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8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城市教育学的可能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康永久 何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6,共11页
很早,就有一种把小孩集中起来送到乡下的想法。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城市则被直接斥为“坑陷人类的深渊”。与卢梭思想一脉相承的裴斯泰洛齐,他所倡导的要素教学法本身也是一套穷人教育学,或伯恩斯坦所说的作为再生产系统的可见的教... 很早,就有一种把小孩集中起来送到乡下的想法。在卢梭的《爱弥儿》那里,城市则被直接斥为“坑陷人类的深渊”。与卢梭思想一脉相承的裴斯泰洛齐,他所倡导的要素教学法本身也是一套穷人教育学,或伯恩斯坦所说的作为再生产系统的可见的教育学。现实中,经常可以见到那种对于乡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强调,对城市的教育学意蕴也未真正认可。尽管要素教学法最终指向城市,反映的却是乡土中追求实用性或功能满足的那一面。当今那样一种“‘关于’乡土的文化”,也只是城市社会的一种文化乡愁。甚至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本身也是城市取向的。城市有闲者那种总是试图突破边界、呈现自我、追求技艺的本能、做力量的炫耀性展示、触摸另一个世界的教育学,正是帮助我们跳出农村那种狭隘的共同体的教育依仗。看不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贯通,我们就会从根本上误解乡土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取向 城市教育学 穷人教育学 劳动教育 有闲者的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基本概念的类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金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格局性变化,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本表达方式。对这些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类型分析,按来源可分为原创类概念、衍生类概念、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格局性变化,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本表达方式。对这些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类型分析,按来源可分为原创类概念、衍生类概念、重塑类概念,按内容可分为教育基本理论类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类概念、教育治理与变革类概念,按相容性可分为种属关系概念、交叉关系概念、矛盾关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 基本概念 类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国际比较与热点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兴旺 江丰光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是推动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计量学方法,分析近五年国内外教育学领域的论文发现:我国的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特征与全球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跨学科研究程度及增长趋势我国均明显低于全球... 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是推动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计量学方法,分析近五年国内外教育学领域的论文发现:我国的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特征与全球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跨学科研究程度及增长趋势我国均明显低于全球。针对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与计算机学科跨学科研究,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有四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教师和学生技术接受度、计算思维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由此,从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学学科建设高校、教育研究人员三个层面,给出我国教育学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跨学科研究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审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福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5,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经历了引进阶段和中国化探索阶段。在此期间,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有了最初的课程体系设置,出版了学前教育学的著作和教材,初步构建了学前教育学内容体系,...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经历了引进阶段和中国化探索阶段。在此期间,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有了最初的课程体系设置,出版了学前教育学的著作和教材,初步构建了学前教育学内容体系,创设了最初的学前教育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师范教育的发展促成了学科体系的初建,理论的不断探索推进了学术体系的推进,学前教育实践形成了最初话语体系的源泉,学前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已取得初步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前教育学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建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F0002,共13页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强调人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面对的人是现实的人。核心话语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独有的话语,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核心话语,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具体话语是基础话语和核心话语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健全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实践话语。三种话语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话语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学 教育本质 话语体系 基础话语 核心话语 具体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学学科发展
6
作者 朱旭东 杨明全 阚维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2,共9页
基础教育学晋升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内涵,自主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对于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有相对明确的学科定... 基础教育学晋升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内涵,自主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对于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有相对明确的学科定位与性质,学术体系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实践论、基础教育主体论和基础教育治理论。走向自主知识构建是基础教育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包括完善学科建制、明确基础教育学与教育学体系内相邻学科的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基础教育学 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科教育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7
作者 郑家福 黄梦月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学科教育学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到学科教育学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学科教育学研究开始复兴,40余年间成果丰硕。从梳理学科教育学建设历程出发,探讨学科教育学的建设意义、研究对象... 学科教育学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到学科教育学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学科教育学研究开始复兴,40余年间成果丰硕。从梳理学科教育学建设历程出发,探讨学科教育学的建设意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知识体系等核心问题,既是回顾已有研究,又是思考立足新时代的学科教育学发展方向。在外部政策环境与学术环境的双重掣肘中,学科教育学发展空间受阻。我们要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维视角透视学科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8
作者 冯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2,共9页
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西方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而我国则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 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西方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而我国则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个体目的上,强调做人,注重人格培养,推动人的全面成长;在社会目的上,强调做中国人,强化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教育目的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变局中的民族复兴与教育改革——现代中国教育学的兴起及其范式演变
9
作者 周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1840年中国遭遇大变局,之后为寻求民族复兴发起的教育改革促成现代中国教育学兴起,其最初范式是平夷教育学和洋务人才教育学。1895年以来,因民族复兴重心把握和对民族复兴急需发展何种新教育的解答各不相同,现代中国教育学发生显著范式... 1840年中国遭遇大变局,之后为寻求民族复兴发起的教育改革促成现代中国教育学兴起,其最初范式是平夷教育学和洋务人才教育学。1895年以来,因民族复兴重心把握和对民族复兴急需发展何种新教育的解答各不相同,现代中国教育学发生显著范式演变,先后形成政治改革教育学、新经学教育学、国民美育学、现代文理科教育学、新思想启蒙教育学等新范式。作为课程及学科的教育学自1901年诞生以来,也有过从师范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学到传播杜威教育学,再到整理教育国故的范式演变。1940年,共产党人开辟抗日民族革命的民族复兴正途,现代中国教育学最初百年的范式演变终于有了历史解答,定位于新民主主义教育学。从大变局中的民族复兴与教育改革入手,梳理现代中国教育学的兴起及其范式演变,可以丰富中国教育学史研究,并为今日建构中国教育学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教育改革 现代中国教育学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理追问与行动自觉
10
作者 周作宇 李传宗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3,共10页
实施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回答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何以可能,其理论基础是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学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教育的可能性与社会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建基于人的可教育性,并体现为教育的社会... 实施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回答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何以可能,其理论基础是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学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教育的可能性与社会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建基于人的可教育性,并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教育学的可能性因教育问题的高度复杂性而成为问题。教育学的理论可能性建基于学科边界的适当划分,现实可能性则建基于跨越学科边界的多学科互动。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既建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也建基于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和面向世界的学术对话。中国教育学人要在不断反思、错误学习和坚定行动中建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可教育性 学科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教育学者道德情感的理论谱系、价值立场与实践进路
11
作者 任强 朱宏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106,共12页
批判教育学者普遍带有强烈的道德情感色彩,为批判教育研究提供了“道德基础”与“情感动力”。面对教育不公、结构宰制与文化霸权等压迫现象,批判教育学者逐渐形成包括同情、希望、愤怒与勇敢在内的道德情感谱系,同时呈现出立体交融的... 批判教育学者普遍带有强烈的道德情感色彩,为批判教育研究提供了“道德基础”与“情感动力”。面对教育不公、结构宰制与文化霸权等压迫现象,批判教育学者逐渐形成包括同情、希望、愤怒与勇敢在内的道德情感谱系,同时呈现出立体交融的样态。批判教育学者的道德情感发轫于价值立场的转变。批判教育学者历经从“经济决定”到“伦理导向”的观念转变,从“被压迫者的立场”到“政治实践”的行动生成,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主体突围,形成了富有道德情感底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立场。批判教育学者在道德情感的赋能下,通过培育情感共同体,弥合“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鸿沟;弘扬公共精神,跨越“教育边界”形塑“公共空间”;追求“主体的解放”,警惕数智时代的技术理性泛化,不断探索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者 道德情感 理论谱系 价值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习型社会的大教育建设
12
作者 侯怀银 岳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其达成亟须以大教育为依托和引领。学习型社会图景的实现需要着重解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制度和保障等问题,这也是大教育建设的核心关切。两者体现为三重契合关系:其一,学习...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其达成亟须以大教育为依托和引领。学习型社会图景的实现需要着重解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制度和保障等问题,这也是大教育建设的核心关切。两者体现为三重契合关系:其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与大教育建设强调的向高水平终身学习服务深化的质量内涵相契合;其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任务与大教育建设强调的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扩展融合的内在意蕴相契合;其三,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保障与大教育建设强调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的制度内涵相契合。以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推进大教育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树立系统综合的“大教育观”,奠定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基础;第二,建设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资源保障;第三,完善多元协同的教育治理机制,凝聚学习型社会建设合力;第四,追求公平优质的可选择性教育,提高学习型社会发展实效;第五,推进大教育学建设,增强学习型社会理论建设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大教育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大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境域式表达方式及对构建我国教育学话语的启示
13
作者 王卫华 陈丹萍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4,共12页
中国教育学欲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及体系,需要立足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遵循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条原则。当前世界学术话语对存在论主要是概念式表达,我国国学经典《论语》却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境域式表达。境域式表... 中国教育学欲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及体系,需要立足当下、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遵循现实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条原则。当前世界学术话语对存在论主要是概念式表达,我国国学经典《论语》却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境域式表达。境域式表达通过营造态势和描述具象,使自身成为一种动态的意义生发机制,借由主体的参与而开启一个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义空间。它还原了认识原本的发生状态,保持了生活世界的亲熟感,给予理解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中国教育学话语或可采用境域式表达,它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学话语问题,在传承国学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与世界学术话语的互补式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学术话语 概念式表达 境域式表达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互联网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14
作者 陈丽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构建中国互联网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需要,是中国教育思想引领世界数字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互联网教育学诞生与发展的三个支撑是“互联网+教育”国家战... 构建中国互联网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需要,是中国教育思想引领世界数字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互联网教育学诞生与发展的三个支撑是“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中国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互联网教育专业。“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是中国互联网教育学诞生的政策保障,中国互联网教育创新形态是中国互联网教育学发展的实践土壤,互联网教育专业是中国互联网教育学的思想策源地。构建中国互联网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扎根教育创新实践土壤,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处理好“道”与“术”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中国特色与普遍知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的辩证关系。目前中国互联网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在互联网教育本体论、互联网教育空间观、互联网教育知识观、互联网教育学习观、互联网教育课程观、互联网教育师生观、互联网教育治理观、互联网教育复杂系统观和互联网教育方法论等九个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互联网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的思想建构与历史审思
15
作者 张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7,共11页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学科与教材,是创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这门学科和教材的原创水平,需要聚焦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习得与教育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改革和学科建设逻辑三个关键,在价值取...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学科与教材,是创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这门学科和教材的原创水平,需要聚焦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习得与教育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改革和学科建设逻辑三个关键,在价值取向、核心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四个层面,建构具有普遍性、发展性与自洽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语文教育和学科建设思想体系。建构这一思想体系,既要充分利用我国120余年间积累的语文教育思想资源,又要审视和弥补存在的短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价值主线创新价值体系,以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习得与教育规律研究为基础完善观念体系,以方法论建设为重要任务建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体系,为学科和教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 学科建设 思想体系 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鲁的公民教育观探析
16
作者 祁东方 郭星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45,共16页
作为富有批判精神与民主情怀的美国批判教育学家,吉鲁敏锐地看到了美国公民教育面临着理想的遗忘、政治性质的遮蔽等方面的挑战,难以培养出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为此,吉鲁从理性、关怀、美德三个维度构建了公民教育观,即聚焦批判性思... 作为富有批判精神与民主情怀的美国批判教育学家,吉鲁敏锐地看到了美国公民教育面临着理想的遗忘、政治性质的遮蔽等方面的挑战,难以培养出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为此,吉鲁从理性、关怀、美德三个维度构建了公民教育观,即聚焦批判性思维形成公民理性、依托激进人文主义增进公民关怀、基于公民勇气践行公民美德。吉鲁力图通过发挥批判教育学的理论效力、回归学校的公共领域角色、推动教育者成为转化性知识分子来实现其公民教育的理想蓝图。吉鲁的公民教育观是在批判保守与激进公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发展了公民教育的理论范式,推进了公民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省思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的发展,培育推动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鲁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观 批判教育学 全球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17
作者 杨明全 赵瑶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基础教育学被列为教育学二级学科,为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策导向、理论自觉与实践诉求三重驱动逻辑的推动下,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遵循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与... 基础教育学被列为教育学二级学科,为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策导向、理论自觉与实践诉求三重驱动逻辑的推动下,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遵循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既要实现培根铸魂与推陈出新的辩证统一,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同时在国际对话中平衡自主性与开放性。“三大体系”建设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行动指南,要通过强化学科体系根基、深化学术体系创新和建构话语体系矩阵,系统推进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学科建设 “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理论建构的思考
18
作者 韩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共7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在本质上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范畴,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丰富教育学理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该学科的研究学习内容,值得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及未来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终身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下人机协同教学的三重难题与纾解路径
19
作者 戴丽敏 孔苏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机协同教学,需要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与预测。该文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精准分析人机协同教学的难题,探索其纾解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与人机协同教学之间存在契合性的指导关系...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机协同教学,需要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与预测。该文聚焦“生命·实践”教育学视域,精准分析人机协同教学的难题,探索其纾解路径。“生命·实践”教育学与人机协同教学之间存在契合性的指导关系与合理性的生成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人机协同教学存在三重难题:一是缺乏教育理论深度观照,表现为研究未涉及或未恰当运用教育理论,常依赖技术理论等非教育理论;二是过度依赖机器智能,表现为学校看重机器智能本身,忽视人机协同性,导致教学过程碎片化;三是缺少适切的教学支架,表现为现有支架模式化、模糊化且存在“去教学化”倾向。针对三重难题,研究立足“生命·实践”教育学核心观点,提出认知、实践和保障层面的纾解路径。在认知路径上,形成“生命自觉”认知观,合理解析“师-机-生”的三维关系,阐释“机师”角色本质;在实践路径上,通过“主体交往”引导师生正确应用机器智能,以“四个还给”理念建立有效互动框架,借助“研究性变革实践”让教师掌握教学主动权;在保障路径上,依据已有课型研制任务单与评价表,实践“长程两段”设计,研制“类结构”实施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人机协同 教学创新 人类智能 机器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建构 被引量:4
20
作者 温晓情 冯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自主概念体系为根本保证,要求概念具有学科标识性、理论标识性和中国标识性。提炼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理框架,保证提炼出来的概念是具有学科联系性的“教育学”... 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自主概念体系为根本保证,要求概念具有学科标识性、理论标识性和中国标识性。提炼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首先要明确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理框架,保证提炼出来的概念是具有学科联系性的“教育学”的概念,这是概念建构的学科前提;其次要在学理框架内扎根中国大地广泛提炼教育学概念,保证原创教育学概念是具有学理性的概念,这是概念建构的理论基石;最后要遵循差异性原则进一步突出教育学概念的中国标识性,建构起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但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不可能建立在碎片化的教育学概念之上,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教育学标识性概念的学科结构、逻辑层次和内容体系,从而为教育学概念的逻辑化、体系化提供结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学标识性概念 层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