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material selection for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 被引量:4
1
作者 Vishwas Mahesh Sharnappa Joladarashi Satyabodh M.Kulkarn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57-277,共21页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PMC)are extensively been used in man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Various natural fibers have emerged as potential replacements to synthetic fibers as reinforcing materials composites owing to t...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PMC)are extensively been used in man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Various natural fibers have emerged as potential replacements to synthetic fibers as reinforcing materials composites owing to their fairly bet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low cost,environment friendliness and biodegradability.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constituents of composites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is a tedious task for a designer/engineer.Impact loading has emerged as the serious threat for the composites used in structural or secondary structural application and demands the usage of appropriate fiber and matrix combination to enhance the energy absorption and mitigate the failure.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view is to explore the composite with various fiber and matrix combination used for impact applications,identify the gap in the literature and suggest the potential naturally available fiber and matrix combination of composites for future work in the field of impact loading.The novelty of the present study lies in 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ally available fiber and matrix combination which can help in better energy absorption and mitigate the failure when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In addition,the application of multi attributes decision making(MADM)tools is demonstrated for selection of fiber and matrix materials which can serve as a benchmark study for the researchers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Natural fibers Green composite Impact characterization Flexible composite MADM Approa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ano powder(Al2O3-CaO)addition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blend matrix composite 被引量:1
2
作者 Hayder Abbas Sallal Alaa AAbdul-Hamead Farhad Mohammad Othm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25-431,共7页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hich consists of two materials(Al2 O3-CaO),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particles on the ...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and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which consists of two materials(Al2 O3-CaO),and study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particle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polymer blend(EP 4%+96%UPE).The powder was evalu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SEM),particle size analysis,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X).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co mposite material was assessed by tensile test,bending test and hardness test.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howed goo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aluminum oxide and calcium oxide,smoothness in particles’size at calcination in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formation of different shapes of nanoparticles and different(kappa and gamma)phases of the Al2 O particles.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behavior tests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ed composite material,especially at 1.5%,compared with polymer blend material without nano powder addition.The tensile properties improved about(24 and 14.9)%and bending resistance about(23.5 and16.8)%and hardness by(25 and 22)%when adding particles of size(63.8 and 68.6)respectively.Therefore,this refl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manufacture the nanoco mposite powder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is powder as a strengthening material for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using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in bio applications,especially in the fabrication of artificial li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SOL-GEL method polymer BLEND matrix Nanocomposit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terial selection of polymeric composite automotive bumper beam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被引量:3
3
作者 A.HAMBALI S.M.SAPUAN +1 位作者 N.ISMAIL Y.NUKM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244-256,共13页
Selection of materials,as an area of design research,has been under considerable interest over the years.Materials sel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Inappropriate dec... Selection of materials,as an area of design research,has been under considerable interest over the years.Materials sel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i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Inappropriate decision of materials can cause the product to be reproduced or remanufactured.To avoid this circumstance,one of the useful tools that can be employed in determin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material is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AHP,six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considered.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for suitability of use in manufacturing automotive bumper beam was determined by considering eight main selection factors and 12 sub-factors.The AHP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glass fibre epoxy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aterial because it has the highest value(25.7%,mass frac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materials.The final material is obtained by performing six different scenarios of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It is proved that glass fibre epoxy is the most optimum d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polymer matrix bumper beam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戊二烯共聚改性木质素补强橡胶复合材料
4
作者 侯世航 任顺强 +2 位作者 王司晨 张继川 樊永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70,共9页
【目的】木质素是一种中等极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与橡胶基体相容性较差,难以直接作为橡胶工业的补强填料。为降低木质素的极性并改善其与非极性橡胶的相容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共聚改性木质素材料。【方法】采用丙烯酰氯对木质素进... 【目的】木质素是一种中等极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与橡胶基体相容性较差,难以直接作为橡胶工业的补强填料。为降低木质素的极性并改善其与非极性橡胶的相容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共聚改性木质素材料。【方法】采用丙烯酰氯对木质素进行酰化改性,并通过自由基共聚反应,将酰化木质素与异戊二烯进行共聚合,在木质素大分子中引入长链烷烃侧基,制备异戊二烯/酰化木质素共聚材料(ALI)。然后,对改性木质素的结构变化进行表征,并分析ALI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特性以及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改性木质素材料的羟基含量降低,接触角从66.13°提高到80.16°,这表明其分子极性降低且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增强。当ALI的添加量为5 g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20.61 MPa,与炭黑填充样品相近;断裂伸长率为581.20%,较炭黑填充样品提高了42.40%。这表明改性木质素材料在填料-橡胶网络中分散良好,且橡胶基体得到了有效补强。【结论】本研究成功开发的异戊二烯/酰化木质素共聚材料显著改善了木质素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使天然橡胶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强度和韧性,实现了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有效补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异戊二烯 共聚 天然橡胶 补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摩擦特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冯智 王进 仝哲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47,共7页
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比强度高,结构/性能可设计性强,通过纤维组份与结构设计可实现低润滑与高耐磨特性,在航空、航天以及汽车行业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摩擦学上的应用与进展。阐述了纤维织物/... 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比强度高,结构/性能可设计性强,通过纤维组份与结构设计可实现低润滑与高耐磨特性,在航空、航天以及汽车行业上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摩擦学上的应用与进展。阐述了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在不同润滑方式下的润滑与抗磨机理,对比分析了不同纤维种类的摩擦特性,并对纤维种类对复合材料润滑、减磨的影响方式与机理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纤维的结构形式对复合材料摩擦学行为的影响机理与规律。最后从复合材料的接触尺度与摩擦稳定性、界面优化与改性以及导热优化三方面提出了纤维织物/聚合物复合材料摩擦应用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织物 结构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对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封安 赵广慧 +2 位作者 田程 贾宇喆 刘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针对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梳理了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从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方面,回顾了最新研究进展。在缺陷检测方面,提高检测精度、加速检测数据处理、发展针对特殊缺陷的检测技术是目前研究... 针对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梳理了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从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方面,回顾了最新研究进展。在缺陷检测方面,提高检测精度、加速检测数据处理、发展针对特殊缺陷的检测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宏观缺陷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综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分层缺陷的面内尺寸、埋深和形状,孔隙缺陷的孔隙率、分布集度和形状,褶皱缺陷的方向、凹凸性和褶皱角等。为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构件的设计及其可靠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缺陷 检测方法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交联聚吲哚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的应用
7
作者 廖超 单敬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2-616,623,共6页
CH_(4)/CO_(2)和CO_(2)/N_(2)的分离涉及天然气和烟道气中CO_(2)的脱除,对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以多孔的超交联聚吲哚为填料,与聚酰亚胺共混后制备成用于分离的天然气中的CO_(2)/CH_(4)和烟道气中CO_(2)/N_(2)的混合基质膜。考... CH_(4)/CO_(2)和CO_(2)/N_(2)的分离涉及天然气和烟道气中CO_(2)的脱除,对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以多孔的超交联聚吲哚为填料,与聚酰亚胺共混后制备成用于分离的天然气中的CO_(2)/CH_(4)和烟道气中CO_(2)/N_(2)的混合基质膜。考察了填料不同含量对混合基质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分别测试了其在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形态下对CH_(4)与CO_(2)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超交联聚吲哚填料含量为0.06%时分离效果最好,能使混合基质膜的通量和选择性都得到提升。其CO_(2),CH_(4)和N_(2)的气体通量达到74.385,3.568和4.658 barrer,相应的CO_(2)/CH_(4)和CO_(2)/N_(2)分离选择性分别为20.848和15.969。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的测试结果表明,超交联聚吲哚混合基质膜可以较好地分离CH_(4)/CO_(2)和CO_(2)/N_(2)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离膜 超交联聚合物 混合基质膜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割方法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开孔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潘星 贾仕君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6,共7页
采用刀具机械加工、磨料水射流加工和纳秒激光加工在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板上制备中心带直径6 mm圆孔、尺寸为200 mm×25 mm×2 mm的矩形试样,对... 采用刀具机械加工、磨料水射流加工和纳秒激光加工在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板上制备中心带直径6 mm圆孔、尺寸为200 mm×25 mm×2 mm的矩形试样,对比了不同切割方法下的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貌特征,研究了切割方法对不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料水射流加工试样表面粗糙度最小,刀具机械加工次之,两者加工精度较高,纳秒激光加工试样表面粗糙度最大,且加工精度较低;刀具机械加工和磨料水射流加工孔侧面均出现少量毛刺及分层等缺陷,切割面无开裂及热影响区,纳秒激光加工切割面发生严重的烧蚀和氧化;对于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3种切割方法下开孔拉伸强度相似;对于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刀具机械加工下开孔拉伸强度最大,磨料水射流加工次之,纳秒激光加工最小;对于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刀具机械加工和磨料水射流加工下开孔拉伸强度相似且较大,纳秒激光加工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切割方法 力学性能 数字图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洛石/聚合物混合基质膜及其气体分离性能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浩然 李晓玉 +4 位作者 赵珂萍 赵雪琪 赵延荣 张博 彭康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2,共9页
膜分离技术是最有潜力的高效碳捕集技术之一,具有成本相对较低、分离过程中无相变、可连续操作、能源效率较高等特点。混合基质膜将聚合物与无机填料有机结合,发挥协同增强效应,极大提高了气体分离效率,从而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埃洛石... 膜分离技术是最有潜力的高效碳捕集技术之一,具有成本相对较低、分离过程中无相变、可连续操作、能源效率较高等特点。混合基质膜将聚合物与无机填料有机结合,发挥协同增强效应,极大提高了气体分离效率,从而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埃洛石纳米管(halloysite nanotubes,HNTs)是一种具有特殊中空纳米管状结构的天然黏土矿物,与其他无机填料相比具有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的优势。在聚合物基质中加入功能化改性HNTs可增强膜的渗透性和(或)选择性,改善膜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综述了HNTs/聚合物混合基质膜结构和性质、气体传输机制、制备方法以及气体分离综合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HNTs/聚合物混合基质膜在天然气、烟道气脱碳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HNTs/聚合物混合基质膜的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纳米管 聚合物 混合基质膜 功能化改性 气体分离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膜分离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岳庆友 王宝珠 +2 位作者 李存磊 赵然磊 乔雨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0-1245,共16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低温蒸馏法等传统工艺相比,膜分离法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小型化、环境友好、易与其他技术集成等优势。目前,膜材料的选择、改性以及对膜结构的重构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能源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低温蒸馏法等传统工艺相比,膜分离法具有低能耗、高效率、小型化、环境友好、易与其他技术集成等优势。目前,膜材料的选择、改性以及对膜结构的重构是提高膜材料分离性能的关键。该文总结对比了有机聚合物膜、无机膜及混合基质膜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分离机理、材料及性能进行了介绍,重点综述了材料的改性研究及用于制备混合基质膜的填充材料,展望了CO_(2)分离膜材料性能改进的研究方向及膜分离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膜分离法 有机聚合物膜 无机膜 混合基质膜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驱体转化SiBCN陶瓷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长伟 王驰原 +1 位作者 龙鑫 王小宙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65,共26页
先驱体转化法是制备高性能陶瓷材料的重要方法,尤其在连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FRCMC)的制备、元素组成与微结构调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先驱体转化SiBCN陶瓷具有多元素含量可调、化学键合结构可控的特点,构建了不同结构特征和特殊性能的... 先驱体转化法是制备高性能陶瓷材料的重要方法,尤其在连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FRCMC)的制备、元素组成与微结构调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先驱体转化SiBCN陶瓷具有多元素含量可调、化学键合结构可控的特点,构建了不同结构特征和特殊性能的陶瓷材料。近几年,先驱体转化SiBCN陶瓷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梳理了2016年至今先驱体转化SiBCN陶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先驱体转化SiBCN陶瓷的主要特点,然后以先驱体转化陶瓷产物的典型特点为分类依据,分别从SiBCN陶瓷先驱体及其陶瓷产物、连续SiBCN陶瓷纤维、SiBCN基复合材料和功能化SiBCN陶瓷4个方面综述了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任务,期望为SiBCN陶瓷研制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先进陶瓷材料的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体转化陶瓷 硅硼碳氮陶瓷(SiBCN) 陶瓷纤维 陶瓷基复合材料 功能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侯朝霞 王旭丹 +3 位作者 王悦 孔佑健 高旭 王颢然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电解质在电化学储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锂离子电池(LIB)中,液体电解质(LE)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如高的离子电导率(10-3 S/cm)和与电极良好的接触。然而,LE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枝晶生长引起的性能退化严重阻碍了LIB... 电解质在电化学储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锂离子电池(LIB)中,液体电解质(LE)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如高的离子电导率(10-3 S/cm)和与电极良好的接触。然而,LE中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枝晶生长引起的性能退化严重阻碍了LIB的实际应用。因此,聚合物电解质(PE)有望取代LE。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虽然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机械性能,但其受温度限制,离子电导率较低,且与电极接触较差,电池循环性较差。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结合两者的优点,被认为是现有有机液体电解质的有效替代品,它可以用来制造更安全的锂电池。对现有聚合物基体的交联、共聚和混合改性——能够提高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GPE在LIB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新型生物基凝胶电解质基体。最后,展望了制造性能优异的基于GPEs的LIB电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层间颗粒增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涵怡 柯红军 +2 位作者 汪东 张洋 李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75-582,共8页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具有高强高模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体育、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达到了材料轻量化的要求。目前使用较多的树脂基体以环氧树脂(EP)等热固性树脂为代表,普遍存在脆性大、韧性差的问题,导致复合材料层...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具有高强高模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体育、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达到了材料轻量化的要求。目前使用较多的树脂基体以环氧树脂(EP)等热固性树脂为代表,普遍存在脆性大、韧性差的问题,导致复合材料层合板容易在层间发生开裂。层间增韧是一种有效的增韧方式,它可以在不改变基体树脂粘度的情况下对特定区域进行增韧,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本文介绍了层间断裂模式并总结了层间断裂韧性(ILFT)测试的数据处理方法,总结了聚合物颗粒与无机纳米颗粒(主要是碳纳米管)的颗粒种类、增韧机制、引入方式,并主要通过层间断裂韧性评价了各种颗粒的增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层间增韧 层间断裂韧性 聚合物颗粒 无机纳米颗粒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颗粒团聚影响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温度相关性拉伸断裂强度理论表征模型
14
作者 徐超 董攀 +3 位作者 巫运韬 王如转 李莹 李卫国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140,共9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断裂强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颗粒作为一种常见增强相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度。然而,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将会发生团聚现象,从而影响增强效果。针对颗粒增强聚合物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断裂强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颗粒作为一种常见增强相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度。然而,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将会发生团聚现象,从而影响增强效果。针对颗粒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过计及颗粒团聚的影响,以及材料热物理性能随温度的演化,建立了一个考虑团聚影响的温度相关性拉伸断裂强度理论表征模型。模型得到了实验数据的良好验证。研究成果为定量表征不同颗粒含量、不同温度下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度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加深了对不同温度下团聚现象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温度相关性 团聚 拉伸断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纳米填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殷霄飞 王辉 +3 位作者 陈柏旭 王晓 王璐 卢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机械柔性、易成膜、不易燃、成本低,以及良好的界面接触等优点,对解决液态锂离子电池在非常规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聚合物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低、力学性能差、循环寿命短等缺点,限制了...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机械柔性、易成膜、不易燃、成本低,以及良好的界面接触等优点,对解决液态锂离子电池在非常规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聚合物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低、力学性能差、循环寿命短等缺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大多数研究重点关注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提升和界面性能的改善。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化,重点介绍纳米填料改性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提升的研究进展,对聚合物电解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质 离子传输 离子电导率 聚合物改性 纳米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化剂对聚合物基质荧光猝灭型氧敏感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王智文 屈发进 +2 位作者 赵雅文 汪岩屹 陈初升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45,共5页
本研究以四(五氟苯基)卟吩铂(PtTFPP)为荧光指示剂,聚氯乙烯(PVC)为基质,柠檬酸三丁酯(TBC)为塑化剂,制备荧光猝灭型氧敏感膜。通过刮刀涂膜工艺制备样品,并利用自建的基于相位调制的荧光寿命测量装置,测试氧敏感膜的荧光猝灭性能。研... 本研究以四(五氟苯基)卟吩铂(PtTFPP)为荧光指示剂,聚氯乙烯(PVC)为基质,柠檬酸三丁酯(TBC)为塑化剂,制备荧光猝灭型氧敏感膜。通过刮刀涂膜工艺制备样品,并利用自建的基于相位调制的荧光寿命测量装置,测试氧敏感膜的荧光猝灭性能。研究发现,添加质量比40%的TBC显著提高了PVC的氧气渗透速率,增强了荧光猝灭效应,导致在20kPa氧分压下荧光寿命从69.8μs大幅度降至16.3μs,反映灵敏度大小的KSV常数从0.013kPa^(-1)增大到0.375kPa^(-1)。对于添加TBC的氧敏感膜,其荧光寿命随氧分压的变化符合双位点Stern-Volmer模型,究其原因是膜表层和内部的氧浓度存在差异,导致荧光猝灭效应呈现较强和较弱两部分。当气氛由氮气切换到空气时,其荧光相位信号对气相氧分压变化的响应时间为4.5s,远小于不含TBC的样品30.5s。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改进以聚合物为基质的荧光猝灭型氧传感器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传感器 荧光猝灭 聚合物基质 塑化剂 氧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体系分离与识别的分子印迹技术最新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宝轩 吕洋 刘震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8-523,共16页
由生物样品中复杂组分所导致的基质效应会严重影响分离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灵敏度与可靠性。免疫亲和技术作为降低或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分析和蛋白纯化等领域,但该技术仍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成本高昂、制备流程繁琐、保... 由生物样品中复杂组分所导致的基质效应会严重影响分离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灵敏度与可靠性。免疫亲和技术作为降低或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分析和蛋白纯化等领域,但该技术仍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成本高昂、制备流程繁琐、保存条件苛刻以及配体浸出等问题。目前,如何通过有效降低或消除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效应来实现痕量目标分析物的分离及识别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固相萃取与色谱分离等领域,随着MIT的发展,各种新型印迹策略被提出;其中,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作为一种能够模拟抗原-抗体间相互作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从各种复杂生物样品中提取出目标分析物,从而有效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MIP不仅拥有高特异性与高亲和力的优点,而且与抗体和适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相比,MIP还具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廉以及制备简便等优势。近年来一些基于MIT的传统分离技术得到了深入发展,其中包括色谱固定相以及固相萃取吸附剂等。此外,结合了MIT与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分析方法在疾病诊断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印迹策略,并介绍了基于MIP的分离分析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最后对MIT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 复杂生物样品 基质效应 固相萃取 分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对Pebax混合基质膜的CO_(2)分离性能影响
18
作者 李港 代岩 赵文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甲酸作溶剂制备了Pebax/UiO-66-NH_(2)混合基质膜。采用恒体积变压力的方法对膜的气体分离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纯膜相比,在DMF作溶剂时,填料的加入使CO_(2)的渗透系数略微下降,但CO_(2)/N_(2)选择性却... 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甲酸作溶剂制备了Pebax/UiO-66-NH_(2)混合基质膜。采用恒体积变压力的方法对膜的气体分离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纯膜相比,在DMF作溶剂时,填料的加入使CO_(2)的渗透系数略微下降,但CO_(2)/N_(2)选择性却大幅提升;在甲酸中CO_(2)渗透系数大幅上升,但CO_(2)/N_(2)选择性只有少量提升。在填料质量分数为2.5%时,DMF铸成的膜在25℃、1.0 MPa测得的CO_(2)渗透系数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为126.4 barrer和94.4;而在填料质量分数为7.5%时,甲酸铸成的膜在25℃、0.6 MPa测得的CO_(2)渗透系数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为103.5 barrer和1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离 混合基质膜 UiO-66-NH_(2) Pebax-1657 聚合物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填料结构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19
作者 周雪颖 秦盟盟 封伟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3,共9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重要的热管理材料之一,然而聚合物的本征导热系数较低,添加导热填料是提高其导热系数的主要方法。研究填料本征结构对其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提高填料的利用效率是获得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关键。根据“拓扑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重要的热管理材料之一,然而聚合物的本征导热系数较低,添加导热填料是提高其导热系数的主要方法。研究填料本征结构对其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提高填料的利用效率是获得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关键。根据“拓扑优化-简化-验证”的研究思路,以复合材料的高导热性能为目标,基于拓扑优化得到具有最佳导热性能的填料结构,并对其结构进行简化,借助有限元模拟、红外热像仪等对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填料的形状是两端较大、中间较小的哑铃状时,复合材料呈现出最佳的定向导热性能。该研究结果为高效导热填料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填料 拓扑优化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导热系数 热管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高分子泡沫压力传感器研究进展
20
作者 胡名鹤 李欣夏 +3 位作者 陈勇前 刘世友 唐昶宇 邵虹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30,76,共9页
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可压缩变形以及高灵敏度等特点,是发展人机交互、可穿戴电子、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器件。随着应用需求的增加,研究人员希望开发出更高性能的材料来制备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聚合物导电... 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可压缩变形以及高灵敏度等特点,是发展人机交互、可穿戴电子、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器件。随着应用需求的增加,研究人员希望开发出更高性能的材料来制备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聚合物导电泡沫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化学性能且易于控制而成为首选。本综述重点关注了基于不同材料、制备工艺、性能和应用的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用于制备泡沫基底的不同聚合物材料(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聚偏二氟乙烯等)和用于制备导电泡沫的不同导电填料(金属纳米粒子、石墨烯、聚吡咯等),对比了常用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制备工艺(包括原位聚合、喷涂、浸涂、共混等)的优点与局限性,提出了提高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灵敏度和检测范围等性能参数的方法和机制,同时展望了柔性泡沫压力传感器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导电填料 聚合物基体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