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春季降水的准2a振荡及其与热带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詹丰兴 刘芸芸 何金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06-1013,共8页
基于中国160站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及NOAA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从1951~2012年逐月的历史时间序列中提取出准2 a振荡(TBO)分量,对中国江南地区春季(3~5月)降水的TBO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TBO为江南春... 基于中国160站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及NOAA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从1951~2012年逐月的历史时间序列中提取出准2 a振荡(TBO)分量,对中国江南地区春季(3~5月)降水的TBO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TBO为江南春季降水最主要的年际周期,TBO分量的方差贡献占到原始序列的52.2%。②江南春季降水与热带海温异常存在明显的时滞关系,其TBO分量与前期Nino3.4区和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的相关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说明热带海温异常对江南春季降水TBO分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③江南春季降水TBO与Nino3.4指数的时滞关系还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转折,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江南春季降水TBO分量与Nino3.4指数在滞后1~11个月内都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这种时滞关系减弱,直至21世纪以来,江南春季降水TBO与Nino3.4指数的时滞关系又重新建立。④通过对比分析年代际转折前后与江南春季降水TBO循环所对应的热带海温演变特征,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TBO分量与超前1个季节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具有同步性,使得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稳定;而1986~1999年期间,无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或者印度洋地区海温的演变,都没有表现出像之前类似的TBO循环特征,从而导致两者的相关关系减弱。也就是说,江南春季降水的TBO与中东太平洋海温时滞关系的年代际转折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是否具有显著的TBO周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季降水 准2a振荡(TBO) 海温异常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海温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蕾 张人禾 黄嘉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1-859,共9页
文中利用季降水异常集合的典型相关预测模式 ,以全球春季 (3~ 5月 )海温场作为因子场 ,对中国夏季降水场进行了诊断研究 ,并对 1998,1999及 2 0 0 0年这几个典型的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回报试验。结果表明 ,春季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 文中利用季降水异常集合的典型相关预测模式 ,以全球春季 (3~ 5月 )海温场作为因子场 ,对中国夏季降水场进行了诊断研究 ,并对 1998,1999及 2 0 0 0年这几个典型的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回报试验。结果表明 ,春季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关系 ,春季海温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夏季降水雨带及其分布类型。考虑面积因子的集合典型相关预测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较强的回报能力 ,此模式不仅能诊断出降水场和海温场中一些比较典型的空间模态和时间变化规律 ,而且可以再现 1998和 2 0 0 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灾害。揭示了全球春季海温的异常变化在中国夏季 (6~ 8月 )降水异常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夏季降水 海温场 降水异常 降水场 旱涝灾害 对中 时间变化 春季 试验 诊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不同源地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Ⅰ):模拟试验方案及对照试验结果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建琴 蔡英 +1 位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1219,共9页
为客观地检验夏季不同源区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在本文中我们划分了东南沿海、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及西风带等水汽源区,选择了西北区全区性湿月1979年7月,利用NCAR MM5中尺度模式和NCEP再分析值资料作初、侧边界条件,... 为客观地检验夏季不同源区水汽对我国西北区降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在本文中我们划分了东南沿海、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及西风带等水汽源区,选择了西北区全区性湿月1979年7月,利用NCAR MM5中尺度模式和NCEP再分析值资料作初、侧边界条件,对该月分别执行了检验模式性能的对照试验及检验减、增各源区水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等共13个试验。文章上篇的主要结果如下:(1)两对照试验为传统的仅月初给定初始场,连续积分全月的连续积分试验(CONA)及每5天更新初始场,分6段接力式完成全月积分的分段积分试验(CONB)。(2)两对照试验虽都较好地再现了该月亚洲中、高纬度较平直的月平均西风环流,但CONB试验更好地再现了该月淮河—川西半环状多雨带及江南、华南、以及西北区少雨的降水分布格局,还令人鼓舞地捕捉了该月西北区东南部的各次降水过程,即MM5模式对该月形势和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因而其下篇分别减、增不同源区水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也是可信的。(3)对某天气气候事件的事后较长时间的模拟,采用分段积分模拟方案,可部分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降水 东南沿海等4个水汽源区 MM5模式 分段积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米雪 延军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277-282,287,共7页
[目的]揭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变化特征,为科学应对旱涝灾害和水资源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东南沿海地区4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EOF等气候分析方法对1960—2013年... [目的]揭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时空变化特征,为科学应对旱涝灾害和水资源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东南沿海地区4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EOF等气候分析方法对1960—2013年东南沿海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变化上,PCD波动幅度介于0.10~0.25,存在13~16a,19~23a和33~35a的周期变化;PCP波动幅度介于139.5~208.2,存在13~16a和25~30a的周期变化。在空间变化上,PCD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PCP空间差异性大。[结论]1960—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集中度在增强,且沿海地区值大于内陆地区;降水集中期稳定波动,空间上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集中度(PCD) 降水集中期(PCP) 时空特征 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及其强降水的发展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坚红 曲梓祎 +3 位作者 李洪利 黄志刚 张翠艳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2-915,共14页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南沿海福建的多年统计暴雨中心吻合。与强降水相配合,1000 hPa上有自北向南的渐近线型辐合气流,并伴有锋区,从而形成天气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强降水位于辐合轴线左侧气旋式风切变处。这是一类以前未曾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暴雨系统。利用客观判定方法和建立系统坐标系,以确认并诊断该系统的结构。在冷干少雨、低层盛行偏北风的冬季,此类系统兼有锋区热力抬升与辐合气流动力抬升,在雨区形成旺盛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辐合线正交风分量将邻近的海面水汽汇集到降水区,与中高层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相向而行,构成较为深厚的交汇式水汽输送层;通过非绝热加热,形成深厚的热力对流不稳定,并通过干区向湿气团下楔入,形成下干上湿的湿动力不稳定,以及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形成上暖湿、下冷干的对流不稳定层。因此,该系统对冬季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及落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WRF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环境热力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凝结潜热加热可影响辐合线的辐合位置和强度、锋生区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系统的活跃程度。中层潜热加热抑制平流感热冷却进入暖气团,维持降雨区的热力不稳定和降水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有利于东南沿海冬季大范围降水出现暴雨,其中凝结潜热释放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 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 交汇式水汽输送层 数值模拟 热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冷暖对我国东南地区春夏转换时期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杜萌萌 刘晓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4-318,共5页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主体部分(80°~100°E,27.5°~37.5°N)春季气温与中国东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量变化的关系,为区域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滑动平均、距平、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春季冷暖与中国东南地区...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主体部分(80°~100°E,27.5°~37.5°N)春季气温与中国东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量变化的关系,为区域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滑动平均、距平、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春季冷暖与中国东南地区春夏转换时期降水异常的相关性,进而讨论了与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春季高原暖年中国东南地区晚春降水量偏多,初夏降水量偏少;春季高原冷年中国东南地区晚春降水量偏少,初夏降水量偏多。结论青藏高原春季持续偏冷或偏暖,春季对中国东南地区春夏转换时期降水异常带来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气温 中国东南地区 春夏转换时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沿海前汛期与后汛期降水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广成 范飞龙 沈爱华 《海洋预报》 2007年第1期16-24,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多年气候变化及500hPa环流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对比分析发现: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在年代际变化上差异明显。前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小,大旱、大涝年少;后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大,大旱、大...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多年气候变化及500hPa环流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对比分析发现: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在年代际变化上差异明显。前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小,大旱、大涝年少;后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大,大旱、大涝年多。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大旱、大涝年环流形势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在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分布上,表现出基本相反的分布类型。计算分析还发现,前期8~9月和冬季1~2月北半球副高,尤其是太平洋副高与前汛期降水相关尚好。前期1月赤道洋流区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前汛期降水均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2月北大西洋涛动和黑潮区以东至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后汛期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汛期降水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