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SD样大鼠杏仁中央核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宁宇 韩芳 +1 位作者 杜喆 石玉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杏仁中央核(CeA)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方法使用SPS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模型,无连续单一应激(SPS)刺激组为对照组,其余3组分别为SPS刺激后静养24h、7d和14d,其中7d组出现PTSD样症状为PTSD样...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杏仁中央核(CeA)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方法使用SPS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模型,无连续单一应激(SPS)刺激组为对照组,其余3组分别为SPS刺激后静养24h、7d和14d,其中7d组出现PTSD样症状为PTSD样大鼠组。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定位定量检测各组CeA的GR表达,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GR分布在CeA神经元的细胞核中,SPS刺激后24h,GR表达急剧下调,而7d、14d呈现逐渐回升趋势,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TSD样大鼠CeA的GR表达变化,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紊乱引发PTSD相关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障碍 创伤后 杏仁中央核 糖皮质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民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事件冲击量表(IES)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32
2
作者 吴坎坎 张雨青 Peter Tianzhi Chen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498,共4页
本文简单回顾了国际上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较常使用的自评测量工具——事件冲击量表(IES)及其修改版(IES-R)和儿童版CRIES的发展和应用。并综合报道了在四川绵竹运用IES-R对956名受灾群众进行的测查结果。推论,5·12汶川地震后,... 本文简单回顾了国际上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中较常使用的自评测量工具——事件冲击量表(IES)及其修改版(IES-R)和儿童版CRIES的发展和应用。并综合报道了在四川绵竹运用IES-R对956名受灾群众进行的测查结果。推论,5·12汶川地震后,将有大约一半的幸存者在一到两个月出现PTSD的主要症状,并具有比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分数普遍高于男性,建议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事件冲击量表(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CA1区5-HT_(1A)受体调控PTSD大鼠空间记忆的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林玲 刘国良 孙缦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3,共6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以及5-羟色胺1A受体(5-HT_(1A)受体)和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PSD-95)的表达,探讨5-HT_(1A)受体调控PTSD大鼠空间记忆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以及5-羟色胺1A受体(5-HT_(1A)受体)和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PSD-95)的表达,探讨5-HT_(1A)受体调控PTSD大鼠空间记忆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8只。模型组采用连续单一刺激构建PTS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2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电生理实验检测强直性高频刺激对海马LTP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海马5-HT_(1A)受体和PSD-95蛋白的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在各实验日模型组大鼠逃避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在强直性高频刺激后,2组大鼠海马诱发电位的幅值明显升高,模型组诱发电位的幅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Westem blo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5-HT_(1A)受体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但PSD-95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PTSD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减退,可能与海马CA1区5-HT_(1A)受体的表达增加和PSD-95的表达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海马 5-HT1A受体 突触后致密物蛋白95 学习和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1月内脱离/未脱离震区的亲历者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及心理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雪屏 罗兴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4-509,共6页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1月内脱离/未脱离震区的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什邡地区235人(现场组,称A组)、转入湘雅二医院住院的伤病员44人(伤病员组,称B组)及...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1月内脱离/未脱离震区的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PTSD)筛查阳性的发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什邡地区235人(现场组,称A组)、转入湘雅二医院住院的伤病员44人(伤病员组,称B组)及家属36人(家属组,称C组)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等进行心理评估。结果:(1)灾后1月内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35.56%,女性明显高于男性(χ2=16.27,P<0.001);A组、B组和C组PTSD筛查阳性率分别为39.15%,31.82%和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2h=5.243,P<0.05);在PTSD筛查阳性者的3组人群中,A组在"麻木/回避"和"过度唤起"症状得分上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1)。(2)A组和B组的"焦虑"、"抑郁"和"躯体化"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C组(均P<0.05);(3)性别、居住地和是否脱离震区是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震后1月内对亲历者的心理影响较大,PTSD症状群、焦虑与抑郁症状是其主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女性群体,应予更多关注。早期脱离震区环境、扩大和强化支持系统是其保护性因素。早期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亲历者的心理承受力,有效预防PT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亲历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溶酶体与线状溶酶体的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袁辉 韩芳 石玉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溶酶体(LY)及线状溶酶体(NLY)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PTSD-SPS模型,于SPS刺激后的6h,12h,1d,7d,14d取大脑海马,用溶酶体标记酶酸性磷酸酶(ACP)光电镜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显示溶酶体,进行海...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溶酶体(LY)及线状溶酶体(NLY)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PTSD-SPS模型,于SPS刺激后的6h,12h,1d,7d,14d取大脑海马,用溶酶体标记酶酸性磷酸酶(ACP)光电镜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显示溶酶体,进行海马神经元溶酶体变化的观察。结果模型建立后的6h、12h细胞ACPase活性增强,溶酶体增多,1d时ACP活性更为显著,NLY尤为增加,7d、14d时ACPase活性减弱。结论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1d时溶酶体表达最为显著,ACP酶活性最强,为了适应其变化NLY尤为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线状溶酶体 海马 神经元 酸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样大鼠下丘脑中CRF和AVP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杜喆 韩芳 石玉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2-464,467,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下丘脑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精氨酸加压素(AV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大鼠,建立PTSD大鼠模型,分别取SPS处理后24h,7d,14d大鼠下丘脑组织;同时取正常下丘脑组织作为对...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下丘脑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精氨酸加压素(AV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国际认定的SPS方法刺激大鼠,建立PTSD大鼠模型,分别取SPS处理后24h,7d,14d大鼠下丘脑组织;同时取正常下丘脑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方法分别观察各组下丘脑神经元CRF和AVP表达变化。结果PTSD大鼠下丘脑神经元CRF表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而后表现出恢复趋势,于14d时趋于正常。AVP具有与CRF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PTSD大鼠下丘脑CRF和AVP表达上调,提示CRF在AVP的协同下调节糖皮质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PTSD精神症状的表现。PTSD大鼠下丘脑内CRF和AVP的表达变化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精氨酸加压素 下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调查及体育干预方式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蔡兴林 杨远波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110,143,共5页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汶川大地震中830名当地居民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6.87%的人群在PCL-C调查中得分超过38分(呈阳性),即患上了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各类人群在地震后的心理状...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对汶川大地震中830名当地居民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6.87%的人群在PCL-C调查中得分超过38分(呈阳性),即患上了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各类人群在地震后的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选用体育游戏、放松训练和拓展训练方式对遭受不同地震灾害影响的人群进行干预实验,各类人群在干预后SCL-90症状的各项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证明,所选用的体育干预方式对减轻和消除受灾人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干预 体育游戏 放松训练 拓展训练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样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内质网分子伴侣钙网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冬娟 肖冰 石玉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78-981,共4页
目的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杏仁核内质网分子伴侣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无连续单一刺激(SPS)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SPS刺激后1 d组(SPS1d)、7 d组(SPS7d)、14 d组(SPS14d)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 目的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杏仁核内质网分子伴侣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无连续单一刺激(SPS)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SPS刺激后1 d组(SPS1d)、7 d组(SPS7d)、14 d组(SPS14d)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各组杏仁核神经元CRT表达变化及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PS各组神经元CRT阳性表达均增加(P<0.001),尤以SPS7d组最为明显。SPS各组神经元细胞核及粗面内质网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SPS可诱导PTSD样大鼠过度内质网应激,引发杏仁核CRT表达上调并通过内质网径路发生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杏仁核 神经元 钙网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其TMP活性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冬娟 肖冰 +2 位作者 王恩华 韩芳 石玉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3-985,1000,共4页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及三偏磷酸酶(TMP)活性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SPS刺激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SPS模型,随机分为SPS刺激后1 d、7 d、14 d和正常对照组,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透...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及三偏磷酸酶(TMP)活性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SPS刺激方法,建立PTSD样大鼠SPS模型,随机分为SPS刺激后1 d、7 d、14 d和正常对照组,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和酶组化方法,分别对各组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其TMP活性变化的观察和定量检测。结果 SPS刺激后1 d、7 d、14 d中缝背核神经元出现了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其凋亡率明显增加、TMP活性表达明显比正常对照组增强,并于7 d达到高峰。结论 PTSD样大鼠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出现凋亡,凋亡率增加的同时TMP活性增强,提示TMP参与了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产物的降解与处理过程,脑桥体积缩小可能与中缝背核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sd 中缝背核 神经元 细胞凋亡 T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预处理对PT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茜 张瑶 +3 位作者 许倩 李永乐 朱运河 李伟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侧脑室置管组(T组,n=10),PTSD模型组(P组,n=22),七氟醚组(S组,n=22),胰岛素生长因子-1组(I...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侧脑室置管组(T组,n=10),PTSD模型组(P组,n=22),七氟醚组(S组,n=22),胰岛素生长因子-1组(I组,n=22)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联合七氟醚组(IS组,n=22)。采用单一连续应激(SPS)方案建立PTSD大鼠模型。T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5μl;P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5μl后,SPS造模;S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5μl后,吸入七氟醚2h,然后SPS造模;I组侧脑室注射胰岛素生长因子-15μl(0.4μg/μl)后,SPS造模;IS组侧脑室注射胰岛素生长因子-15μl(0.4μg/μl)后,吸入2%七氟醚2h,然后SPS造模。在造模成功后30min、1、2和4h,每组取4只大鼠处死提取海马组织,WesternBlot检测海马Akt、p-Akt、mTOR、p-mTOR表达量;造模后第7天,每组6只,分别行旷场实验和木僵率测试。结果与C组和T组比较,P组、S组、I组和IS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木僵率、造模后1hp-Akt/Akt和p-mTOR/mTOR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P组和I组比较,S组和IS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直立次数明显增加、木僵率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S组造模后1hp-Akt/Akt和p-mTOR/mTOR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I组和IS组p-Akt/Akt和p-mTOR/mTOR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I组比较,IS组木僵率、造模后1hS组、IS组p-Akt/Akt和p-mTOR/mTOR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造模后30min比较,造模后1hP组的p-Akt/Akt和p-mTOR/mTOR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七氟醚可以改善PTSD模型大鼠术后7d的焦虑水平和木僵行为,其效应可能与其抑制PTSD大鼠海马Akt和mTOR的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创伤后应激障碍 单一连续应激 Akt-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苏勤 彭闻捷 +1 位作者 余茵琪 符仲芳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73,I0001-I0018,共36页
网络化心理干预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这项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选取了47个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其中19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1222),... 网络化心理干预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这项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选取了47个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其中19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1222),元分析共包括68个效应值。结果发现,干预对总体心理健康的效应达到显著的中等水平(g=0.54;95%CI=[0.39, 0.70]);具体而言,干预对病理性哀伤(g=0.56;95%CI=[0.39, 0.74])、抑郁(g=0.51;95%CI=[0.36, 0.67])和创伤后应激(g=0.63;95%CI=[0.45, 0.81])症状的改善都达到显著的中等效果。在改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未使用意义建构、干预次数大于或等于10次和给予治疗反馈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更好,干预频率为一周多于一次的干预效果要好于一周一次。但是,理论取向、干预过程中是否包含暴露练习、认知重构和行为激活的干预策略、是否设置提醒以及脱落率的高低均不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说明网络化心理干预对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效果较为理想,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网络化心理干预具有不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 网络化心理干预 病理性哀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灾后一线工作者PTSD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丽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筛检表(PCL-C)对参加过甘肃舟曲泥石流救灾的医护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泥石流灾后15个月一线医护工作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筛检表(PCL-C)对参加过甘肃舟曲泥石流救灾的医护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泥石流灾后15个月一线医护工作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灾后15个月PTSD检出率为63.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感受到生命危险的医护工作者,其阳性检出率更高,而能得到家人理解与支持的医护工作者,其阳性检出率较低;存在PTSD症状的医护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明显处于高应激状态;抑郁、家庭财产损失程度、有无家人支持这三个变量是灾后一线医护工作者PTSD检出率增高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灾后15个月一线医护工作者依然存在较高的PTSD症状,且PTSD的发生具有可预测性,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医护工作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丽青 陈震 +4 位作者 董子倍 李航博 吴艳梅 闫倩倩 张亚琴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现状及潜在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收治的304例多发伤青少年病人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现状及潜在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收治的304例多发伤青少年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平民版(PCL-C)在转出ICU 1个月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对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的PTSD症状特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PTSD发生率为51.6%,PCL-C得分为(48.26±4.73)分,PTSD症状特征分为3个潜在类别,即应激低发组(31.2%)、症状高发组(38.9%)和警觉性应激组(29.9%)。症状高发组与应激低发组相比,未采用机械通气(OR=0.040,P=0.032)和未使用镇静药物(OR=0.049,P=0.043)的病人归于应激低发组概率更高,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OR=1.220,P=0.040)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OR=1.997,P=0.001)越高,归于症状高发组的概率越高。警觉性应激组和应激低发组相比,男性病人(OR=0.020,P<0.001)归于应激低发组概率更高,APACHEⅡ评分(OR=1.622,P=0.007)越高,归于警觉性应激组的概率越高。结论: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PTSD症状存在异质性。性别、机械通气、使用镇静药物、ISS评分、APACHEⅡ评分是ICU多发伤青少年PTSD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ICU多发伤青少年病人PTSD症状特征的异质性,对不同类别的病人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 潜在剖面分析 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的研究热点——基于美国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庞焯月 席居哲 左志宏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82-1196,共15页
为了解近10年(2006~2016)来美国18岁及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利用Bicomb 2.0软件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询到的363篇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 为了解近10年(2006~2016)来美国18岁及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利用Bicomb 2.0软件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询到的363篇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美国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研究可分为两个大的研究领域。领域一为儿童青少年PTSD的精神科和神经生物学相关的治疗,包括了两个小的研究热点:(1)儿童青少年PTSD精神科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2)儿童青少年PTSD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等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疗法。领域二为儿童青少年PTSD的心理学治疗,包括了两个小的研究热点:(1)家庭暴力导致的儿童青少年PTSD心理学治疗研究;(2)儿童青少年PTSD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其中关于儿童青少年PTSD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但关于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效果的长期纵向研究还较为缺乏,未来研究者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效果的追踪研究,并开展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疗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治疗 知识图谱 信息可视化 儿童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SD大鼠海马CA1区和前额叶皮层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玲 高丽 师瑞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378,共5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海马CA1区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的表达,探讨PTSD大鼠空间记忆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海马CA1区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的表达,探讨PTSD大鼠空间记忆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8只。模型组采用单次延长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构建PTS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2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海马CA1区和PFC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大鼠从第2天开始逃避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P <0.01),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 <0.01),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也明显减少(P <0.01)。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中,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和PFC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 <0.05或P <0.01)。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减退,可能与海马CA1区和PFC突触小泡蛋白的表达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海马 前额叶皮层 突触小泡蛋白 空间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过渡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霄 卢惠娟 +2 位作者 张玉侠 潘文彦 蔡诗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9-948,共10页
目的探索心脏外科术后过渡期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23年9月至2023年11月住院的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PTSD清单、抗... 目的探索心脏外科术后过渡期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23年9月至2023年11月住院的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PTSD清单、抗逆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267名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PTSD评分为(16.51±12.31)分,PTSD高风险患者为29人。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术中使用体外循环、ICU住院时间长、疼痛评分高、心理弹性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低、抑郁评分高的心脏术后患者PTSD评分高(P<0.05)。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PTSD症状的情况普遍,程度不一,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术中使用体外循环、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疼痛、患者的抑郁评分、心理弹性水平和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对高风险患者应加强关注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术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心理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训练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丽娜 张晓晓 +1 位作者 金硕 刘敬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8,共8页
目的:探讨运动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促进海马神经再生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PTSD建模组(PTSD)、建模后低强度运动组(PTSD+LE)和建模后高强度运动组(PTSD+HE)。... 目的:探讨运动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促进海马神经再生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PTSD建模组(PTSD)、建模后低强度运动组(PTSD+LE)和建模后高强度运动组(PTSD+HE)。采用条件性足部电击(CF)和单次-持续应激(SPS)相结合的方法,构建PTSD复合应激模型。利用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分别评估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观察小鼠海马DG区新生成熟神经元和增殖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脂联素受体1(AdipoR1)的表达情况。结果:旷场实验结果表明PTSD+HE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活动距离以及逗留时间明显长于PTSD组及PTSD+LE组(P<0.05);悬尾实验结果显示与PTSD组小鼠相比,不同程度运动训练组小鼠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5),而且PTSD+HE组更显著(P<0.05)。此外,PTSD+HE组小鼠海马DG区的BrdU+、BrdU+/NeuN+与MCM2+细胞密度明显升高(P<0.05)。PTSD+HE组小鼠海马AdipoR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PTSD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与海马神经再生水平下降有关。运动可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AdipoR1表达、促进海马神经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强度 海马神经再生 脂联素受体1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抑郁样行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的NLRP3表达增加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吉鑫 邢文龙 +3 位作者 姜俊秀 李斌 张子维 张桂青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9-557,共9页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PTSD组。PTSD组采用条件性足部电击(CF)和单次-持续应激(SPS)来制备PTSD动物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 目的: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PTSD组。PTSD组采用条件性足部电击(CF)和单次-持续应激(SPS)来制备PTSD动物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来检测小鼠模型焦虑和抑郁反应。通过避暗实验系统建立记忆和记忆能力测试。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的形态学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SD小鼠组的体质量下降,出现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学习记忆能力下降(P<0.05)。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TSD小鼠海马CA1区和前额叶皮质出现组织损伤。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TSD刺激3 d后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的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P<0.05)。结论:PTSD模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NLRP3炎症小体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NLRP3 认知障碍 海马 前额叶皮质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对创伤后应激小鼠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丽艳 张一博 +6 位作者 吴杨杏子 徐青青 张议方 袁诗雨 肖一帆 舒细记 龚晓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1-598,共8页
目的观察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小鼠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8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创伤后应激(PTSD)组以及创伤后应激慢性... 目的观察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小鼠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8周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创伤后应激(PTSD)组以及创伤后应激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PTSD+Alcohol)组,利用足底电击法制备小鼠PTSD模型后予以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14 d,检测各组小鼠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神经元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Ⅰ,SYT1)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IBA1、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PTSD组小鼠在条件恐惧实验中僵直时间率显著增加,开放臂穿越次数减少,强迫游泳测试中不动时间增加,海马IBA1蛋白表达量以及TNF-α释放增加,SYN、PSD95和SYT1蛋白表达则下降(均P<0.05)。与PTSD组相比,PTSD+Alcohol组小鼠在条件恐惧实验中僵直时间率显著增加,旷场测试运动距离和中央区时间减少,海马IBA1蛋白表达增加,TNF-α和IL-1β释放量增加(均P<0.05)。结论慢性间歇性酒精暴露能够加重创伤后应激小鼠的恐惧、焦虑和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 酒精使用障碍 焦虑 抑郁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娩心理创伤研究热点变迁及展望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佳卉 高钰琳 冯现刚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0,共4页
目的分析1995-2023年分娩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birth trauma,PBT)研究主题的热点变迁及其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精准筛查、预防及干预PBT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获取PBT的相... 目的分析1995-2023年分娩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birth trauma,PBT)研究主题的热点变迁及其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精准筛查、预防及干预PBT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获取PBT的相关文献,经过人工筛查最终纳入565篇文献。运用CiteSpace对该研究的发文量、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PBT研究始于1995年,预测高峰时期为2026年。高中心性的关键词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母婴互动、产后抑郁等。研究前沿多聚焦于分娩方式、分娩满意度等方面。结论目前PBT研究处于发展期,并位于高峰增长的前夕。建议深入研究并探索PBT的最佳干预措施,提升母婴的身心健康水平,并为有效预防及治疗产后精神心理障碍提供最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心理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