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溶性超长碳链防蜡降凝剂的制备及作用机理
1
作者 但波 马喜平 +2 位作者 黄钰 肖万鑫 郑存川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5-361,共7页
为预防塔里木油田H原油中高碳数石蜡的析出,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1-十八烯为原料研制出一种超长碳链的油溶性防蜡降凝剂PDM,对加剂前后防蜡降凝性能、普适性、析蜡特性、微观形貌以... 为预防塔里木油田H原油中高碳数石蜡的析出,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1-十八烯为原料研制出一种超长碳链的油溶性防蜡降凝剂PDM,对加剂前后防蜡降凝性能、普适性、析蜡特性、微观形貌以及碳数分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PDM加量为2000 mg/L时,静态防蜡率可达74.79%,动态防蜡率为50%以上,H原油的凝点可从26℃降至9℃,并对同区块的三种原油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PDM主要是通过长碳链烷基与蜡晶的共晶吸附来改变蜡晶聚集的形态结构,分子中的极性酸酐基团将持续增强蜡晶在原油中的分散性,两者协同作用实现预防高碳数石蜡沉积的目的。PDM的加入减弱了蜡晶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H原油凝点,显著改善了H原油低温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数石蜡 防蜡降凝剂 动态防蜡 蜡晶结构 防蜡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分与降凝剂相互作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蒋庆哲 宋昭峥 +2 位作者 葛际江 柯明 赵密福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利用红外光谱探讨了原油中各组分与降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降凝剂的极性基团与沥青质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降凝剂和沥青质分子结合在一起,降凝剂高分子链转动和扭曲,减少沥青质平面分子结构的重叠,减少堆叠体的... 利用红外光谱探讨了原油中各组分与降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降凝剂的极性基团与沥青质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降凝剂和沥青质分子结合在一起,降凝剂高分子链转动和扭曲,减少沥青质平面分子结构的重叠,减少堆叠体的形成;另一方面,降凝剂中的极性基团也可以与胶质的极性基团发生氢键作用,降凝剂高分子分子链转动和扭曲,减少胶质本身的氢键结合,减少胶质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密集胶束的趋势。由于沥青质堆叠体和胶质密集胶束的减少,原油的粘度的降低,达到了降低原油粘度的目的;原油的凝点主要由蜡的含量和组成决定的,胶质和降凝剂能够参与使蜡的结晶,使蜡晶的形态和尺寸发生改变,达到降低凝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原油组分 降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蜡原油降凝剂发展概况 被引量:47
3
作者 宋昭峥 葛际江 +1 位作者 张贵才 张国忠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7-122,共6页
在高蜡原油输送中 ,添加降凝剂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 ,是实现原油常温输送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内外高蜡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结构特征、常用降凝剂的种类以及国内外降凝剂的现场应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论述。指... 在高蜡原油输送中 ,添加降凝剂可以有效地改善高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 ,是实现原油常温输送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国内外高蜡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作用机理、结构特征、常用降凝剂的种类以及国内外降凝剂的现场应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降凝剂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作用机理 结构特征 现场应用 高蜡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凝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金利 武传杰 +2 位作者 李韡 王一平 梁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9-242,256,共5页
从基于作用机理研究的分子设计、基于热力学的分子设计和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的分子设计 ,分析了降凝剂分子设计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进展 。
关键词 降凝剂 分子设计 作用机理 热力学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降凝作用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大喜 郭磊 +2 位作者 王亮 刘益华 王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4-319,共6页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全优化计算了沥青质模型化合物I及其双层结构ID的几何结构,设计了一种带强亲水磺酸基团的降黏剂,计算研究了其降黏降凝作用机理。双层沥青质结构分子间的层间距在0.4097~0.4258 nm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0...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全优化计算了沥青质模型化合物I及其双层结构ID的几何结构,设计了一种带强亲水磺酸基团的降黏剂,计算研究了其降黏降凝作用机理。双层沥青质结构分子间的层间距在0.4097~0.4258 nm范围,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0.3570~0.3590 nm)相近;分子间作用能为-67.6 kJ/mol。计算发现设计的降黏剂可与沥青质形成强分子间氢键,破坏了沥青质分子间的氢键,分离了沥青质的层状结构,预示设计的降黏剂可起到降黏作用。计算还发现降黏剂的烷基部分可与沥青质的烷基共晶,阻止沥青质似晶结构的有序生长,预示该降黏剂还可起到降凝作用。用自制的降黏剂测试降黏降凝性能发现,降黏剂浓度为1000 mg/L时,80℃下稠油的降黏率达84.62%;同样浓度下稠油凝点从32℃降至4℃。实验结果很好地考证了理论分析的降黏降凝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方法 降黏 降凝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立新 宋洋 +3 位作者 耿孝恒 王霁 李文忠 刘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0,35,共6页
按照种类分别对表面活性剂型、聚合型、复配型3种降凝剂进行了论述,阐述了降凝的作用机理以及降凝剂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当前降凝剂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降凝剂的发展和改进方向。
关键词 降凝剂 作用机理 降凝效果 选择原则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降凝剂T818B的合成及其降凝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邹佩良 段燕芳 +2 位作者 张春婷 程作慧 薛永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85-987,共3页
通过先酯化后聚合的方法合成了润滑油降凝剂TS18B(醋酸乙烯-富马酸酪高聚物),考察了该降凝剂对国内几种主要基础油的降凝效果,并探讨了其降凝机理。结果表明,当加剂量为3—5g/kg时,TS18B降凝剂对环烷基基础油具有很好的降凝作用... 通过先酯化后聚合的方法合成了润滑油降凝剂TS18B(醋酸乙烯-富马酸酪高聚物),考察了该降凝剂对国内几种主要基础油的降凝效果,并探讨了其降凝机理。结果表明,当加剂量为3—5g/kg时,TS18B降凝剂对环烷基基础油具有很好的降凝作用,而其对石蜡基基础油的降凝效果不明显;T818B的降凝机理是醋酸乙烯.富马酸酯高聚物分子改变了环烷基润滑油中分子的结晶方向,使其难于聚集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起到了降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降凝剂 醋酸乙烯-富马酸酯高聚物 合成 应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物OMA降凝剂的合成及对非洲原油降凝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金俊 姚成 +3 位作者 宋娜 王兰芳 周健 关建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3,共5页
在甲苯溶液中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OMA,改变合成条件得到了大量OMA样品,考察了这些样品对一种非洲原油的降凝幅度,确定了该降凝剂的使用条件。该非洲原油含蜡18.3%、含胶质14.7%、基本不含沥青质,密... 在甲苯溶液中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OMA,改变合成条件得到了大量OMA样品,考察了这些样品对一种非洲原油的降凝幅度,确定了该降凝剂的使用条件。该非洲原油含蜡18.3%、含胶质14.7%、基本不含沥青质,密度0.8996g/cm3,凝点38.5℃,取自中国黄岛油库。研究结果表明摩尔比3:1:1的3种单体在80℃用1%PBO引发,反应自动加速升温至95℃后降温至80℃反应3小时,得到的共聚物OMA-6-2在加量200μg/g、加剂温度70℃时降黏效果较好,使原油凝点下降9.4℃。用GPC法测定,该OMA样品的重均、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3600和9200。蜡晶显微照片统计分析表明,加剂原油中蜡晶数由<100增至>1300,反映蜡晶尺寸分布均匀性的蜡晶直径的标准偏差降低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酰胺共聚物 降凝剂 合成 结构参数 非洲原油 含蜡原油 降凝效果 降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高碳胺三元共聚物柴油降凝剂的降滤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涛 刘红研 +2 位作者 汪树军 古正举 张海宽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418,共5页
利用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光散射法(DLS)初步探讨了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高碳胺三元共聚物降凝剂(MV-a)对柴油的降滤机理。柴油中加入MV-a降凝剂后,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面积比A1363/A1377、A722/A733增大,表明蜡... 利用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光散射法(DLS)初步探讨了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高碳胺三元共聚物降凝剂(MV-a)对柴油的降滤机理。柴油中加入MV-a降凝剂后,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面积比A1363/A1377、A722/A733增大,表明蜡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MV-a分子与柴油蜡晶分子发生共晶作用是MV-a降凝剂降滤的主要机理;加MV-a降凝剂后柴油DSC曲线的峰面积和斜率减小明显;MV-a降凝剂分散在柴油中的粒径小于1000nm,易形成胶体分散体系,降滤效果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共晶作用 冷滤点 蜡晶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其降凝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韩恩山 康红欣 胡建修 《粮食与油脂》 2006年第1期7-9,共3页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可再生能源”,然而生物柴油凝点一般在0℃时,其低温结晶和凝胶 化限制生物柴油在低温时应用,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主要与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和 分布有关,还与脂肪酸酯支链程度有关。该文综述改善生物柴... 生物柴油是典型“绿色可再生能源”,然而生物柴油凝点一般在0℃时,其低温结晶和凝胶 化限制生物柴油在低温时应用,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主要与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和 分布有关,还与脂肪酸酯支链程度有关。该文综述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方法,降凝剂作用机理 及生物柴油降凝剂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降凝剂 冷凝点 降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低温降凝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雨龙 王存文 王为国 《粮食与油脂》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生物柴油凝点一般为0℃左右,其低温结晶和凝胶化限制生物柴油在天冷季节应用;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主要由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支链程度、含量及组成分布所决定。该文论述国内外在生物柴油低温降凝方面所进行探索,并对前人有关生物... 生物柴油凝点一般为0℃左右,其低温结晶和凝胶化限制生物柴油在天冷季节应用;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主要由生物柴油中饱和脂肪酸甲酯支链程度、含量及组成分布所决定。该文论述国内外在生物柴油低温降凝方面所进行探索,并对前人有关生物柴油降凝机理及降凝剂研究进展作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降凝剂 降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郑斌茹 毛国梁 +2 位作者 刘振华 吴韦 马志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1-809,共9页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最后对降凝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降凝机理 分子设计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男男 刘美 +1 位作者 赵德智 王德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1-2326,共6页
介绍了柴油降凝剂的种类,并通过仪器分析及分子模拟技术等手段探讨降凝机理,并对影响降凝过程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降凝剂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为日后柴油降凝剂的优选和配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推动柴油降凝剂的发展发挥重要... 介绍了柴油降凝剂的种类,并通过仪器分析及分子模拟技术等手段探讨降凝机理,并对影响降凝过程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降凝剂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为日后柴油降凝剂的优选和配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推动柴油降凝剂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降凝剂 作用机理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凝剂BEM降低原油凝点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付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2,共4页
研究了从大庆原油和冀东原油分离出的蜡 (含 2 %相应的胶质 )用降凝剂BEM处理后X射线衍射图的变化和几种原油经降凝剂BEM处理后蜡晶尺寸的变化及加剂原油经析蜡高峰区的泵剪切后蜡晶尺寸的变化。X射线衍射数据证实降凝剂通过共晶作用改... 研究了从大庆原油和冀东原油分离出的蜡 (含 2 %相应的胶质 )用降凝剂BEM处理后X射线衍射图的变化和几种原油经降凝剂BEM处理后蜡晶尺寸的变化及加剂原油经析蜡高峰区的泵剪切后蜡晶尺寸的变化。X射线衍射数据证实降凝剂通过共晶作用改变蜡晶的结构。蜡晶尺寸的变化说明 :降凝剂使原油的蜡晶变大 ,进而降低原油的凝点 ;剪切破坏蜡晶的结构是剪切引起原油凝点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机理 含蜡原油 石油蜡 降凝剂 蜡晶结构 管输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十八酯-乙酸乙烯酯梳状二元共聚物降凝剂对含蜡原油结晶特性与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飞 肖作曲 +3 位作者 姚博 李传宪 孙广宇 阎孔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95-1401,共7页
在合成聚丙烯酸十八酯(POA)梳状均聚物和聚丙烯酸十八酯-乙酸乙烯酯(POA-VA)系列梳状二元共聚物的基础上,通过凝点测量、流变实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POA与POA-VA对长庆含蜡原油结晶特性与流变性的影响... 在合成聚丙烯酸十八酯(POA)梳状均聚物和聚丙烯酸十八酯-乙酸乙烯酯(POA-VA)系列梳状二元共聚物的基础上,通过凝点测量、流变实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了POA与POA-VA对长庆含蜡原油结晶特性与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VA基团的引入调控了POA降凝剂对含蜡原油的作用效果.当OA与VA单体摩尔比为3∶1时,POA-VA对含蜡原油的流变改善效果最好,在降凝剂400 mg/kg剂量下可以降低凝点22℃,平均降黏率为51.45%;而单体摩尔比升高或降低均会使POA-VA对含蜡原油的流变改善效果变差.另外,从POA-VA分子的结晶放热特性和蜡晶微观形貌分析角度,探讨了VA含量对POA-VA作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降凝剂 流变性测量 梳状聚合物 极性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