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氢气规模生成的成因类型与成藏特点
1
作者 尹路 李博 +3 位作者 齐雯 孙东 乐幸福 马慧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目前对全球天然氢气资源的估量十分巨大,寻找天然氢气的规模聚集区有赖于对其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的不断认识。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天然氢气显示的数据统计,系统总结了全球天然氢气规模聚集的成因类型、并分析了天然氢气藏的分布和成藏特征... 目前对全球天然氢气资源的估量十分巨大,寻找天然氢气的规模聚集区有赖于对其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的不断认识。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天然氢气显示的数据统计,系统总结了全球天然氢气规模聚集的成因类型、并分析了天然氢气藏的分布和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氢气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水岩反应、地幔脱氢、水的辐解、岩石破碎、有机质热解以及微生物作用等,其中,水岩反应生氢和地幔脱气生氢在自然界中普遍发生,在各种地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其生氢速率高、生氢量大,因此是天然氢气规模生成最重要的2种成因类型。②天然氢气藏的赋存环境集中体现于三大地质背景中:板块俯冲带、前寒武纪富铁地层发育区以及裂谷构造系统。③天然氢气藏的盖层条件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不仅要考虑盖层本身的封盖能力,还要考虑由于氢活跃的物理化学性质导致盖层机械性能发生的变化,影响其脆性-韧性行为形成新的裂缝而产生氢气的逃逸。④地下微生物利用氢气进行代谢活动、中深层的加氢生烃作用等耗烃作用不利于氢气规模聚集,因此在寻找天然氢气生成有利区时,应该避开氢被大量消耗的区域。⑤天然氢气的生成时间尺度短和易扩散性等因素,使得天然氢气成藏表现出动态成藏的特征,只要氢生成与散失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就能够富集成藏。地下水是水岩反应生氢的必要条件,国外发现的很多天然氢气藏都分布在地下水循环较好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氢气 水岩反应 地幔脱氢 板块俯冲带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 裂谷构造系统 规模生成 成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前寒武系重磁电物性特征与建模 被引量:6
2
作者 向葵 严良俊 +2 位作者 胡华 杨辉 文百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60-1168,938,共10页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前寒武系油气前景广阔,四川盆地元古界也因此成为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非地震勘探是超深层油气勘探中深部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四川盆地前寒武系重磁电物性资料不足,制约了物性建模... 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前寒武系油气前景广阔,四川盆地元古界也因此成为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非地震勘探是超深层油气勘探中深部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四川盆地前寒武系重磁电物性资料不足,制约了物性建模,严重影响了重磁电勘探技术在该盆地的有效应用。为此,以四川盆地周缘前寒武系露头标本为基础,通过对沉积岩、变质岩及火成岩标本的密度、磁化率和复电阻率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地层、不同岩性标本的重磁电物性特征,建立了四川盆地前寒武系古老地层的重磁电物性模型,为该盆地前寒武系非地震油气勘探提供了物性资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寒武系 密度 磁化率 复电阻率 物性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领域勘探关键问题与攻关方向 被引量:8
3
作者 吕海涛 耿锋 尚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9-1058,共10页
寒武系盐下是塔里木盆地目前勘探潜力最大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是多年来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突破,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继续攻关解决。通过总结回顾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重点探井取得的成果,研究了寒武系盐下领域成藏条件,指出了有利勘... 寒武系盐下是塔里木盆地目前勘探潜力最大的战略接替领域,但是多年来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突破,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继续攻关解决。通过总结回顾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重点探井取得的成果,研究了寒武系盐下领域成藏条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下步工作方向。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领域具备良好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基本成藏地质条件,但在不同区带,成藏要素配置存在差异。综合来看,寒武系盐下领域存在“原地烃源岩、垂向运聚成藏”和“异地烃源岩、侧向运聚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指出了面向满加尔方向的塔中隆起区、面向麦盖提斜坡区的色力布亚-海米罗斯-玛扎塔格构造带和塔北隆起阿克库勒凸起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带,并逐一提出重点研究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 盐下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8
4
作者 崔海峰 田雷 +1 位作者 刘军 张年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2,共9页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发现的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油气藏,其成藏模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开展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认为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不同时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所含油气的性质...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发现的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油气藏,其成藏模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开展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认为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不同时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所含油气的性质不同,如晚海西期定型的巴什托普断裂带和玉北断裂带含油,而喜马拉雅期定型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和玛扎塔格断裂带富气,具有"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研究认为,麦盖提斜坡西段石炭系、泥盆系和东段的石炭系、奥陶系成藏模式一致,油气来自寒武系烃源岩,早海西期油气在寒武系—奥陶系大规模成藏,喜马拉雅晚期巴楚隆起抬升,早期油藏达到裂解条件,油气垂向运移形成亚松迪气田和和田河气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斜坡 成藏模式 断裂带 垂向运移 寒武系盐下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柴达木盆地基底中央断裂带 被引量:3
5
作者 谈迎 刘德良 扬晓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5-110,130,共7页
重力、航磁、地震、遥感、地表地质等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基底存在着中央断裂带。中央断裂带将柴达木盆地基底分为南北性质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说明柴达木盆地存在吕梁期以前的古陆核。结合中酸性岩浆岩氧化物成分构造环境判... 重力、航磁、地震、遥感、地表地质等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基底存在着中央断裂带。中央断裂带将柴达木盆地基底分为南北性质截然不同的两部分,说明柴达木盆地存在吕梁期以前的古陆核。结合中酸性岩浆岩氧化物成分构造环境判别结果,进一步可以推断古阿尔金洋的存在,使古秦祁昆洋的范围扩大。阿尔金运动使阿尔金洋封闭,岛弧成陆,形成前寒武纪的褶皱镶嵌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央断裂带 前寒武纪基底 地质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前震旦系裂谷及对上覆地层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4
6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4 位作者 张健 谢武仁 曾富英 苏楠 金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堑结构,大型垒-堑结构及控制垒-堑结构的边界断层后期活动对上覆地层滩体有利相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差异性升降导致垒-堑结构的形成,地垒导致局部高地貌的形成,有利于滩体的发育,并在长期海相沉积环境中继承性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甚至二叠系中形成一系列上下叠置的丘滩体,形成大面积的有利沉积相带。前震旦系裂谷及相关正断层后期活动控制了上覆震旦系—寒武系颗粒滩和岩溶储集层以及烃源岩的规模发育并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高石梯—磨溪以北和高石梯—磨溪以南2个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有利勘探区,有望成为安岳特大型气田发现后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震旦系 裂谷 垒-堑结构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模式 构造-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前寒武系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献林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335-349,共15页
湖南前寒武系的硅铝质板岩是锑矿主要赋矿岩性。锑矿带受东酉、北东及北北东向压性结构面控制,区域构造线交汇部位常为矿田(床)赋存部位。部分矿床空间分布与酸─基性岩脉群一致,并穿插、切割脉岩.锑的成矿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和断裂... 湖南前寒武系的硅铝质板岩是锑矿主要赋矿岩性。锑矿带受东酉、北东及北北东向压性结构面控制,区域构造线交汇部位常为矿田(床)赋存部位。部分矿床空间分布与酸─基性岩脉群一致,并穿插、切割脉岩.锑的成矿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和断裂裂隙控制,形成脉状充填型辉锑矿─石英脉矿床;辉锑矿、白钨矿─石英脉矿床;辉锑矿、自然金─石英脉矿床和辉锑矿、自然金、白钨矿─石英脉矿床.锑的成矿具有深源、浅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床 前寒武纪 成矿作用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of strike-slip faults on Sin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Anyue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SW China
8
作者 HE Xiao TANG Qingsong +5 位作者 WU Guanghui LI Fei TIAN Weizhen LUO Wenjun MA Bingshan SU Che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6期1282-1294,共13页
The largest Precambrian gas field (Anyue gas field) in China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However, the deep ancient Ediacaran (Sinian) dolomite presents a substantial challenge due to their tightn... The largest Precambrian gas field (Anyue gas field) in China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However, the deep ancient Ediacaran (Sinian) dolomite presents a substantial challenge due to their tightness and heterogeneity, rather than assumed large-area stratified reservoirs controlled by mound-shoal microfacies. This complicate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weet spot” reservoirs crucial for efficient gas exploitation. By analyzing compiled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production 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trike-slip faul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sweet spot”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 in the Ediacaran dolomite of the Anyue gas field. The dolomite matrix reservoir exhibits low porosity (less than 4%) and low permeability (less than 0.5×10^(-3) μm^(2)). Contrarily, fractures and their dissolution processes along strike-slip fault zone significantly enhance matrix permeability by more than one order of magnitude and matrix porosity by more than one time. Widespread “sweet spot” fracture-vuggy reservoirs are found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 formed at the end of the Ediacaran. These fractured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fracturing and karstification. Karstification prevails at the platform margin, while both fracturing and karstification control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the intraplatform, resulting in reservoir diversity in terms of scale, assemblage and type.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 governed the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zones and the fault-controlled “sweet spot” reservoirs, leading to wide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 across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conclusion, the intracratonic weak strike-slip fault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the strike-slip fault-related “sweet spot” reservoir emerges as a unique and promising target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deep hydrocarbon resources. Tailor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need to be implemented for these reservoirs, considering the diverse and differential impacts exerted by strike-slip faults on th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ambrian strike-slip fault carbonate reservoir FRACTURING controlling factor Sichuan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0
9
作者 倪新锋 黄理力 +5 位作者 陈永权 郑剑锋 熊益学 朱永进 杨鹏飞 李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9-498,共10页
塔中地区东部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发现,但针对该层系白云岩储层的研究尚属空白。利用钻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塔中寒武系盐下白云岩产层的储层类型、特征、主控因素及展布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 塔中地区东部深层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发现,但针对该层系白云岩储层的研究尚属空白。利用钻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塔中寒武系盐下白云岩产层的储层类型、特征、主控因素及展布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认为塔中寒武系盐下白云岩主要发育颗粒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潮坪相膏云岩储层。颗粒滩相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以及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上段,岩性以台内藻砂屑滩相颗粒白云岩、藻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为主,明显受岩相控制,形成于准同生期,并受后期层间岩溶作用改造优化。潮坪相膏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及沙依里克组下段,岩性以含膏云岩、泥粉晶云岩、膏云质角砾岩为主,明显受岩相及裂缝控制,形成于准同生期,并受后期有机酸溶蚀作用形成微孔型储层。目前而言,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台内藻砂屑滩相颗粒白云岩储层是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盐下白云岩 寒武系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寒武系盐下烃源岩再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苏卫 任桦 屈怡倩 《海洋石油》 CAS 2017年第2期14-20,共7页
前人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下寒武统盐下主力烃源岩为玉尔吐斯组泥质烃源岩,但对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可能性甚少提及。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岩石热解分析,证实肖尔布拉克组泻湖相碳酸盐岩横向分布更稳定... 前人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中西部下寒武统盐下主力烃源岩为玉尔吐斯组泥质烃源岩,但对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可能性甚少提及。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岩石热解分析,证实肖尔布拉克组泻湖相碳酸盐岩横向分布更稳定,厚度更大,同样具备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且成熟度高,亦可作为下寒武统盐下主力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肖尔布拉克组 下寒武统盐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re-Sinian rift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overlying strata
11
作者 WEI Guoqi YANG Wei +4 位作者 ZHANG Jian XIE Wuren ZENG Fuying SU Nan JIN 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resistivity profile, outcrop evidenc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asement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inian-Cambrian str...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resistivity profile, outcrop evidenc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asement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inian-Cambrian strata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a NE striking pre-Sinian rift was developed across the whole basin. Controlled by a series of rift-parallel normal faults, horst-graben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inside the rift, large horst-graben structures and later activity of their boundary faults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beach facies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The horst-graben structures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highs of ancient landform and controlled the successive development of overlapped bioherm beach facies in long-term marine setting from the Sinian period to the Permian period, and as a result a widely distributed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was developed. The pre-Sinian rift and later activities of related normal fault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beach and karst reservoirs and the deposition of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 which form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Throug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wo large structural-lithologic composite trap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Gaoshiti-Moxi area, were se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pre-Sinian RIFT horst-graben structure Sinian-Cambr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