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ffect on MHD mixed convection of nanofluid flow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被引量:4
1
作者 SELIMEFENDIGIL Fatih OCAN CBAN Seda OTOP Hakan F.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33-1145,共13页
In this study,magneto-hydrodynamics (MHD) mixed convection effects of Al2O3-water nanofluid flow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for variou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of nanofluids.A uni... In this study,magneto-hydrodynamics (MHD) mixed convection effects of Al2O3-water nanofluid flow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for variou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of nanofluids.A uniform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was applied to the flow and strength of magnetic field was varied with different values of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Hartmann number (Ha=0,10,20,30,40).Three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were used to see the effects of MHD nanofluid flow.Besides,five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between 0°-90° is used for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The problem geometry is a backward-facing step which is used in man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here flow separation and reattachment phenomenon occurs.Mixed typ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of backward-facing step was examined with various values of Richardson number (Ri=0.01,0.1,1,10) and four different nanoparticle volume fractions (Ф=0.01,0.015,0.020,0.025) considering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Finite element method via commercial code COMSOL was used for computations.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ddition of nanoparticles enhanced heat transfer significantly.Also increasing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and inclination angle increased heat transfer rate.Effects of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nanofluids backward-facing step MHD flow mixed conv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FeO高钛渣系高温导电特性及其导电机理
2
作者 胡凯 韦江 +1 位作者 吕学伟 王日昕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5-1141,共7页
采用四电极交流阻抗谱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分和温度条件下TiO_(2)-FeO二元高钛渣系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和导电机理。结果表明,该渣系电导率随温度升高显著提升,其值为62~171 S/cm,较传统高炉渣(0.1~10 S/cm)高出1~3个数量级。此外,在不同... 采用四电极交流阻抗谱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分和温度条件下TiO_(2)-FeO二元高钛渣系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和导电机理。结果表明,该渣系电导率随温度升高显著提升,其值为62~171 S/cm,较传统高炉渣(0.1~10 S/cm)高出1~3个数量级。此外,在不同温度下,渣中FeO含量增加,会显著降低高钛渣导电性。在高温熔融状态下,TiO_(2)-FeO二元高钛渣呈现以电子导电为主导的电子-离子混合导电特征,符合半导体特性。XRD分析结果和热力学计算结果均表明,高钛渣凝固后的主要物相为钛铁矿相(FeTiO3)和金红石相(Ti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钛渣 电导率 电子-离子混合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铈混合稀土对铝锆合金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盛锋 孙小燕 +2 位作者 周楠 邓伟萍 王才仁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7-130,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双臂电桥导电仪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镧铈混合稀土对铝锆合金线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微量的镧铈混合稀土时,稀土元素La、Ce与杂质元素Fe、Si结合形成多种稀土化合...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双臂电桥导电仪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镧铈混合稀土对铝锆合金线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微量的镧铈混合稀土时,稀土元素La、Ce与杂质元素Fe、Si结合形成多种稀土化合物粒子,并弥散分布在α-Al基体和晶界上,增强铝锆合金线的强度和耐热性能。随镧铈混合稀土含量的增加,铝锆合金线的抗拉强度增大,耐热性能增加,而导电率先升高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锆合金线 镧铈混合稀土 导电率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剂含量对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晨阳 马雷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99,104,共5页
以球磨法制备的NFPP@C为活性物质、导电炭黑(Super P)为导电剂、聚偏氟乙烯(PVDF)为粘结剂制备锌离子电池正极,并以锌片为负极,探究导电剂含量对NFPP水系锌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4种不同导电剂含量正极材料在0.2 C... 以球磨法制备的NFPP@C为活性物质、导电炭黑(Super P)为导电剂、聚偏氟乙烯(PVDF)为粘结剂制备锌离子电池正极,并以锌片为负极,探究导电剂含量对NFPP水系锌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4种不同导电剂含量正极材料在0.2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4.3、94.6、86.4、60.1 mAh/g;0.2 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7.9%、84.5%、71.2%和58.4%;m(NFPP)∶m(Super P)∶m(PVDF)为8∶1∶1时,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铁基混合磷酸盐 导电剂 NFPP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膨润土混合土衬里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林海 时花豹 +1 位作者 周创兵 吕志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2-97,共6页
防渗衬里屏障是污染源防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黏土中掺入膨润土形成混合土衬里可以综合体现经济和防渗两方面的优势,但要在工程中推广此类混合土衬里尚需对其渗透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本工作以黏土掺入钠基膨润土形成的混合土衬里为研究... 防渗衬里屏障是污染源防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黏土中掺入膨润土形成混合土衬里可以综合体现经济和防渗两方面的优势,但要在工程中推广此类混合土衬里尚需对其渗透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本工作以黏土掺入钠基膨润土形成的混合土衬里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尺寸柔性壁渗透仪开展了不同初始压实度、膨润土掺比和周围压力条件下的渗透试验,对比分析了各条件下黏土-膨润土混合土衬里的水力渗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黏土中掺入质量比5%钠基膨润土后形成的混合土衬里渗透系数显著低于压实黏土衬里,混合土衬里的渗透系数受初始压实度和周围压力的作用影响要显著弱于压实黏土衬里;保障同等防渗效果的基础上,黏土-膨润土混合土衬里对初始压实度的施工要求要低于黏土衬里;约50 kPa的周围压力能够使混合土衬里较容易地满足现有工程防渗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膨润土掺比 渗透系数 压实度 周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水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烜沃 白浪 +4 位作者 王云琦 冯印成 刘双楠 孟祥江 师贺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林经营及林业可持...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林经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该生态系统能量闭合缺失为0.26。2)各水热通量在日变化上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夏季最大(日均值124.66 W/m^(2)),冬季最小(日均值31.68 W/m^(2));空气温度(Ta)、饱和水气压差(VPD)呈现多峰变化趋势;降水集中于一年的4、7、8,9和10月;叶面积指数(LAI)在生长季(4—10月)呈现单峰变化。3)非雾天情况下显热通量(H)显著大于雾天情况,冠层导度(Gs)表现出多维度的复杂特征。缙云山针阔混交林能量循环损失较小,数据可靠;太阳高度角变化引起的净辐射变化是水热通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Pr)的不规则分布及LAI的变化导致Ta和VPD多峰变化;雾气对土壤热量的导向会造成显热通量下降;较高的空气温度导致了大气与下垫面之间湍流形式的热流显著增加而使显热通量上涨。一般情况下,H主要受到Rn的影响,且分别受到VPD和土壤温度(Tsoil)的次要影响(雾天环境)以及VPD和风速WS的次要影响(非雾天环境)。Rn、Gs、Ta、VPD均对LE产生显著影响,未发现研究区Pr和Tsoil与LE存在显著关系。Gs受多种因素(Rn、VPD、Ta、VWC、P等)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水热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冠层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砂土混合介质电导率预测模型适用性及误差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美洁 柏巍 +3 位作者 孔令伟 王勇 李科 岳秀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为提高电导率预测模型对岩土体结构性质的反演精度,以不同黏土质量分数的高岭土-砂土混合介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孔隙液下的电导率。根据参数获取途径,将现有电导率预测模型分为拟合模型和经验模型,通过拟合计算得到各模型的电导... 为提高电导率预测模型对岩土体结构性质的反演精度,以不同黏土质量分数的高岭土-砂土混合介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孔隙液下的电导率。根据参数获取途径,将现有电导率预测模型分为拟合模型和经验模型,通过拟合计算得到各模型的电导率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并建立误差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岭土-砂土混合介质,拟合模型的电导率预测效果优于经验模型。在经验模型中,不同黏土质量分数下广义Archie模型的预测值均大于实测值,在使用广义Archie模型进行电导率预测时,需进行修正和调整;Waxman-Smits模型适用于预测低黏土质量分数下混合介质的电导率;修正的Archie模型对中等黏土质量分数下混合介质的电导率预测效果较好;Rhoades模型对高黏土质量分数下混合介质的电导率预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砂土混合介质 电导率 黏土质量 预测模型 误差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液电导率特性的植保机械在线混药系统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于鹏澎 张文雅 +3 位作者 韩志杰 董祥 程军辉 贾卫东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85,93,共5页
针对传统喷雾机械普遍采用人工预混药方式,对作业人员危害大、配比误差大、农药浪费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药液电导率特性的在线混药系统,实现即混即施和混药比的精准控制。选用草甘膦农药为试验对象,通过标定试验获取草甘膦混药比与电导... 针对传统喷雾机械普遍采用人工预混药方式,对作业人员危害大、配比误差大、农药浪费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药液电导率特性的在线混药系统,实现即混即施和混药比的精准控制。选用草甘膦农药为试验对象,通过标定试验获取草甘膦混药比与电导率值之间的关系;选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LK3 U-14)为控制单元,设计药液浓度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溶液混药比和电导率呈线性比例关系,决定系数为0.9985;系统混药比相对误差在±5%区间,混药比时间变异系数<5%,满足喷雾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机械 在线混药 电导率 混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式厌氧发酵失稳调控机制及策略研究进展
9
作者 常虹 苏小红 +1 位作者 秦国辉 刘伟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3期14-21,共8页
干式厌氧发酵技术是一项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的同时既可产生清洁的甲烷能源,又可实现区域环境的改善,但其反应过程中极易出现酸化和氨氮抑制现象,进而导致反应体系产气效率降低甚至崩溃。综述了干式厌氧发... 干式厌氧发酵技术是一项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的同时既可产生清洁的甲烷能源,又可实现区域环境的改善,但其反应过程中极易出现酸化和氨氮抑制现象,进而导致反应体系产气效率降低甚至崩溃。综述了干式厌氧发酵体系失稳调控机制,总结了酸化和氨氮抑制两类失稳情况的调控策略,分析了外源添加导电材料(生物炭、磁铁矿等)、添加微量元素(铁、镍等)和生物强化以及各项调控策略之间的混合协同调控。以期为缓解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出现的酸化和高氨氮抑制现象,从而实现高效稳定运行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厌氧发酵 失稳预警 导电材料 微量元素 生物强化 混合协同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偏高岭土基导电地聚合物的压敏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彬 黄启钦 +1 位作者 肖薇薇 黄小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2,共6页
以钢渣和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材料制备导电地聚合物,分析了钢渣掺量和养护温度对其抗压强度、电阻率、压敏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压敏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和养护温度的升高,试样抗压强度均有一定的增... 以钢渣和偏高岭土为主要原材料制备导电地聚合物,分析了钢渣掺量和养护温度对其抗压强度、电阻率、压敏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压敏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和养护温度的升高,试样抗压强度均有一定的增加,其中钢渣掺量为30%时试样抗压强度最高。在不同养护温度下,钢渣掺量越多,试样电阻率越低。养护温度的升高提升了试样早期物理力学性能,然而随着龄期延长,温度对试样电阻率的影响变弱。此外,在循环压缩荷载作用下,试样的最优应变灵敏度为40.35~50.31,远高于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度2。其中,当养护温度为40℃、钢渣掺量为30%时,试样电阻变化率(FCR)与循环压缩应力的相关系数R~2高达0.953,试样压敏稳定性最优。由微观分析可知,当养护温度为60℃时,试样微观结构最为致密,稳定性最好,致使其应变灵敏度较低。在相同养护温度下,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试样致密性先增强后减弱,其中SS-30组最优,该结果与强度结果吻合较好。可见,钢渣-偏高岭土基导电地聚合物将是一种理想的压敏基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地聚合物 压敏性能 抗压强度 钢渣掺量 养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速非对称双螺杆挤出制备高性能HDPE/h-BN导热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景浚 佘汉文 +3 位作者 郭文帅 陈玉宇 徐百平 谈灵操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09,164,共7页
电子元器件的飞速发展对电子设备的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使用基于混沌混合原理的差速非对称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六方氮化硼(h-BN)高导热复合材料,通过微观形貌、导热性能、力学性能等测试分析,研究了螺杆转速对h... 电子元器件的飞速发展对电子设备的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使用基于混沌混合原理的差速非对称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六方氮化硼(h-BN)高导热复合材料,通过微观形貌、导热性能、力学性能等测试分析,研究了螺杆转速对h-BN的剥离与分散混合及其对HDPE/h-BN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的提升能够改善挤出机对h-BN的剥离分散效果,从而提高导热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当转速为300 r/min时,平面内和平面外方向上的热导率分别达到了7.91和0.38 W/(m·K),与100 r/min时相比,分别提高了7.62%和15.15%,而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升了2.68%和81.63%。此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且无需使用有害试剂,为高效规模化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导热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复合材料 差速非对称双螺杆挤出机 螺杆转速 高密度聚乙烯 氮化硼 混沌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性、热导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西龙 房玉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4,共5页
混合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介质,被广泛应用在冷却散热、切削润滑等多个领域。对混合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热特性、稳定性和应用进行了总结,详细综述了混合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测量和热导率预测模型,并对每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 混合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传热介质,被广泛应用在冷却散热、切削润滑等多个领域。对混合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热特性、稳定性和应用进行了总结,详细综述了混合纳米流体的热导率测量和热导率预测模型,并对每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同时还介绍了混合纳米流体稳定性控制技术以及多种混合纳米流体保持稳定性的时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纳米流体 热导率 稳定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导热PVDF/Ag纤维膜的构建及其导热性能
13
作者 齐庆欢 师晓含 +2 位作者 张庆 苑保奎 周玉嫚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1,共9页
为了提高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选择不同尺寸的Ag片作为导热填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一步构建了具有三维互通导热网络的PVDF/Ag纤维膜,对其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研究Ag片尺寸、Ag片含量、压缩程度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选择不同尺寸的Ag片作为导热填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一步构建了具有三维互通导热网络的PVDF/Ag纤维膜,对其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研究Ag片尺寸、Ag片含量、压缩程度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加入混合尺寸Ag片,能够形成单根纤维内部连通和纤维之间外部连通的三维互通网络结构。具有该结构的PVDF/Ag纤维膜表现出优异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达0.1038 W/(m·K),比纯PVDF纤维膜提高了61%;将其压缩处理后,导热系数进一步提升至8.693 W/(m·K),是压缩前的83.6倍。此外,三维互通网络的PVDF/Ag纤维膜还展示出优异的力学应用能力和疏水性能。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发多功能集合的纺织品及柔性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PVDF Ag片 混合尺度 三维互通网络结构 纤维膜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控制的肥液自动混合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5
14
作者 李加念 洪添胜 +1 位作者 冯瑞珏 倪慧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2-30,共9页
为提高混肥精度,该文在基于脉宽调制的文丘里变量施肥装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利用电导电极设计了一个电导率测量仪用以实时反馈肥液浓度,使之构成一个闭环控制的自动混肥装置。该装置采用粗细2级调节的控制策略,首先根据检... 为提高混肥精度,该文在基于脉宽调制的文丘里变量施肥装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并利用电导电极设计了一个电导率测量仪用以实时反馈肥液浓度,使之构成一个闭环控制的自动混肥装置。该装置采用粗细2级调节的控制策略,首先根据检测的入口水压调用对应的函数关系,自动调节电磁阀PWM(pulsewidthmodulation)控制的占空比进行混肥;然后以电导率测量仪实时反馈混肥浓度,并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进一步细调PWM的占空比,使混肥浓度尽量逼近目标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率测量仪的有效测量范围为0~12.64mS/cm,它所测量的电导率与肥液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决定系数R2为0.997。对混肥装置进行了实测验证,结果表明混肥时的最大浓度误差为0.04%,控制装置达到稳态的响应时间为7.8~10.4s,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模糊控制 自动 混合 液体 肥液浓度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桨搅拌槽内的宏观混合特性 被引量:28
15
作者 苗一 潘家祯 +2 位作者 牛国瑞 闵健 高正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7-360,共4页
在直径为0.476 m的搅拌槽内,采用电导法测定搅拌槽内单层桨和多层桨体系的混合时间。对于单层桨体系,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不同类型的径向流桨和轴向流桨具有相同的混合时间。对于窄叶翼型CBY搅拌桨,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单层、... 在直径为0.476 m的搅拌槽内,采用电导法测定搅拌槽内单层桨和多层桨体系的混合时间。对于单层桨体系,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不同类型的径向流桨和轴向流桨具有相同的混合时间。对于窄叶翼型CBY搅拌桨,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单层、双层以及三层CBY搅拌桨的混合时间基本相同;而对于六直叶涡轮桨DT-6,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其混合时间随桨叶层数的增加而加长;多层CBY桨的混合时间远低于多层DT-6搅拌桨的混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时间 搅拌槽 多层搅拌桨 电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反胶束的电导与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道军 马季铭 +1 位作者 程虎民 赵振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00-802,共3页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mixed reverse micelles of anionic surfactant AOT and nonionic surfactants in n-heptan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conductivity, fluorescence probe,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s in the ...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mixed reverse micelles of anionic surfactant AOT and nonionic surfactants in n-heptan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conductivity, fluorescence probe,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s in the reverse micelle formed with AOT alone, a conductivity maximum was also observed in conductivity-W,(molar ratio of water to surfactants) curves for mixed reverse micellar systems, and W0,mex (W, at the conductivity maximum) moves to a smaller value with the increase of nonionic surfactants contents and their EO chain length. This phenomenon wa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results of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ixed reverse micelles. The fluorescent behaviour of fluorescence probe Ru(bPy)2+ in mixed reverse micelles indicates that W0, at which the hydration of head groups of surfactants finishe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nionic surfactants contents, but increases with their EO chain length at a constant ratio of nonionic surfactants to A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反胶束 电导 荧光探针 反胶束 微结构 A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反胶团的电导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金彦 韩外慧 +1 位作者 张燕 姚超怀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52-1556,共5页
在SDS/Tween60/正己醇/环己烷/水形成的反胶团复配体系中,电导率(κ)与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W0)关系曲线上存在最大值,随着复配体系中SDS的摩尔分数(xSDS)增大,最大增溶水量(W0,max)向W0值更大的方向移动.xSDS≤0.5时,随着xSDS的增大... 在SDS/Tween60/正己醇/环己烷/水形成的反胶团复配体系中,电导率(κ)与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W0)关系曲线上存在最大值,随着复配体系中SDS的摩尔分数(xSDS)增大,最大增溶水量(W0,max)向W0值更大的方向移动.xSDS≤0.5时,随着xSDS的增大,W0,max所对应的电导率值增大;xSDS≥0.5时,其电导率值减小.在AOT/Tween60/环己烷/水体系中,出现了与SDS/Tween60/正己醇/正己烷/水体系类似的现象,但W0,max所对应的电导率值,随着xAOT的增大而增大,不会出现极大值,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助表面活性剂醇的影响.在SDS/Triti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体系中也印证了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 复配体系 反胶团 增溶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HDPE导热塑料的热导率 被引量:21
18
作者 周文英 齐暑华 +3 位作者 吴有明 王彩凤 袁江龙 郭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86,共4页
用粉末混合法制备了氮化硼增强高密聚乙烯塑料,研究了材料内部填料分散状态,填料含量,基体粒径和温度对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中填料粒子围绕在聚乙烯粒子周围,形成了特殊的网状导热通路;增大填料用量和基体粒径,热导率升高;填料... 用粉末混合法制备了氮化硼增强高密聚乙烯塑料,研究了材料内部填料分散状态,填料含量,基体粒径和温度对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中填料粒子围绕在聚乙烯粒子周围,形成了特殊的网状导热通路;增大填料用量和基体粒径,热导率升高;填料体积用量为30%时体系热导率达0.96 W/m.K,是基体热导率的3倍多。用Y.Agari模型分析了基体粒径对形成导热通路的影响。此外,使用氧化铝短纤维和氮化硼混杂填料能获得更高的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聚乙烯 氮化硼 热导率 粒径大小 粉末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段塞导致的混合支撑剂导流能力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文义 谢建利 +1 位作者 尹淑丽 罗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22,128,共3页
采用API支撑剂实验装置,评价段塞颗粒对主压裂裂缝支撑剂短期导流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颗粒越小,混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越小;三级混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更低;混合方式与混合量决定了混合导流能力;混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必然降低。因此... 采用API支撑剂实验装置,评价段塞颗粒对主压裂裂缝支撑剂短期导流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颗粒越小,混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越小;三级混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更低;混合方式与混合量决定了混合导流能力;混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必然降低。因此,应尽可能增大段塞颗粒直径,减小段塞用量,尽量避免三级支撑剂,以提高裂缝的整体导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塞 支撑剂 混合 导流能力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混合导体导电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甄强 王会娟 +1 位作者 应风晔 丁伟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14-1918,共5页
用直流四电极法测量了空气和氮气气氛下Ba0.5Sr0.5Co0.8Fe0.2O3-δ(BSCF)的总电导率,用电子阻塞电极法测量了空气气氛下BSCF的氧离子电导率。结果表明575℃之前,BSCF呈现p型半导体的导电特征,总电导率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氧分压降低而减小... 用直流四电极法测量了空气和氮气气氛下Ba0.5Sr0.5Co0.8Fe0.2O3-δ(BSCF)的总电导率,用电子阻塞电极法测量了空气气氛下BSCF的氧离子电导率。结果表明575℃之前,BSCF呈现p型半导体的导电特征,总电导率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氧分压降低而减小;但在575~650℃总电导率显著下降,这与BSCF材料中晶格氧的逸出有关。通过电子阻塞电极法测得的BSCF氧离子电导率σi和温度T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氧离子电导活化能Ea=140.7kJ/mol。通过透氧实验,由Wagner方程计算出来的氧离子电导率与电子阻塞电极法测量得到的值在700℃以下吻合;但700℃后,由于高氧端的气体与膜表面晶格氧的交换以及低氧端表面晶格氧与气相氧交换成为控速环节,使计算出来的氧离子电导率明显低于测量得到的值,并且二者差别随温度升高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导体 总电导率 离子电导率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