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随着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在大型户外空间进行露营、野餐等集体休闲活动愈发热情与向往,构建针对城市综合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的评价体系,可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目的】随着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在大型户外空间进行露营、野餐等集体休闲活动愈发热情与向往,构建针对城市综合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的评价体系,可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44个综合公园为例,通过调研量化分析影响综合公园开放共享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园可达性、周边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功能密度、周边POI功能混合度3个外部建成环境指标,以及公园人流量、公园人均绿地空间、可开展活动丰富度3个内部属性指标,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赋予各指标权重。【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各综合公园的开放共享适宜度,其中17个公园适合立即开放共享,22个公园需要延缓开放共享,5个公园暂不适合开放共享。【结论】在多维指标的影响下,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公园可达性、公园人均绿地空间2个指标对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影响较大,该结论可为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利用公众科学进行相关研究具有独特优势,但基于公众科学的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尚未得到系统性回顾。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4—2023年的文献...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利用公众科学进行相关研究具有独特优势,但基于公众科学的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尚未得到系统性回顾。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4—2023年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筛选和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公众科学在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呈增长趋势,尤其在近5年关注度急剧上升;现有的公众科学项目以美国居多,如iNaturalist和ebird;论文发表数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较为集中,而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国家在发表频次上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研究内容聚焦于物种监测、生境改造、生态教育等;公众科学与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提高了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未来研究应着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深化大数据应用,并强调跨学科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持续发展。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和问卷调研,获取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景观偏好、价值认知、空间定位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概念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城市中实际的荒野分布有大概的认知。2)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感知偏中立态度,不同自然与人工要素会对公众偏好产生影响。3)公众居住与活动范围可能会对城市荒野接受度产生影响。【结论】应优先对公众认知程度较高和交通便利的荒野区域进行转型更新,综合考量场地内自然与人工要素,分析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保障场地可达性、可视性,使城市荒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为城市荒野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随着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在大型户外空间进行露营、野餐等集体休闲活动愈发热情与向往,构建针对城市综合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的评价体系,可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44个综合公园为例,通过调研量化分析影响综合公园开放共享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园可达性、周边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功能密度、周边POI功能混合度3个外部建成环境指标,以及公园人流量、公园人均绿地空间、可开展活动丰富度3个内部属性指标,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赋予各指标权重。【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各综合公园的开放共享适宜度,其中17个公园适合立即开放共享,22个公园需要延缓开放共享,5个公园暂不适合开放共享。【结论】在多维指标的影响下,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公园可达性、公园人均绿地空间2个指标对公园开放共享适宜度影响较大,该结论可为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E0193200)“地平线2020战略计划:CLEARING HOUSE-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Research,Information-sharing and Governance on How Urban tree-based solutions support Sino-European urban futures”(821242)。
文摘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利用公众科学进行相关研究具有独特优势,但基于公众科学的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尚未得到系统性回顾。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4—2023年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筛选和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来公众科学在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呈增长趋势,尤其在近5年关注度急剧上升;现有的公众科学项目以美国居多,如iNaturalist和ebird;论文发表数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较为集中,而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国家在发表频次上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研究内容聚焦于物种监测、生境改造、生态教育等;公众科学与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提高了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未来研究应着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深化大数据应用,并强调跨学科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持续发展。
文摘【目的】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和问卷调研,获取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景观偏好、价值认知、空间定位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公众对城市荒野概念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城市中实际的荒野分布有大概的认知。2)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感知偏中立态度,不同自然与人工要素会对公众偏好产生影响。3)公众居住与活动范围可能会对城市荒野接受度产生影响。【结论】应优先对公众认知程度较高和交通便利的荒野区域进行转型更新,综合考量场地内自然与人工要素,分析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保障场地可达性、可视性,使城市荒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为城市荒野景观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