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协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滑和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占模 董从林 +1 位作者 袁成清 白秀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 NPs与摩擦副表面微粗糙峰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纯TPU材料的黏着磨损行为转变为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从0.15增大到0.6,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防滑性能,但降低了其耐磨性能.添加CF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失效行为,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SiO_(2) NPs和CF的疏水性,改性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从67.55°增大到了112.10°,将亲水性TPU转变为疏水性复合材料,降低了水分子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削弱了水的润滑作用,进一步改善其在湿滑环境下的防滑性能.当SiO_(2) NPs和C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9%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5附近,平均摩擦系数增大了204.26%,与质量分数12%的SiO_(2) NPs改性复合材料相比,磨损率下降了96.28%,表现出优异的防滑与耐磨性能.该研究可为设计和制造在湿滑环境下具有优异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摩擦制动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纤维 热塑性聚氨酯 防滑性能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接枝碳纤维跨尺度增强体的电磁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白二雷 王志航 +3 位作者 刘俊良 赵靖 周俊鹏 黄河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01-11008,共8页
采用“grafting to”化学接枝法将碳纤维通过化学键键合接枝到碳纤维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接枝碳纤维跨尺度增强体(CF-GO)。通过测试碳纤维和CF-GO的单丝电导率和电磁参数,研究了接枝氧化石墨烯对碳纤维电磁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碳... 采用“grafting to”化学接枝法将碳纤维通过化学键键合接枝到碳纤维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接枝碳纤维跨尺度增强体(CF-GO)。通过测试碳纤维和CF-GO的单丝电导率和电磁参数,研究了接枝氧化石墨烯对碳纤维电磁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碳纤维相比,CF-GO的单丝电导率有所降低,但CF-GO的复介电常数实部、虚部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均有所增大。接枝氧化石墨烯可增强碳纤维的介电损耗能力,但对碳纤维的磁损耗能力没有影响。在0~18 GHz范围内,CF-GO的阻抗匹配率和衰减常数整体上较碳纤维大,其吸波性能更佳,碳纤维在高频段表现出较好的吸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氧化石墨烯 化学接枝 吸波性能 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iO_(3)/碳纳米纤维网状复合吸波织物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乐瑶 王霄寒 +6 位作者 吴永鹏 马毓 孙贤贤 张恩爽 许一超 袁野 李宜彬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5,共9页
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介电常数和优异的导热性和导电性的特性,而钛酸钡介电性能优异,将二者复合可有效防控电磁污染。鉴于此,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BaTiO_(3)/PAN纳米纤维膜,再经预氧化、高温碳化处理得到了BaTiO_(3)/碳纳米纤维(BT/C... 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介电常数和优异的导热性和导电性的特性,而钛酸钡介电性能优异,将二者复合可有效防控电磁污染。鉴于此,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BaTiO_(3)/PAN纳米纤维膜,再经预氧化、高温碳化处理得到了BaTiO_(3)/碳纳米纤维(BT/C)网状复合吸波织物,所制备出的吸波织物兼具轻、薄、宽频吸收的优点。结果表明,2.0%BT/C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碳纤维排列致密,BaTiO_(3)晶型完整、分散良好,且在2.3 mm处的反射损耗达-61.72 dB,最大的吸波带宽达到8.5 GHz,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钛酸钡 纳米纤维膜 吸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波吸收性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宋宇华 于名讯 +3 位作者 朱洪立 王昶 丁文皓 陈开来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16,共4页
通过对碳纤维、碳纤维/纤维Ⅰ和碳纤维/纤维Ⅱ分别填充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吸波性能的研究,探讨了纤维类型、纤维含量、样品厚度的相关变化对塑料样板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碳纤维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吸波频带较窄;纤维... 通过对碳纤维、碳纤维/纤维Ⅰ和碳纤维/纤维Ⅱ分别填充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吸波性能的研究,探讨了纤维类型、纤维含量、样品厚度的相关变化对塑料样板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碳纤维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吸波频带较窄;纤维Ⅰ和纤维Ⅱ分别与碳纤维混杂均可展宽频带;吸波性能随塑料样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纤维Ⅱ含量的增加,吸收峰向低频移动,峰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碳纤维 混杂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空多孔碳纤维为主体的轻质吸波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谢炜 程海峰 +2 位作者 楚增勇 陈朝辉 周永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0-324,共5页
根据阻抗匹配原理和电磁波传播规律,以中空多孔聚丙烯腈(PAN)碳纤维为主要吸收剂,分别添加以炭黑、碳纤维和羰基铁粉为吸收剂的匹配层,制备了双层轻质雷达吸波材料,并考察了其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双层结构设计和不同吸收剂的复合对提... 根据阻抗匹配原理和电磁波传播规律,以中空多孔聚丙烯腈(PAN)碳纤维为主要吸收剂,分别添加以炭黑、碳纤维和羰基铁粉为吸收剂的匹配层,制备了双层轻质雷达吸波材料,并考察了其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双层结构设计和不同吸收剂的复合对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羰基铁粉作吸收剂的匹配层比以炭黑和碳纤维作吸收剂的匹配层对提高以中空多孔碳纤维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更为显著.所制备的材料在厚度为2.90mm,密度为1.28g/cm^3时,在4-18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8dB的带宽为11.42GHz,反射率≤-10dB的带宽为10.90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多孔碳纤维 吸波材料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切中空多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被引量:26
6
作者 谢炜 程海峰 +1 位作者 楚增勇 陈朝辉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1-485,共5页
以中空多孔聚丙烯腈(PAN)原丝为原料,通过预氧化处理和碳化处理工艺制备了中空多孔碳纤维,采用SEM和XRD对其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空多孔碳纤维是一种非石墨结构的电损耗型雷达波吸收... 以中空多孔聚丙烯腈(PAN)原丝为原料,通过预氧化处理和碳化处理工艺制备了中空多孔碳纤维,采用SEM和XRD对其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空多孔碳纤维是一种非石墨结构的电损耗型雷达波吸收剂;随着短切中空多孔碳纤维体积分数的提高,随机分布的纤维/石蜡复合吸波材料的介电常数随之增大;用所得的电磁参数结果计算了不同厚度材料的反射率,在2~18GHz频率范围内,当体积分数为33.30%,厚度为2mm时,最低反射率为-21.36dB,其中<-5dB的反射率带宽为5.17GHz,<-10dB的反射率带宽为2.88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多孔碳纤维 电磁参数 反射率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吸波碳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炜 程海峰 +1 位作者 楚增勇 陈朝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0-43,47,共5页
碳纤维吸波材料是一类多功能复合材料,具有承载和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的双重功能,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吸波材料。分别详细介绍了螺旋碳纤维、改性碳纤维、异形碳纤维和纳米碳纤维等新型碳纤维的制备、吸波机理及吸波性能,并对其最新研... 碳纤维吸波材料是一类多功能复合材料,具有承载和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的双重功能,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吸波材料。分别详细介绍了螺旋碳纤维、改性碳纤维、异形碳纤维和纳米碳纤维等新型碳纤维的制备、吸波机理及吸波性能,并对其最新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碳纤维 吸波性能 吸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修饰效果及其电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宝毅 张换换 +2 位作者 王东红 张泽奎 赵亚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79,共5页
针对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作为吸波剂单独使用时存在的吸波机制单一、分散困难、无法实现宽频强吸收等问题,采用化学接枝法在酸氧化的碳纤维表面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并研究了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接枝效果及其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 针对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作为吸波剂单独使用时存在的吸波机制单一、分散困难、无法实现宽频强吸收等问题,采用化学接枝法在酸氧化的碳纤维表面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并研究了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碳纳米管接枝效果及其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处理可提高CNT的接枝量和接枝效率,进而提高其介电常数和对电磁波的损耗性能。当硝酸浓度65%,反应时间8h时,CF表面CNT接枝率达到15.3%且无团聚发生,对电磁波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碳纳米管 化学接枝 电磁特性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碳纤维电磁特性及其在吸波材料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邢丽英 刘俊能 任淑芳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21,共3页
研究了掺混短碳纤维后材料在电磁波作用下某些宏观物理量(电磁参数、电磁波吸收与透过等)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调整纤维长度及含量可在很宽范围内调整材料的电磁参数与衰减量,将为研制与设计高性能吸波材料及电磁屏蔽等功能材料提... 研究了掺混短碳纤维后材料在电磁波作用下某些宏观物理量(电磁参数、电磁波吸收与透过等)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调整纤维长度及含量可在很宽范围内调整材料的电磁参数与衰减量,将为研制与设计高性能吸波材料及电磁屏蔽等功能材料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碳纤维 电磁特性 吸波材料 碳纤维 飞机 隐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氨酯上浆剂对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界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毛丽贺 申宏旋 +1 位作者 李嘉禄 陈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1,106,共6页
以硅烷偶联剂为媒介,将CH_2-C(CH_3)CO_2(CH_2)_3基团引入聚氨酯上浆剂中,合成改性聚氨酯碳纤维上浆剂,对碳纤维表面进行上浆改性。探讨改性聚氨酯上浆剂对碳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 以硅烷偶联剂为媒介,将CH_2-C(CH_3)CO_2(CH_2)_3基团引入聚氨酯上浆剂中,合成改性聚氨酯碳纤维上浆剂,对碳纤维表面进行上浆改性。探讨改性聚氨酯上浆剂对碳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力学性能测试对碳纤维表面形貌、含氧官能团、纤维与树脂之间的接触角及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经改性聚氨酯上浆后的碳纤维表面活性基团增加,碳纤维与树脂之间的润湿性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增加;当上浆浓度为1%时碳纤维表面光滑,与树脂之间的润湿角最小,层间剪切强度比上浆处理前提高了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上浆 碳纤维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纤维/聚醚型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雨花 李其峰 +2 位作者 王军威 亢茂青 王心葵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460,共7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浇注模压工艺合成出一系列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炭纤维(CF)/聚醚型聚氨酯(PU)弹性体。通过机械性能测试,热失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和CF含量对CF/PU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性能和微观形...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浇注模压工艺合成出一系列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炭纤维(CF)/聚醚型聚氨酯(PU)弹性体。通过机械性能测试,热失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和CF含量对CF/PU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性能和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中以胺基硅烷KH5501、KH602和钛酸酯类TCA-K44处理CF对CF/PU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改善效果明显;硝酸氧化的CF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均明显改善;硝酸氧化处理CF与PU间的黏接性优于偶联剂处理CF/PU间的黏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 聚氨酯 复合材料 机械性能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等离子处理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特性及胶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晓东 吴磊 +2 位作者 孔谅 王敏 陈一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71-977,共7页
为了改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表面浸润性及提高胶接强度,采用常温常压空气等离子方法对CFRP胶接表面进行预处理,测试了不同预处理参数下CFRP与水的接触角,计算了其表面能;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为了改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表面浸润性及提高胶接强度,采用常温常压空气等离子方法对CFRP胶接表面进行预处理,测试了不同预处理参数下CFRP与水的接触角,计算了其表面能;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不同处理参数下CFRP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采用4种胶粘剂测试CFRP的胶接拉剪强度.结果表明:喷头与CFRP表面的距离为6 mm、喷头移动速度50 mm/s为最佳的等离子处理条件;经等离子处理后,CFRP与水的接触角由处理前的114°降低至23°,表面能由32.49 mJ/m^2升高到72.19 mJ/m^2;等离子处理增强了CFRP表面环氧官能团,降低了表面粗糙度,表面形成了大量微米级沟壑;采用等离子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环氧树脂胶粘剂接头的拉剪强度,使其失效形式由界面失效转变为基材失效,而聚氨酯胶粘剂接头的拉剪强度变化不大,其失效形式由界面胶层与内聚复合失效转变为纯界面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等离子处理 表面性能 环氧树脂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活性碳纤维的研究、工业化及前景(Ⅱ) 被引量:23
13
作者 曾凡龙 潘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5-58,共4页
总结了国内对活性碳纤维(ACF)吸附特性的研究及其在香烟滤嘴、空气净化、水处理、卫生、节能等方面的应用;对活性碳纤维产品按原料、外形、比表面积和用途等进行了分类;评述了近几十年我国活性碳纤维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现状和问题;指出... 总结了国内对活性碳纤维(ACF)吸附特性的研究及其在香烟滤嘴、空气净化、水处理、卫生、节能等方面的应用;对活性碳纤维产品按原料、外形、比表面积和用途等进行了分类;评述了近几十年我国活性碳纤维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现状和问题;指出了ACF在环保、水的循环利用、医疗等方面潜在的巨大应用市场,尤其有可能成为对付SARS病毒的有效防护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纤维 工业化 ACF 吸附特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PUR/C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丰 张华 +2 位作者 夏显明 张海涛 陈洪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22,共5页
采用浓硫酸和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CF)进行表面处理,利用可变纤维注入技术和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聚氨酯(PUR)/CF泡沫复合材料,研究了CF表面处理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破坏断口进行了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CF表... 采用浓硫酸和硅烷偶联剂对碳纤维(CF)进行表面处理,利用可变纤维注入技术和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聚氨酯(PUR)/CF泡沫复合材料,研究了CF表面处理及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破坏断口进行了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CF表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PUR/CF泡沫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力,随着CF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面处理的CF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比纯PUR增加了1.52倍、2.73倍和2.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 聚氨酯 碳纤维 力学性能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SiC阵列改性涂层的新型SiC/C_(f)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武志红 邓悦 +3 位作者 蒙真真 张国丽 张路平 王宇斌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6-312,共7页
以葡萄糖、Si粉、碳纤维为原料,采用化学镀结合高温烧结两步法制备了具有SiC阵列改性涂层的新型SiC/C_(f)复合材料。采用不同手段表征SiC/C_(f)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吸波特性。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包覆大量结合紧密、垂直表面... 以葡萄糖、Si粉、碳纤维为原料,采用化学镀结合高温烧结两步法制备了具有SiC阵列改性涂层的新型SiC/C_(f)复合材料。采用不同手段表征SiC/C_(f)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吸波特性。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包覆大量结合紧密、垂直表面向外生长的SiC阵列,且阵列分布均匀,高度约为1.4μm。当SiC/C_(f)复合材料厚度在1~2 mm范围内时,随厚度增加,最小反射损耗(RL_(min))由高频向低频移动;当厚度为1.8 mm时,在8.31 GHz下的RL_(min)为-40.653 dB,有效吸收带宽为1.11 GHz(RL<-10 dB);当厚度为1.5 mm时,有效吸收带宽可达2.42 GHz,且厚度为1.3~1.8 mm时,RL_(min)均小于-20 dB。SiC阵列改性碳纤维新型SiC/C_(f)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一种轻质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阵列 SIC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镀镍制备吸波材料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爱明 刘辉 +2 位作者 迟伟东 沈曾民 刘汝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257,226,共7页
为制备中间相沥青基镀镍碳纤维,本文对比研究了电磁搅拌法和超声波法两种镀镍工艺,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均可制备出表面镍含量较高的碳纤维,但超声波法制备的镀镍碳纤维的连续性优于电磁搅拌法,适合后续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对镀镍... 为制备中间相沥青基镀镍碳纤维,本文对比研究了电磁搅拌法和超声波法两种镀镍工艺,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均可制备出表面镍含量较高的碳纤维,但超声波法制备的镀镍碳纤维的连续性优于电磁搅拌法,适合后续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对镀镍碳纤维的电磁性能的研究发现,镀镍后碳纤维的电损耗参数下降,磁导率提高,利于低频带吸收。利用中间相沥青基镀镍碳纤维制备出树脂基复合材料,对其吸波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以镀镍纤维层间全平行排布铺层制备的复合材料与未加镀镍碳纤维的相比,同时提高了在低频带和高频带的吸波效果,在14.88GHz吸收峰峰值为-27.62dB,低于-5dB的累积频宽约为14GHz,低于-10dB的累积频宽约为6.5GHz,吸波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镀镍 复合材料 吸波材料 电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层匹配碳纤维吸波涂层的吸波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睿 刘朝辉 +1 位作者 班国东 罗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1-206,共6页
目的探究空气层匹配厚度及碳纤维含量、长度对碳纤维吸波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短切碳纤维为吸收剂,水性聚氨酯为基体树脂,制备雷达吸波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对短切碳纤维和涂层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将碳纤维... 目的探究空气层匹配厚度及碳纤维含量、长度对碳纤维吸波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短切碳纤维为吸收剂,水性聚氨酯为基体树脂,制备雷达吸波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对短切碳纤维和涂层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将碳纤维涂层与空气层进行匹配,并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分析涂层的吸波性能。结果当空气匹配层厚度由1 mm逐渐增加到3.5 mm时,复合涂层的最大吸收峰由高频逐渐向低频移动。匹配厚度为3 mm时,反射率峰值最低(-41 d B)。匹配厚度为2.5 mm时,有效吸收频段(反射率<-10 d B)最宽,为8.6~18 GHz。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涂层的最大吸收峰频率均呈下降趋势,有效吸收频段向低频移动。碳纤维含量(质量分数)低于0.1%时,只有碳纤维长度达到3 mm,涂层才具备有效吸波性能。碳纤维含量为0.1%~0.2%,碳纤维长度为2 mm时,涂层吸波性能最好。碳纤维含量超出0.2%,碳纤维长度为1 mm时,涂层已经具备较好的吸波性能。结论通过调节空气层匹配厚度及碳纤维含量、长度,空气层匹配碳纤维吸波涂层在不同频段均能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切碳纤维 吸波涂层 匹配厚度 碳纤维含量 碳纤维长度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活性碳纤维的研究、工业化及前景(Ⅰ) 被引量:6
18
作者 曾凡龙 潘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61-63,共3页
总结了活性碳纤维(ACF)的特点,评述了近三十年我国ACF的工艺和设备、新品种开发、纤维表面结构及孔结构理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ACF生产各个阶段的技术关键和成本控制。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模型不同,纤维中存在错综复杂的内部孔... 总结了活性碳纤维(ACF)的特点,评述了近三十年我国ACF的工艺和设备、新品种开发、纤维表面结构及孔结构理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ACF生产各个阶段的技术关键和成本控制。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模型不同,纤维中存在错综复杂的内部孔并相互贯通。另外指出,我国在ACF理论研究、产品质量和应用开发上尚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碳纤维 ACF 工业化 中国 产品质量 吸附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膜多层复合结构吸波体的宽化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伟鹏 董一锋 +1 位作者 郝万军 何楠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16-5220,共5页
依据电磁吸收传输线理论,利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设计制备了一种结构吸波一体化复合吸波涂层。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碳纤维膜等效方阻,可实现吸波结构的宽化设计。采用3层膜结构复合设计,可实现4.8~18GHz频带吸收量都在-8dB以下,在5~7.8,... 依据电磁吸收传输线理论,利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设计制备了一种结构吸波一体化复合吸波涂层。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碳纤维膜等效方阻,可实现吸波结构的宽化设计。采用3层膜结构复合设计,可实现4.8~18GHz频带吸收量都在-8dB以下,在5~7.8,13~18GHz频带吸收量都在-10dB以下,实现了超宽频吸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理论 碳纤维膜 多层复合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温凯 刘亚青 +3 位作者 张志毅 赵贵哲 白利忠 张焕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27,共5页
为了制备具有优良导热性能、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新型聚氨酯(PUR)弹性体复合材料,采用预聚体法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碳纤维(CF)粉末为原料,制备了不同CF含量的CF增强PUR弹性体复合材料。对其进行了导热... 为了制备具有优良导热性能、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新型聚氨酯(PUR)弹性体复合材料,采用预聚体法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碳纤维(CF)粉末为原料,制备了不同CF含量的CF增强PUR弹性体复合材料。对其进行了导热性能、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测试,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CF在PUR基体中的分散状态。红外测试结果表明,CF表面含有可以与PUR基体发生反应的—OH和—COOH。当CF质量分数为0.3%时,CF可以均匀地分散在PUR基体中,CF增强PUR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100%和300%定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导率分别为42.24 MPa,94.03 k N/m,9.33 MPa,24.87 MPa,96.7℃和0.138 5 W/(m·K),比纯PUR弹性体分别提高了27.8%,32.2%,76.4%,102.2%,18.5℃和26.4%,而断裂伸长率为367.62%,仅下降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氨酯 力学性能 耐热性能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