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平方根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29
1
作者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6-683,共8页
从双平方根 (DSR)形式的波动方程出发 ,基于沉降观测概念和地震波扰动理论 ,介绍了深度域的DSR全偏移算子及共成像道集的生成方法 .根据三维地震数据的方位角特征 ,通过对全偏移算子的稳相近似 ,依次导出了适应于零方位角道集、Cross l... 从双平方根 (DSR)形式的波动方程出发 ,基于沉降观测概念和地震波扰动理论 ,介绍了深度域的DSR全偏移算子及共成像道集的生成方法 .根据三维地震数据的方位角特征 ,通过对全偏移算子的稳相近似 ,依次导出了适应于零方位角道集、Cross line共偏移距道集以及共偏移距矢量道集的偏移算子 .理论分析与合成数据的数值试验表明 ,DSR全偏移算子、共方位角偏移算子对介质速度变化的适应性很强 ,而其余两种偏移算子仅适用于缓变速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方根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共方位角 Cross-line共偏移距 共偏移距矢量 共成像道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偏移距道集平面波叠前时间偏移与反偏移 被引量:9
2
作者 管路平 唐亚勋 王华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01-1309,共9页
在Dubrulle提出的共偏移距道集频率波数域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偏移距道集频率波数域叠前时间偏移与反偏移一对共轭算子.讨论了该对算子的变孔径实现过程.并把该对共轭算子串连起来实现了叠前地震数据的规则化处理.指出最小二... 在Dubrulle提出的共偏移距道集频率波数域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偏移距道集频率波数域叠前时间偏移与反偏移一对共轭算子.讨论了该对算子的变孔径实现过程.并把该对共轭算子串连起来实现了叠前地震数据的规则化处理.指出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叠前地震数据规则化会得到更好的效果.v(z)介质模型和Marmousi模型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方法理论正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偏移距道集 叠前时间偏移 平面波偏移 反偏移 地震数据规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U的三维起伏地表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 被引量:8
3
作者 段心标 王华忠 +3 位作者 白英哲 王立歆 张慧宇 何英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30,共8页
相对于双程波逆时偏移,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具有计算效率高、高频信息保持好且易于提取成像道集等优势,适用于我国陆上高陡构造不甚发育探区。为满足陆上复杂地表三维探区海量地震数据成像的需求,发展了基于GPU平台的三维起伏地表裂步傅... 相对于双程波逆时偏移,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具有计算效率高、高频信息保持好且易于提取成像道集等优势,适用于我国陆上高陡构造不甚发育探区。为满足陆上复杂地表三维探区海量地震数据成像的需求,发展了基于GPU平台的三维起伏地表裂步傅里叶(Split-Step Fourier,SSF)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并引入了单程波偏移的相位校正技术以及基于分布式炮域成像结果的偏移距域道集并行提取技术。陆上复杂断块及缝洞探区实际资料成像试处理表明:基于GPU的三维起伏地表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不仅计算效率高,而且能较为准确地刻画复杂断块及缝洞储集体,在横向变速不太剧烈及陡倾构造不甚发育的探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程波偏移 共偏移距道集 裂步傅里叶算子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常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在田 孙建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7-136,244,共11页
本文对共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叠前全偏移方法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了实现手段与成像点的位置均与 DMO 方法有所不同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该方法是将多次覆盖中不同炮检距的地震反射波通过坐标变... 本文对共炮检距地震剖面叠前偏移方法的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叠前全偏移方法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了实现手段与成像点的位置均与 DMO 方法有所不同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该方法是将多次覆盖中不同炮检距的地震反射波通过坐标变换及相应的波动方程法外推波场,使之一次偏移到它们自身的反射点上,然后进行叠加,即得最终结果。此法适用于任何倾角。对物理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叠前全偏移波动方程法是可行的,并能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偏移 叠前部分偏移 叠前全偏移 共炮检距剖面 偏移的几何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在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棣 马秀红 +1 位作者 崔兴福 杨昊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叠前时间偏移生成的共成像点道集是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叠前预测的基础数据,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振幅保真性。叠前时间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中振幅相对关系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野外地震数据偏移距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叠前时间偏移生成的共成像点道集是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叠前预测的基础数据,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振幅保真性。叠前时间偏移共成像点道集中振幅相对关系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野外地震数据偏移距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研究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叠前偏移距规则化技术——基于偏移距分布密度的叠前振幅加权方法,其实质是根据每个偏移距的空间分布密度确定适当的振幅比例因子,对所有分组后的共偏移距数据做振幅加权处理,再进行叠前时间偏移。选取了某个正在进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勘探区域,采用上述方法消除了野外偏移距不规则分布造成的成像假象,得到了相对振幅特征保持良好、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的共成像点道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时间偏移 偏移距规则化 共成像点道集 振幅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海洋学新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海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6-391,共16页
多尺度动力过程是当前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震海洋学能在数百km的剖面上获得分辨率为10 m的高质量数据,基于该数据能够解析涡旋边缘的亚中尺度动力现象(如北冰洋地震剖面研究发现的漂亮旋臂)和内孤立波的振幅垂向结构,并能够进行内孤立... 多尺度动力过程是当前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震海洋学能在数百km的剖面上获得分辨率为10 m的高质量数据,基于该数据能够解析涡旋边缘的亚中尺度动力现象(如北冰洋地震剖面研究发现的漂亮旋臂)和内孤立波的振幅垂向结构,并能够进行内孤立波波形变化与混合参数分布叠合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面获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共偏移距剖面叠前偏移方法充分利用多道地震的多次覆盖特点,获得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地震图像,为地震海洋学在海洋内部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方面增添了利器。因此,地震海洋学提供的新的时空视角必将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涡旋 内孤立波 多尺度动力过程 共偏移距剖面叠前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Green函数法
7
作者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 Green函数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1) :6~ 10在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中 ,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能提供地质上可...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 Green函数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1) :6~ 10在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中 ,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能提供地质上可解释的偏移图像 (如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 )。本文根据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具体物理特性 ,采用 Green函数法实现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在 Green函数算子的具体构造中使用了稳定的 Rytov近似计算慢度横向扰动引起的散射波场。用 Marm ousi模型数据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Green函数法的偏移结果不仅与常规的利用双平方根算子的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结果相当 ,而且还能为偏移速度分析提供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 ,对野外各种观测系统的适应性也很强。但本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深度偏移 共偏移距道集 Green函数法 Rytov近似 波动方程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异构集群上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并行算法 被引量:5
8
作者 赵长海 罗国安 +3 位作者 张旭东 王狮虎 张建磊 王成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0-1048,840,共9页
当前单个勘探项目的数据量已经超过100TB,PB级规模的项目已经可以预见。为适应地震数据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及超大规模异构集群的体系结构特点,提出了多维度成像空间分解算法。根据大规模集群系统有多个并行层次的特征,首先沿炮检距方向分... 当前单个勘探项目的数据量已经超过100TB,PB级规模的项目已经可以预见。为适应地震数据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及超大规模异构集群的体系结构特点,提出了多维度成像空间分解算法。根据大规模集群系统有多个并行层次的特征,首先沿炮检距方向分解成像空间,然后再沿Inline方向继续切分,直到成像空间小于计算节点物理内存,最后在二维地表上以面元为单位分解成像空间。该并行算法降低了任务间的耦合性,便于映射到异构集群系统的多个并行层次上,也利于异构处理器间的异步执行。相对于同时期的高性能CPU处理器,GPU版本获得了4.8倍的加速,MIC版本获得了2倍的加速,给出了两类协处理在性能、能耗和可编程性方面的对比分析。在Tianhe-1 1024节点规模下处理实际的地震数据,获得了接近线性的加速比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法 叠前Kirchhoff时间偏移 并行算法 炮检距 异构 GPU 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