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草醚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使用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同金 李瑞娟 +4 位作者 于建垒 宋国春 高宗军 李如美 李美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分析,对吡草醚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2~13.3 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5.6~6.8 d;最终残留量试...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分析,对吡草醚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2~13.3 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5.6~6.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2%悬浮剂以12~18 g a.i./hm2于小麦返青期施药1次,收获期小麦籽粒中吡草醚残留量均未检出(<0.002 mg/kg),均未超过最高残留限量值0.02 mg/kg ( MRL)。该药在小麦返青期及以前施药,推荐吡草醚2%悬浮剂在小麦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5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草醚 小麦 土壤 残留 安全使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草醚的气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厚斌 于荣 +2 位作者 李国平 陈铁春 周蔚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11期5-7,共3页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选用HP-5毛细管柱,以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为内标物,柱温为230℃,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70℃,对吡草醚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13,变异系数为0.13%,平均回收率为100.85%,线性相关系数r=0...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选用HP-5毛细管柱,以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为内标物,柱温为230℃,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70℃,对吡草醚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13,变异系数为0.13%,平均回收率为100.85%,线性相关系数r=0.9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草醚 气相色谱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草醚原药大鼠慢性毒性与致癌试验病理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裴兰洁 郑艳华 +2 位作者 杨文祥 刘瑶 郏自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1-45,I0002,I0003,共7页
目的通过病理学观察探讨吡草醚原药对大鼠的慢性毒性与致癌作用。方法按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进行大鼠慢性毒性与致癌性合并试验,样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树胶封固,光镜检查。结果慢... 目的通过病理学观察探讨吡草醚原药对大鼠的慢性毒性与致癌作用。方法按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进行大鼠慢性毒性与致癌性合并试验,样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树胶封固,光镜检查。结果慢性毒性实验高剂量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剂量组肾脏间质炎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肾脏病理变化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他病变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致癌性试验,肿瘤发生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该受试物对肿瘤的潜伏期没有影响;多发性肿瘤的发生各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未发现该药物对SD大鼠的致癌性。慢性毒性表现出一定的雌雄差异,肾脏是其主要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草醚 慢性毒性 致癌性 病理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草醚原药对大鼠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
4
作者 万力 宋世震 +4 位作者 樊柏林 刘瑶 唐晓荞 孙凡中 刘春霞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2-516,共5页
经口染毒大鼠检测妊娠动物接触吡草醚原药后引起致畸的可能性,初步评价吡草醚原药致畸危害程度。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选用的大鼠按雄、雌2:1比例同笼交配,次日清晨阴道涂片检查雌鼠,发现精子即确定为受孕第0天... 经口染毒大鼠检测妊娠动物接触吡草醚原药后引起致畸的可能性,初步评价吡草醚原药致畸危害程度。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选用的大鼠按雄、雌2:1比例同笼交配,次日清晨阴道涂片检查雌鼠,发现精子即确定为受孕第0天,设低、中、高三个剂量组(18.56、92.80、464.00 mg·(kg·d)-1)、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在雌鼠受孕第6~15天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共10天,在妊娠第19.5天,处死孕鼠检查胚胎发育情况。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孕期体重增重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吸收胎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胎鼠重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对照组胎鼠外观畸形明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剂量组胎鼠外观畸形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中、高剂量组组和阳性对照组胎鼠骨骼及内脏畸形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原药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影响雌鼠体重增长及其胚胎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草醚 生长发育 胚胎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草醚原药对大鼠一般生长情况的影响及其慢性肾毒性研究
5
作者 万力 宋世震 +5 位作者 樊柏林 杨文祥 刘春霞 唐晓荞 孙凡中 刘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100,共8页
研究吡草醚原药对大鼠一般生长情况的影响,寻找慢性毒性靶器官以及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将初重为40~50 g的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低、中和高剂量组,160只/组,雌雄各半。各组动物分别给予含有不同浓度吡草醚原药的饲料(0,8... 研究吡草醚原药对大鼠一般生长情况的影响,寻找慢性毒性靶器官以及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将初重为40~50 g的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低、中和高剂量组,160只/组,雌雄各半。各组动物分别给予含有不同浓度吡草醚原药的饲料(0,80,400,2 000 mg·kg-1的饲料),染毒期间不限制摄食饮水,期限为104周。结果显示雌、雄鼠中、高剂量组1~104周的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于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或P〈0.001);中、高剂量受试物可导致大鼠血液中尿素氮(BUN)水平升高及胆碱酯酶(Ch E)水平下降,肾脏器系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或P〈0.001);病理学检查显示中、高剂量组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脏间质炎、慢性进行性肾病等。实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中、高剂量的吡草醚原药可明显影响大鼠的体重增长及食物利用率,对SD大鼠的慢性毒性靶器官是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草醚 慢性毒性 靶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棉花田中吡草醚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 被引量:3
6
作者 秦旭 徐应明 +4 位作者 孙扬 赵立杰 王林 孙约兵 梁学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74-1379,共6页
建立了棉花植株、棉籽和土壤样品中吡草醚及其主要代谢物E-1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HPLC/VWD)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水混合溶液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以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进行HPL... 建立了棉花植株、棉籽和土壤样品中吡草醚及其主要代谢物E-1的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HPLC/VWD)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水混合溶液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以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进行HPLC分离,检测波长为246 nm,基质匹配标准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吡草醚和E-1在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 >0.999).在棉花植株、棉籽和土壤中分别进行3个浓度的加标回收实验,吡草醚和E-1在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5% ~ 106.3%和74.9% ~ 102.3%,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0.5% ~5.2%和1.6% ~ 19.2%.吡草醚和E-1的检出限(LOD,S/N>3)均为0.1 ng,在棉花植株和棉籽中的定量下限(LOQ)均为0.04 mg/kg,在土壤中的LOQ均为0.02 mg/kg.该方法前处理快速、简单、经济,可用于常规实验室棉花植株、棉籽和土壤样品中吡草醚及其代谢物E-1的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 棉花 吡草醚及其代谢物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啶磺草胺与吡草醚混用的联合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商贺阳 《农业科学研究》 2017年第4期84-86,共3页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采用Gowing法评价啶磺草胺与吡草醚混用对野燕麦、猪殃殃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啶磺草胺与吡草醚混用对野燕麦、猪殃殃的联合作用属于增效或相加作用,二者适宜配比为8∶2~2∶8.
关键词 啶磺草胺 吡草醚 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