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影组二段储层成岩流体演化及成储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聂晶 周刚 +7 位作者 张亚 武鲁亚 孙奕婷 张宝收 马奎 豆霜 乔艳萍 袁海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年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逐渐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受其埋深大、时间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成岩演化过程恢复、成岩...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年来,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逐渐成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受其埋深大、时间老、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区成岩演化过程恢复、成岩流体识别及其成储效应的研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储层段的勘探进程。为此,本文选取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地区灯影组二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原位微区等综合分析,探讨灯二段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微量元素特征,并对成岩流体性质和成岩演化过程进行梳理。研究表明: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灯二段各期次白云石胶结物Fe、Mn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呈现富Fe、Mn的趋势,各期白云石胶结物Sr含量变化不大,总体上呈现去Sr的趋势。第一世代纤维状白云石、第二世代叶片状白云石表现出低Fe、Mn含量、高Sr含量、高Y/Ho值等特征,指示成岩流体为正常海水;第三世代大气淡水白云石表现出高Fe、Mn含量、低Sr含量、低Y/Ho值等特征,指示成岩流体为大气淡水与海水的混合流体;第四世代粉—细晶白云石到第七世代巨晶白云石总体呈现富Fe、Mn特征、HREE较为富集、Y/Ho值逐渐降低,指示成岩流体为地层封存海水,Eu正异常指示其受到热液影响;第八世代鞍状白云石具高Fe、Mn含量特征,同时Eu正异常明显,指示其成岩流体为深部热液。研究区灯二段发生较强的大气淡水溶蚀和埋藏期溶蚀,早期大气淡水和晚期的深部热液以及生烃作用产生的有机酸的叠加改造,是川中北斜坡灯影组储层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灯影组 白云岩储层 成岩流体演化 成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斜坡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
2
作者 任梦怡 范洪军 +2 位作者 陆国超 柏佳伟 唐华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基于岩心和铸体薄片,采用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孔渗测试、恒速压汞测试、图像分析、埋藏史分析等方法,开展渤海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垦利16构造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和储层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7类16型储集空间,储层类... 基于岩心和铸体薄片,采用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孔渗测试、恒速压汞测试、图像分析、埋藏史分析等方法,开展渤海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垦利16构造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和储层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7类16型储集空间,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具有大孔径、中—粗喉的特征,属于优质火山岩储层;储层受岩性岩相、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与埋深关系不明显;储层物性由好到差的顺序为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角砾熔岩、沉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安山岩和英安岩。流体对长石斑晶和基质的溶蚀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贡献较大,表明埋藏前风化和埋藏流体溶蚀阶段是储层形成的重要时期;杏仁体内孔、粒间孔、炸裂缝、宏观和微观龟裂缝、隐爆缝形成于喷发同期,对孔隙贡献率有限。火山碎屑熔岩和熔岩的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埋藏前阶段白垩纪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应力场和沙河街期的拉张环境,火山碎屑岩的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埋藏后阶段的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应力场和沙河街期的拉张环境。综上可知,在埋藏浅的地区经受强构造改造和风化作用的火山碎屑岩是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主控因素 流体 孔隙演化 中生界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成岩演化及控储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康乐 钟寿康 +6 位作者 赵伟波 许杰 陈娟萍 卢子兴 李琳 高星 谭秀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2-78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程并分析对储层的控制。研究表明:(1)太原组灰岩储层以黏结生屑灰岩为主,共经历海底泥晶化、混合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岩溶、同生-埋藏阶段的5期次胶结以及硅质交代等多类型成岩作用。(2)利用基质灰岩与各期次关键成岩作用产物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识别出浅埋藏期“封存海水”、准同生期暴露“大气淡水”、准同生期-浅埋藏期“混合水”以及埋藏期“残余淡水”等多期次成岩流体环境。(3)储层成岩演化认为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流体的溶蚀作用是区内储层发育的关键驱动力,而各类胶结以及小规模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则是持续充填破坏。太原组灰岩沉积期高频海平面升降控制下的控储成岩作用模型,可为有利区预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灰岩 成岩流体示踪 储层成岩演化 控储成岩作用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流体来源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薛一帆 文志刚 +5 位作者 黄亚浩 张银涛 乔占峰 张天付 李梦勤 王彭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9-559,共11页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 以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部储层孔洞缝充填脉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脉体的岩相学特征、微区稀土元素和Sr(锶)同位素、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显微热力学和碳酸盐岩U-Pb同位素定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发育2期方解石脉体,脉体来源于中下奥陶统海源地层水,未见氧化性流体侵入,表明深层—超深层油气晚期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通过包裹体测温投点埋藏史结合碳酸盐岩低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厘定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北部走滑断裂带深层奥陶系存在3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距今(459±7.2)Ma(加里东中期)、(348±18)Ma(海西早期)和268Ma(海西晚期),富满油田北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海西早期,且油气充注与断裂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 U-PB同位素定年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影组多类型流体多期次改造作用下孔隙度演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磊磊 魏国 +4 位作者 于志超 鲁雪松 周慧 王珊 李昌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6,共12页
选取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地层,在传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多组分、多相态、温度—流体—化学多场耦合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深入探究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多类型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制... 选取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地层,在传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多组分、多相态、温度—流体—化学多场耦合的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深入探究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中多类型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计算多期次流体对储层孔隙的叠加改造,定量恢复地质时间尺度的孔隙度演化史。结果表明:灯四段地层受到大气淡水、海水、有机酸和热液4种流体多达6期改造影响,控制孔隙度的主要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胶结作用,矿物间以方解石—镁方解石—白云石之间的转化为主;不同类型的流体对储层的改造差异较大,充足的大气淡水为建设性流体,而海水、有机酸和热液均为建设性—破坏性共存的流体;多期次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有叠加效应,储层最终的物性条件取决于多期次流体的综合改造,同时流体改造的顺序对储层孔隙度的演变影响也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多类型流体 叠加改造 孔隙度演化 成岩作用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渗吸过程微观孔缝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钱计安 蒋裕强 +5 位作者 罗彤彤 杨一骁 付永红 陈维铭 孙超亚 王占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6-1348,共13页
水力压裂已成为页岩气开采的重要手段,明确渗吸过程页岩储层孔隙、微裂缝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指导页岩气井压后增产措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足区块主力产层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底部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开... 水力压裂已成为页岩气开采的重要手段,明确渗吸过程页岩储层孔隙、微裂缝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指导页岩气井压后增产措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足区块主力产层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底部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渗吸水过程的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定点观察实验,明确了渗吸水不同时间页岩储层微观孔缝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页岩储层渗吸水7 d后,有机质边缘有机孔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而内部孔隙形态、大小基本不变;②粒内溶蚀孔和粒间孔会出现明显的扩溶现象,引起矿物颗粒溶蚀、脱落,增大页岩气泄气面积;③页岩储层渗吸水后不会大量萌生新的微裂缝,仅在原有微裂缝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在吸水14 d后缝宽扩展为原来的5~10倍;④页岩储层面孔率在渗吸水后7 d达到最大值,大于7 d后微裂缝缝宽受黏土矿物持续膨胀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⑤页岩储层增孔扩缝强度主要受矿物组成与孔渗性质影响,不稳定矿物与脆性矿物含量越高、粒径越大,增孔现象越明显,越有利于压后页岩气的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过程 孔缝演变 页岩储层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渝西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水库下游洪水淹没演进过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阙家骏 谈娟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15,共4页
水库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关系到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种基于DEM的水库下游洪水淹没演进过程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周公宅水库下游区域洪水淹没演进过程研究中。结果... 水库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关系到下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一种基于DEM的水库下游洪水淹没演进过程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周公宅水库下游区域洪水淹没演进过程研究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洪水淹没演进过程的分析效率,可实现水库下游洪水淹没演进过程模拟,且模拟结果符合山区河道的洪水淹没演进规律,可为水库洪水防御预案制定、下游洪水风险预警发布、避险转移工作开展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水库下游 洪水淹没 演进过程 分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官坡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机制
8
作者 周起凤 秦克章 +1 位作者 唐冬梅 马留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29-2752,共24页
东秦岭伟晶岩区是我国著名稀有金属产地,是秦岭造山带规模最大、稀有金属矿化最丰富的伟晶岩区。官坡地区以伟晶岩脉数量多、含矿伟晶岩脉占比高、稀有金属矿化类型全(锂、铍、铌、钽、铯)、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锂矿化伟晶岩和多种稀有... 东秦岭伟晶岩区是我国著名稀有金属产地,是秦岭造山带规模最大、稀有金属矿化最丰富的伟晶岩区。官坡地区以伟晶岩脉数量多、含矿伟晶岩脉占比高、稀有金属矿化类型全(锂、铍、铌、钽、铯)、产出具有一定规模的锂矿化伟晶岩和多种稀有金属矿物为特色,是东秦岭伟晶岩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伟晶岩密集区。官坡地区由北西至南东依次产出火炎沟锡铌钽矿、南阳山、七里沟-前台和蔡家沟锂矿。稀有金属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型式多样,呈弱分带(均一结构和分层结构)和复杂分带(主要为对称分带);伟晶岩类型主要是复杂型锂辉石亚型,少量为复杂型锂云母亚型和钠长石-锂辉石型;总体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Nb、Ta、Hf),亏损Ba和Ti,具有低的Nb/Ta值,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明显,显示伟晶岩岩浆高度分异演化特征。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与火炎沟含锡伟晶岩相比,南阳山、七里沟和蔡家沟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是锂矿化伟晶岩)岩浆具有更高的分异演化程度。官坡地区存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伟晶岩岩浆活动,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成岩成矿峰期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4~408Ma)和早-中泥盆世(399~384Ma)。官坡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于北秦岭碰撞阶段、汇聚减弱-地壳抬升背景和造山后伸展阶段,集中于造山作用晚期。电气石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官坡稀有金属伟晶岩来自元古宙陆壳变质沉积岩。官坡稀有金属伟晶岩与区域上出露的花岗岩不具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可能为北秦岭单元熔融产物。弱分带火炎沟锡铌钽矿化伟晶岩岩浆就位后未经历明显的分异作用;弱分带锂矿化伟晶岩岩浆是富锂岩浆在其就位后未经历明显的结晶分异即达到锂饱和的沉淀锂矿物,在该体系进入流体阶段后继续沉淀锂矿物完成稀有金属矿化;复杂分带锂矿化或锂铍铌钽铯矿化伟晶岩在岩浆就位后通过结晶分异形成稀有金属饱和熔体,开始沉淀稀有金属矿物,随着熔体和挥发分不断演化,形成富挥发分和稀有金属的熔体,沉淀不同稀有金属矿物组合,并通过碱质流体(部分天水加入)交代进一步完成稀有金属沉淀和再分配。官坡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岩浆的形成过程和岩浆就位后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共同完成稀有金属富集成矿。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围岩蚀变和区域构造等方面研究为官坡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找矿提供了潜在的矿化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伟晶岩 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伟晶岩岩浆来源 成矿机制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热储古岩溶发育机制与地热水富集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康凤新 隋海波 +3 位作者 李常锁 魏善明 江露露 崔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岩溶热储古岩溶作用类型及发育机制,重塑济南北地热田岩溶发育与演化过程并阐明强岩溶发育与地热水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同生岩溶、古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等三级岩溶发育过程驱动控制区域岩溶的分布层位及发育程度,构造岩溶驱动控制裂隙岩溶发育强度,重力势能驱动控制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岩溶发育深度;奥陶系顶板以下320 m深度范围内,层间岩溶与构造岩溶复合处、层间岩溶与侵入岩体接触带是强岩溶发育带和地热水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马家沟群 岩溶热储 古风化壳 层间岩溶 构造岩溶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大宁—吉县区块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佳琦 赵靖舟 +1 位作者 李军 杨晓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1,14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大宁—吉县区块相较于盆地内部,其构造活动强烈,地层抬升幅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导致研究区与盆地内部天然气成藏存在差异。利用单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及冷热台等实验仪器,对研究区盒8段13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开...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大宁—吉县区块相较于盆地内部,其构造活动强烈,地层抬升幅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导致研究区与盆地内部天然气成藏存在差异。利用单偏光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及冷热台等实验仪器,对研究区盒8段13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开展了岩相学显微观察、测温测盐和古压力恢复,并结合地层埋藏史—热史厘定了大宁—吉县区块盒8段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烃类包裹体类型有CH_(4)+CO_(2)包裹体、CH_(4)包裹体及含碳质沥青包裹体。前两类烃类包裹体对应的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90~160℃,具有双峰分布特征,第3类包裹体形成时期温度较高,成岩作用阶段已达到晚期,几乎不发育与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通过计算得出含碳质沥青反射率介于2.79%~3.32%,处于高成熟阶段,为原油裂解形成。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存在三期充注成藏过程:第Ⅰ期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为90~120℃,天然气充注期距今175~155 Ma,古压力系数达到1.43,对应于早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第Ⅱ期共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130~160℃,天然气充注期距今145~110 Ma,为主成藏期,充注完成时古压力系数达1.57,对应于早白垩世;第Ш期为裂解期,烃类包裹体为含碳质沥青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温度高于200℃,其成因为原油在早白垩世末裂解形成,古压力系数增加到2.0,距今110~10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宁—吉县 盒8段 流体包裹体 压力演化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 被引量:113
11
作者 胡文瑄 陈琪 +1 位作者 王小林 曹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0-818,共9页
综合近年来应用稀土元素研究白云岩储层流体作用特征的结果,结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样品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辨别不同流体来源及作用特点的主要模式:1)受成岩流体改造较弱的白云岩依然显示海水来源的稀土元素模式。全岩... 综合近年来应用稀土元素研究白云岩储层流体作用特征的结果,结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样品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辨别不同流体来源及作用特点的主要模式:1)受成岩流体改造较弱的白云岩依然显示海水来源的稀土元素模式。全岩稀土元素总量低(一般小于20μg/g),显著的正Ce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2)大气降水淋滤-渗滤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于正常白云岩,Ce正异常显著降低,甚至出现负Ce异常,其中淡水淋滤成因的方解石脉具最低的稀土元素含量。3)成岩-成烃流体作用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稍微降低,但配分模式保持与海水类似,与之相关的白云石次生加大边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和CeSWN值,成岩流体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和CeSWN值明显高于围岩,但两者都显示了海水来源特征。4)热液作用模式。稀土元素含量降低,出现正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起伏不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别模式 稀土元素 流体作用 成岩演化 白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热液系统中铁的富集机制探讨 被引量:79
12
作者 张招崇 侯通 +3 位作者 李厚民 李建威 张作衡 宋谢炎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9-1204,共16页
与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铁矿类型有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玢岩铁矿、矽卡岩型铁矿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与这些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从基性-超基性、中性到中酸性岩均有,其中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深成侵入岩有关,形成于岩浆阶段,主... 与岩浆-热液系统有关的铁矿类型有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玢岩铁矿、矽卡岩型铁矿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与这些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从基性-超基性、中性到中酸性岩均有,其中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深成侵入岩有关,形成于岩浆阶段,主要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但是厚大的富铁矿石的形成则可归结于原始的富铁钛苦橄质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多期次的岩浆补充以及流动分异等联合过程。钒钛磁铁矿石产于岩体下部还是上部与母岩浆的氧逸度有关:高的氧逸度导致磁铁矿早期结晶而使得其堆积于岩体的下部,相反,低氧逸度则导致低品位的浸染状矿石产于岩体的上部。虽然野外一些证据表明,元古宙斜长岩中的磷铁矿石可能是不混溶作用形成的,但是目前尚无实验证据。某些玢岩铁矿的一些磷灰石-磁铁矿石可能与闪长质岩浆同化混染了地壳中的磷导致的不混溶作用有关。除此之外,其他各类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铁矿床均与岩浆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有关。这些不同类型铁矿床的蚀变和矿化过程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它们形成过程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实验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岩浆-流体转换过程中出溶流体的数量以及成分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以及碳酸盐地层和膏盐层的混染可导致出溶的流体中Cl浓度的升高。早期高氧逸度环境可以使得硫以SO42-形式存在,抑制硫与铁的结合形成黄铁矿,有利于铁在早期以Cl的络合物发生迁移。大型富铁矿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流体对流循环系统,而岩浆的多期侵位或岩浆房以及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一个不透水层)一个有利于流体循环的断裂/裂隙系统是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流体对流循环系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不同地质环境,流体中铁的卸载方式和位置会有明显差别,由此导致不同的矿石结构构造和不同的矿体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演化 不混溶 热液 流体出溶 铁的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黄诚 李晓峰 +1 位作者 王立发 刘凤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232-4244,共13页
黄沙坪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中段的湘东南地区,成矿斑岩主要为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其中钨钼矿体主要形成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铅锌矿体形成于矽卡岩外围,以及碳酸盐岩地层内的破碎带中。黄沙坪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 黄沙坪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中段的湘东南地区,成矿斑岩主要为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其中钨钼矿体主要形成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铅锌矿体形成于矽卡岩外围,以及碳酸盐岩地层内的破碎带中。黄沙坪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分为与钨钼成矿有关的矽卡岩期和与锌铅(钼)成矿有关的硫化物期。早矽卡岩阶段的石榴石和阳起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28~〉600℃,普遍发育含石盐子晶包裹体(盐度达40%~45.5% NaCleqv)和低盐度(3.06%~4.65% NaCleqv)富气相包裹体,表现出流体不混溶现象。该阶段的流体压力大致为600~800bar,在静岩压力条件下,对应深度2.2~3.0km。晚矽卡岩阶段,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以高温高盐度流体为特征,成矿温度为400~460℃,盐度为40%~45% NaCleqv,是沸腾作用下发生沉淀的,估算的流体压力大致为200~400bar,相当于静岩压力条件下0.7~1.5km的深度。而该阶段紫色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发育以石盐子晶消失而达到均一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介于250~303℃,对应盐度介于34.7%~40.6% NaCleqv之间,估算得其最低捕获压力介于1500~2000bar。金属硫化物期,与Mo矿化有关的含辉钼矿石英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主要以富气相和富液相包裹体共存为特征,温度范围较一致(300~340℃),而盐度变化范围很大(5.86%~16.24% NaCleqv),显示流体的沸腾作用。与Zn-Pb矿化有关的萤石中几乎全部发育Type Ia富液相包裹体,流体沸腾作用不明显,温度集中在240~160℃,盐度范围大(0.88%~16.58% NaCleqv),表明该阶段成矿流体已演变为中低温、低盐度性质的流体。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黄沙坪多金属矿床W-Mo-Pb-Zn矿床的形成是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向低温低盐度流体演化的产物,在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多次的沸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流体作用与演化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湖南黄沙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矿物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李艳霞 刘洪军 +5 位作者 袁东山 张枝焕 朱筱敏 钟大康 蔡进功 谢忠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80,295,共8页
油饱和带 (油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 (水层 ) ,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 0~ 14 0℃ )表明 ,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 ,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 油饱和带 (油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 (水层 ) ,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 0~ 14 0℃ )表明 ,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 ,这说明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在石油侵入后继续发育 ,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同样 ,方解石、白云石在含水饱和带及低含油饱和带与高含油饱和带相比也较发育 ;粘土矿物伊利石也具有此特征。但长石的溶蚀却在含油饱和带中明显高于含水饱和带 ,这说明石油充注改变储层孔隙中矿物生长的微环境 (矿物成分、pH值、Eh、CO2 分压及其他孔隙流体性质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充注 储层矿物 成岩演化 油饱和带 水饱和带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AS模型对三峡库区流体触发微震活动的定量检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海昆 宋金 +2 位作者 吴琼 李金 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41-2352,共12页
针对ETAS模型参数估计方法(MLE)中的初值敏感性问题,提出GA+MLE算法,以GA结果作为MLE算法的初始输入,对结果进行精细计算.通过ETAS模型研究三峡库区微震活动在快速加载及缓慢卸载两种状态下的流体触发、地震自激发及微震活动衰减特征,... 针对ETAS模型参数估计方法(MLE)中的初值敏感性问题,提出GA+MLE算法,以GA结果作为MLE算法的初始输入,对结果进行精细计算.通过ETAS模型研究三峡库区微震活动在快速加载及缓慢卸载两种状态下的流体触发、地震自激发及微震活动衰减特征,讨论库水渗透及加卸载过程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1)库水快速加载阶段ETAS模型参数μ、α、p及流体触发地震所占比例Rb均显示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变化过程,但p值的统计差异不显著;在库水缓慢卸载阶段,μ与Rb持续减小;(2)平均来看,库水快速加载阶段流体对微震活动显示较强的外因触发作用,同一条件下序列地震自激发明显增强、衰减相对较慢;水位缓慢卸载阶段,流体对地震活动的触发影响相对较弱,地震自激发不强、衰减相对较快;(3)分阶段来看,蓄水初期库水作用对微震活动的外因触发影响较弱,随库水位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增长,流体渗透逐渐发挥作用,孔隙压逐渐增大,流体外因触发作用明显增强,大多数微震活动缘于流体的直接触发(Rb≥95%);足够长的时间之后,由于地下数公里范围在新的载荷及渗透条件下趋于新的平衡,流体渗透影响趋于稳定,孔隙压趋于常数,孔隙压变化趋于0,流体对微震活动的触发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微震活动 ETAS模型 流体触发 渗透 加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确定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以AS油田长6_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为例 被引量:32
16
作者 宋子齐 王瑞飞 +4 位作者 孙颖 景成 何羽飞 张亮 程国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6,共9页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成岩过程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利用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圈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别进行了区块长61砂岩...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成岩过程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利用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圈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别进行了区块长61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别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成岩储集相成岩过程参数演化及其储集、渗流特征明显不同。Ⅰ、Ⅱ类成岩储集相压实孔隙损失率30.0%~38.1%;胶结孔隙损失率30.1%~36.0%;溶蚀次生孔隙度增加达9.7%,平均溶蚀增加孔隙度都在5.1%~6.5%。它们在低孔、特低渗储层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损失孔隙相对较少,溶蚀增加孔隙较多,成为定量评价该区长61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岩储集相"甜点"标准。选用区块各井长61样品物性分析及储集空间鉴定结果,沿成岩过程进行孔隙演化分析推演,得出区块长61各类井成岩阶段孔隙演化参数。分别利用压实损失孔隙度、胶结损失孔隙度、溶蚀增加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及面孔率等特征性参数,通过灰色理论集成,进行被评价参数与评价指标的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及综合归一分析处理,综合成岩过程中参数演化定量分析的多种信息,筛选出Ⅰ、Ⅱ类成岩储集相"甜点"。它们主要分布在酸源的湖盆中心下伏烃源岩(生油区)附近,处于三角洲前缘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部位的有利储集砂体中,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损失孔隙度较小,在其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并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及胶结物,次生浊沸石和长石溶蚀孔隙发育,形成了该区长61特低渗透储层中含油有利区的相对优质储层。通过上述筛选的优质储层确定出该区湖盆中心向南西方向含油有利区连片的规模和范围,圈定出该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后期构造作用及流体改造作用形成的有利成岩储集成因单元,有效地反映出该区特低渗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特点,进一步表征了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的分布规律、延伸方向及非均质性特征。从而,提高了该区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及其含油有利区分布的认识,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目标和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储集相分类 定量分类模式 特低渗透储层 成岩过程 孔隙度演化 次生孔隙度 相对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一级演化周期的识别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金之钧 刘国臣 +2 位作者 李京昌 吕修祥 汤良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91-197,共7页
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和中央隆起30余口井所作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寒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侏罗纪和白垩纪—现今四个一级周期沉积波动的演化历程。它们... 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和中央隆起30余口井所作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寒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侏罗纪和白垩纪—现今四个一级周期沉积波动的演化历程。它们持续的时间分别为230,203,2214,1456Ma,其中白垩纪至今盆地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的3/4。每一个演化周期对应于一个大的盆地演化阶段,并对应于一个大的成藏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波动分析 演化周期 成藏旋回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固体-流体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果果 黄文辉 +1 位作者 万欢 王华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1-948,共8页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流体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出7个流体活动期次,其成岩环境的变化依次为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酸性至酸碱交替。酸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明显的碳酸盐溶解、长石溶解及石英的次生加大等,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而碱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的溶解、长石次生加大、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及硬石膏沉淀等,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孔隙,降低了储层物性。研究区共发生两次油气充注,为沙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馆陶组沉积末期,两次油气充注分别对应了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成岩作用 储层特征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超压储层发育机制及控制因素——以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金铎 曾治平 +3 位作者 宫亚军 牛靖靖 马骥 陈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9,共7页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推进,针对深层有利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埋深大,储层致密,超压强度大,但含油层段物性明显较好,超压流体与物性演化过程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推进,针对深层有利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埋深大,储层致密,超压强度大,但含油层段物性明显较好,超压流体与物性演化过程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为此,以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西山窑组的成岩、物性、压力及油气充注过程等成藏关键要素的演化过程及其时空匹配关系为核心,开展有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高孔带的形成与低岩屑含量、早期超压充注、成岩抑制、水力破裂及次生溶蚀5类作用有关。其相互作用机制为:相对于高岩屑含量砂岩,低岩屑含量砂岩压实程度弱,原生孔保存较好,早期超压含烃流体优先充注原生高孔带,超压进一步延缓原生高孔带压实,受烃类流体充注及绿泥石薄膜等成岩抑制作用,高孔含油段的孔隙度基本保持不变;强超压同时形成水力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渗透性;依赖于原生孔和水力裂缝提供的流体活动场所和空间,原生孔保存较好或裂缝较发育层段次生溶蚀增孔也较显著,总保孔量约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流体 有利储层 成岩演化 侏罗系 永进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与碎屑岩深部油气藏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洪香 任继红 +1 位作者 马建英 周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黄骅坳陷勘探研究成果 ,总结深部自源封闭成藏系统超压油气藏的油藏特征 ,详尽分析现今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及其历史演化 ;分析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演化与泥岩黏土矿物演化、烃演化、高异常孔隙演化的关系 ;提出以欠压实作用为主形成... 根据黄骅坳陷勘探研究成果 ,总结深部自源封闭成藏系统超压油气藏的油藏特征 ,详尽分析现今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及其历史演化 ;分析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演化与泥岩黏土矿物演化、烃演化、高异常孔隙演化的关系 ;提出以欠压实作用为主形成的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是深部自源封闭系统超压油气藏形成的有效动力 ;分析黄骅坳陷第三系石油地质特征 ,认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烃演化、高孔隙带演化的良好匹配是深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有利沉积环境、好的生储盖组合、大型砂岩体与正向构造变形等因素的配合是油气富集高产的必备条件。图4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深部油气藏 特征 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