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定量CT定义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映娜 孙侃 +5 位作者 李娜 王成芷 黄楚霖 李玲玲 肖辉盛 劳国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定量CT(QCT)测量的体积骨密度及定义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筛查、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与代...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定量CT(QCT)测量的体积骨密度及定义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筛查、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住院并行腰椎QCT检查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浆纤维蛋白原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有441人,年龄为(46.0±14.5)岁,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4%(28/441)。随着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显著增加(P<0.0001);L1和L2的平均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处于第一分位(1.99g/L~2.37g/L)的人群相比较,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处于第四分位(3.67g/L~4.46g/L)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增加了8.85倍。【结论】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潜在筛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这一发现为骨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高血压 纤维蛋白原 定量CT 体积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定量CT研究
2
作者 李英明 黄朋举 +4 位作者 黄凯音 王威 王士周 程晓光 于爱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394,共5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正常人群的异同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19名40岁以上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同时收集健康体检人群,并按照性别与年龄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所有研究... 目的:基于定量CT(QCT)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腰椎骨密度(BMD)与正常人群的异同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19名40岁以上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同时收集健康体检人群,并按照性别与年龄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QCT来测量腰椎BMD,基于性别分层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BMD的差别,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可能影响腰椎BMD的其他因素。结果:相对对照组,患者组平均腰椎BMD较低,骨质疏松率高。年龄对BMD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OR=0.872,95%CI:0.806~0.928,P<0.001)。经过年龄校准后,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与BMD是否正常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较对照组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MD明显减低。腰椎BMD与患精神分裂症以及年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骨密度 定量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在骨质疏松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夏宁 廖冬发 +1 位作者 李相位 刘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定量CT(QCT)是在临床CT扫描的基础上,经过QCT体模校准和专业软件分析,对人体骨组织进行骨密度测量的方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相比,QCT不仅能有效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且检测不受骨质增生及血管钙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骨量情... 定量CT(QCT)是在临床CT扫描的基础上,经过QCT体模校准和专业软件分析,对人体骨组织进行骨密度测量的方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相比,QCT不仅能有效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且检测不受骨质增生及血管钙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骨量情况。近年来,QCT与骨质疏松(OP)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其在OP诊断、评估椎体骨质条件、预测骨折风险及抗OP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不断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该技术在OP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QCT在OP方面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定量CT 骨密度 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序列优化VBQs与QCT对骨质疏松诊断效能分析
4
作者 白雯琪 钱伟军 +3 位作者 蒋新新 李亚庆 李立 商飞翔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115,共10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包括T11~L2、L1~L2及单个椎体)基于MRI平扫多序列优化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 based on MRI,VBQ)与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得的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包括T11~L2、L1~L2及单个椎体)基于MRI平扫多序列优化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 based on MRI,VBQ)与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得的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density,vBMD)的相关性及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诊断价值,明确筛查及诊断分组的最佳“单个椎体窗口”及序列。材料与方法收集在开封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同时(扫描时间间隔小于3天)行胸腰段椎体1.5 T MRI及CT平扫且年龄大于18岁的健检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69例。分别测量胸腰段椎体及L3后方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MRI平均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进一步计算多序列(包括T11、T12、L1、L2、T11~L2及L1~L2)及优化的VBQ,其中T11~L2、L1~L2椎体的VBQ取平均值(多序列及优化的VBQ,包括VBQT1、VBQT2、VBQT2-STIR、VBQFLAIR、VBQ_(压脂优化)、VBQ_(压水优化)、VBQ_(共同优化))。测量T11、T12、L1、L2的vBMD,进一步取平均值计算T11~L2、L1~L2椎体vBMD。依次分别进行两次分组:(1)筛查分组,以vBMD=120 mg/cm^(3)为界限分为骨量正常组及非骨量正常组(OP+骨量减少);(2)诊断分组,以vBMD=80 mg/cm^(3)为界限分为OP组及非OP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探讨胸腰椎段椎体多序列及优化的VBQ与QCT-vBMD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究多序列及优化的VBQ对OP的诊断价值。结果(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单个椎体VBQ中,VBQ_((L2)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31,P<0.001);在L1~L2椎体平均值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61,P<0.001);在T11~L2椎体平均值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62,P<0.001)。值得注意的是,在L1椎体的VBQ中,VBQ_((L1)压水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463,P<0.001)。(2)从T11到L2,单椎体vBMD的均值依次递减,压脂序列优化的VBQ值依次递增。(3)ROC曲线分析显示:单个椎体中L2椎体诊断VBQ_((L2)压脂优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928,最佳截断值(Cut-off)为8.765,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8%。(4)筛查分组:在T11~L2水平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91),Cut-off值为7.829;在L1~L2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56),最大约登指数为0.492,敏感度为63.2%,特异度为86.0%,Cut-off值为8.406。(5)诊断分组:在T11~L2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91),Cut-off值为7.829;在L1~L2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912),最大约登指数为0.680,敏感度为86.0%,特异度为82.0%,Cut-off值为8.406。结论(1)多序列优化的VBQ与vBMD具有负相关性。(2)从T11到L2,单椎体的骨密度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增加;单个椎体可以预测OP的发生,在体检人群中比T11~L2或L1~L2的平均值预测价值高,单个椎体VBQ可以无辐射精准评价椎体骨质量,可以提示临床。(3)无论采用筛查标准还是诊断标准分组、无论是T11~L2、L1~L2,压脂优化的VBQ诊断效能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质量评分 磁共振成像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无辐射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价胸椎骨密度及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
6
作者 赵君禄 刘斋 +2 位作者 赵德园 聂关伟 任庆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9-1433,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 目的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别的峰值骨密度及骨丢失率。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30岁以后胸腰椎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80~89岁女性胸椎及腰椎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60.61%及61.34%,而男性分别为44.45%及49.35%。男性与女性胸腰椎骨密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性r=0.96、女性r=0.98,P<0.01)。结论胸椎及腰椎QCT均能准确地显示不同年龄组的骨密度及骨丢失情况,胸椎QCT可以作为评价和监测骨丢失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丢失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CT 胸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和骨质疏松症QCT诊断标准的验证 被引量:74
7
作者 李凯 陈捷 +18 位作者 赵林芬 陈义忠 周军 邵继满 曲海波 郝晓光 姜永宏 吴艳 张郡 汤光宇 张雪芹 张伟 李小荣 王玲 王亮 刘世炜 吴静 马远征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7-1262,1272,共7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mg/cm^3为正常,80~120mg/cm^3为低骨量,<80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445例Q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秦明伟 余卫 +6 位作者 孟迅吾 邢小平 徐苓 田均平 曹坚 严洪珍 葛秦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39-443,共5页
分析了445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值,其中男性190人、女,255人,年龄为10~80岁。结果表明:男、女腰椎松质骨骨密度的峰值均在10~19岁年龄组,女性峰值不低于男性,并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减少;女性骨密度变化情况不... 分析了445例正常人骨密度测量值,其中男性190人、女,255人,年龄为10~80岁。结果表明:男、女腰椎松质骨骨密度的峰值均在10~19岁年龄组,女性峰值不低于男性,并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渐减少;女性骨密度变化情况不同于美国女性;女性骨丢失在40~49岁年龄组后较为显著。认为在诸多影响骨丢失因素中,雌激素变化可能是我国妇女骨量明显丢失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定量 CT 骨质疏松 骨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指标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文领 鲁新红 +6 位作者 朱宁 苏春燕 白琼 田信奎 何莲 张爱华 王悦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6-340,346,共6页
目的分析营养指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横断面+前瞻观察性队列研究。设非慢性肾脏病对照,测定跟骨超声骨密度,透析患者同时评估臀围等营养指标,随访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入组透析患者131例、对照77例;透析患... 目的分析营养指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横断面+前瞻观察性队列研究。设非慢性肾脏病对照,测定跟骨超声骨密度,透析患者同时评估臀围等营养指标,随访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入组透析患者131例、对照77例;透析患者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中位值分别为-2.9和-2.0,P<0.001),多种因素校正后仍如此(F=11.042,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与透析、年龄、性别相关(P值均<0.05),与腰围、体质指数等无关,对血液透析患者单独分析则骨密度只与年龄、性别相关(P分别为0.02,0.005)。平均随访81.0月,透析患者发生骨折10例(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骨密度、糖尿病、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后透析龄长、臀围大、体质指数低、贫血重的患者骨折风险高[OR(95%CI)分别为1.029(1.007~1.051),1.485(1.016~2.171),0.414(0.193~0.891),0.827(0.691~0.989);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低于对照,并且独立于营养指标等多种因素;臀围、体质指数等指标影响新发骨折风险,提示透析患者减小臀围、提高体质指数可能减少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跟骨超声骨密度 营养指标 新发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定量超声法评价正常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患病率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秀梅 王亚平 +1 位作者 魏玲格 王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6-207,194,共3页
目的 评价正常女性跟骨超声随增龄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 用定量超声法测定了 2 72例正常女性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 (BUA) ,超声声速 (SOS)及骨硬度指数 (STI)。结果女性跟骨峰值骨量出现在 30~ 39岁。 5 0~ 84岁 3组与峰值... 目的 评价正常女性跟骨超声随增龄骨量丢失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 用定量超声法测定了 2 72例正常女性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 (BUA) ,超声声速 (SOS)及骨硬度指数 (STI)。结果女性跟骨峰值骨量出现在 30~ 39岁。 5 0~ 84岁 3组与峰值组以及两两之间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1)。老年组骨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 2 6 %~ 37%和 4 2 %~ 6 9%。在各个年龄组中 ,STI丢失率最高 ;STI和BUA骨质疏松检出率相近 ,均大于SOS。结论 跟骨超声的 3项指标均可用于区分绝经前、后的妇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定量超声法 正常女性 骨丢失 骨质疏松 患病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骨质疏松症超声骨密度筛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罗鹏飞 潘晓群 +4 位作者 苏健 万亚男 林萍 张永青 周金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12-1517,共6页
目的掌握江苏省居民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现状,分析影响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高危人群的因素,为OP的社区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6个城市分别随机选择6个城区,每城区内随机选择3个社区,在社区内随机选择40~69岁居... 目的掌握江苏省居民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现状,分析影响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高危人群的因素,为OP的社区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在江苏省6个城市分别随机选择6个城区,每城区内随机选择3个社区,在社区内随机选择40~69岁居民至少250名,开展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并描述和分析结果。结果全部调查对象BMD(T值)平均水平为-0.93±1.01,女性(-0.89±1.04)高于男性(-1.03±0.94),40~44岁组和45~49岁组的T值均值较高,65~69岁组最低;共3346名(50.91%)调查对象被评为OP高危个体,其中3087名(46.97%)为骨量减少,259名(3.94%)为OP;高危人群比例男性(1208名,58.41%)高于女性(2138名,47.47%),60~69岁人群最高(67.07%),40~49岁组最低(34.50%);无论男女,高中中专、大专以上人群的相对高危风险均小于小学初中人群,女性中商业/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从业者分别是机关公务员的0.588倍和1.435倍。食用奶类及制品(OR=0.832)和每天步数5000步以上的人群(OR=0.846)被列为高危人群的比例都相对低。结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均可影响BMD的分布和OP高危风险,日常食用奶类及制品和每天步数5000步以上是OP高危的保护因素,在开展社区居民OP筛查和诊断时应针对以上因素相关的目标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高危人群 骨密度 超声骨密度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定量CT(QCT)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2018) 被引量:240
12
作者 程晓光 王亮 +2 位作者 曾强 吴静 《中国定量CT(QCT)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工作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3-737,共5页
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因其成像技术优势,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科研以及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更好地规范QCT在骨质疏松症诊疗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中... 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因其成像技术优势,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科研以及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更好地规范QCT在骨质疏松症诊疗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联合11个学术团体,组织全国著名的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QCT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文献进行认真复习,并重点结合中国国内研究的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参考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美国放射学院和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已经发布的相关指南,制定了本QCT诊断指南。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QCT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妇女腰椎及髋关节定量CT骨密度测量诊断骨质疏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邓德茂 何欣 +6 位作者 李家言 张建 黄增超 袁文昭 孙伟杰 王玲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比较绝经后妇女L2~L4椎体及髋关节两个部位的定量CT骨密度(BMD)测量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175例绝经妇女,年龄48~96岁,平均年龄为69±9岁。同时QCT测量L2~L4椎体的平均体积骨密度及髋关节类DXA的面积骨密度,右股骨颈和... 目的比较绝经后妇女L2~L4椎体及髋关节两个部位的定量CT骨密度(BMD)测量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175例绝经妇女,年龄48~96岁,平均年龄为69±9岁。同时QCT测量L2~L4椎体的平均体积骨密度及髋关节类DXA的面积骨密度,右股骨颈和全髋二个感兴趣区(ROI)。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80 mg/cm3)和WHO髋关节DXA骨密度诊断标准即股骨颈或全髋感兴趣区的T值(-2.5 SD)进行骨质疏松诊断。比较二者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结果 175绝经后妇女中,QCT骨密度测量腰椎部位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是44%(77/175)。如果采用髋部检查股骨颈部位为11%(19/175),全髋部位为14%(24/175),或二者任一部位为18%(31/175)。如果只做腰椎,不做髋关节,有7人漏诊,而如果只做髋关节,不做腰椎会漏诊44人。结论采用QCT骨密度测量,绝经妇女腰椎检查骨质疏松检出率为44%,而髋部检查检出率为18%。采用QCT骨密度测量,测量腰椎一个部位就可以诊断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测量 定量 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QCT探索骨质疏松症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 被引量:23
14
作者 黄敬 王胜林 +4 位作者 赵亮 刘小波 曹振东 任丽杰 崔志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应用QCT检测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 ,探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制造 60 0HQ的CT(单能 ) ,对 12个年龄段 (5年为 1段 ) 5 14名 (男 2 0 6人 ,女3 0 8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严重... 目的 应用QCT检测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 ,探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制造 60 0HQ的CT(单能 ) ,对 12个年龄段 (5年为 1段 ) 5 14名 (男 2 0 6人 ,女3 0 8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严重腰椎疾病者 ) ,进行L3松质骨BMD检测。结果①峰值骨密度位于 3 0岁年龄段 ,男性 (2 2 7 8± 2 7 0 )mg/cm3;女性 (2 40 9± 2 9 0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 (P <0 0 1) ,至 45岁年龄段时 ,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 :女性 5 0岁、男性5 5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二 ,第一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均值降低 2 5SD以上。第二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减少 3 0 %以上可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④首次提出骨质疏松分 4级 (Ⅰ、Ⅱ、Ⅲ、Ⅳ级 )诊断标准及诊断量化表。结论 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②骨质疏松分级诊断标准 ,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指标。③诊断量化表能帮助临床医师直接、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T 骨质疏松症 诊断 分级诊断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妇女骨矿密度标准QCT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娄明武 王秀荣 +2 位作者 王顺兴 王静波 杨广夫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建立深圳地区绝经期前后妇女骨矿密度正常参考值QCT标准。方法 使用西门子PLUS 4POWER机的Osteo软件对 12 0例 3 0~ 69岁深圳地区妇女进行腰椎 1~ 3椎体松质骨和密质骨骨矿密度进行测量。结果 QCT测量结果与灰重呈直线相关 ,... 目的 建立深圳地区绝经期前后妇女骨矿密度正常参考值QCT标准。方法 使用西门子PLUS 4POWER机的Osteo软件对 12 0例 3 0~ 69岁深圳地区妇女进行腰椎 1~ 3椎体松质骨和密质骨骨矿密度进行测量。结果 QCT测量结果与灰重呈直线相关 ,并可用如下直线回归方程表示 :灰重 =0 92 43 2×BMD +3 9 0 63 3 ,相关系数r =0 913 6。各年龄组的骨矿密度基本与国内其他城市报道一致。结论 使用QCT建立了该地区绝经期前后妇女正常骨矿密度正常参考值 ,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地区 妇女 骨矿密度 定量CT QCT标准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定量CT诊断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光 韩邕 +2 位作者 孙晶 刘景鑫 韩学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23,共4页
目的用QCT方法研究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方法利用自制固体标准体模,对323例20~69岁正常人腰椎行QCT测量。用不同诊断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自制标准体模精确性和准确性分别是0.1%和8.6%,性能可靠。健康年... 目的用QCT方法研究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方法利用自制固体标准体模,对323例20~69岁正常人腰椎行QCT测量。用不同诊断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自制标准体模精确性和准确性分别是0.1%和8.6%,性能可靠。健康年青人BMD均值以下2.5s的骨量截断值本组男性为113.75mg/cm3。女性为113.67mg/cm3。讨论目前尚没有统一的骨质疏松QCT诊断标准。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QCT 体模 定量CT 骨量 正常人 BMD 年青人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QCT骨密度正常值调查与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20
17
作者 赵文俐 陈贤志 +2 位作者 王俊山 石志峰 李声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 通过对深圳地区正常人群腰椎骨密度测量 ,获得本地区QCT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 采用CT扫描机 ,羟磷灰石固体体模和QCT骨密度测量软件 ,选择了无骨质疏松疾病的正常人 1 0 2 8例 ,扫描第 3、第 4腰椎中层横断面 ,做QCT骨密度测... 目的 通过对深圳地区正常人群腰椎骨密度测量 ,获得本地区QCT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 采用CT扫描机 ,羟磷灰石固体体模和QCT骨密度测量软件 ,选择了无骨质疏松疾病的正常人 1 0 2 8例 ,扫描第 3、第 4腰椎中层横断面 ,做QCT骨密度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得到男女人群骨峰值和年龄组均值。通过对年龄组数据进行不同标准的统计处理 ,探讨较为合理的诊断标准。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 (单纯松质和包括皮质 )的对比 ,探讨QCT与其他方法的差异。结果 根据 2 1~ 35岁年龄段统计出的骨峰值男性第 3腰椎为 1 65 85± 30 1 7,第 4腰椎为 1 70 95± 31 81。女性第 3腰椎为 1 75 33± 2 6 95 ,第 4腰椎为 1 81 97± 2 7 63。采用 4种不同的骨峰值降低标准统计骨质疏松症检出率 ,发现M 2 5 %组检出率偏高 ,M 30 %与M 2S较接近。包括皮质骨的测量降低敏感性。结论 进行深圳地区骨密度正常值调查 ,获得了男女人群骨峰值和年龄组均值 ,临床诊断建议采用骨峰值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地区 QCT 骨密度 正常值 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骨密度特点: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玲 杨明辉 +10 位作者 苏永彬 刘艳东 葛宇峰 伊辰 黄朋举 闫东 刘兴利 何波 吕梁 程晓光 吴新宝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Pro软件中的CT X线吸收检测法(CT X-ray absorptiometry,CTXA)髋部分析系统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髋部面积和体积骨密度。方法纳入低能量髋部骨折...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Pro软件中的CT X线吸收检测法(CT X-ray absorptiometry,CTXA)髋部分析系统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髋部面积和体积骨密度。方法纳入低能量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47例及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528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QCT扫描。CTXA测量股骨近端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包括:全髋(total hip,TH)、股骨颈(femoral neck,FN)、大转子(trochanter,TR)和转子间区(intertro-chanter,IT),并测量相应ROI的面积骨密度(areal BMD,aBMD)(g/cm^(2))和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MD,vBMD)(mg/cm3)。结果髋部骨折组和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4.8±9.2)岁和(68.1±8.8)岁。健康对照组TH aBMD和FN aBMD分别为(0.7±0.1)和(0.6±0.1)g/cm^(2),而髋部骨折组TH aBMD和FN aBMD分别为(0.6±0.1)和(0.5±0.1)g/cm^(2)。髋部骨折组TH aBMD/vBMD、FN aBMD/vBMD、TR aBMD/vBMD及IT aBMD/vBM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股骨近端各ROI的aBMD与身高和体质量均有相关性,但与校正年龄后的身高和体质量无相关;而股骨近端各区域的vBMD与身高无明显相关,与体质量存在弱相关性。结论与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相比,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各区域的aBMD和vBMD均明显降低,但在不同年龄层,骨密度减低的区域不同。vBMD不受身高体质量影响,因而脆性骨折风险预测应用vBMD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髋部骨折 女性 面积骨密度 体积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近端形态结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乐洋 范永前 +4 位作者 林伟龙 杨丰建 陈聪 林上进 潘依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4-651,共8页
目的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比较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及进行髋部几何结构分析。... 目的利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比较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93例因髋部骨折收治入院的患者行QCT扫描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及进行髋部几何结构分析。患者年龄70~96岁,平均年龄(82.31±7.76)岁,男性21例,女性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62例。分析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包括股骨颈区域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CSA)、横截面转动惯量(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截面模量Z值(cross-sectional modulus Z,Z score)、屈曲比率(buckling ratio,BR)、皮质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h)以及髋关节轴线长度(hip axis length,HAL)。结果 QCT所测两种髋部骨折在髋部各区域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股骨颈骨折组的CSA小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而股骨颈骨折组的HAL大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股骨颈骨折组在股骨颈前上象限的CTh小于粗隆间骨折组(P<0.05)。结论股骨颈CSA较小、HAL较长、CTh较薄的老年人群跌倒后更容易造成股骨颈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髋部 骨密度 几何结构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骨超声和骨矿含量的改变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文萍 薛延 +1 位作者 田巍 李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807-808,共2页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 (BUA)、超声声速 (SOS)、髋部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 (BMD)变化 ,进一步了解COPD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测定COPD老年男性患者及对照组各 3 0例的跟骨BUA、SOS和股骨颈...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 (BUA)、超声声速 (SOS)、髋部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 (BMD)变化 ,进一步了解COPD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测定COPD老年男性患者及对照组各 3 0例的跟骨BUA、SOS和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BMD、BMC以及动脉血气。结果 老年COPD组的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BMD、BMC以及跟骨的BUA、SOS均较对照组的测定值低 ,差异有显著性。COPD组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较对照组低 (P <0 .0 1)。结论 COPD患者因缺氧引起各脏器受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定量超声 骨密度 骨矿含量 CDPD BMC BMD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