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ano powder(Al2O3-CaO)addition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blend matrix composite 被引量:1
1
作者 Hayder Abbas Sallal Alaa AAbdul-Hamead Farhad Mohammad Othm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25-431,共7页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hich consists of two materials(Al2 O3-CaO),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particles on the ...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hich consists of two materials(Al2 O3-CaO),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particle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polymer blend(EP 4%+96%UPE).The powder was evalu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SEM),particle size analysis,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X).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co mposite material was assessed by tensile test,bending test and hardness test.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howed goo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aluminum oxide and calcium oxide,smoothness in particles’size at calcination in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formation of different shapes of nanoparticles and different(kappa and gamma)phases of the Al2 O particles.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behavior tests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ed composite material,especially at 1.5%,compared with polymer blend material without nano powder addition.The tensile properties improved about(24 and 14.9)%and bending resistance about(23.5 and16.8)%and hardness by(25 and 22)%when adding particles of size(63.8 and 68.6)respectively.Therefore,this refl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manufacture the nanoco mposite powd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is powder as a strengthening material for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using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in bio applications,especially in the fabrication of artificial li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OL-GEL method polymer BLEND MATRIX Nanocomposit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mprovement of Bulk-Heterojunction Order in Polymer Photovoltaic Device
2
作者 YUAN Dan CHEN Zhi-jian XIAO Li-xin MU Li-ping QU Bo GONG Qi-hua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75-3179,共5页
The blend morphology and vertical arrangement are critical to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bulk-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In the present paper,the authors proposed a new annealing method that controls the blen... The blend morphology and vertical arrangement are critical to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bulk-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In the present paper,the authors proposed a new annealing method that controls the blend morphology and vertical arrangement of two materials by means of simultaneously applying external electrical field and violet irradiation on the active layer of poly(3-hexylthiophene) (P3HT) and -phenyl C6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PCBM) during annealing process.By using this annealing method,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36%,which was caused by vertical phased-separated blend of crystalline P3HT and PCBM and better charge extraction of electrode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was measured to prove more fullerene derivatives at the organic/cathode interfaces by using this annealing method.The X-ray diffraction(XRD) analysis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 analysis also revealed more ordered polymer crystal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photovoltaic device BULK-HETEROJUNCTION Anneal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扩散特性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晓龙 桂云祥 +2 位作者 贾赫扬 钟燕辉 张蓓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具有自膨胀特性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但关于其注浆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近期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对自膨胀高聚物浆液的流动扩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温度变化会改变高聚物浆液化学反应进程,进而影响其扩散行为... 具有自膨胀特性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但关于其注浆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近期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对自膨胀高聚物浆液的流动扩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温度变化会改变高聚物浆液化学反应进程,进而影响其扩散行为。为深入揭示温度对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机制,以一种工程中应用的自膨胀聚氨酯高聚物浆液为对象,基于浆液聚合反应机理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用准三维有限体积法离散浆液流动控制方程,用三维有限体积法离散裂隙壁热传导方程,建立模拟分析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膨胀扩散过程的热-流耦合仿真模型,实现对浆液化学反应进程、流场和“浆液-裂隙”体系温度场的耦合求解。开展不同注浆量、预热温度条件下无水平板裂隙高聚物注浆模型试验,通过浆液扩散范围、密度、温度等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所建立数值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预热温度、环境温度对浆液在平板裂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随着浆液预热温度升高,浆液扩散速率及升温速度加快,峰值温度增大,达到峰值点时刻越早;相同预热温度条件下,环境温度越高,浆液扩散速率越快,扩散半径越大;当浆液预热温度或环境温度升高至一定值时,浆液最终扩散范围不再发生明显改变;随着环境温度降低,所需的浆液最低预热温度逐渐增大。该文工作对高聚物裂隙注浆浆液预热温度设定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胀高聚物 裂隙注浆 扩散机理 温度 试验 仿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法制备Al5052/PMMA接头界面结构与结合性能研究
4
作者 殷官超 丁纪俊 +3 位作者 张睿智 张建 罗国强 李家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61,共11页
目的提高Al5052/PMMA接头结合性能,研究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结合盐酸腐蚀对5052铝合金(Al5052)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多级轮廓特征的表面形貌。随后,采用液相法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Al5052的... 目的提高Al5052/PMMA接头结合性能,研究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结合盐酸腐蚀对5052铝合金(Al5052)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多级轮廓特征的表面形貌。随后,采用液相法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Al5052的直接连接。最后通过剪切与拉伸实验,并结合离散界面单元模型的仿真结果,系统地讨论了Al5052/PMMA接头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对于先由激光打孔,后经盐酸腐蚀的Al5052基板,与PMMA连接后最大剪切强度为13.94 MPa,最大抗拉强度为9.35 MPa;与未激光打孔、仅盐酸腐蚀的样品相比,最大强度提高了约30%。Al5052/PMMA接头脱粘面根据其形态和失效机制可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区域。结论Al5052表面粗糙程度随着盐酸腐蚀处理时间增加,原激光打孔的截面形状逐渐由方变圆,纵深也随之减小。使用液相法制备黏接样品时,Al5052/PMMA接头界面轮廓在物理层面上充分咬合。接头的剪切与拉伸强度均随盐酸腐蚀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所得构效关系的结果及其分析过程,将为涉及多级尺度轮廓特征的材料界面结合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聚合物连接 表面处理 液相法 结合性能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聚合物封装的光纤布拉格光栅超声波传感器
5
作者 涂兴华 赵海洋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4,共9页
针对裸光纤光栅对超声波响应灵敏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聚合物封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在光纤光栅周围封装一层厚度远超光纤直径的聚合物涂覆层,提高了光纤光栅在受到超声波作用时的应变灵敏度。首先,建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根据... 针对裸光纤光栅对超声波响应灵敏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聚合物封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在光纤光栅周围封装一层厚度远超光纤直径的聚合物涂覆层,提高了光纤光栅在受到超声波作用时的应变灵敏度。首先,建立光纤光栅传感模型,根据传输矩阵法仿真分析了聚合物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对光纤光栅应变的影响。随后,利用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ABR)与聚氯乙烯(PVC)塑料三种不同参数的聚合物材料封装光纤光栅,通过线性边缘滤波法将光纤光栅的波长漂移转化为电压信号,测量封装后的传感器对超声波的传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杨氏模量的降低与泊松比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光纤光栅对超声波的响应灵敏度。三种材料中,PU封装后的效果最好,峰值电压达到139.6 mV,约是裸光纤光栅的15倍,且封装后的传感器的峰值电压随着距声源距离的增大呈指数型衰减,符合超声波在水中的理论衰减趋势,可以用来还原空间中的声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与波导光学 光纤布拉格光栅 线性边缘滤波法 聚合物 超声波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冲击响应简化分析与预测
6
作者 张仁波 李昕晨 +1 位作者 金浏 杜修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4-53,共10页
针对目前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复杂且低效的问题,研究了纤维增强聚合物(fiber-reinforced polymer,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下动态响应的简化分析与预测方法。首先,建立了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动态弯-剪抗力模型;其次,基于此... 针对目前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复杂且低效的问题,研究了纤维增强聚合物(fiber-reinforced polymer,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下动态响应的简化分析与预测方法。首先,建立了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动态弯-剪抗力模型;其次,基于此模型并考虑应力波传播效应,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自由度简化分析模型来预测混合配筋混凝土简支梁的冲击响应,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基于量纲分析,对双自由度模型计算的120组冲击工况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混合配筋梁的峰值位移和冲击力时程曲线的经验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误差基本在20%以内,可为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工程实践提供一种有效的简化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荷载 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筋 混合配筋混凝土梁 双自由度模型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布加固管桁架节点的工程应用研究
7
作者 童乐为 王甜甜 +5 位作者 徐晓明 高峰 史炜洲 周锋 武诣霖 严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705,共9页
以体育场屋盖圆钢管桁架节点为对象,开展了碳纤维(CFRP)布加固的工程应用研究,涉及CFRP布缠绕加固空间管节点的步骤策略、环境温度下CFRP布胶粘剂抗剪强度试验、钢管表面涂层对CFRP布胶粘剂粘结强度影响的试验、防火涂料在CFRP布上粘结... 以体育场屋盖圆钢管桁架节点为对象,开展了碳纤维(CFRP)布加固的工程应用研究,涉及CFRP布缠绕加固空间管节点的步骤策略、环境温度下CFRP布胶粘剂抗剪强度试验、钢管表面涂层对CFRP布胶粘剂粘结强度影响的试验、防火涂料在CFRP布上粘结强度的试验、CFRP布加固空间KT型管节点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改变、钢管表面原有涂层都对胶粘剂的粘结强度有影响,CFRP布加固时须选择适用的胶粘剂,打磨掉钢管表面涂层,防火涂料可以在CFRP布上直接喷涂。相比未加固的KT型节点,CFRP加固的节点承载力和延性分别提升了24%和25%。CFRP布加固圆钢管相贯焊接节点是可行和有效的,当需要适度提升承载力时,是一个富有特色的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布加固方法 胶接接头抗剪强度试验 胶粘剂‒钢管表面抗拔试验 防火涂料‒碳纤维布抗拔试验 碳纤维布加固KT型管节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优化与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栗小茜 陈浩 +2 位作者 葛正浩 宋浩杰 高彦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对不同种类的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s)的成型工艺进行了分析概述,详细对比了CFRPs性能提升的各类方案,并结合工业应用案例对现有成型工艺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探讨了车用CFRPs绿色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汽车产业车辆轻量化材料研... 对不同种类的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s)的成型工艺进行了分析概述,详细对比了CFRPs性能提升的各类方案,并结合工业应用案例对现有成型工艺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探讨了车用CFRPs绿色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汽车产业车辆轻量化材料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改性方法 成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胺培南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优化
9
作者 贾艳花 彭洁 +3 位作者 罗嘉琳 李佩 丁子珊 洪建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0,共7页
目的优化亚胺培南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pH7.3磷酸盐缓冲液-乙腈(99.3:0.7),流动相B为pH7.3磷酸盐缓冲液-乙腈(75:25);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目的优化亚胺培南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pH7.3磷酸盐缓冲液-乙腈(99.3:0.7),流动相B为pH7.3磷酸盐缓冲液-乙腈(75:25);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体积10μL。结果亚胺培南峰与各杂质峰分离度良好,亚胺培南在0.5~10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0.2μg/mL(0.02%),重复性符合规定。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可实现对亚胺培南已知杂质和聚合物杂质进行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有关物质 聚合物 方法优化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心点法的高聚物防渗墙堤坝地震变形可靠度分析
10
作者 张泽瀚 薛冰寒 +2 位作者 赵冠奇 方宏远 石明生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6,共8页
高聚物防渗墙技术具有高效、微创和经济等优点,已在中小型土质堤坝除险加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建在震区的高聚物防渗墙堤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可靠度分析尚未开展。因此,基于倾度法和中心点法开展高聚物防渗墙堤坝地震变形的可... 高聚物防渗墙技术具有高效、微创和经济等优点,已在中小型土质堤坝除险加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建在震区的高聚物防渗墙堤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可靠度分析尚未开展。因此,基于倾度法和中心点法开展高聚物防渗墙堤坝地震变形的可靠度分析,采用倾度法评价高聚物防渗墙堤坝的坝体变形情况,通过倾度值计算地震变形的可靠度评价指标,基于中心点法对高聚物防渗墙堤坝的地震变形进行可靠度分析。对某高度为15m的高聚物防渗墙堤坝进行了分析,其设计基准期内年计地震变形失效概率P y=2.44×10-7,对应的可靠指标β=5.03,满足规范要求,为高聚物防渗墙堤坝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防渗墙堤坝 可靠度分析 地震变形 倾度法 中心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流体系统附壁液滴剪切变形及运动研究
11
作者 王宁宁 倪旺来 +1 位作者 王东 刘海湖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2,共11页
附壁液滴的变形和运移与残余油的微观驱油效率密切相关,鉴于聚合物驱替液及稠油均可表现出黏弹性流变性质,阐明两相流体黏度等物性条件对黏弹性流体系统附壁液滴行为的影响机制十分必要。采用黏弹性流体两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接... 附壁液滴的变形和运移与残余油的微观驱油效率密切相关,鉴于聚合物驱替液及稠油均可表现出黏弹性流变性质,阐明两相流体黏度等物性条件对黏弹性流体系统附壁液滴行为的影响机制十分必要。采用黏弹性流体两相流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结合接触角几何公式处理润湿边界条件,开展了线性剪切流中Oldroyd-B黏弹性环境流体内牛顿液滴(N/V系统)及牛顿环境流体内Oldroyd-B黏弹性液滴(V/N系统)在两相流体黏度比m、黏弹性流体溶剂黏度比β影响下的稳态变形及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V系统聚合物的拉伸在界面尖端外侧及前进接触线附近最为显著,形成弹性拉力促进铺展;随β降低(弹性增强),润湿面积增加,表面积减小;随m增加,润湿面积增加,表面积增大;N/V液滴移动速度在m<1.5时,随β降低而升高;但m≥1.5时,液滴所受总驱动力在β较小时因液滴高度显著降低而减小,导致其移动速度随β降低而减慢。V/N液滴内聚合物拉伸在后退接触线附近更强,抑制液滴铺展;m≤1时润湿面积受m及β影响不大;m>1时润湿面积随m增加、β升高而增大。V/N液滴表面积受m和β的影响与N/V液滴趋势相一致,且两系统内液滴移动速度均随m增加而减小,但V/N液滴在各m条件下始终在β较小时移动速度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黏弹性流体 液滴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变形和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甲基丙烯酸型离聚物的碱处理制备与性能研究
12
作者 吴映雪 李肖夫 +1 位作者 李汝贤 宋文波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2-978,共7页
离子型聚合物(简称离聚物)树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以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为前体,通过溶液法经碱处理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中和度的EMAA型离聚物,采用FTIR、DSC、SAXS、XPS、流... 离子型聚合物(简称离聚物)树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能,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以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为前体,通过溶液法经碱处理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中和度的EMAA型离聚物,采用FTIR、DSC、SAXS、XPS、流变性能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离聚物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商业化离聚物产品Surlyn 8940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中和度的增加,EMAA型离聚物的交联度增加,熔融指数和熔点整体呈降低的趋势,复数黏度、储能模量和力学强度都明显升高;理论中和度达到70%后,雾度明显增大。通过溶液法制备的理论中和度为30%的EMAA型离聚物具有与Surlyn 8940树脂相似的结构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聚合物 溶液法 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中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聚物防渗墙堤坝静动力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13
作者 薛冰寒 徐瑞超 +2 位作者 张舒 方宏远 王复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7,共5页
在高聚物防渗墙堤坝静动力分析时,通常采用邓肯-张E-B和等效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但由于本构模型参数较多,在进行参数随机分析或反演分析时若将模型的所有参数作为随机变量或反演参数,计算量大且反演精度低。因此,对高聚物防渗墙堤坝进... 在高聚物防渗墙堤坝静动力分析时,通常采用邓肯-张E-B和等效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但由于本构模型参数较多,在进行参数随机分析或反演分析时若将模型的所有参数作为随机变量或反演参数,计算量大且反演精度低。因此,对高聚物防渗墙堤坝进行了静动力响应分析,基于正交试验法以单元平均有效应力、坝顶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竖直向永久变形为敏感性指标,对邓肯-张E-B和等效线性黏弹性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静力分析时,坝体密度ρ和邓肯-张E-B模型中切线模量指数n及体积模量指数m对坝体单元平均有效应力的敏感性最大;动力分析时,等效线性黏弹性模型中材料参数k_(1)和最大阻尼比λ_(max)对坝顶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敏感性较强;材料参数k_(1)、n_(2)对竖直向永久变形的敏感性相对较大。研究结果为高聚物防渗墙堤坝随机性分析和反演分析时选取本构模型参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防渗墙 堤坝 邓肯-张E-B 等效线性黏弹性 正交试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法制备大孔金属固定化亲和层析介质及其蛋白分离性能研究
14
作者 侯恒扬 李子炀 +3 位作者 乔娟 马磊 靳海波 张荣月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7-1246,共10页
该文以大孔聚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亚氨基二乙酸(GMA-IDA)功能单体为配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金属亲和层析介质。首先,基于GMA的环氧基团与IDA的亚氨基反应制备GMA-IDA功能单体,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功能... 该文以大孔聚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亚氨基二乙酸(GMA-IDA)功能单体为配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金属亲和层析介质。首先,基于GMA的环氧基团与IDA的亚氨基反应制备GMA-IDA功能单体,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功能单体中的双键进行接枝聚合制备大孔聚合物微球。最后在0.1 mol/L镍溶液下螯合Ni2+,制备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考察了接枝聚合反应中各因素对蛋白吸附容量的影响,包括功能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确定了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的最佳制备条件。以牛血红蛋白为模型蛋白,所得FastSep-GMA-IDA-Ni亲和介质的静态结合容量最高可达47.97 mg/mL,比商品Ni亲和层析介质高约25.75%。通过偶联法制备的FastSep-IDA-Ni亲和层析介质,其静态结合容量为12.518 mg/mL,远低于接枝法制备的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且FastSep-GMA-IDA-Ni相比商品介质显示出更好的蛋白传质效率。考察发现,随着镍含量的增加,同种条件下制备的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的蛋白静态结合容量随之增加直至达到饱和。结果显示,随着离子交换容量的增加,螯合的镍含量也随之增加,最高镍含量为104.06μmol/mL。将制备的FastSep-GMA-IDA-Ni对CHO细胞表达的血凝素(HA-His)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亲和层析介质 接枝法 聚合物微球 蛋白结合容量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粒子有限元法的PBX致密化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黄翰哲 王克俭 +2 位作者 牛余雷 王志伟 马梓煜 《爆破器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7,共10页
为探究高聚物黏结炸药(PBX)压制成型的致密化机理,在颗粒尺度模拟压制过程中,采用多粒子有限元法(MPFEM)分析松装密度、温度及粒径差异对PBX微观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松装密度体系中,颗粒滑移剧烈,易形成阻碍颗粒运动的力链屏障... 为探究高聚物黏结炸药(PBX)压制成型的致密化机理,在颗粒尺度模拟压制过程中,采用多粒子有限元法(MPFEM)分析松装密度、温度及粒径差异对PBX微观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松装密度体系中,颗粒滑移剧烈,易形成阻碍颗粒运动的力链屏障,应力集中严重且平均应力升高;高温降低体系的总应变能,增大等效塑性、弹性和热应变,同时缓解应力集中;粒径差异体系中,小颗粒滑移程度与应力变形显著高于大颗粒,大颗粒接触形成力链屏障并产生抗变形保护区。MPFEM可有效捕捉颗粒的运动与变形特性,为优化PBX压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黏结炸药(PBX) 数值模拟 压制成型 多粒子有限元法(MP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有吸水树脂和膨胀珍珠岩的新型吸水垫层
16
作者 王琦 李志鹏 +5 位作者 王磊 刘竹辉 苏群勇 卢黄忠 钟舜杰 沈平邦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48,共4页
开发了一种基于吸水树脂和膨胀珍珠岩的吸水垫层,旨在为海绵城市的应用提供一种新型储水材料。该吸水垫层具备出色的吸水性能和一定的力学性能,可实现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和雨水的有效处理。通过TOPSIS多目标优化,最终得出了一种吸水能力... 开发了一种基于吸水树脂和膨胀珍珠岩的吸水垫层,旨在为海绵城市的应用提供一种新型储水材料。该吸水垫层具备出色的吸水性能和一定的力学性能,可实现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和雨水的有效处理。通过TOPSIS多目标优化,最终得出了一种吸水能力和强度平衡的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0.25%的吸水树脂和15%的膨胀珍珠岩能够较好实现吸水垫层的制备,其抗折强度约为3.16 MPa,抗压强度约为9.16 MPa,吸水率能够达到33.16%,约为普通净浆的13.8倍。吸水树脂能够较好的调控内部水化速率,膨胀珍珠岩由于自身孔隙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提高吸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树脂 膨胀珍珠岩 海绵城市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式人工肺材料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梓睿 柳杨 +1 位作者 王嵘 刘富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5,共12页
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体外生命支持的核心技术,其组件膜式人工肺在急性呼吸衰竭及心肺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膜式人工肺面临气体传递效率差、气体选择性低及血液相容性不足等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膜式人工肺的改进工... 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体外生命支持的核心技术,其组件膜式人工肺在急性呼吸衰竭及心肺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膜式人工肺面临气体传递效率差、气体选择性低及血液相容性不足等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膜式人工肺的改进工作,主要介绍了膜式人工肺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调控以及表面改性,分析了热致相分离技术中绿色稀释剂及二元稀释剂体系的应用以及仿生涂层、多功能结构设计等在提升气体选择性及血液相容性上的优势。另外,指出了膜式人工肺在长时间使用中的血液相容性不足、气体传输与抗渗漏性能平衡等瓶颈问题,提出了通过材料改性与结构优化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了膜式人工肺在小型化、高效化及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为膜式人工肺的高性能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系统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式人工肺 血液相容性 高分子材料 热致相分离法 体外膜肺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酯增塑GAP黏合剂与N100固化反应动力学的近红外光谱法研究
18
作者 张玉樊 徐胜良 +1 位作者 黄志萍 聂海英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监测硝酸酯增塑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多异氰酸酯(N100)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提出了推进剂固化反应监控方法。采用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MCR-ALS)法,从连续采集的固化过程近红外光谱中提取了固化组分浓... 为监测硝酸酯增塑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多异氰酸酯(N100)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提出了推进剂固化反应监控方法。采用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MCR-ALS)法,从连续采集的固化过程近红外光谱中提取了固化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相似度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并建立了硝酸酯增塑GAP黏合剂与N100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连续小波变换结合MCR-ALS分析固化过程近红外光谱,方法相似度大于99%,可以提取固化反应过程中的组分浓度曲线和光谱曲线,为GAP固化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无损的在线监测方法;GAP黏合剂/N100体系固化反应在反应前中期遵循一级动力学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4.46 kJ/mol;反应后期,机理函数变为二维扩散模型,表观活化能为66.0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硝酸酯增塑GAP黏合剂 固化反应动力学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对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马封安 赵广慧 +2 位作者 田程 贾宇喆 刘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针对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梳理了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从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方面,回顾了最新研究进展。在缺陷检测方面,提高检测精度、加速检测数据处理、发展针对特殊缺陷的检测技术是目前研究... 针对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梳理了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从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方面,回顾了最新研究进展。在缺陷检测方面,提高检测精度、加速检测数据处理、发展针对特殊缺陷的检测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宏观缺陷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综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分层缺陷的面内尺寸、埋深和形状,孔隙缺陷的孔隙率、分布集度和形状,褶皱缺陷的方向、凹凸性和褶皱角等。为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及其可靠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缺陷 检测方法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s的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杨语喆 胡斌 +3 位作者 洪玉文 罗甘滨 付冬雪 成会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7-203,共7页
采用表面印迹法,以Cr(Ⅲ)为模板离子,UiO-66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对印迹条件进行优化,制备了19种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Ⅲ)-IIPs]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Ps)。制备印迹聚合物的优化条件为: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模板离... 采用表面印迹法,以Cr(Ⅲ)为模板离子,UiO-66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对印迹条件进行优化,制备了19种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Ⅲ)-IIPs]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Ps)。制备印迹聚合物的优化条件为: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60,UiO-66用量为30.00mg,乙醇与水(两者体积比为1∶1)为致孔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吸附实验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r(Ⅲ)-IIP_(14)和NIP 14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r(Ⅲ)-IIP_(14)对Cr(Ⅲ)离子的吸附量为4.61mmol/g,印迹因子为1.66,且在“竞争离子”共存条件下,对Cr(Ⅲ)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Cr(Ⅲ)-IIP_(14)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Ⅲ)离子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表面印迹法 离子印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