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 被引量:9
1
作者 周洪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8,共6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利益与目标变化和国内国际形势,立足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制定的重大决...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利益与目标变化和国内国际形势,立足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制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其颁布实施体现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奋斗的历史主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纲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实施落实的组织保障等,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以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国际影响力:教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之要素
2
作者 眭依凡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这是未来10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宏图,是引领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意义重大。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抢占国际竞... 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这是未来10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宏图,是引领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意义重大。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抢占国际竞争主动权的不二选择,同时也是衡量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不可或缺之要素。国际影响力是通过国际政治话语权和科技竞争力得以体现的,世界举凡国际话语权及科技竞争力强亦即国际影响力大的国度,无不是教育强国尤其是高等教育强国,国力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因此,提升国际影响力是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是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的需要,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之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国际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价约束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应对 被引量:8
3
作者 何邕健 路立 +1 位作者 李津莉 张晶 《规划师》 2007年第1期18-20,共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对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编制程序上,规划编制单位应从规划伊始便对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的自我评价;在编制方法上,应以环境约束为基本出发点,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对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编制程序上,规划编制单位应从规划伊始便对方案进行环境影响的自我评价;在编制方法上,应以环境约束为基本出发点,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以环境法规作为规划成果的基本评价标准;在编制内容上,应加强对规划实施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深化环境影响程度对城市规划区的空间利用引导,构建可持续的资源利用设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考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炳林 刘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1,共10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团结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团结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同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坚守人民立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历史中,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等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立场 中共党史 群众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国情下党领导立法的若干基本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7,共11页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立法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涵。为此,需要对中国国情下党领导立法的若干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深化和实践总结,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对立法的领导,推进依法治...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立法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涵。为此,需要对中国国情下党领导立法的若干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深化和实践总结,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对立法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文章立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立法的原则、特点和途径,构建和增进党与人民代表大会间的和谐关系,完善党对立法的领导等方面作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立法 人民当家作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哲学思想辨惑
6
作者 刘生良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0,共6页
《庄子》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和人生中不利的一面,大致... 《庄子》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和人生中不利的一面,大致属于弱势群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儒道两家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唯物 积极 平民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着力点
7
作者 施秀莉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111,共3页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当前,党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危害党群关系的重要问题在新时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改善党群关系,一要站稳人民立场,二要发...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当前,党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危害党群关系的重要问题在新时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改善党群关系,一要站稳人民立场,二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要提高处理党群关系的能力,四要加强党群关系制度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群关系 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三者有机统一”:迈向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政治逻辑 被引量:2
8
作者 虞崇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3,共11页
在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有三个关键词及其逻辑关系决定着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有机统一"是基本政治原则,展开后是一个由"四梁八柱"... 在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有三个关键词及其逻辑关系决定着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有机统一"是基本政治原则,展开后是一个由"四梁八柱"构成的政治逻辑链。"四梁"是指党委领导、人大决定、政府执行、政协协商。"八柱"是指人民有所呼、人大有所应、党委有所引、政协有所商、法律有所定、政府有所为、两院有所司、监委有所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必须是坚持"三者有机统一"的实践过程。坚持"三者有机统一"不仅是有效推进改革开放的制胜法宝,也是有力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制胜法宝。只要始终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就能够从根本上把准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航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者有机统一" 现代化国家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肖慧欣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2-95,共4页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党的历代领导人将人民主体思想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并贯彻落实于治国理政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人民主体思想。新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各种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党的历代领导人将人民主体思想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并贯彻落实于治国理政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人民主体思想。新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各种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领导人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人民主体思想全新的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民主体思想 历史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永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7-28,共12页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人民的根本政治理念。人民不仅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真正英雄。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中国化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为坚...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人民的根本政治理念。人民不仅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真正英雄。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中国化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为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支撑,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畅通人民力量的汇聚渠道等方面充分贯彻践行人民立场,从而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形成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实践,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经验: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始终坚持利民为本;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创新和发展人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立场 实践探索 基本经验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奋斗幸福:建国七十年的幸福观
11
作者 蔡志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50,共12页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中国就明确提出了奋斗幸福论。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什么是青年的幸福?"座谈会,初步塑造了社会主义幸福观的雏形。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是有阶级差异的,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集体劳动。劳动展开的...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中国就明确提出了奋斗幸福论。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什么是青年的幸福?"座谈会,初步塑造了社会主义幸福观的雏形。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是有阶级差异的,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集体劳动。劳动展开的形式,主要有艰苦奋斗、斗争、奉献等,它们都能够带来幸福。1963-1964年,《南方日报》开展了"怎样生活才是幸福"的大讨论,幸福与享受的关系、劳动幸福论、幸福感觉论以及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的关系等问题得到了深入阐释。这一大讨论得出结论:无产阶级既是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论者,又是集体幸福第一论者;无产阶级既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统一论者,又是精神生活第一论者。人生的最大幸福就在于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劳动、斗争。这样的幸福观在20世纪80年代继续得到了贯彻、延续和强调。20世纪末21世纪初,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热播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又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新世纪的幸福观,从中仍可窥见建国初期幸福观的痕迹,主要体现为劳动是幸福的基础,并突出了精神幸福的重要性。2018年新春,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幸福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奋斗 精神生活 阶级立场 建国七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