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濒危植物小勾儿茶及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江豪 王业清 +4 位作者 唐云龙 张东 吴浩 魏新增 江明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为探究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及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的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安徽、浙江现存有记录的小勾儿茶和毛柄小勾儿茶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种群生态学调查绘制... 为探究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及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的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该研究以湖北、安徽、浙江现存有记录的小勾儿茶和毛柄小勾儿茶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种群生态学调查绘制种群结构图,建立静态生命表,拟合存活曲线,分析种群生存力,计算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并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小勾儿茶种群结构为幼龄个体占比较高的金字塔型,但其幼体在成长过程中损耗较大,成体较少;毛柄小勾儿茶种群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较多,成龄个体稀少,呈纺锤型结构。(2)模型检验发现,两个物种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Ⅲ型,表明二者在幼龄级的死亡率较高且在Ⅵ龄级均达到峰值。(3)小勾儿茶种群的生存率和累积死亡率在Ⅱ龄级达到平衡,毛柄小勾儿茶则在Ⅵ龄级达到平衡,表明小勾儿茶更早进入衰退期。(4)种群动态指数显示,二者都属于易受外界干扰的增长型种群,对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时间序列预测显示,在经历2个、4个、6个和8个龄级后,小勾儿茶种群的个体数在每个龄级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毛柄小勾儿茶种群幼龄级个体缺乏,中龄级个体减少,成龄级个体增加,种群面临衰退。综上认为,对于二者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对策,小勾儿茶种群幼苗死亡率高,应进行适当疏林提高光照促进幼苗存活,同时减少人为干扰;毛柄小勾儿茶幼龄级个体严重缺失,应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及时补充幼苗回归保育,避免种群衰退和实现物种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勾儿茶 毛柄小勾儿茶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动态指数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濒危植物美丽火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2
作者 桂慧颖 方发之 +2 位作者 黎肇家 张晓凤 麦有专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美丽火桐(Firmiana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于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区。为厘清美丽火桐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吊罗山美丽火桐天然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以空间代... 美丽火桐(Firmiana pulcherrima)是中国特有种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于海南中部热带雨林区。为厘清美丽火桐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该文对吊罗山美丽火桐天然种群进行了野外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龄级结构,通过静态生命表、动态量化分析等方法分析该种群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潜力。结果表明:(1)美丽火桐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忽略外部干扰时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pi))大于考虑外部干扰时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_(pi))且都大于0,种群对完全随机干扰所承担的最大风险概率(P max)为1.82%,种群龄级结构完整,抗干扰能力弱,增长性和稳定性差。(2)该种群生命期望在第Ⅱ龄级达到最大值,随龄级增加而减小,死亡率和消失率均在第I、第Ⅶ和第Ⅸ龄级有峰值,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3)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具有早期锐减、中后期趋于稳定的特点。(4)经过未来3个、6个、9个龄级时间后,除第Ⅳ和第Ⅷ龄级外,其余龄级个体数均有增多,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综上认为,强烈的光环境筛和种间竞争是导致吊罗山美丽火桐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适度间苗和修枝、强化种群及生境保护、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及回归种群扩充等措施,促进美丽火桐种群增长和种群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火桐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华木莲群落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动态
3
作者 张称称 肖智勇 +4 位作者 徐佳文 林国江 高伟 陈芳 杨清培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典型极小种群.为厘清该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濒危机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1 hm^(2)华木莲连续样地调查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建立时间序列...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典型极小种群.为厘清该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濒危机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1 hm^(2)华木莲连续样地调查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华木莲的种群特征及动态.华木莲群落内共有维管植物48科82属133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为48.7;其次为华木莲,重要值为5.86.乔木层重要值前10的物种中仅华木莲、黄檀(Dalbergia hupeana)为落叶树种,华木莲群落次生性明显,其种群主要分布在竹阔混交林;华木莲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其幼苗数量较多,随径级增大个体数显著降低;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即前期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该种群在经历2、4、6和8个龄级时间后,存活的大径级个体数量会呈现上升趋势;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前期生存率低,累计死亡率高,但由第Ⅳ龄级进入第Ⅴ龄级阶段种群的危险率则会大幅下降,至第Ⅷ龄级进入衰亡期.华木莲种群总体呈前期锐减后期衰退,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形成极小种群.在华木莲的就地保护中,应适当疏伐伴生树种,降低郁闭度,调整种间关系,以促进不同龄级良性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木莲 极小种群 种群结构 时间序列预测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范围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洁 郑燕婷 +3 位作者 江舒琪 安杰 邱士军 陈淮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2-628,共7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CT影像组学及形态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范围进行预测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方法:在癌症影像数据库(TCIA)中下载lung1数据集,选取符合条件的243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截止生存时间将患者...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CT影像组学及形态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范围进行预测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方法:在癌症影像数据库(TCIA)中下载lung1数据集,选取符合条件的243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截止生存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为生存期≤3年,2组为生存期>3年)。在每个病灶中提取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记录每个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运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筛选。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AdaBoost、高斯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这5种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5种预测模型的效能,并选出最优模型。最后使用广州中医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搜集的77例患者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高斯朴素贝叶斯分类预测模型是本研究中最好的模型,稳定性相对较好,在所有模型中,运用此模型的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较高。经过外部验证,该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值为0.735,敏感度为0.685,特异度为0.700;测试集AUC值为0.771,敏感度为0.571,特异度为0.898。结论:CT影像组学结合形态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能较准确地对NSCLC患者的预后生存时间范围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预后生存时间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濒危植物龙棕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包崇寅 孙永玉 +2 位作者 李敏敏 邢洪铭 戚建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90,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深入了解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1)在3种生境中龙棕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对外界干扰较为灵敏,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Ⅲ型,龙棕个体在幼苗阶段出现大量死亡。(2)3种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都分布不均,呈聚集分布,说明龙棕种子传播以母株为中心扩散。【结论】从种群密度大小上来看,阔叶林中的龙棕种群密度最大,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小的是灌丛。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水分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龙棕种群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棕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建立和验证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癌症特异生存期的列线图 被引量:2
6
作者 余孝鹏 杨仁义 +1 位作者 贺佐梅 曾普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以预测患者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提取的2064例AFP阴性HCC患者数据,将所有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以预测患者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提取的2064例AFP阴性HCC患者数据,将所有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01例AFP阴性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集。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分析获得AFP阴性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FP阴性HCC患者癌症特异生存(CSS)预后列线图。采用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将列线图所得总分进行风险分层,比较列线图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的风险区分程度。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0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FP阴性HCC患者3、4和5年CSS预后列线图,包括患者年龄、病理分级、手术情况、放疗情况、化疗情况、肺转移情况、肿瘤大小、肿瘤T分期、肿瘤M分期和婚姻状况。3、4和5年时间依赖ROC曲线下面积(AUC),训练集分别为0.807(95%CI:0.786~0.828)、0.804(95%CI:0.782~0.826)和0.813(95%CI:0.790~0.835),内部验证集分别为0.776(95%CI:0.743~0.810)、0.772(95%CI:0.737~0.808)和0.789(95%CI:0.752~0.826),外部验证集分别为0.773(95%CI:0.677~0.868)、0.746(95%CI:0.620~0.872)和0.736(95%CI:0.577~0.895)。校准图验证列线图能够很好地拟合到完美曲线上。DCA曲线显示列线图在某特定概率阈值上的净收益明显高于AJCC分期在某特定概率时净收益。与AJCC分期比较,列线图具有较好的识别高风险人群的能力。结论:血清中AFP表达是HCC患者的预后指标之一,对于部分血清中AFP阴性表达的HCC患者应区别对待,基于多个风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望成为临床评估AFP阴性HCC患者CSS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 列线图 癌症特异生存 预测模型 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蝴蝶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7
作者 商乃演 杨小波 +4 位作者 李东海 刘人通 苏欣 石佳奇 杜春雁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5,共9页
为揭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蝴蝶树野外种群的生存现状,探究濒危原因,对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蝴蝶树种群开展调查。以径级代替龄级,利用静态生命表等种群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蝴蝶树的种群龄级结构呈... 为揭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蝴蝶树野外种群的生存现状,探究濒危原因,对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蝴蝶树种群开展调查。以径级代替龄级,利用静态生命表等种群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蝴蝶树的种群龄级结构呈增长型,但从第Ⅱ龄级过渡至第Ⅲ龄级种群数量下降32.58%,存在增补限制;2)Ⅶ—Ⅷ龄级间的种群动态指数(V_(7))为-0.666 7,老龄个体存在更高的衰退风险,无干扰动态指数(V_(pi))、随机干扰动态指数(V′_(pi))和随机干扰风险概率(P_(max))的值均大于零,且V_(pi)远大于V′_(pi),种群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3)第Ⅲ龄级个体的平均期望寿命(e_(x))最高,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4)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呈现出前期下降、中期大幅波动以及后期逐渐衰退的变化特点;5)经过未来2、4、6、8个龄级后,第Ⅱ和第Ⅷ龄级个体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幼苗成活率低、种内种间竞争激烈、老龄级个体存在高衰退风险以及人为干扰是吊罗山蝴蝶树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树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年龄结构 生存函数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高山松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91
8
作者 卢杰 郭其强 +1 位作者 郑维列 徐阿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4-160,共7页
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种群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及冠幅结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种群的高度结构.种群结构不仅反映了种群不同个体的配置情况,也反映了种群数量动... 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种群径级结构、年龄结构及冠幅结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种群的高度结构.种群结构不仅反映了种群不同个体的配置情况,也反映了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群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范繁荣等,2008).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是进行种群统计和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生存分析的4个函数(生存函数S(i)、积累死亡率函数F(i)、死亡密度函数f(ti)和危险率函数λ(ti))可以辅助种群生命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野生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54
9
作者 李晓笑 王清春 +1 位作者 崔国发 杨传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79-1486,共8页
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贵州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通过实地踏查在梵净山冷杉主要分布地选取2个斑块,调查分析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量化确定种群结构类型,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对比... 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贵州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通过实地踏查在梵净山冷杉主要分布地选取2个斑块,调查分析其种群年龄结构特征,量化确定种群结构类型,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对比不同生境下的异同点,以揭示梵净山冷杉的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梵净山冷杉种群属于增长型,Vpt′=0.005 9,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种群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种群生长前期个体数多于生长后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幼苗不足和幼树、小树的死亡率高是种群濒危的重要原因.(2)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梵净山冷杉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能力,未来2、4和6个龄级时间后种群个体数均呈现小幅度的增加趋势.(3)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结构差异不大,生境一的种群结构增长性略大于生境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冷杉 生境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预测肝癌患者生存期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贺佳 贺宪民 +2 位作者 刘崎 毕文杉 张智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方法 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结果 建立预测网络 ,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该网络的回代贡献率为 86 85 % ,平均误差率为 11 43 %。网络的预测贡献率为 6 1 6 6 % ,平均误差为 13 81%。结论 BP神经网络... 目的 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方法 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结果 建立预测网络 ,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该网络的回代贡献率为 86 85 % ,平均误差率为 11 43 %。网络的预测贡献率为 6 1 6 6 % ,平均误差为 13 81%。结论 BP神经网络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效果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预测 肝癌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杜鹃红山茶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辛雷 孙振元 +4 位作者 李纪元 殷恒福 范正琪 徐翊 罗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3,共7页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以基径(BD)5 mm为径阶距划分径级,对分布于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 Wei)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进行了分析,通过个体标准化存活曲线、个体死亡率曲线和个体损失度曲线...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以基径(BD)5 mm为径阶距划分径级,对分布于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 Wei)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进行了分析,通过个体标准化存活曲线、个体死亡率曲线和个体损失度曲线探讨该种群的生命过程,并对种群的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种群径级结构表现出小径级和大径级的个体存活数较少而中间径级的个体存活数较多的特征,其中,Ⅳ级(15 mm≤BD<20mm)至Ⅵ级(25 mm≤BD<30 mm)以及Ⅰ级(BD<5 mm)和Ⅱ级(5 mm≤BD<10 mm)的个体存活数分别占个体总存活数的52.0%和3.3%。从静态生命表看,个体存活数和个体标准化存活数的变化趋势与种群径级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个体标准化死亡数、个体死亡率和个体损失度在Ⅰ级至Ⅲ级(10 mm≤BD<15 mm)均为负值,Ⅳ级后随径级增大呈波动增加的趋势,Ⅸ级(40 mm≤BD<45 mm)后随径级增大呈波动减少的趋势;个体区间寿命在Ⅳ级和Ⅴ级(20 mm≤BD<25 mm)达到峰值,此后随径级增大而减少;个体总寿命、个体期望寿命和个体存活率总体上随径级增大而减少。该种群的个体标准化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Ⅰ型曲线,显示该种群为下降型种群;个体死亡率曲线和个体损失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从Ⅲ级开始波动增加,无明显峰值。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与现存个体存活数相比,在未来2和5年后,Ⅷ级(35 mm≤BD<40 mm)至ⅩⅣ级(65 mm≤BD<70 mm)的个体存活数均呈增加趋势;在未来10年后,Ⅹ级(45 mm≤BD<50 mm)至ⅩⅤ级(BD≥70 mm)的个体存活数增加,且径级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总体上看,该种群幼苗缺乏,呈衰退趋势,为下降型种群;生境恶劣和人为干扰是主要致危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对该种群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红山茶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标准化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山白桦种群结构及其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薛瑶芹 张文辉 何景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1-128,共8页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白桦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其合理经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群落物种重要值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将黄龙山地区的白桦林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每个类型中的全部白桦个体为一个种群,分析白桦不同种群的年龄...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白桦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其合理经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群落物种重要值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将黄龙山地区的白桦林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每个类型中的全部白桦个体为一个种群,分析白桦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存活曲线及静态生命表,并应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了种群的发展趋势。【结果】黄龙山地区白桦种群幼龄个体较少,中老龄个体较多,基本呈衰退趋势;种群A幼龄株数相对较多,有一定更新能力;种群C、D衰退特征较为明显,其中种群D只在Ⅲ、Ⅳ龄级具有一定数量个体,几乎没有更新幼苗。种群A、B、C、D的生命表和存活曲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Ⅰ、Ⅴ、Ⅵ龄级死亡率高,除种群A外,标准化最高存活量均出现在Ⅲ或Ⅳ龄级。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0,30,40和50年中,多数种群均呈现幼龄个体减少而老龄个体增加的态势,老化趋势较为明显。【结论】黄龙山白桦种群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特征,属于该地区的过渡种群,逐渐会被更加稳定的松栎混交林所取代,应根据各种群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以促进群落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 年龄结构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詹宏杰 梁寒 +2 位作者 王宝贵 刘洪敏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730-1733,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D2根治术后随机分为HIPEC(实验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术后4周均予以FOLFOX4方案静脉化疗12个疗程。测定...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D2根治术后随机分为HIPEC(实验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术后4周均予以FOLFOX4方案静脉化疗12个疗程。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肝肾功能的变化,分析比较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 d的外周血白蛋白(32.34±2.23)g/L较术前(46.45±4.81)g/L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60.0%(P>0.05),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和35.9%(P>0.05),Ⅲa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和58.3%(P>0.05),Ⅲb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9%和27.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1.0个月(95%Cl:36.1~65.9个月)、20.0个月(95%Cl:12.0~28.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c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和20%(P>0.05)。结论:术中HIPEC可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热灌注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文冠果种群结构及其时间序列预测 被引量:5
14
作者 万群芳 何景峰 +1 位作者 周建云 张文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83-1691,共9页
本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根据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值对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种群的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并编制了不同生境下文冠果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出存活曲线,同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 本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根据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值对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种群的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并编制了不同生境下文冠果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出存活曲线,同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天然文冠果群落可划分为5个类型;总体而言,该地区文冠果种群中Ⅰ龄级个体所占比例较高,属于增长型种群;不同群落中的文冠果种群,其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也有所不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10、15和20年中,不同文冠果种群的变化趋势是有差别的,其中文冠果-扁核木-铁杆蒿群落的文冠果种群、文冠果-酸枣-苔草群落的文冠果种群与种群总和变化趋势相似,都属于增长型种群,而文冠果纯林群落的文冠果种群、榆树+文冠果-茶条槭-苔草群落的文冠果种群和狼牙刺-牛皮消+臭草群落的文冠果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建议加强对衰退种群的管理,实现文冠果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年龄结构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乳腺导管癌进展后生存时间的Cox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妮 彭康强 +4 位作者 周露茜 吕宁 黄职妹 吴沛宏 伍尧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1,共8页
【目的】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 【目的】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进展后生存时间(PO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评估通过初诊信息、PFS及转移位点3方面信息推测一个乳腺导管癌患者的POS的可能性。【结果】1 050个入组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PO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肿瘤初诊情况包括病人特征(年龄、月经)、肿瘤特点(大小、核分级、分子亚型、激素受体、Her2受体、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诊肿瘤治疗方案可导致中位PFS/POS/OS不同。2000-2005年就诊的患者其中位POS长于其他时间(P=0.000),但中位PFS与OS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FS亚组和进展情况亚组(局部复发及转移位点)的患者的中位POS明显不同(P<0.000),故我们认为可通过患者的PFS及进展情况推测患者的进展后生存时间,进而推断总生存时间。【结论】POS与PFS及转移位点密相关。结合初诊信息(肿瘤大小、核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初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可帮助临床医生推断患者准确POS区间,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癌 预测 无进展生存时间 进展后生存时间 总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明溪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喜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兴旺 谢艳萍 +2 位作者 吴晓敏 李垚 肖书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7-1044,共8页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为中国特有种,也是中国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福建省明溪县角溪区域有喜树种群野生分布点。为了探讨该区域喜树种群的生存状况,基于样地调查数据,以径级...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为中国特有种,也是中国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福建省明溪县角溪区域有喜树种群野生分布点。为了探讨该区域喜树种群的生存状况,基于样地调查数据,以径级代替龄级,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并引入4个生存分析函数,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利用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和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喜树种群龄级结构呈倒“J”型,各龄级均有个体分布,其中小树个体数量最多,幼苗、幼树存储量不足;种群动态指数在相邻龄级间存在一定的波动,Vpi和Vpi′的值均大于零,表明该种群当前属于增长型,但种群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抗干扰能力较差。(2)静态生命表显示,喜树种群存活数量和个体生命期望值都随着龄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前期死亡率下降较为迅速,而后期死亡率下降趋于平缓;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Ⅱ、Ⅷ龄级出现峰值。(3)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具有前期迅速下降、中期小幅波动、后期逐渐衰退的变化特点。(4)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在经历未来2个龄级时间后,Ⅱ龄级和Ⅴ龄级个体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经历未来4、6、8个龄级时间后,所有龄级个体数量均呈增长趋势。人为干扰、自然干扰、种子成苗率低是影响该地区喜树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建议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加强宣传等拯救措施,保护和改善生境,促进喜树种群的更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事件时间数据的多任务Logistic生存预测方法
17
作者 阮灿华 林甲祥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84-1290,共7页
事件时间数据广泛存在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包含大量复杂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风险因子变量。为了对这些动态事件时间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克服生存模型参数假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多任务Logistic生存学习和预测方法。将生存预测转化为一系... 事件时间数据广泛存在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包含大量复杂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风险因子变量。为了对这些动态事件时间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克服生存模型参数假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多任务Logistic生存学习和预测方法。将生存预测转化为一系列不同时间点的多任务二元生存分类问题,利用动态风险因子变量的全部观测值估计累积风险。通过对事件样本和删失样本的全数据学习正则化Logistic回归参数。评估风险因子与事件时间的动态关系,根据生存概率估计事件时间。在多个实际临床数据集上开展的对比实验验证了提出的多任务预测方法对于动态数据不仅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而且能够保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任务学习 生存预测 LOGISTIC回归 事件时间数据 风险因子变量 删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澜沧黄杉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敏敏 刘鹏程 +3 位作者 孔维民 马方莲 李帅锋 王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504-5515,共12页
澜沧黄杉(Pseudotsuga forrestii Craib)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可以量化种群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不同群落类型下澜沧... 澜沧黄杉(Pseudotsuga forrestii Craib)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可以量化种群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不同群落类型下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及数据收集,编制澜沧黄杉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不同群落环境下澜沧黄杉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德钦县澜沧黄杉种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3300m的区域,栖息地群落类型为澜沧黄杉林、冷杉林与云南松林,三种群落澜沧黄杉种群均属增长型,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和V′_(pi)都大于0,但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表明种群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不同群落类型下种群大小依次为澜沧黄杉林>冷杉林>云南松林,结合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澜沧黄杉林更适宜种群的生存;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幼龄个体的缺乏、死亡率高,是导致种群野外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野外调查发现澜沧黄杉天然种群受到人类砍伐、放牧、开荒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种群的生存,因此未来在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进一步探究该物种濒危影响因素的同时,还要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并扩大建立保护区以实现对该物种的多方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黄杉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林典型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28
19
作者 陈科屹 张会儒 +1 位作者 张博 何友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142-5152,共11页
分析长白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的建群种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揭示关键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区的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基于24块1 hm^(2)的固定样地数据,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并绘制种群存活曲... 分析长白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的建群种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揭示关键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区的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基于24块1 hm^(2)的固定样地数据,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并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种群数量化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定量研究2种典型天然次生林4个建群种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存活曲线总体均趋于Deevey-Ⅱ型,但所属亚型有所区别。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种群死亡率波动较大,在不同龄级出现了多次死亡高峰;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microsperm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群死亡率随龄级增大逐步递增;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群在各龄级上的死亡率均较高。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4个种群均属于增长型,增长潜力为红松>臭冷杉>鱼鳞云杉>蒙古栎;4个种群受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均较高,其中红松种群受干扰的概率最大。时间序列预测表明,臭冷杉和红松种群个体数量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趋势,增长势态稳定。鱼鳞云杉和蒙古栎种群在幼、中龄级表现出衰退迹象。结论表明,臭冷杉和红松种群的自然更新较好,增长潜力较大,但同时受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也较高。鱼鳞云杉和蒙古栎种群的自然更新不足,增长潜力小,群落存在偏离稳定状态的风险。建议严格保护臭冷杉和红松种群的生境,适度开展疏伐抚育;改善鱼鳞云杉和蒙古栎种群空间格局,及时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促进群落进展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长白山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铜鼓岭鸭脚木种群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律欣 杨小波 +1 位作者 李东海 吕安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01-1110,共10页
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是海南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滨海森林的优势种,也是海南其他地区热带森林常见伴生种。为深入了解该区滨海森林内鸭脚木种群的生存现状、更新机制以及未来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该研究通过对海南热... 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是海南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滨海森林的优势种,也是海南其他地区热带森林常见伴生种。为深入了解该区滨海森林内鸭脚木种群的生存现状、更新机制以及未来发展的动态变化特点,该研究通过对海南热带滨海森林2.56 hm 2样地中鸭脚木种群的调查,以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编制鸭脚木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指数、生存函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鸭脚木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共记录鸭脚木数量2814株,按照径级大小共划分为12个龄级,龄级结构呈倒J字型,属于趋向稳定型种群。(2)该区鸭脚木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种群各径级的死亡率相接近。(3)鸭脚木种群的量化指数显示,V pi=30.685>0,V pi′=0.236>0,说明该种群现处增长阶段并且相对稳定。(4)据时间序列模型预测鸭脚木种群在未来的3、6、9 a内各龄级的种群个体数量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综上分析认为,该区生境有利于鸭脚木种群的生长且该种群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策略,其幼龄个体较多且后备资源丰富,能较好地补充各龄级个体自然死亡造成的损失,对森林的天然更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