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核抗体谱对AIH-PBC OS及单纯AIH患者激素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琼 田爱平 +2 位作者 毛永武 王富春 毛小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谱(AN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AIH-PBC OS)及单纯AIH患者半年内激素应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的资料,其中AIH-PB...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谱(AN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AIH-PBC OS)及单纯AIH患者半年内激素应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的资料,其中AIH-PBC OS组46例,单纯AIH组31例。均经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行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肝穿刺相关指标、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指标,以及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初始及6个月内复查的生化及免疫球蛋白指标,根据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评估治疗6个月内的激素应答情况,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分析ANAs对两组患者激素应答结果的影响。结果ANAs阳性及阴性AILD患者中,AIH-PBC OS及单纯AIH患者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55.6%vs.44.4%,65.6%vs.34.4%,P>0.05)。46例AIH-PBC OS患者中,ANAs阳性组25例,ANAs阴性组21例。ANAs阳性组半年内激素完全应答率低于ANAs阴性组(44.0%vs.76.2%),而激素不应答率高于ANAs阴性组(20.0%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单纯AIH患者中,ANAs阳性组20例,ANAs阴性组11例。两组患者半年内激素应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IHPBC OS患者中,ANAs阳性者半年内激素不应答的可能性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AIH患者中ANAs类型对激素应答结果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AIH-PBC OS患者中,ANAs阳性者半年内激素应答结果欠佳;在单纯AIH患者中,ANAs对激素应答结果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重叠综合征 抗核抗体谱 激素生化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2
作者 郑立明 刘津含 +3 位作者 李洪 柳龙根 郑国军 戴思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7-443,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IFN-α水平,以期为PBC致病机制的研...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IFN-α水平,以期为PBC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01-01/2024-06-30期间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初次诊断为PBC的住院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纳、排标准的152例PBC住院患者和9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病历资料。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检验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倾向性得分匹配平衡后,每组最终各纳入61例患者,确保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在两组间均衡可比。结果分析显示,PBC患者外周血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31.9%vs 17.8%),以CD4^(+)T细胞升高为主(46.77%vs 41.19%),而CD8^(+)T细胞显著降低(19.73%vs 22.07%)。CD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T细胞和CD8^(+)PD-1^(+)T细胞明显升高,且CD8^(+)PD-1^(+)T细胞与PBC患者的肝脏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41)。CD4^(+)T细胞线粒体质量(MM)显著升高,而CD8^(+)T细胞MM及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未见异常改变。此外,PBC患者血浆中IL-4、IL-8、IL-10及IFN-α水平存在异常升高,IL-5和IL-1β与PBC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52)。结论PBC患者CD4^(+)T细胞过度活化和增殖,CD8^(+)T细胞受到抑制,PD-1的高表达导致T细胞耗竭,揭示了PBC患者的免疫状态发生显著改变,这种改变与疾病的进展相关。此外,细胞因子可能参与PBC的免疫调节过程,对疾病的致病机制产生影响。通过对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监测,有助于评估PBC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疾病活动性,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高黄汤治疗肝胆湿热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黄左宇 王忠成 +2 位作者 朱晓红 施亚军 陈丽燕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44,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退高黄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熊去氧胆酸胶囊,观察组加用退高黄汤加减,比较两组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五项、肝细胞坏死程度、界面性肝... 目的观察退高黄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熊去氧胆酸胶囊,观察组加用退高黄汤加减,比较两组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五项、肝细胞坏死程度、界面性肝炎严重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层黏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结合蛋白、CD_(3)^(+)水平较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较短;肝细胞坏死程度、界面性肝炎严重程度、纤维化程度较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36/40),高于对照组72.50%(29/40)(P<0.05)。结论退高黄汤加减对肝胆湿热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高黄汤 肝胆湿热型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金迪 王玉伟 +2 位作者 孟繁章 付永兴 李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炎症介导。骨质疏松症是PBC患者常见的骨病表现,PBC合并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折发病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BC继发骨质...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炎症介导。骨质疏松症是PBC患者常见的骨病表现,PBC合并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折发病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PBC继发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仍未阐明,除骨质疏松症传统危险因素之外,PBC疾病本身炎症反应、胆汁淤积、肝硬化、肝脏移植、内分泌代谢等因素均参与其中。此外,肌肉减少正在成为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骨质疏松和肌肉减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正逐渐被认识。本文综述PBC相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进展,旨在为临床防治PBC相关骨质疏松症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骨质疏松症 肌肉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预后模型的演进与应用
5
作者 万玲玲 梁丽娜 卢书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6-1430,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PBC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并出现各种并发症。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最有效的药物,但仍有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敏感,导致病情缓慢进展。准确评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PBC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并出现各种并发症。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最有效的药物,但仍有40%的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敏感,导致病情缓慢进展。准确评估PBC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优化。本文就PBC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预后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陈树 陈洁 +1 位作者 常新 武剑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4-1350,共7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并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效能。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23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诊断为PBC的患者183例,并根据是否患有SS将其分为单纯PBC组(n=...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SS)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并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效能。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23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诊断为PBC的患者183例,并根据是否患有SS将其分为单纯PBC组(n=96)和PBC合并SS组(n=8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BC患者合并SS的危险因素。继而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诊断预测模型及多因素逻辑回归(MLR)诊断预测模型,通过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OR=1.600,95%CI:1.364~1.876,P<0.001)是PBC患者合并S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TBil水平(OR=0.760,95%CI:0.700~0.811,P=0.005)是PBC患者合并SS的独立保护因素。PBC合并SS诊断的ANN模型与MLR模型的AUC分别为0.919(95%CI:0.870~0.954)和0.896(95%CI:0.843~0.936),证明两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其中ANN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MLR模型,两模型效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 2)。结论 PBC合并SS患者首次就诊时常处于病程早期,病情较轻,早期诊治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对于首次诊断或就诊期间发现血清免疫球蛋白G偏高的PBC患者,筛查排除SS诊断是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干燥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7
作者 董笑瀛 翟永贞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干燥综合征(SS)均为上皮组织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时常合并发生,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针对PBC和SS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法,针对系统受累的治疗方法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本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干燥综合征(SS)均为上皮组织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时常合并发生,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针对PBC和SS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法,针对系统受累的治疗方法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PBC和SS发病机制中已经阐明的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指出PBC和SS共同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可能存在两种疾病目前和未来的靶向治疗选择,从而为开发新疗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干燥综合征 免疫调节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个性化诊疗策略
8
作者 郑林华 韩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0-1274,共5页
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存在早期诊断率不足、治疗药物选择局限等问题。对于ALP水平正常的不典型PBC患者,IgM水平、年龄和性别可作为诊断PBC的重要指标。“西安标准”通过缩短评估周期,在1个月时即可判断是否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使... 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存在早期诊断率不足、治疗药物选择局限等问题。对于ALP水平正常的不典型PBC患者,IgM水平、年龄和性别可作为诊断PBC的重要指标。“西安标准”通过缩短评估周期,在1个月时即可判断是否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使难治患者能够更早接受二线治疗,对临床预后评估具有突破性意义。在优化现有预后评价模型基础上,应基于血清指标、肝硬度等建立新的动态预后评估模型,对精准判断疾病预后、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预测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共存时:思考与挑战
9
作者 蔡思燕 魏祎 +2 位作者 王旭 王立 张奉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7-822,共6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模队列数据和深入的基础研究支持,临床对这些共存情况认识不足,相关证据较少,增加了临床诊疗的复杂性。本文总结了PBC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炎性肌病等常见CTD的共病情况,分析相关免疫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难点、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多学科协作,建立PBC与CTD共病队列,聚焦共病的基因背景、免疫机制及多组学研究,深入探讨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靶点,并通过精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化治疗策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结缔组织疾病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肠道菌群
10
作者 赵志斌 廉哲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6-1269,共4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以及介导“肠-肝轴”的相互作用,参与PBC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从PBC的病理生理特征出发,阐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以及介导“肠-肝轴”的相互作用,参与PBC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从PBC的病理生理特征出发,阐述肠道菌群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潜在治疗策略,以期为PBC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道微生物组 胆汁酸类和盐类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现状
11
作者 赵春梅 马狄 邰文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10,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具有强烈的遗传倾向性的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不断发展,PBC的遗传易感性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与PBC密切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具有强烈的遗传倾向性的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不断发展,PBC的遗传易感性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与PBC密切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PBC治疗提供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疾病遗传易感性 HLA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治疗1个月后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楠 胡蓉 +3 位作者 卞石惠 仲威 张鹏飞 谭友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1,共6页
目的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 目的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集基线指标、治疗1个月后以及1年后随访数据。根据巴黎-Ⅰ标准将患者分为应答良好组和应答欠佳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及与UDCA应答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UDCA治疗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相关指标的最佳临界值,根据界值将患者再次分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指标、应答情况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结果UDCA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TBil、AST/ALT、ALP、RDW、RDW-CV以及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明显高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4.792、-3.697、-2.399、-4.102、-3.220、-4.236,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Alb、Hb、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及BMI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3.592、-3.603、-2.602、-3.829、-2.432,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前白蛋白、白球比、载脂蛋白A、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t值分别为4.530、3.402、3.485、3.639,P值均<0.001)。应答良好组患者存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贫血占比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815、3.892、12.283,P值均<0.05)。与UDCA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线RDW(OR=1.157,95%CI:1.028~1.301,P=0.015)及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OR=1.012,95%CI:1.005~1.020,P=0.002),其AUC分别为0.713、0.720。基线RDW≥正常值上限且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组患者UDCA应答率更低(42.6%vs 8.2%,χ^(2)=20.813,P<0.001)。结论基线RDW≥正常值上限同时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对UDCA的生化应答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危险因素 生化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34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笛娇 王艳萍 +2 位作者 邹麟 陈瀑 李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59,365,共6页
目的:探讨IL-34是否参与原发性胆道胆管炎(PBC)发病机制。方法:将49例PBC患者与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检测血清IL-34、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和部分细胞因子IL-1、IL-2... 目的:探讨IL-34是否参与原发性胆道胆管炎(PBC)发病机制。方法:将49例PBC患者与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检测血清IL-34、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和部分细胞因子IL-1、IL-2、IL-6、IL-8、IL-10和TNF-α浓度。结果:PBC患者血清IL-3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34水平与AMA-M2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治疗有效患者中,血清IL-34水平明显降低。PBC患者血清IL-2、IL-6、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为IL-34在PBC发展中的新作用以及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用途提供了支持。血清IL-34可能是PBC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血清IL-34 巨噬细胞 AMA-M2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与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乔可欣 周桂琴 +4 位作者 刘亚兴 冯颖 刘尧 李斌 王宪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78-1784,共7页
目的对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与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免疫与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MA阴性组(139例,24.5%)及... 目的对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与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免疫与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MA阴性组(139例,24.5%)及AMA阳性组(428例,75.5%),以年龄及性别为匹配因素,匹配容差设置为0.06,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入院时肝功能、凝血、免疫等指标,同时分析治疗6个月的肝功能等指标变化及治疗6、12个月时对于熊去氧胆酸(UDCA)的应答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AMA阴性及AMA阳性PBC患者各139例。AMA阴性组与阳性组入院时比较:AMA阴性组DBil、球蛋白(Glo)低于AMA阳性组,Alb、白蛋白/球蛋白(A/G)、前白蛋白(pre-A)、纤维蛋白原(FIB)高于AMA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UDCA治疗6个月后,AMA阴性组与阳性组比较,Glo、pre-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MA阴性组与阳性组治疗6个月后pre-A较入院时均有上升,但上升程度不同,AMA阴性组上升更明显(U=41.00,P=0.015)。应用UDCA治疗6、12个月后,AMA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对UDCA治疗应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年龄及性别匹配条件下,AMA阴性PBC患者相对AMA阳性患者,肝脏炎症损伤程度轻,经UDCA治疗后炎症改善更明显,肝脏合成能力改善更明显,对于UDCA应答显现更佳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线粒体抗体 球蛋白 前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狄 邰文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巨噬细胞参与PBC发病机制的可能方式,讨论了其对PBC的影响及相关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指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了PBC损伤中的先天性免疫,且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相联系,在疾病后期与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巨噬细胞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报告
16
作者 张明明 刘寰 +2 位作者 张冬梅 吴东波 唐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66-1669,共4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出现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生化、免疫、组织学或胆管造影特征,常需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真菌病,易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生。本...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出现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生化、免疫、组织学或胆管造影特征,常需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真菌病,易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生。本病例为1例重叠综合征,在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发现并治疗肺隐球菌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出现异常,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评估了更换抗真菌药物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后制定了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情况下,积极治疗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治疗策略,避免了感染的进展。提示在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前,除了全面评估全身感染灶,对于可疑感染灶也必须保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隐球菌属 肺疾病 真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理学诊断
17
作者 王秋鹏 甘梅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8-1092,共5页
近年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新的进展。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准确诊断、评估预后及风险分层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 近年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新的进展。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准确诊断、评估预后及风险分层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进展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袁琳娜 陈一晖 +3 位作者 那恒彬 鲁杰 刘叶 李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98-1604,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两种疾病合并时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BC和MAFLD的患者187例,分为PBC组70例,PBC合并MA...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两种疾病合并时的相互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BC和MAFLD的患者187例,分为PBC组70例,PBC合并MAFLD组38例,MAFLD组79例。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瞬时弹性纤维成像(FibroScan)及非侵入性纤维化指标,分析比较三组间的不同特点。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C合并MAFLD组以女性患者多见(89.5%),平均年龄为(57.26±12.72)岁,BMI为(23.35±3.70)kg/m2;PBC组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检出率为25.7%(18例)。三组乏力、纳差、瘙痒、黄疸、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BC合并MAFLD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乏力、纳差、腹痛、腹胀,分别为18例(47.4%)、15例(39.5%)、14例(36.8%)、16例(42.1%);MAFLD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胀,分别为34例(43%)、32例(40.5%);PBC组患者常见的症状及并发症为乏力、纳差、黄疸、腹痛、腹胀、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分别为37例(52.9%)、25例(35.7%)、25例(35.7%)、18例(25.7%)、25例(35.7%)、19例(27.9%)、23例(32.9%)、44例(62.9%)。PBC合并MAFLD组的CAP值高于PBC组(P<0.05);PBC组的LSM值、APRI、FIB-4均高于MAFLD组(P值均<0.05)。将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因素纳入回归分析,以PBC组为参照组,FIB-4(OR=0.218,95%CI:0.069~0.633)、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OR=0.229,95%CI:0.067~0.810)为PBC合并M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以MAFLD组为参照组,ALT(OR=0.157,95%CI:0.025~1.000)、TBil(OR=0.995,95%CI:0.990~0.999)为PBC合并MAFLD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PBC合并MAFLD临床表现并不特异,但PBC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且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更高。两种疾病合并不一定会加重PBC的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9
作者 邓宗柒 邰文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4-1928,共5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持续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炎症损伤和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目前,PB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致认为PBC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与PBC相关的免疫和炎症级联反应中,巨噬细胞作为...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持续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小胆管炎症损伤和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目前,PB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致认为PBC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与PBC相关的免疫和炎症级联反应中,巨噬细胞作为必不可少的免疫细胞出现,积极参与对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本文介绍了巨噬细胞在PBC中的来源定位及异质性变化,综述了巨噬细胞在PBC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袁诗雨 杨焕焕 唐映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脂质代谢紊乱在PBC中的表现及作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PBC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脂代谢障碍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