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weak shock wave miti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polyurethane foam and polyurea 被引量:2
1
作者 Shiyu Jia Cheng Wang +2 位作者 Wenlong Xu Dong Ma Fangfang Q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In recent years,explosion shock wav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ignature injury of the current military conflicts.Although strong shock wave is lethal to the human body,weak shock wave can cause many more lasting conse... In recent years,explosion shock wav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ignature injury of the current military conflicts.Although strong shock wave is lethal to the human body,weak shock wave can cause many more lasting consequences.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on 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under weak shock wave loading,the blast wave produced by TNT explosive is loaded on the polyurethane foam with the density of 200.0 kg/m3(F-200)and 400.0 kg/m3(F-400),polyurea with the density of 1100.0 kg/m^(3)(P-1100)and structures composed of the two materials,which are intended for individual protection.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hock wave is attenuated to weak pressure disturbance after interacting with the flexible materials which are not damaged.The shock wave protective capability of single-layer materials is dependent on their thickness,density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The overpressure,maximum pressure rise rate and impulse of transmitted wave de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e in sample thickness.For the same thickness,F-400 provides better protective capability than F-200 while P-1100 shows the best protective capability among the three materials.In this study,as the materials are not destroyed,F-200 with a thickness more than10.0 mm,F-400 with a thickness more than 4.0 mm,and P-1100 with a thickness more than 1.0 mm can attenuate the overpressure amplitude more than 90.0%.Further,multi-layer flexible composites are designed.Different layer layouts of designed structures and layer thickness of the single-layer materials can affect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Within the research range,the structure in which polyurea is placed on the impact side shows the optimal shock wave protective performance,and the thicknesses of polyurea and polyurethane foam are 1.0 mm and 4.0 mm respectively.The overpressure attenuation rate reached maximum value of 93.3%and impulse attenuation capacity of this structure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single-layer polyurea and polyurethane foam with higher areal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field explosion Weak shock wave mitigation POLYUREA polyurethane foam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pagation Properties of Shock Waves in Polyurethane Foam based on Atomistic Simul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Zhiqiang Hu Jianli Shao +2 位作者 Shiyu Jia Weidong Song Che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Porous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rotection because of their excellent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In this work,a series of polyurethane microscopic model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 of poros... Porous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rotection because of their excellent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In this work,a series of polyurethane microscopic model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 of porosity on the shock waves is studied with classica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Firstly,shock Hugoniot relations for different porosities are obtained,which compar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 pores collapse and form local stress wave,which results in the complex multi-wave structure of the shock wave.The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ocal stress increases and the local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re collapse to complete compaction.Finally,it leads to stress relaxation and velocity homogenization.The shock stress peaks can be fitted with two exponential functions,and the amplitude of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ensity.Besides,the pore collapse under shock or non-shock are discussed by the entropy increase rate of the system.The energy is dissipated mainly through the multiple interactions of the waves under shock.The energy is dissipated mainly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atoms under non-sh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urethane foam Shock wave ATTENUATION Atomistic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撞击荷载作用下PU泡沫防护RC柱抗冲击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何庆锋 张俊峰 +1 位作者 易帆 唐志龙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20-131,共12页
缓冲泡沫构型防护措施具有优良的防护效果,为探究所设计防护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柱在碰撞过程中的耗能效果及防撞机理,基于摆锤冲击试验数据,采用LS-DYNA软件对冲击作用下RC柱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进行数值模拟与模型... 缓冲泡沫构型防护措施具有优良的防护效果,为探究所设计防护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柱在碰撞过程中的耗能效果及防撞机理,基于摆锤冲击试验数据,采用LS-DYNA软件对冲击作用下RC柱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进行数值模拟与模型有效性验证。对比研究了无防护、采用聚氨酯(polyurethanes,PU)泡沫防护以及钢丝网砂浆综合防护等三种措施下的不同设计参数的RC柱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该研究所采取的两种防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RC柱抗冲击性能。在摆锤冲击荷载作用下,钢丝网砂浆-PU泡沫防护措施具有优异的抗冲击防护效果,相对于仅使用PU泡沫防护,在同样的防护厚度下,PU泡沫外层设置钢丝网复合砂浆相比来说可以分别降低冲击力峰值与位移峰值约20%、25%;在不同冲击速度下均有较好的耐撞性能,增加缓冲层的厚度与密度均能有效提升RC柱的抗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锤冲击试验 聚氨酯(pu)泡沫 防护措施 抗冲击性能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微凸TPU微孔片材的制备及压力传感性能
4
作者 杨柳 肖书平 +3 位作者 列皓珽 孙志刚 黄嘉荣 徐百平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4,共8页
通过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和多孔板受限发泡模具相结合,成功实现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介电层表面微凸结构和内部微孔结构的同步构筑,并对所得表面微凸TPU微孔介电层的表面形貌、内部孔结构及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测... 通过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发泡技术和多孔板受限发泡模具相结合,成功实现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介电层表面微凸结构和内部微孔结构的同步构筑,并对所得表面微凸TPU微孔介电层的表面形貌、内部孔结构及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分析,探究了表面微凸结构的间距比及高度等对相应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强电容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米级泡孔均匀分布于介电层的主体区域及微凸结构内部。压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凸TPU微孔介电层的微凸结构有效增强了介电层的压缩变形能力,减小了外力作用下介电层厚度,增加了与电极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提升了相应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强响应性能。与无表面微凸结构的TPU微孔介电层相比,表面微凸TPU微孔介电层相应传感器在微凸线性弹性区、基体线性弹性区和屈曲区的灵敏度分别提高了48.60,0.87和2.10倍。此外,阶梯压力响应测试和循环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呈现出较高的分辨率和稳定性。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应用于指尖点击等人体运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超临界流体发泡 表面微凸结构 微孔结构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制备TPU/SiO_(2)复合泡沫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邬明杰 邵亮 +2 位作者 樊永康 张紫薇 谢松军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作为基体,纳米二氧化硅(SiO_(2))充当填料,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为发泡剂,通过简单的物理共混的方式以及scCO_(2)发泡设备制备了TPU/SiO_(2)复合发泡材料;探究了不同SiO_(2)含量对复合发泡材料的影响....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作为基体,纳米二氧化硅(SiO_(2))充当填料,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为发泡剂,通过简单的物理共混的方式以及scCO_(2)发泡设备制备了TPU/SiO_(2)复合发泡材料;探究了不同SiO_(2)含量对复合发泡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_(2)粒子在TPU基体中有良好的分散性,所制备的TPU/SiO_(2)复合发泡材料混合均匀;纳米SiO_(2)粒子的添加调控了复合材料的发泡行为,使其泡孔尺寸稳定、分布范围从60~180μm下降至20~40μm.SiO_(2)粒子有效提高了TPU基体的结晶性,从而使得回弹从40上升至42,硬度从45.3 Shore C上升至54.38 Shore C;抗张强度从1.18 MPa上升至4.19 MPa,断裂伸长率从237.25%上升至46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纳米二氧化硅 二氧化碳 超临界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GO/PUF聚氨酯泡沫的力学与隔热性能及其微观机理
6
作者 刘世盟 郭乃胜 +2 位作者 崔世超 褚召阳 赵近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69-277,共9页
为研究聚多巴胺/氧化石墨烯/软质聚氨酯泡沫(PDA/GO/PUF)的力学与隔热性能,采用一种新工艺制备了PDA/GO/PUF,利用压缩实验和接触角测试对PDA/GO/PUF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红外热像仪和燃烧实验对PDA/GO/PUF的隔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为研究聚多巴胺/氧化石墨烯/软质聚氨酯泡沫(PDA/GO/PUF)的力学与隔热性能,采用一种新工艺制备了PDA/GO/PUF,利用压缩实验和接触角测试对PDA/GO/PUF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红外热像仪和燃烧实验对PDA/GO/PUF的隔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热重(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了微观机理解释。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PDA/GO/PUF复合材料未产生永久变形,且具有较小的能量损失系数、较大的最大应力、较平稳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表现出优异的力学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PDA/GO/PUF表面疏水性能相较于PUF有显著提升,接触角增大了13.83°;PDA/GO/PUF较PUF表现出更优异、更稳定的隔热效果,且在燃烧过程中没有出现熔滴现象;在GO/PUF泡沫表面自聚合形成的PDA纳米涂层具有优异的黏附性,能够将脱离GO/PUF的GO颗粒也吸附在PDA/GO/PUF表面;PDA/GO/PUF在燃烧过程中形成了致密的炭层,有效地隔绝了热量并降低了PDA/GO/PUF的热分解速率,与PUF相比,其T_(-50%)分解温度提升了240℃,残炭量提升了21.65%,显著增强了材料的热稳定性;PDA/GO/PUF分别在1420 cm^(-1)和1714 cm^(-1)处出现了属于PDA涂层的N-H弯曲振动特征峰和GO的C=O伸缩振动特征峰,进一步证实了PDA/GO/PUF的成功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PDA/GO/puF聚氨酯泡沫 力学性能 隔热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铜尾矿/聚磷酸铵的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刘秀玉 王国栋 +5 位作者 都一达 王学庆 吴胜华 戴康 管梦凡 唐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4-670,共17页
采用铜尾矿(CTS)酸解上清液通过阳离子置换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APP(APP-M),并将其与铜尾矿复配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中,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铜尾矿/改性聚磷酸铵(RPUF/CTS/APP-M)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 采用铜尾矿(CTS)酸解上清液通过阳离子置换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APP(APP-M),并将其与铜尾矿复配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中,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铜尾矿/改性聚磷酸铵(RPUF/CTS/APP-M)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红外联用分析(TG-FTIR)、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CCT)、拉曼(Raman)光谱、导热系数的测试和表征,系统研究复合材料各项物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RPUF/CTS/APP-M复合材料气相-凝聚相协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RPUF-1的LOI值达到24.3%(体积分数),燃烧时无熔融滴落,UL-94垂直燃烧测试达到V-0等级,RPUF/CTS/APP-M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明显提高。RPUF-5的pHRR和THR较纯样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234.4 kW/m^(2)、23.3 MJ/m^(2),相对于纯RPUF分别下降22.0%、41.8%,RPUF/CTS/APP-M复合材料火灾安全性能提高。RPUF/CTS/APP-M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形成高度石墨化致密炭层,APP-M和CTS通过气相-凝聚相协同阻燃有效提升了RPUF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该研究为铜尾矿的高价值利用和阻燃RPUF复合材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硬质聚氨酯泡沫 聚磷酸铵 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玉米芯木糖渣基硬质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其性能
8
作者 刘婷婷 闫莉 +2 位作者 刘海波 司传领 戴林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采用加热液化的方式处理玉米芯木糖渣制备液化木糖渣(LXR),并替代传统聚醚多元醇合成硬质聚氨酯泡沫(LXR-PUF)。通过旋转黏度测试仪、电位滴定分析仪、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检测,考察液化时间对LXR理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采用加热液化的方式处理玉米芯木糖渣制备液化木糖渣(LXR),并替代传统聚醚多元醇合成硬质聚氨酯泡沫(LXR-PUF)。通过旋转黏度测试仪、电位滴定分析仪、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检测,考察液化时间对LXR理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以及LXR中木糖渣用量和异氰酸根指数对硬质聚氨酯泡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液化时间增加,液化产物黏度降低,羟基含量增加;并且随着木糖渣用量的提高,羟基含量大幅度提升。当木糖渣用量为20%和液化时间为3 h时,液化产物的酚羟基值最高,达到46.32 mmol/g。LXR中木糖渣用量的增加和异氰酸根指数的提高(0.4~1.0范围内),均有利于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压缩强度的提高,木糖渣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硬质泡沫热分解温度的提高。当木糖渣用量为20%、异氰酸根指数为1.0时,硬质泡沫的压缩强度和表观密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4 MPa和55.92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糖渣 液化 硬质聚氨酯泡沫 压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PU)泡沫塑料的受热过程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昭君 孙诗兵 +1 位作者 田英良 姚国库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4,共3页
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研究聚氨酯泡沫塑料(PU)受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重-红外(TG-FTIR)联用测试方法,研究PU的热解特性,同时研究了其热分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释放规律。在烧结影像仪中观察试样加热过程中的... 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在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研究聚氨酯泡沫塑料(PU)受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重-红外(TG-FTIR)联用测试方法,研究PU的热解特性,同时研究了其热分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释放规律。在烧结影像仪中观察试样加热过程中的膨胀收缩变形,确定其熔融和流动温度,试样受热过程中无熔融现象,最后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泡沫塑料(pu) 烧结 热重-红外(TG—FTIR) 加热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泡注塑工艺对热塑性聚氨酯发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幸锦福 蒋团辉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利用化学发泡二次开模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微发泡材料,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发泡剂母粒含量对发泡TPU泡孔形态及其制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母粒质量分数为2%时,可获得泡孔直径较小的发泡制品,制品密度减小了16%。注塑温... 利用化学发泡二次开模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微发泡材料,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发泡剂母粒含量对发泡TPU泡孔形态及其制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母粒质量分数为2%时,可获得泡孔直径较小的发泡制品,制品密度减小了16%。注塑温度应控制在21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易获得较差的泡孔形态和较高的制品密度。开模距离为0.6 mm时,可获得孔结构均匀的发泡材料,其泡孔密度和直径分别为1.67×105个/cm3和111.66μm,而较高开模距离对制品减重影响不大。高的注射速度和压力有利于提高孔的形核密度和孔结构的均匀性,但提高注射速度对制品减重效果不显著。DSC结果表明发泡有利于降低TPU的熔融峰和结晶峰温度,提高了结晶度。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PU泡沫具有良好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其弯曲强度从8.49 MPa提高到了12.0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化学发泡 二次开模 注塑工艺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MA/PU共混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霄 肖长发 +2 位作者 赵健 封严 徐乃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85-1992,共8页
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将其与聚氨酯(PU)共混、造粒、熔融纺丝制得PLMA/PU共混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单纤维强... 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将其与聚氨酯(PU)共混、造粒、熔融纺丝制得PLMA/PU共混纤维.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单纤维强力仪及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等分析了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同时研究了纤维对有机液体的吸附性能及循环使用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具有良好的疏水亲油性,吸附后,纤维形态明显胀大;纤维对油性低分子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中对甲苯、三氯乙烯、柴油、煤油和含有原油(质量分数为10%)的甲苯溶液最大吸附率分别为4.86,8.1,2.42,2.04和3 g/g,吸附油品后的纤维经脱附可多次循环使用;PLMA对纤维吸附有机液体起决定作用,而PU的存在对纤维吸油时保持形态和纺丝成形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聚氨酯 共混纤维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PU/PMMA半IPN_s与BaTiO_3纳米复合体系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冬雁 蔡伟民 +1 位作者 周德瑞 赵连城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0-262,共3页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 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酸改性聚氨酯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同步互穿工艺,制备了室温固化互穿聚合物网络,进而与BaTi03纳米粉复合,获得纳米复合体系.分别采用IR、TMA、TEM等技术检测了互穿聚合过程和网络的相容性.结果表明:通过确定的同步互穿工艺可有效地控制两相间的分离程度;IPN中大量的互穿缠结结构使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区有效衔接,且体系中化学交联结构的引入,可大大改善组分间的相容性,使聚合物两相间及复合体系的相畴尺寸控制在纳米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pu/PMMA IPNS BaTiO3 纳米复合体系 相容性 聚氨酯 钛酸钡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ST/SA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静 邱光美 +6 位作者 陈红 康晓梅 曾宪仕 邱扬 程莉萍 邓阳全 张志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2,36,共4页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PU水溶液,将PU、ST、SA溶液按质量比1:1:1、1:1:2、1:1:3进行复合,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复合微球。由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发现PU与ST和SA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复合;由SEM观测微球表面及剖...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法合成PU水溶液,将PU、ST、SA溶液按质量比1:1:1、1:1:2、1:1:3进行复合,通过凝聚相分离法制备复合微球。由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发现PU与ST和SA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复合;由SEM观测微球表面及剖面的形态结构,发现复合微球平均粒径约为2-3mm,表面光滑且内部有很多均匀致密的管状孔隙,适合用作药物释放载体材料;血液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动态凝血时间、溶血率以及血小板消耗率均达到了与血液接触材料的国家标准,说明PU/ST/SA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淀粉 海藻酸钠 血液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PU IPN灌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海霞 王晖 +2 位作者 庄彩虹 刘有才 尹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129-3136,共8页
在自制的环氧丙烯酸酯(EA)及聚氨酯(PU)预聚体的基础上,制备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化学灌浆材料,考察聚氨酯预聚体n(—NCO)/n(—OH)、聚氨酯预聚体用量、活性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促进剂用量、环境温度等对灌浆材... 在自制的环氧丙烯酸酯(EA)及聚氨酯(PU)预聚体的基础上,制备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化学灌浆材料,考察聚氨酯预聚体n(—NCO)/n(—OH)、聚氨酯预聚体用量、活性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促进剂用量、环境温度等对灌浆材料各方面性能的影响,同时分别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分析浆材固结体的官能团组成、拉伸断面微观结构及热稳定性。FT IR表征说明:IPN材料固化时发生聚氨酯预聚体的扩连反应及环氧丙烯酸酯与活性稀释剂的自由基共聚;SEM观察表明:IPN材料的拉伸断面出现韧性断裂特征,两网络之间的聚合与交联限制相分离;TG DTA曲线表明:IPN材料的热分解温度较高,耐热性能好。制得的聚氨酯预聚体n(—NCO)/n(—OH)为2.5:1,用量为15%时,IPN材料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值,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灌浆要求,选择适宜活性稀释剂用量的灌浆材料,浆液胶凝时间可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烯酸酯(EA) 聚氨酯(pu)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化学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F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对POPs的采样计算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俊文 李琦路 +2 位作者 李军 张干 刘向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实施,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大气被动采样(PAS)观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大气主动采样技术,PA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应用最为广泛的聚氨酯软性泡沫材料大气被动采样(PUF-PAS)为例,重点阐...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实施,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大气被动采样(PAS)观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于传统大气主动采样技术,PA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应用最为广泛的聚氨酯软性泡沫材料大气被动采样(PUF-PAS)为例,重点阐述和讨论了3种通过大气被动采样技术来计算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的方法,并对其采样原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大气被动采样 聚氨酯软性泡沫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玻纤增强反应注射成型PU泡沫塑料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秋明 顾远 +2 位作者 刘涛 田春蓉 王建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3-76,共4页
利用高压喷灌机开展了长玻纤增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的成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RPUF的弯曲模量随着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密度为0.75 g/cm3的RPUF的弯曲强度随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密度为0.95g/cm3的RPUF的弯曲强度随玻纤用量的... 利用高压喷灌机开展了长玻纤增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的成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RPUF的弯曲模量随着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密度为0.75 g/cm3的RPUF的弯曲强度随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密度为0.95g/cm3的RPUF的弯曲强度随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玻纤质量分数大于40%时,弯曲强度开始下降;在载荷垂直于玻纤的分布方向,RPUF的压缩模量随着玻纤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载荷平行于玻纤分布方向,压缩模量随着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增大;RPUF的压缩强度随着玻纤用量的增加而减小;RPUF的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在载荷平行于玻纤分布方向明显高于载荷垂直于玻纤分布方向;随着玻纤用量和长度的增加,RPUF的冲击强度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长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 长玻纤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钙镁晶须增强RPUF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秋明 田春蓉 +1 位作者 王建华 刘静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2-44,54,共4页
研究了硅钙镁(SCM)晶须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基体中的分散状况及SCM晶须用量对SCM晶须/RPU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皮结构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CM晶须在RPUF基体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随着SCM晶须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压... 研究了硅钙镁(SCM)晶须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基体中的分散状况及SCM晶须用量对SCM晶须/RPU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皮结构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CM晶须在RPUF基体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随着SCM晶须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逐渐提高,直至晶须用量超过60g/100g聚醚后,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开始下降;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SCM晶须用量的增加明显下降;复合材料的表皮随晶须用量的增加越来越致密;在一定用量范围内,SCM晶须可改善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SCM晶须 分散性 力学性能 表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UF/蛭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亮 卢忠远 汪关才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用酸化、钠化对蛭石进行结构修饰,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为插层剂,制备了有机化蛭石(OVMT)。XRD 分析表明:HDTMA^+已完全插层,蛭石的层间距由改性前的1.49 nm 增大到4.53 nm。将 OVMT与聚磷酸铵(APP)复配用于硬质聚氨... 用酸化、钠化对蛭石进行结构修饰,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为插层剂,制备了有机化蛭石(OVMT)。XRD 分析表明:HDTMA^+已完全插层,蛭石的层间距由改性前的1.49 nm 增大到4.53 nm。将 OVMT与聚磷酸铵(APP)复配用于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的阻燃,氧指数测试得出:当 OVMT 和 APP 添加量分别为5%和10%时,极限氧指数达到26.8%,比单独添加7%OVMT、10%APP 分别高出5.4%和3.2%;DSC 和 TG测试表明:与纯 RPUF 相比,复合材料吸热峰温度从358.1℃提高到3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蛭石 插层 阻燃 聚磷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木质素和PUF的降解产物对聚氨酯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玉 刘艳东 +2 位作者 王磊 时金金 吕晨曦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0,共5页
以碱木质素和聚氨酯泡沫(PUF)的降解产物为添加剂制备复合聚氨酯泡沫材料,并表征了微观结构、表观密度、压缩性能、保温性能等。结果显示,碱木质素可提高与复合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原因是其存在强烈的氢键缔合作用。扫描电镜测试显示,碱... 以碱木质素和聚氨酯泡沫(PUF)的降解产物为添加剂制备复合聚氨酯泡沫材料,并表征了微观结构、表观密度、压缩性能、保温性能等。结果显示,碱木质素可提高与复合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原因是其存在强烈的氢键缔合作用。扫描电镜测试显示,碱木质素和PUF的降解产物对材料的微观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加入碱木质素有利于提高压缩模量,其压缩模量为146.44 MPa,加入PUF的降解产物会降低压缩模量,其压缩模量为101.59 MPa,而没有加碱木素也没有加PUF降解产物的其压缩模量108.53 MPa。PUF的降解产物的添加降低了样品的保温性能,加入PUF的降解产物的样品的导热系数为PUF降解产物的样品的导热系数为0.032 5 W/(m.K)而不加PUF降解产物的样品的导热系数为0.022 6 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木质素 puF的降解产物 聚氨酯泡沫 性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晓艳 李涛 杨飞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1,共5页
研究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OSS-PU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纺丝电压、纺丝液浓度、接收距离、挤出速率、POSS浓度,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各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改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OSS-PU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纺丝电压、纺丝液浓度、接收距离、挤出速率、POSS浓度,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各参数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DMF/THF混合溶剂质量比为1∶2、电压为20 k V、接收距离为20cm和挤出速率为0.8 m L/h时所制得的纳米纤维膜形貌最好.而且POSS的加入有助于纳米纤维的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 聚氨酯(pu)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