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3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的媒介:意识构序与社会意识筑模 被引量:1
1
作者 束秀芳 胡建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2,共9页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论看到了物质实践对于精神观念的基础性。以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为路径,进一步指认媒介作为生产资料对于精神生产的重要意义。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的媒介是意识塑形与对象化的义肢,是精神符号物相化构序的编码装置,并通过...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论看到了物质实践对于精神观念的基础性。以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为路径,进一步指认媒介作为生产资料对于精神生产的重要意义。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的媒介是意识塑形与对象化的义肢,是精神符号物相化构序的编码装置,并通过从对象到现象的方式实现精神生产的上手。精神生产的内容通过媒介进行意识投流,从而引发社会意识的次级精神生产,并造就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构式。进而,媒介构式的社会意识逐渐筑模为一种精神先验架构,人们在此媒介架构之中去实现自我的精神存在,但同样也受其制约,形成一种对于媒介的物之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产 社会意识 媒介生产 媒介现象学 历史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钦太 危妙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促进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遵循现象学的研究范式,探寻了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与现象学的内生关系。研究发现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存在... 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促进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遵循现象学的研究范式,探寻了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与现象学的内生关系。研究发现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隐忧,表现在内隐行为上,回归育人本真意识淡化;外显教学呈示上,生活境脉设计贫化;教学互动上,师生情感联结表征弱化;提问呈现上,问题类型设计单一简化;媒介使用上,人与技术协同关系异化;评价上,数据驱动的深度反思减化;课堂管理上,技术支持的课堂管控固化等。基于此,研究以教师数字化课堂教学行为问题为核心,构建了融合“目标—内容—策略—工具—评价”的POCSTE改进体系,以期对数字时代教学改革有所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现象学 数字化课堂 教学行为 改进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临其境”到“设身处境”:论数字交往的身体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志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在深度沉浸化的数字交往时代,身体观是根本性的媒介哲学命题之一。新技术的发展反映出两种并驾齐驱的思想趋势:其一是以元宇宙为代表的“在云端”身体观,身体被视为数字化的虚拟身体;其二是以感官仿真、身体赛博格化为代表的“在终端”... 在深度沉浸化的数字交往时代,身体观是根本性的媒介哲学命题之一。新技术的发展反映出两种并驾齐驱的思想趋势:其一是以元宇宙为代表的“在云端”身体观,身体被视为数字化的虚拟身体;其二是以感官仿真、身体赛博格化为代表的“在终端”身体观,身体被视为技术化的物质身体。这两种身体观本质上依然未能跳脱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局限。从泛体验论来分析,真正具有技术阐释力的身体观是从“身临其境”走向“设身处境”,即通过具身交往实现新技术环境中感官、知觉与交往情境的统一,其特征是:全息交互:沉浸体验的场景解放;情境联动:具身交往的身境合一;切身体会:关心主体的生存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交往 知觉身体 泛体验论 身体现象学 身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反应流反应速率的唯象表征与影响规律研究
4
作者 李瑜 樊义辉 +3 位作者 卞平艳 张海光 曲海军 王建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 为了提高同轴反应流工艺的控制精度,探索反应速率的宏观唯象表征方法和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紫脲酸铵对Ca2+进行示踪,在线观测海藻酸钙水凝胶中空纤维的交联成形过程,利用洗脱法对交联层边界的灰度阈值进行标定,从宏观唯象的角度定... 目的 为了提高同轴反应流工艺的控制精度,探索反应速率的宏观唯象表征方法和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紫脲酸铵对Ca2+进行示踪,在线观测海藻酸钙水凝胶中空纤维的交联成形过程,利用洗脱法对交联层边界的灰度阈值进行标定,从宏观唯象的角度定义同轴反应流的平均反应速率,通过在线监测提取的交联层厚数据,计算得到反应速率值,并通过试验研究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溶液的流量(定流率比)、质量分数、共流距离对交联层厚和平均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 结果表明:对比在线图像识别和洗脱法实测所得中空纤维尺寸,两者误差仅1.09%,满足工程应用需求;增加反应物质量分数能提高平均反应速率,增加交联层厚,且氯化钙质量分数具有更好的调控性能;定流率比条件下,随着两溶液流速增加,中空纤维交联层厚减小而平均反应速率增大;随着反应流共流距离增加,交联层厚增加而平均反应速率逐渐减小。上述唯象平均反应速率受流体速度场和化学反应物质量分数的影响规律与经典反应速率是一致的,说明该唯象定义是有效的。结论 研究采用的同轴反应流在线监测方法、反应速率的唯象表征方法、材料工艺参数影响规律等有助于实现中空纤维结构尺寸、交联层厚和保留溶胶层厚的精确控制,有助于同轴反应流工艺的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挤出 反应流 反应速率 唯象表征 精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象学理论的城市形象感官体验设计研究
5
作者 郭琳 张发松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43-252,共10页
目的解析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对城市形象感官体验设计的影响,探究其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路径。方法基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度审视京都、上海、纽约、北京、苏州的感官体验设计实践案例,全面验证现象学理论在... 目的解析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对城市形象感官体验设计的影响,探究其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路径。方法基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度审视京都、上海、纽约、北京、苏州的感官体验设计实践案例,全面验证现象学理论在东西方国际大都会及传统古典城市中的普遍适应性。结果现象学理论中的身体主体性、意向性和存在主义等核心要素为城市形象感官体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深了城市与用户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了城市与用户间的情感和参与度。结论现象学理论为城市形象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动了城市形象设计从单一视觉符号到多维度感官体验的转变,丰富了城市形象设计的内涵,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理论 城市形象 感官体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认同·感召: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
6
作者 张永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179,共13页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解蔽而非创造;第二种是布莱的“认同”批评,认为批评就是对作品之中作者“我思”的认同,认同是对作品意义的亲历而非创造;第三种是伊瑟尔的“感召”批评,认为批评对文学本文的感知并非对其被动记录,而是情感得以激发、想象力得以激活的过程,感召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尽管这种创造受文学本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学批评 见证 认同 感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复归:技术现象学的视角
7
作者 苏福根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9-143,共5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育媒介的数字化、教育场景的数字化是数字时代师生关系变革的主要动因。数字技术在赋能教育的同时,也使师生关系产生知识论异化、交往论异化、存在论异化。为守护...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育媒介的数字化、教育场景的数字化是数字时代师生关系变革的主要动因。数字技术在赋能教育的同时,也使师生关系产生知识论异化、交往论异化、存在论异化。为守护教育的本质和完整性,建议通过构建人机协同认知生态重塑学习世界,“情感共振”重建具身在场的情感联结认知共生,创建技术间歇制度整合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师生关系 关系异化 技术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探究——基于技术现象学的批判
8
作者 程瑞 伏其秦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共6页
当前,各国都在展开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研究,但难以展开有效对话并形成统一的国际治理体系,现有伦理治理方案也往往无法有效考量科技发展、伦理规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展开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研究,反对... 当前,各国都在展开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治理研究,但难以展开有效对话并形成统一的国际治理体系,现有伦理治理方案也往往无法有效考量科技发展、伦理规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展开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研究,反对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以技术工具论为背景的治理逻辑,强调放弃科技-伦理的二元对立,深入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具体伦理规范的暂时性、社会文化道德的根本性以及三者之间的互相构成性,提出应当遵循的哲学建议,有助于构建更加深刻与丰富的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生殖细胞基因编辑 超人类主义 生物保守主义 技术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学角度看汉字与中国式思维
9
作者 陈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胡塞尔的观念中,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语言对已然呈现在思维中的东西进行命名和表达。但从德里达式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在先框架,自始至终介入思维,并从根本上建构着思维方式。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德里达批判了语音优于文... 在胡塞尔的观念中,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语言对已然呈现在思维中的东西进行命名和表达。但从德里达式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在先框架,自始至终介入思维,并从根本上建构着思维方式。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德里达批判了语音优于文字的语音中心主义观点,揭示出是文字的主导性使语音以及整个语言系统的本质可能性得以实现和极化。由此,可以说汉字系统构成了中国式思维的在先框架,对中国人来说,汉字构成了一种先验图式。虽然对汉字的图式论解释使我们不可能通达事物本身,而是只能通达被过滤和解释过的事物经验;但依据“原书写”的观点,由文字所代表和极化的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我们仍然能够延续现象学的还原要义而设想另一种还原,在开放性的汉字以及汉语系统中不断突破既有框架,悬搁这些过滤和解释,进而走向新的过滤和解释,趋近实事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字 汉字 中国式思维 原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直觉”到“科学”:学术思想史视角下知识碎片理论对科学概念转变的理解与解释
10
作者 郑旭东 陈月高 杨佳美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7,共11页
过去几十年,科学教育领域的“概念转变”研究经历了从连贯性理论到碎片化理论的范式变迁。研究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对此展开了考察。在与连贯性理论的对比中,碎片化理论彰显出对科学概念转变之理解与解释的独特价值。以物理学为样本,... 过去几十年,科学教育领域的“概念转变”研究经历了从连贯性理论到碎片化理论的范式变迁。研究基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对此展开了考察。在与连贯性理论的对比中,碎片化理论彰显出对科学概念转变之理解与解释的独特价值。以物理学为样本,知识碎片化理论构建了一个旨在解释科学概念转变的整体性、系统性框架。在微观层面,该框架以现象学基元概念重组模型及重组过程中的结构化优先级认知机制,来描述直觉物理学的心理机制;在宏观层面,该框架通过协调类概念来组织模型,并利用感知与推理的认知机制,来描述科学物理学的心理机制。二者的结合,阐释了学习者在科学概念转变过程中如何从“直觉”走向“科学”,从而为科学教育中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科学概念转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碎片化理论 科学概念转变 现象学基元 协调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审美共同体问题的现象学思路——以阿诺德·伯林特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军 廉晓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当代审美共同体理论试图重构差异性共同体,现象学既是其方法基础,又从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角度探讨了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及意义。伯林特的环境审美共同体尤其体现出现象学思路,他将环境视为社会关系的母体,认为环境是诸文化要素互惠联系的... 当代审美共同体理论试图重构差异性共同体,现象学既是其方法基础,又从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角度探讨了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及意义。伯林特的环境审美共同体尤其体现出现象学思路,他将环境视为社会关系的母体,认为环境是诸文化要素互惠联系的过程并作为文化环境构成了审美经验的“语境化背景”,个体与环境相互塑造形成的连续统一体是共同体的本真面貌。伯林特的贡献在于融合了个体感知与共同体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审美共同体思路。但如何将共同体推及更大范围,仍是其理论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同体 现象学 环境共同体 伯林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象学阐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誉 戴子涵 尚俊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作为教育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评估者,教师的理解与体验具有关键影响。通过现象学方法深入探究53名一线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体验与认知,发现教师对GAI的使用动机受到社会文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作为教育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评估者,教师的理解与体验具有关键影响。通过现象学方法深入探究53名一线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体验与认知,发现教师对GAI的使用动机受到社会文化及人际互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主体性在与GAI互动中被重塑;使用体验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要警惕外包专业责任的风险;核心期望在于精准辅助教学。结果启示我们,教师需要在人机关系中发挥主体性,专业权威群体需要作为“桥梁者”帮助教师对新技术“祛魅”,并采取辐射式策略推进教师使用GAI;技术发展层面应形成双向循环和交互的技术开发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师主体性 现象学分析 教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阈下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逻辑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林猛 朱珂 荆晓芮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更是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及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石。从教育现象学视阈审视,当前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过度倚重技术应用、本质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等倾向,导致师范生数字素养教... 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更是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及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石。从教育现象学视阈审视,当前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过度倚重技术应用、本质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等倾向,导致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技术赋能异化引发主体化建构危机;其次,“教学语言”向“学习语言”转向导致资格化困境加剧;最后,从“负责”向“问责”转变致使社会化伦理风险增加。为应对这些挑战,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路应紧密围绕主体化、资格化和社会化三大核心目标展开:一是促进行动与反思的统一,唤醒师范生应然数字化意识;二是深化情境实践体验,推动师范生数字化教学智慧生成;三是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促进师范生数字化伦理养成。这些举措凸显了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为培育具备责任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教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教育 教育数字化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身体作为情境化理解的具身形式——论海德格尔现象学和当代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具身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环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159,共11页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身体隐匿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备受诟病,但《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却经由德雷福斯等学者的阐释,启发了20世纪人工智能具身研究的发展。这表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暗含了某种不明显的身体观。德雷福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身体隐匿问题在西方学界一直备受诟病,但《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却经由德雷福斯等学者的阐释,启发了20世纪人工智能具身研究的发展。这表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暗含了某种不明显的身体观。德雷福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解”解读为前反思的具身意向性,后者是支配人类具身实践的情境化理解,无法被还原为抽象统一的逻辑符号和人工计算机语言,基于此,德雷福斯批驳了人工智能表征主义思想。本文尝试立足于德雷福斯的工作,重构海德格尔的身体阐释:现象学身体不是自然主义视角下物理生物系统的躯体,而是一种前反思性的情境化理解的具身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身体 存在理解 情境化 框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凿户牖为室:体育空间身体现象学的文化反思与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胜 朱真滢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在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背景下,城市体育空间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空间营建形式的单一化、功能与市民运动需求不匹配、与市民日常生活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源于在设计、规划与营建前对于体育空间本然的属性理解的不足。基于此,研... 在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背景下,城市体育空间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空间营建形式的单一化、功能与市民运动需求不匹配、与市民日常生活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源于在设计、规划与营建前对于体育空间本然的属性理解的不足。基于此,研究采用身体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对体育空间的本质属性展开了深入的概念反思。研究指出,体育空间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器材和场地的物质形态或抽象的设计符号,而应被视为“人-物-符号”相互嵌入的运动体验的身体场。基于身体场构建的体育空间能够展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可以真正满足运动者对多样化、灵活性、生活化的运动体验的需求,实现“身体-家-城市”的多向互动与协同发展。基于此,提出了未来体育空间建设的原则与建议:以人的身体知觉为尺度,以人的日常生活感知为前提,以在地化的空间句法和顺应城市肌理的建设原则。这些原则能够积极回应“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空间 身体现象学 场所精神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体技术”到“技术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元宇宙学习空间的建构转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田琳子 张亮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元宇宙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促使教育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构更理性、更人性的元宇宙学习空间。在人类学视角下,身体技术是生活世界的身体技术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规训与利用;在现象学视...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元宇宙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促使教育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构更理性、更人性的元宇宙学习空间。在人类学视角下,身体技术是生活世界的身体技术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规训与利用;在现象学视域下,技术身体是虚拟世界的技术具身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彼此拓展与共生。在教育元宇宙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逐渐从传统相互规训的“身体技术”形态演变为协同共生的“技术身体”范式。在唐·伊德的“三个身体”(即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理论观照下,元宇宙学习空间在身体与技术的双向共生关系中呈现出以技术为中介的“身体—技术—空间”生成逻辑,进而划分出真实世界、镜像世界和理念世界“三重空间”。技术身体观照下元宇宙学习空间的建构应基于学习者肉身在场的物理感知域,促进多元感知的具身学习;重塑基于文化身体的社会文化域,加强共同体间的学习交互;生成基于技术身体的人机协同域,形成身体和技术的经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技术 技术身体 元宇宙 技术现象学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再诠释
17
作者 李林峰 刘启明 饶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鉴于当前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对农村集体经济本质缺乏共识,本研究采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别是一般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等技术,系统地审视了“农村集体经济应该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全面梳理当前对农村集体经济... 鉴于当前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对农村集体经济本质缺乏共识,本研究采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别是一般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等技术,系统地审视了“农村集体经济应该是什么”这一核心议题。通过全面梳理当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维认知,从而为其本质探索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角。在搁置既有认识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识别出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共相,这一发现为理解其本质提供了关键线索。进一步从源初意向性与结构性剖析农村集体经济,揭示其本质在于注重公正,并凸显了其深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这种本体论式反思既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科学性及其生命力,更展示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独有的文化烙印。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或为理解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现象学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抑或“方法”——现象学在体育学研究中的经验实践与应用反思
18
作者 张越 曹际玮 杨海晨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8-604,共7页
文献梳理发现,体育学研究中的大多数现象学工作忽视了现象学方法的存在,这不仅体现在既往涉及现象学理论的研究惯用体育案例再现现象学模型,善用体育经验演绎现象学法则,也能从经验操作层面——民族志方法的主观维度与解释性分析的主题... 文献梳理发现,体育学研究中的大多数现象学工作忽视了现象学方法的存在,这不仅体现在既往涉及现象学理论的研究惯用体育案例再现现象学模型,善用体育经验演绎现象学法则,也能从经验操作层面——民族志方法的主观维度与解释性分析的主题生成中窥见一二。基于此,研究围绕现象学光谱“更解释学”与“更现象学”的比较视域展开分析,认为阿米德·吉奥尔吉的描述现象学路径能在理论与方法两相统一的基础上,设法探明体育经验的本质结构,进而避免现象学仅为体育学研究的一种解释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体育学 实践现象学 解释现象学 描述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心哲学何以是教育学的“第一哲学”?——基于现象学的视角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勇 段青如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童心哲学是真正“回到儿童本身”的新哲学。唯有将童心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第一哲学,教育学才会找寻到教育的终极真理、精神家园、光明大道。童心哲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领先性。童心哲学在教育学大厦里具有学科地位的优先性、普遍性和... 童心哲学是真正“回到儿童本身”的新哲学。唯有将童心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第一哲学,教育学才会找寻到教育的终极真理、精神家园、光明大道。童心哲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领先性。童心哲学在教育学大厦里具有学科地位的优先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其二,开端性。回到教育学的开端既要追溯教育学的历史源头,又要回到教育对象——儿童的源初性。其三,基础性。它包含着一系列关键之问,如:儿童是谁?童年的意义在哪里?如何发现儿童?等等。这些基础性问题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童心哲学“系”或童心哲学“树”,牵一发而动全身。科学的童心哲学的形成离不开充盈着人文底蕴,注重自在、丰富、非理性精神的教育环境。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涵养“先验”的自在心灵,丰富“经验”的文化心灵,唤醒“超验”的非理性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心哲学 第一哲学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舍勒现象学伦理学视角下基于情感体验的价值观教育
20
作者 周立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24,共6页
当前的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偏重个体对价值观的理性认知的现实情形,这忽视了个体对价值观的认同内化是以情感为支撑的。情感主义取向的价值观教育看到了情感在个体认同内化价值观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囿于个人主义的取向,没能正确把握价值观... 当前的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偏重个体对价值观的理性认知的现实情形,这忽视了个体对价值观的认同内化是以情感为支撑的。情感主义取向的价值观教育看到了情感在个体认同内化价值观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囿于个人主义的取向,没能正确把握价值观本质上的“他者性”与公共性。德国哲学家舍勒的现象学伦理学指出情感体验在价值观产生中具有原初地位。其现象学伦理学认为,人是在意向性的情感感受活动中基于情感体验,以偏好形成价值观,并以偏好不断追求更高价值,从而自我建构起具有内在结构性的价值秩序。在舍勒现象学伦理学的启示下,我们要将学生对价值的意向性情感感受活动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并明确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以具备行动品格的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在整全性的生命体验中自我建构、健全人格。价值观教育应遵循价值秩序的内在结构,由近及远、拾级而上地开展,并基于共同情感追求价值共识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 现象学 现象学伦理学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