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5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f the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Implement of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1
作者 SONG Yong HAO Qun ZHANG Ka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1-20,共10页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IBC) is a technology using the human body as a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electrical signals. Compared with the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t has several novel character...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IBC) is a technology using the human body as a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electrical signals. Compared with the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t has several novel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implement of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are reviewed. Firstly,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galvanic coupling IBC is deduced, and the in vivo measurements resul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simulations resul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transfer function are discussed. Secondly, a finite-element method for modeling the whole human body is introduc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galvanic coupling IBC based on the whole human bod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 vivo measurement result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implement methods of the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a novel IBC system based on Mach-Zehnder EO modulator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while some conclusions a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modeling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saucer-shaped stratospheric aerostat with an under-slung nacelle
2
作者 ZHAO Ming XIAO Chang +1 位作者 ZHOU Ping-fang DUAN Deng-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288-1298,共11页
A new concept stratospheric aerostat is investigated which consists of a saucer-shaped hull, multi-vectored thrusters, and an under-slung nacelle. The design of this aerostat involves tradeoffs between conventional ai... A new concept stratospheric aerostat is investigated which consists of a saucer-shaped hull, multi-vectored thrusters, and an under-slung nacelle. The design of this aerostat involves tradeoffs between conventional airship and high altitude balloon. The sling connection simplifies structure design significantly, but brings challenges for dynamics analysis. Dynamics modeling for this aerostat is a kind of double-body problem with geometric constraint. Nonlinear dynamics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under-slung nacelle. Oscillation behavior of this double-body system is superposed by a long-period oscillation of the hull and a short-period oscillation of the nacelle. The length of sling only influences the short-period oscillation but the mass ratio of nacelle to main body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system. Finally, an envelope about mass ratio and maximal open loop forward thrust as well as speed is presented, where the system is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ucer-shaped AEROSTAT double-body under-slung DYNAMICS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ratios of matrixeinclusion properties using movable cellular automaton method
3
作者 A.Yu.SMOLIN E.V.SHILKO +3 位作者 S.V.ASTAFUROV I.S.KONOVALENKO S.P.BUYAKOVA S.G.PSAKHI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8-34,共17页
Two class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considered: classical metaleceramic composites with reinforcing hard inclusions as well as hard ceramics matrix with soft gel inclusions. Movable cellular automaton method is use... Two class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considered: classical metaleceramic composites with reinforcing hard inclusions as well as hard ceramics matrix with soft gel inclusions. Movable cellular automaton method is used for model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such different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particle approach and may be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method is the use of many-body forces of inter-element interaction within the formalism of simply deformable element approximation. It was shown that the strength of reinforcing particles and the width of particle-binder interphase boundaries had determining influence on the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eceramic composite. In particular, the increasing of strength of carbide inclusions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strength and ultimate strain of composite material. On the example of porous zirconia ceramics it was shown that the change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re surface leads to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effective elastic modulus and strength limit of the ceramic sample. The less is the pore size, the more is this effect. The increase in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pore surface of ceramics may reduce its fracture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S Metal CERAMICS ZIRCONIA CERAMICS Gel modeling Movable cellular AUTOMATA MANY-body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薛建玲 庞振山 +5 位作者 程志中 陈辉 张晓飞 贾儒雅 俞炳 牟妮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0,共27页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构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该类型金矿床找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导隐伏矿和深部矿金资源勘查取得突破。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分为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两个亚类,广泛发育于陆块区和造山带中,赋矿围岩多种多样,成矿时代广泛,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本文厘定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地质体为中酸性侵入体,与矿床(体)呈现出空间上相依(1~5km)、时间上相近(10Myr)、成因上相关的内在成生联系和时空配置关系。成矿构造属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复合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有断裂、硅钙面、岩溶构造及岩体侵入接触带、爆破角砾岩体及水压裂隙等;矿化样式受成矿结构面控制,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层状、脉状、块状及其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早阶段温度可达450℃左右,形成强度不等的钾长石化、钠长石化或铁白云石化;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250℃左右,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Au和Ag共伴生,同时伴生少量Pb、Zn、Cu等,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主阶段温度低于250℃,Au和As、Sb共伴生,Ag含量低,常见毒砂和辉锑矿等矿物,成矿作用早阶段蚀变则主要为硅化,有的为次生石英岩化。金的沉淀富集机制包括流体的沸腾、混合和交代等机制。成矿作用中心位于岩体外接触带2~3km和接触带之内,由浅部到深部形成“上脉下层”的二元结构模式,脉状矿体具有侧伏延深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该模型指导下,我们重新厘定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床类型,在深部发现新的矿体样式,拓宽了深部找矿空间,提升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带动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找矿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成矿地质体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找矿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系统耦合振动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建敏 王谢堂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81,共15页
针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与人体之间动力耦合振动特性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刚柔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动车组柔性车体与座椅及坐姿人体耦合振动响应的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铁路随机轨道不平... 针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与人体之间动力耦合振动特性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刚柔耦合理论,建立考虑动车组柔性车体与座椅及坐姿人体耦合振动响应的高速动车组柔性车体-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高速铁路随机轨道不平顺激励下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对高速轻量化动车组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车体柔性振动作用下不同座位处人体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人体生物力学特性会增大车体某些柔性模态频率;满座工况下,基于人车耦合动力学模型得出的5 Hz频率以上的共振峰频率和横向共振峰幅值较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大,而垂向共振峰幅值则较传统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小;车体振动响应的1阶峰值频率明显降低,而幅值则略有增加;人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尼吸振的作用,在300 km·h^(-1)行车速度和满座工况下,人体可明显抑制车体5 Hz频率以上的高频垂向振动,而弹性车体的振动则会激发人体垂向5.25 Hz和横向2.13 Hz频率左右的固有模态,使人体在该频域下的振动能量有所增加。因此,若以车体地板振动加速度代替人体响应评估高速动车组的振动舒适性,会与真实的人体振动程度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座椅-人体耦合动力学模型 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耦合振动特性 轻量化车体 坐姿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几何误差建模与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勇 杨江帆 +3 位作者 寿康力 詹晨 胡火根 黄明玖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为提高芯片塑封精度,文章以一种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精度分析和误差分配方法。介绍了多点并联驱动压力机的拓扑结构,采用低序列阵列法描述了压力机传动系统各零部件之间的并联关系,并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和齐次变换... 为提高芯片塑封精度,文章以一种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精度分析和误差分配方法。介绍了多点并联驱动压力机的拓扑结构,采用低序列阵列法描述了压力机传动系统各零部件之间的并联关系,并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和齐次变换法构建了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的位置误差传递模型和角度误差传递模型;以一阶敏感度函数为理论基础,建立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的误差灵敏度分析模型,对求出的误差传递模型中各项误差进行灵敏度分析,找到了位置误差和角度误差的主要误差源并计算出各项几何误差的灵敏度系数,以此为依据为整机的精度分配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 多体系统理论 误差传递模型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风格迁移技术特征对设计师使用意愿的影响
7
作者 李浩 王硕 刘丽娴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90,共11页
服装风格迁移技术(CSTT)正在被广大中国服装企业所应用,为了了解设计师对该技术的使用意愿,文章以TAM模型与SO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准确性、高效性、审美性、兼容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使用意愿八个潜在变量的技术框... 服装风格迁移技术(CSTT)正在被广大中国服装企业所应用,为了了解设计师对该技术的使用意愿,文章以TAM模型与SO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准确性、高效性、审美性、兼容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使用意愿八个潜在变量的技术框架,并对464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效性、兼容性与审美性显著正向可影响设计师的使用意愿,而准确性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此外,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感知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技术开发者更好地了解设计师对服装风格迁移技术的期望,以便在改进设计工具和优化技术时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风格迁移技术 技术特征 技术接受模型 刺激-机体-反应模型 设计师 使用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边界感测验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效度和信度
8
作者 朱佳隽 刘勇 赵建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引进身体边界感测验(SBBS),在大学生群体检验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大学生701人检验SBBS中文版的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另选取大学生154人完成感知身体边界的视觉模拟量表(VASAPBB)、心理界线测量问卷(PBQ)、中文身体羞耻量表(... 目的:引进身体边界感测验(SBBS),在大学生群体检验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大学生701人检验SBBS中文版的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另选取大学生154人完成感知身体边界的视觉模拟量表(VASAPBB)、心理界线测量问卷(PBQ)、中文身体羞耻量表(CBSS)、二维自尊量表(SLCS)和自我客体化信念与行为量表(SOBBS)的效标关联效度测试,对其中117人间隔4周重测。结果:SBBS中文版为双因子结构,公共因子为身体边界感,特殊因子为屏障性和渗透性。双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3.93,CFI=0.91,TLI=0.91,RMSEA=0.07,AIC=368.05,BIC=482.36)。SBBS得分与VASAPBB、PBQ、SLCS得分正相关(r=0.77、0.66、0.38),与CBSS、SOBBS得分负相关(r=-0.61、-0.56),均P<0.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73。结论:身体边界感测验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显示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边界感 身体边界感测验(SBBS) 双因子模型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型的城市地下三维承灾体洪水演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蔡钊 刘宏伟 +1 位作者 储少志 闵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9,共4页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此,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模型,构建和模拟了地下三维承灾体空间的概化模型和地下空间模型,结果发现在单层地下空间水流高流速区域集中在水流入口附近,并会在地下空间较大范围内形成回流区域,而双层地下空间的高流速区域基本集中在空间入口处及双层空间的连接处,可见在洪涝灾害发生前期需注意地下空间入口处,以及灾害发生中期,地下空间的连接处的高流速区域对行人及重要建筑物可能会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空间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害链推演,以及地下空间人员疏散等灾害应对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城市洪涝 三维承灾体 概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 ModelBuilder的复杂地质体自动建模方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宋仁波 江南 +5 位作者 殷彪 窦小影 崔路阳 张鹏飞 王月香 李文慧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3-401,共9页
与传统的二维(2D)地质绘图技术相比,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现地下岩层的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风险评估等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工程领域的建模对象往往涉及复杂地质体,为实现模型... 与传统的二维(2D)地质绘图技术相比,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地展现地下岩层的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风险评估等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工程领域的建模对象往往涉及复杂地质体,为实现模型的自动构建,本文提出一种基ArcGIS ModelBuilder的复杂地质体自动建模方法。首先,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以钻孔数据和地质剖面图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编程Python语言结合ArcPy包,通过编程实现钻孔数据的自动预处理;其次,组合ArcScan自动矢量化和SkechUp人机交互对地质剖面进行预处理,从中提取出断裂3D矢量线,将它们集中存储于GIS空间数据库;然后,利用ModelBuilder可视化建模工具,通过调用ArcToolbox的文件转换和空间分析工具分别生成地层的三维实体模型和断裂的三维表面模型,从而实现复杂地质体自动建模;进一步,通过矢量化切割、剖面和开挖多边形作为TIN拉伸扩展工具的输入,并结合ArcScene实现模型多种形式的可视化。最后,采用南京仙林地区三维地质调查项目获取的钻孔数据进行了建模实验,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和自动化的优势,可为大范围、大批量地质建模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ARCGIS modelBuilder 复杂地质体 自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体动力学模型的Modelica语言建模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俊 黄运保 +1 位作者 陈立平 王启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88-1093,共6页
对Adams多体模型结构及Modelica模型的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多体动力学模型结构及建模方式进行分析,根据Adams多体模型结构设计了对应的Modelica多体模型结构。研究了Adams多体模型各组件包含的信息,以及与Modelica模型的异同,提出了... 对Adams多体模型结构及Modelica模型的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多体动力学模型结构及建模方式进行分析,根据Adams多体模型结构设计了对应的Modelica多体模型结构。研究了Adams多体模型各组件包含的信息,以及与Modelica模型的异同,提出了各多体组件的转换方法。最后给出了多体模型转换验证实例与结果。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多领域仿真系统的多体建模效率及与传统多体系统的兼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领域统一建模 modelICA语言 多体动力学模型 模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纪友亮 董志武 +5 位作者 许瑞 李易伦 高崇龙 周勇 刘君龙 任影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1-822,共12页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是河流入(海)湖形成的三角洲砂体在(海)湖水动力改造、(海)湖平面频繁变化引起的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砂体,其分布规律很难用单成因的沉积模式进行描述,但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实践和现代...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是河流入(海)湖形成的三角洲砂体在(海)湖水动力改造、(海)湖平面频繁变化引起的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砂体,其分布规律很难用单成因的沉积模式进行描述,但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实践和现代沉积考察表明,这种复合砂体在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在分析了大量研究实例、现代沉积考察的成果以及查阅了有关复合砂体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1)影响复合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旋回作用、复合水动力的相互作用、地形因素、混积作用和事件性沉积等;(2)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有4种类型,分别为岸线迁移—三角洲侧缘—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前缘型河口坝—碎屑岩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分流河道—沿岸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碳酸岩滩坝叠置复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砂体 成因机制 水动力条件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山红羊与湖羊体重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生长曲线拟合
13
作者 努尔阿卜杜拉·吾吉外力 比吉古丽·萨塔尔 +3 位作者 樊琛 艾力·奥斯曼 杨会国 依明·苏来曼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9-105,共7页
研究对比分析了皮山红羊与湖羊的早期生长发育性状,旨在为两个品种羊的选育和饲养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选取健康无病的皮山红羊羔羊655只(公羔323只、母羔332只),湖羊羔羊698只(公羔340只、母羔358只)。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饲喂,并在0... 研究对比分析了皮山红羊与湖羊的早期生长发育性状,旨在为两个品种羊的选育和饲养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选取健康无病的皮山红羊羔羊655只(公羔323只、母羔332只),湖羊羔羊698只(公羔340只、母羔358只)。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饲喂,并在0、60、120、180和240日龄时测定体重和体尺指标,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回归模型对体重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60日龄时,皮山红羊公羔体重、胸围和胸深显著高于湖羊公羔(P<0.05);120~240日龄,皮山红羊公、母羔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胸深显著高于湖羊公、母羔(P<0.05)。两个品种0~240日龄公羔的平均日增重均大于母羔。0~240日龄,皮山红羊公羔的平均日增重均大于湖羊公羔,皮山红羊母羔的平均日增重均小于湖羊母羔;皮山红羊与湖羊公母羔体高、体长、胸围、胸宽、胸深、管围及腰角宽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除了皮山红羊公羊120日龄管围与胸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P<0.05),其他日龄皮山红羊和湖羊各项体尺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模型中,拟合效果最优的为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度(R^(2))值均超过0.993。研究表明,Von Bertalanffy模型对皮山红羊和湖羊体重的拟合效果较好,更适用于拟合湖羊和皮山红羊的生长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红羊 湖羊 体尺 体重 相关性 非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脉状矿体精细化三维建模方法探讨
14
作者 李宏达 吴志春 +6 位作者 柏瑞 董冲 马粉玲 李华亮 贾飞 李斌 祝一丹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9-390,共12页
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地质体的三维形态,能够有效揭示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隐式建模方法相比较,显式建模方法在小尺度的地质结构特征上刻画更加精准,然而对于形态复杂脉状矿体等地质体的大比例尺精细化三维建模,还存在建模速度慢、... 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地质体的三维形态,能够有效揭示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隐式建模方法相比较,显式建模方法在小尺度的地质结构特征上刻画更加精准,然而对于形态复杂脉状矿体等地质体的大比例尺精细化三维建模,还存在建模速度慢、难度大、精度偏低等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部分复杂脉状矿体,综合运用加密约束点、构建矿体劈分线、分段式建模、矿体缝合等技术,系统开展了分枝分岔复合矿体、存在无矿天窗矿体、含夹石矿体、断层切穿矿体4种复杂脉状矿体的显式三维建模方法研究,实现了复杂脉状矿体的高精度快速三维建模,对稀有、贵金属等复杂脉状矿体的精细化三维建模、矿产资源量估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复杂脉状矿体 精细化三维建模 显式建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桐柏围山城地区金矿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构建 与靶区预测
15
作者 张晓飞 唐相伟 +5 位作者 庞振山 薛建玲 陈辉 王珺璐 隗含涛 雷晓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70,共14页
寻找和发现隐伏矿和深部矿是矿产勘查界的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研究直接服务于矿产勘查工作,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银洞坡金矿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总结前人研... 寻找和发现隐伏矿和深部矿是矿产勘查界的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研究直接服务于矿产勘查工作,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银洞坡金矿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以期为区域内金多金属矿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工作提供思路和示范。本文厘定银洞坡金矿为与侵入岩浆地质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地质体为早白垩世中酸性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主要为褶皱成矿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岩性界面(硅钙面)、褶皱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或可能存在侵入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成矿作用宏观蚀变特征标志主要为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成矿元素形成近程Pb、Zn和Ag矿化,伴生Au矿化,远程Au矿化,伴生Pb、Zn和Ag矿化的分带特征。结合物化探等信息,建立了银洞坡金矿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在围山城地区圈定找矿靶区5处,经钻探验证,取得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洞坡金矿 岩浆热液 成矿地质体 找矿预测 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力作用下井下杆管柱轴向力检测方法
16
作者 马少华 王旱祥 +4 位作者 唐健 车家琪 苑得鑫 宋富远 肖光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针对井下杆管柱的轴向力测量受多种外力影响而精度不高的问题,基于应力应变的叠加原理,提出拉弯扭多载荷作用下的应变模型和相应的圆台变形体,并给出由总应变计算分应变、分载荷的方法;制作径向加载装置,开展仿真试验和室内压弯组合试... 针对井下杆管柱的轴向力测量受多种外力影响而精度不高的问题,基于应力应变的叠加原理,提出拉弯扭多载荷作用下的应变模型和相应的圆台变形体,并给出由总应变计算分应变、分载荷的方法;制作径向加载装置,开展仿真试验和室内压弯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单载荷作用下各研究点处的应变具有较好线性关系,应变模型的相对误差低于0.23%,分载荷计算值是准确的,其相对误差低于10%;此研究有助于杆管柱的寿命预测,避免井下杆管柱的断裂、密封失效等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杆管柱 轴向力 应变模型 变形体 组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多期次非均匀构造应力场裂缝定量预测
17
作者 李辉 曾大乾 +4 位作者 游瑜春 刘国萍 王丹丹 赵向原 尚墨翰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3,共9页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期断裂,构造裂缝在空间上呈现复杂分布。文中采用多趋势融合概率体随机建模方法构建储集空间分类模型,在该模型约束下,基于测井动态、岩石力学参数和三轴岩石压缩实验数据,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算法...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期断裂,构造裂缝在空间上呈现复杂分布。文中采用多趋势融合概率体随机建模方法构建储集空间分类模型,在该模型约束下,基于测井动态、岩石力学参数和三轴岩石压缩实验数据,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算法构建研究区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共经历3期造缝。2)利用胡克定律、应变能与表面能均衡理论及岩石破裂准则,定量预测了不同期次裂缝密度空间分布。3)燕山晚期,裂缝发育受北东向断裂控制,裂缝集中发育在2条北东向断裂夹持的区域,裂缝密度在4.0条/m以上,存在距离断层越远、裂缝越不发育的趋势,南部与东部裂缝欠发育;喜马拉雅早期,裂缝发育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同时,西南部由于挤压隆升,裂缝在隆升区也集中发育,发育裂缝密度在3.5条/m以上;喜马拉雅晚期,由于区域挤压减弱,未形成新增断裂,构造格局定型,新增裂缝呈现“占高点、沿长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体建模 非均匀构造应力场 碳酸盐岩 裂缝预测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行时空处理模型下的快速N-body算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伟 曾栩鸿 +2 位作者 王福焕 傅丽丽 曾国荪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2011年第11期1006-1013,共8页
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的最新发展已经能够以低廉的成本提供高性能的通用计算。基于GPU的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和OpenCL(open computing language)编程模型为程序员提供了充足的类似于C语言的... 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的最新发展已经能够以低廉的成本提供高性能的通用计算。基于GPU的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和OpenCL(open computing language)编程模型为程序员提供了充足的类似于C语言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便于程序员发挥GPU的并行计算能力。采用图形硬件进行加速计算,通过一种新的GPU处理模型——并行时间空间模型,对现有GPU上的N-body实现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GPU上快速仿真N-body问题的算法,并在AMD的HD Radeon 5850上进行了实现。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PU上的实现,获得了400倍左右的加速;相对于已有GPU上的实现,也获得了2至5倍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ody 并行计算 通用图形处理器(GPGPU) 时间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建模研究:以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
19
作者 何云峰 陈叔阳 +7 位作者 刘耀宇 王立鑫 丁旭东 尚浩杰 李文亮 刘杰 肖红 尹艳树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21,共14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现有建模算法难以精确表征其内部结构,亟需结合断控体内部构造特征开展储层建模算法研究,建立符合地质认知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明确油气优势储集空间。以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提出...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现有建模算法难以精确表征其内部结构,亟需结合断控体内部构造特征开展储层建模算法研究,建立符合地质认知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明确油气优势储集空间。以顺北4号断裂带为例,提出并应用了一种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结合层次模拟的思想,定量表征了挤压段、拉分段与平移段的断裂面与类洞穴的发育规模。通过设计基于网格的储集体趋势线追踪算法,查找符合储集体发育走向的中心线,融合层次模拟的思想,逐层次刻画了断裂面与类洞穴内部栅状结构地质模型。在建立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相控的方式建立物性模型,开展了储量计算与数值模拟,优选仅有断裂面的断控体模型,断裂面储量计算的结果与动态储量拟合率为96%,对井底压力、实际生产数据进行拟合,误差均小于10%。研究区主要可能储集类型为断裂面、类洞穴与杂乱体。对不同的地震属性体截断处理建立断控体轮廓模型。测井解释断裂面与类洞穴内部发育破碎带与基岩带有序排列的栅状结构,破碎带可进一步划分为角砾带与裂缝带。设计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建立储集体内部栅状结构三维地质模型。优选仅有断裂面的断控体模型,该模型遵从钻测井条件数据,符合地质认知,对指导油气藏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油田 断控体 三维地质建模 栅状建模 断裂带 油气藏储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体质量指数和代谢综合征转移规律研究
20
作者 齐涵 董程程 +9 位作者 刘瑞 朱雪泉 蔺煦舟 秦妍舒 于子博 王海宁 李蕾 冯媛 张玲 闫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9,共8页
目的评估抑郁症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转移规律。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治疗,有多次入院记录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评估抑郁症患者中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转移规律。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治疗,有多次入院记录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每次入院时BMI和代谢情况分为BMI正常、超重和代谢综合征3种状态,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分析转移规律。结果纳入398例研究对象的892条观测记录,中位年龄56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结果显示3种状态间共发生494次转移,其中5.1%由BMI正常转移为超重,5.5%由超重转移为MetS。超重发展为MetS的转移强度最高,是超重变为BMI正常的9.52倍。48.53个月后,BMI正常的抑郁症患者开始转移为MetS。对于超重的患者,8.77个月后开始转移为MetS。36个月后,BMI正常或超重者转移为MetS的概率为31.4%和50.4%;对于合并MetS者,36个月后仍为MetS的概率为51.2%。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婚是体质量正常的抑郁症患者转移为超重的危险因素,而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超重的抑郁症患者转移为MetS的保护因素。结论抑郁症患者发展为MetS的强度和风险较高,发生MetS后不易好转,提示加强抑郁症患者的BMI管理和MetS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性抑郁障碍 代谢综合征 体质量指数 超重 多状态MARKOV模型 转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