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东地区不同栽培因子对胡麻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1
作者 张素梅 郭之瑶 +4 位作者 杨正东 刘杰 张婷 胡亚朋 宋谦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85,共13页
为了探索胡麻产量对不同栽培因素的响应,优化胡麻栽培措施。采用六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X_(1))、磷(X_(2))、钾(X_(3))、生物有机肥(X_(4))、油菜素内酯(X_(5))和除草剂(X_(6))6个因素及5个不同水平对胡麻产量的影... 为了探索胡麻产量对不同栽培因素的响应,优化胡麻栽培措施。采用六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X_(1))、磷(X_(2))、钾(X_(3))、生物有机肥(X_(4))、油菜素内酯(X_(5))和除草剂(X_(6))6个因素及5个不同水平对胡麻产量的影响,建立胡麻产量与不同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运用多因素响应面分析法探究胡麻产量与多个栽培因子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中5个栽培因子对胡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产量随氮、磷和钾、生物有机肥、油菜素内酯和除草剂施用量增加,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各因素对胡麻产量效应排序分别为钾>生物有机肥>磷>油菜素内酯>氮>除草剂,对胡麻产量变化的调控能力大小排序为氮>油菜素内酯>钾>生物有机肥>磷>除草剂,2022年各因素对胡麻产量效应排序分别为除草剂>生物有机肥>磷>钾>油菜素内酯>氮。胡麻产量变化的调控能力大小排序为氮>油菜素内酯>钾>除草剂>生物有机肥>磷。氮与磷、氮与生物有机肥、氮与除草剂,以及生物有机肥与油菜素内酯的交互作用对胡麻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交互作用对胡麻产量调控能力结果排序为氮与磷交互效应>氮与生物有机肥交互效应>氮与除草剂交互效应>生物有机肥与油菜素内酯交互效应。当氮(N)、磷(P_(2)O_(5))、钾(K_(2)O)、生物有机肥、油菜素内酯、除草剂的施用量为74.04 kg/hm^(2)、55.92 kg/hm^(2)、26.51 kg/hm^(2)、874.58 kg/hm^(2)、0.14 mg/L和25.00 kg/hm^(2)时,胡麻产量达最大,两年预测最高产量分别为2305.06和2278.00 kg/hm^(2)。因此在胡麻生产中应采用以氮、油菜素内酯和钾为主的调控措施,优化结合各类肥料和管理措施的使用,以实现最高产量和最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生物有机肥 油菜素内酯 除草剂 产量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大豆泉豆20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
2
作者 叶志雄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探索泉豆20高产高效肥密栽培方案,加快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四因子(全实施)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X_(1))、氮肥(X_(2))、磷肥(X_(3))和钾肥(X_(4))4个因素对泉豆20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泉豆20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回归... 为探索泉豆20高产高效肥密栽培方案,加快品种的推广应用,采用四因子(全实施)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X_(1))、氮肥(X_(2))、磷肥(X_(3))和钾肥(X_(4))4个因素对泉豆20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泉豆20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分析各个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建立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度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种植密度的一次项为显著水平、二次项为极显著水平;氮肥、磷肥、钾肥的二次项均为极显著水平;磷肥和钾肥的互作效应为显著水平。各因子对泉豆20产量的影响顺序是:钾肥>密度>氮肥>磷肥。根据该模型,初步确定了泉豆20产量超过2 270.07 kg·hm^(-2)的栽培方式为:种植密度24.31~26.23万株·hm^(-2),氮肥78.42~91.59 kg·hm^(-2),磷肥252.60~311.10 kg·hm^(-2),钾肥81.96~93.5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豆20 肥料 密度 高产栽培 数学模型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沟球轴承的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3
作者 高显 简小刚 周大威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5,共5页
以Romax软件为平台,针对型号为6212的深沟球轴承,采取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轴承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和加权优化算法,对深沟球轴承的双目标参数优化设计,并将优化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比分析发现,寿命和径向刚度的仿... 以Romax软件为平台,针对型号为6212的深沟球轴承,采取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轴承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和加权优化算法,对深沟球轴承的双目标参数优化设计,并将优化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对比分析发现,寿命和径向刚度的仿真值和预测值比较接近;轴承的寿命和径向刚度随着内、外圈沟曲率系数的增大而降低;内、外圈沟曲率系数fi和fe的交互影响对轴承的径向刚度影响总体大于对寿命的影响,表明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正确有效,可用于深沟球轴承寿命和径向刚度的分析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ax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深沟球轴承 仿真分析 双目标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肥料对泽泻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彭志芸 刘小波 +6 位作者 杜勇利 廖霏霏 熊湖 夏魁 李之兰 苟才明 张德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52-55,64,共5页
[目的]探究密度和肥料的不同配比泽泻产量及其互作影响,筛选出科学的密肥水平,为泽泻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以川泽泻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试验,建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与泽泻... [目的]探究密度和肥料的不同配比泽泻产量及其互作影响,筛选出科学的密肥水平,为泽泻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以川泽泻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大田试验,建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与泽泻产量的效应函数。[结果]建立的二次回归方程R^(2)=0.9097,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拟合程度较为可靠。各因素对泽泻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氮肥>钾肥>磷肥,其中密度和肥料的互作效应达显著水平。根据统计频数选优,得到泽泻目标产量大于3300 kg/hm^(2)的最优农艺措施为密度14.69万~15.08万株/hm^(2)、氮肥219.10~234.50 kg/hm^(2)、磷肥124.80~150.00 kg/hm^(2)、钾肥152.55~179.55 kg/hm^(2)。[结论]合理的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均能有效提高泽泻产量,以密度增产效果最佳,氮肥次之,钾肥和磷肥的增产效果较小,在保障密度和氮肥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磷钾肥能达到泽泻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肥料 泽泻 产量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密因子对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威鹏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为了探索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肥密优化方案,基于四因子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种植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肥密因子与马铃薯产量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模型的方程解... 为了探索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高效肥密优化方案,基于四因子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种植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冬种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肥密因子与马铃薯产量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模型的方程解析与寻优结果表明:建立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模型与实际的拟合度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种植密度与施钾量的一、二次项均为极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施磷量的一次项为显著水平、二次项为极显著水平,施磷量与施钾量的互作效应为显著水平。各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钾量>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根据该模型提出每667m^(2)马铃薯目标产量2750 kg的肥密优化组合方案为:每667m^(2)种植密度4488~4748株;每667m^(2)施N量17.11~18.39 kg;每667m^(2)施P_(2)O_(5)量6.31~7.04 kg;每667m^(2)施K_(2)O量18.32~19.4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密度 马铃薯 地膜覆盖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挤压模拟试验的苜蓿草颗粒成型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黄晓鹏 万芳新 +2 位作者 黄建龙 吴劲锋 张克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4-358,共5页
为了确定最佳的苜蓿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工艺,以苜蓿草粉为制粒物料,通过环模制粒过程的模拟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制粒密度与挤出力、物料含水率、草粉粒度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粒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 为了确定最佳的苜蓿草颗粒产品制粒成型工艺,以苜蓿草粉为制粒物料,通过环模制粒过程的模拟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制粒密度与挤出力、物料含水率、草粉粒度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粒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数据分析显示:建立的回归方程显著;3个因子对制粒密度影响大小顺序为挤出力、含水率、草粉粒度;通过方程模拟选优得出模拟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参数组合为:挤出力5.47kN、含水率16.96%、草粉粒度6.34mm,即制粒密度为最大值1.241g/cm3。该研究可为提高草颗粒及其它颗粒物料产品的质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控制 优化 回归分析 苜蓿草颗粒 制粒过程模拟 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科宝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曹赞 高振华 +5 位作者 陈广信 黎秋平 陈彩文 张少成 黄志鹏 丁志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53-2564,共12页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 本试验通过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1~21日龄肉鸡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最佳组合效应。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科宝肉鸡48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其中1~8组为试验组,9~12组为中心组(即0水平组),试验期为21 d。分别以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为自变量,以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等各项指标作为因变量拟合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饲粮中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21日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从响应面图和回归分析显示,当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0.05~12.40 MJ/kg时,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上升,平均日增重逐渐增大,粗蛋白质水平进一步增加对于平均日增重影响逐渐变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80 MJ/kg和22.85%时,可达到最大平均日采食量;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5 MJ/kg和20.65%时,料重比最小为1.65;当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在12.05~12.15 MJ/kg和20.85%~21.25%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时腹脂率较低。综上所述,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05~12.45 MJ/kg和20.65%~21.25%,1~21日龄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均达到较好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能 粗蛋白质 肉鸡 生产性能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3D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气熏蒸降解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志娟 刘阳 +2 位作者 邢福国 梁俊平 刘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3-37,共5页
为提高氨气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降解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氨熏温度、氨气浓度、氨熏时间及玉米含水量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温度37℃... 为提高氨气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降解效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氨熏温度、氨气浓度、氨熏时间及玉米含水量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的影响,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温度37℃、玉米含水量20%、氨气体积分数7.05%、氨熏时间96h,在此条件下玉米中AFB1降解率的模型预测值为90.4%,实测值为92%,两者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曲霉毒素B1 氨气熏蒸法 二次回归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GX-100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关键作业参数优化(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戴飞 张锋伟 +1 位作者 高爱民 韩正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53-58,共6页
为了避免因收获机罩壳内部种子残留与混杂所带来的育种试验数据失真问题,结合自行研制的 4GX-100 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进行田间育种收获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无滞种残留率与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吸杂风机转... 为了避免因收获机罩壳内部种子残留与混杂所带来的育种试验数据失真问题,结合自行研制的 4GX-100 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进行田间育种收获试验,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探讨了无滞种残留率与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吸杂风机转速的关系,建立了各个作业参数与无滞种残留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由试验结果分析可得:3 个因子对无滞种残留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为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吸杂风机转速;通过方程模拟选优得出 4GX-100 型小区小麦种子联合收获机田间育种收获关键作业参数的最优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 1 586 r/min、喂入量为 0.305 kg/s、吸杂风机转速 1 076 r/min,即无滞种残留率为最大值 99.98%,且收获机其余各项指标满足小区育种收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机 优化 回归分析 小区育种 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 关键作业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仗竹组培快繁6-BA与NAA组合浓度配比优化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谢利娟 韩蕾 +2 位作者 钱永强 李晓东 李永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1-185,共5页
以爆仗竹顶芽与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爆仗竹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不定芽增殖系数与继代培养基中6BA和NAA组合及其浓度配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析得出,6BA1.27mgL、NAA0.36mgL时,不定芽增殖系... 以爆仗竹顶芽与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爆仗竹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不定芽增殖系数与继代培养基中6BA和NAA组合及其浓度配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析得出,6BA1.27mgL、NAA0.36mgL时,不定芽增殖系数最高,达4.6。不定芽增殖系数大于4的6BA、NAA浓度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14~2.11mgL和0.04~0.53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BA 浓度配比 NAA 优化分析 组培快繁 组合 增殖系数 正交设计方法 继代培养基 不定芽 快速繁殖 组织培养 二次回归 置信区间 外植体 茎段 腋芽 顶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构建及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 被引量:70
11
作者 吴雪 王坤元 +1 位作者 牛晓丽 胡田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9-127,共9页
为构建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分析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该文以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按照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番茄盆栽试验,监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 6项单一品质... 为构建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分析其对水肥供应的响应,该文以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按照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番茄盆栽试验,监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 6项单一品质指标,根据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权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番茄单一营养品质评价指标权重,次序为:番茄红素>糖酸比>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通过近似理想解法,构建番茄果实综合营养品质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番茄综合营养品质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对水肥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各水肥因子对番茄综合营养品质的主效应表现为:施磷量>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番茄营养品质随灌水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线性增加,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变化。交互作用表现为,灌水量与施氮量、磷与钾肥用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表明灌水量、氮肥用量过高不利于番茄综合营养品质的提高,合理增施磷肥和钾肥可有效提高番茄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灌溉 层次分析法 番茄 综合营养品质评价 灌水量 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35
12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李善菊 张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68,共5页
以亚麻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亚麻籽油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 以亚麻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亚麻籽油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亚麻籽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0 mL/g,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min,超声波功率60 W。在该条件下提取三次亚麻籽油得率45.75%,提取率达9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超声波辅助提取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金银花叶黄酮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83
13
作者 罗磊 张冰洁 +3 位作者 朱文学 刘云宏 王雅琪 董金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9,共7页
为提高金银花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在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和超声功率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金银花叶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体... 为提高金银花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在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和超声功率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金银花叶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65∶1(m L/g)、提取温度46℃、超声功率250 W的条件下金银花叶黄酮提取率最高,可达15.67%,与模型预测值相符。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金银花叶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与作用时间呈反比,与提取液质量浓度呈正比;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值为0.11 mg/m L,是对照品的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叶 黄酮 超声辅助提取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及其免疫调节活性 被引量:52
14
作者 潘利华 王建飞 +1 位作者 叶兴乾 罗建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6,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价蓝莓花青素对脾细胞增殖活力以及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干扰素.6c和白细胞介素一2的活性。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评价蓝莓花青素对脾细胞增殖活力以及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干扰素.6c和白细胞介素一2的活性。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蓝莓花青素提取率有显著影响;蓝莓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酒石酸为酸化剂、乙醇体积分数74.6%-76.2%、料液比1:6.6~1:6.8(g/mL)、浸提温度52.5~53.4℃、浸提液pH3.0~3.1、浸提时间144.8~148.5min,此工艺条件下蓝莓花青素的提取率均大于35mg/g,具有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干扰素-α和白细胞介素-2活性,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花青素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免疫调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破碎苹果皮渣中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除杂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锦运 郭玉蓉 +3 位作者 董守利 段亮亮 仇农学 牛鹏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74-277,共4页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从冷破碎苹果皮渣中提取多糖,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的最佳提取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提取率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从冷破碎苹果皮渣中提取多糖,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的最佳提取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提取率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优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7.5966+0.5336X1+0.4946X2+0.2298X3+0.3611X21+0.1914X22。冷破碎苹果皮渣多糖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5.7h、提取温度为95.2℃以及料液比为1∶93,在此条件下可得最大提取率11.28%。采用HCl法可将多糖中蛋白质脱除80.2%,多糖损失率为9.7%;透析法对多糖脱色效果最好,透析后透光率可达到65.9%,提高了23.5%,多糖损失率仅为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多糖 提取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脱蛋白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梨子叶不定梢再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鲁敏 汤浩茹 +3 位作者 余世杰 雷美艳 陈小杨 丁继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1-175,共5页
以水晶×金二十世纪花后90 d的梨成熟胚子叶为外植体,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再生体系研究中的关键因素6-BA、NAA、AgNO3浓度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4.405 3+0.863 8X1-0.386 9X2-0.058 4X3-0.015 7X1X2+0.000 5X1X3... 以水晶×金二十世纪花后90 d的梨成熟胚子叶为外植体,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其再生体系研究中的关键因素6-BA、NAA、AgNO3浓度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Y=4.405 3+0.863 8X1-0.386 9X2-0.058 4X3-0.015 7X1X2+0.000 5X1X3+0.011 2X2X3-0.671 8X12-0.219 2X22-0.749 9X32。6-BA、NAA、AgNO3浓度在试验设定范围内对梨成熟胚子叶不定梢再生系数的影响均呈"低促高抑"现象;且培养基中6-BA、NAA、AgNO3的浓度分别在5.955~7.124 mg·L-1、0.281~0.473 mg·L-1和2.199~2.801 mg·L-1,梨成熟胚子叶不定梢再生系数大于3的可靠性为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叶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再生体系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于静波 张国防 +1 位作者 李左荣 冯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检测了不同N、P和K施肥条件下芳樟1年生扦插苗叶精油的含量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并建立数...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检测了不同N、P和K施肥条件下芳樟1年生扦插苗叶精油的含量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拟合的回归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最优施肥配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极显著,精油质量分数为1.53%~2.30%、芳樟醇相对含量为88.36%~94.87%。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N施用量对芳樟醇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而K施用量无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N、P和K施用量与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4+0.392X1-0.037X2+0.280X3+0.014X1X2-0.022X1X3+0.018X2X3-0.057X12+0.001X22-0.053X32和Y=87.206+2.802X1-0.279X2+1.115X3+0.180X1X2-0.147X1X3+0.396X2X3-0.525X12-0.137X22-0.275X32;据此计算出最优精油含量为2.22%,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3.52、5.00和2.76 g;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为95.18%,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2.84、5.00和4.87 g。研究结果显示:N施用量对芳樟叶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最大,最优精油含量和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对应的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目的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确定合适的N、P和K施肥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 施肥处理 叶精油 芳樟醇 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桑叶多酚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1
18
作者 沈维治 廖森泰 +2 位作者 刘吉平 邹宇晓 李妍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4-598,共5页
桑叶多酚有消除机体内自由基毒性的作用,为桑叶中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开发价值的成分之一。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桑叶多酚提取工艺中原料溶剂乙醇的浓度,以及原料的质量浓度、原料溶液pH值、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桑叶多酚... 桑叶多酚有消除机体内自由基毒性的作用,为桑叶中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开发价值的成分之一。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桑叶多酚提取工艺中原料溶剂乙醇的浓度,以及原料的质量浓度、原料溶液pH值、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桑叶多酚得率的影响,建立了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提取条件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桑叶多酚提取工艺条件各因素中,对桑叶多酚得率影响作用大小的顺序为原料溶液pH值>原料的质量浓度>溶剂乙醇的浓度。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以70%乙醇作原料溶剂,原料质量浓度0.025g/mL,原料溶液pH值4。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从桑叶中提取桑叶多酚的质量比为16.11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多酚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纳米SiO_x复合膜的制备及机械性能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明力 司方 +1 位作者 张义明 赵德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6-41,共6页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制备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的优化工艺条件,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并对涂膜结构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膜(CTS-SiOx)中壳聚糖与SiOx...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制备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的优化工艺条件,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并对涂膜结构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膜(CTS-SiOx)中壳聚糖与SiOx粒子表面的大量羟基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当配料为壳聚糖1.98 g、SiOx0.017 g、单甘酯0.04 g时,壳聚糖复合涂膜拉伸强度达到最优值、与纯壳聚糖单膜相比,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直角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63.3%,45.4%和11.6%,透水率降低了73.1%.可见复合膜的性能优于单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复合膜 拉伸强度 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制取橙皮果胶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韩冬梅 廖小军 +2 位作者 李淑燕 胡小松 吴继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纤维素酶酶系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纤维素酶在果胶提取中表现出的作用不同。采取与前人研究不同的纤维素酶对橙皮果胶进行提取,对三种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比较分析,筛选出一种价格低廉、适合果胶提取的纤维素酶,并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 纤维素酶酶系组成复杂,不同来源纤维素酶在果胶提取中表现出的作用不同。采取与前人研究不同的纤维素酶对橙皮果胶进行提取,对三种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比较分析,筛选出一种价格低廉、适合果胶提取的纤维素酶,并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其提取果胶工艺中缓冲溶液的pH、提取时间、酶添加量、提取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测定条件的最优组合;以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分析,模型经检验差异显著,失拟检验不显著,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最优组合为:酶添加量3.38mL、时间6.66h、温度47.5℃、pH4.95,预测模型果胶得率为14.43%,验证实验得率为14.79%,大大提高了纤维素酶制取果胶的得率,远远高于文献报道,并且酶的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 果胶 纤维素酶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