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3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affect seedling emergence of tropical forest tree species 被引量:1
1
作者 Diego Cerveira de Souza Vera Lex Engel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33-739,共7页
Testing techniques to reduce weed infestation is a crucial step in developing direct tree seeding systems. The use of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may be an alternative to manual weeding techniques, but so far, informatio... Testing techniques to reduce weed infestation is a crucial step in developing direct tree seeding systems. The use of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may be an alternative to manual weeding techniques, but so far, information on how they affect the seeds of native tree species is scarce. We established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our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atrazine, diuron, isoxaflutole and oxyfluorfen) on weed suppression and seedling emergence and early growth of seven tropical forest tree species (Annona coriacea Mart., Citharexylum myrianthum Cham., Cordia ecalyculata Vell., Peltophorum dubium (Spreng.) Taub., Psidium guajava L., Pterogyne nitens Tul. and Schinus terebinthifolia Raddi).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five treatments and five replicates. The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a single dose of each pre-emergence herbicide and a control. Throughout the 60 days after sowing we evaluated weed cover and seedling emergence and early growth of tree species.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ll tested herbicides reduced weed cover; however, they also negatively affected tree species seedling emergence. Of the four herbicides tested, atrazine and diuron showed the greatest effects on tree seedling emergence, oxyfluorfen was least aggressive towards native species and isoxaflutole was most effective in weed control. Native tree species varied in their responses to herbicides, indicating that future experi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pecies tested as well as investigate how seed traits can affect the species responses to different herb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Weed control Direct seeding Seedling emergence Tropical seasonal for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in poplar nursery production
2
作者 Verica Vasic Sasa Orlovic +4 位作者 Predrag Pap Branislav Kovacevic Milan Drekic Leopold Poljakovic Pajnik Zoran Galic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In addition to pests and diseases, weeds are a major problem in poplar nursery production. The possibilities of herbicide application in juvenile poplar growth were research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weeds are one o... In addition to pests and diseases, weeds are a major problem in poplar nursery production. The possibilities of herbicide application in juvenile poplar growth were research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at weeds are one of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The following pre-emergence herbicides were tested: acetochlor, S-metolachlor, metribuzin,oxifluorfen, and dimethenamid during two vegetation seasons at two locations, which differed by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weeds on sample plot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he tested herbicides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 plots. The highest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weeds was achieved using the herbicides acetochlor and metribuzin. However, metribuzin showed a phytotoxic effect on sandy soil. Metribuzin application is recommended only on the soils with higher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where the phytotoxic effect was absent. Acetochlor, S-metolachlor, oxifluorfen, and dimethenamid were not phytotoxic to poplars and can be used for weed suppress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poplar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LAR weeds Weed management herbicides Phytotoxic eff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咪草烟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治效果研究
3
作者 张之为 伊海佼 +6 位作者 孙学桃 解国华 王斐羽 张宇宽 杜磊 赵君 张键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0-286,340,共8页
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寄生性杂草,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为了有效防控田间向日葵列当的危害,本研究以抗除草剂向日葵品种为材料,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乌兰村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研究不同剂量甲氧咪草烟滴灌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 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寄生性杂草,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为了有效防控田间向日葵列当的危害,本研究以抗除草剂向日葵品种为材料,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乌兰村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研究不同剂量甲氧咪草烟滴灌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效。结果显示,甲氧咪草烟处理后,降低了向日葵列当的寄生率、寄生强度和寄生程度,增加了向日葵的产量。经过45.00、22.50 g/hm^(2)和11.25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后,处理后20 d时上乌兰村向日葵列当的防效分别为100%、100%和93.32%,40 d时分别为100%、97.60%和82.35%,60 d时分别为71.50%、31.40%和14.76%;对公合成村向日葵列当的防效在20 d时分别为100%、100%和100%,40 d时分别为100%、99.31和96.29%,60 d时分别为78.81%、43.31%和11.47%。45.00、22.50和11.25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后,上乌兰村向日葵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2.73%、61.26%和13.83%,公合成村的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0.68%、84.04%和61.89%。综上,45.00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效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增产效果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列当 防治效果 除草剂 甲氧咪草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苗前封闭除草剂对镉低积累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彭亚军 柏振东 +8 位作者 谢智彪 马国兰 毛毕刚 王天抗 李巳夫 罗丁峰 刘都才 李祖任 柏连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2,338,共8页
为筛选镉低积累水稻田安全型封闭除草剂,保障镉低积累水稻生产安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异噁草松、氟酮·呋喃酮、苄嘧·丙草胺、苄·丁·乙草胺等4种除草剂对镉低积累水稻的安全性,并测定了光合作用... 为筛选镉低积累水稻田安全型封闭除草剂,保障镉低积累水稻生产安全,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异噁草松、氟酮·呋喃酮、苄嘧·丙草胺、苄·丁·乙草胺等4种除草剂对镉低积累水稻的安全性,并测定了光合作用光系统Ⅱ抑制剂异噁草松对镉低积累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噁草松会使水稻叶片白化、植株轻微矮化,氟酮·呋喃酮会使水稻植株明显矮化,但后期均能恢复正常,苄嘧·丙草胺处理后水稻无明显药害症状,苄·丁·乙草胺会使水稻缺苗;水稻品种‘44-5’的耐药性最差,苄·丁·乙草胺对作物药害最重;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与水稻品种自身的叶绿素含量正相关。本文可为镉低积累水稻田杂草管理提供科学用药清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低积累水稻 除草剂 安全性 药害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异噁草酮与3种封闭除草剂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
5
作者 吴仁海 义珊池 +4 位作者 徐洪乐 孙兰兰 苏旺苍 薛飞 鲁传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7-303,共7页
为寻找多花黑麦草高效防治药剂,室内研究了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异噁草酮、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多花黑麦草的GR 50分别为25.80、63.80、2.00、... 为寻找多花黑麦草高效防治药剂,室内研究了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异噁草酮、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多花黑麦草的GR 50分别为25.80、63.80、2.00、291.75 g/hm^(2),GR 90分别为101.84、1065.95、10.78、1007.19 g/hm^(2)。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混配比例为1∶0.6、1∶0.8、1∶1、1∶1.2、1∶1.4时,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19、133.69、103.15、144.74、179.43,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1∶1.4的比例混配对防治多花黑麦草的增效作用最优;砜吡草唑和二氯异噁草酮混配比例为1∶0.6、1∶0.8、1∶1、1∶1.2、1∶1.4时,其CTC分别为115.22、156.62、127.14、157.41、183.64,表现出增效或相加作用,其中以1∶1.4的比例混配对防治多花黑麦草的增效作用最优;二氯异噁草酮与氰草津混配比例为1∶1、1∶1.5、1∶2、1∶3、1∶4时,其CTC分别为28.23、25.67、27.70、27.63、30.58,表现出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或砜吡草唑合适比例混用具有增效作用,应用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封闭除草剂 二氯异噁草酮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的作用特性
6
作者 于硕 李子豪 +6 位作者 李明宇 连磊 彭学岗 陈爽 王金信 刘伟堂 王恒智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flusulfinam)的最佳施药条件,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甬籼15号’作为测试靶标,探究了氟砜草胺的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 为了明确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flusulfinam)的最佳施药条件,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甬籼15号’作为测试靶标,探究了氟砜草胺的施药适期、耐雨水冲刷性、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砜草胺对0~6叶龄的水稻苗均安全,在360 g/hm^(2)(有效成分,余同)剂量下,对1~6叶期水稻苗的鲜重抑制率均低于10%。氟砜草胺对稗的鲜重抑制率与其叶龄也显著相关,其中1~3叶期稗最敏感,30 g/hm^(2)处理的鲜重抑制率达96%~98%;此外,氟砜草胺具有良好的耐雨水冲刷性,在15~60 g/hm^(2)剂量下,药后48 h模拟降雨对稗的鲜重抑制率介于74%~99%。在环境温度20~35℃内,氟砜草胺的除草效果稳定,对稗的GR50值介于2.0~5.9 g/hm^(2)。相较于中度光照(45%光照,891 lx)和低光照(4%光照,79 lx),氟砜草胺在高光照(100%光照,1975 lx)条件下对稗的鲜重抑制率显著升高。可见,杂草的叶龄、降雨、温度和光照对氟砜草胺的除草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为了发挥其最大药效,建议在水稻1叶期后、稗1~3叶期,选择气温超过20℃的晴朗天气,在10:00前或16:00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如果施药后48 h内遇到降雨天气,应考虑补喷。本研究结果为氟砜草胺在水稻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氟砜草胺 环境因素 除草活性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草甘膦耐性浓度的筛选及其生理代谢的影响
7
作者 王学君 庞贞武 +3 位作者 张双 吴兵 刘关君 范春节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1,共7页
以尾巨桉DH3229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喷施处理,观察其生长,并对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稀释200倍的草甘膦(2.4 g/L... 以尾巨桉DH3229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草甘膦进行喷施处理,观察其生长,并对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稀释200倍的草甘膦(2.4 g/L)导致桉树叶片枯死,整株死亡,为尾巨桉DH32-29的致死浓度。在此过程中CAT、POD、SOD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急剧降低,其中稀释600倍草甘膦(0.8 g/L)处理时CAT、POD活性最高,而在稀释400倍草甘膦(1.2 g/L)处理时SOD活性最高。MDA和脯氨酸含量则随着草甘膦浓度升高而增加,说明高浓度草甘膦对桉树幼苗伤害较大。为进一步明确草甘膦对桉树生长的影响,使用稀释200倍的草甘膦进行喷施处理,观察和分析处理不同时间对桉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发现桉树幼苗经过16 d处理整株完全枯死。与不同浓度处理相似,随着处理时间增加,CAT、SOD、POD活性缓慢升高后急剧下降,其中CAT、SOD活性在处理8 d时最高,POD活性在处理6 d时活性最高。而叶绿素含量也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尾巨桉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烷氧羰基)-2,6-双((4,6-二甲氧嘧啶-2-基)氧基)苯甲酸甲/乙酯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8
作者 周静 郭梦磊 +3 位作者 何泉龙 原子杨 覃兆海 杜晓英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以溴代羧酸与醇为原料,经DCC(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缩合得到溴代羧酸酯,再与双草醚在碳酸钾条件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31个目标化合物Ia-1~Ia-16和Ib-1~Ib-15,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 以溴代羧酸与醇为原料,经DCC(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缩合得到溴代羧酸酯,再与双草醚在碳酸钾条件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得到31个目标化合物Ia-1~Ia-16和Ib-1~Ib-15,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初步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100和10 mg/L下,该系列化合物对稗草均表现出相似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Ib-13活性最高,对稗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92.98%和58.40%,但低于对照药剂嘧啶肟草醚(100.00%和94.10%)。光解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Ib-11具有很好的光稳定性,难以光解为双草醚,这解释了为何这些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低于双草醚肟酯和酚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草醚 双草醚酯 除草活性 光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除草剂对移栽稻田多年生杂草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
9
作者 袁国徽 房加鹏 +3 位作者 高原 郑涛 田志慧 沈国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6-351,共6页
为筛选防除移栽稻田多年生杂草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的高效除草剂,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9种除草剂对扁秆荆三棱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3%嗪吡嘧磺隆WG 99 g/hm^(2)、75%氯吡嘧磺隆WG 45 g/hm^(2)和19%... 为筛选防除移栽稻田多年生杂草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的高效除草剂,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9种除草剂对扁秆荆三棱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3%嗪吡嘧磺隆WG 99 g/hm^(2)、75%氯吡嘧磺隆WG 45 g/hm^(2)和19%氟酮磺草胺SC 34.2 g/hm^(2)处理对扁秆荆三棱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且持效期较长,药后36 d,其株防效为87.73%~88.96%、鲜重防效为90.77%~93.19%、株高抑制率为68.75%~71.45%、地下根茎的新芽抑制率为91.74%~94.50%;56%2甲4氯钠SP 630 g/hm^(2)、10%吡嘧磺隆WP 30 g/hm^(2)和30%苄嘧磺隆WP 90 g/hm^(2)对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一般,且持效期较短,药后36 d,其株防效为38.96%~49.39%、鲜重防效为46.08%~58.22%、株高抑制率为30.30%~45.22%、地下根茎的新芽抑制率为25.69%~44.95%;而4%双唑草腈SC 60 g/hm^(2)、25%双环磺草酮SC 225 g/hm^(2)和3%氯氟吡啶酯EC 36 g/hm^(2)对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略差;所有药剂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其中33%嗪吡嘧磺隆WG 99 g/hm^(2)、75%氯吡嘧磺隆WG 45 g/hm^(2)和19%氟酮磺草胺SC 34.2 g/hm^(2)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栽稻田 扁杆荆三棱 杂草防除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莎豆田茎叶除草剂的安全性筛选及除草效果
10
作者 别海 张东举 +5 位作者 付尧 王瑞华 王会伟 张艺馨 刘明明 吴仁海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38,共9页
为筛选适用于油莎豆田的茎叶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26种茎叶除草剂对油莎豆的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室内盆栽试验中,莠去津、辛酰溴苯腈和苯唑草酮对油莎豆安全,鲜重抑制率低于20%。田间试验显示,辛酰溴苯腈、莠... 为筛选适用于油莎豆田的茎叶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26种茎叶除草剂对油莎豆的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室内盆栽试验中,莠去津、辛酰溴苯腈和苯唑草酮对油莎豆安全,鲜重抑制率低于20%。田间试验显示,辛酰溴苯腈、莠去津、苯唑草酮和精喹禾灵对油莎豆安全,不影响植株生长,其中30%辛酰溴苯腈乳油1620 g/hm^(2)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0.63%和91.49%,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弱;10%精喹禾灵乳油120 g/hm^(2)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为100%,对阔叶类杂草防效弱;38%莠去津悬浮剂1800 g/hm^(2)对阔叶类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4.31%和96.21%,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6.84%和81.42%;30%苯唑草酮悬浮剂108 g/hm^(2)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1.51%和93.22%,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4.70%和85.73%。以上结果表明,辛酰溴苯腈、莠去津、苯唑草酮和精喹禾灵在油莎豆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防除 油莎豆 茎叶除草剂 安全性评价 杂草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甲酸(2-硝基-4-甲氧基)苯酯对几种杂草的室内活性及田间药效评价
11
作者 原子杨 周静 +4 位作者 路慧哲 袁越 邓鑫元 甘秀海 覃兆海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2,共8页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具有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对后茬作物不易产生药害的特点。课题组前期以双草醚(bispyribac-sodium)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并筛选出了以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为靶标的高活性双草醚酚酯类候选化合物(2,6-(4,6-二甲氧基)嘧啶-2...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具有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对后茬作物不易产生药害的特点。课题组前期以双草醚(bispyribac-sodium)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并筛选出了以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为靶标的高活性双草醚酚酯类候选化合物(2,6-(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甲酸(2-硝基-4-甲氧基)苯酯(Ia-19)。为探讨Ia-19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盆栽及田间试验,评估了10%Ia-19可分散油悬浮剂(OD)的室内除草活性、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室内活性试验表明:10%Ia-19 OD在有效成分45、60和90 g/hm^(2)剂量下,对稗草、猪殃殃等主要田间杂草的鲜重防效均可达到80%以上,与同剂量下的对照药剂10%双草醚OD相当。田间防效试验中,10%Ia-19 OD在有效成分60和90 g/hm^(2)剂量下,药后15 d均可达到60%以上的株防效,但药后30 d的株防效较15 d明显下降,表明有新的杂草长出;药后30 d,10%Ia-19 OD有效成分在45、60和90 g/hm^(2)剂量下处理对田间杂草均有较高的鲜重防效,但整体表现比双草醚略差。水稻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有效成分90 g/hm^(2)的10%Ia-19 OD处理组比空白对照增产22.35%,且即使在该高剂量下施用对水稻也无明显药害,表明Ia-19是一种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候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 双草醚酚酯 杂草控制 水稻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噁唑·氰氟乳油对安徽直播早稻田稗草防控效果评价
12
作者 桓宝林 邓炜 +2 位作者 黄蕊 武超 罗坤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9-141,共3页
通过主流防除稗草化学药剂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双草醚、二氯喹啉酸等单剂、复配剂及桶混组合10个药剂处理开展田间试验,药后30 d结果表明,在直播早稻中,10%噁唑·氰氟EC 240、300、360、450 g/hm^(2)株防效和鲜重防... 通过主流防除稗草化学药剂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双草醚、二氯喹啉酸等单剂、复配剂及桶混组合10个药剂处理开展田间试验,药后30 d结果表明,在直播早稻中,10%噁唑·氰氟EC 240、300、360、450 g/hm^(2)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能达94%以上;10%氰氟草酯EC 600 g/hm^(2)、50%二氯喹啉酸WP 450 g/hm^(2)、10%双草醚SC 60 g/hm^(2)鲜重防效分别为81.06%、28.32%、54.56%;25 g/L五氟磺草胺OD 37.5 g/hm^(2)防效最低,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2.34%、7.64%,桶混二氯喹啉酸、双草醚鲜重防效提高至81.85%、67.30%。推荐早稲田以抗性稗草为优势杂草种群,在水稻3叶1心,稗草2叶1心至4叶1心使用10%噁唑·氰氟EC 240~300 g/hm^(2)防效优异,且对水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水稻除草剂 防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除草剂及其组合药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及作物安全性评价
13
作者 余艳芳 胡杨 +5 位作者 何世界 徐洪乐 雷海霞 王肖肖 李慧龙 朱君德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30-436,共7页
为探究直播稻田安全有效的杂草防除技术,该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比较评价了氯氟吡啶酯等6种除草剂及其组合药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直播稻3叶1心期施用3%氯氟吡啶酯乳油(EC,每667 m^(2)施药60 mL)对稗草... 为探究直播稻田安全有效的杂草防除技术,该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比较评价了氯氟吡啶酯等6种除草剂及其组合药剂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直播稻3叶1心期施用3%氯氟吡啶酯乳油(EC,每667 m^(2)施药60 mL)对稗草、水竹叶、鸭舌草、异型莎草、碎米莎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对野荸荠防治效果中等,对千金子防治效果略差,当用量增加到每667 m^(2)施药80 mL时会对水稻产生隐性药害。3%氯氟吡啶酯EC(每667 m^(2)施药40 mL)+30%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OD,每667 m^(2)施药40 mL)对除野荸荠外的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将二者混用时,氯氟吡啶酯宜采用推荐的低剂量,否则会产生隐性药害。56%2甲4氯钠盐可溶性粉剂(SP,每667 m^(2)施药125 g)+480 g·L^(-1)灭草松水剂(AS,每667 m^(2)施药150 mL)或+200 g·L^(-1)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每667 m^(2)施药45 mL)对鸭舌草的防治效果显著,对水竹叶、异型莎草、碎米莎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与灭草松混用可有效提高对野荸荠的防治效果。56%2甲4氯钠盐可溶性粉剂(SP,每667 m^(2)施药125 g)对水稻有明显药害,药害在喷施叶面肥后可逐渐缓解,将用量降至每667 m^(2)施药80 g时对水稻安全。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对稗草防治效果差;10%双草醚悬浮剂(SC,每667 m^(2)施药20 mL)对千金子防治效果差。总体来说,推荐使用3%氯氟吡啶酯EC(每667 m^(2)施药40 mL)+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56%2甲4氯钠盐SP(每667 m^(2)施药125 g)+10%双草醚SC(每667 m^(2)施药20 mL)+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2种混合施药方式,其不仅对多种一年生杂草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对水稻安全。此外,若莎草科杂草发生量较大,推荐混用56%2甲4氯钠盐SP(每667 m^(2)施药80 g)+480 g·L^(-1)灭草松AS(每667 m^(2)施药150 mL)+30%氰氟草酯OD(每667 m^(2)施药4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直播稻田 杂草 防治效果 作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磺酮对玉米及后茬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万永乐 沈运河 +4 位作者 张立磊 童绣云 王友定 赵晓俊 毕亚玲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5,共7页
为明确环磺酮对玉米及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法测定了环磺酮对10个玉米主栽品种及小麦、油菜、小白菜的安全性,同时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环磺酮对玉米产生药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磺酮在216 g/hm^(2)剂量下对供试10个玉米品... 为明确环磺酮对玉米及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法测定了环磺酮对10个玉米主栽品种及小麦、油菜、小白菜的安全性,同时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环磺酮对玉米产生药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磺酮在216 g/hm^(2)剂量下对供试10个玉米品种的株高抑制率均低于2.86%。其在玉米‘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登海605’和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青葙Celosia argentea、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为4.34~27.12。在10℃∥20℃、20℃∥30℃和30℃∥40℃温度条件下,环磺酮432 g/hm^(2)处理对‘浚单20’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40.69%、7.56%和18.25%。后茬作物出苗后30 d,环磺酮108 g/hm^(2)处理对小麦、油菜生长无影响,而小白菜药害严重,鲜重抑制率为53.35%。当环磺酮剂量提升至324 g/hm^(2)时,油菜出现药害,鲜重抑制率为47.65%。综上,低温易导致环磺酮产生玉米药害,且后茬小白菜对环磺酮表现敏感,应合理种植后茬作物,避免环磺酮的残留药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磺酮 玉米 后茬作物 除草剂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种除草剂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朱江 牛力立 +4 位作者 樊祖立 叶开梅 唐兴发 范金华 张鹏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73-77,共5页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田间杂草有较高防效的除草剂,连续两年开展7种除草剂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清水对照,除草剂处理和人工除草处理均能极显著的降低杂草株数、覆盖度和鲜重,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相对于人工除草,25...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田间杂草有较高防效的除草剂,连续两年开展7种除草剂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清水对照,除草剂处理和人工除草处理均能极显著的降低杂草株数、覆盖度和鲜重,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相对于人工除草,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5.8%精喹禾灵乳油和11%砜嘧·精喹可分散油悬浮剂能极显著降低杂草株数和鲜重,显著降低覆盖度,提高马铃薯产量。生产上建议在马铃薯田间杂草3叶期到5叶期,每667 m~2喷施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2 g或15.8%精喹禾灵乳油120 mL或11%砜嘧·精喹可分散油悬浮剂120 mL,可有效防除马铃薯田间杂草,对马铃薯植株和后茬作物玉米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除草剂 杂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除草剂对玉米田间杂草的防效研究
16
作者 石娟娟 王文慧 +3 位作者 陈爱昌 魏周全 李娟 孙兴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了筛选对玉米安全和对杂草防治效果好的除草剂,本研究选用3种土壤封闭处理药剂和5种茎叶喷雾药剂进行玉米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8种药剂均对玉米田间杂草具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且不影响玉米安全生产。土壤封闭处理中,66%的乙... 为了筛选对玉米安全和对杂草防治效果好的除草剂,本研究选用3种土壤封闭处理药剂和5种茎叶喷雾药剂进行玉米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8种药剂均对玉米田间杂草具有一定的防除效果且不影响玉米安全生产。土壤封闭处理中,66%的乙·莠·滴辛酯SE 300 mL/667 m^(2)防效最佳,施药65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5.95±1.00)%和(92.67±0.26)%,且玉米增产率最高,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87.55%;茎叶喷雾处理中,27%的烟·硝·莠去津SC 200 mL/667 m^(2)防效最好,施药65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5.32±28)%和(96.78±0.24)%,但52%乙·莠SE 200 mL/667 m^(2),处理下的玉米增产率最高,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94.13%。定西地区玉米种植土壤封闭处理推荐使用66%的乙·莠·滴辛酯SE 300 mL/667 m^(2),茎叶喷雾处理推荐使用27%的烟·硝·莠去津SC 200 mL/667 m^(2)或52%乙·莠SE 200 mL/667 m^(2),以上3种药剂不仅能有效防控玉米田间杂草,还能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玉米 杂草 土壤封闭 茎叶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不同浓度除草剂单剂和复配剂对油菜田阔叶草防治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黄倩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50-154,共5页
为筛选对江苏省直播油菜田杂草高效安全的化学除草剂,本试验以50%草除灵、30%氨氯·二氯吡2种除草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田苗期杂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比药后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以小苜蓿、野萝卜、猪殃殃等为主的油菜田进行阔... 为筛选对江苏省直播油菜田杂草高效安全的化学除草剂,本试验以50%草除灵、30%氨氯·二氯吡2种除草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油菜田苗期杂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比药后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以小苜蓿、野萝卜、猪殃殃等为主的油菜田进行阔叶草茎叶防除时,667 m^(2)最佳药剂处理为50%草除灵悬浮剂30 mL+30%氨氯·二氯吡水剂30 mL。667 m^(2)50%草除灵悬浮剂30 mL+30%氨氯·二氯吡水剂30 mL处理在药后14 d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治效果为85.73%,显著优于667 m^(2)50%草除灵60 mL处理,在药后105 d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治效果和鲜重防治效果分别为96.82%和96.46%,株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667 m^(2)30%氨氯·二氯吡50 mL和50%草除灵60、80 mL处理,鲜重防治效果显著优于667 m^(2)30%氨氯·二氯吡50 mL处理,极显著优于667 m^(2)50%草除灵60、80 mL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除草剂 50%草除灵 30%氨氯·二氯吡 防除效果 阔叶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对9类常用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红 王月超 +3 位作者 孙莹 高红 陶波 韩玉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3,共9页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抗性形成机制复杂,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除草剂... 除草剂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但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相同机制的除草剂也引发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抗性杂草种类逐渐增加,抗性形成机制复杂,导致农田杂草的治理难度增加。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除草剂靶标位点基因的突变或过量表达导致的靶标抗性,另一种是杂草对除草剂吸收、转运、固存和代谢等一个或多个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导致的非靶标抗性。本文综述了杂草对9类不同作用方式除草剂的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性杂草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除草剂 作用方式 非靶标抗性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前与苗后除草剂配施对白菜型冬油菜田间杂草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提平 王芙蓉 +7 位作者 王亚宏 张建学 裴国平 张亚宏 郭岷江 张桂荣 张岩 雷建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34-138,151,共6页
针对强抗寒冬油菜生育周期长,人工除草成本高,田间杂草高效防控技术较为欠缺等问题,选用当地主栽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选用常见苗前除草剂与苗后除草剂,分别设置3个不同处理梯度,以清水为对照,共16个不同配施处理组合... 针对强抗寒冬油菜生育周期长,人工除草成本高,田间杂草高效防控技术较为欠缺等问题,选用当地主栽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选用常见苗前除草剂与苗后除草剂,分别设置3个不同处理梯度,以清水为对照,共16个不同配施处理组合,于2017—2018年开展了大田试验,以探究苗前与苗后除草剂对白菜型冬油菜田间杂草防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前除草剂单施平均总株防效40.63%,总鲜重防效51.64%,苗后除草剂单施总株防效60.94%,总鲜重防效50.75%,共施的总株防效62.33%,总鲜重防效57.23%,与苗前除草剂单施相比,共施的总株防效与鲜重防效平均提升了21.70和5.59百分点,与苗后除草剂单施相比,共施的总株防效与鲜重防效平均提升了1.39和6.48百分点。产量方面,苗前除草剂单施平均增产642.32 kg/hm^(2),平均增幅61.91%,苗后除草剂单施平均增产616.42 kg/hm^(2),增产幅度59.41%,共施处理平均增产368.52 kg/hm^(2),增产幅度35.52%,产量极显著增高的单施和共施处理为R_(3)O_(0)和R_(3)O_(2),分别增产1122.78和896.78 kg/hm^(2),增幅分别为108.22%及86.43%。因此,可根据冬油菜田间杂草密度选择苗前除草剂R_(3)单施或R_(3)与苗后除草剂O_(2)共施,从而达到最高效的杂草防控效果和最显著的油菜增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杂草 除草剂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部分地域除草剂在不同作物类型土壤中残留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国琛 董雯昕 +4 位作者 王世成 梁志鹏 王莹 马晓倩 赵俪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3-1752,共10页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剂检出种类最为丰富,黑龙江省除草剂残留量最高。其中,铁岭市、阜新市与长春市、四平市旱田除草剂残留情况更为相似,绥化市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与前者差异较大。从作物类型来看,水稻田土壤除草剂检出种类更多,旱田作物除草剂残留量更高。其中,水稻田共检出11种类型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在玉米田和大豆田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高达68.77μg·kg^(-1)和409.30μg·kg^(-1)。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作物类型是影响土壤除草剂残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作物类型 除草剂 检出率 平均残留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