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r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f integrated process of coal pyrolysis with dry reforming of low carbon alkane over Ni/La_(2)O_(3)-ZrO_(2)
1
作者 LÜJiannan LI Yang +1 位作者 JIN Lijun HU Haoquan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3-1833,I0001-I0006,共17页
Coal pyrolysis integrated with dry reforming of low-carbon alkane(CP-DRA)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ar yield.Ni/La_(2)O_(3)-ZrO_(2) with a La/Zr ratio of 4 was a good catalyst for DRA to inhibit carbon deposition... Coal pyrolysis integrated with dry reforming of low-carbon alkane(CP-DRA)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ar yield.Ni/La_(2)O_(3)-ZrO_(2) with a La/Zr ratio of 4 was a good catalyst for DRA to inhibit carbon deposition and obtain high tar yield in CP-DRA.In this study,the fra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mponent of tars from CP-DRA and coal pyrolysis in N_(2) atmosphere(CP-N_(2))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several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RA on coal pyrolysis.The isotope trace method was also used to discuss the role of low-carbon alkane in CP-DR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ar from CP-N_(2)is mainly composed of aliphatic compounds with more C_(al),H_(al) and CH+CH_(2),and the tar from CP-DRA contains more Car,Har,and CH_(3),and has lower 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and more light tar content than CP-N_(2).A small amount of C_(2)H_(6) addition in CP-DRA will raise the ratio of H_(β) and CH+CH_(2).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ar from CP-DRA has a higher radical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char has a lower radical concentration.The isotope trac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alkanes provide·H,·CH_(3),etc.to stabilize the radicals from coal pyrolysis and result in more alkyl aromatic compounds during CP-D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pyrolysis dry reforming low carbon alkane Ni/La_(2)O_(3)-ZrO_(2) 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rolysis of furfural-acetone resin as matrix precursor for new carbon materials
2
作者 夏伦刚 张红波 +2 位作者 熊翔 左劲旅 尹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6期753-756,共4页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yrolysis mechanis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thermogravimetry-mass spectrometric coupling technique (TG-M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yrolysis b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yrolysis mechanis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thermogravimetry-mass spectrometric coupling technique (TG-M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yrolysis behavior of furfural-acetone resin used for new carbon materials. The curing and carbonization mechanisms of furfural-acetone resin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 structural changes and volatile products evolved during pyrolysi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pyrolysis of furfural-acetone resin adding 7% (mass fraction) phosphorous acid as curing agent, the rupture of C—O bond in the five-membered heterocycle firstly takes place to release oxygen atoms and then does the C—H bond, which enable the molecular chain to cross-link and condense, the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ing structure. With the increase of pyrolyzing temperature, the scission of methyl and the opening of furan ring are generated. As a result, the recomposition of molecular chain structure is generated and a hexatomic fused ring containing double bonds is built. The main volatile products during pyrolysis of furfural- acetone resin are H2O, and a small mount of CO, CO2 and CH4.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dehydrogenation takes place and hydrogen gas is ev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carbon materials furfural-acetone resin pyrolysis volatile produ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垃圾对市政污泥热解过程减量及含碳物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涛 俞存天 +6 位作者 张婷 肖懿 李东阳 杨天学 黄启飞 席北斗 卢欢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296,共8页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s-Redfern法分析了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SS与GW共热解过程中主要分为失水、挥发分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分解3个阶段;GW和SS共热解后可以降低活化能,热解反应向低温段偏移,当GW掺入量为50%时,挥发分分解阶段(155~380℃)活化能为4.64 kJ/mol,比SS单独热解减少10.25%;此外,共热解还可减少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在GW掺入量为50%时,热解后热解油中的有机碳氧化合物、脂烃类质量分别由单独热解的376和94 mg/g降为252和30 mg/g。基于以上研究结果,GW可以减少SS热解的能源投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为SS与GW减量化及资源化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园林垃圾 共热解 动力学 碳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零碳排放制氢技术工业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罗化峰 范志强 +3 位作者 李通达 高龙 秦至臻 乔元栋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7,共9页
传统煤气化和甲烷重整制氢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不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电解水制氢是当前最优技术方案,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能源输出波动和储存困难等缺陷,导致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一种... 传统煤气化和甲烷重整制氢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不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通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电解水制氢是当前最优技术方案,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能源输出波动和储存困难等缺陷,导致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一种以天然气为原料的零碳制氢技术备受关注,该过程只产生氢气和固体碳,并不释放温室气体,可作为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一座桥梁。综述了甲烷热解技术工业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类型催化剂和再生方法对工业化影响、不同工业化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固体碳产品的实际应用和经济性分析。与镍和钴催化剂不同,铁催化剂和碳材料便宜且无毒,这也是其能够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重要优势之一。氢气再生技术是实现催化剂循环利用的最佳选择,因其不需要外来引进气体且经再生后的催化剂可稳定工作。液体鼓泡塔反应器中碳能够被连续去除,避免碳团聚所导致的反应器堵塞,因而该反应器具有较大的工业潜力。与蒸汽甲烷重整过程中所需的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不同,甲烷热解固体碳的储存并不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固体碳销售极大降低了甲烷热解制氢成本。甲烷热解反应机理和限速步骤、天然气所含杂质影响以及工业流程选择和固体碳合理利用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热解 零碳制氢 催化剂 固体碳利用 液体鼓泡塔反应器 可再生能源制氢 工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糟和啤酒废酵母共热解制备生物油和活性炭试验研究
5
作者 李宝霞 龙嘉琪 苏荣鑫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68-2773,共6页
啤酒糟(Brewer's Spent Grain, BSG)和啤酒废酵母(Brewer's Waste Yeast, BWY)是啤酒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产量巨大,如处理不当,既浪费资源,又会导致环境污染。为了使BSG和BWY能量得到最大化利用,研究采用固定床对其进行共热... 啤酒糟(Brewer's Spent Grain, BSG)和啤酒废酵母(Brewer's Waste Yeast, BWY)是啤酒生产中最主要的副产品,产量巨大,如处理不当,既浪费资源,又会导致环境污染。为了使BSG和BWY能量得到最大化利用,研究采用固定床对其进行共热解试验,并探究利用BSG和BWY制取生物油和活性炭的适宜操作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在N_(2)气氛下,热解终温为600℃时,BSG和BWY混合质量比为1∶0.5时,生物油产率最高,为53.10%,比BSG单独热解的产油率(46.79%)高6.31百分点,此时所得的生物油热值最高,为31.86 MJ/kg,酸值最低,为80.32 mg KOH/g,生物油性能最好。在此条件下,热解剩余的残炭进一步在CO_(2)气氛下升温至750℃并活化4 h,得到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为430.671 m^(2)/g,总孔容最大,为0.191 cm^(3)/g,微孔率达到了93.71%,碘吸附质量比最大,为523.652 mg/g,吸附性能最好。研究结果表明,BSG和BWY是制取生物油和活性炭的良好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啤酒糟 啤酒废酵母 固定床 热解 生物油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焦及肥煤基过渡金属改性炭材料对煤热解挥发物的催化提质研究
6
作者 王旎晨 王倩 +4 位作者 田茜 闫伦靖 王美君 常丽萍 鲍卫仁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煤热解挥发物的催化提质可提高焦油中的轻质组分含量,有效解决焦油重质组分含量高、管路堵塞和油尘分离困难等问题。以脱灰肥煤和生物质焦为炭源,制备了未金属改性炭材料(AWBC)及过渡金属改性炭材料(NiAWBC,CoAWBC,FeAWBC,CuAWBC)用于... 煤热解挥发物的催化提质可提高焦油中的轻质组分含量,有效解决焦油重质组分含量高、管路堵塞和油尘分离困难等问题。以脱灰肥煤和生物质焦为炭源,制备了未金属改性炭材料(AWBC)及过渡金属改性炭材料(NiAWBC,CoAWBC,FeAWBC,CuAWBC)用于淖毛湖煤热解焦油提质,排除炭材料中固有金属的影响,考察过渡金属改性炭材料对煤热解焦油的影响作用,并使用SEM,XRD,ICP和NH_(3)-TPD等手段对炭材料进行表征,得到炭材料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与AWBC相比,过渡金属改性炭材料由于金属和酸性位点的存在,导致焦油产率降低,气相产率和积碳产率增加,轻质焦油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8.75%,12.50%,16.66%和6.25%,小分子物质(如脂肪烃化合物、1~3环芳烃、单环酚类等)的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一些重质组分的质量分数降低,并且焦油中积碳的无定形炭增加及石墨化程度降低,表明重质组分有转化为较轻组分(如芳烃和酚类等化合物)的趋势;其中,NiAWBC对焦油品质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在NiAWBC作用下轻质化焦油馏分增加明显,小分子单环酚类化合物和小于三环的芳香烃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1.92%和4.44%;过渡金属改性炭材料对焦油提质具有明显作用,其中由于NiAWBC金属位点与强酸性位点的协同作用尤为突出,使其在焦油提质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 炭材料 金属改性 催化裂解 焦油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褐煤焦选择性吸附CO_(2)/CH_(4)分离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周思宇 刘全生 +2 位作者 周华从 李娜 班延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818,共11页
褐煤制备碳基吸附材料可以用于气体吸附分离领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立式管式炉上对芒来褐煤进行热解(600、700、800和900℃)处理获得焦样,利用多组分竞争性吸附分析仪对所制样品进行CO_(2)/CH_(4)(模拟含CO_(2)天然气... 褐煤制备碳基吸附材料可以用于气体吸附分离领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立式管式炉上对芒来褐煤进行热解(600、700、800和900℃)处理获得焦样,利用多组分竞争性吸附分析仪对所制样品进行CO_(2)/CH_(4)(模拟含CO_(2)天然气)吸附分离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25℃、0.1 MPa条件下,800℃恒温2 h处理所得焦样(ML-8002)在单位质量条件下对CO_(2)和CH4吸附量分别达到0.48和0.70 mmol/g、分离系数为6.12、单位质量的分离时间可达418 s/g,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提高压力可大幅度提高其吸附分离效果,其中,在25℃,1 MPa压力条件下,单位质量的样品对CO_(2)和CH4吸附量分别达到1.98和6.63 mmol/g,选择性吸附分离效果最好。热力学分析及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O_(2)/CH_(4)以物理吸附为主,ML-8002焦样因形成了对CO_(2)具有更好选择性吸附能力的微孔(0.6−1.0 nm)为主的结构,更有利CO_(2)/CH_(4)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解 多孔炭材料 选择性吸附 CO_(2)/CH_(4)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浮对兰炭废水中乳化油脱除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杨晨宇 曲旋 +3 位作者 李伟伟 郝晓刚 李慧芳 张荣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7,共7页
利用CO_(2)气浮技术脱除兰炭废水中难处理的乳化油,探讨了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废水p H动态变化及乳化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乳化油脱除率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O_... 利用CO_(2)气浮技术脱除兰炭废水中难处理的乳化油,探讨了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废水p H动态变化及乳化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乳化油脱除率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O_(2)气浮脱除兰炭废水中乳化油的过程中,废水p H呈现先恒定后下降的趋势,废水p H由最初的8.64降到7.10左右。乳化油的脱除率与废水p H和气泡性质密切相关。在40~70℃温度范围内,不同因素对乳化油脱除率的影响顺序为: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其中CO_(2)流量与气浮时间的交互作用最显著。响应面分析获得的优化参数为CO_(2)流量58.5 m L/min、反应压力0.4 MPa和气浮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兰炭废水中乳化油的脱除率达到83.19%,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仅为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废水 乳化油 CO_(2)气浮 pH动态变化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压力对原油裂解气态烃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影响
9
作者 石军 蒋文敏 李芸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演化的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受制于压力变化及相关模拟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缺乏关于封闭体系内部流体组成及含量变化引起的流体压力变化,以及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改造金管热解体系和控制样品质... 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演化的基本地质条件之一,受制于压力变化及相关模拟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缺乏关于封闭体系内部流体组成及含量变化引起的流体压力变化,以及流体压力对有机质热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改造金管热解体系和控制样品质量,使金管内部的流体压力逐渐增大,结合气态烃(甲烷、乙烷和丙烷)产率、C同位素组成与样品质量的关系,探究流体压力对原油热演化过程中(Easy R_(o)=1.0%~2.1%)气态烃C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揭示原油裂解过程中区别于其他类型压力对气态烃C同位素组成分馏效应的影响,并完善热模拟实验对压力作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油窗早期(Easy R_(o)=1.0%),由于气态烃主要来源于大分子及杂原子团,C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并不能体现流体压力作用;在湿气阶段早期(Easy R_(o)=1.5%),由于甲烷转化率较低及瑞利分馏作用影响,甲烷C同位素组成较轻;在湿气阶段晚期(Easy R_(o)=2.1%),流体压力引起甲烷和丙烷C同位素组成发生正偏。结合温度、压力范围、加压介质特征和高温流体相态演化的讨论,流体压力对气态烃C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相对复杂,控制因素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压力 C同位素分馏 金管热解体系 压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煤基炭负极可控制备:研究进展与展望
10
作者 李秀春 常永刚 +2 位作者 解炜 李晓明 陈成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73-3388,共16页
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技术。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炭基材料因其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煤具有成本... 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技术。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炭基材料因其结构稳定、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商业化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煤具有成本低、碳收率高、分子结构可调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优质的碳源。然而,煤固有的高芳香性与组分的高复杂性导致了其衍生炭微晶结构高度有序且结构演变不可控,严重阻碍了高性能煤基炭负极材料的设计。本文针对钠离子电池煤基炭负极材料发展的关键问题,介绍了煤炭结构、性质与其热解机理,并从无定形碳微观结构调控方面总结了以煤为碳源制备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最新技术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煤基炭负极材料未来面临的问题与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旨在为高性能煤基炭负极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炭材料 热解 含氧官能团 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基碳纳米片的水污染物氧化脱除
11
作者 郝熔江 顾翔宇 李松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通过在熔融盐辅助热解法中加入含氧酸盐(K_(2)CO_(3)或KNO_(3)),并以葡萄糖为碳源成功合成了高石墨化和多缺陷位点的多孔二维碳纳米片M-C和M-N.含氧酸盐显著提高了纳米片的比表面积,特别是KNO_(3)还促进氮掺杂,使M-N对酸性橙7(AO7)的最... 通过在熔融盐辅助热解法中加入含氧酸盐(K_(2)CO_(3)或KNO_(3)),并以葡萄糖为碳源成功合成了高石墨化和多缺陷位点的多孔二维碳纳米片M-C和M-N.含氧酸盐显著提高了纳米片的比表面积,特别是KNO_(3)还促进氮掺杂,使M-N对酸性橙7(AO7)的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80.77mg/g,远高于直接热解生物炭BC和无含氧酸盐的熔融盐热解炭M-BC.碳材料对AO7去除的吸附和催化降解过程具有协同效应,M-N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的活性分别为M-BC的22.64倍和BC的33.48倍.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初步计算了氮掺杂和不同缺陷对非自由基主导的催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含氧酸盐可以明显降低碳纳米片制备过程中熔融盐添加量,也为开发有机污染物高效吸附和PMS高效活化的生物质基双功能碳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片 热解 吸附 催化剂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三元碳酸盐催化芦竹热解实验研究
12
作者 封萍 褚会鑫 +4 位作者 贺渝 高莹 白音达 梅磊 朱学帅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8,共7页
熔融盐具有较高的热容和导热系数,加热速度较无熔融盐时可高出4~10倍,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储热和反应介质,熔融盐热解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将熔融盐催化芦竹热解应用于科研创新训练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设备... 熔融盐具有较高的热容和导热系数,加热速度较无熔融盐时可高出4~10倍,可作为一种优良的储热和反应介质,熔融盐热解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将熔融盐催化芦竹热解应用于科研创新训练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设备搭建、产物表征等方面形成科学思维。该文以熔融三元碳酸盐(Li_(2)CO_(3)-Na_(2)CO_(3)-K_(2)CO_(3))作为传热介质和催化剂,设计了芦竹热解特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熔融盐催化可显著提高芦竹热解效率,在650℃时,热解气产率达65%以上,产量约为352.67 mL/g。其中,H_(2)约占热解气的44.39%,约为单独热解的H2产率的1.7倍。熔融盐催化还可同时增大半焦的孔容积和比表面积,改善表面含氧官能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盐 生物质 热解碳酸盐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风电叶片回收增强纤维的工艺与参数优化
13
作者 王程浩 朱峰 +1 位作者 陈德珍 洪鎏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风能在可再生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废风电叶片数量逐年增加,废风电叶片的回收利用刻不容缓。利用热解法回收风电叶片中的增强纤维具有减容减量快、资源化程度高的优点,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碳纤维为增强纤维的情况,回收玻璃... 风能在可再生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废风电叶片数量逐年增加,废风电叶片的回收利用刻不容缓。利用热解法回收风电叶片中的增强纤维具有减容减量快、资源化程度高的优点,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碳纤维为增强纤维的情况,回收玻璃纤维的研究很少。玻璃纤维的强度受处理温度的影响较大,为提高玻璃纤维强度、降低能耗,采用热解-氧化脱碳工艺回收增强玻璃纤维,针对脱碳过程中的三个关键工艺参数即脱碳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进行优化,基于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以回收的玻璃纤维的力学强度(最大荷重)为响应值,探究三个工艺参数对最大荷重的交互影响,实现回收的纤维具有最高强度。结果表明:脱碳温度对最大荷重的影响最为显著,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对最大荷重也有一定的影响。优化后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脱碳温度452.45℃、保温时间43.20 min、升温速率11.12℃/min。实验也证实了优化后回收的纤维强度是最高的,可达到原始强度的51.2%,且优化的工艺参数对应的过程更节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风电叶片 热解 增强纤维回收 氧化脱碳 响应曲面法 最大荷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磷酸催化调控生物质热解产物分析
14
作者 朱有健 刘袛钰 +6 位作者 霍广欣 吴磊 刘慧慧 杨伟 李玉 徐永贵 杨海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0-256,共7页
为探究固体磷酸在生物质热解中的催化作用,该研究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种石英砂基固体磷酸催化剂(quartz sand-based solid phosphoric acid catalyst,PS)并开展了杨木催化热解试验,研究了PS及其添加比例对热解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 为探究固体磷酸在生物质热解中的催化作用,该研究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种石英砂基固体磷酸催化剂(quartz sand-based solid phosphoric acid catalyst,PS)并开展了杨木催化热解试验,研究了PS及其添加比例对热解产物产率及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PS使得热解气体产率相比原样热解降低了32.2%~41.2%,焦炭产率增加了18.8%~28.2%。催化热解气体中CO占比相比原样热解增加了27.1%~32.4%,但CH_(4)、CO_(2)和C_(2)-C_(3)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使得气体热值降低5.6%~16.2%。此外,PS显著提升了生物油中呋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在PS与杨木掺混比为1:1时,呋喃类产物相对丰度最高可达88.6%。催化热解焦炭碳保留率相比原样增加了40.6%~72.3%,分析表明PS中活性物质与生物大分子通过交联反应在焦炭表面生成了C-O-P、C-PO_(3)和C_(2)-PO_(2)等化学键,抑制了焦炭侧链结构的断裂。研究结果可为固体磷酸催化剂开发及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磷酸 生物质 催化热解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污泥碳化产物性状及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15
作者 邓家纹 汪军 +3 位作者 陈建 刘程 徐汝民 王擎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55,共6页
为探讨热解温度对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化产物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在300、400、500、600、700℃温度梯度下对污泥进行热解碳化,通过分析碳化产物,探究污泥碳化处理最适温度。结果显示:随热解温度升高生... 为探讨热解温度对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碳化产物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在300、400、500、600、700℃温度梯度下对污泥进行热解碳化,通过分析碳化产物,探究污泥碳化处理最适温度。结果显示:随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孔隙结构进一步发育,有机碳损失明显,并呈现明显的碱性特征;污泥热解导致80%以上氮素流失,但提高了磷、钾含量,其中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500℃下含量相对较高;典型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在热解作用下有进一步固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的趋势,但600~700℃高温处理下Pb、Ni活性增强。尽管Cd以残渣态为主,受热解影响相对较小,但含量较高限制了热解污泥的农业利用。综合碳化产物营养性能、酸碱性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等因素,推荐500℃作为热解碳化的最佳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温度 污泥碳化产物 重金属形态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热解及煤焦气化和煤焦低温氧化过程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16
作者 余俊钦 张铭露 +5 位作者 胡靖涵 王钦超 卿海杰 韩啸 丁路 于广锁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1,共11页
固体结构表征是揭示煤热化学转化反应机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对煤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固体结构的原位表征研究较为缺乏。采用原位拉曼光谱仪研究了单颗粒煤热解、煤焦气化和煤焦低温氧化过程中碳结构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在煤热解过程中,煤... 固体结构表征是揭示煤热化学转化反应机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对煤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固体结构的原位表征研究较为缺乏。采用原位拉曼光谱仪研究了单颗粒煤热解、煤焦气化和煤焦低温氧化过程中碳结构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在煤热解过程中,煤大分子结构经历裂解和芳环融合两个阶段,裂解阶段大量侧链基团断裂,芳环融合阶段分子尺寸增大。在煤焦气化过程中,煤焦的面积收缩率随粒度增大而减小,煤焦气化导致碳结构的石墨化演变,且石墨化演变随粒度增大而延迟。在煤焦低温氧化过程中,反应前中期(碳转化率X<60%)含氧结构的形成导致煤焦的碳结构有序度降低,随非晶碳结构的消耗,碳基体的碳微晶结构逐渐趋于有序,在反应后期未反应碳形成高度有序的类石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热解 低温氧化 原位拉曼光谱 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镍铝催化剂的碳酸盐加氢热解还原反应特性研究
17
作者 窦本浩 杜锦标 +4 位作者 胡兆一 周梵 代丽娜 高云飞 王辅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以白云石作为碳酸盐代表性矿物,将Ni/γ-Al_(2)O_(3)催化剂与白云石机械混合后,探讨了H_(2)气氛下碳酸盐催化加氢热解还原过程以及不同工况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Ni/γ-φCO/φCO_(2)Al_(2)O_(3)催化剂可大幅提高碳酸盐的转化效率,... 以白云石作为碳酸盐代表性矿物,将Ni/γ-Al_(2)O_(3)催化剂与白云石机械混合后,探讨了H_(2)气氛下碳酸盐催化加氢热解还原过程以及不同工况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Ni/γ-φCO/φCO_(2)Al_(2)O_(3)催化剂可大幅提高碳酸盐的转化效率,气体产物中的CO与CO_(2)的体积分数之比(φCO=φCO_(2))由不加入催化剂时的1.105提升至加入催化剂时的2.622;较高的Ni含量、H_(2)体积分数和较低的反应温度都会促进CH4生成反应,降低CO的选择性;催化剂可通过磁性从固体产物中分离,实验表明催化剂在多次循环反应后仍可保持活性及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资源化 NI基催化剂 白云石 碳酸盐加氢热解还原 催化剂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碳产业园的构建与示范
18
作者 周颖 白保华 +5 位作者 蒲田 周恩泽 胡建清 张松林 周红军 徐春明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82-4286,共5页
随着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推进,绿色供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对高耗能高碳排产业的重构聚焦于电重构。在电重构过程中,所遇到化工属性的涉氢产业与光伏风电主导的电力系统难以在时空及稳定性上相互匹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零碳产... 随着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推进,绿色供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对高耗能高碳排产业的重构聚焦于电重构。在电重构过程中,所遇到化工属性的涉氢产业与光伏风电主导的电力系统难以在时空及稳定性上相互匹配,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零碳产业园,为此本文提出零碳产业园的概念模型。本文创新提出绿电的重构核心是电转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场景为零碳产业园中的绿色能源气体岛。文中提出,针对炼化、钢铁、合成氨及水泥四产业的低碳化,开发的核心技术为电烯氢技术、氢冶金技术、电氨技术、干重整合成气甲醇技术以及电高热恒流技术。基于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视角,零碳产业园的路径构建聚焦四种范式并进行示范,为产业脱碳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产业园 能源气体岛 电高热恒流技术 电重整技术 电碳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O-^(14)C技术及其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上的应用
19
作者 马海悦 包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9,共11页
基于沉积物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表征是稳定有机碳性质研究的常用方法,反映和重建了有机碳在环境中的演化和循环过程。热裂解/氧化(Ramped Pyrolysis/Oxidation,RPO)-^(14)C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 基于沉积物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表征是稳定有机碳性质研究的常用方法,反映和重建了有机碳在环境中的演化和循环过程。热裂解/氧化(Ramped Pyrolysis/Oxidation,RPO)-^(14)C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研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与保存过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初步介绍了RPO-^(14)C分析的测试方法和基本原理,阐述了热裂解/氧化及^(14)C分析的装置细节,指出了包括装置改造、温度控制等在内的技术改进及与不同方法的联用拓展。RPO-^(14)C分析技术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沉积物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1)揭示有机碳迁移、改造和保存机制;(2)改进沉积物年代学;(3)示踪沉积物记录的环境污染。RPO-^(14)C能够对不同热稳定性有机碳进行高效分离,因此沉积物有机碳在自然环境中产生、迁移、改造、埋藏的过程能够借助热解特征得以重建,进而反演和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碳循环机制和碳汇格局。最后,总结了该技术在海洋有机碳表征方面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在更广泛的研究区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氧化 沉积物 有机碳 14C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20
作者 赵春梅 王梦瑶 +3 位作者 李圆圆 李玉玲 谢光辉 张玲丽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129,共4页
以聚苯胺为前驱体、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高温热解法化制备多孔炭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物理吸附仪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和超级电容器性能进行表征,考察氯化锌用量对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聚苯胺为前驱体、氯化锌为活化剂,采用高温热解法化制备多孔炭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物理吸附仪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和超级电容器性能进行表征,考察氯化锌用量对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锌用量的增大,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先增大后减小,当聚苯胺/氯化锌质量比为2∶1时,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达到最大,分别为1186.7970m^(2)/g和0.5779cm^(3)/g。此时比电容也最大,为306.05F/g;当电流密度从1A/g增加到5A/g时,比电容约保留70%,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多孔炭 高温热解法 活化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