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碳酸盐岩酸化数值模拟
1
作者 杨俊超 程远方 +4 位作者 韩忠英 韩松财 闫传梁 赵珠宇 孙波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7,共9页
针对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蚓孔扩展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双尺度连续模型和裂缝离散处理方法,建立了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耦合多矿物成分酸化的MFCAC数学模型,分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储层蚓孔扩展机理和酸蚀特征,研究了CaMg(CO_... 针对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蚓孔扩展机理不清的问题,基于双尺度连续模型和裂缝离散处理方法,建立了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耦合多矿物成分酸化的MFCAC数学模型,分析了考虑温度效应的裂缝型储层蚓孔扩展机理和酸蚀特征,研究了CaMg(CO_(3))2与CaCO_(3)初始含量比、酸液温度和反应放热对蚓孔扩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蚓孔扩展方向主要受周围距离较近的裂缝控制域主导;温度效应导致酸岩反应速率增加,H+有效传质距离缩短,导致主蚓孔沟通的天然裂缝数量减少;反应放热导致的H+扩散速率增加使酸液更容易向各方向孔隙扩散,蚓孔形态更复杂;酸液突破体积比随CaMg(CO_(3))_(2)初始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CaMg(CO_(3))_(2)与CaCO_(3)初始含量比为1.5时,对应的酸液突破体积比最小;酸液突破体积比随酸液温度的增加而变大;与不考虑反应放热相比,考虑反应放热的酸液突破体积比更小。该研究为深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施工中动态蚓孔扩展的精准调控及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孔扩展 含量比 酸液突破体积比 酸液温度 反应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下的复杂裂隙岩体示踪传质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宁佳祺 冯子军 高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04-2913,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地热储层中采灌井间的连通性及水力联系,使用COMSOL Multiphysic构造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深部裂隙岩体渗流及示踪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中与主流线方向呈不同倾角的裂隙组的开度、岩体基质的扩散系数和渗... 为了深入研究地热储层中采灌井间的连通性及水力联系,使用COMSOL Multiphysic构造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深部裂隙岩体渗流及示踪运移进行模拟。分析了裂隙岩体中与主流线方向呈不同倾角的裂隙组的开度、岩体基质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对示踪剂突破曲线(breakthrough curve, BTC)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内水的对流是影响浓度运移的主要因素;随着裂隙开度增大,示踪剂运移的速率和峰值浓度增大,且示踪剂运移受裂隙开度的影响程度随裂隙组倾角增大而呈减小趋势;岩体基质扩散系数和渗透率对示踪剂的浓度时空分布影响显著;随着基质扩散系数增大,示踪剂迁移的延迟效应提高;随着基质渗透率增大,储层的压力和浓度分布各向异性降低,出口边界处的浓度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 示踪运移 对流扩散 突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实高庙子膨润土三维孔隙结构建模和气体突破数值模拟
3
作者 李松 张翔 赵彦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386-10396,共11页
在高放废物长期的深埋过程中,处置库内产生的气体在缓冲区膨润土材料中的流动会影响到处置库的长期安全稳定,气体的运移与突破模式是关键。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选取干密度为1.7 g/cm^(3)的压实饱和高庙子膨润土试样进行孔隙结构分析和... 在高放废物长期的深埋过程中,处置库内产生的气体在缓冲区膨润土材料中的流动会影响到处置库的长期安全稳定,气体的运移与突破模式是关键。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选取干密度为1.7 g/cm^(3)的压实饱和高庙子膨润土试样进行孔隙结构分析和气体突破数值模拟。基于压汞法获得的孔隙特征参数,通过高斯随机场二相化理论、叠加理论和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生成并验证了三维孔隙结构模型,然后进行了气体运移和突破过程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包括突破路径长度、迂曲度和突破孔喉尺寸等参数。利用Young-Laplace方程计算了气体突破压力。结果表明:膨润土模型渗流路径迂曲度范围为1.98~3.72,孔隙网络形态复杂,气体运移路径存在多条且呈迂回曲折状态。突破孔喉尺寸在0.024~0.04μm范围,计算得到气体突破压力在7.20~12.00 MPa,与文献中的试验值接近,进一步验证了毛细管效应主导的气-液两相流是压实饱和高庙子膨润土中气体运移的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处置 高压实膨润土 三维孔隙结构建模 数学形态学 气体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土壤孔隙演化及其对溶质穿透特征的影响机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段正宇 朱成立 +3 位作者 车子刚 嵇洪波 王策 陈晓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2-326,共15页
为揭示秸秆粉碎还田后,不同腐解进程下土壤孔隙演化及其对水分和溶质穿透特征的影响机理,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5、10、15 t/hm^(2))和还田时间(0、30、60 d)处理,采用CT断层扫描技术,视觉量化了土壤孔隙结构特征演变,并基于溶质穿透试... 为揭示秸秆粉碎还田后,不同腐解进程下土壤孔隙演化及其对水分和溶质穿透特征的影响机理,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5、10、15 t/hm^(2))和还田时间(0、30、60 d)处理,采用CT断层扫描技术,视觉量化了土壤孔隙结构特征演变,并基于溶质穿透试验,分析了水分-溶质迁移优先流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引起土壤孔隙/喉道特征变化,抑制水分-溶质迁移过程,田间持水率和土壤含水率上升,溶质穿透变慢,优先流现象减少,土壤水肥有效持留;随秸秆腐解至60 d,孔隙/喉道特征改变,优先流开始发育,但土壤水肥持留能力增强。秸秆还田5、10、15 t/hm^(2)初期,和CK组相比大孔隙体积占比分别减少7%、14%、50%,连通孔隙减少11%、39%、66%,表层含水率增加1%、3%、6%。腐解60 d后,和0 d相比大孔隙体积占比分别增加331%、200%、357%,连通孔隙增加33%、84%、195%,表层含水率增加6%、5%、5%,完全穿透试样所需溶质减少55%、76%、67%。基于Green-Ampt模型和指数衰减模型估算了不同秸秆初始投入量在不同腐解时间下的导水特征,发现饱和导水率在秸秆还田后减小,且随秸秆腐解增大。研究可为控制大孔隙流和无效灌溉提供依据,进一步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腐解 孔隙结构 三维特征 大孔隙优先流 计算机断层扫描 穿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层全孔隙结构测定方法 被引量:15
5
作者 承秋泉 陈红宇 +2 位作者 范明 王强 陈伟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前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有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但压汞法测不到岩石中最小的孔隙,气体吸附法测不到岩石中较大的孔隙,测定结果均不能得到完整的岩石全孔隙结构。将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2种测定结果换算相衔接可得到完整的盖层全... 目前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有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但压汞法测不到岩石中最小的孔隙,气体吸附法测不到岩石中较大的孔隙,测定结果均不能得到完整的岩石全孔隙结构。将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2种测定结果换算相衔接可得到完整的盖层全孔隙结构孔径分布图及其毛细管压力曲线,结合全驱岩样饱和水模拟实验即可直接测定岩样突破压力。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灰岩、白云岩、粉砂质泥岩等的突破饱和度在19%~37%之间,平均26%,而细砂岩、粉砂岩、含砾泥质砂岩等的突破饱和度在41%~49%,平均44%。根据岩样的岩性,结合其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孔径分布图选择合适的饱和度值,该饱和度值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可以近似地看作该岩样在地层条件下的突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压力 毛细管压力曲线 孔径分布 压汞法 气体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重变化对土壤溶质运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吕殿青 王宏 +1 位作者 潘云 王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以湖南红壤和陕西塿土为试验土样,测定了不同容重条件下的Cl-的穿透曲线,并应用对流弥散溶质迁移模型和CXTFIT软件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平均孔隙流速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结果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Cl-的运移穿透转折点和平均穿透点... 以湖南红壤和陕西塿土为试验土样,测定了不同容重条件下的Cl-的穿透曲线,并应用对流弥散溶质迁移模型和CXTFIT软件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平均孔隙流速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结果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Cl-的运移穿透转折点和平均穿透点的时间越长,平均孔隙流速呈幂函数递减,而水动力弥散系数以幂函数递增.容重变化对红壤中溶质运移的影响明显大于塿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变化 穿透曲线 对流弥散 平均孔隙流速 水动力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结构和水动力对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和沉积特性的耦合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鹏远 白冰 蒋思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7-1316,共10页
为了研究孔隙结构和水动力对悬浮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沉积和迁移特性的影响,对天然硅粉(悬浮颗粒)和荧光素钠(示踪剂)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迁移特性进行土柱试验,分别得到了5种不同渗流速度(0.033、0.066、0.132、0.199、0.265 cm/s... 为了研究孔隙结构和水动力对悬浮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沉积和迁移特性的影响,对天然硅粉(悬浮颗粒)和荧光素钠(示踪剂)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迁移特性进行土柱试验,分别得到了5种不同渗流速度(0.033、0.066、0.132、0.199、0.265 cm/s)、两种不同多孔介质(石英砂和玻璃球)的悬浮颗粒和示踪剂全组合下的20条穿透曲线。根据试验结果,研究孔隙结构、渗流速度对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和沉积过程中水动力作用机制、弥散效应、加速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悬浮颗粒的穿透曲线可以用一阶沉积动力学对流弥散方程的解析解来描述。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水动力学作用对颗粒出流浓度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孔隙结构的影响则相对减弱。同时,存在一个临界渗流速度值。当渗流速度超出该值时,悬浮颗粒迁移要快于示踪剂,而且临界渗流速度对于玻璃球和石英砂两种多孔介质是不同的;其次,在两种介质中,随渗流速度增大,弥散度增加,回收率和回收悬浮颗粒粒径增大,沉积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此外,在孔隙比相近的情况下,悬浮颗粒在玻璃球介质中的回收率要大于其在石英砂中的。可见,孔隙结构和渗流速度是影响饱和多孔介质中颗粒输运的重要因素,渗流速度越大,孔隙结构的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多孔介质 悬浮颗粒 孔隙结构 穿透曲线 土柱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酸蚀蚓孔扩展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姚奕明 李双明 +1 位作者 蔡鑫 杜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3-37,共5页
酸蚀蚓孔发育扩展规律除了与注入条件、酸液类型、温度和岩石类型有关外,还与孔隙度大小和孔隙空间分布规律有关。本文研究了普光气田岩心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采用CT扫描岩心得到孔隙度的三维分布,分析孔隙空间分布规律... 酸蚀蚓孔发育扩展规律除了与注入条件、酸液类型、温度和岩石类型有关外,还与孔隙度大小和孔隙空间分布规律有关。本文研究了普光气田岩心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采用CT扫描岩心得到孔隙度的三维分布,分析孔隙空间分布规律,然后进行岩心酸化流动实验,得到蚓孔突破岩心需要的酸液孔隙体积倍数,实验完毕后再用CT扫描蚓孔形状。通过对比实验前的孔隙度分布和酸化后的蚓孔形状、分析岩心孔隙度和蚓孔突破岩心需要的酸液孔隙体积倍数间的关系,得到孔隙空间分布规律对蚓孔发育扩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蚓孔趋于沿大孔道分布的地方扩展,蚓孔突破岩心需要的酸液孔隙体积倍数随孔隙度增加而降低,对于普光气田I和II类岩心,突破孔隙体积倍数高的约4,低的约0.4,大多在1左右,较致密的III类岩心在实验压差下没形成蚓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孔 非均质 孔隙空间分布 孔隙体积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突破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志斌 郑延欣 +2 位作者 李明远 林梅钦 吴肇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8-612,共5页
交联聚合物溶液(LPS)是由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稀酰胺和交联剂柠檬酸铝形成的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在水中的分散体系。采用毛玻璃模型驱油实验和核孔膜过滤实验研究了LPS的突破性能以及再封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LPS在多孔介质吸附滞留封... 交联聚合物溶液(LPS)是由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稀酰胺和交联剂柠檬酸铝形成的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在水中的分散体系。采用毛玻璃模型驱油实验和核孔膜过滤实验研究了LPS的突破性能以及再封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LPS在多孔介质吸附滞留封堵后可以产生突破,突破后还具有再次封堵特性,能够起到更好的深部调剖效果;LPS封堵后突破压力与封堵强度有关,在缓慢升压的情况下,LPC不断的滞留、聚集,形成‘滤饼’,封堵强度越来越大,需要很高的压力才能够使封堵的LPC克服LPC与多孔介质的吸附力以及LPC分子间力产生突破,在封堵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冲击力才能使封堵的LPC发生突破;形成LPS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高或者封堵的多孔介质孔径越小则其突破压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突破性能 突破压力 核微孔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处理用活性炭选炭方法的评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靳文广 王罗春 +1 位作者 朱海亮 丁桓如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17,共5页
评述了目前几种天然水处理用活性炭的选择方法:活性炭检验法、微型柱快速穿透(MCRB)法、丹宁酸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测定法、测定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与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关系法。通过剖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寻找准确、高效和方便的活性炭... 评述了目前几种天然水处理用活性炭的选择方法:活性炭检验法、微型柱快速穿透(MCRB)法、丹宁酸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测定法、测定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与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关系法。通过剖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寻找准确、高效和方便的活性炭选择方法,以适应水处理行业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筛选 微型柱快速穿透 焦糖脱色率 丹宁酸值 孔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的原生煤与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品坤 程远平 +1 位作者 卢守青 张然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7,共5页
以大宁煤矿3#煤层的原生煤和构造煤为研究对象,以压汞实验结构为基础并结合分形维数理论,对原生煤和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构造煤的进汞总量是原生煤的3倍左右;原生煤无滞后回线,孔隙形态主要以管状或者平板型... 以大宁煤矿3#煤层的原生煤和构造煤为研究对象,以压汞实验结构为基础并结合分形维数理论,对原生煤和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构造煤的进汞总量是原生煤的3倍左右;原生煤无滞后回线,孔隙形态主要以管状或者平板型孔为主;构造煤有明显滞后回线,孔隙形态以"墨水瓶"似的孔为主;原生煤只有一个突破压力,构造煤却有两个;原生煤分形维数特征关系曲线存在着一个突变点,而构造煤则存在两个突变点。综上可知,构造煤内孔隙结构更复杂、连通性更差,瓦斯更难运移,并且更容易遭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煤 构造煤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突破压力 突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后期储层孔喉半径变化规律研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家良 熊英 +1 位作者 丁长新 王其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123-126,142+149,共4页
不同沉积相带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吸水规律不同,水驱油藏随着注水对储层不断的冲刷改造,储层物性好的沉积相带受注入水改造作用更加明显,导致注水井层间差异逐渐加大。针对开发后期日益加剧的层间矛盾,封堵大孔道强吸水层,启动弱、未动用... 不同沉积相带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吸水规律不同,水驱油藏随着注水对储层不断的冲刷改造,储层物性好的沉积相带受注入水改造作用更加明显,导致注水井层间差异逐渐加大。针对开发后期日益加剧的层间矛盾,封堵大孔道强吸水层,启动弱、未动用层,成为开发后期提高注水波及体积,实现层间产量接替的必然选择。由于对强吸水层的大孔道缺乏定量认识,影响了调驱的效果。文中通过油藏渗流规律研究,提出利用注采井组之间的调配见效时间来计算开发后期强吸水储层的孔喉半径,并提供了高渗透条带突进流量的计算方法,对封堵强吸水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差异 高渗透条带 孔喉半径 注水冲刷 突进流量 调剖堵水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三氯甲烷在三种活性炭固定床层上的吸附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启斌 黄思思 肖利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8-132,共5页
为了研究三氯甲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性能,采用固定床吸附法测定了三氯甲烷在3种商用活性炭床层上的吸附透过曲线,并对这3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操作条件和活性炭孔结构对活性炭床层吸附三氯甲烷性能的影响.实验... 为了研究三氯甲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性能,采用固定床吸附法测定了三氯甲烷在3种商用活性炭床层上的吸附透过曲线,并对这3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操作条件和活性炭孔结构对活性炭床层吸附三氯甲烷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三氯甲烷入口浓度的降低、活性炭床层填充高度的增加以及吸附床层温度的降低,三氯甲烷在活性炭吸附床上的吸附透过时间延长;3种商用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大小顺序为:SY-9>天达>SY-16;在三氯甲烷入口质量浓度为9.497g/m3、吸附温度为298.15K、吸附柱长为2.4cm、混合气体线性流速为15.28m/min时,SY-9和天达活性炭对三氯甲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SY-16活性炭的1.80和1.43倍,与3种活性炭的微孔比表面积比值接近,表明三氯甲烷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主要发生在活性炭微孔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甲烷 活性炭 吸附透过曲线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体的分形及其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树 孙秀泉 程定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09-212,共4页
评述了近年来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研究油田砂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水驱油采收率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多孔介质体 孔隙结构 石油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液滤失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琼 段国彬 《钻采工艺》 CAS 2002年第5期74-76,共3页
评价液体在储层中的滤失特性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单一的滤失系数和初滤失量来表达 ,这对压裂液适用 ,但对于复杂的酸液滤失就太片面和不完善 ,为此 ,文中提出了酸蚀孔洞的突破时间、突破时注入的孔隙体积倍数及动态滤失系数的三项重要参... 评价液体在储层中的滤失特性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单一的滤失系数和初滤失量来表达 ,这对压裂液适用 ,但对于复杂的酸液滤失就太片面和不完善 ,为此 ,文中提出了酸蚀孔洞的突破时间、突破时注入的孔隙体积倍数及动态滤失系数的三项重要参数用来综合评价酸液滤失过程 ,使得酸液滤失实验方法更科学、更全面、更能代表酸液在储层中的滤失特征 ,更能综合评价降滤失剂及降滤失工艺 ,对现场工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液滤失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三次采油 酸化压裂 突破时间 孔隙体积倍数 动态滤失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条件下粗糙裂隙溶蚀过程的可视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子翼 胡冉 +1 位作者 廖震 陈益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岩体裂隙的溶蚀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过程和工程实践,重力对溶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可视化观测技术是研究粗糙裂隙溶蚀机理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的可视化技术存在裂隙粗糙壁面难以复制、溶蚀过程难以实时观测等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的粗糙裂... 岩体裂隙的溶蚀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过程和工程实践,重力对溶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可视化观测技术是研究粗糙裂隙溶蚀机理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的可视化技术存在裂隙粗糙壁面难以复制、溶蚀过程难以实时观测等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的粗糙裂隙溶蚀过程可视化试验平台,开展了垂直裂隙和水平裂隙在4种流量条件(0.05,0.1,0.3,1 mL/min)下的溶蚀可视化实验,研究了重力效应对溶蚀模式和溶蚀形态的影响,采用分形维数量化了不同溶蚀模式的形态学特征,最终确定了不同佩克莱数(Pe)条件下的突破时注液量。试验结果表明:在Pe≤62.1范围内,重力效应对溶蚀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垂直裂隙中的溶蚀发育为浮力主导模式和通道模式,重力效应将诱发单一、集中的溶蚀通道;而水平裂隙则统一发育为开度演变均匀、宽度较大的通道,即经典的虫洞溶蚀模式;在Pe数较大时(Pe=207.0)时,垂直裂隙和水平裂隙中的溶蚀均发育为均匀溶蚀。试验结果还证实了垂直裂隙更易发育为贯通的溶蚀通道,从而加速溶蚀突破;Pe=20.7时为最优注入条件,垂直裂隙的突破时注液量最小。在此条件下,垂直裂隙的突破时注液量仅为水平裂隙的1/4。建议重点关注重力效应对溶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对CO_(2)地质封存等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隙 重力效应 溶蚀形态 溶蚀模式 溶蚀通道 突破时注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低渗砂岩突破压力试验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砂岩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鹏举 于青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82,101,共7页
突破压力是气藏开采和盖层评估中的重要参数。文章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低渗砂岩岩心3块,对每块岩心进行6个不同含水率下的突破压力试验。通过XRD、XRF分析方法对砂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测试;利用氦气双室法与压汞试验对... 突破压力是气藏开采和盖层评估中的重要参数。文章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低渗砂岩岩心3块,对每块岩心进行6个不同含水率下的突破压力试验。通过XRD、XRF分析方法对砂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测试;利用氦气双室法与压汞试验对砂岩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CH4气体模拟渗流试验对砂岩的绝对渗透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低渗砂岩孔隙度在9.02%~10.96%之间,平均孔隙半径在0.1082~0.3709μm之间,绝对渗透率在0.008~0.012 m D之间,干岩石突破压力值在0.05~0.19 MPa之间,饱和岩石突破压力值在1.51~2.73 MPa之间。黏土矿物遇水膨胀对孔隙结构不会造成显著性改变,因此对突破压力没有明显影响。影响突破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孔隙结构和含水率。试验结果表明突破压力与岩石孔隙大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平均孔径和中值半径的增大,突破压力随之降低。本研究得到了突破压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突破压力随含水率增加呈指数函数形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压力 孔隙结构 含水率 低渗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唐恩高 张贤松 +1 位作者 杨俊茹 孙福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82,89,共4页
不可及孔隙体积对开发井的见聚时间和注聚动态监测有直接影响,其随着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而且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影响较为敏感。现有的ECLIPSE,CMG和VIP 3种商业化软件对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处理方法各异,而且均未从定义出... 不可及孔隙体积对开发井的见聚时间和注聚动态监测有直接影响,其随着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而且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影响较为敏感。现有的ECLIPSE,CMG和VIP 3种商业化软件对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处理方法各异,而且均未从定义出发,致使计算结果出现差异。为此,从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定义出发,分析了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突破时间和采收率的影响,以及3种商业化软件中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不可及孔隙体积将会导致见聚时间提前,随着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增加,见聚时间将会大幅度提前,与常规数值模拟结果相差较大。若不可及孔隙体积系数选取不当,将会对数值模拟结果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后续作业的决策。因此,在现场预测中必须考虑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影响,应该在多孔介质中的聚合物溶液流动数学模型中用有效聚合物孔隙度替换总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不可及孔隙体积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见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deb油田Khasib油藏孔隙结构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明江 程亮 陆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伊拉克Ahdeb油田Khasib油藏为中东地区典型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高孔、低渗、纵向非均质性极强等特征。为快速厘定因储层孔隙结构“多模态”造成水平井网注采过程中含水上升快、水窜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 伊拉克Ahdeb油田Khasib油藏为中东地区典型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高孔、低渗、纵向非均质性极强等特征。为快速厘定因储层孔隙结构“多模态”造成水平井网注采过程中含水上升快、水窜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毛管压力曲线定量分析为手段,以岩相和岩石物理特征为依据将储层划分为24种岩石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取各岩石类型有效喉道半径,并通过测井曲线对比刻画出岩石类型的空间展布,从而实现有效喉道半径的空间展布刻画。研究表明:①Khasib油藏有效喉道半径纵向差异达数十倍,向下呈明显降低趋势;平面上沿构造长轴由东向西降低,垂直构造长轴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②Khasib2-1-2 L小层为一套平均厚度0.8 m、以粒间孔为主的内碎屑颗粒灰岩,其平均有效喉道半径7.2μm,平均渗透率高达278.0 mD,远高于相邻小层,为典型的高渗“贼层”;③Khasib2-1-2 L小层在油田范围内分布稳定,是水流优势通道和注水突窜的主控因素;④典型产水特征曲线、生产测井和过路直井电阻率变化均验证了高渗层窜流特征。研究结果为油藏稳油控水提供了可靠措施依据,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开发调整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岩石类型 孔隙结构 高渗层 注水突窜 Ahdeb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