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杨森 许关利 +3 位作者 刘平 伦增珉 孙建芳 秦学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6,109,共8页
受地层压力高、储层厚度薄、边底水活跃等油藏条件影响,部分稠油油藏热采时的热损失大、成本高、采收率低,难以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稠油降粘剂驱、聚合物驱以及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对比分析不同驱油体系对于... 受地层压力高、储层厚度薄、边底水活跃等油藏条件影响,部分稠油油藏热采时的热损失大、成本高、采收率低,难以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稠油降粘剂驱、聚合物驱以及化学降粘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对比分析不同驱油体系对于稠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水溶性降粘剂和聚合物组成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驱油体系,可以提高采收率16.04%,优于仅使用降粘剂或聚合物作为驱油剂。对于稠油化学降粘复合驱效果,从换油效率角度考虑,优化复合驱段塞中聚合物和水溶性降粘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和1.0%;从提高采收率角度对比,优化采用前置聚合物段塞后置水溶性降粘剂段塞的注入方式,相比于前置水溶性降粘剂段塞后置聚合物段塞的注入方式,可提高采收率7.2%~10.7%;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水溶性降粘剂与聚合物段塞的最佳体积比为3∶2。在非均质模型和微观可视化模型中,化学降粘复合驱不仅兼具聚合物和降粘剂的驱油机理,而且还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对于稠油较单一化学剂驱可大幅度提高波及范围和洗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 化学降粘 驱油机理 协同增效 提高采收率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牛丽伟 姜贵璞 +4 位作者 卢祥国 李建冰 苏延昌 由洪利 苑盛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4,302,共6页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324.7降至263.5 nm。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3%,体系黏度由127.0降至122.1再增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139.7增至263.5 nm。随固液质量比增加和吸附次数增多,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在碱/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片状'为主,'网状'为辅;在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形态出现大面积的'珠状'结构,'网状'结构不明显;在ASP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呈现'网状-片状'结构形态。驱油实验表明,与水驱相比,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溶液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2.2%和4.8%。随驱油剂黏度增加,化学驱采收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2%、0.18%和0.25%时,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2.2%、15.8%和18.7%,三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8.3%和21.0%。在聚合物加量相同的条件下,与聚合物溶液相比,三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2.3%~2.6%。驱油剂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分子线团尺寸 聚集态 驱油效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产液能力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姜颜波 刘璐 +4 位作者 元福卿 潘玉萍 祝仰文 魏翠华 李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99,共9页
在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过程中,由于注入的化学剂溶液黏度较高、渗流阻力大,相较于水驱阶段,注入化学剂后生产井的产液指数普遍下降,甚至难以达到预设的配产要求。目前尚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以预测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的产液能力,严重... 在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过程中,由于注入的化学剂溶液黏度较高、渗流阻力大,相较于水驱阶段,注入化学剂后生产井的产液指数普遍下降,甚至难以达到预设的配产要求。目前尚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以预测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的产液能力,严重制约了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在胜利油田的推广应用。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油藏数值模拟,首先以孤岛油田东区Ng3—4区块为例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然后进行无因次产液指数影响因素研究,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建立无因次产液指数定量表征模型,形成了一套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产液能力的动态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无因次产液指数定量表征模型的数学形式简洁,模型中待定系数含义明确,提出的动态预测方法可以较好地拟合矿场实际动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 无因次产液指数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粘度稳定剂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琳 蒲万芬 杨怀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针对碱/聚二元复合驱在现场应用中暴露的粘度不稳定问题,通过热氧老化实验,在研究三种粘度稳定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复合驱不稳定因素,研制了GH-01复合型稳粘剂。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稳定剂都起到了一定粘度改善作用,其中GH-01效果尤为突... 针对碱/聚二元复合驱在现场应用中暴露的粘度不稳定问题,通过热氧老化实验,在研究三种粘度稳定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复合驱不稳定因素,研制了GH-01复合型稳粘剂。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稳定剂都起到了一定粘度改善作用,其中GH-01效果尤为突出,仅需10mg/L即能使老化四个月的二元体系(碱1.25%+聚合物0.15%)粘度达到26.8mPa.s,比原体系粘度提高了5.5倍,同时该稳粘剂合成简单,价格低廉,对解决聚驱和复合驱过程中的粘度不稳定问题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聚二元复合驱 粘度稳定性 GH-01复合型稳粘剂 二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稳粘剂对碱/聚二元体系驱油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徐卫东 孙琳 +2 位作者 蒲万芬 赵金洲 辛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1-153,共3页
针对大港羊三木油田污水配注碱/聚二元复合驱过程中出现的体系粘度严重损失现象,研制了GH稳粘剂。为了考察该稳粘剂对碱/聚二元复合驱的最终驱油效果是否有利,就其对二元体系驱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逐一分析。利用热氧老化实验、界面张力... 针对大港羊三木油田污水配注碱/聚二元复合驱过程中出现的体系粘度严重损失现象,研制了GH稳粘剂。为了考察该稳粘剂对碱/聚二元复合驱的最终驱油效果是否有利,就其对二元体系驱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逐一分析。利用热氧老化实验、界面张力仪和流变仪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在添加GH稳粘剂与不添加该稳粘剂时碱/聚二元体系的长期热氧稳定性、界面张力、流变性、粘弹性以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GH稳粘剂能在不破坏碱/聚二元体系假塑性流变特征以及超低界面张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其微观结构的稳定性,使得二元体系的长期热氧稳定性大幅度改善,同时粘弹性增强。GH稳粘剂有助于提高碱/聚二元体系的稳定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良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碱/聚二元复合驱 粘度 稳定性 驱油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稠油生物降黏驱替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桑林翔 杨兆中 +2 位作者 杨果 丁超 支锦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8-151,共4页
为有效降低高黏区稠油黏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对微生物降解机理的分析与研究,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生物驱油技术,筛选出高效菌种,探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菌种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微生物降黏菌种的复配比... 为有效降低高黏区稠油黏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对微生物降解机理的分析与研究,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生物驱油技术,筛选出高效菌种,探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菌种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微生物降黏菌种的复配比例。实验表明:QY-1、QY-2、QY-3菌种降黏效果较强,降黏率大于65.00%;当菌种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复配实验时,原油降黏率达到73.58%,降黏效果优于任意单一菌种;按照最优复配比例进行驱替,增产率平均值可达到24.8%。该研究对高黏稠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降黏 菌种复配 采收率 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稠油油藏降黏剂-CO_(2)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郭德明 潘毅 +3 位作者 孙扬 巢忠堂 李晓楠 程诗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5期794-802,共9页
低渗稠油油藏实施CO_(2)驱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提高采收率综合利用的技术,但受CO_(2)低黏度、高流度的影响,稠油油藏CO_(2)驱易过早气窜,为此探索了低渗稠油油藏CO_(2)-降黏剂降黏改善流度比调驱可行性,明确了低渗稠油油藏CO_(2)-水溶性降... 低渗稠油油藏实施CO_(2)驱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提高采收率综合利用的技术,但受CO_(2)低黏度、高流度的影响,稠油油藏CO_(2)驱易过早气窜,为此探索了低渗稠油油藏CO_(2)-降黏剂降黏改善流度比调驱可行性,明确了低渗稠油油藏CO_(2)-水溶性降黏剂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KD-45A水溶性降黏剂在缺少外力搅拌的情况下,只能乳化原油表层以起到降黏效果,降黏效果较差,但降黏剂段塞能够改善因黏度差引起的油气过大的流度比,有效地控制CO_(2)沿气流通道突进;水溶性降黏剂乳化形成的O/W形乳状液过渡带黏度接近水相,能够防止水溶性降黏剂的指进,使降黏剂段塞对CO_(2)的调驱作用更加明显、CO_(2)的波及面积更大;CO_(2)在降黏剂中的溶解会降低CO_(2)-降黏体系剂的界面张力,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驱油作用;CO_(2)溶于降黏剂后形成碳化水可以大幅降低重力和黏度差异对波及面积的影响,形成较为稳定连续的驱替界面,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机理相互协同、叠加,可大幅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稠油 提高采收率 水溶性降黏剂 CO_(2)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原油粘度界限确定方法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宗阳 王业飞 +2 位作者 张娜 夏晞冉 赵方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0,共5页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大油田,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大,增油量不断减少,开发效益不断降低,目前尚没有明确方法来确定所适用的原油粘度界限,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从财务净现值入...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大油田,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大,增油量不断减少,开发效益不断降低,目前尚没有明确方法来确定所适用的原油粘度界限,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从财务净现值入手,以吨剂增油值作为筛选指标,建立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的原油粘度界限确定方法,以孤岛油田东区Ng4~1-5~1单元为例,利用所建方法得到该区块的原油粘度界限筛选图版。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原油粘度界限随油价上升不断增大,当油价为40美元/bbl时,原油粘度界限仅为854 mPa·s,但当油价升至70美元/bbl时,原油粘度界限提高至4 471 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 原油粘度界限 财务净现值 极限吨剂增油值 油价 稠油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媛媛 宋考平 +3 位作者 刘健 沈秋雨 周继龙 于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6期51-56,共6页
为进一步探索三元复合体系在储层中的运移变化规律,针对大庆油田流体性质和地质特征,以油藏工程、表面活性剂化学和油田化学为理论指导,基于复合体系各组分浓度动态测试结果,开展了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和驱油效果变化规律实验研... 为进一步探索三元复合体系在储层中的运移变化规律,针对大庆油田流体性质和地质特征,以油藏工程、表面活性剂化学和油田化学为理论指导,基于复合体系各组分浓度动态测试结果,开展了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和驱油效果变化规律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以及碱呈现出不同的沿程滞留特征,出现色谱分离现象,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降速率远快于聚合物和碱浓度下降速率,整个驱替过程中超低界面张力和高黏度状态仅能够保持大约1/3的井距长度。超低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驱阶段采收率的贡献比有限,有大约60%以上原油不是复合体系在超低界面张力状态下采出的。三元复合驱使用体系只要在保持较低界面张力状态的同时兼顾充分的黏度性能,也可能获得同样良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组分浓度 黏度 界面张力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注入速度界限确定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夏晞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95,共7页
由于原油及聚合物-降粘剂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导致胜利油区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注入井的注入量往往因为无法达到预定的配注要求而被迫进行间歇生产,且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方法用以确定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的极限注入速度,严重制约了稠油油... 由于原油及聚合物-降粘剂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导致胜利油区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注入井的注入量往往因为无法达到预定的配注要求而被迫进行间歇生产,且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方法用以确定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的极限注入速度,严重制约了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首先建立孤岛油田东区Ng4~1-5~1单元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的典型数值模拟模型,然后采用PB试验设计进行主控因素筛选,最后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无因次吸水指数预测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注入速度界限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案和验证方案所对应的无因次吸水指数的实算值与预测值的吻合度较高,两者平均误差仅为1.71%,说明所建立的无因次吸水指数预测模型具有可靠性;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 000 mg/L、降粘剂质量分数为0.4%、降粘剂降粘率为90%、注入段塞尺寸为0.4 PV时,目标区块的极限注入速度为0.106 4 PV/a,计算结果与矿场实际注入数据(0.11 PV/a)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聚合物-降粘剂复合驱 数值模拟 无因次吸水指数 PB试验设计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