorithm using a least-squares parameters. With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GPC, global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in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However, now global convergence of GPC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or algorithms in computing a least squares iteration. A generalized model of adaptive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is presented. The global convergebce is also given on the basis of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GPC by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control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generalized model global converg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ptive Elastic Net方法的近红外光谱建模技术(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年年 栾小丽 刘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9-324,共6页
当近红外光谱信息远远大于样本量时,对光谱信息进行自动变量选择进而建立光谱与微量成分含量之间的稀疏线性模型重要且具有挑战性。针对聚苯醚生产过程中微量成分邻甲酚难以测量的问题,将变量选择方法 Adaptive Elastic Net用于建立近... 当近红外光谱信息远远大于样本量时,对光谱信息进行自动变量选择进而建立光谱与微量成分含量之间的稀疏线性模型重要且具有挑战性。针对聚苯醚生产过程中微量成分邻甲酚难以测量的问题,将变量选择方法 Adaptive Elastic Net用于建立近红外光谱与邻甲酚含量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将其模型性能与ElasticNet方法进行对比。在变量数目远远大于样本量的情形下,ElasticNet方法虽可以实现变量选择,但由于其系数估计不具备Oracle性质,使得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预测精度受到影响,而Adaptive Elastic Net方法通过对L1惩罚项施加自适应权重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提高了模型性能。为了验证Adaptive Elastic Net方法的模型性能指标,用最终被选中的自变量数目来评价模型复杂度;利用复相关系数R^2来评价模型的可解释性,利用平均相对预测误差MRPE(mean relative prediction error)和预测相关系数Rp来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Elastic Net方法建立的模型性能指标为:NSIV=529,R^2=0.96,MRPE=3.22%,Rp=0.97;Adaptive Elastic Net方法的性能指标为:NSIV=139,R^2=0.99,MRPE=2.00%,Rp=0.99。结果表明:Adaptive Elastic Net所建立模型的性能指标优于Elastic Net方法,可以得到更加简单且具有较强可解释性和较高预测精度的稀疏线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adaptive ELASTIC NET 可解释性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ditory-Spectrum Quantization Based Speech Recognition
6
作者 WuYuanqing HaoJie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34,共9页
Auditory┐SpectrumQuantizationBasedSpeechRecognitionWuYuanqingHaoJieLuDajinLiXingZhuXuelong(DepartmentofElect... Auditory┐SpectrumQuantizationBasedSpeechRecognitionWuYuanqingHaoJieLuDajinLiXingZhuXuelong(DepartmentofElectronic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识别 电磁波谱 量化 自适应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物联网中高效安全的自适应量化联邦学习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海英 沈金宇 +2 位作者 杨天玲 仇健 王占君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03-2510,共8页
针对现有自适应量化联邦学习存在参与者本地模型参数隐私泄露的问题,提出一种适合智能物联网的高效安全的自适应量化联邦学习方案。该方案利用自适应量化技术减少参与者的通信开销,设置两个聚合服务器,将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针对现有自适应量化联邦学习存在参与者本地模型参数隐私泄露的问题,提出一种适合智能物联网的高效安全的自适应量化联邦学习方案。该方案利用自适应量化技术减少参与者的通信开销,设置两个聚合服务器,将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秘密共享方案和不经意传输协议相结合,构造一种保护本地模型参数隐私的安全聚合协议,并在合理假设下证明所提方案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获得较高准确率的全局模型,极大减少了参与者的通信开销和隐私保护计算开销,非常适用于智能物联网中资源受限的轻量级物联网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学习 隐私保护 自适应量化 秘密共享 不经意传输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Dformer-LGBM-AT架构的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梁运培 李赏 +4 位作者 李全贵 郭亚博 孙万杰 郑梦浩 王程成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0-378,共19页
在煤矿智能化升级的大环境下,从海量的工作面监测数据中挖掘高质量的信息来构建科学的模型从而提高预测时长和精度是防范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关键。然而,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因素众多,海量数据利用匮乏,瓦斯浓度预测精度高但时长较短,仅... 在煤矿智能化升级的大环境下,从海量的工作面监测数据中挖掘高质量的信息来构建科学的模型从而提高预测时长和精度是防范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的关键。然而,上隅角瓦斯浓度影响因素众多,海量数据利用匮乏,瓦斯浓度预测精度高但时长较短,仅为0~30 min,而中长时30~60 min预测精度低、泛化能力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山西某矿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工作面的煤层瓦斯含量进行动态提取,组建煤层瓦斯含量、瓦斯浓度、采煤机、风速的特征集合,并对该特征集合进行预处理,通过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特征进行筛选,进一步构造相关特征的短时趋势、长时趋势、周期趋势以及拼接特征,首先构建基于频率增强分解Transformer(FEDformer)的瓦斯浓度预测层,构建基于轻量梯度增强机(LGBM)的残差修正层,然后引入自适应阈值(AT)技术构建阈值感知层,最终组成3层瓦斯超限预测模型架构,对未来60 min内上隅角瓦斯浓度进行预测,并通过召回率(TPR),误报率(FPR),平均绝对误差(MAE)以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对预测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基于FEDformer-LGBM-AT架构的上隅角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短时TPR为0.956,FPR为0.035,MAE为0.033,MAPE为0.183;长时预测的TPR为0.940,FPR为0.035,MAE为0.047,MAPE为0.262;与传统的灰色模型(GM)、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BP)、门控循环单元(GRU)、粒子群优化的长短期记忆(PSOLSTM)、Transformer等模型的长时预测能力相比,FEDformer-LGBM-AT架构模型具有更好的长时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自适应阈值感知使得模型对高值瓦斯浓度敏感。该架构模型弥补短期预测局限性和泛化性,支撑现场瓦斯超限防治措施,可为回采工作面瓦斯浓度智能预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浓度 深度学习 特征构造 自适应阈值 长时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注意力图神经网络的链路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真真 林泽龙 杨永鹏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链路预测是在图结构中预测未知或潜在的边,对挖掘图中的隐含信息、补全图中的缺失数据和发现图中的新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已被广泛应用于链路预测,然而,现有基于GNN的链路预测方法存在一些问题:(1... 链路预测是在图结构中预测未知或潜在的边,对挖掘图中的隐含信息、补全图中的缺失数据和发现图中的新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已被广泛应用于链路预测,然而,现有基于GNN的链路预测方法存在一些问题:(1)大多数基于GNN的方法往往容易忽略为链路预测提供额外帮助的边信息的重要性;(2)大多数基于GNN的方法都仅捕获表示图的邻居节点间相似性的低频信息,忽略了表示邻居节点间差异性的高频信息;(3)大多数基于GNN的方法都未考虑输入特征矩阵的节点维度和特征维度两个维度,只关注其中一个维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注意力图神经网络(Dual Attention Graph Neural Network,DAGNN)的链路预测方法,该方法包含两条路径,以不同的角度更新节点表示。其中一条是基于图神经网络的路径,采用含边信息的频率自适应图注意力网络(Frequency Adaptive Graph Attention Network with Edge Information,FAGAT⁃EI)作为基础模型,有效地利用边信息增强节点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频率自适应机制平衡高低频率邻居信息的权重,从而缓解GNN的过度平滑问题;另一条是基于通道注意力网络的路径,提出了一种新的压缩-激励通道注意力模块(Squeeze and Excitation⁃Channel At⁃tention Module,SE⁃CAM)作为基础模型,充分考虑输入特征矩阵的节点维度和特征维度,并自动学习和调整每个节点的不同特征权重,从而得到更有意义的节点表示。最后在两个基准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链路预测方法在Last⁃FM和Book⁃Crossing两个数据集上的AUC和ACC指标均优于其他基线模型,展现出了卓越的链路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路预测 图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压缩-激励模块 频率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MPC智能车轨迹跟踪控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益绍 王博 +1 位作者 李晨艳 袁朋涛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5,共7页
为解决智能车在不同车速行驶时稳定性差、轨迹跟踪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参数控制器。首先,基于简化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根据Fiala轮胎公式建立轮胎的非线性模型,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法识别轮胎侧偏刚度的变化;针对车辆在不同速度... 为解决智能车在不同车速行驶时稳定性差、轨迹跟踪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参数控制器。首先,基于简化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根据Fiala轮胎公式建立轮胎的非线性模型,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法识别轮胎侧偏刚度的变化;针对车辆在不同速度行驶时轨迹跟踪偏差较大的问题,由600组离线仿真实验筛选出287条有效数据组合,采用TOPSIS熵权法得到不同车辆行驶速度下预测时域和控制时域的最优组合,并对每一组速度和与之对应的时域参数做出样条插值拟合处理,设计自适应参数控制律。使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对比固定参数控制器与自适应参数控制器的仿真效果,结果表明:车辆在加减速工况下最大横向偏差缩小48.8%,最大航向偏差缩小63.3%,最大质心侧偏角缩小5.5%。可见,文章设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器更具稳定性,跟踪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控制 侧偏刚度 智能车辆 自适应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信号宽带噪声实时自适应抑制方法
11
作者 文玉梅 朱宇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46-2756,共11页
自适应滤波是滤除传感输出中宽带噪声的常用方法。自适应过程跟随传感信号统计特征的变化进行调整,收敛时自适应滤波器输出为传感信号的最优估计,而收敛前的调整过程中输出并非最优,且会产生畸变引入额外噪声。该文根据噪声标准差σ对... 自适应滤波是滤除传感输出中宽带噪声的常用方法。自适应过程跟随传感信号统计特征的变化进行调整,收敛时自适应滤波器输出为传感信号的最优估计,而收敛前的调整过程中输出并非最优,且会产生畸变引入额外噪声。该文根据噪声标准差σ对传感输出进行实时量化变换,变换结果基本保持平稳,且保留传感信号和噪声信息。以变换结果为待滤波信号,自适应滤波器一旦收敛就始终处于收敛状态。对实际传感输出的处理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各类传感输出的宽带噪声实时抑制,输出不会产生畸变引入额外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噪声 噪声抑制 量化 实时滤波 自适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FF-AAKR和CNN-BILSTM滚动轴承寿命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超 刘嵩寿 +2 位作者 陈昱锡 杨海昆 陈庆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7-573,共7页
针对滚动轴承寿命预测精度低,构建健康指标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特征融合(adaptively spatial feature fusion,ASFF)和自联想核回归模型(auto associative kernel regression,AAKR)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 针对滚动轴承寿命预测精度低,构建健康指标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特征融合(adaptively spatial feature fusion,ASFF)和自联想核回归模型(auto associative kernel regression,AAKR)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short term memory,BILSTM)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模型。首先,在时域、频域和时频域提取多维特征,利用单调性和趋势性筛选敏感特征;其次利用ASFF-AAKR对敏感特征进行特征融合构建健康指标;最后,将健康指标输入到CNN和BILSTM中,实现对滚动轴承的寿命预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寿命预测模型优于其他模型,该方法具有更低的误差、寿命预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自适应特征融合 自联想核回归 卷积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剩余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级包络域适应的行人轨迹预测模型
13
作者 李勇明 李文正 +2 位作者 张小恒 王品 胡杰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8-1321,共14页
复杂环境下行人轨迹短时预测在自动驾驶、社交机器人控制、智能安防及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行人与行人、行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具有多尺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有挑战.现有深度学习模型虽然有助于挖掘行人的复杂交互关系,但都假设... 复杂环境下行人轨迹短时预测在自动驾驶、社交机器人控制、智能安防及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行人与行人、行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具有多尺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有挑战.现有深度学习模型虽然有助于挖掘行人的复杂交互关系,但都假设行人轨迹在不同场景遵循相同运动模式,未考虑场景间存在的潜在分布差异;域适应模型虽然考虑了这一点,但仍未考虑行人间和行人环境间的多层次特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级包络域适应的行人轨迹预测模型.通过构造局部层次行人邻接关系设计局部层次包络样本,通过个体层次行人关系设计个体层次包络样本,并将两者融合形成双级包络样本.基于双级包络样本构造模块,求得行人轨迹的时空特征分布,从而构造全局层次包络样本.基于注意力机制和跨域分布对齐,分别设计了局部层次包络域适应模块和全局层次包络域适应模块,构建加权预测损失函数将两者融合一体,并联合优化.实验部分选取了2个有代表性的公共数据集,并与5个相关代表性算法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消融实验、参数分析、方法对比和轨迹可视化等来进行综合验证.在ETH和UCY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T-GNN,本文方法的平均位移误差降低了22.7%,终点位移误差降低了19.8%.文章完整版参见链接:https://github.com/LWZ9910/MESC-HEDA.g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轨迹预测 分级包络 域适应 多层次 包络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模型的多类型机场航班过站时间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国 王伟倩 曹卫东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3-640,F0003,共9页
为更精确地预测航班过站时间,将全国机场按照规模差异及不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客流量差异和天气差异对航班过站时间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基于各类机场航班数据,构建混合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LightGBM)模型对航班过站时间分类预测。... 为更精确地预测航班过站时间,将全国机场按照规模差异及不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客流量差异和天气差异对航班过站时间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基于各类机场航班数据,构建混合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LightGBM)模型对航班过站时间分类预测。引入自适应鲁棒损失函数(adaptive robust loss function,ARLF)改进LightGBM模型损失函数,降低航班数据中存在离群值的影响;通过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对改进后的LightGBM模型进行参数寻优,形成混合LightGBM模型。采用全国2019年全年航班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类型机场 航班过站时间预测 客流量差异 天气差异 混合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模型 自适应鲁棒损失函数 离群值 麻雀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二次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在PM_(2.5)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雨燕 黄体臣 +1 位作者 甘如美江 王付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309,共14页
针对PM_(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呈非线性难以预测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PM_(2.5)质量浓度预测精确度,研究通过“分而治之”先分解再预测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二次分解的PM_(2.5)质量浓度混合预测模型(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 针对PM_(2.5)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呈非线性难以预测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PM_(2.5)质量浓度预测精确度,研究通过“分而治之”先分解再预测的思想,提出一种融合二次分解的PM_(2.5)质量浓度混合预测模型(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EEMDAN-VMD-TCN-BiLSTM)。该模型先由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进行特征筛选,随后使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CEEMDAN)将2013—2016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序列分解为一系列高低频模态分量并计算各分量样本熵,将样本熵由K-means聚类整合为新的分量,再由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方法进行二次分解。最后,将所有分量先经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预测,叠加各分量预测值即为最终预测结果。消融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相比于单次CEEMDAN分解模型均方根误差E_(MAPE)降低19.312%,绝对误差E_(MAE)降低34.423%,百分比误差E_(MAPE)与希尔不等系数E_(TIC)分别减少40.465百分点和59.794%。由此可见,研究在引入VMD构成二次分解模型相比于单次分解模型的预测误差更小,精度更高,可为决策者在PM_(2.5)质量浓度预测与治理等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质量浓度预测 自适应噪声的完备经验模态分解 变分模态分解 时间卷积网络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相关性的WSN数据收集算法研究
16
作者 李翠然 王艳 +1 位作者 谢健骊 吕安琪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1-1297,共7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收集存在的时空冗余问题,设计了一种联合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凸组合LMS自适应双重预测算法与卷积自编码器的数据收集方案。首先,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凸组合LMS自适应双重预测算法缩减感知节点与簇头节点之间的数据...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收集存在的时空冗余问题,设计了一种联合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凸组合LMS自适应双重预测算法与卷积自编码器的数据收集方案。首先,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凸组合LMS自适应双重预测算法缩减感知节点与簇头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量,以减少时间冗余;而后构建一维时间观测数据的二维图像矩阵重置模式,再通过卷积自编码器压缩簇头节点收集的数据,减少空间冗余,并将压缩后的数据发送到Sink节点,利用卷积解码器得到重构数据,实现空间维度的压缩与重构。基于真实数据集的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算法在保证预测精度和压缩率的前提下,时间维度数据传输量更少,空间维度重构误差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时空相关性 自适应预测 卷积自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预测模型的焊缝余高打磨自适应补偿策略
17
作者 刘海华 马晨祥 +3 位作者 王天琪 刘文吉 岳建锋 薛龙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油气管道环焊缝自动化打磨因生产效率高、一致性好、安全可靠等优势成为打磨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控制打磨后焊缝余高为目的,使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并进行实验,建立了材料去除面积和法向磨削力的预测模型,分析了磨具转速、磨削速度... 油气管道环焊缝自动化打磨因生产效率高、一致性好、安全可靠等优势成为打磨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控制打磨后焊缝余高为目的,使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并进行实验,建立了材料去除面积和法向磨削力的预测模型,分析了磨具转速、磨削速度、下压深度对材料去除面积和法向磨削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材料去除面积的焊缝磨削分层策略和工艺规划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设计了简单可视化的程序。结果表明:下压深度对材料去除面积的影响最大、磨具转速的影响最小,下压深度和磨具转速对法向磨削力的影响较大、对磨削速度的影响最小,并得出了最优工艺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与实验吻合较好,最大误差分别为3.9%和6.8%。对提出的余高打磨策略进行验证,打磨后的焊缝余高与预期值误差最大为0.3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缝余高打磨 响应面预测模型 材料去除面积 分层策略 自适应补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铁心管状永磁直线电机多分辨率鲁棒性模型预测推力控制
18
作者 徐磊 陈楠 +3 位作者 朱孝勇 范志祥 张超 孟盛龙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12,共12页
针对无铁心管状永磁同步直线(IT-PMSL)电机电流谐波和变摩擦力等扰动引起的推力和速度脉动问题,提出一种多分辨率鲁棒性模型预测推力控制策略。首先,考虑可变摩擦力影响,推导IT-PMSL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该电机位置-速度-反电动势畸变影... 针对无铁心管状永磁同步直线(IT-PMSL)电机电流谐波和变摩擦力等扰动引起的推力和速度脉动问题,提出一种多分辨率鲁棒性模型预测推力控制策略。首先,考虑可变摩擦力影响,推导IT-PMSL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该电机位置-速度-反电动势畸变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入超螺旋滑模自适应律,搭建一种多分辨率磁链预测模型,在不同速度和位置下对IT-PMSL电机永磁磁链值进行计算,提高磁链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同时有效减小控制系统的计算负担,进而实现磁链和推力的在线预测。接着,利用载荷角构造无权重系数的价值函数,避免价值函数的影响,有效提高模型预测推力控制的鲁棒性。最后,搭建IT-PMSL电机驱动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多分辨率模型预测推力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铁心管状直线电机 永磁电机 多分辨率 磁链预测模型 模型预测推力控制 超螺旋滑模自适应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ME-IAOA的混合模型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仁明 魏逸明 席磊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光伏发电在如今的新能源发展中逐渐成为重点,其中光伏功率预测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了提升光伏功率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RIME-VMD-IAOA-LSTM模型.该模型通过霜冰优化算法(RIME)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参数来提升分解效率;引入余弦... 光伏发电在如今的新能源发展中逐渐成为重点,其中光伏功率预测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了提升光伏功率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RIME-VMD-IAOA-LSTM模型.该模型通过霜冰优化算法(RIME)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参数来提升分解效率;引入余弦控制因子的动态边界策略来控制算数优化算法(AOA)数值的增长速率从而提升算法的精度和稳定性;利用自适应T分布变异策略来改进AOA的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开发能力,更好地避免局部最优解.两种智能优化算法的加入使得整体模型的预测效率和速度都有很大提升,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模型RIMEVMD-IAOA-LSTM相比于其他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光伏功率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冰优化算法 变分模态分解 算术优化算法 余弦控制因子策略 自适应T分布策略 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模型与贝叶斯优化算法的成矿预测
20
作者 孔春芳 田倩 +3 位作者 刘健 蔡国荣 赵杰 徐凯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9,共18页
全球进入隐伏矿体勘查时代,急需新的找矿预测方法。利用集成学习进行的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模型正在成为深部隐伏矿产勘探的有力工具。然而,基于集成学习的成矿预测模型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模型的参数调优。模型的参数调优是一... 全球进入隐伏矿体勘查时代,急需新的找矿预测方法。利用集成学习进行的数据驱动的成矿预测模型正在成为深部隐伏矿产勘探的有力工具。然而,基于集成学习的成矿预测模型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模型的参数调优。模型的参数调优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需要繁琐的计算和足够的专家经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地学知识与贝叶斯优化算法的集成学习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基于多源地学知识,构建锰矿成矿预测数据库;其次,基于自适应提升模型(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建立黔东北锰矿成矿预测模型;然后,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Bayesian Optimization,BO),通过5倍交叉验证的辅助,寻找BO-AdaBoost和BO-RF模型最合适的超参数组合;最后,利用精度、准确率、召回率、F_(1)分数、kappa系数、AUC值等参数及已有成果检测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发现,BO-AdaBoost和BO-RF模型的AUC值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BO是一个强大的优化工具,优化结果为集成学习模型的超参数设置提供了参考。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BO-AdaBoost模型(92.8%)比BO-RF模型(89.9%)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地质泛化能力,在成矿预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基于BO-AdaBoost模型的预测图为黔东北隐伏锰矿矿床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并可以指导未来的矿产勘探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学习 自适应提升模型 随机森林 贝叶斯优化算法 隐伏锰矿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