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石晶 刘昱新 +3 位作者 侯景秋 闫征斌 彭惠 常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2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试验组在粘接矫治器后第1、3个月,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托槽对比,自锁托槽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 传统托槽 牙周指数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中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分布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婷 徐屹 +1 位作者 丁一 赵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0-473,共4页
目的研究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分布。方法选择2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位患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杂交的方法对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 目的研究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分布。方法选择2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位患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杂交的方法对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五种微生物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在所检测的54个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8.15%、92.59%、100%和98.15%;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较低,为20.37%。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微生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存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同时感染,且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感染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牙周致病菌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永华 吴亚菲 +3 位作者 刘天佳 肖晓蓉 周斌 周雪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 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 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菌株的分布。结果 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阳性检出率为88 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中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菌株(6 5 1% ) ,各fimA基因型的总检出率:ⅠfimA为2 4 7% ;ⅡfimA为4 3 8% ;ⅢfimA为15 7% ;ⅣfimA为4 0 4 % ;VfimA为3 4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基因多态性,ⅡfimA和ⅣfimA基因型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牙龈卟啉单胞菌 基因型 fim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牙周基础治疗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禾 徐屹 +2 位作者 赵蕾 孟姝 吴亚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洁刮治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变化,分析P.gingivalis与SRP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和评价SRP的可能... 目的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洁刮治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变化,分析P.gingivalis与SRP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和评价SRP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SRP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包括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采集SRP治疗前后的龈下菌斑共142个样本,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的P.gingivalis。构建含有P.gingivalis扩增片段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SRP治疗后PD、CAL和BOP均明显下降(P<0.001);治疗前P.gingivalis检出率为80.28%,治疗后下降为54.23%;治疗前P.gingivalis数量与PD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70(P<0.001),治疗后牙周袋内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01)。治疗前牙周袋内P.gingivalis的定植数量与PD、CAL和BOP的改善无相关性(P>0.05),但治疗后治疗有效位点P.gingivalis数量减少程度明显大于治疗无效位点(P<0.05),细菌减少量与PD改善弱相关(r=0.25,P=0.04)。结论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P.gingivalis检出率和绝对数量;治疗前P.gingivalis定植水平对临床指标的改善没有影响,治疗后P.gingivalis数量下降程度可以反映治疗效果。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可以用于牙周炎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洁刮治术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不同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燕岷 陈莉丽 严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建立临床标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 .g)的PCR检测方法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的龈下菌斑中P .g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离鉴定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下菌斑中P .g ,同时采用PCR检测P .g 16SrDNA、prtC和fimA基... 目的 :建立临床标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 .g)的PCR检测方法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的龈下菌斑中P .g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离鉴定慢性牙周炎患者不同牙位龈下菌斑中P .g ,同时采用PCR检测P .g 16SrDNA、prtC和fimA基因。部分扩增产物测定了核苷酸序列。结果 :在 6 6例患者的 12 7个龈下菌斑标本中 ,P .g 16SrDNA、prtC和fimA多重引物扩增的阳性率为 98 4 % ;PCR阳性率显著高于培养法P .g的检出率 (P <0 0 1)。 30 0 %的患者 (18/6 0 )同时感染了不同基因型的P .g菌株。P .g 16SrDNA、prtC和fimA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 98 6 2 %~ 10 0 %之间。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P .g的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适用于P .g的快速临床诊断。同一患者可被不同感染来源的多株P .g同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牙龈卟啉单胞菌 慢性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波 章锦才 +1 位作者 黄萍 张蕴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班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6 4例成年牙周炎患者 ,取龈下菌斑 ,经厌氧培养 ,挑取产黑色素菌落 ,经多聚酶链反应鉴定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 :产黑色素 G 厌氧杆菌和牙龈卟...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患者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龈下菌班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6 4例成年牙周炎患者 ,取龈下菌斑 ,经厌氧培养 ,挑取产黑色素菌落 ,经多聚酶链反应鉴定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 :产黑色素 G 厌氧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患者检出率分别是 6 7.2 %和 6 0 .9%。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的检出率分别是 35 .9%和 2 8.1%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的检出株数分别是 12 2株和 85株 ,占产黑色素 G 厌氧杆菌检出株数的 32 .3%和 35 .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作为内源性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过度生长而导致牙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华 钟良军 +3 位作者 李生彪 梁平 刘佳 姜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牙周致病菌 冠心病 聚合酶链反应(PCR)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牙周龈下可疑致病微生物与慢性牙周炎局部不同牙周状态间的关系 被引量:24
8
作者 周婷 谢红 岳朝晖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 目的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m<PD≤6 mm为B组,PD>6 mm为C组,健康对照组为H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反杂交技术半定量检测各组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结果 B、C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均高于H组,A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也高于H组,C组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水平高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放线菌嗜血菌在各组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水平都无明显差异。结论随着牙周袋的加深,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体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水平都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慢性牙周炎的早期炎症关系较为密切,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炎症位点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牙周致病微生物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陆卉 周慧敏 +2 位作者 宋晓波 孙境庐 刘红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P.gingivalis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P.gingivalis的检出率和构成比。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和P.gingivalis的检出率、构成比在不同观察时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在矫治器戴入后均比戴入前明显升高(P<0.05)。探诊深度在矫治器戴入1个月后升高(P<0.05),3个月后下降至基线水平。试验中未发现有探诊深度大于2mm的患者,也未发现有附着丧失的患者。在3次检测中,P.gingivalis检出率均为45.5%,而P.gingivalis构成比的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早期可引发成人正畸患者口内局部菌斑堆积,菌群中P.gingivalis增殖,出现轻度牙龈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牙周临床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龈下菌斑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检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佳 钟良军 +3 位作者 张源明 梁平 徐隽 倪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7-830,共4页
目的:检测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探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伴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别收集其龈下菌斑样... 目的:检测牙周袋内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同源性,探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伴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别收集其龈下菌斑样本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提取细菌DNA,PCR检测样本中的P.g16S rDNA基因,扩增产物行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龈下菌斑中的P.g16S rDNA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P.g16S rDNA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牙周致病菌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牙周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冠心病及慢性牙周炎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序列测定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卟啉单胞菌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的定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红 纪海 +2 位作者 何艳艳 杨圣辉 侯本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 目的采用16s r DNA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FQ-PCR)分析和比较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单根管患牙按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分为2组,每组60颗。采用16s r DNA PCR分析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对于P.endodontalis检出阳性者用RTFQ-PCR比较P.endodontalis在两种感染根管内的DNA相对表达量。结果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再感染根管的检出率(P=0.001)。RTFQ-PCR检测结果表明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的DNA表达量和再感染根管内D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结论 P.endodontalis在原发性感染和再感染根管内均有定植,但与原发性感染根管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卟啉单胞菌 原发性感染根管 再感染根管 慢性根尖周炎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口腔种植体周围重建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在兴 林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2-685,共4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种植体周围骨重建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口腔种植骨重建患者的菌斑,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和牙周维护治疗调查,菌斑检测、PCR扩增检测口腔的P.g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测定。结果共...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种植体周围骨重建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口腔种植骨重建患者的菌斑,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和牙周维护治疗调查,菌斑检测、PCR扩增检测口腔的P.g以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测定。结果共收集40例198份菌斑,骨吸收<0.3mm,0.3~0.6mm及>0.6mm组,其P.g附着率分别为28.6%,45.3%及67.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未维护有利于菌斑堆积,其P.g检出率高。结论 P.g可能影响种植体周围骨重建,是导致边缘骨吸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聚合酶链反应 种植体 重建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检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牙髓卟啉单胞菌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琨 侯本祥 杨圣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2-705,共4页
目的:检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以反映Pe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0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Pe16S rDNA,电泳,照相后计算其检出率。结果:PCR检... 目的:检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以反映Pe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0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Pe16S rDNA,电泳,照相后计算其检出率。结果:PCR检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标本中Pe的检出率为50%。结论:Pe较高的检出率提示Pe可能与根管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牙髓卟啉单胞菌 慢性根尖周炎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qPCR检测CPC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兴如 徐燕 +5 位作者 庞罡 王莹 周莉莉 蒋鹏 沈继龙 王荣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2-856,共5页
目的:利用RT-qPCR检测CPC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构成比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4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CPC(试验)组、溶媒(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后分别使用该药品含漱+袋内冲洗。记录患者基线和用药4周... 目的:利用RT-qPCR检测CPC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口内环境中红色复合体构成比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4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CPC(试验)组、溶媒(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后分别使用该药品含漱+袋内冲洗。记录患者基线和用药4周后的临床指标;采集龈下菌斑、龈沟液和唾液样本,BANA试验检测胰蛋白酶样酶含量,RT-qPCR检测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在总菌量中的构成比。结果:治疗后:1)试验组AL、BOP、PLI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仅AL改善(P<0.01);2)两组龈下菌斑和龈沟液样本中胰蛋白酶样酶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3)两组P.gingivalis构成比均显著下降(P<0.01),T.forsythia在试验组构成比显著下降(P<0.01),而T.denticola治疗前后无变化;4)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两两之间构成比均显著相关(P<0.01)。结论:CPC可抑制牙菌斑形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用于辅助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塞坦氏菌 齿垢密螺旋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