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ential role of nimbolide in chemo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prostate cancer
1
作者 Jing-wen ZHANG MuthuK.SHANMUGAM +3 位作者 Amudha DEIVASIGAMANI Alan Prem KUMAR KamMan HUI Gautam SETH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8-79,共2页
OBJECTIVE Prostate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cancers worldwide.Current therapies for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are only marginally effective,and hence novel treatment modalities are urgently needed... OBJECTIVE Prostate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cancers worldwide.Current therapies for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are only marginally effective,and hence novel treatment modalities are urgently needed.Consider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hronic inflamm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prostate cancer.Thus agents that can suppress these inflammatory mediators could form the basis of novel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In our study,we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anticancer effects of nimbolide,a terpenoid lactone derived from Azadirachta indica(Neem tree)against prostate cancer.METHODS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such as western blot analysis,DNA binding,luciferase assays,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used for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s.RESULTS Data from the in vitrostudies indicated that nimbolide could inhibit cell proliferation,induce apoptosis and suppress cellular invasion and migration.Interestingly,nimbolide also abrogated the activ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STAT 3 transcription factor,and this effect was found to be mediated via an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whereas depletion of ROS attenuated pSTAT 3 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 drug.The in vivo efficacy of nimbolide was also noted in transgenic adenocarcinoma of mouse prostate(TRAMP)model,in which this triterpenoid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tumor progression and growth without exhibiting any substantial adverse effects.CONCLUSION Overall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imbolide exhibits significant anticancer effects in prostate cancer,and these effects may be mediated at least in part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STAT 3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tate cancer nimbolide STAT3 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近期发表IF≥4.0的SCI论文摘要--MTHFR C677T polymorphism contributes to prostate cancer risk among Caucasians. A meta-analysis of 3511 cases and 2762 controls 被引量:3
2
作者 Bai Jian-Ling Chen Feng +3 位作者 Zheng Ming-Hua Chen Yong-Ping Xia Xian Ter-Minassian Monica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31-1431,共1页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治疗 疗效 论文摘要 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b1 Receptor Kinase Inhibitor Inhibits Prostate Cancer Growth in Bone
3
作者 Zhigang LI Qjnghua ZHOU Nora NAVONE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99-699,共1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Bone metastases (BM) are the primary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prostate cancer (PCa) and noeective therapy is currently available.
关键词 TGFbl 肺癌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CAM和HDAC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月 权春姬 +4 位作者 金雪梅 张金山 张紫薇 金仁顺 李珍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2-410,共9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沉默EpCA...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se,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及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沉默EpCAM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利用TIMER和UALCAN数据库分析EpCAM和HDAC6 mRNA在各种癌症中的表达情况及在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EpCAM和HDAC6蛋白在前列腺癌和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体外实验检测沉默EpCAM蛋白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EpCAM和HDAC6 mRNA在前列腺癌中均呈高表达,且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组织(62.61%vs 21.62%,P<0.001)。EpCAM蛋白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及浸润程度、Gleason评分和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有关(P均<0.05)。前列腺癌组织中HDAC6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良性组织(81.74%vs 43.24%,P<0.001),其表达与WHO/ISUP预后分级分组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arbase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与HDAC6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6,P=3.44e-06)。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与HDAC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4,P<0.001)。si-EpCAM转染DU-145前列腺癌细胞后,EpCAM和HDAC6蛋白表达减少;与si-NC组相比,si-EpCAM组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调(P<0.001),EMT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和HDAC6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沉默EpCAM表达可抑制HDAC6表达,抑制DU145细胞侵袭能力,逆转EMT进程,EpCAM和HDAC6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EpcaM HDAC6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剂量表面积直方图对前列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急性直肠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鑫 杨梅柳 +4 位作者 郝晓慧 魏天雄 张琪 常浩宇 武秀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评价剂量表面积直方图(DSH)对前列腺癌(PCa)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RP)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80例PCa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2... 目的评价剂量表面积直方图(DSH)对前列腺癌(PCa)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RP)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80例PCa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200)与对照组(n=180)。采用DSH评价观察组直肠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对照组直肠剂量分布。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两种计划评价工具对急性RP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年龄、RPS评分、体重指数(BMI)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RP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_(40)与V_(40)、S_(50)与V_(50)、S_(60)与V_(60)、S_(70)与V_(70)、S_(78)与V_(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_(40)、S_(50)、V_(40)、V_(50)预测各级急性RP的曲线下面积(AUC)≤0.700,提示低等效能(P<0.001),S_(60)、V_(60)预测各级急性RP的AUC为0.700~0.900,提示中等效能(P<0.001),S_(70)、S_(78)、V_(70)、V_(78)预测各级急性RP的AUC>0.900,提示高等效能(P<0.001)。结论DSH对PCa患者直肠毒性的预测效能与DVH较为相似,在未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可弥补DVH的不足或单独用于计划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表面积直方图 前列腺癌 直肠毒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和朝藿定C对前列腺癌裸鼠模型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唐荣志 赖海标 +2 位作者 黄智峰 刘毅豪 吴惠妃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和朝藿定C对前列腺癌裸鼠模型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清洁级雄性SCID小鼠48只,雄性,采用前列腺腺体背外侧包膜内注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LNCaP)悬液的方法构建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和朝藿定C对前列腺癌裸鼠模型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方法清洁级雄性SCID小鼠48只,雄性,采用前列腺腺体背外侧包膜内注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LNCaP)悬液的方法构建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均分为模型组、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朝藿定C组,每组12只。于建模2周后,淫羊藿苷组予以10 mg·kg^(-1)淫羊藿苷,朝藿定C予以10 mg·kg^(-1)朝藿定C,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0 d。4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各取6只小鼠肿瘤细胞生长情况评估,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 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表达水平,FCM检测组织Treg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bcl-2的表达。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朝藿定C组瘤质量、瘤体积降低,抑瘤率增加(P<0.05);模型组治疗前后瘤质量、瘤体积、抑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朝藿定C组瘤质量、瘤体积较低,抑瘤率较高(P<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朝藿定C组瘤质量、瘤体积较高,抑瘤率较低(P<0.05);淫羊藿苷组与雷帕霉素组瘤质量、瘤体积、抑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朝藿定C组血清IL-6、IL-8、TGF-β水平较低(P<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朝藿定C组血清IL-6、IL-8、TGF-β水平较高(P<0.05),淫羊藿苷组与雷帕霉素组血清IL-6、IL-8、TGF-β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朝藿定C组血清PSA水平、血液细胞Treg数量较低(P<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朝藿定C组血清PSA、血液细胞Treg数量水平较高(P<0.05),淫羊藿苷组与雷帕霉素组血清PSA水平、血液细胞Treg数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组、淫羊藿苷组、朝藿定C组caspase-3表达水平较高,Bcl-2表达较低(P<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朝藿定C组caspase-3表达较低,Bcl-2表达较高(P<0.05),淫羊藿苷组与雷帕霉素组caspase-3、Bcl-2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苷和朝藿定C可通过上调caspase-3,下调Bcl-2的表达,加速前列腺癌细胞凋亡,下调血中IL-8、Treg、TGF-β、PSA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抗前列腺癌的作用,淫羊藿苷的作用效果优于朝藿定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朝藿定C 前列腺癌裸鼠 肿瘤细胞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糖激酶2通过增强糖酵解途径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
7
作者 徐凌凡 丁和康 +2 位作者 施浩强 杨诚 邰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2-918,共7页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H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进行染色,以了解HK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K2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HK... 目的探讨己糖激酶2(HK2)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进行染色,以了解HK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HK2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究HK2在各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并通过噻唑蓝(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小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肿瘤在动物体内的生长情况;采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葡萄糖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代谢流向。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HK2的表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HK2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过表达HK2后,前列腺癌细胞增殖速率增快(P<0.01),敲低HK2后小鼠肿瘤发生率降低。HK2增强了前列腺肿瘤细胞中糖酵解通路的活性(P<0.05)。结论HK2通过调节糖酵解代谢通路的活性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己糖激酶2 糖酵解 细胞增殖 免疫组化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术前最大雄激素阻断治疗获益的临床预测
8
作者 黄勇 周福林 +1 位作者 李静 张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69,共7页
目的:开发1种预测模型用于选择适合行最大雄激素阻断(maximum androgen blocking,MAB)治疗的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high-risk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HRLPC)患者。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开发1种预测模型用于选择适合行最大雄激素阻断(maximum androgen blocking,MAB)治疗的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high-risk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HRLPC)患者。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并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96例HRLPC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3个月的MAB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收集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表现、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等。首先探究MAB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分层与病理和生化获益的关系,以确定最佳PSAD组别;随后采用机器学习筛选重要变量,构建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适用性评估其表现。结果:低PSAD组[PSAD<0.17 ng/(mL·cm^(3))]在围手术期结果、病理降级、术后检测不到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率、尿失禁恢复率及PSA随访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于模型构建的变量包括前列腺体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SAD、吸烟史、总胆固醇、PSA、体质量指数,该预测模型的效能较好(AUC=0.769),具备一定的临床适用性。结论:低PSAD组患者具有更好的病理和生化获益。本研究提供了1个可靠的预测模型,以辅助HRLP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 最大雄激素阻断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罐综合灸对前列腺癌病人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症状的影响
9
作者 王燕 王省博 +1 位作者 唐雪 魏云飞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4-1530,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五行互藏理论的火龙罐综合灸对前列腺癌病人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将60例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病情观察和情志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观察基于五行互藏理论的火龙罐综合灸对前列腺癌病人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将60例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病情观察和情志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五行互藏理论的火龙罐综合灸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潮热盗汗次数、潮热严重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睾酮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和8周后,试验组病人潮热盗汗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潮热盗汗严重程度、中医证候(潮热盗汗、骨蒸发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睾酮和PS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五行互藏理论的火龙罐综合灸有助于改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病人的潮热次数和相关中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火龙罐 综合灸 内分泌治疗 潮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本清秽”理论辨治前列腺癌思路探析
10
作者 於丙寅 李文婷 +1 位作者 张淇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1-725,共5页
总结吴勉华教授基于“固本清秽”理论辨治前列腺癌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前列腺癌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亏虚、癌毒蕴结是前列腺癌的发病基础,湿、痰、热、瘀相互搏结是前列腺癌的病机关键。临证从“固本清秽”辨治前列腺癌,温肾滋肾... 总结吴勉华教授基于“固本清秽”理论辨治前列腺癌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前列腺癌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亏虚、癌毒蕴结是前列腺癌的发病基础,湿、痰、热、瘀相互搏结是前列腺癌的病机关键。临证从“固本清秽”辨治前列腺癌,温肾滋肾以固先天之本,健脾运脾以培后天之本,清热利湿、化痰祛瘀以清秽解毒。固本以促清秽,清秽以助固本,实现二者动态平衡,协同控制肿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固本清秽 清热利湿 化痰行瘀 解毒散结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PSMA-1007 PET/CT对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睿妍 罗量 +3 位作者 常儒玺 王博 高俊刚 段小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0,共5页
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PET/CT在前列腺癌(PCa)精准诊疗方面应用逐渐增多,本研究旨在探索18 F-PSMA-1007 PET/CT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切缘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7月... 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PET/CT在前列腺癌(PCa)精准诊疗方面应用逐渐增多,本研究旨在探索18 F-PSMA-1007 PET/CT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切缘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经病理证实且行PR术的PCa患者共173例,术前均行^(18)F-PSMA-1007 PET/CT全身显像,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切缘阴性组83例和切缘阳性组90例,比较组间年龄、SUVmax、SUVmean、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PSA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Gleason评分和临床T分期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切缘阴性组的术前tPSA(Z=-3.252,P=0.001)、SUVmax(Z=2.531,P=0.011)和临床T分期(P=0.018)均低于切缘阳性组。PSAD(OR=3.492,95%CI:1.095~11.133,P=0.035)、SUVmax(OR=1.036,95%CI:1.003~1.070,P=0.034)和临床T分期(OR=3.364,95%CI:1.117~10.133,P=0.045)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8)F-PSMA-1007 PET/CT对于PCa患者RP术后切缘阳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高PSAD、高SUVmax和高临床T分期是预测PR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为PCa患者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pca)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CT 切缘阳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对减少前列腺癌过度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继燊 谢玉洁 +2 位作者 杨婷 焦举 何朝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17,共7页
【目的】评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提出基于PSMA PET/CT检查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155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前的PSMA PET/CT图像和... 【目的】评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提出基于PSMA PET/CT检查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155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前的PSMA PET/CT图像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PRIMARY评分作为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准化评估方法,比较不同PRIMARY评分筛选前列腺穿刺患者的活检阳性率、漏诊患者比例及避免活检患者比例。使用ROC曲线分析PSA及其衍生指标,选出最适合与PRIMARY评分联合应用的补充筛查指标,评估两者联用对降低漏诊患者比例的效果。【结果】PRIMARY评分1~5分的病例中前列腺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5.8%(3/19),17.1%(7/41),50%(12/24),95.2%(20/21),98%(49/50)。以PRIMARY评分3~5分作为筛选策略的活检阳性率为85.3%,避免活检患者比例为38.7%,漏诊率为11%。以PSA密度>0.15 ng/(mL·cm³)作为辅助筛选标准,能有效检出PRIMARY评分1~2分病例中的前列腺癌患者,与PRIMARY评分3~5分筛选策略联合应用,可使活检漏诊率降低至2.2%。【结论】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PSMA PET/CT应用于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的筛选策略,即对PRIMARY评分3~5分或PRIMARY评分1~2分但PSA密度>0.15 ng/(mL·cm³)的患者进行活检。该综合策略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同时显著降低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穿刺 前列腺癌 PET/CT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前列腺癌诊疗的PSMA靶向放射性小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佺 周雨萱 +3 位作者 蔡舒玥 彭莹 邱玲 林建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男性身体健康。自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被证实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标志物,PSMA靶向放射性药物在前列腺癌诊治中取得显著进展,有效提高了前列...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男性身体健康。自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被证实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标志物,PSMA靶向放射性药物在前列腺癌诊治中取得显著进展,有效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灵敏度与治疗效果。文章就近年来PSMA靶向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探针结构设计理念并总结临床经验,以期对前列腺癌放射性诊疗分子探针的开发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分子探针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对晚期前列腺癌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琴 周敏 +2 位作者 王媛 尹丹 张馨月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0,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在晚期前列腺癌病人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3—2018年温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晚期前列腺癌病人,收集...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在晚期前列腺癌病人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3—2018年温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晚期前列腺癌病人,收集病人病历资料并随访其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预测病人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和最佳截断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病人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晚期前列腺癌病人随访时间为54(38,62)个月,随访期内死亡54例(56.25%),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0(33,61)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时间生存率分别为70.83%和45.8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5.00(27.25,56.75)个月,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时间生存率分别为61.46%和43.75%。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预后营养指数预测病人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和0.904,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71.70和46.35。全身免疫炎症指数≥671.70组实际生存时间短于<671.70组,预后营养指数≥46.35组实际生存时间长于<46.35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为Ⅲ期是病人总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HR=0.562,95%CI(0.349,0.748),P=0.011],全身免疫炎症指数≥671.70[HR=2.427,95%CI(1.731,6.109),P<0.001]和预后营养指数<46.35[HR=10.869,95%CI(5.311,22.244),P<0.001]是病人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AJCC分期Ⅳ期[HR=2.035,95%CI(1.404,5.072),P=0.014]和预后营养指数<46.35[HR=10.344,95%CI(5.080,21.062),P<0.001]是病人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预后营养指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AJCC分期是晚期前列腺癌病人总生存时间的预测因子,预后营养指数和AJCC分期也是病人无进展生存时间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预后营养指数 KAPLAN-MEIER法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的circ_0007766表达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
15
作者 赵梓岐 张敏 +4 位作者 杨涛 杨丽 廖国玲 张玮 楚元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0-468,共9页
目的:探讨环化自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ERBB2)基因的circ_0007766分子在前列腺癌(PCa)细胞中的作用及缺氧对其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circ_0007766分子在PCa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分别转染circ0007766的siRNA至PCa细胞DU145和... 目的:探讨环化自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ERBB2)基因的circ_0007766分子在前列腺癌(PCa)细胞中的作用及缺氧对其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circ_0007766分子在PCa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分别转染circ0007766的siRNA至PCa细胞DU145和PC3中,平板克隆实验、CCK-8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irc_0007766敲低对PCa细胞克隆形成、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厌氧袋法建立DU145和PC3细胞的缺氧细胞模型,WB法检测缺氧通路关键分子HIF-1α的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缺氧模型细胞中circ_0007766分子的表达,WB检测RNA结合蛋白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3(EIF4A3)的蛋白水平表达,RNA免疫沉淀(RIP)法检测缺氧条件下EIF4A3与circ_0007766的结合,qRT-PCR进一步检测缺氧条件下敲低EIF4A3对circ_0007766表达的影响。结果:circ_0007766在PCa细胞(P<0.01)及PCa组织(P<0.05)中呈高表达;敲低circ_0007766(P<0.05或P<0.01)能显著抑制PC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缺氧条件下HIF-1α蛋白表达增加,表明缺氧细胞模型建立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常氧组,缺氧组circ_0007766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WB法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组细胞中EIF4A3的蛋白表达增强。RIP实验结果显示,circ_0007766在EIF4A3富集组高度富集(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缺氧可显著促进circ_0007766的表达,同时,敲低EIF4A3分子可显著降低缺氧诱导的circ_0007766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circ_0007766在PCa细胞中扮演着促癌分子的角色,其表达形成与缺氧条件下EIF4A3分子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circ_0007766 缺氧 EIF4A3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俊洋 余晓东 +5 位作者 吕宗应 陈贵源 胡安能 朱潇乐 林宇航 郑永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探寻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首次入院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Gleason评分、术前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 目的:探寻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首次入院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Gleason评分、术前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PSA)比值(F/T比值)、血浆纤维蛋白原、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count ratio,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前列腺体积、TPSA,碱性磷酸酶、吸烟史、饮酒史。根据诊断分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组99例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组81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变量进行分析,探寻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质指数(U=-2.456,P<0.014)、Gleason评分(U=6.801,P=0.000)、血浆纤维蛋白原(U=3.360,P=0.001)、淋巴细胞(U=-2.963,P=0.003)、NLR(U=2.096,P=0.036)、PLR(U=2.503,P=0.012)、MLR(U=2.434,P=0.015),TPSA(χ^(2)=30.462,P=0.000),碱性磷酸酶(χ^(2)=36.719,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降低、Gleason评分升高、TPSA>20 ug/L,碱性磷酸酶≥90 ng/mL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初次入院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发现其体质指数低,Gleason评分高,TPSA>20 ug/L,碱性磷酸酶≥90 ng/mL的患者应该进一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明确是否发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前列腺癌 临床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宝金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经验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娟霞 郑广达 +3 位作者 尚璐 孟令涵 李东滔 鲍艳举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4,共4页
前列腺癌现已成为男性第二大恶性肿瘤,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因其确诊技术手段不足,大部分患者发现已为中晚期。其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骨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存质量。花宝... 前列腺癌现已成为男性第二大恶性肿瘤,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因其确诊技术手段不足,大部分患者发现已为中晚期。其发生骨转移的概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骨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存质量。花宝金教授根据自己20多年临床诊治经验,认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病位主要在膀胱、尿道,与肾肝脾密切相关,肾肝脾三脏虚弱,人体正气不足,骨髓失养,难以抵御癌毒,癌毒之邪侵犯骨髓,形成骨癌痛。文章从花宝金教授从肝肾同源、先后天之本的角度来论治前列腺癌骨转移,为前列腺癌骨癌痛提供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疼痛 肝肾 脾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疾病适应性需求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嘉 殷弘凡 +1 位作者 朱涵菁 杨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7-1342,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的适应性需求,为构建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7例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和10名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的适应性需求,为构建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4月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7例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和10名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累计访谈836 min,转录151703文字,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3个主题分别为自我管理需求、心理支持需求、社会支持需求。结论:前列腺癌病人饱受症状困扰和心理负担的影响导致其疾病适应性存在一定挑战。医护人员需高度重视疾病适应性问题,深入探讨应对策略,借助慢性病领导力框架,促进医患协同合作,以提升病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 需求 医患视角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PCA3靶向miR-194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行为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兴涛 杨凌博 +3 位作者 魏澎涛 李小辉 孙建涛 杨锦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66-1770,1775,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PCA3靶向miR-194的表达通过ERK信号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q PCR检测PCA3和miR-194在不同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CA3与miR-194的相互作用;克隆形成实验和凋亡...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PCA3靶向miR-194的表达通过ERK信号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q PCR检测PCA3和miR-194在不同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CA3与miR-194的相互作用;克隆形成实验和凋亡实验检测抑制PCA3后前列腺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行为的变化,及过表达miR-194后前列腺细胞增殖能力和凋亡行为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抑制PCA3后ER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过表达miR-194后ER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裸鼠体内成瘤试验检测PCA3对前列腺癌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其他前列腺癌细胞相比,LNCa P细胞中PCA3的表达水平最高,miR-194的表达水平较低;双荧光素酶试验证实PCA3可以调控miR-194的表达及活性,抑制PCA3的表达可以减弱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加强其凋亡行为;过表达miR-194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凋亡行为得到一定的恢复;抑制PCA3的表达可以下调ERK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抑制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过表达miR-194后可以逆转PCA3对ER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抑制PCA3的表达后可以有效减弱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结论:PCA3可以靶向调节miR-194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3 前列腺癌 miR-194 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PCA3基因表达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海卫 张其强 +2 位作者 王科 赵俊杰 高振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前列腺癌抗原3(prostate cancer antigen 3,PCA3)基因表达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列腺疾病于本院初次就诊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20例男性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前列腺癌46例(... 目的探讨外周血前列腺癌抗原3(prostate cancer antigen 3,PCA3)基因表达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列腺疾病于本院初次就诊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20例男性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前列腺癌4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27例、非局限性前列腺癌19例),前列腺增生40例,前列腺炎24例,健康体检者1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Taqman探针)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PCA3 mRNA的模板数,比较其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含量,探讨其与前列腺癌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PCA3基因仅在前列腺癌组(31/46)和前列腺增生组(4/40)中表达,在其余组中均未见表达;非局限性前列腺癌组患者外周血PCA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局限性前列腺癌组(P<0.001)。结论 PCA3基因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外周血PCA3基因检测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抗原3 前列腺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