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idence and molecular markers of 2n pollen in Populus tomentosa Carr
1
作者 ZHANG Zheng-hai KANG Xiang-yang ZHANG Ping-dong LI Yan-hua WANG Jun(Key Laboratory for Genetics an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 and Ornamental Pla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76-176,共1页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AFLP molecular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markers of 2n pollen (unreduced pollen) in Populus tomentosa Carr. The parallel and tripolar spindle at metaphas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AFLP molecular marker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related markers of 2n pollen (unreduced pollen) in Populus tomentosa Carr. The parallel and tripolar spindle at metaphase Ⅱ and the absence of cytokinesis at telophase Ⅱ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2n pollen. A group of 298 clones came from their indigenous areas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2n pollen based on the pollen size differences, within a clone and between n and 2n pollen. Pollen grains of 224 clones were collected, six of them only produced normal pollen, and the rest produced 2n pollen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0.6% -21.9%). Clones producing six normal and 22 2n pollen were selected for AFLP analysis. Following an initial screening with 55 primer combinations, the E50-M38 (CAT/ACT) primer was identified, which generated a PCR fragment (246 bp) from the normal clones, but not from the 2n pollen producers. In addition, the E31-M50 (AAA/CAT) amplified DNA fragment (204 bp) that was present in 2n pollen producers, and absent in normal clones. Two polymorphic bands were found and they were distinguished between normal and 2n pollen clones. They are very useful as AFLP markers for molecular-assisted selection in triploid breeding of 2n gametes in P.toment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populus tomentosa Carr. MEIOSIS 2n POLLEN INCIDENCE TRIPLOID bree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介质及其压力对表层压缩毛白杨木材颜色的影响
2
作者 黄荣凤 何啸宇 +4 位作者 王艳伟 孙龙祥 黎静 侯晓鹏 陈章景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共12页
采用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木材压缩变形永久固定(定型)过程中热处理介质组成及其压力对木材颜色的影响,为处理过程中木材颜色变化控制提供依据。以蒸汽、空气、氮气,以及蒸汽与空气、蒸汽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为热处理介质,在气体压力分别为... 采用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木材压缩变形永久固定(定型)过程中热处理介质组成及其压力对木材颜色的影响,为处理过程中木材颜色变化控制提供依据。以蒸汽、空气、氮气,以及蒸汽与空气、蒸汽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为热处理介质,在气体压力分别为0.1、0.3和0.5 MPa的环境中,对表层压缩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木材进行180℃、2 h的压缩变形固定处理,测定木材的颜色参数、质量损失率(mass loss,ML)和平衡含水率(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EMC)。结果表明,介质种类和压力对毛白杨木材颜色有显著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加,处理材的L^(*)降低,a^(*)值增大,颜色向红棕色转变。以空气为介质时,随着压力的增加,处理材的△L^(*)显著增大;以蒸汽为介质时,压力增大至0.5 MPa时才对处理材△L^(*)产生显著影响;以氮气为介质时,压力的增加对处理材△L^(*)无显著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材△L^(*)、△E^(*)和△H^(*)三者间,△b^(*)和△C^(*)间,以及ML和EMC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基于颜色差值的聚类分析结果,在0.5 MPa压力下蒸汽介质处理材的△L^(*)和△E^(*)最大,分别为22.71和23.09,单独聚为一类;蒸汽介质中混入1/3或1/2的空气或氮气后,处理材的△L^(*)和△E^(*)均可降低50%以上,而且在聚为三类的情况下出现在同1个集群,在聚为四类的情况下又可以分为含有空气的介质处理和蒸汽与氮气混合介质处理2个集群。调控气体压力、以及蒸汽与空气或氮气的混合比,可以减少处理木材的色差,实现木材颜色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表层压缩木材 加压热处理 热处理介质 木材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处理对毛白杨纸浆林生长及土壤水养特征影响
3
作者 王亚飞 刘洋 +4 位作者 王凯 丁晓菲 续可心 贾黎明 席本野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97,共13页
【目的】明确毛白杨纸浆材培育末期的最佳灌溉施肥策略,为不同时期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也为解决长期灌溉施氮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酸化等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沙地的三倍体毛白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广试验设计滴灌水氮耦合试验... 【目的】明确毛白杨纸浆材培育末期的最佳灌溉施肥策略,为不同时期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也为解决长期灌溉施氮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酸化等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沙地的三倍体毛白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广试验设计滴灌水氮耦合试验,设置3种灌水处理(W20、W33、W45)和4种施氮水平(N0、NL、NM、NH),研究第5个生长季内(4—10月)各水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土壤体积含水率(SVWC)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生长季末林木生长、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1)培育末期,经过4年滴灌水氮耦合培育,不同水氮条件下林木生长、林地蓄积和林地生产力无显著差异。2)滴灌水氮耦合并未改变整个生长季LAI的变化趋势,受风灾(6月1日发生)影响,LAI总体呈双峰状,分别在5月30日和7月15日前后达到峰值。3)春季(5月)W20处理主要增加根区土壤表层(0~50 cm)水分,W33和W45处理则主要增加100~180 cm深度土壤水分;夏季(7月)灌溉能够增加0~180 cm深度土壤体积含水率,且W20处理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优于W33和W45处理;秋季(10月)停灌后,在W20和W33处理下深层土壤水分得到补充,而秋季的表层土壤相比春、夏季变得更为干燥。4)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主要积累在浅土层(0~40 cm土层),浅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水氮耦合的响应弱于有效磷,其中灌溉对有效磷的积累作用大于施肥;且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W20和W33灌溉下),施氮量的增加将抑制土壤磷含量的积累。5)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林木胸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滴灌水氮耦合措施可调控土壤磷含量,进而影响林木生长。【结论】连续4年滴灌水氮耦合对毛白杨纸浆材培育末期林木生长及林地生产力无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灌水较多的水平下(W20和W33),高水平施氮(NM和NH)可能降低土壤有效磷积累,抑制林木生长。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生态安全,在相近立地条件下,短轮伐期毛白杨纸浆材培育第5年停止施肥,保持充分灌溉(土壤水势-20 kPa时灌溉),土壤水分和养分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地力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毛白杨 纸浆材培育末期 林木生长 土壤水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
4
作者 龙美玲 杜嘉华 +3 位作者 孔博 解云云 张平冬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目的】建立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为林木三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掌握雄花芽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施加4℃低温处理毛白杨雄花芽,诱导产生2... 【目的】建立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为林木三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掌握雄花芽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施加4℃低温处理毛白杨雄花芽,诱导产生2n花粉;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微管骨架动态变化,探索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的内在机制;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通过流式细胞仪和体细胞染色体计数法检测倍性,筛选获得三倍体。【结果】(1)毛白杨花粉母细胞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完成减数分裂需4~5 d,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与雄花芽外部形态和花药颜色变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2)减数分裂时期和持续处理时间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具有显著影响;处理时期与持续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无显著影响。(3)利用4℃低温对发育至减数分裂Ⅱ中期的花粉母细胞进行2 d的持续处理是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获得2n花粉的最佳处理组合,最高可获得9.51%的2n花粉。(4)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筛选获得1株三倍体。(5)4℃低温处理可干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末期辐射状微管的形成,导致四分体时期相邻子核之间的微管部分缺失。【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低温诱导获得毛白杨2n花粉,并通过低温诱导型2n花粉杂交成功筛选获得三倍体1株,验证了利用低温诱导杨树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低温胁迫 染色体加倍 2N花粉 微管 三倍体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林雄株1号’杨叶片高效再生体系优化
5
作者 李佳楠 宋宇英 张军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14,共8页
高效、稳定的杨树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对杨树遗传转化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选用白杨优良品种‘北林雄株1号’杨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索了外植体类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TDZ处理天数、叶龄、光质... 高效、稳定的杨树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对杨树遗传转化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选用白杨优良品种‘北林雄株1号’杨组培苗叶片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索了外植体类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TDZ处理天数、叶龄、光质等条件对‘北林雄株1号’杨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并对叶片不定芽再生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建立并优化了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叶片外植体材料宜选用3~4周的颜色深绿、充分展开,生长点以下第2~4片幼嫩的生根苗叶片,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0.4 mg/L 6-BA+0.05 mg/L NAA+0.01 mg/L TDZ,TDZ处理时间9~15 d,不定芽诱导率平均可达到85%左右,最高达94%。本研究优化了‘北林雄株1号’杨组培体系,对叶片不定芽的再生过程进行显微镜观察,为‘北林雄株1号’杨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北林雄株1号’杨 再生体系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阻控河岸林地氮污染
6
作者 马玉祥 安兆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3、6 t/hm^(2))对河岸林地阻控氮污染的效果。【结果】(1)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质(SOM)、有机碳(SOC)分别提高10.39%、46.15%、8.57%、38.03%和51.23%。6 t/hm^(2)生物炭添加组TN、NH_(4)^(+)-N、NO_(3)^(-)-N、SOM、SOC分别提高26.62%、92.31%、65.00%、78.05%和135.47%。(2)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脲酶(S-UE)、硝酸还原酶(S-NR)、亚硝酸还原酶(S-NIR)活性分别提高35.00%、69.41%和85.71%。6 t/hm^(2)生物炭添加组S-UE、S-NR、S-NIR活性分别提高63.33%、104.31%和77.92%。(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变形菌门、未分类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与细菌优势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OM、S-NR、S-NIR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门水平的主要因子。【结论】生物炭添加能提高毛白杨林地土壤对氮素的截留能力,并且增强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去除。在不同处理组中,6 t/hm^(2)的添加量表现出最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毛白杨 生物炭 微生物群落 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林地土壤铵态氮运移规律及对生长量的影响
7
作者 赵娟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16-19,共4页
文章基于T1:50±20 mg/kg、T2:100±20 mg/kg、T3:200±30 mg/kg、T4:300±30 mg/kg 4个铵态氮含量梯度,分析毛白杨林地20~100 cm处土壤铵态氮含量运移规律及对生长量的影响。研究发现:4个梯度的铵态氮含量均呈现随时... 文章基于T1:50±20 mg/kg、T2:100±20 mg/kg、T3:200±30 mg/kg、T4:300±30 mg/kg 4个铵态氮含量梯度,分析毛白杨林地20~100 cm处土壤铵态氮含量运移规律及对生长量的影响。研究发现:4个梯度的铵态氮含量均呈现随时间减少的趋势。在40 cm土层处,铵态氮积累量达到最大,大致为200~300 mg/kg;毛白杨胸径生长量随着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铵态氮含量为200±30 mg/kg时胸径增长量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探索毛白杨林地氮肥的合理施用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铵态氮 运移规律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雄性毛白杨组培幼化技术研究
8
作者 张劲 王永格 +6 位作者 彭玉信 李国雷 王茂良 张恒月 常笑超 郦金今 刘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5,26,共8页
【目的】毛白杨以无性繁殖为主,而无性繁殖材料往往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苗木质量,研究繁殖材料的幼化技术对于改善苗木质量,促进无性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兴区站上村的200年生雄性毛白杨为对象,取其根萌条为繁殖材料... 【目的】毛白杨以无性繁殖为主,而无性繁殖材料往往存在老化现象,严重影响苗木质量,研究繁殖材料的幼化技术对于改善苗木质量,促进无性林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大兴区站上村的200年生雄性毛白杨为对象,取其根萌条为繁殖材料,探索2种灭菌试剂处理条件下,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成活与生长的影响,同时在MS培养基中设置不同激素组合研究其增殖的最佳效果,筛选出适合其生长的最佳增殖培养基,通过继代培养研究此200年生成年雄性毛白杨的组培幼化技术。【结果】结果表明,0.1%氯化汞溶液的灭菌效果比10%次氯酸钠溶液效果好,最佳灭菌处理为0.1%氯化汞7 min,成活率为57%;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7 mg/L 6-BA+0.01 mg/L NAA,最高丛生芽分化系数为2.23,茎高生长量≥1 cm苗的数量比例为53.3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周期由63 d(1代)降至44 d(4代),继代培养增殖系数由0.93(1代)提升至4.85(4代),茎高生长量≥3 cm苗的数量比也从2.23%(1代)显著增至62.34%(4代)。【结论】此200年生毛白杨繁殖材料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现象,母株的年龄可能影响其根萌条的幼化程度,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生长势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多次继代培养有较明显的幼化作用,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幼化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成熟树木 生理衰弱 幼化 雄性毛白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制备LNG船用特种重组材料的适应性初步研究
9
作者 张方达 孙忠海 +2 位作者 杨素英 孙建斌 于文吉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8,共7页
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用特种重组材料常用于超低温储气罐与船体之间,作为承重和隔热材料,目前该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采用厚度为1.3 mm和1.8 mm的毛白杨单板为原料制备LNG船用特种重组木,并对比其微观构造、吸水率... 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用特种重组材料常用于超低温储气罐与船体之间,作为承重和隔热材料,目前该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采用厚度为1.3 mm和1.8 mm的毛白杨单板为原料制备LNG船用特种重组木,并对比其微观构造、吸水率和力学强度。结果表明,1.3 mm厚毛白杨单板制备重组木的综合性能较好,吸水率为6.6%,垂直加载抗弯性能分别为212.4 MPa和17.5 GPa,抗压强度为255.6 MPa,剪切强度为38.2 MPa,但其吸水率和剪切强度均与相关进口产品有较大差距;另外,力学强度测试过程中发现2种厚度单板制备的重组木局部被压溃,并产生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单板 LNG船 特种重组木 吸水率 力学强度 孔隙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欧 古丽米热·依力哈木 +5 位作者 祝维 王亚飞 曲冠博 李少然 贾黎明 席本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水分亏缺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的土壤水分状况,能为华北黄泛平原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维持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Ⅲ3 m×3 m、Ⅱ3 m×6 m、...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水分亏缺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水分管理下毛白杨林分的土壤水分状况,能为华北黄泛平原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维持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Ⅲ3 m×3 m、Ⅱ3 m×6 m、Ⅰ6 m×6 m)和水分管理(滴灌FI、雨养NI)下的5种(FI_(Ⅲ)、FI_(Ⅰ)、NI_(Ⅲ)、NI_(Ⅱ)、NI_(Ⅰ))毛白杨林分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生长季内(5、6、8和10月),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各处理6 m剖面内的土壤含水量(SWC),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状况及土壤干层现象。【结果】(1)各处理毛白杨林分浅土层(0~30 cm和30~100 cm)的SWC(5.62%~15.53%)显著低于深土层(100~200 cm、200~400 cm和400~600 cm)(16.50%~27.00%);林分SWC在0~240 cm垂直剖面内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并在240~260 cm(26.37%~30.56%)和360~400 cm(22.79%~33.00%)出现两个峰值,而400~600 cm变化平缓;(2)5种林分土壤均在10月最为湿润,平均SWC为20.16%~23.16%;雨养条件下,不同密度毛白杨林分在6月最干燥,平均SWC为13.11%~14.96%,滴灌减轻了30 cm以下土层SWC的季节变异程度;(3)不同水分管理下,高密度林分中深土层土壤水分状况最好(FI_(Ⅲ)和NI_(Ⅲ)深土层平均SWC分别为23.18%和21.13%),但雨季末(10月),NI_(Ⅱ)土壤水分补偿量最高,达403.12 mm。在高密度和低密度林分中滴灌显著提高了林分0~30 cm土层的SWC,且增加了深土层土壤水分补偿量(FI_(Ⅲ)较NI_(Ⅲ)和FI_(Ⅰ)较NI_(Ⅰ)的储水量变化量分别提高了84.40%和173.99%),滴灌仅显著提高了高密度林分土壤储水量(P <0.05);(4)滴灌和降雨均能缓解或消除不同密度林分在2 m深度内出现的可恢复性土壤干层现象。【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华北黄泛平原毛白杨大径材林培育过程中,以3 m×3 m密度造林且于旱季(4—6月)辅以多频率滴灌充分灌溉,促进杨树人工林在快速生长期(2~4年)的林木生长并改善其深层土壤水分状况。待林分出现密度效应及深层土壤水消耗后,可通过间伐等措施在实现土壤水分维持的同时提高杨树人工林林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水分管理 毛白杨 土壤水分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甲苯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新宇 高玉磊 +4 位作者 李世杰 杨易菲 张进 任云鹏 赵建国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优化MOF-5的合成工艺,确定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的最佳配比,并基于最佳配比通过真空浸渍和水热作用在毛白杨木材孔隙内部原位合成MOF-5,制备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并对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合机理、孔隙结构和甲苯... 优化MOF-5的合成工艺,确定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的最佳配比,并基于最佳配比通过真空浸渍和水热作用在毛白杨木材孔隙内部原位合成MOF-5,制备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并对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合机理、孔隙结构和甲苯吸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物质的量比为1∶3时,合成的MOF-5晶体粒径较小,BET比表面积为268.729 m^(2)/g,孔容为0.136 cm^(3)/g,且具备典型的MOF-5晶体X射线特征峰。在毛白杨木材孔隙内部原位合成的MOF-5的平均负载量为22.6%;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MOF-5与毛白杨木材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相结合。扫描电镜、压汞法和氮气吸/脱附测试的孔隙结构表明,MOF-5填充了毛白杨木材中的部分大孔和介孔,增加了微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常温常压下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对甲苯的最大吸附量为16.07 cm^(3)/g,展现了较好的甲苯吸/脱附性能。毛白杨木材/MOF-5复合材料在气体吸附与分离领域展现了较好的应用潜力,这为速生木材作为吸附材料的功能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木材 金属有机框架 孔径分布 甲苯吸附 功能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的转录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娴 陈思思 谢剑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02,共12页
【目的】通过生理指标和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解析杨树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探究杨树叶片在胶孢炭疽菌侵染下生理及分子响应模式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LM50为试验材料,对胶孢炭疽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多酚... 【目的】通过生理指标和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解析杨树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探究杨树叶片在胶孢炭疽菌侵染下生理及分子响应模式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LM50为试验材料,对胶孢炭疽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键基因及其表达模式。【结果】病原菌侵染叶片6 d后,丙二醛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共检测到4547个杨树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262个基因上调,2285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糖类、脂类、次生代谢产物、苯丙烷、谷胱甘肽、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及代谢等生物学通路。WRKY、ERF等转录因子家族表达量明显改变,可能在杨树响应病原菌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7个WRKY和23个ERF转录因子表达明显受到激活。MapMan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侵染导致氧化胁迫的产生,植物激素含量也增加,这些激素作为信号激活防御反应,最终诱导大量抗病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结论】27个WRKY和23个ERF转录因子可能在杨树响应病原菌胁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谷胱甘肽、苯丙烷和类黄酮次生代谢通路可能参与杨树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生物胁迫 转录组 胶孢炭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雄性毛白杨良种苗木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硕 刘勇 +4 位作者 彭玉信 郑志伟 常笑超 王文霄 杨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8,共13页
【目的】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的基本原则,毛白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平原、黄河中上游平原等地区,而这些区域普遍存在不同类型的盐碱土地。因此,研究盐碱胁迫对雄性毛白杨良种苗木的影响,可为今后盐渍土开发利用和良种苗木推广种植提供技... 【目的】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的基本原则,毛白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平原、黄河中上游平原等地区,而这些区域普遍存在不同类型的盐碱土地。因此,研究盐碱胁迫对雄性毛白杨良种苗木的影响,可为今后盐渍土开发利用和良种苗木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北林雄株1号’作为雄性毛白杨良种苗木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浇灌盐水的方式模拟盐碱环境,盐碱类型分为中性盐NaCl、中性混合盐Na_(2)SO_(4)+NaCl、碱性盐NaHCO_(3)和碱性混合盐Na_(2)CO_(3)+NaHCO_(3)。不同盐碱种类设置150和300 mmol·L^(-1)两个浓度。【结果】不同类型盐碱胁迫均会使苗木生长受到抑制,且高浓度下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中性盐胁迫对植株地上部生长影响较大,高浓度NaCl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相较对照下降了56.61%,而碱性盐胁迫对植株根系生长抑制更强;碱性盐胁迫会显著降低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而低浓度的NaCl处理可以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植株根、茎、叶中的Na^(+)含量在盐碱胁迫下显著增加,中性盐处理下植株根部控制Na^(+)的能力强于碱性盐胁迫,且植株由根系向上选择性运输营养元素的能力强于碱性盐胁迫;在高浓度下,Na_(2)SO_(4)+ NaCl处理的根向叶选择性运输K^(+)能力相较对照提升了707.20%,但随着浓度增加,植株自身离子调节能力受到抑制。【结论】综合来看,碱性盐胁迫对雄性毛白杨良种苗木生长和生理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生长 光合作用 离子平衡 雄性毛白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抚育整枝目标的毛白杨枝条冲击切割性能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坤 班以琛 +2 位作者 坝仕宏 刘洋 文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6,共9页
【目的】为了提高毛白杨枝条冲击切割效率并改善切割效果,通过研究枝条内部因素对切割性能的影响,对毛白杨枝条的冲击切割性能进行适应性分析。【方法】以我国华北地区林场广泛种植的速生林品种毛白杨的枝条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枝条... 【目的】为了提高毛白杨枝条冲击切割效率并改善切割效果,通过研究枝条内部因素对切割性能的影响,对毛白杨枝条的冲击切割性能进行适应性分析。【方法】以我国华北地区林场广泛种植的速生林品种毛白杨的枝条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枝条切割平台进行枝条切割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方法,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枝条直径、含水率和分枝角度3个内部因素对峰值切割力和断裂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1)建立了毛白杨枝条冲击切割性能的切割机理模型;(2)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枝条直径14.7 mm、含水率14.0%、分枝角度90°,该组合下的峰值切割力为370.48 N,断裂效果评分为4.6分,峰值切割力和断裂效果分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偏差均小于5%;(3)峰值切割力与枝条直径呈线性增长关系,随枝条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分枝角度的增大而小幅增大。【结论】选择树龄为7年时进行修枝作业,作业的季节选择秋冬季,可以获得较优的修枝质量,该研究可为速生林修枝装备的研发与林木抚育方式的优化结合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抚育整枝 冲击切割 毛白杨枝条 切割适应性 切割质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PSPNet网络的毛白杨根系自动分割量化系统
15
作者 张鹏翀 韩巧玲 +2 位作者 席本野 郑秋燕 赵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431,共8页
针对毛白杨微根管图像中根系颜色不均匀、形态不一致、目标背景差异小的特点,以及现有根系图像处理软件无法批量分割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毛白杨根系自动分割量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根系图像自动分割和根系特征量化两个部分... 针对毛白杨微根管图像中根系颜色不均匀、形态不一致、目标背景差异小的特点,以及现有根系图像处理软件无法批量分割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毛白杨根系自动分割量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根系图像自动分割和根系特征量化两个部分。首先,提出以EPSANet50为骨架的PSEPNet网络(pyramid scene efficient parsing network, PSEPNet)实现毛白杨根系图像的自动高精度分割;其次,使用骨架细化法提取根系中心像素轮廓;最后,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取根系数量、根系长度等多特征参数,实现对毛白杨根系特征的量化表达。结果表明:PSEPNet网络对毛白杨微根管根系图像具有良好的分割效果,其准确率为0.981 9,召回率为0.884 9,精确率为0.830 9,F1值为0.851 2,能够实现对根系数量、根系长度、根系投影面积等特征的量化,可为基于微根管技术对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根管 毛白杨根系 语义分割 特征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糠醇-环氧植物油复合改性毛白杨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
16
作者 刘美宏 闫琦铭 +2 位作者 訾龙博 雷亚芳 闫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159,共11页
【目的】采用糠醇-环氧植物油复合改性方法,改善糠醇改性降低木材韧性的问题,促进其在建筑结构领域的应用。【方法】将环氧大豆油和环氧亚麻油2种环氧植物油以不同添加量与糠醇溶液复配制备浸渍液,采用满细胞法处理毛白杨木材,获得不同... 【目的】采用糠醇-环氧植物油复合改性方法,改善糠醇改性降低木材韧性的问题,促进其在建筑结构领域的应用。【方法】将环氧大豆油和环氧亚麻油2种环氧植物油以不同添加量与糠醇溶液复配制备浸渍液,采用满细胞法处理毛白杨木材,获得不同环氧植物油添加量的糠醇-环氧植物油复合改性材。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探究糠醇、环氧植物油在木材细胞结构中的分布规律,揭示其化学反应关系。分析复合改性材的力学性能变化,优选适宜增韧剂添加量。【结果】复合改性材SEM观察并结合其增重率和密度测试结果(显著增加)证明,糠醇树脂和环氧植物油可浸渍到木材细胞结构中。FTIR分析表明,环氧植物油与糠醇发生开环反应。与糠醇改性材相比,环氧大豆油添加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改性材气干/吸水饱和的弦向和体积湿胀率降低幅度最大,分别降低36.9%、20.0%和35.9%、30.7%,且抗湿胀系数(ASE)最大;环氧亚麻油添加量为40%时,复合改性材气干/吸水饱和的弦向和体积湿胀率降低幅度最大,分别降低52.5%、65.6%和41.5%、46.0%,且ASE最大,环氧植物油加入能够显著提高糠醇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环氧大豆油和环氧亚麻油添加量为20%时,复合改性材的抗弯强度(MOR)和静态硬度提高幅度最大,与糠醇改性材相比,分别提高17.9%、25.3%和30.0%、25.1%。环氧大豆油和环氧亚麻油添加量为40%时,复合改性材的抗弯弹性模量(MOE)提高幅度最大,与糠醇改性材相比,分别提高22.7%、21.1%。与其他力学性能相比,环氧植物油对糠醇改性材的韧性提高幅度最大。环氧大豆油和环氧亚麻油添加量为40%时,复合改性材的冲击韧性分别提高88.7%、59.8%。环氧植物油添加可显著提高糠醇改性材的MOE、MOR和静态硬度,改善其韧性下降问题。【结论】环氧植物油添加量20%的复合改性材物理力学性能最优。环氧植物油与糠醇发生开环反应,其长柔性脂肪链引入糠醇树脂链中可改善糠醇改性降低木材韧性的问题,且可进一步提高其物理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木材 糠醇-环氧植物油 复合改性 增韧 物理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BT基因家族分析及氮处理时PtoBT2成员对毛白杨的影响
17
作者 李翔阳 于佳杰 +3 位作者 刘关君 常如慧 许志茹 曲春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3,29,共8页
BTs蛋白被证明是一个存在于陆地植物中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的许多生长和发育过程。为了研究BTs蛋白在杨树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毛白杨的PtoBTs基因家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toBTs基因家族共有10个成... BTs蛋白被证明是一个存在于陆地植物中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的许多生长和发育过程。为了研究BTs蛋白在杨树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毛白杨的PtoBTs基因家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toBTs基因家族共有10个成员,被分为2个亚族;表达模式分析表明,BT2基因在叶片中具有较高的mRNA丰度,而在根中的丰度较低;在叶与根中均受到硝态氮显著诱导。在低氮(0.5 mmol/L NaNO_(3))和高氮(5.0 mmol/L NaNO_(3))条件时,观察PtoBT2的过量表达株系和对照株系在形态学指标的显著差异变化。结果表明:PtoBT2过量表达会促进植株的株高、地径以及地上部、根的鲜质量。低氮条件时,PtoBT2过量表达抑制根的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氮素初级代谢 PtoB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基因741杨与新疆杨杂交创制抗虫非整倍体毛白杨新种质
18
作者 齐婉芯 陈婷婷 +1 位作者 宋佳力 安新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102,共11页
【目的】以转BtCry3A基因三倍体741杨为母本与二倍体新疆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以期快速获得非整倍体毛白杨抗虫优良新种质。【方法】采集转基因741杨雌花枝、新疆杨雄花枝进行人工授粉杂交,收集即将脱落的花序,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杂交... 【目的】以转BtCry3A基因三倍体741杨为母本与二倍体新疆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以期快速获得非整倍体毛白杨抗虫优良新种质。【方法】采集转基因741杨雌花枝、新疆杨雄花枝进行人工授粉杂交,收集即将脱落的花序,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杂交子代。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杂交子代是否含有BtCry3A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BtCry3A基因在母本与子代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以二倍体新疆杨为参照,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杂交子代的倍性;并对子代幼苗表型进行初步观测分析。【结果】(1)通过对未发育成熟种子进行胚挽救获得8个杂交子代,其中6个杂交子代后续生长状态良好,5个子代遗传了母本的BtCry3A基因。(2)RT-qPCR检测显示,BtCry3A基因在5个子代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母本,其中3#表达量为母本12倍;(3)初步判定子代1#为超四倍体,子代2#、4#、8#为非整倍体,子代3#可能为非整倍体或四倍体;(4)杂交子代表型差异大,5个杂交子代叶形、叶片大小、节间距等均不相同,其中3#和8#生长势优于亲本。【结论】通过转BtCry3A基因三倍体741杨与二倍体新疆杨杂交,快速获得了具有BtCry3A抗虫基因且发生形态变异的非整倍体毛白杨新种质,其中子代3#因抗虫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母本,且生长势优于双亲,可作为优良潜在非整倍体毛白杨新种质进行后续抗虫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抗虫 人工杂交 非整倍体 新种质创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种混交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玲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22-123,126,共3页
为寻找对白毛杨生长有利的混交模式,选择榆树、刨刺槐和紫穗槐3中树种与白毛杨进行了3 a的混交实验,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对白毛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毛杨与紫穗槐混交的模式下,白毛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达到了最大值,... 为寻找对白毛杨生长有利的混交模式,选择榆树、刨刺槐和紫穗槐3中树种与白毛杨进行了3 a的混交实验,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对白毛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毛杨与紫穗槐混交的模式下,白毛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6.67 m、14.03 cm、0.116 m^(3)/株和140.01 m^(3)/hm^(2),显著高于白毛杨与榆树、白毛杨与刺槐混交模式。因此,造林时建议选择紫穗槐作为白毛杨的混交树种。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杨树混交造林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杨 混交模式 榆树 刺槐 紫穗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PtoS1-bZIP亚家族成员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
作者 吴江婷 贾辰琳 +1 位作者 罗志斌 邓澍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2,共11页
[目的]鉴定毛白杨PtoS1-bZIP亚家族成员,解析PtoS1-bZIPs基因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等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模式。[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toS1-bZIP亚家族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该亚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特征以... [目的]鉴定毛白杨PtoS1-bZIP亚家族成员,解析PtoS1-bZIPs基因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等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模式。[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toS1-bZIP亚家族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该亚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响应模式。[结果]从毛白杨基因组中鉴定出10个S1-bZIPs基因,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均无内含子结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toS1-bZIP亚家族可分为3个分支,在毛白杨基因组内有12对共线性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PtoS1-bZIP亚家族成员的启动子中含有多个光信号、激素与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PtoS1-bZIP亚家族成员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第一和第二进化分支中的多数成员在ABA和干旱处理下表达量上调,在盐胁迫下表达量下调;第三进化分支中的成员在ABA、干旱和盐处理下均表达上调。[结论]从毛白杨中鉴定出10个PtoS1-bZIPs基因,聚类为3个进化分支,第一和第二分支中多数PtoS1-bZIPs成员的表达受干旱胁迫诱导,而受盐胁迫抑制;第三分支成员的表达受干旱和盐胁迫诱导。表明毛白杨PtoS1-bZIPs不同分支成员可能具有功能分化,在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研究结果为后续解析PtoS1-bZIPs基因调控杨树抗逆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S1-bZIP 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