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DVI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及效果评价——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芳 魏怀东 +2 位作者 丁峰 周兰萍 胡小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 植被盖度是评估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估算安定区2001年和2004年植被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得出:2001-2004年安定区整体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区城,低盖度植被类型面积大大减少,植被盖度〈60%的类型面积共减小了967.5hm^2,而高植被盖度面积增加。通过坡度与植被指数空间叠加分析发现,坡度对植被盖度较高区域的影响较小,对于植被盖度较低的区域影响较大。对于低植被盖度区域来说,坡度小则植被恢复快,坡度大则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退耕还林还草 效果评价 坡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经营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1 位作者 李伟 宫渊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7-29,33,共4页
利用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最更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3年未被直接扰动土壤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仅是耕地的13.3%~37.9%;(2)林+... 利用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最更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3年未被直接扰动土壤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仅是耕地的13.3%~37.9%;(2)林+草、竹+草种植模式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特征既不同于农耕地,又与未被扰动的生态林植被相差较大。表现为随植被经营利用而出现阶段性的变化,牛鞭草的刈割对退耕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完善林+草、竹+草生态经营技术体系,提高该类退耕种植植被恢复模式的调蓄降雨能力,对指导退耕还林及植被经营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退耕地 植被经营模式 坡面径流 产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蓬涛 杨艳昭 封志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政策的改变。为使我国生态退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退耕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使退耕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并通过推行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农户 中国 国外 粮食生产 税收政策 劳动力 地上 退耕还林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楠 王继军 +2 位作者 崔绍芳 梅花 高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6-180,185,共6页
基于安塞县12a的统计资料,定量评价了安塞县1999—2010年的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外部性价值进行了权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安塞县退耕还林已基本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目的,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基于安塞县12a的统计资料,定量评价了安塞县1999—2010年的退耕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外部性价值进行了权重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安塞县退耕还林已基本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目的,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价值为1 027 352万元,其中外部性价值为540 550万元,占总价值的52.62%;各项功能的价值量排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森林防护。其中最为重要的固碳释氧主要作用于全国范围内,且总的外部性价值超过了总价值的一半,这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通过本文的外部性价值计算,估算出安塞县的退耕还林补偿上限应为12 325.5元/(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安塞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时空变化研究——以延河流域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卫建军 李新平 +1 位作者 杨勤科 梁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90,共4页
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利用中巴卫星数据CBERS对陕北延河流域下游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河下河地区林地面积增加了8%,草地增加了2... 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利用中巴卫星数据CBERS对陕北延河流域下游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河下河地区林地面积增加了8%,草地增加了20%,耕地减少了38%,并且有1.03%的耕地变为林地,57.49%的耕地变为草地。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为黄土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CBERS 土地利用变化 退耕还林草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刘志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分析 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后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态势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苏鑫 王继军 +1 位作者 李慧 牛艳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6-190,共5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县收入结构由1990年的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林业为31.5:7:10.5:1;演变为2006年的3.4:3.2:3.4:1;土地利用结构由1999的耕地:林地:人工草地为1:2:5调整为2006年的1:1...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态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县收入结构由1990年的种植业:畜牧业:工副业:林业为31.5:7:10.5:1;演变为2006年的3.4:3.2:3.4:1;土地利用结构由1999的耕地:林地:人工草地为1:2:5调整为2006年的1:14:1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人口、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工副业收入、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和森林覆盖率等8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吴起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阶段:1990—1996为第二阶段初期,1997—2002为第二阶段中后期,2003—2006为第三阶段初期。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农业资源与产业的优化耦合,需要调整林分结构,发展林草及其相关产业,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劳务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演变过程 发展阶段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及驱动力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满才 王继军 +1 位作者 彭珂珊 权松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5-246,255,共3页
退耕还林(草)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经济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生态经济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初期,土地的合理调整是突破口;稳定发展时期,提高工副业收入、增加单产是其主要驱动力;加速发展时期,以合理安... 退耕还林(草)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经济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生态经济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初期,土地的合理调整是突破口;稳定发展时期,提高工副业收入、增加单产是其主要驱动力;加速发展时期,以合理安排从土地上解放的劳动力,增加工副业收入为主要发展途径。草地收入水平太低是建立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退耕还林(草)工程 驱动力 纸坊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林(草)的发展历史阶段与对策探讨 被引量:17
9
作者 彭珂珊 王继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土地荒漠化是我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近几年来水旱灾害频发和沙尘风暴加剧的根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在分析了国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建国5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的5个阶段,可供决策部门在制订计划时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发展阶段 生态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下陕北养羊业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3
10
作者 权松安 王继军 +2 位作者 田发展 薛瑞 彭珂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283-285,295,共4页
陕北老区养羊业发展历史悠久,养羊业是其畜牧主导产业中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是人们经常强烈地干预着的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经济子系统之一。在全面分析陕北老区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加入WTO新形... 陕北老区养羊业发展历史悠久,养羊业是其畜牧主导产业中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是人们经常强烈地干预着的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经济子系统之一。在全面分析陕北老区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加入WTO新形势对该区养羊业的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后,认为现阶段陕北养羊业必须放弃传统的放牧养羊生产体系,提出发展高效设施养羊是实现陕北老区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禁牧 退耕还林还草 WTO 养羊业 陕北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了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2)林+草、竹+草种植模式的地表径流特征既不同于农耕地,又与未被扰动的生态林植被相差... 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几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了定点观测。结果表明:1)该区域产生坡面地表径流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地的耕作与否;2)林+草、竹+草种植模式的地表径流特征既不同于农耕地,又与未被扰动的生态林植被相差较大,受人为经营影响较大;3)退耕还林初期植被-土壤系统调蓄降雨能力尚较弱。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林+草、竹+草的生态经营技术体系,提高该类退耕种植植被恢复模式的调蓄降雨能力,对指导退耕还林及植被经营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被经营 坡面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西段坡耕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晶妹 马巨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59-64,共6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前提,生态退耕是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退耕工程是治理环...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前提,生态退耕是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全面推进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退耕工程是治理环北京风沙危害线、根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也是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分析、研究黄河流域山西坡耕地利用现状及方向,是制定退耕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利用中存在问题,寻找对策,以达到传统的坡耕地利用方式向现代科学的利用方向转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山西段 坡耕地利用 土地资源保护 生态退耕工程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珂珊 《四川草原》 2005年第4期23-27,共5页
采用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研究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地能值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拓野 《农业科学研究》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文章选取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00—2010年的能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与总投入能值的比值均小于2.00E-05,说明林地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燃油、电力等传统能源的投入,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低.... 文章选取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00—2010年的能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与总投入能值的比值均小于2.00E-05,说明林地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燃油、电力等传统能源的投入,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低.(2)可更新有机能值与总投入能值的比值均低于3.50E-03,说明彭阳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潜力低,未来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3)系统能值产投比和净能值产出率的变化趋势说明在工程实施期间,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生产效率总体上逐步提高,其主要发展方向符合工程预期,但2005年之前能值产投比基本为0,说明存在树种收益周期普遍较长、系统产出率较低等问题.(4)环境负载率均低于5.00E-03,说明虽然工程持续实施了11年,但作为工程主体的林地建设还有可供开发的潜力,未来可继续加大能值投入,提高林地建设强度,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阳县 退耕还林地 能值 工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30
16
作者 姚楠 刘广全 +3 位作者 姚顺波 邓元杰 侯孟阳 张晓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9-336,共8页
[目的]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 [目的]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①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转为林、草地面积分别占耕地转出量的20.75%,86.56%,区域林、草地覆盖率增加了1.76%;②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碳汇功能,碳储量由2000年的8.22×10^(8)t增长至2020年的8.26×10^(8)t,2010年碳储量达到峰值,为8.35×10^(8)t;③研究区净增加碳储量远远抵消了碳流失量,其中还林还草的碳储量贡献率最大,分别是38.82%,22.58%。[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林、草地建设均可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生态修复工程的碳汇贡献,科学管理林、草植被,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经济林发展问题探讨
17
作者 蒋爱军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2期19-21,共3页
阐述目前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退耕地经济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地 经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的后续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前提 被引量:6
18
作者 姚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68-270,共3页
1999年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第一批退耕还林工程现已进入成果巩固阶段,但是,原有的政策措施已不适应成果... 1999年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第一批退耕还林工程现已进入成果巩固阶段,但是,原有的政策措施已不适应成果巩固阶段的要求。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向前推进,必须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科学规划 后续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搞好退耕还林需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有华 王晓斌 刘润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通过对山西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两年来各种情况的调查,考虑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提出搞好退耕还林需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是:吃饭问题,烧柴问题,花钱问题,林权证的发放问题,生态林转移支付与永续利用问题,污染防治问题,替代产业扶... 通过对山西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两年来各种情况的调查,考虑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提出搞好退耕还林需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是:吃饭问题,烧柴问题,花钱问题,林权证的发放问题,生态林转移支付与永续利用问题,污染防治问题,替代产业扶持问题,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解决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原市发展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胜远 张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312-314,共3页
对固原市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发展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思路和措施 ,并根据固原实际 ,选择了四个产业作为固原市今后重点发展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为固原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后续产业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