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plasma effects during hypoxia and hemorrhagic shock on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interactions in vitro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培勇 孙秉庸 +2 位作者 许蜀闽 王俊元 刘健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6年第4期262-268,共7页
The plasma effects during hypoxia and hemorrhagic shock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 and cultured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 (PAECs) were studied. The plasma samples were obt... The plasma effects during hypoxia and hemorrhagic shock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 and cultured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 (PAECs) were studied. The plasma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goats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Normal control plasma was obtained from the goats at sea level to aserve as the control (CP). (2)Hypoxic plasma was obtained after the goats were exposed to a simulated altitude of 4 000 m for 24 h (HP). (3) Hypotensive hypoxic plasma was obtained after the goats were bled to a mean arterial pressure of 5. 5±0. 3 kpa for 1 h under hypoxic condition (HHP). (4) Retransfused hypoxic plasma was obtained when the hypotensive goats were transfused with the shed blood for 4 h under hypoxic condition (RHP). It was found that HP , HHP and RHP especially RHP exerted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PMNs and PAECs in a concentration and time dependent manner after the PMNs and PAECs were incubated in the media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4 kinds of plasma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Low concentration of RHP (less than 12. 5%)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PAECs (P<0. 01 vs CP) but its high concentration (more than 12. 5%) markedly decreased their activity (P<0. 01 vs CP, HP and HHP). HP, HHP and RHP increased the activity of PAECs in the early stage of incubation (1 to 3 h) (P<0. 01 vs CP) but decreased it in the late stage (6 to 12 h) (P<0. 01 vs CP). The activity of PM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1 h incubation with HP, HHP and RHP (PM0. 001) and this effect was also concentrationdependent.The effects of RHP was the most potent, HHP the next and HP the least. The deformability of PMN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0. 001) after they were incubated in RHP for 3 h. The adhesive force of PMNs and PAEC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12 h incubation with RHP.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substances in the hypoxic plasma to activate or damag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MNs and PAECs and the amounts of the substances are further increased in hypotensive hypoxic plasma and retransfused hypoxic plasma and the 'activation-damage'to PMNs and PAECs and the subsequ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PMNs and PAE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hypoxia and hemorrhagic sh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BN52021 CELL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ecular basis of the adhesive process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under endotoxin condition
2
作者 周向东 陈意生 史景泉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6年第3期161-163,共3页
The monocellular adhesive ability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was observed with micromanipulation technique when the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endotoxin, Anti-CD18 monoclona... The monocellular adhesive ability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was observed with micromanipulation technique when the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endotoxin, Anti-CD18 monoclonal antibodies (McAb),anti-endothelial-leucocytic adhesion molecule-l (ELAM-l)McAb and anti-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McAb 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3 adhesion molecul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hesion force between PMNs and VEC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CD18 McAb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adhesive ability of PMNs in the whole course of adhesion increasing and the McAbs of ELAM-1 and ICAMI-1 inhibited most of adhesive force of VECs in the 4th and 12th hour of the course respectively.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in molecular basis of rapid increase of adhesive ability of PMNs is CD18 expression and that of delayed increase of adhesive ability of VECs is ELAM-1 and ICAM-1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TOXIN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散及组成药物总皂苷对不同刺激剂诱导的大鼠多形核白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汪红仪 余伯阳 +1 位作者 刘峻 门晓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4-387,共4页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生脉散总皂苷及组成药物人参总皂苷、麦冬总皂苷对不同刺激剂诱发的大鼠多形核白细胞 ( PMN)呼吸爆发的影响。方法 :以佛波酯 ( PMA) ,趋化肽 ( f MLP)及植物血凝素 ( PHA)为刺激剂激发大鼠多形核白细胞的呼吸爆发 ,...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生脉散总皂苷及组成药物人参总皂苷、麦冬总皂苷对不同刺激剂诱发的大鼠多形核白细胞 ( PMN)呼吸爆发的影响。方法 :以佛波酯 ( PMA) ,趋化肽 ( f MLP)及植物血凝素 ( PHA)为刺激剂激发大鼠多形核白细胞的呼吸爆发 ,测定鲁米诺依赖的化学发光反应。结果 :麦冬总皂苷和生脉散总皂苷以剂量相关的方式明显抑制三种刺激剂诱发的化学发光反应。人参总皂苷在高浓度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中、低浓度时为增强刺激作用。结论 :皂苷对多形核白细胞化学发光反应 ( PMN-CL)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总皂苷 人参总皂苷 生脉散总皂苷 多形核白细胞 呼吸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急性期角膜碱烧伤的组织病理与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剑 丁琦 +2 位作者 徐锦堂 吴静 王彦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了解新鲜羊膜移植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抑制炎症和促上皮愈合的作用 ,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 以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 ,2 4h后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 14、30 d取材角膜进行组织... 目的 了解新鲜羊膜移植在早期角膜碱烧伤治疗中抑制炎症和促上皮愈合的作用 ,并与保存羊膜作比较。方法 以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 ,2 4h后设立新鲜羊膜移植组、保存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 14、30 d取材角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多形核白细胞含量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新鲜羊膜移植组角膜组织中多形核白细胞含量低于保存羊膜移植组 ,二者均低于对照组 (P<0 .0 1)。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显示 ,在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细胞表面及细胞内结构方面 ,新鲜羊膜移植组优于保存羊膜移植组 ,二者均较对照组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碱烧伤 新鲜羊膜移植 角膜 多形核白细胞 超微结构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瘟热患犬中性粒细胞cAMP-PDE活性变化及中药作用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朱莉娜 陈武 +7 位作者 侯显涛 姜代勋 陈益山 李佳 于同泉 路苹 王惠芳 穆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11期51-56,共6页
研究犬瘟热患犬中性粒细胞(PMN)中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的活性变化及中药对其活性的体外调节作用,为抗炎药研究和病毒性炎症的中药治疗积累资料。提取犬瘟热患犬(n=9)和正常犬(n=6)的中性粒细胞制备cAMP-PDE样品,通过高效液... 研究犬瘟热患犬中性粒细胞(PMN)中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的活性变化及中药对其活性的体外调节作用,为抗炎药研究和病毒性炎症的中药治疗积累资料。提取犬瘟热患犬(n=9)和正常犬(n=6)的中性粒细胞制备cAMP-PDE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活性及中药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犬瘟热患犬组中性粒细胞cAMP-PDE活性(18.55%±2.66%)显著(P<0.05)高于正常组(11.54%±5.16%)。解表药等5类114味中药中芦根(77.27%)、胡黄连(70.41%)、女贞子(65.50%)、香薷(65.16%)、贝母(61.43%)、黄芩(60.67%)、淫羊藿(60.34%)、黄芪(59.13%)、青蒿(56.93%)、秦皮(55.55%)、辛夷(55.03%)、甘草(54.67%)、牛蒡子(53.40%)、麻黄(53.32%)14味对cAMP-PDE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cAMP-PDE活性在犬瘟热患犬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cAMP-PDE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中药对其炎症可能具有疗效,同时,中药抑制中性粒细胞中cAMP-PDE活性可能是其抗炎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瘟热 中性粒细胞 磷酸二酯酶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运动力竭后中性粒细胞粘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秦廷武 杨瑞芳 +2 位作者 蒋稼欢 蔡绍皙 吴云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将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模拟为一各向同性的均质粘弹性球形固体。利用球谐函数法求解大鼠运动力竭前后中性粒细胞在小变形条件下的蠕变问题。理论计算所得的大鼠运动力竭前后中性粒细胞表面位移响应与微管吸吮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结... 本文将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模拟为一各向同性的均质粘弹性球形固体。利用球谐函数法求解大鼠运动力竭前后中性粒细胞在小变形条件下的蠕变问题。理论计算所得的大鼠运动力竭前后中性粒细胞表面位移响应与微管吸吮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结果显示大鼠运动力竭后中性粒细胞弹性模量K1 、K2 和粘性系数 μ分别比运动前增加 118%,59%和 71%,提示力竭性运动对中性粒细胞粘弹性有明显影响。文章还对中性粒细胞蠕变问题的时效关系作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核 中性料细胞 粘弹性 力竭性运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多形核白细胞计数和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武海军 陆晓和 +1 位作者 钟彦彦 白浪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34-736,共3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其中...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其中5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35只建立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不应用姜黄素滴眼液为实验对照组(B组),左眼应用姜黄素滴眼液作为实验干预组(C组)。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应用姜黄素后不同时间点VEGF在兔CNV中的表达,显微镜下PMN计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A组未见PMN,而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B组PMN增多和VEGF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与B组相比,C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减低,PMN明显减少,VEGF在相应角膜基质层新生血管形成区域表达减少。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兔角膜碱烧伤诱发的CNV生长,可能是通过显著降低角膜新生血管PMN增生和VEGF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形核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通络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CD54表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勇 张允申 +2 位作者 陈金飞 喻斌 许建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活血通络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复氧损伤CD54表达及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率的影响。方法制备兔含药血清;HUVEC复苏和培养后,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模型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活血通络汤高、中、低剂... 目的研究活血通络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复氧损伤CD54表达及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率的影响。方法制备兔含药血清;HUVEC复苏和培养后,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将模型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活血通络汤高、中、低剂量组。上述分组处理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测定CD54表达及PMN粘附率。结果活血通络汤低、中、高剂量组能够抑制HUVECCD54表达、降低PMN与HUVEC的粘附率,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改变,其中活血通络汤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汤能够抑制CD54的表达增多、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细胞粘附性,从而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方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络汤 缺氧/复氧 血管内皮细胞 CD54 中性粒细胞 粘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多形核白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与乳腺免疫 被引量:4
9
作者 姚学萍 曹随忠 +1 位作者 杨德英 刘宗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leukocytes,PMN)在奶牛乳腺防御病原菌感染中充当首要防线,而PMN的凋亡在解除奶牛乳腺的炎性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作者综述了PMN凋亡的分子调控及其在奶牛乳腺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奶牛 多形核白细胞 细胞凋亡 乳房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患者IL-8和弹性蛋白酶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宏岩 潘亚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IL-8、弹性蛋白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30名和健康对照组20名龈沟液中IL-8的总量和浓度,采用底物法检测相同人群龈沟液中细胞外弹性蛋白酶、总弹性蛋白酶的浓度和总量。采用SPSS1... 目的:探讨IL-8、弹性蛋白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30名和健康对照组20名龈沟液中IL-8的总量和浓度,采用底物法检测相同人群龈沟液中细胞外弹性蛋白酶、总弹性蛋白酶的浓度和总量。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的IL-8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IL-8总量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IL-8和细胞外弹性蛋白酶的浓度和总量在重度牙周炎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牙周炎组(P<0.01)。结论:不同浓度的IL-8和弹性蛋白酶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炎症过程,二者的协同作用将加重慢性牙周炎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8 弹性蛋白酶 中性粒细胞 慢性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唐旭东 姜建青 +3 位作者 刘宝玉 周凯 丁盛 俞永康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的关系及三七总皂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 15 2只分为 :①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 :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的关系及三七总皂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 15 2只分为 :①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 :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 4 5min后再开放 ;②三七总皂苷 (PNS)预处理组 (IR +PNS组 ) :在心肌缺血前 10min静脉注射PNS(10 0mg/kg) ;③假手术对照组 (Sham组 )。每组又分缺血前 (0 ) ,再灌注后 30 ,6 0 ,90 ,12 0 ,2 4 0 ,36 0min时相点。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ICAM 1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心肌组织NF κB的活性 ,髓过氧化酶法 (MPO)定量测定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 ,在缺血再灌注组中心肌再灌注 30min后NF κB活性开始增高 ,12 0min后达到高峰 ,之后活性有所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缺血前 (P <0 .0 5 ) ;心肌ICAM 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 12 0min后开始增高(P <0 .0 5 ) ,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升高有相关性 (r =0 .94 3,P <0 .0 5 ) ;在三七总皂苷预处理组 ,PNS能抑制NF κB的活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与I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能刺激心肌NF κB的活化 ,活化的NF κB启动ICAM 1的表达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 细胞间粘附分子-1 核因子-ΚB 细胞浸润 三七总皂苷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腹对家兔肺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包延丽 黄中华 +2 位作者 胡俊 宁加娟 李雪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4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家兔气腹模型中不同气腹持续时间对肺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家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假气腹组)、短时间气腹组(S组,气腹时间小于1h)、长时间气腹组(L组,气腹时间大于3h)。取各组血浆测血浆蛋白含量,分别取肺组织称取湿... 目的探讨家兔气腹模型中不同气腹持续时间对肺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家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假气腹组)、短时间气腹组(S组,气腹时间小于1h)、长时间气腹组(L组,气腹时间大于3h)。取各组血浆测血浆蛋白含量,分别取肺组织称取湿干重计算肺组织含水量、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yleopemxidase,MPO)含量,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离心后测定上清液蛋白含量和沉渣中白细胞,计算肺通透系数(lung permeability index,LPI)。结果 L组肺组织含水量及BALF中白细胞数大于S和N组(P<0.01),肺组织MPO活力明显高于S和N组。结论大于3h的持续气腹对肺组织造成了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募集、引发炎症反应等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肺损伤 肺通透系数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pase-3活性改变对胆道梗阻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雪松 倪勇 +3 位作者 王成友 詹勇强 韩庆 周尤星 《安徽医学》 2012年第12期1620-1623,共4页
目的探讨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的改变对胆道梗阻(BDO)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和胆总管结扎组(C组),B、C组术后又分为1、3、7、10 d等4个时相,每个时相6只。留... 目的探讨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的改变对胆道梗阻(BDO)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和胆总管结扎组(C组),B、C组术后又分为1、3、7、10 d等4个时相,每个时相6只。留取血样标本分离PMN,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N凋亡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 C组PMN凋亡率从术后1 d的54.34±2.35降至10 d的36.01±2.11,低于A组(65.53±2.25)及B组相应时相,P<0.05;Caspase-3活性从术后1 d的52.33±2.35逐步下降至10 d的34.14±3.63,低于A组(60.58±5.35)及B组相应时相,(P<0.05)。结论 BDO大鼠外周血Caspase-3活性降低,可能导致PMN凋亡的减少,在梗阻性黄疸过度炎症反应和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梗阻 中性粒细胞 凋亡 半胱天冬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惠宁 潘乙怀 金向青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3-585,共3页
目的 :将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和外周血中多形核白细胞共同培养 ,观察多形核白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 2 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多形核白细胞培养组 (对照组 )与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和多形核白细胞共同培养组 (实验组 ... 目的 :将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和外周血中多形核白细胞共同培养 ,观察多形核白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 2 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多形核白细胞培养组 (对照组 )与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和多形核白细胞共同培养组 (实验组 )进行比较研究 ,观察多形核白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 ,多形核白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以浓度依赖的形式延缓多形核白细胞的凋亡 ,细菌延缓细胞凋亡在牙周可疑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菌表面相关物质 多形核白细胞 牙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腹水内磷脂酶A_2对腹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毛恩强 韩天权 +3 位作者 汤耀卿 王建承 袁祖荣 张圣道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1999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应用SD大鼠重症胰腺炎模型探讨磷脂酶A_2是否与腹膜通透性升高有关.方法40只大鼠分为4组,分别于制模后3、6.12h和自然死亡时取材,测定腹水体积和腹水内粒细胞弹力蛋白酶(PMNE)及PLA_2的活性,观测前两者分别与磷脂酶A_2活性的关系,... 目的 应用SD大鼠重症胰腺炎模型探讨磷脂酶A_2是否与腹膜通透性升高有关.方法40只大鼠分为4组,分别于制模后3、6.12h和自然死亡时取材,测定腹水体积和腹水内粒细胞弹力蛋白酶(PMNE)及PLA_2的活性,观测前两者分别与磷脂酶A_2活性的关系,同时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随病情加重,磷脂酶A_2的活性与腹水体积呈显著升高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4,并且任何两组间的腹水体积皆有显著差异.PMNE的活性,在3~12h内呈显著下降,而死亡组的活性反而升高.3~12h内,PMNE活性与磷脂酶A_2活性的相关系数是-0.87.结论 腹水内PLA_2是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膜通透性升高的关键因素,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磷脂酶A2 粒细胞弹力蛋白酶 腹水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淑美 张雪娟 +2 位作者 王其新 周长勇 山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8期1-2,共2页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 (USA)时炎性细胞因子在冠状动脉局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USA、稳定性心绞痛 (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右心房、外周静脉中的血浆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14 0 )含量及中性粒细胞 (PMN)活性。...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 (USA)时炎性细胞因子在冠状动脉局部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USA、稳定性心绞痛 (SA)及正常对照组患者右心房、外周静脉中的血浆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14 0 )含量及中性粒细胞 (PMN)活性。结果  U SA组冠状动脉局部表现为血小板高度活化、PMN活性明显增强 ,与外周血相比 ,GMP- 14 0含量、PMN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1) ;与 SA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 ,U SA组冠状动脉局部及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活性均明显增强。结论  USA患者的冠状动脉局部存在急性炎症过程 ,炎症反应激活可诱导血管收缩、血栓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 炎性细胞因子 中性粒细胞活性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凯 陈虹宇 +3 位作者 李娇 鲍丽 段萍 姜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6-211,共6页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至关重要,是构成机体内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经典的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嗜天青颗...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至关重要,是构成机体内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性粒细胞除了经典的通过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嗜天青颗粒及产生并分泌抑菌杀菌物质外,还具有抵抗微生物入侵的新机制——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该机制主要通过活性氧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等影响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形成以DNA为骨架的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蛋白酶,能非特异性捕获杀伤病原体,还能在机体某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作者就NETs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与病原、疾病的相互关系作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细胞外诱捕网(NETs) 活性氧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绒草水提取液对牛乳中多形核白细胞体外杀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利权 伍义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55-59,共5页
采用平板计数法和MTT法,检测火绒草水煎液、水提醇沉液、醇提水溶部分3种水溶性组分对牛乳中多形核白细胞(PMN)体外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NewbouldS 305功能的影响,每种提取试验药物分4种浓度(10.0,5.0,2.5,1.0mg/ml),通过比较火绒草药物... 采用平板计数法和MTT法,检测火绒草水煎液、水提醇沉液、醇提水溶部分3种水溶性组分对牛乳中多形核白细胞(PMN)体外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NewbouldS 305功能的影响,每种提取试验药物分4种浓度(10.0,5.0,2.5,1.0mg/ml),通过比较火绒草药物孔与对照孔PMN杀菌百分率,确定试验药物对奶牛乳腺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平板计数法测定中,除醇提水溶部分(1mg/ml)外,3种提取物杀菌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MTT法中,除水提醇沉液(1mg/ml)外,3种提取物均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提高牛乳中PMN的体外吞噬活性。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随药物浓度升高,牛乳多形核白细胞(PMN)体外杀菌功能有增强趋势。且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火绒草3种提取组分对奶牛乳腺多形核白细胞的体外吞噬活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绒草 水提物 奶牛多形核白细胞 平板计数法 MTT法 体外杀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mu-1:DHP豚鼠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迪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2-495,共4页
为积累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性资料,本研究使用肥大细胞抗原攻击、补体溶血CH50、流式细胞仪及病毒感染方法,测定了豚鼠致敏肥大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血清总补体的活性、血液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功能及对口蹄疫病毒的敏感... 为积累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性资料,本研究使用肥大细胞抗原攻击、补体溶血CH50、流式细胞仪及病毒感染方法,测定了豚鼠致敏肥大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血清总补体的活性、血液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功能及对口蹄疫病毒的敏感性。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明显低于其它品系(P<0.01),血清补体含量大于其它品系(P<0.01),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高于其它品系(P<0.05),而呼吸爆发功能低于其它品系(P<0.01),对口蹄疫病毒呈现100%的敏感性。表明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征已不同于其它品系,形成独特的遗传组成和生物学性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mu-1:DHP豚鼠 生物学特性 肥大细胞 补体 多形核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崇欣 李振球 +1 位作者 徐善水 戴易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变化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伤后 2 4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 2 4例 (实验组 ) ,对照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 12例。实验组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及预后 (GOS)分组 ... 目的 探讨白细胞变化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伤后 2 4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 2 4例 (实验组 ) ,对照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 12例。实验组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及预后 (GOS)分组 ,在入院时、2 4h、4 8h、96h不同时间段采集血标本 ,同时进行GCS评分 ,采用我院Beckman Coulter(HMX ,America)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中性粒细胞。结果 颅脑损伤后2 4h内白细胞明显升高且达高峰 ,中性粒细胞在 4 8h达高峰 ,伤后 96h较对照组仍高。不同时间段白细胞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GCS≤ 8分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GCS >8分组 (P <0 .0 5 ) ;预后不良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 (P <0 .0 5 )。结论 白细胞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颅脑损伤后白细胞明显升高 ,且与损伤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