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富氧底吹造锍熔炼工艺参数调控对铜锍中砷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吴财梅 崔雅茹 +4 位作者 杨建军 王国华 李林波 毛琰卓 南君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70-2481,共12页
铜锍是铜火法熔炼中间产物,其杂质砷等的含量严重影响后续炉衬寿命、阴极铜质量及贵金属收得率。本文针对现有铜锍中砷含量预测精度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对铜锍中砷含量进行预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用箱型图法... 铜锍是铜火法熔炼中间产物,其杂质砷等的含量严重影响后续炉衬寿命、阴极铜质量及贵金属收得率。本文针对现有铜锍中砷含量预测精度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对铜锍中砷含量进行预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用箱型图法检测出数据中的异常值并进行替换,使用皮尔逊(Pearson)对特征参数进行筛选,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预测砷含量的PSOLSTM模型。结合反应机理、单因子情景分析法和热力学计算,重点考察了铜锍品位、温度和Fe/SiO_(2)质量比对铜锍中含As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SO-LSTM模型的绝对误差比LSTM、RBF、RF、SVM小,预测模型性能表现最好,其评价指标MSE、MAE分别为0.00095和0.023,且决定系数R^(2)达到了0.93。该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铜锍中砷含量,为熔炼和吹炼过程中配料优化和工艺参数调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锍 砷含量 长短期记忆网络 粒子群算法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SVR算法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高宁 张安琪 +3 位作者 梅鹤波 杨兴华 刘淮玉 孟志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7-234,共8页
为探究一种高检测精度且适用于低测量频率电容式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模型,以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160份含水率为6.39%~31.43%的土壤样本,使用数字电桥采集土壤样本在测量频率为1~100 kHz的电容数据,建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多元线性回归(... 为探究一种高检测精度且适用于低测量频率电容式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的检测模型,以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160份含水率为6.39%~31.43%的土壤样本,使用数字电桥采集土壤样本在测量频率为1~100 kHz的电容数据,建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多元线性回归(MLR)、岭回归(RR)、支持向量回归(SVR)、决策树回归(CART)和BP神经网络(BPNN)算法模型,对比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基于SVR算法构建的土壤含水率检测模型预测性能较佳。通过引入麻雀搜索(SS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鲸鱼优化算法(WOA)算法分别对SVR算法模型优化后的性能分析,采用PSO—SVR算法建立的检测模型性能最佳,其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百分比偏差RPD分别为0.947、0.012和4.363。利用该模型对35份含水率在8.07%~26.43%的土壤样本进行预测,含水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回归系数R 2为0.953,RMSE为0.009,绝对误差范围为-1.92%~1.68%。由此证明,基于PSO—SVR算法构建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预测模型 电容 测量频率 PSO—S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天气条件叶片边界层湿度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郝英惠 韩玮 +4 位作者 罗招磊 沈跃 申明骏 刘昕雨 王建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28-4841,共14页
叶片边界层湿度与环境湿度存在很大差异,预测叶片边界层湿度对预防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葡萄(“北冰红”、“巨峰”)、草莓(“红颜”、“宁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天气及土壤水分处理下叶片边界层湿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叶片生理... 叶片边界层湿度与环境湿度存在很大差异,预测叶片边界层湿度对预防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葡萄(“北冰红”、“巨峰”)、草莓(“红颜”、“宁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天气及土壤水分处理下叶片边界层湿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叶片生理指标与叶片边界层湿度的相关关系,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了叶片边界层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边界层湿度均在距离叶片上下表面1 mm、5 mm处显著高于环境湿度,叶片15 mm处与环境湿度无显著性差异,叶片上下表面1 mm的叶片边界层湿度最高,叶片边界层湿度与环境湿度的差异表现为晴天>阴天;(2)晴天及阴天条件下,叶片下表面的叶片边界层湿度均高于上表面,叶片上下表面1 mm、5 mm的叶片边界层湿度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升高;(3)叶片边界层湿度与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片水势、气孔长度(SL)、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环境湿度和叶片上下表面的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4)基于支持向量机(SVR)构建的叶片边界层湿度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38,达到了0.9以上,模型精度较高。叶片边界层湿度预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的预测叶片边界层湿度,对开展病害生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研究作物栽培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边界层湿度 环境湿度 土壤含水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南方红壤区土壤含水量长时序驱动及其预测分析
4
作者 李佳潼 吴华 +2 位作者 徐悦 李慧珊 谢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54,共14页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管理水资源,还能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最终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预测土壤水分、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运用RF、ReliefF和MIC算法进行土壤含水量(SMC)的驱动因子选择及算法拟合度分析,同时引入LibSVM和BP神经网络跨步算法进行SMC长时序预测,分析预测模型适配性。【结果】1)综合模型适用性及误差分析,SMC驱动算法中RF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740、0.036、0.007,更适合南昌市SMC驱动因子的选择;SMC预测算法中LibSVM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617、0.050、0.0072,更适合SMC预测分析;2)月频率气象维度下,降雨量对SMC变化贡献最大。年频率综合维度下,降雨量、相对湿度和人为因素对SMC的演变贡献显著,气象因子总体贡献水平比人为活动贡献小;3)利用BP神经网络与LibSVM对SMC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南昌市SMC未来将继续波动上升且存在异常点。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SMC的变化具有不一致性,其中耕地占比最大但SMC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乡用地。【结论】南昌市年际SMC与降雨、相对湿度和人为活动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湿度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之间出现波动,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研究创新应用RF、ReliefF和MIC算法于机器学习输入变量贡献度分析,探寻SMC驱动和预测的最优算法模型,细致考虑气象驱动因子对SMC的贡献性,并将气象因子与人为因子贡献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南昌市水文调查分析和未来趋势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长时间序列 机器学习 驱动因子 预测分析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分布和薄膜水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5
作者 朱世旺 李双洋 +3 位作者 姜琪 赵建沅 周尚琪 刘慧颖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207,共8页
利用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传统模型在计算含水量时通常需要将粒径分布曲线分段处理,且往往忽略了土壤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含量,导致预测精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颗粒点对点接触假设,使用威布尔函数描述粒... 利用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传统模型在计算含水量时通常需要将粒径分布曲线分段处理,且往往忽略了土壤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含量,导致预测精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颗粒点对点接触假设,使用威布尔函数描述粒径分布曲线,通过杨拉普拉斯方程确定毛细水含水量,并考虑薄膜水含量的影响,建立一个基于粒径分布和薄膜水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然后选取非饱和土壤数据库(UNSODA)中26个土壤样品进行验证,并与AP模型和MV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AP模型和MV模型,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土壤的土水特征曲线,且由于考虑了薄膜水含量,使新模型在高基质吸力段的含水量预测误差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粒径分布曲线 毛细水 薄膜水 含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VFEMD寻优分解与智能算法优化的FLN土壤含水量预测
6
作者 田宇 崔东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47-154,共8页
以云南省天星站和坡脚站10、20、40 cm 3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改进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和快速学习网(FLN)方法构建基于多种优化算法的预测模型(TVFEMD-BSLO/AO/IVYA/EGO/PSO-FLN),提升土壤含水量时间序列预... 以云南省天星站和坡脚站10、20、40 cm 3个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改进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和快速学习网(FLN)方法构建基于多种优化算法的预测模型(TVFEMD-BSLO/AO/IVYA/EGO/PSO-FLN),提升土壤含水量时间序列预测精度。通过比较各优化算法的模型性能,为土壤水分预测提供更优的建模方法。结果表明,TVFEMD分解效果主要受带宽阈值和B样条阶数2个关键参数影响。采用IVYA算法优化这2个参数可提升时间序列分解质量,进而改善模型预测性能。TVFEMD-BLSO/AO/IVYA/EGO-FLN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卓越的预测性能,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02%~0.077%,决定系数(R^(2))为0.9997~1.0000;预测集中的MAPE为0.006%~0.459%,R^(2)为0.9966~1.0000。与TVFEMD-PSO-FLN模型相比,TVFEMD-BLSO/AO/IVYA/EGO-FLN模型在拟合性能和预测精度方面均有明显提升。采用BLSO、AO、IVYA和EGO算法优化FLN超参数可有效提升模型性能,其中IVYA算法的优化效果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TVFEMD) 算法优化 快速学习网(FLN) 土壤含水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水特征曲线的非饱和冻土未冻水含量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凤玺 赵文沧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19-2727,共9页
对非饱和土体在冻结温度以下土中未冻水含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基于非饱和土孔隙中气液两相的化学平衡和力学平衡关系,结合土−水特征曲线,给出了以Van Genuchten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参数表示的土体孔... 对非饱和土体在冻结温度以下土中未冻水含量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一种简便的预测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基于非饱和土孔隙中气液两相的化学平衡和力学平衡关系,结合土−水特征曲线,给出了以Van Genuchten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参数表示的土体孔隙体积分布密度函数,且水分冻结与土体孔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初始有效饱和度对应的液态水填充的最大孔径和一定冻结温度对应的起始结晶孔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土体孔隙中冰水相变的特征及其临界有效饱和度。当初始有效饱和度超过临界结晶饱和度后,冻结现象才会发生。给出了非饱和土体在冻结温度以下土中未冻水饱和度的预测公式,并通过已有的试验结果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冻水含量 冻土 土−水特征曲线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根系含量对膨胀土持水和渗透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许英姿 汤鸿 +3 位作者 廖丽萍 黄政棋 郭彦彦 黄全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298-7304,共7页
为探究植被根系含量对膨胀土持水和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南宁市膨胀土地区的膨胀土,掺入狗牙根根系制备不同含根率的试样,进行室内压力板仪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预测不同含根率的膨胀土非饱和渗透系数... 为探究植被根系含量对膨胀土持水和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南宁市膨胀土地区的膨胀土,掺入狗牙根根系制备不同含根率的试样,进行室内压力板仪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预测不同含根率的膨胀土非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掺入根系后,膨胀土持水能力减弱,根系掺入增加膨胀土内部大孔隙的比例,含根率越高,大孔隙体积占总孔隙体积比例越大,持水能力相较于纯土下降的幅度越大;饱和状态下,膨胀土渗透系数随含根率增大而增大;非饱和状态下,低吸力阶段(0~25 kPa)的膨胀土渗透性随含根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基质吸力增加到高吸力阶段(200~1 000 kPa),根系优势流效果减弱,含根膨胀土渗透性逐渐趋近低于纯土;细观结果表明根系的掺入使膨胀土内部产生贯通裂缝,是影响膨胀土持水和渗透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植被根系对膨胀土增渗作用的机理和规律,为综合评价植被防护膨胀土边坡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根率 膨胀土 土-水特征曲线 渗透系数 模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自注意力和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氮含量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冀荣华 李常昊 +1 位作者 郑立华 宋丽芬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2-398,409,共8页
氮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精准获取土壤氮含量是实施各类农田水肥管理技术的基础。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土壤氮含量,预测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是制约将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氮含量检测的瓶颈。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自... 氮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精准获取土壤氮含量是实施各类农田水肥管理技术的基础。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土壤氮含量,预测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是制约将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氮含量检测的瓶颈。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自注意力和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氮含量预测模型(Visible-near-infrared reflection spectrum and sparse transformer,VNIRSformer)用于提升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模型由输入层、嵌入层、编码器、解码器、预测层和输出层组成。采用大型公开数据集(Land use/cover area frame statistical survey,LUCAS)训练模型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实验测试VNIRSformer模型在15种不同光谱波长间隔下的性能,发现:随着波长间隔增加,预测精度先升后降,模型规模不断变小。波长间隔为1 nm时模型预测精度最低,RMSE为0.47 g/kg,R^(2)为0.78。波长间隔为5 nm时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MSE为0.35 g/kg,R^(2)为0.89。当波长间隔从0.5 nm增加至1 nm时,模型规模下降最快,下降比例约为72%。当增加至5 nm后,模型规模匀速下降,下降比例约为5%。综合考虑模型规模及性能,最佳波长间隔设为5 nm。与6种不同预测模型(2种卷积神经网络、传统自注意力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和K近邻回归)进行对比实验,发现:VNIRSformer模型性能最佳,RMSE为0.35 g/kg,R^(2)为0.89,RPD为2.95。测试VNIRSformer对不同等级的土壤氮含量预测能力,发现:VNIRSformer模型能够较好预测小于5 g/kg的土壤氮含量。将VNIRSformer模型直接应用于自采数据集,发现:R^(2)下降约0.17,表明模型具有一定泛化能力。研究表明,选取波长间隔为5 nm的光谱数据作为VNIRSformer模型输入,预测性能最佳,规模适中;稀疏注意力机制有助于提升模型预测精度,降低模型训练时间;预测模型具有一定泛化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氮含量预测技术田间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含量 预测模型 稀疏自注意力机制 可见-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Transformer和LSTM的蓝莓根区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亿 曹姗姗 +3 位作者 孙伟 胡博 古丽米拉·克孜尔别克 孔繁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78-84,共7页
针对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存在难以解决非线性复杂特征、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问题,构建融合Transformer和LSTM的土壤含水量深度学习预测模型(Transformer-LSTM)。采集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丁家寨村蓝莓(Vaccinium spp.)生产区冷棚与露天2个... 针对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存在难以解决非线性复杂特征、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问题,构建融合Transformer和LSTM的土壤含水量深度学习预测模型(Transformer-LSTM)。采集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丁家寨村蓝莓(Vaccinium spp.)生产区冷棚与露天2个站点的蓝莓根区土壤和气象数据作为建模数据,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和偏自相关性分析选择模型的数据输入特征与输入长度,与单一的Transformer模型和LST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模型对土壤含水量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Transformer-LSTM模型在预测精度上均优于单一的Transformer模型和LSTM模型,Transformer-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45 9、0.572 0、0.012 1、0.960 6。Transformer-LSTM模型可以更全面地提取蓝莓种植环境因子输入序列中的特征信息,有效提升土壤含水量因子预测精度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Vaccinium spp.) 根区土壤 含水量 TRANSFORMER LSTM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Net的果园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东 周建平 +3 位作者 许燕 彭炫 吴昊臻 秦春雨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62,共4页
为了有效利用核桃园各传感器数据,预测核桃园土壤含水量来指导灌溉,建立了基于LSTNet的果园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首先,确定LSTNet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其次,对LSTNet预测模型进行多特征和单一特征输入对比分析;最后,将LSTNet预测模与LSTM... 为了有效利用核桃园各传感器数据,预测核桃园土壤含水量来指导灌溉,建立了基于LSTNet的果园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首先,确定LSTNet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其次,对LSTNet预测模型进行多特征和单一特征输入对比分析;最后,将LSTNet预测模与LSTM预测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CNN)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精度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STNet预测模型相较于其他二种预测模型在果园土壤含水量预测上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园 土壤 预测 神经网络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SO-BiLSTM和SVM的灌区农田土壤含水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妍 贾志军 +2 位作者 王二英 贾永国 张旭东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71,共9页
为提高土壤含水率预测精度,筛选出不同数量的预测因子,分别采用基于改进粒子群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IPSO-Bi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对土壤含水率进行预测。以石津灌区典型地块为例,用前15 d的数据分别预测未来1~5 d的土壤含水率。结果... 为提高土壤含水率预测精度,筛选出不同数量的预测因子,分别采用基于改进粒子群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IPSO-Bi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对土壤含水率进行预测。以石津灌区典型地块为例,用前15 d的数据分别预测未来1~5 d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IPSO-BiLSTM模型预测精度整体高于SVM模型,在验证集和测试数据上前者预测1~5 d的RMSE平均减小了5.50%,MAPE减小了5.77%,MAE减小了6.56%,决定系数R2提高了2.96%;(2)预测不同时长时最优模型所需要的预测因子数目不同,IPSO-BiLSTM模型预测1~3 d时1个预测因子最优,预测4 d时2个预测因子最优;预测5 d时4个预测因子最优。(3)运行时间上,IPSO-BiLSTM模型的运行时间与预测因子数无明显关系,而SVM的运行时间随预测因子数增多而加长;同样大小的数据集,IPSO-BiLSTM占用CPU比SVM高约20%。研究为灌区精准灌溉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体积含水率 改进粒子群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支持向量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O-PLS回归模型的盐渍化土壤含水率高光谱反演 被引量:20
13
作者 彭翔 胡丹 +2 位作者 曾文治 伍靖伟 黄介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173,共7页
表层土壤含水率对于指导农业灌溉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土壤光谱受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共同影响,但对于盐渍化地区的土壤含水率高光谱反演却很少涉及。该文通过对11组不同含盐量土壤室内蒸发过程连续监测,获取相关反射率光谱和水分、... 表层土壤含水率对于指导农业灌溉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土壤光谱受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共同影响,但对于盐渍化地区的土壤含水率高光谱反演却很少涉及。该文通过对11组不同含盐量土壤室内蒸发过程连续监测,获取相关反射率光谱和水分、盐分的变化数据,利用外部参数正交化方法(external parameter orthogonalisation,EPO)预处理土壤光谱,滤除盐分(质量比0.1%~5.0%)的影响,建立经过EPO预处理后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after EPO pre-processing,EPO-PLS)土壤水分预测模型。与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 model,PLS)模型相比,验证样本的决定系数R2和对分析误差RPD(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分别从0.722、1.976上升到0.898、3.145;均方根误差RMSE从5.087 g/(100 g)减少到3.237 g/(100 g)。通过EPO算法预处理后的模型性能提升显著,利用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土壤盐分的影响,很好地实现盐渍化地区的水分含量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含水率 土壤光谱 土壤盐分 外部参数正交化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徐加宽 杨连新 +3 位作者 王志强 董桂春 黄建晔 王余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7-433,共7页
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根系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铜处理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铜含量越高,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 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根系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铜处理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铜含量越高,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表现一致;2)较低的土壤铜含量对水稻分蘖期单位干质量根系的α-萘胺(-αNA)氧化力、基于单位鲜质量的根系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影响不大,较高的土壤铜含量则使基于单位质量的根系活性显著低于对照;3)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拔节前生长的根系比例减少、拔节后生长的根系比例增加、抽穗期基于单位根干质量的根系-αNA氧化力显著提高;4)土壤铜处理对水稻单株根系活性有极显著影响,土壤铜含量越高,分蘖期和抽穗期的单株根系-αNA氧化力越小;5)土壤铜处理使水稻产量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产量的下降幅度显著增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表现一致;6)抽穗期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系-αNA氧化力与水稻产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铜含量 根系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反射特性的土壤水盐状况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海江 张花玲 +1 位作者 任少亭 李保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3-138,共6页
为了能够及时、精准、动态地监测盐渍土水分和盐分含量变化,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光谱分析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R)分析土壤反射光谱特征值与水分、盐分含量间的关系,建立盐渍化土壤水、盐含量的高光... 为了能够及时、精准、动态地监测盐渍土水分和盐分含量变化,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为研究对象,应用高光谱分析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R)分析土壤反射光谱特征值与水分、盐分含量间的关系,建立盐渍化土壤水、盐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2种数据变换中分别采用CR、(lgR)'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盐分、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水分预测模型中土壤盐分含量小于等于8.19 dS/m时,R2cal均大于0.79,外部验证R2val均大于0.64,RMSEP间差异不显著,预测精度较好;土壤盐分含量大于等于10.25 dS/m时,外部验证R2val不足0.45,预测精度较差。土壤盐分预测模型中当含水率小于15%时,预测R2cal均大于0.77,外部验证R2val大于0.64,RMSEP小于4.3,预测精度较好,土壤含水率大于15%时,模型预测精度较差。结果表明土壤中水分、盐分含量较大时,对水盐预测模型的估算精度均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盐分 高光谱 预测模型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润条件下基于光谱对称度的盐渍土盐分含量预测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娅 潘贤章 +4 位作者 王昌昆 李燕丽 石荣杰 周睿 解宪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71-2776,共6页
近年来光谱技术以其经济、高效的优势在土壤盐渍化监测研究中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土壤水分对反射光谱影响很大,土壤湿润条件下监测精度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通过对盐土土柱室内模拟蒸发过程中的反射光谱和水分、盐分变化的连续监测,利... 近年来光谱技术以其经济、高效的优势在土壤盐渍化监测研究中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土壤水分对反射光谱影响很大,土壤湿润条件下监测精度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通过对盐土土柱室内模拟蒸发过程中的反射光谱和水分、盐分变化的连续监测,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1 370~1 610nm光谱对称度与土壤表层含盐量、含水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r为0.863;用该模型反演表层土壤含盐量,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线性关系的r为0.656(n=54),RMSE为2.059g·kg-1。利用光谱对称度可以实现土壤湿润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土壤湿润条件 光谱对称度 土壤含盐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铜生态阈值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小庆 李菊梅 +3 位作者 韦东普 陈世宝 马义兵 黄占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451,共7页
利用中国土壤的铜毒理学数据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了土壤中铜的不同风险水平(P%)的毒害浓度值(P%Hazardous concentration,Hcp),并利用淋洗一老化因子校正Hcp获得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中铜的生态阈值,探讨了土壤性质对铜生态... 利用中国土壤的铜毒理学数据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了土壤中铜的不同风险水平(P%)的毒害浓度值(P%Hazardous concentration,Hcp),并利用淋洗一老化因子校正Hcp获得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中铜的生态阈值,探讨了土壤性质对铜生态阈值的影响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性质对铜的生态阈值有显著影响,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是影响土壤铜生态阈值的最主要因子,可达铜生态阈值变异的80%以上.基于土壤pH值和CEC的两因子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铜生态闽值,其决定系数群为O.820~0.913;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OC)的三因子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其决定系数癣为O.852~0.988.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壤中铜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阈值 土壤性质 淋洗一老化因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公园土壤铜、铅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韩东昱 龚庆杰 岑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2,37,共3页
对北京市的12个公园进行表层、深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Cu、Pb含量分析,并对其中10个公园的表层、深层土壤样品进行Cu、Pb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部分公园的深层土壤已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为扰动,大多数公园表层土壤中存在着... 对北京市的12个公园进行表层、深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Cu、Pb含量分析,并对其中10个公园的表层、深层土壤样品进行Cu、Pb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部分公园的深层土壤已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为扰动,大多数公园表层土壤中存在着一定的Cu、Pb含量积累现象,总体上市区公园比郊区公园明显。公园表层、深层土壤中Cu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晶格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表层、深层土壤中Pb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晶格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但表层土壤中活性态Cu、Pb的平均比例较深层土壤均有所上升,部分市区公园表层土壤中Cu、Pb的含量较高且活性态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释放潜力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量 化学形态 北京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统去除法的南疆水稻土有机质含量预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向红英 柳维扬 +3 位作者 彭杰 王家强 迟春明 牛建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9-394,共6页
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可为土壤肥力诊断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南疆191个水稻土样品的反射率数据进行连续统去除处理后,构建了有机质连续统去除光谱指数并提取了850 - 1 380、1 380 - 1 550、1 730 - ... 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可为土壤肥力诊断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南疆191个水稻土样品的反射率数据进行连续统去除处理后,构建了有机质连续统去除光谱指数并提取了850 - 1 380、1 380 - 1 550、1 730 - 2 150、2 150 - 2 380 nm 4个波段的吸收特征参数,据此建立了多种定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经连续统去除后,有机质的吸收特征得到了有效放大,不同有机质含量的连续统去除曲线在850 - 1 380 nm,其有机质含量与连续统去除值呈正相关,与吸收面积呈负相关,而在1 730 - 2 150 nm波段则呈现相反的规律。反射率连续统去除值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要优于反射率与之的相关性,而反射率一阶微分与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差异不明显。不同有机质光谱指数模型之间的建模参数与预测能力差异不大,但均只具备初略估测有机质的能力。吸收特征参数模型中,仅有850 - 1 380 nm 波段的面积归一化最大吸收深度(NMAD850-1380nm)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定量预测能力。以反射率、反射率连续统去除、反射率一阶微分、反射率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所建的PLSR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2.00。所有模型中,连续统去除一阶微分(CR′)模型的决定系数与相对分析误差最高,分别为0.91、2.58,均方根误差最低,其值为5.62,具有最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统去除 高光谱 水稻土 有机质含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积神经网络用于近红外光谱预测土壤含水率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璨 武新慧 +2 位作者 李恋卿 王玉顺 李志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1,共6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土壤含水率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便捷且有效的方法。卷积神经网络作为高性能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从复杂光谱数据中自主提取有效特征结构进行学习,与传统的浅层学习模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模型表达能力。将卷...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土壤含水率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便捷且有效的方法。卷积神经网络作为高性能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从复杂光谱数据中自主提取有效特征结构进行学习,与传统的浅层学习模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模型表达能力。将卷积神经网络用于近红外光谱预测土壤含水率,并提出了有效的卷积神经网络光谱回归建模方法,简化了光谱数据的预处理要求,且具有更高的光谱预测精度。首先对不同含水率下土壤样品的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简单的预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减少光谱数据量,并将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变换为二维光谱信息矩阵,以适应卷积神经网络特殊的学习结构。然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设置双层卷积和池化结构逐层提取光谱数据的内部特征信息,并采用局部连接和权值共享减少网络参数、提高泛化性能。通过试验优化网络结构和各项参数,最终获得针对土壤光谱数据的卷积神经网络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BP,PLSR和LSSVM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训练样本达到一定数量时,卷积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和回归拟合度均高于三种传统模型。在少量训练样本参与建模的情况下,模型预测表现高于BP神经网络,但略低于PLSR和LSSVM模型。随着参与训练样本量的增加,卷积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和回归拟合度也随之稳定提升,达到并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水平。因此,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利用近红外光谱数据对土壤含水率做出有效预测,且在较多样本参与建模时取得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近红外光谱 土壤含水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