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ction:Identification of SSR markers linked to the abscission of cotton boll traits and mining germplasm in Cotton
1
作者 SHUI Guangling LIN Hairong +9 位作者 MA Xiaomei ZHU Bo HAN Peng AINI Nurimanguli GUO Chunping WU Yuanlong PAN Zhenyuan YOU Chunyuan SONG Guoli NIE Xinhui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Correction:J Cotton Res 7,20(2024)https://doi.org/10.1186/s42397-024-00180-3 Following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al article(Shui et al.2024),the author found 5 errors in the published article.1.One of the author’s nam... Correction:J Cotton Res 7,20(2024)https://doi.org/10.1186/s42397-024-00180-3 Following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al article(Shui et al.2024),the author found 5 errors in the published article.1.One of the author’s name has been corrected from Gou Chunping to Guo Chunping.2.The reference(Zhao SQ.2016)in Table 2 has been updated to:Zhao SQ.Analysis on the major gene and multigene mixed inheritance and QTL mapping for early maturity traits in upland cotton.Chin Acad Agric Sci.2016.https://doi.org/10.3969/j.issn.20160050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3.In’Results’part,’Phenotype analysis of 238 cotton boll abscission among cotton accessions’paragraph,the phenotype analysis of AR1 ranging from 19.27%–63.79%,which was wrongly written as 19.27%-63.97%.4.The‘2018KRL’is modified to‘2018KEL’in Table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MPLASM traitS COT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种质资源品质特性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昝香存 常莹莹 +3 位作者 董海滨 张煜 陈弯 齐学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为了提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筛选优异育种亲本资源,进一步改良小麦品质并提供优异资源,本研究以607份小麦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供试小麦种质的13个品质性状指... 为了提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筛选优异育种亲本资源,进一步改良小麦品质并提供优异资源,本研究以607份小麦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供试小麦种质的13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年代来源种质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小麦种质资源的13个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2.28%~79.56%,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糊化特性指标峰值时间的变异系数最低,且2000年以后的品种在多个性状指标间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年代来源种质的品质比较结果表明,从地方品种(1949年以前)到1949-2000年的品种再到2000年以后的品种,随着年代的推移,面粉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反映面筋强度的面筋指数、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指标则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峰值粘度和衰减值的变化趋势为1949-2000年的品种>地方品种>2000年以后的品种,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峰值粘度与其他多个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小麦品种选育的指导目标性状。系统聚类分析将小麦种质分为6类,不同类群间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第Ⅲ类群具有面粉吸水率低、面筋指数低等特征;第Ⅳ类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和峰值粘度高的特征。同时,还鉴定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及稳定时间4个指标同时达到强筋标准的种质4份,同时达到弱筋标准的种质1份。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及优质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多样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搭载实践十号卫星的不同小麦品种突变体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福彦 李浩 +5 位作者 陈晓杰 王嘉欢 程仲杰 赵婉 范家霖 张建伟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讨卫星搭载对小麦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周麦18、周麦22和汶农1... 为探讨卫星搭载对小麦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周麦18、周麦22和汶农14小麦品种干种子的SP3代农艺性状变异和SP5代突变系的HMW-GS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发现,航天诱变SP3代农艺性状与其野生型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小麦品种对太空环境的敏感性不同。航天搭载能够诱发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发现3个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频率分别为2.15%、3.66%和5.21%,其中汶农14突变体HMW-GS亚基变异频率最高。21个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周麦18和周麦22的航天诱变突变体与其野生型差异标记数量均不超过2个,而汶农14航天诱变的部分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间差异标记数量较多,且株高和穗型等性状发生了遗传分离。综上,航天诱变使小麦基因组和蛋白组发生变异,所创制的优异特色突变体可为小麦育种的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的研究利用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卫星搭载 突变体 农艺性状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新疆水稻农艺性状、品质与产量间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志强 朱凌云 +6 位作者 唐福森 康民泰 袁杰 张燕红 王奉斌 杜孝敬 侯天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3,共7页
为水稻品种选育中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指明方向,高质高效完成目标性状选定,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新疆常用的2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及产量等15个性状指... 为水稻品种选育中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指明方向,高质高效完成目标性状选定,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新疆常用的2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及产量等15个性状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高的农艺性状为千粒重、株高和结实率;关联度高的2个外观品质是粒长和长/宽比;关联度高的2个碾米品质是出糙率和精米率;关联度高的1个蒸煮品质是直链淀粉含量。在研究水稻品质影响因素时应注重考虑粒长、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指标,且应以水稻长/宽比、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等性状作为参考指标。同时产量方面要侧重千粒重、株高和结实率的改良。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黄酮对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苏晓月 吕转平 +1 位作者 王艳萍 刘英玉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6,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桑叶黄酮对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39.15±1.27)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寒杂交育肥羊96只,平均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肉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 试验旨在探究桑叶黄酮对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39.15±1.27) 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寒杂交育肥羊96只,平均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肉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桑叶黄酮。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 mg/kg和600 mg/kg桑叶黄酮可以显著提高肉羊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和600 mg/kg桑叶黄酮可以显著提高肉羊肌肉pH24h值和系水力(P<0.05),显著降低滴水损失(P<0.05);显著提高肉羊屠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P<0.05)。饲粮中添加200、400和600 mg/kg桑叶黄酮均可以显著提高肉羊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400 mg/kg和600 mg/kg桑叶黄酮可以显著提高肉羊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桑叶黄酮可以提高肉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屠宰性能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综合考虑养殖的经济效益,桑叶黄酮在肉羊养殖中的推荐添加量为4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黄酮 肉羊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杰 许桂玲 +1 位作者 冯跃华 黄佑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8,共6页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 水稻叶片承载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多重生理功能,是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沿主脉剖分,水稻叶片可一分为二,其两侧在宽度、厚度、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氮含量等形态与生理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一种独特而明显的横向不对称性。在自然界中,对称和不对称性普遍存在,而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不对称性被细分为波动不对称、单向不对称和双向不对称三大类。现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属于单向不对称,即主脉的一侧相较于另一侧更宽、更厚、更粗糙,同时SPAD值和氮含量也相对较低。此外,由于水稻植株具有分蘖的生长特性,这使得水稻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在位置分布上呈现出特有的规律。在水稻群体中,叶片的光滑侧(即窄侧和薄侧)无论是居左还是居右,其概率均接近50%。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位置分布特征与这一50%的理想分布概率视为一种波动不对称的表现。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水稻叶宽的部分调控基因也对叶片的横向不对称性程度产生着影响。其中,Leaf lateral symmetry 1(LSY1)是目前已知并明确报道的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相关的调控基因。本文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综述了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的研究进展,并将其分为单叶、单茎、单株和群体四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关于水稻叶片横向不对称性在作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匮乏,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可能产生的显著影响尚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片 不对称性 形态性状 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年生火力楠半同胞家系遗传评价与选育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清彬 孟景祥 +4 位作者 李保军 陈海军 方碧江 郭朗 田生辉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火力楠生长指标和形质性状在不同半同胞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探究遗传型和环境互作对火力楠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良好的半同胞家系,为火力楠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方法】以采集自广东和广西等12... 【目的】研究火力楠生长指标和形质性状在不同半同胞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探究遗传型和环境互作对火力楠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良好的半同胞家系,为火力楠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方法】以采集自广东和广西等12个火力楠天然和次生林分的75个家系的种子为试验材料,于广东和福建两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半同胞家系测定林,在2年生和3年生时进行生长指标调查,4年生和8年生时进行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调查。利用ASReml v3.0软件分析2个试验点中75个家系的各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家系遗传力和B型相关值。以8年生性状遗传关联结果为参考,采用材积性状育种值和形质性状综合育种分别对广东和福建试验材料进行综合筛选。【结果】在各测定年龄,75个家系树高、胸径、材积、主干通直度、主干分叉性、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和枝下高等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8年生树高和胸径、8年生主干分叉性、8年生侧枝粗细、8年生侧枝分枝角和8年生枝下高在2个试验点中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0.25,受遗传影响较大,具有一定选育潜力。B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受家系×环境效应影响为中等或较大,说明火力楠性状评价和遗传选育必须考虑遗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树高、胸径与材积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与主干分叉性、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存在负相关。经育种值筛选,在广东试验点获得综合性状优良家系1个(F44)、在福建试验点获得综合优良家系1个(F7)。【结论】所有性状在火力楠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地点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和形质指标变异受遗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其中材积性状同时具有较大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选育潜力较大。在2个试验点各选出1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分别为广东的F44和福建的F7。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火力楠主要性状的遗传评价提供重要信息,并对进一步多性状良种选育提供核心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楠 半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形质性状 家系遗传力 综合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的茶梅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莹 解丰羽 +1 位作者 孙迎坤 李辛雷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为了筛选出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方法并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216个茶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45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采用不同... 为了筛选出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方法并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216个茶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45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采用不同取样比例(10%、20%和30%)、取样方法(优先取样法结合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优先取样法结合多次聚类变异度取样法和完全随机取样法)和聚类方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不加权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和离差平方和法)构建茶梅核心种质,并利用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率和表型频率方差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茶梅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方法为采用优先取样法结合多次聚类变异度取样法取样,取样比例为20%,并采用重心法聚类。利用该方法构建的茶梅初级核心种质包含43个品种,其总体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1.074)高于总群体,表型保留比率达0.978,表型频率方差为0.063。说明采用适宜方法构建的茶梅初级核心种质能够有效代表茶梅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梅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的石斛数量性状分级与表型多样性评价
9
作者 钟海丰 陈宇华 +3 位作者 陈剑锋 钟声远 林觅 刘中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929,共14页
为客观科学描述石斛数量性状,以85个石斛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个数量性状分布特点,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和极差法确定分级范围,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植株... 为客观科学描述石斛数量性状,以85个石斛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个数量性状分布特点,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和极差法确定分级范围,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植株大小、假鳞茎长度等15个性状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分级;而花数量、花序梗长度等其他5个性状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极差法分级,确定了20个数量性状的分级范围。各数量性状在品种内表现较稳定,品种间变异丰富,品种内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44%~17.33%和24.99%~124.03%,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16~2.05之间,表明供试品种适合作为分级研究的对象。各性状间普遍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花纵径与花横径、侧萼片长度、花瓣长度,中萼片长度与侧萼片长度、花瓣长度,侧萼片长度与花瓣长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可以减少此类性状,提高DUS测试效率。主成分分析显示,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78%,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73.54%,代表花的大小,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1.24%,代表花的数量和植株高度。在欧式距离约为60处可将85个石斛品种分为两个类群,主要体现在植株大小和花纵横径上的差异;第Ⅱ类群在欧式距离约为30处又可分为2个亚类群,主要表现在花数量、花序梗长度上的差异。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花数量在品种间区分能力强,可新增作为石斛DUS测试分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数量性状 分级 DUS测试 表型多样性 分组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任慧波 崔清明 +9 位作者 杜丽飞 朱吉 邓缘 胡雄贵 左剑波 刘莹莹 李华丽 喻国均 陈晨 彭英林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0,共6页
为了评价PIC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试验屠宰了健康的PIC猪9头,测定了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和肌肉成分等相关指标,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宰前活重为123.78 kg的PIC猪,屠宰率为75.58%,瘦肉率为60.8%,平均背膘厚25.62 mm,... 为了评价PIC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试验屠宰了健康的PIC猪9头,测定了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和肌肉成分等相关指标,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宰前活重为123.78 kg的PIC猪,屠宰率为75.58%,瘦肉率为60.8%,平均背膘厚25.62 mm,眼肌面积45.95 cm 2,滴水损失2.14%,嫩度43.56N,肌内脂肪含量2.23%,总氨基酸含量20.3%,饱和脂肪酸含量41.54%,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8.44%。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IC猪的宰前活重与屠宰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MUF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UF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水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718,二者间线性模型Y=-0.9985x+75.299,决定系数R^(2)为0.5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猪 胴体性状 肉质性状 脂肪酸 氨基酸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城烟区烤烟品种(系)筛选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大海 高凯 +5 位作者 张宁波 朱言福 李嘉琦 高玉龙 李斌 管恩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22-26,共5页
为筛选出适宜山东诸城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以NC89作为常规对照,以当地主栽品种中烟100作为副对照,对QY2329、YY021和HB0901等9个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 为筛选出适宜山东诸城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以NC89作为常规对照,以当地主栽品种中烟100作为副对照,对QY2329、YY021和HB0901等9个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的生育期在130~140 d;植物学性状方面,HB0901田间生长不齐,其余品种(系)田间生长均为较齐或整齐,YY021、LY2804、CF241、HB056、龙江0110和LY716-2整个生育期长势强;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系)株高118.5~162.8 cm,叶数20.0~29.3片,节距2.9~4.8 cm,茎围9.9~11.4 cm,腰叶长61.6~72.8 cm,腰叶宽30.1~39.8 cm;抗病性方面,各品种(系)主要发生病害为黑胫病、角斑/野火病和病毒病;经济性状方面,各品种(系)产量在2141.70~2795.10 kg/hm^(2),均高于对照NC89,其中HB0901、CF241、YM2020、龙江0110和LY716-2的产量高于副对照中烟100,CF241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均价31.32元,产值85672.73元/hm^(2),上中等烟比例达96.45%。综合田间生长状况及产值情况来看,CF241株型中等,生育期适中,分层落黄明显,田间长势及抗病性强,经济性状表现突出,综合表现最好;另外HB0901和龙江0110株型中等,分层落黄明显,抗病性强,经济性状表现优良;LY716-2株型高大,抗病性强且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综上,CF241、HB0901、龙江0110和LY716-2品种(系)适宜在诸城烟区进一步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品种筛选 抗病性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其潜在育种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梅 管方念 +6 位作者 龙黎 张潇月 高梦茹 李豪 魏育明 蒋云峰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63,共13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并解析抗性基因与产量改良协同效应,为有效利用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以成株期高抗小麦条锈病农家种笨蚰子麦为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F_(2)和F_(2∶3)群体,利用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对双亲及群体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并结合外显子测序技术(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with exome capture sequencing,BSE-seq)对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开发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跟踪标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揭示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抗病与产量协同改良中的遗传效应。【结果】抗性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结合BSE-seq技术在5BS和7DS染色体上鉴定到2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主效QTL,暂命名为QYr.BYZ-5BS和QYr.BYZ-7DS,分别可解释9.06%~11.07%和27.36%~29.90%的表型变异。进一步证实QYr.BYZ-7DS的条锈病抗性效应来源于已知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Yr18,而QYr.BYZ-5BS可能是1个抗条锈病潜在新基因,并针对该基因开发了可用于辅助选择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分子跟踪标记KP5B_83.68。基于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发现,在西科麦5号遗传背景下成株期抗性基因QYr.BYZ-5BS和Yr18的单独存在或聚合在有效减少条锈菌侵染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分蘖数和降低株高。【结论】从农家种笨蚰子麦中鉴定到1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新QTL(QYr.BYZ-5BS)并开发了其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跟踪标记KP5B_83.68;遗传效应揭示了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产量协同改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育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 回交改良 产量相关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13
作者 郁书君 岑若邦 +4 位作者 刘佳美 景衍之 李美芬 冯倚琪 黄久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1-760,共20页
为了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研究以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7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采用变异系数、数量分级、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的数据分析... 为了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研究以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7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采用变异系数、数量分级、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供试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7个数量性状的品种内变异幅度为7.52%~29.27%,其中2个小于10%,3个在10%至20%之间,2个大于20%;品种间变异幅度为20.15%~41.08%,全部超过20%。这说明三角梅数量性状在品种内的变异程度属于中等水平,而在品种间的变异程度属于较高水平,利用品种间的数量性状差异鉴别品种的可能性较大。(2)概率分级法比传统的等距离分级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更适用于该研究的数量性状分级。(3)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全部大于1.00;13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8~2.74,其中8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00,这说明三角梅表型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4)主成分分析可将20个表型性状简化为8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8.689%。第1主成分由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柄长度决定,说明叶片的数量性状是区分三角梅品种的最主要性状指标。(5)Q型聚类分析主要依据叶片和苞片的大小将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分为4类。综上认为,三角梅表型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叶片与苞片是三角梅品种的主要性状指标,同时运用科学合理的概率分级法,对鉴别品种、种质创新与育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梅 种质资源 表型多样性 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下游不同生境入侵植物刺果瓜种群果序性状特征比较
14
作者 张梅 丛培东 +2 位作者 刘利 李海燕 杨允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21-2229,共9页
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是我国重点管理的一种入侵有害杂草,近年来在鸭绿江下游呈扩散爆发趋势,对农业生产及城市绿化产生了严重影响。以农田、路边以及宅旁等3种生境刺果瓜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 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是我国重点管理的一种入侵有害杂草,近年来在鸭绿江下游呈扩散爆发趋势,对农业生产及城市绿化产生了严重影响。以农田、路边以及宅旁等3种生境刺果瓜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比较了刺果瓜果序构件性状差异及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刺果瓜果序、果刺生物量和果实百粒重表现出中等变异(31.62%~47.66%),果序长度、果序宽度表现出弱变异(8.34%~10.61%)。其中,路边、宅旁生境果序构件生物量变异系数大于农田生境。2)农田、宅旁果序长度、果序体积明显大于路边生境,宅旁、农田和路边果序宽依次减小。3)农田、宅旁果序生物量显著大于路边生境,农田、宅旁和路边果实生物量依次减小,而农田果实百粒重显著大于宅旁、路边生境。4)果序体积与果实个数、果序宽度及长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果实生物量与果序生物量、果序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生境间刺果瓜果序构件性状及生物量特征有明显差异,果序构件性状和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体现了刺果瓜繁殖体构件的资源分配方式和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果瓜 入侵植物 果序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和偶见种植物性状网络及其适应策略
15
作者 王雪 李林 +3 位作者 魏识广 周景钢 胡妍 阴宇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89-4899,共11页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植物叶片性状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植物通过调节网络中性状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本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植物性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性状网络框架,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选取112个物种,根据多度划分为84个常见种和28个偶见种,测定了20个植物性状并将其归类为经济性状、气孔性状和能量性状。同时通过计算性状的网络度、边密度、模块度指标,构建植物性状网络。研究表明:(1)在不同的植物性状网络中,模块的数量和组成具有差异性。常见种的性状边密度介于0.08—0.16之间,较偶见种低;模块化程度介于0.27—0.38之间,较偶见种高。(2)常见种的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Pmass)是植物性状网络中最重要的因子,表现出较高的网络度;叶片比水导率(Kl)和单位面积气孔导度(gsa)的贡献最小,表现出较低的网络度。偶见种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厚度(Thk)网络度最高,瞬时用水效率(WUEi)和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Nmass)网络度较低。(3)常见种的经济性状最为重要;偶见种的能量性状最为重要;气孔性状在常见种的性状网络中重要性最低。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性状网络存在差异,反映出植物性状之间具有差异化协同运作机制。植物性状特征及其网络结构框架反映出常见种和偶见种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常见种优先考虑经济性状之间的联系,而偶见种优先考虑能量性状间的协同作用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网络参数 性状网络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16
作者 卫晓轶 孙佩 +6 位作者 李方杰 史大坤 魏锋 刘俊恒 宋宾宾 常志杰 刘红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4,共8页
为探明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对产量的影响,进而选育出高产抗逆玉米杂交种,本研究以4个玉米杂交种及其对应的父母本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特征参数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杂交种F1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对玉米产... 为探明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对产量的影响,进而选育出高产抗逆玉米杂交种,本研究以4个玉米杂交种及其对应的父母本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特征参数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杂交种F1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对玉米产量相关性状而言,穗长、行粒数、单穗重、穗粒重的杂种优势相对较大,穗行数、粒宽、粒厚和百粒重的杂种优势较小;对玉米叶片气孔特征参数而言,近轴面气孔面积、气孔面积指数及远轴面气孔长度、气孔面积和气孔周长的杂种优势较大,近轴面和远轴面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杂种优势较小。在一定空间尺度范围内,硕育172和硕育173的气孔空间布局最规则,且呈规则分布的尺度范围更大;硕育172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品种;硕育172的产量最高,宝景186次之,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种的气孔面积越小、气孔密度越大、气孔指数越高,则其抗逆性越强,产量也越高。该结论可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气孔特征 产量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产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鲁珊 毛彩云 +2 位作者 刘炳甫 陆建章 岳金生 《作物研究》 2025年第2期91-94,115,共5页
为了探索沧州地区夏播玉米沧农199和郑单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21—2022年在沧州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00万、6.75万、7.50万株/hm^(2)3个密度处理,对2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沧农199比郑单95... 为了探索沧州地区夏播玉米沧农199和郑单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21—2022年在沧州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00万、6.75万、7.50万株/hm^(2)3个密度处理,对2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沧农199比郑单958早熟9.0 d,其积温需求相对较低,在沧州地区作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种植可以完全成熟;郑单958在6.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和产值最高,其大田生产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沧农199在6.75万~7.50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和产值较高,且其在3种种植密度下的产值均高于郑单958。综合分析,沧农199具备早熟、丰产、宜机收等优良特性,适宜在沧州生态类型区大面积推广,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沧农199 郑单95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板栗品种资源坚果表型多样性分析及评价
18
作者 张馨方 张树航 +4 位作者 李颖 郭燕 刘金雨 范丽颖 王广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5,共12页
探讨燕山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资源表型多样性,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其重要坚果表型性状进行靶向性评价。采集118份燕山板栗品种资源的坚果表型性状数据(11个描述型性状和15个数值型性状),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隶... 探讨燕山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资源表型多样性,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其重要坚果表型性状进行靶向性评价。采集118份燕山板栗品种资源的坚果表型性状数据(11个描述型性状和15个数值型性状),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旨在依据各品种坚果表型特性匹配适宜的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1个描述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3(茸毛多少)~1.14(坚果颜色),变异系数范围为11.63%(筋线明显程度)~51.07%(接线形状)。15个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3.09%(出仁率)~24.69%(种壳重),其中种壳重、单蓬重、种仁重和单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20%;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5(底座宽)~2.09(坚果长);大多数值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0.768%,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可作为坚果大小相关的综合指标。坚果经济性状综合得分较高的品种资源包括尖栗、南垂5号、兴隆1号、马兴栗、燕栗1号、大板红、燕丽、平泉(葛)、抚宁薄皮和替码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坚果表型 经济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特征及对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杨姝 白伟 +1 位作者 蔡倩 杜桂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14-2526,共13页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 为明确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资源利用机制,筛选适宜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最优行比配置方式,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典型旱作农业区辽宁阜新设置了2行玉米间作2行紫花苜蓿(2M2A)、2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2M4A)、4行玉米间作4行紫花苜蓿(4M4A)、玉米单作(M)和紫花苜蓿单作(A)5个试验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间作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光分布及植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系统中紫花苜蓿冠层PAR明显小于玉米冠层;玉米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而得到改善,间作玉米穗位层透光率较单作玉米提高28.8%~178.4%,底层的透光率亦大于单作,但与单作差异不显著;紫花苜蓿群体光环境因间作模式变差,间作紫花苜蓿冠层透光率较单作紫花苜蓿降低21.4%~59.2%,底层透光率降低40.3%~50.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大,果穗长度显著增加,果穗直径略有增加,秃尖长度略有减小;间作玉米通过显著提高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为13.29%~28.22%;间作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较单作降低20.91%~49.20%。总之,间作模式改变了玉米‖紫花苜蓿间作群体的光分布,适宜的行比配置可以平衡玉米‖紫花苜蓿对光的竞争,改善植物性状,提高产量。3种间作模式相比较,2M4A土地当量比(1.01)最高,有一定的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0.8%和10.5%;4M4A土地当量比为1.00,没有间作优势,其纯效益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分别提高1.9%和11.8%。综合考虑间作优势和纯效益2个指标,2M4A是东北旱作农业区适宜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紫花苜蓿 光分布 植物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高产大豆品种辽豆32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张立军 张丽 +4 位作者 孙旭刚 王昌陵 李盛有 王文斌 曹永强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5,共8页
为明确高产大豆品种辽豆32最适种植密度,本研究在大田生产模式下设置16.5万、22.5万、28.5万、34.5万和40.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在生育进程、形态、干物质积累、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以期... 为明确高产大豆品种辽豆32最适种植密度,本研究在大田生产模式下设置16.5万、22.5万、28.5万、34.5万和40.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在生育进程、形态、干物质积累、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开花和成熟时间有所延迟,16.5万株·hm^(-2)处理生育期最短,22.5万株·hm^(-2)及以上密度处理间无差异;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提高,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和单位面积节数则大体上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大豆植株个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但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呈增加趋势;种植密度增加降低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其中与16.5万株·hm^(-2)密度处理相比,34.5万和40.5万株·hm^(-2)处理上述指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3.82%~26.19%和32.90%~35.71%、27.30%~30.56%和38.60%~38.89%、18.82%~21.05%和28.24%~29.83%,以及13.54%~14.36%和23.87%~25.25%,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种植密度的增加限制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但最终产量则表现为22.5万株·hm^(-2)处理最高,较16.5万株·hm^(-2)处理提高了21.60%~26.25%;进一步的Mantel分析发现,种植密度通过改变生育进程、形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等,影响单位面积粒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本研究中种植密度22.5万~28.5万株·hm^(-2)条件下辽豆32产量较高,可作为实际生产参考密度。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辽豆32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